CN203746713U - 拉线开关及其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拉线开关及其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46713U
CN203746713U CN201420122460.7U CN201420122460U CN203746713U CN 203746713 U CN203746713 U CN 203746713U CN 201420122460 U CN201420122460 U CN 201420122460U CN 203746713 U CN203746713 U CN 2037467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ing switch
impact absorbing
absorbing member
mount
elasti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2246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山贵
山浦章
高场进一
鬼本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467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4671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6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40Safety devices, e.g. detection of obstructions or end positions
    • E05F15/42Detection using safety edges
    • E05F15/44Detection using safety edges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E05F15/443Detection using safety edges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windows or roof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40Safety devices, e.g. detection of obstructions or end positions
    • E05F15/42Detection using safety edges
    • E05F15/46Detection using safety edges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electrical capacit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4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adapted for operation by a part of the human body other than the hand, e.g. by foot
    • H01H3/141Cushion or mat switches
    • H01H3/142Cushion or mat switches of the elongated strip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6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for a door switch, a limit switch, a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01H3/161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for a door switch, a limit switch, a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for actuation by moving a closing member, e.g. door, cover or li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600/00Mounting or coupling arrangements for elements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E05Y2600/50Mounting methods; Positioning
    • E05Y2600/52Toolless
    • E05Y2600/526Gluing or ceme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使在对拉线开关施加大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拉线开关的破损的拉线开关及其安装构造。拉线开关(1)具备:拉线开关主体(10),其具备具有弹性的管状的管状构件(11)以及多个电极线(12),该多个电极线(12)在管状构件(11)的内面设有间隔地相对配置,借助于管状构件(11)的弹力而分离;安装拉线开关主体(10)的被安装构件(4),其具有比管状构件(11)的弹性模量更高的弹性模量;以及冲击吸收构件(2),设置在拉线开关主体与被安装构件(4)之间,具有比管状构件(11)的弹性模量更低的弹性模量。

Description

拉线开关及其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线开关及其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设于例如汽车的电动滑门上、用于防止因夹入而引起的事故的拉线开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拉线开关在具有弹性的管状绝缘构件的内面相互平行地配置有一对平板状的电极线。此外,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拉线开关在具有弹性的管状绝缘构件的内部以螺旋状配置有4根电极线。这些多个电极线借助于管状绝缘构件的弹力而相互分离。而且,如果对这些拉线开关施加外力,则电极线彼此接触而使电极线之间的电阻发生变化,可以根据该电阻的变化来检测施加了外力。
在将这些拉线开关设置于汽车的滑门上时,例如像专利文献3中所记载的那样,在筒状保护胶芯(protector rubber)中容纳拉线开关,将该保护胶芯通过粘接剂及柳钉安装于滑门。作为保护胶芯,使用比拉线开关的管状绝缘构件更硬质的橡胶材料。该保护胶芯具有在固定拉线开关的同时,缓和施加于拉线开关的冲击而保护拉线开关的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1263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0273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0597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为了低成本化,正在进行废除保护胶芯而将拉线开关通过粘接剂等直接安装于滑门等检测对象物上的研究。但是,如果废除保护胶芯,则外力直接施加于拉线开关,因此在施加大冲击时,容易产生拉线开关的破损。即,由于多个电极线借助于管状绝缘构件的弹力而相互分离,因此在施加大冲击时,有可能电极线彼此被强烈挤压而遭受损伤、或者电极线从绝缘构件的内面脱离。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对拉线开关施加大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拉线开关的破损的拉线开关及其安装构造。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供:(1)一种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具备:拉线开关主体,其具备具有弹性和绝缘性的中空的管状构件以及多个电极线,该多个电极线在所述管状构件的内面设有间隔地相对配置,借助于所述管状构件的弹力而分离;被安装构件,其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的弹性模量更高的弹性模量,沿着所述拉线开关主体配置;以及带状冲击吸收构件,其介于所述拉线开关主体与所述被安装构件之间,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的弹性模量更低的弹性模量。
(2)根据上述(1)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安装构件具有:主体部,安装有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以及一对突起部,将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夹住,限制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变形。
(3)根据上述(2)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安装构件形成为所述一对突起部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为0.lmm以上且2mm以下。
(4)根据上述(2)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突起部的从所述主体部起的高度为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厚度的0.3倍以上且5倍以下。
(5)根据上述(3)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突起部的从所述主体部起的高度为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厚度的0.3倍以上且5倍以下。
(6)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弹性模量为l×105Pa以上且l×108Pa以下。
(7)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厚度为0.2mm以上且3mm以下。
(8)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由发泡材料形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供:(9)一种拉线开关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其是将具备具有弹性和绝缘性的中空的管状构件以及多个电极线的拉线开关主体安装于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的弹性模量更高的弹性模量的被安装构件的拉线开关的安装构造,所述多个电极线在所述管状构件的内面设有间隔地相对配置,在所述拉线开关主体与所述被安装构件之间,介入配置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的弹性模量更低的弹性模量的带状冲击吸收构件。
(10)根据上述(9)所述的拉线开关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安装构件具有安装有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主体部、以及将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夹住的一对突起部,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向其所述宽度方向的变形被所述突起部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在对拉线开关施加大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拉线开关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a)和图2(b)是图1的A-A线截面图,图2(a)表示未对拉线开关施加负荷的状态,图2(b)表示对拉线开关施加了负荷的状态。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拉线开关的电路的说明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的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的截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的截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冲击试验方法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斜向负荷试验方法的图。
符号说明
1:拉线开关,2:冲击吸收构件,3:粘着层,4:被安装构件,5:连接器,6:圆柱夹具,7:秤砣,10:拉线开关主体,11:管状构件,11a:中空部,11b:外表面,12、12A~12F:电极线,13:护线套,13a:下表面,40:板部,40a:上表面,41、42:突起部,50A~50D:端子,51:电阻器,100:电源,101A、101B:布线,102:电流计,103:电阻器,120:金属线,121:导电性被覆层,122A、122B: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重复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2(a)和图2(b)是图1的A-A线截面图,图2(a)表示未对拉线开关施加负荷的状态,图2(b)表示对拉线开关施加了负荷的状态。
该拉线开关1具备:拉线开关主体10;被安装构件4,沿拉线开关主体10配置;以及带状冲击吸收构件2,介入配置于拉线开关主体10与被安装构件4之间。冲击吸收构件2通过设于其表面和背面的粘着层3被固定于拉线开关主体10和被安装构件4上。
拉线开关主体10具备具有弹性和绝缘性的中空的管状构件11、在管状构件11的内面设有间隔地相对配置的多个电极线12A~12D(将它们统称时称为“电极线12”)、以及被覆管状构件11的筒状护线套(cord cover)13。
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状构件11的外表面11b为圆筒状,护线套1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平坦的面。需要说明的是,电极线12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但也可以是2根、6根等偶数根,还可以是3根、5根等奇数根。
(管状构件)
在管状构件11中,在其中心部形成有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十字形的中空部11a。在中空部11a的内面,多个电极线12在使其一部分露出且非电接触的状态下以螺旋状保持。管状构件11具有因施加外力而变形、并在外力消失时立即恢复的弹性(恢复性)。作为具有这样的特性的管状构件11的材料,可以使用例如硅酮橡胶、乙丙橡胶、丁苯橡胶、或者氯丁橡胶等橡胶材料、弹性塑料。
作为弹性塑料,可以举出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聚丙烯、聚氯乙烯、烯烃系或苯乙烯系的热塑性弹性体。此外,也可以通过调整形状、厚度等而使用聚酰亚胺、聚酰胺等工程塑料。
(电极线)
电极线12A~12D具有相同的构成,在管状构件11的中空部11a的内面以等间隔配置,并且,在管状构件11内配置成螺旋状。本实施方式中,电极线12A~12D仅以管状构件11所具有的弹力而相互分离(以非接触的状态)保持在中空部11a的内面。电极线12A~12D各自由多个金属线120、和一并被覆多个金属线120的具有导电性的导电性被覆层121构成,截面形成为圆形。为了得到优异的弯曲性和弹性,该金属线120使用将多根金属线材捻合而成的金属绞线。
导电性被覆层121例如由在橡胶或弹性塑料中配合了炭黑等导电性填充剂的混合物构成。导电性被覆层121的截面积优选为金属线120的截面积的2倍以上,由此对电极线12赋予足够的弹性,并且,使借助于管状构件11的电极线12的保持适当。
(护线套)
护线套13以筒状形成,在其中空部容纳保持了电极线12的管状构件11并保护它们,并且为了使拉线开关主体10的安装容易而具有平坦的下表面13a。护线套13由例如聚氨酯橡胶、EP橡胶、硅酮橡胶、丁苯橡胶、氯丁橡胶、烯烃系或苯乙烯系的热塑性弹性体、或者聚氨酯树脂等构成。
(冲击吸收构件)
冲击吸收构件2具有比管状构件11的弹性模量更低的弹性模量,例如具有l×105Pa以上且l×108Pa以下的弹性模量。如果弹性模量超过l×108Pa,则冲击吸收效果变小,在小于l×105Pa时,冲击吸收构件2本身的强度变弱而容易破坏。在此,所谓的弹性模量,是将施加的压力除以体积变化率所得的体积弹性模量,当将压力设为P、将变形前的体积设为V、将压力P引起的体积变化量设为△V时,弹性模量κ由计算式κ=P/(△V/V)求出。即,弹性模量高意味着构件硬,弹性模量低意味着构件柔软。
冲击吸收构件2的厚度t(示于图2(a))优选为0.2mm以上且3mm以下,更优选为0.4mm以上且2mm以下。在厚度t小于0.2mm时,冲击吸收效果变小,如果超过3mm,则拉线开关1大型化,因此对安装空间产生制约。此外,冲击吸收构件2通过粘着层3被固定于拉线开关主体10的下表面、即护线套13的下表面13a和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另外,也可以将冲击吸收构件2通过环氧树脂(epoxy)、聚氨酯、硅酮、丙烯酸等粘接剂固定于拉线开关主体10的下表面13a和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
作为冲击吸收构件2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由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丙烯酸、乙丙橡胶等构成的橡胶、或者发泡材料,发泡材料由于可得到比橡胶更大冲击吸收效果而优选。在使用发泡材料作为冲击吸收构件2的材质的情况下,发泡材料中所含的气泡的平均直径优选为0.1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在气泡的平均直径小于0.1μm时,冲击吸收效果变小,如果超过50μm,则冲击吸收构件2本身的强度变弱,容易因冲击而破坏。
(被安装构件)
被安装构件4一体地具备:板部40,作为安装有冲击吸收构件2的主体部;以及一对突起部41,将冲击吸收构件2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夹住,限制冲击吸收构件2向宽度方向的变形。一对突起部41以冲击吸收构件2的宽度方向尺寸以上的间隔配量在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突起部41形成为与冲击吸收构件2之间具有间隙。冲击吸收构件2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隙的尺寸s(示于图2(a))优选为0.1mm以上且2mm以下。在小于0.lmm时,无法充分期待冲击吸收构件2对于来自斜向(图2(a)和图2(b)中,与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倾斜的方向)的负荷的冲击吸收效果,如果超过2mm,则无法期待冲击吸收构件2对于来自斜向的负荷的偏离防止效果。
被安装构件4具有比管状构件11的弹性模量更高的弹性模量。作为这样的被安装构件4的材料,可以举出聚酰胺(尼龙6、尼龙66等),ABS树脂、聚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缩醛树脂等树脂或橡胶、它们的混合物、或者铁、铜、铝等金属等,但并不限于这些。
此外,如果被安装构件4不具备突起部41,则在对拉线开关主体10从与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平行的横向或斜向施加外力时,冲击吸收构件2向横向大大变形,拉线开关主体10的位置大大偏离,作为开关的反应性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备突起部41,能够限制冲击吸收构件2向横向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拉线开关主体10的横向偏离。需要说明的是,在拉线开关1不必检测来自横向或斜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突起部41。
突起部41优选其截面形状为长方形,且从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起的高度h(示于图2(a))为冲击吸收构件2的厚度t的0.3倍以上且5倍以下。在小于0.3倍时,防止冲击吸收构件2的横向偏离的效果会减弱,如果超过5倍,则有可能拉线开关主体10的变形被限制而阻碍作为开关的反应性。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1的电路的图。电源100与电极线12A~12D的电连接通过将连接器5连接于拉线开关1来进行。连接器5具有与电极线12A~12D的金属线120电连接的端子50A~50D,端子50B、50C间通过电阻器51连接。连接器5的端子50A通过布线101A连接于电源100的正电极。在电源100的负电极上连接有电流计102的一端。连接器5的端子50D通过布线101B以及电流限制用的电阻器103连接于电流计102的另一端。
此外,电极线12A、12B的与连接器5侧相反一侧的端部通过端子122A连接,关于电极线12C、12D的与连接器5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同样地通过端子122B连接。
(拉线开关的动作)
如图2(b)所示,对拉线开关主体10从上方施加负荷P时,冲击吸收构件2吸收该负荷P的冲击而导致厚度变薄,同时向横向扩展而吸收冲击。此外,拉线开关主体10的管状构件11由于具有中空部11a,因此容易变形,向横向膨胀而变为椭圆形,电极线12A与电极线12D、以及电极线12B与电极线12C接触。
通过电极线12A~12D的接触,连接器5的从端子50A至端子50D的电阻值发生变化。此外,冲击吸收构件2向横向的变形被突起部41限制,可进行电极线12的可靠的接触。
另外,由于电极线12A~12D在管状构件11内配置成螺旋状,因此根据施加负荷P的地方不同,有时电极线12A~12D的位置关系与图2(a)和图2(b)不同,但由于能够确保电极线12彼此的一定的接触性,因而传感器功能不会受损。
当基于电极线12A~12D的接触而在图3所示的端子50A~50D间产生短路状态时,流过电流计102的电流发生变化。通过检测出流过电流计102的电流的变化,或者通过利用代替电流计102而设置的检测电路来检测出电流的变化,能够形成ON/OFF信号,能够使用该ON/OFF信号使外部的警报装置、控制装置等动作。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1)由于在拉线开关主体10与被安装构件4之间配置了冲击吸收构件2,因此在对拉线开关主体10施加大冲击的情况下,能够由冲击吸收构件2吸收该冲击,能够抑制电极线12的断裂、管状构件11的破损。
(2)在对拉线开关主体10从横向或斜向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设于被安装构件4的一对突起部41限制冲击吸收构件2向宽度方向的变形,因此能够确保拉线开关1作为开关的反应性。
(3)通过在拉线开关主体10的管状构件11上套上护线套13,能够将管状构件11形成为圆筒状,其制造变得容易。
[第2实施方式〕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的截面图。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具有护线套13的拉线开关主体10,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护线套13。下面,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拉线开关1具备:拉线开关主体10;安装拉线开关主体10的被安装构件4;以及冲击吸收构件2,将拉线开关主体10通过粘着层3固定于被安装构件4。
拉线开关主体10具备具有弹性和绝缘性的管状构件11、以及在管状构件11的内面设有间隔地相对配置的多个电极线12A~12D。
本实施方式的管状构件11在其中心部形成有十字形的中空部11a。管状构件11的外表面11b的一部分形成为与粘着层3接触的平坦的下表面11c。在中空部11a,多个(4根)电极线12以各自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在非电接触的状态下保持为螺旋状。
冲击吸收构件2通过粘着层3被固定于拉线开关主体10的下表面、即管状构件11的下表面11c和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由于不需要护线套13,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第3实施方式〕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的截面图。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1而言,管状构件11、电极线12、被安装构件4的形状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不同。下面,以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拉线开关1具备:拉线开关主体10;安装拉线开关主体10的被安装构件4;以及冲击吸收构件2,将拉线开关主体10通过粘着层3固定于被安装构件4。
拉线开关主体10具备具有弹性的管状的管状构件11、以及在管状构件11的内面设有间隔地相对配置的一对电极线12E、12F。
本实施方式的管状构件11在其中心部形成有截面为长方形的中空部11a。管状构件11的外表面11b为长方形,作为其一部分的下表面11c形成为平坦的面。在中空部11a,一对电极线12E、12F以各自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在非电接触的状态下保持为平行。
电极线12E、12F具有相同的构成,直线状且平行地相对配置于管状构件11的内面。电极线12E、12F各自的截面为长方形,由多个金属线120、和具有导电性且一并被覆多个金属线120的导电性被覆层121构成。
冲击吸收构件2通过粘着层3被固定于拉线开关主体10的下表面、即管状构件11的下表面11c和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
被安装构件4具备:作为主体部的板部40;以及截面为半圆形的一对突起部42,形成于板部40的上表面40a,限制冲击吸收构件2向宽度方向的变形。一对突起部42配置成具有冲击吸收构件2的宽度以上的间隔。突起部42与冲击吸收构件2的间隙可以无,但优选设置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间隙。在小于0.1mm时,无法期待对于来自斜向的负荷的冲击吸收效果,如果超过2mm,则无法期待冲击吸收构件2对于来自斜向的负荷的偏离防止效果。
冲击吸收构件2的厚度优选为0.2mm以上且3mm以下,更优选为0.4mm以上且2mm以下。突起部42的从板部40的上表面40a起的高度优选为冲击吸收构件2的厚度的0.3倍以上且5倍以下。在小于0.3倍时,防止冲击吸收构件2的横向偏离的效果会减弱,如果超过5倍,则会妨碍拉线开关1的变形而阻碍作为开关的反应性。
(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由于电极线的数目为2根,因此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此外,对于来自与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大致垂直的方向的负荷,与截面为圆形的电极线12A~12D相比电极线12E、12F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因此能够得到稳定的导通。
[第4实施方式〕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的截面图。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冲击吸收构件2配置于拉线开关主体10的下表面与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之间,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将冲击吸收构件2配置于拉线开关主体10与被安装构件4的突起部41之间。下面,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拉线开关1具备:拉线开关主体10;安装拉线开关主体10的被安装构件4;以及冲击吸收构件2,将拉线开关主体10通过粘着层3固定于被安装构件4。
冲击吸收构件2不仅配置在拉线开关主体10的下表面与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之间,而且配置在拉线开关主体10(护线套13)的侧面与突起部41之间,通过粘着层3被固定于拉线开关主体10的下表面、即护线套13的下表面13a和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以及护线套13的侧面和突起部41的内侧的侧面。
(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更加容易吸收对于来自横向或斜向的外力的冲击。
[第5实施方式〕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拉线开关的截面图。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具有突起部41的被安装构件4,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安装构件4不具有突起部41。下面,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拉线开关1具备:拉线开关主体10;安装拉线开关主体10的被安装构件4;以及冲击吸收构件2,将拉线开关主体10通过粘着层3固定于被安装构件4。本实施方式的被安装构件4仅由平板状的板部40构成,不具有第1实施方式中的突起部41。
冲击吸收构件2通过粘着层3被固定于拉线开关主体10的下表面、即护线套13的下表面13a和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
(第5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拉线开关主体10与被安装构件4之间配置了冲击吸收构件2,因此即使在对拉线开关主体10施加了大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冲击吸收构件2吸收该冲击,能够抑制电极线12的断裂、管状构件11的破损。
(实施例)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1)试制品的制作
作为实施例1~7,制作了对应于第1实施方式的拉线开关1的试制品。试制品的拉线开关主体10的截面尺寸为宽度5mm、高度6mm。作为护线套13的材质,使用聚氨酯树脂。
冲击吸收构件2使用了如下2种:将丙烯酸系的粘着层3涂布于厚度0.8mm、宽度5mm的聚乙烯制的发泡材料(发泡倍率2倍)两面而得到的材料;以及将丙烯酸系的粘着层3涂布于厚度1.2mm、宽度5mm的丙烯酸制的发泡材料(发泡倍率2倍)而得到的材料。
作为被安装构件4的材质,使用了尼龙6。如表1所示,制作被安装构件的突起部41的高度为0.3mm、0.4mm、0.8mm、1.2mm、2.0mm、3.0mm、4.0mm者,使突起部41的间隔为6mm。
将拉线开关主体10切成50cm的长度,隔着冲击吸收构件2安装于被安装构件4。
(2)试制品的评价
对于这些试制品,进行了冲击试验、斜向负荷试验、以及反应性试验。
(冲击试验)
作为冲击试验的方法,如图8所示,将铝制的直径4mm的圆柱夹具6放置于拉线开关1的上方,在圆柱夹具6的上方,使2kg的秤砣7从2cm的高度H落在圆柱夹具6的上方,将拉线开关1的电极线12未断线的情况判定为合格(○),将断线的情况判定为不合格(×)。
(斜向负荷试验)
作为斜向负荷试验的方法,如图9所示,从相对于被安装构件4倾斜45°的方向以20N的力隔着直径4mm的圆柱夹具6按压拉线开关1时,将电极线12彼此接触而作为开关反应的情况判定为合格(○),将电极线12彼此不接触而未作为开关反应的情况判定为不合格(×)。
(反应性试验)
使用直径4mm的圆柱夹具6,以2kg的负荷与被安装构件4的上表面40a垂直地从上方按压拉线开关1时,将电极线12彼此接触而作为开关反应的情况判定为合格(○),将电极线12彼此不接触而未作为开关反应的情况判定为不合格(×)。
将对于各实施例1~7的评价示于表1。需要说明的是,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6的斜向负荷试验、以及实施例7的反应性试验中,虽然结果是不合格(×),但根据拉线开关1的使用目的,可以充分使用。
[表1]
(比较例)
接下来,对比较例进行说明。
(1)试制品的制作
就比较例1、2的拉线开关而言,未设置冲击吸收构件2而将拉线开关主体10直接用粘接剂固定于被安装构件4。
被安装构件4使用了除不具有突起部41以外与实施例1~7同样的材料。此外,拉线开关主体10使用与实施例1~7相同的材料,制作试制品。作为粘接剂,使用2液混合型的聚氨酯系和环氧系这2种,以涂布厚度0.1mm进行涂布。
(2)试制品的评价
对于比较例1、2,实施了与实施例1~7中所示的冲击试验同等的冲击试验。
[表2]
如表1、表2所示,在拉线开关主体10与被安装构件4之间未设置冲击吸收构件2的比较例1、2中,冲击试验为不合格,如实施例1~7那样在拉线开关主体10与被安装构件4之间设置了冲击吸收构件2的情况下,冲击试验能合格。由此可知,借助于冲击吸收构件2抑制了拉线开关1的破损。
(实施方式的总结)
接下来,对于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掌握的技术思想,引用实施方式中的符号等进行记载。但是,以下记载中的各符号等并不将权利要求书中的构成要素限定于实施方式中具体所示的构件等。
[1]一种拉线开关1,其具备:拉线开关主体10,具备具有弹性和绝缘性的中空的管状构件11以及多个电极线12,该多个电极线在所述管状构件11的内面设有间隔地相对配置,借助于所述管状构件的弹力而分离;被安装构件4,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11的弹性模量更高的弹性模量,沿着所述拉线开关主体10配置;以及带状冲击吸收构件4,介于所述拉线开关主体10与所述被安装构件4之间,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11的弹性模量更低的弹性模量。
[2]根据[1]所述的拉线开关1,所述被安装构件4具有:主体部40,安装有所述冲击吸收构件2;以及一对突起部41、42,将所述冲击吸收构件2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夹住,限制所述冲击吸收构件2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变形。
[3]根据[2]所述的拉线开关1,所述被安装构件4形成为在所述一对突起部41、42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s为0.lmm以上且2mm以下。
[4]根据[2]或[3]所述的拉线开关1,所述一对突起部41、42的从所述主体部40起的高度为所述冲击吸收构件2的厚度的0.3倍以上且5倍以下。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线开关1,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弹性模量为l×105Pa以上且l×108Pa以下。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线开关1,所述冲击吸收构件2的厚度t为0.2mm以上且3mm以下。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线开关1,所述冲击吸收构件2由发泡材料形成。
[8]一种拉线开关的安装构造,其是将具备具有弹性和绝缘性的中空的管状构件11以及多个电极线12的拉线开关主体10安装于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11的弹性模量更高的弹性模量的被安装构件4的拉线开关的安装构造,所述多个电极线12在所述管状构件11的内面设有间隔地相对配置,在所述拉线开关主体10与所述被安装构件4之间,介入配置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11的弹性模量更低的弹性模量的带状冲击吸收构件4。
[9]根据[8]所述的拉线开关的安装构造,所述被安装构件4具有安装有所述冲击吸收构件2的主体部40、以及将所述冲击吸收构件2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夹住的一对突起部41、42,所述冲击吸收构件2向其所述宽度方向的变形被所述突起部41、42限制。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但是上述记载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涉及的实用新型。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全部特征的组合并不是用于解决实用新型课题的方法所必需的。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形来实施。例如,在第2至第4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突起部41或突起部42。
此外,作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施方式,虽然对具有拉线开关主体10、冲击吸收构件2、粘着层3和被安装构件4的拉线开关1进行了说明,但作为将拉线开关主体10安装于被安装构件4的拉线开关的安装构造,也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被安装构件4可以构成为例如被固定于汽车的滑门的托架。

Claims (10)

1.一种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具备:
拉线开关主体,其具备具有弹性和绝缘性的中空的管状构件以及多个电极线,该多个电极线在所述管状构件的内面设有间隔地相对配置,借助于所述管状构件的弹力而分离;
被安装构件,其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的弹性模量更高的弹性模量,沿着所述拉线开关主体配置;以及
带状冲击吸收构件,其介于所述拉线开关主体与所述被安装构件之间,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的弹性模量更低的弹性模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安装构件具有:主体部,安装有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以及一对突起部,将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夹住,限制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安装构件形成为所述一对突起部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间隙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为0.lmm以上且2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突起部的从所述主体部起的高度为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厚度的0.3倍以上且5倍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突起部的从所述主体部起的高度为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厚度的0.3倍以上且5倍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弹性模量为l×105Pa以上且l×108Pa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厚度为0.2mm以上且3m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线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由发泡材料形成。
9.一种拉线开关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其是将具备具有弹性和绝缘性的中空的管状构件以及在所述管状构件的内面设有间隔地相对配置的多个电极线的拉线开关主体安装于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的弹性模量更高的弹性模量的被安装构件的拉线开关的安装构造,
在所述拉线开关主体与所述被安装构件之间,介入配置具有比所述管状构件的弹性模量更低的弹性模量的带状冲击吸收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线开关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安装构件具有安装有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主体部、以及将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夹住的一对突起部,
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向其所述宽度方向的变形被所述突起部限制。
CN201420122460.7U 2013-04-30 2014-03-18 拉线开关及其安装构造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67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5643A JP5954249B2 (ja) 2013-04-30 2013-04-30 コードスイッチ、及びコードスイッチの取付構造
JP2013-095643 2013-04-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46713U true CN203746713U (zh) 2014-07-30

Family

ID=51346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22460.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6713U (zh) 2013-04-30 2014-03-18 拉线开关及其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02644B2 (zh)
JP (1) JP5954249B2 (zh)
CN (1) CN20374671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6436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夹入检测开关
CN111868350A (zh) * 2018-04-27 2020-10-30 安索驱动和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接触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104967A1 (de) * 2013-05-14 2014-12-04 Cooper Standard GmbH Schaltleiste, Sicherheitssensorleiste und deren Herstellungsverfahren sowie Einklemmschutz
DE102016107533A1 (de) * 2016-04-22 2017-10-26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Elastomerbasiertes kapazitives Steuer- und Bedienelement
JP6634345B2 (ja) * 2016-05-31 2020-01-2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タッチセンサユニット
JP7037721B2 (ja) * 2017-12-08 2022-03-1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感圧センサおよび感圧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US20190228875A1 (en) * 2018-01-24 2019-07-25 Hitachi Metals, Ltd. Cord switch
JP6937252B2 (ja) * 2018-01-29 2021-09-2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センサユニット
JP6341346B1 (ja) 2018-02-15 2018-06-13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挟み込み検知スイッチ
JP6428959B1 (ja) 2018-05-02 2018-11-28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挟み込み検知スイッチ
JP7127373B2 (ja) * 2018-06-12 2022-08-3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
JP7020313B2 (ja) 2018-06-19 2022-02-16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
JP6516052B1 (ja) 2018-06-25 2019-05-2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挟み込み検知センサ
JP6701538B2 (ja) * 2019-04-17 2020-05-2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挟み込み検知セ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622644D0 (en) * 1986-09-19 1986-10-22 Bicc Plc Electrical switch
JPH04126319A (ja) 1990-09-17 1992-04-27 Shinmei Sangyo:Kk コードスイッチとその製造方法
DE4314193C1 (de) * 1993-04-30 1994-05-26 Baedje K H Meteor Gummiwerke Schalter, insbesondere Sicherheitsschalter, sowie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3707796B2 (ja) 1995-12-04 2005-10-19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ードスイッチ及び圧力感知装置
JP2000205975A (ja) 1999-01-14 2000-07-28 Hitachi Cable Ltd 感圧センサ
JP2001229771A (ja) * 2000-02-10 2001-08-24 Hitachi Cable Ltd ゴムカバー及びスイッチ部材
JP2002270061A (ja) * 2001-03-14 2002-09-20 Hitachi Cable Ltd スイッチ部材
JP3831325B2 (ja) * 2002-10-01 2006-10-11 アスモ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
JP4532511B2 (ja) * 2007-01-31 2010-08-25 アスモ株式会社 異物検出センサ
JP5015854B2 (ja) * 2008-04-24 2012-08-29 アスモ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
JP5283973B2 (ja) * 2008-05-29 2013-09-04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センサ支持部材の製造方法
JP5403547B2 (ja) * 2009-10-08 2014-01-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ード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挟み込み検知装置
JP5969398B2 (ja) * 2012-03-21 2016-08-17 アスモ株式会社 異物検知センサ及び異物検知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6436A (zh) * 2018-02-28 2019-09-06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夹入检测开关
CN110206436B (zh) * 2018-02-28 2022-01-0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夹入检测开关
CN111868350A (zh) * 2018-04-27 2020-10-30 安索驱动和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接触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18934A1 (en) 2014-10-30
JP5954249B2 (ja) 2016-07-20
US9202644B2 (en) 2015-12-01
JP2014216300A (ja) 2014-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46713U (zh) 拉线开关及其安装构造
US10573938B2 (en) Battery module with a temperature monitoring assembly
KR102320437B1 (ko) 플렉서블 이차 전지
CN104733796B (zh) 用于探测电池组电池的紧要状况的接触传感元件
US20050092061A1 (en) Impact sensor
US20140326079A1 (en) Capacitance type sensor
US10559807B2 (en) Battery pack
US20120169289A1 (en) Battery module
CN102680191A (zh) 一种动力电池漏液检测装置
US20130202919A1 (en) Battery pack
CN102379021A (zh) 电容型输入开关
US20120125698A1 (en) Seating sensor
KR20070050476A (ko) 케이블 형상 압전소자를 이용한 진동검지 센서 및 압력감지스위치
CN202917549U (zh) 电池模块
CN104471416A (zh) 分流电阻式电流传感器
CN111771247A (zh) 具有线缆电池的数据线缆装置
CN105827229A (zh) 一种压力感应模组、压力感应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06165189A (zh) 配线模块
CN105655507A (zh) 电子设备及其电池连接装置
CN110797710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1018314U (zh) 一种充电宝
EP1768215A3 (en) Plasma Display Device
KR101280336B1 (ko) 유수분리기의 수위감지장치
JP2011029266A (ja) 外付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KR20040105486A (ko) 연료 전지의 스택 셀 전압 검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