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06187U - 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06187U
CN203706187U CN201420024617.2U CN201420024617U CN203706187U CN 203706187 U CN203706187 U CN 203706187U CN 201420024617 U CN201420024617 U CN 201420024617U CN 203706187 U CN203706187 U CN 203706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cy electrode
electrode portion
teat
input media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246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塚本幸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06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0618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其能够确保良好的不可视特性并且能够提高ESD耐性。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透明基材(20)和形成在透明基材(20)上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30)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40);第一透明电极(30)具有多个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将第一透明电极部(31)彼此连接的桥部(32),第二透明电极(40)具有多个第二透明电极部(41)和将第二透明电极部(41)彼此连接的宽度较细部(42),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设置有第一间隔地形成在邻接的位置上,第一透明电极部(31)或第二透明电极部(41)中的一方具有突出部(50),突出部(50)朝向第一透明电极部(31)或第二透明电极部(41)中的另一方突出。

Description

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入装置,具体地涉及能够提高ESD耐性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基于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值的变化来检测输入位置的输入装置。在图11中,示出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例的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如图11所示,现有例的输入装置110构成为具有透明基材120、形成在透明基材120上的第一透明电极130和第二透明电极140。第一透明电极130在X1-X2方向上延伸,设置间隔而配置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部131由桥部132连接。此外,第二透明电极140在Y1-Y2方向上延伸,多个第二透明电极部141由宽度较细部142连接。并且,如图11所示,第一透明电极130的桥部132在第二透明电极140的宽度较细部142上交叉地形成,桥部132和宽度较细部142经由绝缘层133电绝缘。
现有例的输入装置110构成为在第一透明电极部1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141之间具有静电电容,能够基于由操作者的输入操作导致的静电电容变化来检测输入位置信息。输入装置110重叠在显示装置等之上使用,是能够一边视觉辨认显示装置的显示图像一边进行输入操作的透光型输入装置。因此,为了实现从外部不能视觉辨认的良好的不可视特性,桥部132宽度形成得较细。并且,由于在宽度较细部142和桥部132重叠的部分产生的静电电容构成寄生电容,所以桥部132和宽度较细部142的宽度形成得比第一透明电极部1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141更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10550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例的输入装置110的制造步骤中,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透明基材120带电和/或人体等外部物体带电等,产生静电放电(ESD:Electro-Static-Discharge)而损伤输入装置110的问题。
具体地,在图11中示出的现有例的输入装置110中,由于桥部132和宽度较细部142形成得比第一透明电极部1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141的宽度更细而电阻值变高,所以在由于ESD产生浪涌电流的情况下,桥部132和宽度较细部142容易熔断。此外,在宽度较细部142和桥部132隔着绝缘层133而层叠的部分,在发生绝缘层133的绝缘耐压以上的ESD的情况下,绝缘层133的绝缘会被破坏,从而发生宽度较细部142与桥部132的短路、及/或宽度较细部142或桥部132的熔断。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输入装置110的功能被损坏,不能检测输入位置。
可以通过使桥部132和宽度较细部142形成得宽度较宽或形成得较厚,来提高ESD耐性以抑制熔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桥部132和宽度较细部142变得容易从外部视觉辨认,所以难以在确保不可视特性的同时提高ESD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上述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其能够确保良好的不可视特性,并且能够提高ESD耐性。
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透明基材;以及形成在所述透明基材上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具有多个第一透明电极部和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彼此连接的桥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具有多个第二透明电极部和将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彼此连接的宽度较细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形成为在交叉的方向上各自延伸,所述桥部隔着绝缘层形成在所述宽度较细部之上,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设置有第一间隔地形成在邻接的位置上,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一方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另一方突出。
由此,在设置有突出部的区域中,形成有第一透明电极部与第二透明电极部的间隔较小的区域。因此,在突出部与第一透明电极部之间或者在突出部与第二透明电极部之间形成静电的放电路径。因此,可以在不同于桥部、宽度较细部的区域中放电,从而能够抑制桥部、宽度较细部由于静电放电而受到损伤。此外,与现有例相比,通过在突出部与第一透明电极部之间或者在突出部与第二透明电极部之间构成放电路径,而不必为了提高ESD耐性而将桥部和宽度较细部的宽度和厚度尺寸形成地较大,因此能够确保良好的不可视特性。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能够确保良好不可视特性,并且能够提高ESD耐性。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另一方上以包围所述突出部的方式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的内周和所述突出部形成为设置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二间隔比所述第一间隔小。由此,由于第二间隔比第一间隔小,所以在凹部的内周和突出部之间容易设置构成静电放电路径的区域,可靠地抑制由于发生静电放电而导致桥部和宽度较细部的损伤。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中,所述突出部构成为具有岛状部和连接部,该连接部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一方和所述岛状部连接。由此,在发生静电放电时,容易形成为连接部优先熔断,可靠地抑制由于发生静电放电导致桥部和宽度较细部的损伤。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中,所述绝缘层形成为覆盖所述宽度较细部,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一方上的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另一方延伸,并且所述岛状部在所述连接部的端部形成为朝向离开所述绝缘层的方向。由此,经由突出部的静电放电路径经由离开绝缘层的位置,所以能够防止在绝缘层的周缘部发生沿面放电,从而防止由于沿面放电而导致的第一透明电极部或第二透明电极部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上形成有第一突出部,并且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上形成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形成为设置有比所述第一间隔小的第三间隔而对置。由此,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对置的区域中形成静电放电路径,可以在不同于桥部、宽度较细部的区域中放电,因此抑制由于发生静电放电导致桥部和宽度较细部的损伤。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中,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形成为相对置。由此,经由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的静电放电路径形成在离开桥部的位置上,因此可靠地抑制在桥部和宽度较细部上发生静电放电。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中,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形成为被经由所述桥部而连接的两个第一透明电极部夹着,仅在所述两个第一透明电极部中的一方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对置的区域、以及另一方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对置的区域中的任一区域中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由此,由于静电放电路径没有横截第二透明电极部而形成,因此即使在发生大的静电放电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二透明电极部受到损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能够确保良好的不可视特性,并且能够提高ESD耐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透明基材的俯视图。
图2是以图1的II—II线切断时的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中的第一透明电极部和第二透明电极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中的突出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中的第一透明电极部和第二透明电极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中的第一透明电极部和第二透明电极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突出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中的第一透明电极部和第二透明电极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0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一透明电极部和第二透明电极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1是示出现有例的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11、12、13  输入装置
15  输入区域
16  非输入区域
20  透明基材
30  第一透明电极
31、31a、31b  第一透明电极部
32  桥部
33  绝缘层
40  第二透明电极
41、41a、41b  第二透明电极部
42  宽度较细部
50、51、52  突出部
50a、51a、52a  岛状部
50b、51b、52b  连接部
53a  第一突出部
53b  第二突出部
54  凹部
54a  微小凸部
A  第一间隔
B~H  第二间隔
J、K  第三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并且,各附图的尺寸以适当改变的方式示出。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透明基材的俯视图。图2是以图1的II—II线切断而从箭头方向观察时的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构成为具有透明基材20、和形成在透明基材20上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30及多个第二透明电极40。多个第一透明电极30分别构成为具有在X1-X2方向上设置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将第一透明电极部31彼此连接的桥部32。此外,多个第二透明电极40分别构成为具有多个第二透明电极部41、和将第二透明电极部41彼此连接的宽度较细部42。如图1所示,第一透明电极30形成为在X1-X2方向上延伸,第二透明电极40形成为在Y1-Y2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一透明电极30和第二透明电极40形成为相互交叉。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输入装置10中,第一透明电极30和第二透明电极40形成为宽度较细部42和桥部32交叉。如图2所示,桥部32隔着绝缘层33(在图1中省略图示)形成在宽度较细部42之上,并且桥部32跨过宽度较细部42和绝缘层33将第一透明电极部31彼此连接。
此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构成为透明基材20隔着光学粘着层26粘贴到面板28。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是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在操作者用手指等接触或接近面板28(在图1中未示出)的表面以进行输入操作时,基于第一透明电极部31与第二透明电极部41之间的静电电容变化来检测输入位置。
如图1所示,第一透明电极30和第二透明电极40形成在进行输入操作的输入区域15中。此外,在输入区域15外周的非输入区域16中,形成有从第一透明电极30和第二透明电极40引出的引出配线22,引出配线22连接到用于与外部的柔性印刷电路板连接的端子部23上。并且,输入区域15是透光区域,并且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宽度较细部42采用透明的材料以避免被操作者视觉辨认。此外,由于非输入区域16是设置了装饰层(未图示)等的非透光区域,所以操作者不会视觉辨认到引出配线22和端子部23。
透明基材20采用薄膜状的树脂材料形成,其采用聚碳酸酯树脂(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N)、环状聚烯烃(CO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PMMA)等透光性树脂材料。并且,第一透明电极部31、第二透明电极部41、和宽度较细部42采用ITO(Indium Tin Oxide)、SnO2、Zn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通过溅射或蒸镀等薄膜法形成。此外,引出配线22和端子部23采用Cu或Ag、或者Cu合金、Ag合金等金属材料。
接下来,说明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结构。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透明电极部和第二透明电极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中,多个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部41分别形成为菱形形状。邻接位置上配置的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形成为对置的边彼此大致平行。并且,在设置间隔地邻接的位置上形成的第一透明电极部31或第二透明电极部41中的一方上设置突出部50,突出部50朝向第一透明电极部31或第二透明电极部41中的另一方突出。此外,邻接的第一透明电极部31或第二透明电极部41中的另一方上形成有凹部54以包围突出部50。
如图3所示,在第一透明电极部31a上,在Y2方向上相临的两个边上分别形成有突出部50,在与第一透明电极部31a邻接的位置上形成的第二透明电极部41a、第二透明电极部41b上,分别形成有凹部54以包围突出部50。同样地,在第一透明电极部31a的Y1方向上邻接的位置上形成的第二透明电极部41c上,在Y2方向上相临的两个边上分别形成有突出部50,在第一透明电极部31a的Y1方向上相临的两个边上分别形成有凹部54以包围突出部50。
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中,如图3所示,在设置有突出部50的区域中,形成了第一透明电极部31与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间隔较小的区域。因此,在发生静电放电(ESD:Electro-Static-Discharge)的情况下,在突出部50与第一透明电极部31之间、或突出部50与第二透明电极部41之间形成静电的放电路径。因此,设置比桥部32和宽度较细部42更容易放电的放电路径,从而能够在不同于桥部32和宽度较细部4的区域中放电,所以能够抑制桥部32、宽度较细部42由于静电放电而受到损伤。此外,通过在突出部50与第一透明电极部31之间、或突出部50与第二透明电极部41之间构成静电的放电路径,使得ESD耐性提高,所以桥部32和宽度较细部42的宽度和厚度尺寸不必形成地较大,因此能够确保良好的不可视特性。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能够确保良好的不可视特性,并且能够提高ESD耐性。
图4是突出部50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其放大地示出由图3中示出的虚线IV包围的区域。如图4所示,突出部50构成为具有岛状部50a、将岛状部50a和第一透明电极部31b连接的连接部50b。
如图4所示,岛状部50a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在岛状部50a的长边上设置有连接部50b。如图4所示,第一透明电极部31b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a设置第一间隔A地形成在邻接的位置上。此外,突出部50与凹部54的内周设置有第二间隔B~E而形成。岛状部50a的各边与凹部54的内周形成为具有第二间隔C、D、E,连接部50b与凹部54形成为具有第二间隔B。如图4所示,第一间隔A表示相对于第一透明电极部31b与第二透明电极部41a的相对置的边正交的方向上的间隔。此外,第二间隔B~E中的任何一个都表示分别同凹部54的内周与突出部50的相对置的边正交的方向上的间隔。并且,第二间隔B~E形成得比第一间隔A小。
如图4所示,突出部50与凹部54的内周设置有比第一透明电极部31与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第一间隔A小的第二间隔B~E而形成。由此,容易设置多个构成发生ESD时的静电放电路径的区域。因此,可靠地抑制桥部32和宽度较细部42的由静电放电导致的损伤。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50与凹部54的第二间隔C、D、E以几乎相等的间隔形成,但是也可以彼此不同地形成。
此外,连接部50b的宽度比岛状部50a的宽度形成地更细。因此,在发生静电放电时,连接部50b先熔断,静电放电的能量被变换为热量,桥部32和宽度较细部42等其他区域的损坏得以抑制。并且,相对于第一透明电极部31或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各自的面积,岛状部50a的面积期望为其10%以下,更优选地是3~5%。这样,即使在由于静电放电而导致连接部50b断开的情况下,也可抑制输入装置10的灵敏度下降,从而确保输入位置检测功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能够确保良好的不可视特性并且能够提高ESD耐性,能够防止桥部32和宽度较细部42断开。
并且,岛状部50a的形状不限于如图4所示的矩形形状,也可以是三角形形状、多边形形状等其他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图5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1,是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如图5所示,第二透明电极部41a配置为由经由桥部32连接的两个第一透明电极部31a、31b在X1-X2方向上夹着。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1中,仅在夹着第二透明电极部41a的两个第一透明电极部31a、31b中的、一方的第一透明电极部31b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41a相对置的区域中形成有突出部50和凹部54。并且,在第一透明电极部31a、31b中的另一方的第一透明电极部31a与第二透明电极部41a相对置的区域中未形成有突出部50和凹部54。
即,在第一透明电极部31b中,仅在第一透明电极部31b的Y2侧相临的两个边中的一个边上形成有突出部50,仅在第二透明电极部41a的Y1侧相临的两个边中的、一个边上形成有凹部54以包围突出部50。
在图3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中,在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四个边上设置有突出部50或凹部54,可以在桥部32和宽度较细部42以外的区域中设置静电放电路径。但是,在发生大的静电放电情况下,静电放电集中在沿X1-X2方向平行地夹着第二透明电极部41而形成的两个突出部50之间,从而存在第二透明电极部41断开的情况。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1中,静电放电路径并不以在X1—X2方向上平行地横截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方式形成,此外,突出部50彼此的间隔变长,所以即使在发生大的静电放电的情况下,也可抑制第二透明电极部41受到损伤而断开。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一透明电极部31上也同样地、也不会形成在Y1-Y2方向上横截第一透明电极部31的静电放电路径,所以也可防止第一透明电极部31损伤。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和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1中,形成有覆盖宽度较细部42且将宽度较细部42和桥部32绝缘的绝缘层33,突出部50的岛状部50a形成在离绝缘层33比较近的位置上。并且,形成突出部50以使得静电放电路径通过突出部50而不通过桥部32和宽度较细部42。但是,当静电集中在离绝缘层33近的突出部50上时,存在在绝缘层33的周缘部发生沿面放电,从而绝缘层33周围的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损伤并断开的情况。
图6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是第一透明电极部和第二透明电极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如图6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2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位置上形成有突出部51和凹部54,突出部51和凹部54的形状形成得不同。突出部51构成为具有岛状部51a和连接部51b,连接部51b从第一透明电极部31b朝向第二透明电极部41a延伸,并且岛状部51a在连接部51b的端部形成为朝向离开绝缘层33的方向。
通过这样地形成突出部51,由于在发生ESD时通过突出部51的静电放电路径经由离开绝缘层33的位置,所以能够防止在绝缘层33的周缘部发生沿面放电,从而防止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损伤。
图7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俯视图。此外,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突出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在本变形例中,即使是如图7和图8所示的突出部52的形状,同样也可获得防止在绝缘层33的周缘部发生沿面放电的效果。如图7和图8所示,也可以将连接部52b形成为与岛状部52a的宽度一样地宽。并且,连接部52b从第一透明电极部31朝向第二透明电极部41延伸。此外,岛状部52a设置在连接部52b的端部,形成为在相对于第一透明电极30的延伸方向(X1-X2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朝向离开绝缘层33的方向。
如图8所示,在形成于第二透明电极部41上的凹部54的内周,在与岛状部52a的角部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微小凸部54a。岛状部52a与微小凸部54a的第二间隔F形成为比没有设置微小凸部54a的凹部54与岛状部52a的第二间隔H、以及连接部52b与凹部54的第二间隔G小。
通过如图7和图8所示地形成突出部52和凹部54,静电放电路径形成为通过岛状部52a和微小凸部54a,并且形成为经由从绝缘层33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在绝缘层33的周缘部发生沿面放电,从而防止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损伤。
并且,形成在凹部54内周的微小凸部54a也可以适用于图1至图6中示出的各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1、12中。
<第四实施方式>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中的第一透明电极部和第二透明电极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3的设置间隔地形成在邻接位置上的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中,在第一透明电极部31上形成第一突出部53a,并且在第二透明电极部41上形成第二突出部53b。并且,第一突出部53a和第二突出部53b设置有间隔地对置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53a和第二突出部53b形成为三角形形状,并且形成为各自的顶点彼此面对。如图9所示,对置的第一突出部53a和第二突出部53b形成为设置有第三间隔J,第三间隔J形成为比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第一间隔A小。
由此,当发生ESD时,在第一突出部53a与第二突出部53b相对置的区域通过而形成静电放电路径,从而可以在不同于桥部32、宽度较细部42的区域中放电,因此抑制桥部32和宽度较细部42由于发生静电放电而损伤。
此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1相同地,在被两个第一透明电极部31a、31b所夹着的第二透明电极部41a中,仅在第二透明电极部41a的X1-X2方向上的任一方的区域中形成有第一突出部53a和第二突出部53b。即,仅在第二透明电极部41a的Y1方向上相临的两个边中的一个边上形成有第二突出部53b,并且仅在第一透明电极部31b的Y2侧相临的两个边中的一个边上形成有第一突出部53a,从而将第一突出部53a和第二突出部53b配置为相对置。因此,由于静电放电路径不会在X1—X2方向上平行地横截第二透明电极部41而形成,所以可防止第二透明电极部41由于静电放电受到损伤而断开。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变形例中的输入装置的局部放大俯视图。本变形例的输入装置13的设置间隔地邻接的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设置有第一突出部53a和第二突出部53b。并且,第一突出部53a和第二突出部53b形成为在第二透明电极40的延伸方向(Y1-Y2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第一突出部53a与第二突出部53b的在Y1-Y2方向上的第三间隔K形成为比第一透明电极部31与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第一间隔A小。
根据本变形例的输入装置13,当发生了ESD时,静电放电路径在Y1-Y2方向上通过第一突出部53a和第二突出部53b而形成。因此,由于静电放电路径形成为在离开绝缘层33的位置通过,所以能够防止在绝缘层33的周缘部发生表面放电,从而防止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损伤。
并且,虽然在各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3中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形状都是菱形形状,但是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形状和排列不限于这种形态。也可以是矩形形状或者多边形形状,即使在第一透明电极部31和第二透明电极部41的形状不同或排列改变的情况下,也可起到相同的效果。

Claims (7)

1.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透明基材;以及
形成在所述透明基材上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具有多个第一透明电极部和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彼此连接的桥部,
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具有多个第二透明电极部和将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彼此连接的宽度较细部,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形成为在交叉的方向上各自延伸,所述桥部隔着绝缘层形成在所述宽度较细部之上,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设置有第一间隔地形成在邻接的位置上,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一方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另一方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另一方上以包围所述突出部的方式形成有凹部,
所述凹部的内周与所述突出部设置有第二间隔而形成,所述第二间隔比所述第一间隔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构成为具有岛状部和连接部,该连接部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一方和所述岛状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形成为覆盖所述宽度较细部,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一方上的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中的另一方延伸,并且所述岛状部在所述连接部的端部形成为朝向离开所述绝缘层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上形成有第一突出部,并且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上形成有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形成为设置有比所述第一间隔小的第三间隔而对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形成为相对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形成为被经由所述桥部而连接的两个第一透明电极部夹着,
仅在所述两个第一透明电极部中的、一方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对置的区域、以及另一方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部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部对置的区域中的、任一区域中形成有所述突出部。
CN201420024617.2U 2013-02-06 2014-01-06 输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0618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0993A JP6054193B2 (ja) 2013-02-06 2013-02-06 入力装置
JP2013-020993 2013-0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06187U true CN203706187U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56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2461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06187U (zh) 2013-02-06 2014-01-06 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54193B2 (zh)
CN (1) CN20370618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46437B1 (ko) * 2017-09-18 2022-09-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력감지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모듈
CN113885728B (zh) * 2021-09-28 2023-11-2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44357A (ja) * 2009-04-07 2010-10-28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静電容量検知方式タッチパネル
KR101093351B1 (ko) * 2010-04-12 2011-12-14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TWI443569B (zh) * 2011-02-23 2014-07-01 Wintek Corp 電容式觸控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53789A (ja) 2014-08-25
JP6054193B2 (ja) 2016-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81224A1 (en) Flexible touchscreen and flexible touch display
CN204166512U (zh) 输入装置
CN105117067A (zh) 触控电极、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951132B (zh) 触控显示面板结构
US9195327B2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CN103631046A (zh) 触摸面板内置型显示装置
JP6029842B2 (ja) 静電容量式入力装置
KR20180025389A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4153791A (ja) 入力装置
CN105302355A (zh) 触控面板及其触控控制单元
JP2014134994A (ja) 入力装置
US10746770B2 (en) Capacitive sensor suppressing breakage of electrode linking parts due to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CN104391610A (zh) 一种触摸屏及触摸显示装置
JP2013178738A (ja) 入力装置
CN103677406A (zh)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面板
JP2013109520A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203706187U (zh) 输入装置
JP2015225383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267855A (zh) 一种可实现静电防护的触控面板
US20220214767A9 (en) Touch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3926736B (zh) 一种彩膜基板以及触摸屏显示装置
JP5075287B1 (ja) 入力装置
CN203858616U (zh) 输入装置
CN203706169U (zh) 输入装置
CN102654797A (zh) 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