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05766U - 一种背光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05766U
CN203705766U CN201320775957.4U CN201320775957U CN203705766U CN 203705766 U CN203705766 U CN 203705766U CN 201320775957 U CN201320775957 U CN 201320775957U CN 203705766 U CN203705766 U CN 2037057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ming
backlight
optical film
shading
stag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7595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佳民
周福新
何方根
何基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uly Semiconduc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uly Semiconduc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uly Semiconductors Ltd filed Critical Truly Semiconductors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7595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057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057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0576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其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和第三光学膜上均不具有卡位,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和第三光学膜的长度依次递减,三者靠近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呈台阶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光学膜背离导光板的一面上且位于第一光学膜与第二光学膜错开的区域内的遮光垫,遮光垫粘贴在第一光学膜上且为黑色;遮光胶布与遮光垫、第二光学膜与第三光学膜错开的区域和第三光学膜粘贴。本实用新型取消光学膜的卡位固定方式,光学膜上均没有卡位,各层光学膜靠近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使遮光胶布能够粘贴各层光学膜。采用上述方式实现光学膜的固定,由于避免了卡位固定方式,因此也就消除了窄边框背光源可视区靠近卡位的区域产生的亮点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背光源。
背景技术
背光源广泛应用于手机、液晶显示器、仪器仪表等具有液晶显示模块的设备中,背光源是一种面光源,设置于液晶显示模块的背面,为液晶显模块显示图像提供光线。
背光源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框形的胶架101;设置于胶架101一面的反射片102;被所述胶架101包围固定的导光板103,所述导光板103包括相对的网点面和出光面;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03出光面上的第一光学膜104;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104背离所述导光板103的一面上的第二光学膜105;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膜105背离所述导光板103的一面上的第三光学膜106,所述第三光学膜106、第二光学膜105和第一光学膜104的边缘齐平,且对应位置具有卡位,三者通过对应位置处的卡位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光学膜106背离所述导光板103的一面上的遮光胶布107;设置于导光板103的侧面的LED(Light-Emitting Diode)光源108。
目前窄边框液晶显示模块已成为一种主流的显示模块,窄边框的液晶显示模块要求对应配备的背光源也必须是窄边框。在窄边框背光源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由于扩散膜、增光膜等光学膜之间采用卡位固定的方式,光线经过卡位时必然会产生反光,而窄边框的背光源由于边框区域变窄,其光学膜的卡位与可视区的距离也就变得较窄,从而导致卡位处的反射光线容易进入可视区,使可视区靠近卡位的区域产生亮点,影响应用窄边框背光源的液晶显示模块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以消除窄边框背光源可视区靠近卡位的区域产生的亮点,改善液晶显示模块的显示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光源,包括:导光板、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第三光学膜、光源和遮光胶布,所述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和第三光学膜上均不具有卡位,所述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和第三光学膜的长度依次递减,三者靠近所述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呈台阶结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光学膜错开的区域内的遮光垫,所述遮光垫粘贴在所述第一光学膜上,且所述遮光垫为黑色;所述遮光胶布与所述遮光垫、所述第二光学膜与所述第三光学膜错开的区域和所述第三光学膜粘贴,以固定所述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和第三光学膜。
优选的,所述第一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范围为0.5mm~1.5mm,包括端点值。
优选的,所述第二光学膜与所述第三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范围为0.3mm~1.5mm,包括端点值。
优选的,所述遮光垫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和所述第三光学膜的厚度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遮光垫为长条结构。
优选的,所述遮光垫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遮光垫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
优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垫的材料为PET。
优选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光学膜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面上的第四光学膜,所述第四光学膜上不具有卡位,所述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第三光学膜和第四光学膜的长度依次递减,四者靠近所述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呈台阶结构,且通过所述遮光胶布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源,取消使用各层光学膜之间通过卡位固定的方式,光学膜上均没有卡位,通过使各层光学膜靠近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并在底层光学膜与相邻光学膜错开的区域上设置黑色的遮光垫,使遮光胶布能够通过粘贴该遮光垫固定底层光学膜,并通过粘贴各层光学膜相互错开的区域最终使全部光学膜被固定。采用上述方式实现光学膜的固定,由于避免了卡位固定方式,因此也就消除了窄边框背光源可视区靠近卡位的区域产生的亮点的问题,改善了液晶显示模块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源的基本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源的基本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源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装置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如图2所示,所述背光源包括:导光板203、第一光学膜204、第二光学膜205、第三光学膜206、遮光胶布207和光源208。
所述第一光学膜204、第二光学膜205和第三光学膜206上均不具有卡位,所述第一光学膜204、第二光学膜205和第三光学膜206的长度依次递减,三者靠近所述光源208的一边相互错开,呈台阶结构;
所述背光源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204背离所述导光板203的一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204与所述第二光学膜205错开的区域内的遮光垫209,所述遮光垫209粘贴在所述第一光学膜204上,且所述遮光垫209为黑色;
所述遮光胶布207与所述遮光垫209、所述第二光学膜205与所述第三光学膜206错开的区域和所述第三光学膜206粘贴,以固定所述第一光学膜204、第二光学膜205和第三光学膜206。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203包括网点面和出光面,所述第一光学膜204位于所述导光板203的出光面上,所述第二光学膜205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204背离所述导光板203的一面上,所述第三光学膜206位于所述第二光学膜205背离所述导光板203的一面上,所述遮光胶布207位于所述第三光学膜206背离所述导光板203的一面上,所述光源208位于所述导光板203的一侧。
除上述结构外,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源还包括:包围所述导光板203和各层光学膜的胶架201;位于所述导光板203网点面的反射片202,所述反射片202和所述胶架201共同构成一凹槽,所述导光板203和各层光学膜的叠层结构位于该凹槽内。
本实施例中各层光学膜的固定方式与现有技术不同,具体固定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光学膜204、第二光学膜205和第三光学膜206上并不具有卡位设计,它们的边缘均为平直的或平滑的,三者的长度依次递减,三者靠近且平行于光源208的延伸方向的边相互错开,成台阶结构,从第三光学膜206至第一光学膜204的方向上来看,能够暴露出第一光学膜204与第二光学膜205的部分区域和第三光学膜206的全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光源208的延伸方向”是指光源208为长条状,位于导光板203的一侧,且沿导光板203的一条边设置。
另外,所述第一光学膜204、第二光学膜205和第三光学膜206的“长度”是指三者垂直于所述光源208的延伸方向的边的边长,“宽度”是指三者平行于所述光源208的延伸方向的边的边长。
所述第一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光学膜与所述第三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均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背光源的实际尺寸相应设计,如果宽度过窄则遮光胶布207固定各层光学膜的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宽度过宽,虽然能够使遮光胶布207很牢固的粘贴住各层光学膜,但却会使边框的宽度增加,不符合窄边框背光源的设计要求。
本实施例为各层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提供一个优选的范围,所述第一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优选为0.5mm~1.5mm,包括端点值,所述第二光学膜与所述第三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范围优选为0.3mm~0.5mm,包括端点值。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各层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还可以选择其它数值范围,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光学膜错开的区域和所述第二光学膜与所述第三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均是指错开的区域垂直于光源208的边的边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背光源可能不止包括三层光学膜,可能会包括四层或四层以上的光学膜,这样的背光源同样可以采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设计思想,即取消各层光学膜上的卡位,使各层光学膜靠近光源的边相互错开,然后通过遮光胶布粘贴各层光学膜相互错开的区域,达到固定各层光学膜的作用。
以包含四层光学膜的背光源为例,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源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光学膜206背离所述导光板203的一面上的第四光学膜,所述第四光学膜上不具有卡位,所述第一光学膜204、第二光学膜205、第三光学膜206和第四光学膜的长度依次递减,四者靠近所述光源208的一边相互错开,呈台阶结构,且通过所述遮光胶布207固定。
为了进一步完善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膜的固定方式,优化背光源的产品性能,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光学膜204上设置了遮光垫209,该遮光垫209粘贴在第一光学膜204上,用于垫高第一光学膜204,使遮光胶布207通过粘贴遮光垫209就可以间接的粘贴第一光学膜204,从而达到固定第一光学膜204的目的。
由于第一光学膜204是通过遮光垫209与遮光胶布207粘贴在一起的,因此避免了遮光胶布207与第一光学膜204直接粘贴时,会将第一光学膜204带起的问题,优化了背光源的性能。
并且,由于遮光垫209为黑色,可起到很好的遮光效果,因此遮光垫209还可以有效的改善光源处的边框区的亮暗不均匀的问题。
遮光垫209的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相应选择,所述遮光垫209的高度优选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学膜204和所述第三光学膜205的厚度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学膜205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对遮光垫209的结构和尺寸并不限定,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垫209优选为长条结构,其长度优选的等于所述第一光学膜204的宽度,所述遮光垫209的宽度优选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光学膜204与所述第二光学膜205错开的区域的宽度。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垫209的材料优选为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遮光垫209还可以为其它复合要求的材料,对此并不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不止可以在第一光学膜204和第二光学膜205错开的区域上设置遮光垫,还可以在第二光学膜205和第三光学膜206错开的区域上设置遮光垫,其作用与上述遮光垫209的作用相同,也具有防止光学膜被遮光胶布粘贴时被带起的作用和改善光源处边框区的亮暗不均匀的作用。
同理,在上述具有四层或四层以上的光学膜的背光源中,也可以在合理的位置设置遮光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核心思想能够很容易的想到可以在哪些位置设置何种结构和尺寸的遮光垫,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背光源导光板出光面上的各层光学膜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可优选为扩散膜,第二光学膜可优选为增光膜,第三光学膜可优选为增光膜。
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对装置某一结构的命名,以方便描述,并不能对装置各结构的顺序、连接关系、尺寸等产生限定。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源,其光学膜的固定方式并不采用传统的卡位固定方式,而是取消光学膜上的卡位,使光学膜的边缘为平直或平滑的边,各层光学膜之间的长度不等,在光源处相互错开,呈台阶结构,通过遮光胶布的粘贴作用将各层光学膜固定,并在两层光学膜错开的区域上设置遮光垫,垫高下层光学膜,以防止下层光学膜被遮光胶布粘贴带起,从而在优化了背光源性能的基础上,消除了光学膜卡位处产生的亮点,使应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源的液晶显示模块的显示效果得到提高。
并且,由于遮光垫为黑色,具有很好的遮光性,因此能够很好的改善背光源的光源处边框区亮暗不均的问题。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背光源,包括:导光板、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第三光学膜、光源和遮光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和第三光学膜上均不具有卡位,所述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和第三光学膜的长度依次递减,三者靠近所述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呈台阶结构;
所述背光源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光学膜错开的区域内的遮光垫,所述遮光垫粘贴在所述第一光学膜上,且所述遮光垫为黑色;
所述遮光胶布与所述遮光垫、所述第二光学膜与所述第三光学膜错开的区域和所述第三光学膜粘贴,以固定所述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和第三光学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范围为0.5mm~1.5mm,包括端点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膜与所述第三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范围为0.3mm~1.5mm,包括端点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垫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和所述第三光学膜的厚度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垫为长条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垫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垫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光学膜错开的区域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垫的材料为PET。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光学膜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面上的第四光学膜,所述第四光学膜上不具有卡位,所述第一光学膜、第二光学膜、第三光学膜和第四光学膜的长度依次递减,四者靠近所述光源的一边相互错开,呈台阶结构,且通过所述遮光胶布固定。
CN201320775957.4U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背光源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57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75957.4U CN203705766U (zh)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背光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75957.4U CN203705766U (zh)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背光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05766U true CN203705766U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56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75957.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5766U (zh) 2013-11-29 2013-11-29 一种背光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057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7492A (zh) * 2016-05-24 2016-07-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07492A (zh) * 2016-05-24 2016-07-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16621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8780015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image expansion via peripherial light guide elements
JP5198570B2 (ja) 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150301266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10310488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205485155U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US10234715B2 (en) Display device
TW201513070A (zh) 顯示裝置及拼接式顯示器
CN107315277A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JPH08262438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構造
CN108563065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20120300428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5090826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6772760A (zh) 一种导光板及液晶模组
CN106970485B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17024756A1 (zh) 灯条、背光模组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KR10259449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328886B1 (ko) 표시장치
KR20150050050A (ko) 일체형 광학시트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203705766U (zh) 一种背光源
CN213149433U (zh) 一种胶框、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878525A (zh) 棱镜膜、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3275838U (zh) 一种光学膜及背光源
CN204201653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KR20150063783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조립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