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94376U - 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94376U
CN203694376U CN201420008692.XU CN201420008692U CN203694376U CN 203694376 U CN203694376 U CN 203694376U CN 201420008692 U CN201420008692 U CN 201420008692U CN 203694376 U CN203694376 U CN 2036943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ringe pipe
dressing
negative pressure
flushing
pressure drain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0869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柱
郭新辉
朱兆洪
曹阳
肖斌
熊学华
许啸
蔡伟斌
库建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00869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943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943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943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它主要由敷料、冲洗管和吸盘式吸引装置组成,所述吸盘式吸引装置位于敷料的背面上,所述冲洗管设于所述吸盘式吸引装置外,它与吸盘式吸引装置相分离,所述冲洗管靠近人体创面设置,且所述冲洗管的外形轮廓可以与人体创面的轮廓相适应,所述冲洗管外接冲洗源以接入冲洗液,所述冲洗管上设有渗透孔用于将冲洗液向敷料及人体创面渗透。本实用新型实现冲洗到引流液体流向的单向性,避免二次污染;冲洗管靠近人体创面设置,对感染创面可更好冲洗,促进创面痊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减少冲洗及引流死角,减少伤口感染机会,冲洗管可随人体创面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增强了对各种创面的适用性,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开放创面治疗的医疗器具,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VSD)装置。
背景技术
在VSD治疗开放创面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冲洗海绵敷料及创面,目前,常用的是冲洗管内置于吸引管的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图1所示是吸引管置于敷料中并冲洗管内置于吸引管式的VSD装置,它包括敷料1、吸引管3及冲洗管2,吸引管3伸入敷料1中,吸引管3的伸入段设有渗透孔31,吸引管3的外端用于连接抽吸装置,冲洗管2的外端用于连接冲洗源以接入冲洗液,另一端则伸入吸引管3中。使用时,将敷料置于患者的创面上,冲洗液流经冲洗管,再通过吸引管的渗透孔渗入敷料中,并在抽吸装置的作用下,引流创面分泌物从渗透孔进入吸引管中排出。图2所示是敷料表面吸盘式的VSD装置,它同样是冲洗管内置于吸引管中,包括敷料1、吸盘式吸引装置4及冲洗管2,吸盘式吸引装置4由管体41和设于管体下端的吸盘42组成,吸盘42位于敷料1的背面上,冲洗管2的一端接入冲洗液,另一端伸入吸盘42内并伸至敷料1的背面上。使用时,冲洗液通过冲洗管渗入敷料中,在抽吸装置的作用下,引流创面渗液从吸引管排出。在实际操作中,敷料的背面还需要包裹封闭膜,另外,冲洗过程和抽吸过程既可同时进行,又可分开进行。
但是,以上的冲洗装置及其它现有冲洗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以下缺点:⑴冲洗和抽吸过程同时进行时,冲洗液从吸引管渗向创面,然后被抽吸排出,使得多数冲洗液还未到达创面即被吸走,导致创面及敷料冲洗效果较差;⑵冲洗液先从吸引管渗向敷料,再达创面,再从创面流向吸引管,存在逆流动现象,尤其是在冲洗和抽吸分开进行时,可能造成创面二次污染;⑶冲洗液难以到达敷料的边缘,常造成敷料边缘的干燥、硬化,影响创面的湿润及患者的舒适度,造成疼痛、创面引流不畅、皮肤压痕甚至水泡,还会引发局部粘连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冲洗效果好、不存在创面二次污染、冲洗均匀、充分、操作方便且适用性强的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它主要由敷料、冲洗管和吸盘式吸引装置组成,所述吸盘式吸引装置的吸盘位于敷料的背面上(正面为与创面接触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管设于所述吸盘式吸引装置外,它与吸盘式吸引装置相分离,所述冲洗管靠近人体创面设置,且所述冲洗管的外形轮廓可以与人体创面的轮廓相适应,所述冲洗管外接冲洗源以接入冲洗液,所述冲洗管上设有渗透孔用于将冲洗液向敷料及人体创面渗透。
本实用新型冲洗管与吸盘式吸引装置相分离,即冲洗和抽吸为两个独立过程,实现了冲洗到引流液体流向的单向性,更好地保持了创面的清洁,避免了二次污染;冲洗管靠近人体创面设置,对感染创面可更好冲洗,及时引流创面分泌物、毒素,减少创面菌群,提高创面抗感染能力,促进创面的痊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冲洗管的外形轮廓可与人体创面的轮廓相适应,减少冲洗及引流死角,减少伤口感染机会,冲洗管可随人体创面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增强了对各种创面的适用性,而且操作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冲洗管整体设置在所述敷料中并靠近所述敷料的正面(创面侧),所述冲洗管沿着所述敷料的边缘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敷料的正面上开设凹槽,所述冲洗管的上部位于所述敷料的凹槽中,其下部露于凹槽外,即冲洗管的下部外露在所述敷料的正面上,所述冲洗管沿着所述敷料的边缘延伸。在治疗时,冲洗管外露部分可直接进入创面基底部,对表面不平的创面或有深部空腔的伤口达到更好的冲洗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所述冲洗管与所述敷料相分离,所述冲洗管直接用于置于人体创面中;或者所述冲洗管与所述敷料相分离,所述冲洗管位于所述敷料的外围,且沿着敷料的边缘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推荐实施方式,所述冲洗管为一闭合管路,所述冲洗管上设有冲洗液接口用于外接冲洗源,所述冲洗管上还设有连接口用于与其它引流装置的冲洗管的连接口连接而连通数个引流装置,以便共用一个冲洗源。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不同大小创面的治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各引流装置的冲洗管通过接头相连,所述连接口设置在所述接头上,所述连接口至少为一个。
所述连接口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所述接头采用多通转换接头,所述多通转换接头的各连接口设有阀门,以选择性进入各引流装置的冲洗管中。
所述连接口为一个,所述接头采用三通接头,所述冲洗管包括一对平行的分支管,所述分支管在其两端分别由三通接头连接成闭合管路,所述三通接头的下接口分别与所述分支管的两端连接,其中一个三通接头的上接口作为所述连接口,另一个三通接头的上接口作为冲洗液接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三通接头的上接口设有用于启闭上接口的封闭塞。必要时可封闭上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三通接头置于吸盘体内,所述三通接头的上接口向上伸出所述吸盘体,所述三通接头的下接口向下伸出吸盘体的吸附面。在冲洗管位于敷料中的情况下,吸盘体的吸附面贴附在敷料的背面上,使封闭膜能够服帖地贴在吸盘体和敷料上,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冲洗管向所述敷料背面伸出一根导管至所述吸盘式吸引装置的管体内,再伸出吸盘式吸引装置的管体后外接冲洗源。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敷料表面吸盘式冲洗装置在外观上无异,但是冲洗管沿着敷料的边缘延伸,冲洗均匀、充分,冲洗效果好;而与其它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相比,可减少接头数量,结构更为简化。
本实用新型所述冲洗管和三通接头预制在所述敷料内,或者根据冲洗管实际需要位置在所述敷料内穿刺后将冲洗管置入所述敷料中,并安装三通接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
⑴本实用新型冲洗管与吸盘式吸引装置相分离,即冲洗和抽吸为两个独立过程,实现了冲洗到引流液体流向的单向性,更好地保持了创面的清洁,避免了二次污染;冲洗管靠近人体创面设置,对污染、感染创面可更好冲洗,及时引流脓液、毒素,减少创面菌群,促进感染创面的痊愈。
⑵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冲洗管的外形轮廓与人体创面的轮廓相适应,减少冲洗及引流死角,减少伤口感染机会,冲洗管可随人体创面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增强了对各种创面的适用性,而且操作方便。
⑶冲洗管整体设置在敷料中并沿着敷料的边缘延伸,减少因冲洗不均匀造成的敷料边缘硬化、失效的现象。
⑷冲洗管向敷料背面伸出一根导管至吸盘式吸引装置内形成一体化结构,与现有敷料表面吸盘式冲洗装置相比,冲洗均匀、充分、冲洗效果好;而与其它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相比,可减少接头数量,使结构更为简化。
⑸本实用新型中的冲洗管和三通接头可以预制在敷料中,连接及控制方便;又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冲洗管置入敷料中,因此适应性强。
⑹三通接头置于吸盘体内,吸盘体的吸附面贴附在敷料的背面上,使封闭膜能够服帖地贴在吸盘体和敷料上,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
⑺冲洗管上设置接头,可以连通数个引流装置,以适用于不同大小创面的治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敷料内置管式VSD的结构透视图;
图2是现有敷料表面吸盘式VSD的结构透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透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冲洗管置于敷料内的结构透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三通接头与冲洗管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三通接头与冲洗管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3~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它主要由敷料1、冲洗管和吸盘式吸引装置4组成,敷料1为海绵敷料,吸盘式吸引装置4的吸盘位于敷料的背面上,冲洗管设于吸盘式吸引装置4外,它与吸盘式吸引装置4相分离,冲洗管靠近人体创面设置,且冲洗管的外形轮廓可与人体创面的轮廓相适应,冲洗管外接冲洗源以接入冲洗液,冲洗管上设有渗透孔31用于将冲洗液向人体创面渗透。在本实施例中,冲洗管整体设置在敷料1中并靠近敷料1的正面,冲洗管沿着敷料1的边缘延伸。冲洗管为一闭合管路,冲洗管上设有冲洗液接口用于外接冲洗源,冲洗管上还设有连接口用于与其它引流装置的冲洗管的连接口连接而连通数个引流装置,即连接数个敷料1,以便共用一个冲洗源。
各引流装置的冲洗管通过接头相连,连接口设置在接头上,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口为一个,接头采用硬质材料的三通接头5,冲洗管包括一对平行的分支管21、22,分支管21、22在其两端分别由三通接头5连接成闭合管路,三通接头5的下接口51、52呈针状分别与分支管21、22的两端连接,具体是三通接头5在敷料背面连接由敷料正面转向敷料背面的冲洗管,其中一个三通接头的上接口作为连接口6,另一个三通接头的上接口作为冲洗液接口7。三通接头的上接口设有用于启闭上接口的封闭塞8。在保存、运输或不需使用时,可用封闭塞8封闭上接口。
冲洗管和三通接头预制在敷料内,连接及控制方便,对创面封闭影响小。也可以根据冲洗管实际需要位置在敷料内穿刺后将冲洗管置入敷料中,并安装三通接头,以适应各种创面治疗。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机理是:将敷料正面贴附在人体创面上,从冲洗液接口注入冲洗液后,冲洗液很快达到创面及敷料边缘,在吸盘式吸引装置的吸引下,冲洗液从敷料四周、创面侧向背侧、中央聚集,可使敷料周缘充分湿润,冲洗液引流方向呈单向,冲洗液容易到达创面。冲洗液从敷料周缘紧贴创面进入,解决了创面及周缘冲洗不足的现象;冲洗液容易进入创面,结合吸盘式吸引装置,从中央吸引,冲洗液流动方向将呈从创面至吸引管的单向流动,解决了冲洗液倒流可能导致伤口再污染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可于敷料创面侧开槽植入冲洗管,使冲洗液可直接冲洗创面,调整冲洗管形状及位置时,需要开槽器、冲洗管穿刺引导针、打孔器等相应工具。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三通接头5置于吸盘体9内,三通接头5的上接口53向上伸出吸盘体9,三通接头5的下接口51、52向下伸出吸盘体9的吸附面,吸盘体9的吸附面贴附在敷料的背面上,使封闭膜能够服帖地贴在吸盘体和敷料上,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连接口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接头采用多通转换接头,多通转换接头的各连接口设有阀门,以选择性进入各引流装置的冲洗管中,而渗透于敷料中。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在敷料的正面上开设凹槽,冲洗管的上部位于敷料的凹槽中,其下部露于凹槽外,即冲洗管的下部外露在敷料的正面上,冲洗管沿着敷料的边缘延伸。在治疗时,冲洗管外露部分可直接进入创面基底部,对表面不平的创面或有深部空腔的伤口达到更好的冲洗效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冲洗管与敷料相分离,冲洗管直接用于置于人体创面中,放置在病患的伤口内,对深部空腔的伤口达到更好的冲洗效果。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冲洗管与敷料相分离,冲洗管位于敷料的外围,且沿着敷料的边缘延伸。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冲洗管向敷料背面伸出一根导管至吸盘式吸引装置的管体内,再伸出吸盘式吸引装置的管体后外接冲洗源。与实施例1相比,可减少接头数量,使结构更为简化。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它主要由敷料、冲洗管和吸盘式吸引装置组成,所述吸盘式吸引装置的吸盘位于敷料的背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管设于所述吸盘式吸引装置外,它与吸盘式吸引装置相分离,所述冲洗管靠近人体创面设置,且所述冲洗管的外形轮廓与人体创面的轮廓相适应,所述冲洗管外接冲洗源以接入冲洗液,所述冲洗管上设有渗透孔用于将冲洗液向人体创面渗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管整体设置在所述敷料中并靠近所述敷料的正面,所述冲洗管沿着所述敷料的边缘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敷料的正面上开设凹槽,所述冲洗管的上部位于所述敷料的凹槽中,其下部露于凹槽外,即冲洗管的下部外露在所述敷料的正面上,所述冲洗管沿着所述敷料的边缘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管与所述敷料相分离,所述冲洗管直接用于置于人体创面中;或者所述冲洗管与所述敷料相分离,所述冲洗管位于所述敷料的外围,且沿着敷料的边缘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管为一闭合管路,所述冲洗管上设有冲洗液接口用于外接冲洗源,所述冲洗管上还设有连接口用于与其它引流装置的冲洗管的连接口连接而连通数个引流装置,以便共用一个冲洗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引流装置的冲洗管通过接头相连,所述连接口设置在所述接头上,所述连接口至少为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口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所述接头采用多通转换接头,所述多通转换接头的各连接口设有阀门,以选择性进入各引流装置的冲洗管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口为一个,所述接头采用三通接头,所述冲洗管包括一对平行的分支管,所述分支管在其两端分别由三通接头连接成闭合管路,所述三通接头的下接口分别与所述分支管的两端连接,其中一个三通接头的上接口作为所述连接口,另一个三通接头的上接口作为冲洗液接口;所述三通接头的上接口设有用于启闭上接口的封闭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接头置于吸盘体内,所述三通接头的上接口向上伸出所述吸盘体,所述三通接头的下接口向下伸出吸盘体的吸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管和三通接头预制在所述敷料内,或者根据冲洗管实际需要位置在所述敷料内穿刺后将冲洗管置入所述敷料中,并安装三通接头。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管向所述敷料背面伸出一根导管至所述吸盘式吸引装置的管体内,再伸出吸盘式吸引装置的管体后外接冲洗源。 
CN201420008692.XU 2014-01-07 2014-01-07 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943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08692.XU CN203694376U (zh) 2014-01-07 2014-01-07 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08692.XU CN203694376U (zh) 2014-01-07 2014-01-07 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94376U true CN203694376U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44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08692.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94376U (zh) 2014-01-07 2014-01-07 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9437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84421A (zh) * 2015-07-27 2015-10-21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可调控双向封闭负压吸引装置
CN105250077A (zh) * 2015-11-03 2016-01-2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一种心脏搭桥术后切口感染裂开的敷料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84421A (zh) * 2015-07-27 2015-10-21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可调控双向封闭负压吸引装置
CN105250077A (zh) * 2015-11-03 2016-01-2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一种心脏搭桥术后切口感染裂开的敷料装置
CN105250077B (zh) * 2015-11-03 2018-08-1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一种心脏搭桥术后切口感染裂开的敷料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25122U (zh) 双孔式吸盘负压引流装置
CN103495259A (zh) 双孔式吸盘负压引流装置
CN102284090B (zh) 腹腔镜冲洗吸引装置
CN203694376U (zh) 一种改进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CN107929833B (zh) 一种防倒流负压引流装置
CN202314583U (zh) 脂肪细胞过滤器
CN203777407U (zh) 一种静脉输液器
CN213158149U (zh) 一种应用于慢性窦道的新型负压引流装置
CN203370153U (zh) 防逆流静脉留置针
CN203861741U (zh) 多功能闭式引流导管
CN202223611U (zh) 一种引流灌洗装置
CN204106799U (zh) 一种一次性光导负压冲洗吸引管
CN202179772U (zh) 具有冲洗功能的负压引流装置
CN204106819U (zh) 三腔管负压引流装置
CN203898899U (zh) 防治空气栓塞的导管
CN203898808U (zh) 腹部手术术后封闭式皮下负压引流装置
CN208852085U (zh) 一种医用负压防漏气引流护创装置
CN203208513U (zh) 一种医用负压引流吸盘
CN206675772U (zh) 一种无菌封闭式膀胱冲洗装置
CN206621658U (zh) 医用手动抽液止回接头
CN204134024U (zh) 一种外置吸盘式负压引流装置
CN216877381U (zh) 一种方便给药的vsd负压引流器
CN204910461U (zh) 一种独立通道式负压引流吸盘
CN204033999U (zh) 一种负压封闭引流中药冲洗装置
CN205054591U (zh) 一种可冲洗创面负压修复敷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Termination date: 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