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90586U - 电源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90586U
CN203690586U CN201420076164.8U CN201420076164U CN203690586U CN 203690586 U CN203690586 U CN 203690586U CN 201420076164 U CN201420076164 U CN 201420076164U CN 203690586 U CN203690586 U CN 2036905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face
connecting portion
metal shell
wire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761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愉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xinjie Dongguan Precision Mold Manufacturing Co Ltd
Ant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xinjie Dongguan Precision Mold Manufacturing Co Ltd
Ant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xinjie Dongguan Precision Mold Manufacturing Co Ltd, Ant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xinjie Dongguan Precision Mol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7616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905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90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9058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体、数个导电端子、金属外壳及注塑料体。绝缘体具有前端面、后端面及位于前端面与后端面之间的环侧面,绝缘体自前端面凹设形成有环状插槽与位于环状插槽内侧的中央插槽。每个导电端子具有相互背离延伸的抵接部与接线部,该些抵接部分别显露于环状插槽与中央插槽,该些接线部突伸出绝缘体的后端面。金属外壳包覆于绝缘体的环侧面,且具有突伸出绝缘体后端面的卡勾部。注塑料体成型于绝缘体的后端面,并且该些接线部及卡勾部埋置于注塑料体内。藉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外壳与注塑料体之间具有较佳结合性的电源连接器,使得金属外壳不易与注塑料体脱离。

Description

电源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器广泛地应用于电子领域内,以给电子装置充电,其用以传输电力讯号的导电端子之间的稳定性对于整个连接器的性能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电源连接器,其焊接导线的端子末端是通过注塑料体进行包覆。然而,上述注塑料体与电源连接器的金属外壳之间并没有任何能提供较佳结合性的构造存在,使得注塑料体容易脱离金属外壳。
于是,本申请人有感上述缺失之可改善,乃特对现有电源连接器结构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之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外壳与注塑料体之间具有较佳结合性的电源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体、金属外壳、注塑料体及数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体具有一前端面、一后端面及位于所述前端面与所述后端面之间的一环侧面,所述绝缘体自所述前端面凹设形成有一环状插槽与一位于所述环状插槽内侧的中央插槽。所述导电端子具有相互背离延伸的抵接部与接线部,数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抵接部分别显露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环状插槽与所述中央插槽,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突伸出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后端面。所述金属外壳包覆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环侧面,且所述金属外壳具有至少一卡勾部,所述卡勾部突伸出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后端面。所述注塑料体成型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后端面,并且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以及所述金属外壳的所述卡勾部埋置于所述注塑料体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电源连接器中使用了所述金属外壳来包覆所述绝缘体,并在所述金属外壳上形成所述卡勾部,通过将所述卡勾部埋置于所述注塑料体内,来达到提升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注塑料体的结合性的效果。
较佳地,所述绝缘体定义有一宽度方向,数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于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错开。
较佳地,所述绝缘体包含有一本体与一盖体,所述盖体的一端装设于所述本体的一端,所述本体的另一端定义有所述前端面,所述盖体的另一端定义有所述后端面,且所述注塑料体与所述本体相互隔离地位于所述盖体的两侧。
较佳地,所述绝缘体自所述后端面凸设有数个定位座,所述卡勾部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分别定位于所述定位座。
具体地,所述绝缘体定义有一宽度方向,数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末端突伸出对应的所述定位座,且于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错开。
较佳地,数个所述导电端子中包含有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及侦测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电源端子的所述抵接部显露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环状插槽,而所述侦测端子的所述抵接部显露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中央插槽。
具体地,所述金属外壳具有一接地部,所述接地部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的一端边缘并向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后端面弯折延伸,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接线部抵顶于所述金属外壳的所述接地部,且所述接地部埋置于所述注塑料体内。
具体地,数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皆呈板状,且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接线部与所述电源端子的所述接线部彼此平行并分别垂直于所述侦测端子的所述接线部,而数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末端于所述绝缘体的一宽度方向上彼此错开。
较佳地,所述金属外壳为一金属片弯折且两边缘接合而成,所述金属外壳具有一接合线,且所述接合线延伸至所述卡勾部。
具体地,所述环侧面包含有相对的两宽侧面以及相对的两窄侧面,所述金属外壳的所述接合线对应于所述两窄侧面的其中之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2省略注塑料体与金属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2省略注塑料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沿绝缘体宽度方向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如图1、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种电源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体1、数个导电端子2、一金属外壳3、一发光组件4以及一注塑料体5。在此须说明的是,发光组件4并非是本电源连接器100的必要组件,因此可以省略。以下先就电源连接器100的各组件构造作一说明,而后再介绍电源连接器100各组件间彼此的连接关系。
如图3和图4,绝缘体1大致呈长方体且定义有一宽度方向W,绝缘体1具有一前端面11、一后端面12及位于前端面11与后端面12之间的一环侧面13(如图5)。绝缘体1自前端面11一侧部位(如图3中的前端面11对应于宽度方向W左侧之部位)凹设形成有一环状插槽111与一位于环状插槽111内侧的中央插槽112,其中上述环状插槽111于本实施例是以圆环状为例,而中央插槽112于本实施例中为圆槽状。进一步地说,环状插槽111之所以呈圆环状的原因是在环状插槽111的底面凸伸有一圆柱体结构,该圆柱体结构位于环状插槽111的中心位置并将环状插槽111隔绝成圆环状,而中央插槽112开设于该圆柱体结构的中心位置。
绝缘体1自后端面12凸设有数个定位座121。环侧面13包含有相对且平行的两宽侧面131(如图5中的绝缘体1顶面与底面)以及相对且平行的两窄侧面132(如图5中的绝缘体1左侧面与右侧面),并且两窄侧面132之间的最短距离方向平行于上述绝缘体1所界定的宽度方向W。
须说明的是,上述绝缘体1的说明虽以单个构件之方式进行描述,但绝缘体1于本实施例中是包含有一本体1a与一盖体1b。其中,盖体1b的一端(如图3中的盖体1b前端)装设于本体1a的一端(如图3中的本体1a后端),本体1a的另一端(如图3中的本体1a前端)定义有前端面11,盖体1b的另一端(如图3中的盖体1b后端)定义有后端面12。
每个导电端子2为一体成形的构造且具有至少一抵接部21、一板状的接线部22以及相连于抵接部21与接线部22之间的一连接部23,其中抵接部21与接线部22分别于连接部23的两端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其中,导电端子2安装于绝缘体1内,并且数个导电端子2的抵接部21分别显露于绝缘体1的环状插槽111与中央插槽112内,而数个导电端子2的接线部22则突伸出绝缘体1的后端面12。进一步地说,数个导电端子2的接线部22分别定位于绝缘体1的数个定位座121,并且接线部22末端突伸出其所对应的定位座121,并于宽度方向W上彼此错开不交叠(如图7所示)。
须说明的是,上述导电端子2依其被赋予的功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构造与命名,导电端子2于本实施例中的数量为三个且包含有一接地端子2a、一电源端子2b及一侦测端子2c。其中,接地端子2a具有一个大致呈U形的连接部23、自连接部23一端缘(如图3中的后端缘)延伸的一个接线部22以及自连接部23另一端缘(如图3中的前端缘)的两末端与两拐角分别平行延伸的四个抵接部21。电源端子2b大致位于接地端子2a内侧,即被接地端子2a的四个抵接部21包围,且电源端子2b具有一大致呈U形的连接部23、自连接部23一端缘(如图3中的后端缘)延伸的一个接线部22以及自连接部23另一端缘(如图3中的前端缘)的两侧分别平行延伸的两个抵接部21。侦测端子2c呈长条板状且大致位于电源端子2b内侧,即被电源端子2b的两个抵接部21包围,侦测端子2c具有一连接部23、自连接部23相反两端缘延伸的一个接线部22与一个抵接部21。
更详细地说,接地端子2a的抵接部21与电源端子2b的抵接部21显露于绝缘体1的环状插槽111内并位于靠近前端面11的一端,而侦测端子2c的抵接部21显露于绝缘体1的中央插槽112内并位于靠近前端面11的一端。接地端子2a的接线部22与电源端子2b的接线部22大致彼此平行并分别垂直于侦测端子2c的接线部22,而接地端子2a的接线部22、电源端子2b的接线部22及侦测端子2c的接线部22末端于绝缘体1的宽度方向W上彼此错开不交叠(如图7所示)。藉此,当接地端子2a的接线部22、电源端子2b的接线部22及侦测端子2c的接线部22末端在焊接相对应的线缆(图略)时,于焊接的过程中较不易相互干扰,以提升接线的效率。
请参阅图3和图4,并适时参酌图5和图6所示,金属外壳3于本实施例中是指弯折一金属片使其两边缘接合而成的长方框体,换言之,金属外壳3在上述边缘接合处形成有一接合线31。金属外壳3的构造大致对应于绝缘体1的环侧面13,并且金属外壳3包覆于绝缘体1的环侧面13,而接合线31对应于两窄侧面132的其中之一。
进一步地说,金属外壳3在对应上述两窄侧面132处各具有一截面大致呈U字形的卡勾部32,上述卡勾部32突伸出绝缘体1的后端面12并定位于数个定位座121的其中两个之内。而接合线31延伸至上述两卡勾部32的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两卡勾部32的其中之一是通过金属片相接合的两端所构成。
再者,金属外壳3在对应上述宽侧面131处具有一接地部33,上述接地部33向绝缘体1的后端面12弯折延伸,并且金属外壳3的接地部33弹性地抵顶于接地端子2a的接线部22,藉以使接地端子2a与金属外壳3能有效地保持电性导通。
发光组件4(如:LED)包含有一发光部41及连接于发光部41的两接脚42,上述发光组件4大致埋置于绝缘体1内,且发光部41的端面显露于绝缘体1的前端面11之外(如图1),以作为提供发光指示之用;而接脚42的末端则突伸出绝缘体1的后端面12,以供电性连接之用。
如图2,注塑料体5成型于绝缘体1的后端面12,并且导电端子2的接线部22以及金属外壳3的卡勾部32与接地部33皆埋置于注塑料体5内,藉以通过上述卡勾部32埋置于注塑料体5内,来达到提升金属外壳3与注塑料体5的结合性的效果。更详细地说,具有U形截面的卡勾部32,其所包围的区域埋置在注塑料体5内,藉以进一步确保金属外壳3不会与注塑料体5分离。再者,注塑料体5经盖体1b的阻隔而未接触于本体1a,换言之,在成形注塑料体5的过程中,盖体1b具有阻隔的效果,以避免注胶时流入本体1a内。
须说明的是,注塑料体5于本实施例中是在导电端子2的接线部22与发光组件4的接脚42焊接完其所对应的线缆后,以低压注塑适当材质的塑料所形成。并且,成形注塑料体5之后的电源连接器100大致呈长方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能效果]
综上,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源连接器100,通过卡勾部32埋置于注塑料体5内,来达到提升金属外壳3与注塑料体5的结合性的效果。换言之,由于卡勾部32所包围的区域埋置在注塑料体5内,以进一步确保金属外壳3不会与注塑料体5分离。
再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100通过导电端子2接线部22于绝缘体1的宽度方向W上彼此错开不交叠,以使导电端子2的接线部22末端在焊接相对应的线缆时,于焊接的过程中较不易相互干扰,以提升接线之效率。
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100通过金属外壳3的接地部33弹性地抵顶于接地端子2a的接线部22,藉以使接地端子2a与金属外壳3能有效地保持电性导通。
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100通过接合线31延伸至上述两卡勾部32的其中之一,藉以经由卡勾部32埋置于注塑料体5内,来提升接合线31的稳定性,进而确保金属外壳3不会自接合线31处裂开。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具有一前端面、一后端面及位于所述前端面与所述后端面之间的一环侧面,所述绝缘体自所述前端面凹设形成有一环状插槽与一位于所述环状插槽内侧的中央插槽;
数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相互背离延伸的抵接部与接线部,数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抵接部分别显露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环状插槽与所述中央插槽,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突伸出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后端面;
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包覆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环侧面,且所述金属外壳具有至少一卡勾部,所述卡勾部突伸出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后端面;以及
注塑料体,所述注塑料体成型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后端面,并且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以及所述金属外壳的所述卡勾部埋置于所述注塑料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定义有一宽度方向,数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于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错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包含有一本体与一盖体,所述盖体的一端装设于所述本体的一端,所述本体的另一端定义有所述前端面,所述盖体的另一端定义有所述后端面,且所述注塑料体与所述本体相互隔离地位于所述盖体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自所述后端面凸设有数个定位座,所述卡勾部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分别定位于所述定位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定义有一宽度方向,数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末端突伸出对应的所述定位座,且于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错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数个所述导电端子中包含有接地端子、电源端子及侦测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电源端子的所述抵接部显露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环状插槽,而所述侦测端子的所述抵接部显露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中央插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具有一接地部,所述接地部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的一端边缘并向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后端面弯折延伸,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接线部抵顶于所述金属外壳的所述接地部,且所述接地部埋置于所述注塑料体内。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数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皆呈板状,且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接线部与所述电源端子的所述接线部彼此平行并分别垂直于所述侦测端子的所述接线部,而数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接线部末端于所述绝缘体的一宽度方向上彼此错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为一金属片弯折且两边缘接合而成,所述金属外壳具有一接合线,且所述接合线延伸至所述卡勾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侧面包含有相对的两宽侧面以及相对的两窄侧面,所述金属外壳的所述接合线对应于所述两窄侧面的其中之一。
CN201420076164.8U 2014-02-21 2014-02-21 电源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905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76164.8U CN203690586U (zh) 2014-02-21 2014-02-21 电源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76164.8U CN203690586U (zh) 2014-02-21 2014-02-21 电源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90586U true CN203690586U (zh) 2014-07-02

Family

ID=51012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76164.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90586U (zh) 2014-02-21 2014-02-21 电源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905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8502A (zh) * 2018-08-31 2019-04-16 东莞讯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8502A (zh) * 2018-08-31 2019-04-16 东莞讯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31803U (zh) 插座连接器
CN204966770U (zh) 电连接器
CN104810657B (zh) 一种Type‑C插座连接器
US8608520B2 (en) Cable connector having a circuit board partially encased by a coating and connected to a cable
CN105390839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882696A (zh) 一种基于TypeC的USB连接器
CN203850558U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CN203180176U (zh) 电连接装置
CN205452597U (zh) 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CN203690586U (zh) 电源连接器
TW201421837A (zh) 電連接器之轉換應用構造
CN204885553U (zh) 一体式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CN204497439U (zh) 一种接线端子
CN205070001U (zh) 一种Type C对USB2.0电连接器插头
CN203607638U (zh) 带emi屏蔽壳的hdmi公插头
CN205016730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4118326U (zh) 结构稳定的usb 3.1 插座连接器
CN204497438U (zh) 连接器
CN205081276U (zh) 连接器
CN202759069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8797258U (zh) 一种防水连接器
CN205319404U (zh) 一种hdmi公头结构
CN201812985U (zh) 一种连接器
CN105390881A (zh)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CN205070003U (zh) 防emi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

Termination date: 201502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