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77684U - 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 - Google Patents

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77684U
CN203677684U CN201420018900.4U CN201420018900U CN203677684U CN 203677684 U CN203677684 U CN 203677684U CN 201420018900 U CN201420018900 U CN 201420018900U CN 203677684 U CN203677684 U CN 2036776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intubate
double
layer air
tracheostomy cann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1890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01890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776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776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7768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包括插管,所述插管的插入端间隔设置有1~2个双层气囊,所述双层气囊包括依次套装在所述插管外的安全气囊和固定气囊;所述安全气囊与插管围设成安全气室,与插管的内孔连通;所述固定气囊与插管、安全气囊围设成固定气室,与注气管相连。本实用新型在插管插入端设置双层气囊,减少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气道粘膜坏死的机会;同时,双层气囊可使整个气道一直处于密闭状态,维持机械通气正常进行。

Description

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学临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
背景技术
机械通气是现代医学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救命技术,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使呼吸机与病人相连,特别是需要较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因气管插管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一周,临床上通常使用气管切开套管代替气管插管以减轻患者的不适并减少气管插管拔管时喉头水肿的发生机会。
目前,气管切开套管在使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充气气囊充、放气时对患者的不利影响:为防止气管切开套管与患者气管之间的缝隙漏气,影响正常通气效果,传统的气管切开套管在插入端设置一个低压高容的气囊,使用时,首先向气囊内充气,充填气管切开套管与气管之间的缝隙,呼吸气体经管体进入人体,利用气囊阻止气体从管体和气管之间溢出。但长期充气的气囊会压迫气管壁,而影响气管局部的血液循环,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将气囊定时放气一段时间,以使受压部位恢复血液循环,但此举无疑会造成气管漏气、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且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 N201775850U公开了一种并列双套囊防感染长期留置气管插管,它包括:主气管、气管插管接口、两个充气管、两个充气阀、两个气囊、8个吸引孔、专用吸引管、侧孔组成,气管插管接口与主气管连接,两个充气阀可以以两种不同颜色蓝、白来区分,相应的气囊与充气阀的颜色相对应,充气管分别与充气阀相连。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并列双套囊防感染长期留置气管插管,在使用时按照常规插入单腔管并固定,将其中一个套囊打气充好,接呼吸机或麻醉机,然后通过该套囊上方的专用吸引管,把声门下至该套囊上的分泌物吸出;如需长期留置,则可以在固定时间内把另一套囊充气,把原来充气的套囊放气,两个套囊轮番充气就可以保证气道粘膜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上述的并列双套囊防感染长期留置气管插管虽然解决了单气囊气管切开套管的气囊只对固定区域的气管壁周围的血管进行压迫,不能长期留置的问题,但是使用的气囊绝大多数为低压高容气囊,气囊压力直接作用在气道粘膜上,存在如下问题:
(1)如果压力较小,容易发生漏气现象;但如果压力过大,压迫时间偏长,气道粘膜就会发生缺血坏死的严重后果。目前临床使用过程中多数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对气囊的压力进行评估,准确性差;即使使用专业的压力检测设备进行检测,也难以确定使用压力的最佳值与变化规律,而且过程繁琐,由于患者的气道压力经常会不断变化,套囊内的压力很难被准确掌握。
(2)在气管切开套管的气囊上方背侧设有一开口,通过沿管壁的一管路与外相通,管路的外端接负压吸引,吸出积聚在气囊上方、气管切开套管背例的分泌物,称为“声门下吸引”,此种声门下吸引方法存在负压小了吸不出、负压大了会把气管粘膜吸至开口处、造成气道粘膜损伤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防止气管长时间局部受压而坏死,避免机械通气正常实施时受影响造成患者缺氧,并减少声门下吸引时对气道粘膜的损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包括插管,所述插管的插入端间隔设置有1~2个双层气囊,所述双层气囊包括依次套装在所述插管外的安全气囊和固定气囊;
所述安全气囊与插管围设成安全气室,与插管的内孔连通;
所述固定气囊与插管、安全气囊围设成固定气室,与注气管相连;
所述插管、安全气囊、固定气囊和注气管由医用抗菌塑料制成,该医用抗菌塑料的组分包括:100重量份的高分子材料、0.1~5重量份的无机抗菌剂和0.5~5重量份的缓释药物。
上述技术方案中,邻近所述固定气囊上边缘的所述插管管壁上设有吸引孔组,由设于所述插管背侧、同一横截面上沿圆周方向60°范围内分布的3~5个吸引孔组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3~5个所述吸引孔以所述插管的背脊线为中心线,向两侧的30°范围内放射性分布。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3~5个所述吸引孔与同一根吸引管相连,所述吸引管包括相连接的拟形于所述插管内壁上的弧形管和沿所述插管内壁向外延伸的直管,所述弧形管横跨3~5个所述吸引孔,并与每一所述吸引孔连通。其中,所述吸引管可选用吸痰湿化两用管。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直管的始端与所述弧形管的一端一体成型。
上述的吸引管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所述直管和弧形管之间设有一Y形管,该Y形管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直管的始端一体成型,另外两端分别与所述弧形管的两端一体成型。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全气囊内的插管管壁上设有6~8个通气孔,所述安全气室通过通气孔与所述插管的内孔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分子材料为医用级聚氯乙烯、医用级聚乙烯、医用级聚氨酯、医用级聚酰胺、医用级硅橡胶和医用级聚四氟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缓释药物为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氨基苷类和糖肽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管与患者口部对应的位置套装有插管固定翼。
上述的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00重量份高分子材料、0.1~5重量份无机抗菌剂、0.5~5重量份缓释药物、30~60重量份增塑剂、3~8重量份润滑改性剂、2~5重量份稳定剂和10~30重量份冲击改性剂按比例混合均匀,制成复合材料;
(2)将复合材料置于塑料挤出机内,在150~180℃温度下挤出并用切粒机切粒,得到医用抗菌性塑料颗粒;
(3)将步骤(2)所得医用抗菌性塑料颗粒置于挤出机内,通过挤压冷却法挤出插管、注气管以及具有弧形管和直管的吸引管,然后将插管的其中一端削成楔形,形成插管的插入端;
其中,所述插管的内径8~10mm、壁厚0.05~1mm;所述注气管的内径2~5mm、壁厚0.05~0.3mm;所述吸引管的内径2~5mm、壁厚0.05~0.2mm。
(4)在靠近插入端的插管管壁上间隔加工出两圈通气孔;
其中,每圈包括沿轴向均布的6~8个0.5~1mm的通气孔。
(5)将100重量份高分子材料、0.1~5重量份无机抗菌剂、0.5~5重量份缓释药物和20~50重量份塑料增强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后经挤出机挤出,制成增强型医用抗菌性塑料,然后置于吹制成型机上成型两个固定气囊和两个安全气囊;
其中,所述固定气囊的壁厚0.03~0.1mm、容量5~10ml;安全气囊的壁厚0.03~0.1mm、容量0.8~2ml;固定气囊和安全气囊均为低压高容气囊。
(6)分别将两个安全气囊对应两圈通气孔结合于所述插管的外侧;
(7)分别将两个固定气囊对应结合于两个安全气囊的外侧,固定气囊与插管、安全气囊围设成固定气室;
(8)在步骤(7)中的两固定气室上开设注气孔,并分别与步骤(3)中的注气管相结合;
其中,注气孔开在固定气囊上,孔径为2~6mm;注气管沿插管向外延伸。
(9)在靠近每一固定气囊的上边缘处的插管管壁上开设3~5个吸引孔;
其中,吸引孔孔径0.5~1.5mm,3~5个所述吸引孔成放射性分布于插管背侧的60°范围内,适应平卧位的患者。
(10)将步骤(3)所得吸引管的弧形管沿轴向切去一部分,然后将弧形管结合于吸引孔部位的插管内壁上,直管沿插管内壁延伸并伸至插管外侧;
(11)于插管的外端连接固定接头,完成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的制备。
上述的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插管表面涂抹麻醉剂和厚0.1~1mm的润滑剂;
(2)将插管插入患者气管内,然后利用插管固定翼将气管切开套管固定;
(3)将其中一根注气管与注射器连接,向其中一个固定气室内注入5~10ml(视气管插管与气管之间腔大小而定)低压气体,使固定气囊充分扩张,然后移开注射器,放出固定气囊内多余的气体,使固定气室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等同,保证固定气囊与患者气管粘膜接触但无压力,夹闭注气管;
(4)插管的固定接头与呼吸机连接,开始机械通气,吸气相时,呼吸机送气,气道内压升高,5~10ml的气体经通气孔流至安全气囊内,使安全气囊扩张,挤压固定气室内的气体,使固定气囊更加贴近气管粘膜,因固定气囊内为低压气体,所以压力不会过大,对气管粘膜的压迫小;(理论上固定气囊施加于气管粘膜上的压力≤机械通气的气道压力)患者呼气相时,气道压力下降,安全气室内的气体排出,安全气囊回缩,固定气囊对气管粘膜的压迫力降至机械通气前,若设有呼吸未正压,固定气囊对气管粘膜的压迫力≤呼吸未正压,且低于吸气相时的压力;每个呼吸过程,吸气时气管粘膜受压、呼气时气管粘膜不受压。
(5)声门与固定气囊之间有分泌物积聚时,将吸引管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吸出声门下至固定气囊上方的分泌物,若分泌物过于黏稠,可先利用注射器经吸引管向患者气管内注射生理盐水,将分泌物稀释后再进行吸引;
(6)若插管上设有两个双层气囊,每间隔3~5小时,轮番对两个固定气囊充气、放气,保证气管粘膜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7)拔出气管切开套管前,首先利用负压吸引器和吸引管吸出声门下至固定气囊上方的分泌物,然后利用注射器将固定气室抽空,解除患者口部插管固定翼的固定,拔出气管切开套管。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插管插入端设置双层气囊,减少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气道粘膜坏死的机会;同时,双层气囊可使整个气道一直处于密闭状态,维持机械通气正常进行。
2.本实用新型在插管背侧发射性分布3~5个吸引孔,避免负压小了吸不出、负压大了会把气管粘膜吸至开口处、造成气道粘膜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插管;10、吸引孔;11、通气孔;
2、双层气囊;20、安全气囊;21、固定气囊;
3、注气管;
4、吸引管;
5、插管固定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所示,图1所示,一种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包括插管1,所述插管1的插入端间隔设置有2个双层气囊2,所述双层气囊2包括依次套装在所述插管1外的安全气囊20和固定气囊21。
所述安全气囊20与插管1围设成安全气室,与插管1的内孔连通。
所述固定气囊21与插管1、安全气囊20围设成固定气室,与注气管3相连。
邻近所述固定气囊21上边缘的所述插管1管壁上设有吸引孔组,由设于所述插管1背侧的3~5个吸引孔10组成。其中,3~5个所述吸引孔10位于同一横截面上,以所述插管的背脊线为中心线,向两侧的30°范围内放射性分布。
3~5个所述吸引孔10与同一根吸引管4相连,所述吸引管4包括相连接的拟形于所述插管1内壁上的弧形管和沿所述插管内壁向外延伸的直管,所述弧形管横跨3~5个所述吸引孔10,并与每一所述吸引孔10连通。
所述直管的始端与所述弧形管的一端一体成型。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下述结构:所述直管和弧形管之间设有一Y形管,该Y形管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直管的始端一体成型,另外两端分别与所述弧形管的两端一体成型。
所述安全气囊20内的插管1管壁上设有6~8个沿周向均布的0.5~1mm的通气孔11,所述安全气室通过通气孔11与所述插管1的内孔连通。
所述插管1与患者口部对应的位置套装有插管固定翼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如图1所示的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步骤如下:
(1)将3000g医用级聚乙烯、60g锌系抗菌剂、90g氨基苷、1200g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150g硬脂酸钡、90g稀土稳定剂和600g氯化聚乙烯脂按比例在高速混合机内混合均匀,制成复合材料;
(2)将复合材料置于塑料挤出机内,在150~180℃温度下挤出并用切粒机切粒,得到医用抗菌性塑料颗粒;
(3)将步骤(2)所得医用抗菌性塑料颗粒置于挤出机内,通过挤压冷却法挤出插管、注气管以及具有弧形管和直管的吸引管,然后将插管的其中一端削成楔形,形成插管的插入端;
其中,所述插管的内径9mm、壁厚0.2mm;所述注气管的内径3.8mm、壁厚0.15mm;所述吸引管的内径3.5mm、壁厚0.1mm。
(4)在靠近插入端的插管管壁上间隔加工出两圈通气孔;
其中,每圈包括沿轴向均布的6个0.5mm的通气孔。
(5)将2000g医用级聚氯乙烯、40g锌系抗菌剂、60g氨基苷和600g芳酰胺纤维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后经挤出机挤出,制成增强型医用抗菌性塑料,然后置于吹制成型机上成型两个固定气囊和两个安全气囊;
其中,所述固定气囊的壁厚0.05mm、容量7ml;安全气囊的壁厚0.05mm、容量1.2ml;固定气囊和安全气囊均为低压高容气囊。
(6)分别将两个安全气囊对应两圈通气孔结合于所述插管的外侧;
(7)分别将两个固定气囊对应结合于两个安全气囊的外侧,固定气囊与插管、安全气囊围设成固定气室;
(8)在步骤(7)中的两固定气室上开设注气孔,并分别与步骤(3)中的注气管相结合;
其中,注气孔开在固定气囊上,孔径为4mm;注气管沿插管向外延伸。
(9)在靠近每一固定气囊上边缘处的插管背侧开设5个吸引孔;
其中,吸引孔孔径1mm,5个所述吸引孔成放射性分布于插管背侧的60°范围内,适应平卧位的患者;
(10)将步骤(3)所得吸引管的弧形管沿轴向切去一部分,然后将弧形管结合于吸引孔部位的插管内壁上,直管沿插管内壁延伸并伸至插管外侧;
(11)于插管的外端连接固定接头,完成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的制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还提供一种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插管表面涂抹麻醉剂和厚0.1~1mm的润滑剂;
(2)将插管插入患者气管内,然后利用插管固定翼将气管切开套管固定;
(3)将其中一根注气管与注射器连接,向其中一个固定气室内注入8ml(视气管插管与气管之间腔大小而定)低压气体,使固定气囊充分扩张,然后移开注射器,放出固定气囊内多余的气体,使固定气室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等同,保证固定气囊与患者气管粘膜接触但无压力,夹闭注气管;
(4)插管的固定接头与呼吸机连接,开始机械通气,吸气相时,呼吸机送气,气道内压升高,7ml左右的气体经通气孔流至安全气囊内,使安全气囊扩张,挤压固定气室内的气体,使固定气囊更加贴近气管粘膜,因固定气囊内为低压气体,所以压力不会过大,对气管粘膜的压迫小;(理论上固定气囊施加于气管粘膜上的压力≤机械通气的气道压力)患者呼气相时,气道压力下降,安全气室内的气体排出,安全气囊回缩,固定气囊对气管粘膜的压迫力降至机械通气前,若设有呼吸未正压,固定气囊对气管粘膜的压迫力≤呼吸未正压,且低于吸气相时的压力;每个呼吸过程,吸气时气管粘膜受压、呼气时气管粘膜不受压,即可防止双层气囊压迫导致气管粘膜坏死,又可避免气囊反复充、放气操作。
(5)声门与固定气囊之间有分泌物积聚时,将吸引管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吸出声门下至固定气囊上方的分泌物,若分泌物过于黏稠,可先利用注射器经吸引管向患者气管内注射生理盐水,将分泌物稀释后再进行吸引;
(6)插管上设有两个双层气囊,每间隔3~5小时,轮番对两个固定气囊充气、放气,保证气管粘膜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7)拔出气管切开套管前,首先利用负压吸引器和吸引管吸出声门下至固定气囊上方的分泌物,然后利用注射器将固定气室抽空,解除患者口部插管固定翼的固定,拔出气管切开套管。
本实用新型在插管插入端设置双层气囊,减少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气道粘膜坏死的机会;同时,双层气囊可使整个气道一直处于密闭状态,维持机械通气正常进行。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或替换,这些改进或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包括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管的插入端间隔设置有1~2个双层气囊,所述双层气囊包括依次套装在所述插管外的安全气囊和固定气囊; 
所述安全气囊与插管围设成安全气室,与插管的内孔连通; 
所述固定气囊与插管、安全气囊围设成固定气室,与注气管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邻近所述固定气囊上边缘的所述插管管壁上设有吸引孔组,由设于所述插管背侧、同一横截面上沿圆周方向60°范围内分布的3~5个吸引孔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3~5个所述吸引孔以所述插管的背脊线为中心线,向两侧的30°范围内放射性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3~5个所述吸引孔与同一根吸引管相连,所述吸引管包括相连接的拟形于所述插管内壁上的弧形管和沿所述插管内壁向外延伸的直管,所述弧形管横跨3~5个所述吸引孔,并与每一所述吸引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的始端与所述弧形管的一端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和弧形管之间设有一Y形管,该Y形管的其中一端与所述直管的始端一体成型,另外两端分别与所述弧形管的两端一体 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内的插管管壁上设有6~8个通气孔,所述安全气室通过通气孔与所述插管的内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管与患者口部对应的位置套装有插管固定翼。 
CN201420018900.4U 2014-01-13 2014-01-13 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776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18900.4U CN203677684U (zh) 2014-01-13 2014-01-13 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18900.4U CN203677684U (zh) 2014-01-13 2014-01-13 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77684U true CN203677684U (zh) 2014-07-02

Family

ID=5099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1890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77684U (zh) 2014-01-13 2014-01-13 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7768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7072A (zh) * 2015-09-21 2015-12-02 济南沙之聚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喉罩
CN105617501A (zh) * 2016-02-04 2016-06-01 周天敏 新型经皮气管切开套管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7072A (zh) * 2015-09-21 2015-12-02 济南沙之聚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喉罩
CN105107072B (zh) * 2015-09-21 2017-03-29 张翠英 一种喉罩
CN105617501A (zh) * 2016-02-04 2016-06-01 周天敏 新型经皮气管切开套管
CN105617501B (zh) * 2016-02-04 2018-03-27 周天敏 经皮气管切开套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8693A (zh) 防污染双层气囊经口气管插管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US3734100A (en) Catheter tubes
CN103768694B (zh) 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的制备方法
CN106110462B (zh) 单腔双囊支气管插管
US20140196721A1 (en) Pressure release means and placement indicator for inflatable catheter or respiratory gas supply retention means
CN104307078B (zh) 带有吸液功能的免充气式喉罩
CN104874079A (zh) 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
CN203677684U (zh) 双层气囊气管切开套管
CN105727415A (zh) 一种多功能气管插管
CN203677683U (zh) 防污染双层气囊经口气管插管
CN204468927U (zh) 气管插管型喉罩
CN205683369U (zh) 一种多功能气管插管
KR101213030B1 (ko) 기관 밀폐부를 포함하는 기관 튜브
CN206063525U (zh) 单腔双囊支气管插管
CN209827881U (zh) 一种多腔气管插管
CN204170245U (zh) 一种带有吸液功能的免充气式喉罩
US20210369998A1 (en) Cannula plugging device for rehabilitation after tracheotomy
CN205494598U (zh) 一种单腔支气管导管
CN215024444U (zh) 一种磁引导双腔管
CN211383297U (zh) 一种多用途通气装置
US20090107510A1 (en) Two-layer endotracheal tube cuff for prevention of pneumonia
CN212383060U (zh) 气道操作气管套管
CN204582219U (zh) 一种可定位式气管导管
CN210542773U (zh) 一种鼻咽通气管道
CN208243895U (zh) 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

Termination date: 2015011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