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74434U - 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 - Google Patents
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674434U CN203674434U CN201320846764.3U CN201320846764U CN203674434U CN 203674434 U CN203674434 U CN 203674434U CN 201320846764 U CN201320846764 U CN 201320846764U CN 203674434 U CN203674434 U CN 2036744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tmost point
- socket
- sleeve
- jack
- conducting stri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250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2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插座。一种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包括顶端敞开的底盒、三个穿出底盒底壁的导电片插套、以及容置在底盒中的第一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第一双极插孔包括第一N极插套和第一L极插套,三极插孔包括第二N极插套、第二L极插套和E极插套,三个导电片插套中的第一个同第一N极插套和第二N极插套连接在一起、第二个同第一L极插套和第二L极插套连接在一起、第三个同E极插套连接在一起,第一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用性好且能满足插座自动化生产需要的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解决了现有的双排插座中的孔型不能够通用且制约插座自动化生产实现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插座,尤其涉及一种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
背景技术
电源插座是为电器提供电源接口的电气设备,也是住宅电气设计中使用较多的电气附件,它与人们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使用时插座位置固定不变的称为固定插座,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移动的为移动插座或拖线板。在中国专利号为2010206562334、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7月6日、名称为“一种带保护门防水的移动插座”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插座。
插座中的孔形有双孔孔型(供双插销的插头插入的孔形)和三孔孔型(供三插销的插头插入的插座孔)。双孔孔型包括双极插孔,双极插孔包括一个N极插套和一个L极插套。三孔孔型包括三极插孔,三极插孔包括一个N极插套、一个L极插套和一个E极插套。为了满足同时插入多个插头的需要,设计出了多位插座(即设置有多个孔型的插座),在中国专利号为2006200650797、授权公告日为2007年11月7日、名称为“插座改良结构”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多位插座。按照多位插座中孔形的排列方式,有单排插座(即所有的插孔排成一排)和双排插座(即插孔按照两排进行排列)。现有的双排插座中的孔型设计存在以下不足:构成各个插孔的插套是以游离状态固定在插座外壳内的,制约了双排插座的自动化生产的实现、孔型不能够在不同孔型数量的双排插座中通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用性好且能满足插座自动化生产需要的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解决了现有的双排插座中的孔型不能够通用且制约插座自动化生产实现的问题。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包括第一双极插孔、三极插孔、顶端敞开的底盒和三个穿出底盒底壁的导电片插套,所述第一双极插孔包括第一N极插套和第一L极插套,所述三极插孔包括第二N极插套、第二L极插套和E极插套,所述三个导电片插套中的第一个同所述第一N极插套和第二N极插套连接在一起、第二个同所述第一L极插套和第二L极插套连接在一起、第三个同所述E极插套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容置在所述双排孔型模块底盒内,所述第一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对向设置。使用时,根据双排插座中插孔列数的多少将对应数量的本实用新型以底盒开口端朝向插座面板的方式固定在插座外壳内、本实用新型沿插座外壳的长度方向分布,第一双极插孔构成一排插孔、三极插孔构成一排插孔,然后使三根插座导电片分别插接在三个导电片插套中、双孔模块部导电片插套弹性夹持在插座导电片上而实现对第一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的同时供电。
作为优选,所述导电片插套设有插入口,所述插入口位于导电片插套远离所述底盒的一端。装配插座的过程中,能够使插座导电片以宽度方向竖置(竖向是指插座的厚度方向)的状态压向导电片插套而进行连接,使得自动化组装插座的过程中机械手夹持插座导电片时方便,插座组装好插座导电片是处于沿宽度方向竖置的状态,使得相邻的导电片之间的间隙距离变大、提高了电气绝缘性能、安全性更高。
作为优选,所述导电片插套包括一对弹性夹片,所述弹性夹片包括倾斜段和夹持段,所述一对弹性夹片的倾斜段之间形成所述插入口,所述三个导电片插套的插入口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三个导电片插套沿插入口宽度方向错开。使得插座导电片能够设计为直杆形,从而便于插座导电片保持通用性(即插座导电片制作为长条、根据插座的规格而截取对应长度即可)和制作时的方便性。
作为优选,所述夹持段设有和插座导电片上的锁止块配套的锁止孔。本实用新型和插座导电片连接在一起后不会产生脱离现象,能够提高本实用新型和插座导电片之间的电气连接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导电片插套外围设有一对沿所述插入口宽度方向分布的绝缘的支撑块,所述导电片插套位于所述一对支撑块之间,所述支撑块连接在所述底盒的底壁外表面上,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底盒的一端超出所述导电片插套。设置支撑块,使得底盒能够对插座外壳起到支撑作用,从而能够提高插座的整体抗压能力,支撑块还能对插座导电片和导电片插套的连接处起到电气和机械防护作用,从而起到提高插座的电器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块沿所述插入口长度方向的两端都超出所述导电片插套,所述支撑块朝向所述导电片插套一侧的表面上设有避让槽,所述倾斜段远离所述底盒的一端位于所述避让槽内。对插座导电片和导电片插套的连接处的电气和机械防护更好。能够提高插座导电片插入导电片插套中时的方便性且紧凑性好。
作为优选,插座包括插座外壳,插座外壳包括插座面板,插座面板内表面设有圆形固定销,所述底盒内设有同所述固定销紧配合的方孔。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通过方孔配合插座面板内表面上的固定销来将本实用新型和插座面板固定在一起,使得插座在工序之间转移时双孔孔型模块不会同插座面板之间产生移位。该配合方式进行连接时省力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扣位和盖在所述底盒顶端的盖板,插座设有插座外壳,所述盖板远离所述底盒一侧设有外露于插座外壳的双极插孔面板和三极插孔面板,所述扣位包括设置于盖板的倒勾和设置于底盒的扣孔,所述倒勾钩接在所述扣孔内,所述扣孔沿盖板和底盒的分布方向贯通所述底盒。将本实用新型固定在插座外壳上时更为方便,且插座的组装好后的插座的层次感好。制作组装本实用新型时方便,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组装也能够进行自动化。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N极插套和第一L极插套的分布方向同所述第二N极插套和第二L极插套的分布方向相同。能够在不增加插座面板长度的情况下降低插座的宽度,从而为插座的紧凑性布局奠定了基础。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双极插孔,所述第二双极插孔包括第三N极插套和第三L极插套,所述E极插套位于所述第三N极插套和第三L极插之间,所述第三N极插套和第二N极插套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L极插套和第二L极插套连接在一起。能够在不增加插座导电片数量和插座外观尺寸的情况下增加插座插孔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能够在不同列数的双排插座中通用,便于双排插座进行模块化生产;能够适应插座自动化生产的需要;使得插座中只需要设计三根插座导电片即可,能够提高插座的紧凑性;通过插入夹紧的方式进行电气连接,无需焊接或铆接,使得自动化生产插座时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正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插座导电片和导电片插套连接处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第一双极插孔1、第一N极插套11、第一L极插套12、第二双极插孔2、第三N极插套21、第三L极插套22、三极插孔3、第二N极插套31、第二L极插套32、E极插套33、底盒4、方孔41、导电片插套5、弹性夹片51、倾斜段511、夹持段512、连接段513、插入口52、锁止孔53、支撑块6、避让槽61、支撑块远离底盒的一端62、插座导电片8、锁止块81、盖板7、扣位71、倒勾711、扣孔712、双极插孔面板72、三极插孔面板73、限位台阶74、插座外壳9、插座面板91、过孔92、双极插孔面板窗口93、三极插孔面板窗口9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参见图1,一种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包括顶端敞开的底盒4、第一双极插孔1、第二双极插孔2、三极插孔3和导电片插套5。
底盒4内设有方孔41。方孔41有两个。方孔41为正方形。
第一双极插孔1固定在底盒4内。第一双极插孔1包括第一N极插套11和第一L极插套12。
第二双极插孔2固定在底盒4内。第二双极插孔2包括第三N极插套21和第三L极插套22。第三N极插套21和第一N极插套11以一体结构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第三L极插套22和第一L极插套12以一体结构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第三N极插套21和第三L极插套22的分布方向同第一N极插套11和第一L极插套12的分布方向相同。
三极插孔3固定在底盒4内。三极插孔3包括第二N极插套31、第二L极插套32和E极插套33。第二N极插套31和第二N极插套21以一体结构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第二L极插套32和第二L极插套22以一体结构的形式连接在一起。E极插套33位于第三N极插套21和第三L极插22之间。三极插孔3和第一双极插孔1对向设置。
导电片插套5穿出底盒4的底壁。导电片插套5外围设有一对绝缘的支撑块6。
参见图2,导电片插套5有三个。三个导电片插套5中的第一个同第二N极插套31(参见图1)以一体结构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第二个同第三L极插套22(参见图1)以一体结构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第三个同E极插套33以一体结构的形式连接在一起。支撑块6连接在底盒4底壁的外表面。支撑块6和底盒4为一体结构。导电片插套5位于一对支撑块6之间。支撑块6沿图中A向的两端都超出导电片插套5。支撑块6朝向导电片插套一侧的表面上设有避让槽61。
参见图3,导电片插套5包括一对弹性夹片51。一对弹性夹片51沿一对支撑块6的分布方向分布。弹性夹片51包括依次设置的倾斜段511、夹持段512和连接段513。倾斜段511远离夹持段的一端位于避让槽61(参见图2)内。支撑块远离底盒的一端62超出导电片插套5。一对弹性夹片的倾斜段511之间形成插入口52。三个导电片插套5的插入口的长度方向相同。三个导电片插套5沿插入口宽度方向即图中左右方向错开。
参见图4,双排插座包括插座外壳9和插座导电片8。插座外壳9包括插座面板91和插座底盒(图中没有画出)。插座面板91和插座底盒围成一个箱体。插座面板91上设有两排三列过孔92。插座面板91内表面设有6根圆柱形固定销(图中被挡住看不见)。将三个本实用新型沿插座面板91的长度方向分布的方式固定在插座外壳9内、具体为:底盒4以开口端朝向插座面板91的方式平移,方孔41(参见图1)一一对应地以紧配合的方式套设在插座面板91内表面的固定销中而同插座面板91固定在一起。
参见图5,插座导电片8有3根。每一个本实用新型中的三个导电片插套5一一对应地夹持在三根插座导电片8上而实现引人电源给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插孔。装配好后插座导电片8是呈宽度方向同插座外壳9的厚度方向一致的状态的。
参见图6,夹持段512上设有锁止孔53。插座导电片8上设有锁止块81。锁止块81和插座导电片8为一体结构且为冲压成型的。导电片插套5是通过夹持段512弹性抵接在插座导电片8上而将插座导电片8固定住的。锁止块81卡在锁止孔513中而使得插座导电片8不能够从导电片插套5中拔出。
实施例二,参见图7,同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还包括盖在底盒4顶端的盖板7。盖板7和底盒4通过扣位71连接在一起。扣位71包括倒勾711和扣孔712。倒勾711设置于盖板7。扣孔712设置于底盒4。倒勾711钩接在扣孔712内。扣孔712沿盖板和底盒的分布方向贯通底盒4。盖板7远离底盒4一侧设有双极插孔面板72和三极插孔面板73。双极插孔面板72和三极插孔面板73间隔开。双极插孔面板72和三极插孔面板73二者同盖板7之间形成限位台阶74。过孔92设置在双极插孔面板72和三极插孔面板73上。
参见图8,对应地,插座面板91设有双极插孔面板窗口93和三极插孔面板窗口94。使用时,使双极插孔面板72穿设在双极插孔面板窗口93中、三极插孔面板73穿设在三极插孔面板窗口94中、限位台阶74(参见图7)抵接在插座面板91的内表面上的方式将本实用新型固定在插座外壳内。
Claims (10)
1.一种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包括第一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所述第一双极插孔包括第一N极插套和第一L极插套,所述三极插孔包括第二N极插套、第二L极插套和E极插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端敞开的底盒和三个穿出底盒底壁的导电片插套,所述三个导电片插套中的第一个同所述第一N极插套和第二N极插套连接在一起、第二个同所述第一L极插套和第二L极插套连接在一起、第三个同所述E极插套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容置在所述双排孔型模块底盒内,所述第一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插套设有插入口,所述插入口位于导电片插套远离所述底盒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插套包括一对弹性夹片,所述弹性夹片包括倾斜段和夹持段,所述一对弹性夹片的倾斜段之间形成所述插入口,所述三个导电片插套的插入口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三个导电片插套沿插入口宽度方向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段设有和插座导电片上的锁止块配套的锁止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的所述的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插套外围设有一对沿所述插入口宽度方向分布的绝缘的支撑块,所述导电片插套位于所述一对支撑块之间,所述支撑块连接在所述底盒的底壁外表面上,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底盒的一端超出所述导电片插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沿所述插入口长度方向的两端都超出所述导电片插套,所述支撑块朝向所述导电片插套一侧的表面上设有避让槽,所述倾斜段远离所述底盒的一端位于所述避让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其特征在于,插座包括插座外壳,插座外壳包括插座面板,插座面板内表面设有圆形固定销,所述底盒内设有同所述固定销紧配合的方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扣位和盖在所述底盒顶端的盖板,插座设有插座外壳,所述盖板远离所述底盒一侧设有外露于插座外壳的双极插孔面板和三极插孔面板,所述扣位包括设置于盖板的倒勾和设置于底盒的扣孔,所述倒勾钩接在所述扣孔内,所述扣孔沿盖板和底盒的分布方向贯通所述底盒。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极插套和第一L极插套的分布方向同所述第二N极插套和第二L极插套的分布方向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双极插孔,所述第二双极插孔包括第三N极插套和第三L极插套,所述E极插套位于所述第三N极插套和第三L极插之间,所述第三N极插套和第二N极插套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L极插套和第二L极插套连接在一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46764.3U CN203674434U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46764.3U CN203674434U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674434U true CN203674434U (zh) | 2014-06-25 |
Family
ID=50970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846764.3U Active CN203674434U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674434U (zh) |
-
2013
- 2013-12-20 CN CN201320846764.3U patent/CN2036744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44019B (zh) | 带保护门的插座五孔孔型模块 | |
CN103928785B (zh) | 显式模块化插座 | |
CN203674459U (zh) | 显式插座 | |
CN203645013U (zh) | 带保护门的插座双孔孔型模块 | |
CN203674434U (zh) | 插座二、三极对排孔型模块 | |
CN103915712A (zh) | 隐式模块化插座 | |
CN205565095U (zh) | 儿童保护插座 | |
CN203644996U (zh) | 双排插座导电片连接桥及具有该连接桥的双排插座 | |
CN203674460U (zh) | 隐式插座 | |
CN203674517U (zh) | 带保护门的五孔孔型模块 | |
CN203645003U (zh) | 插座双孔孔型模块 | |
CN102570221B (zh) | 一种组合式插头插座结构 | |
CN204156163U (zh) | 一种电子接插件 | |
CN203674447U (zh) | 五孔孔型模块 | |
CN202423777U (zh) | 组合式插头插座结构 | |
CN103928784B (zh) | 插座五孔孔型模块 | |
CN105047838B (zh) | 电池舱组 | |
CN203674435U (zh) | 插座连接导电片及具有该插座连接导电片的插座 | |
CN204538297U (zh) | 插座的导电夹片固定构造 | |
CN204189980U (zh) | 双排孔接线转接器 | |
CN212676504U (zh) | 一种带保护门的五孔插座 | |
CN203423323U (zh) | 插座插套导电片连接结构 | |
CN203103714U (zh) | 结构紧凑的电源转接座 | |
CN213959233U (zh) | 一种内置插孔防护板的联排开关插座 | |
CN215343142U (zh) | 电源柜用复合插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315314 Zhejiang city of Ningbo province Cixi city Guanhaiwei town East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Bulls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315314 Zhejiang city of Ningbo province Cixi city Guanhaiwei town East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Gongniu Group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