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56696U - 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56696U
CN203656696U CN201320664406.0U CN201320664406U CN203656696U CN 203656696 U CN203656696 U CN 203656696U CN 201320664406 U CN201320664406 U CN 201320664406U CN 203656696 U CN203656696 U CN 2036566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weight
arm
base portion
lighting device
pede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6440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学
内田祐树
宫本浩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566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5669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具备臂部、连结至臂部的一端的基座、以及连结至臂部的另一端的照明部的照明装置。在俯视图中,前述一端连结至从基座的面积中心向基座的外周方向偏离的部位。在设想通过前述一端和面积中心的第一假想直线、以及通过面积中心且与第一假想直线正交的第二假想直线的情况下,照明部相对于第二假想直线位于与前述一端相同的一侧,照明部与面积中心之间的距离比前述一端与面积中心之间的距离更长。如果相对于第二假想直线将基座的连结有前述一端的一侧作为第一区域,将未连结的一侧作为第二区域,则配重的重心位于第二区域。由此,能够抑制照明装置的倾倒。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在载置于桌上时不易倾倒的构成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载置于桌上而使用的照明装置一般采用以下构成:在所谓的桌面机架中,具备作为台座的基座、具有光源的照明部、以及长形的臂部,臂部的一端与基座连结,另一端与照明部连结,照明部通过臂部被支撑于台座。而且,一般采用以下构成:操作部配置在用户易于操作的基座的近前侧(与用户相对的一侧),该操作部具备电源接通/断开用的开关或调光用的开关等,臂部的一端连结至基座的里侧,照明部以从臂部的另一端向近前侧伸出的方式被支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31910号公报
例如,在操作部配置于臂部的情况下,操作部位于基座的里侧,所以用户难以操作。另外,例如在臂部能够折叠为两个部分的情况下,如果臂部配置于基座的里侧,则产生如下的问题。在臂部从基座向里侧弯曲的情况下,当折叠臂部时,折叠的臂部的大部分位于基座外,难以变得紧凑。如果想要紧凑地设计,则必须缩短臂部,照明部能够活动的范围变窄,损害户的便利性。在臂部从基座向近前侧弯曲的情况下,如果将重叠于基座上的臂部的剩余部分折叠,则照明部朝向上方,光源向外部露出而易于受到破损等。
因此,有时臂部配置于基座近前侧的构造较为合适。但是,在此情况下,在臂部伸展时,因照明部的重量而在臂部的另一端产生朝向下方的力的力矩,由此,以基座近前侧的连结有臂部的一端的部分为中心作用旋转方向的力矩,因而产生照明装置易于向近前侧倾倒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即使臂部连结至基座的近前侧也不易倾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形态的照明装置,具备:具备臂部、具有配重且与所述臂部的一端连结的基座、以及具有光源且与所述臂部的另一端连结的照明部,该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俯视时,所述臂部的一端连结至从所述基座的面积中心向所述基座的外周方向偏离的部位,在设想了通过所述臂部的一端和所述基座的面积中心的第一假想直线、以及通过所述基座的面积中心且与所述第一假想直线正交的第二假想直线的情况下,所述照明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假想直线位于与所述臂部的一端相同的一侧,所述照明部与所述基座的面积中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臂部的一端与所述基座的面积中心之间的距离更长,相对于所述第二假想直线,将所述基座的连结有所述臂部的一端的一侧作为第一区域、将未连结所述臂部的一端的一侧作为第二区域时,所述配重的重心位于所述第二区域。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照明装置,配重的重心位于第二区域,配重的重心比面积中心更加远离连结至基座的臂部的一端而定位,因而能够抑制由照明部的重量引起的照明装置的倾倒。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直线的照明部4的向视截面图。
图3是基座2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上基座部22的分解立体图,图4(b)是沿着图1的B-B直线的基座2的向视截面图。
图5(a)~图5(c)是照明装置1的俯视图,图5(a)是照明部4位于转动范围的一个端部的状态下的照明装置1的俯视图,图5(b)是照明部4位于转动范围的中央的状态下的照明装置1的俯视图,图5(c)是照明部4位于转动范围的另一个端部的状态下的照明装置1的俯视图。
图6(a)及图6(b)是用于说明照明装置1的倾倒稳定性的示意图,图6(a)是照明装置1的俯视图,图6(b)是照明装置1的侧面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基座102的分解立体图。
图8(a)~图8(c)是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101的俯视图,图8(a)是照明部4位于转动范围的一个端部的状态下的照明装置101的俯视图,图8(b)是照明部4位于转动范围的中央的状态下的照明装置101的俯视图,图8(c)是照明部4位于转动范围的另一个端部的状态下的照明装置101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3的基座202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101、201 照明装置;2、102、202 基座;3 臂部;3a 第一臂部件;3b 第二臂部件;3c 操作部;3d 第一连结部;3e 第二连结部;3f 第三连结部;4 照明部;21、121、221 下基座部;21b、122a 配重;22、122、222 上基座部;61 LED(光源);221b 下配重(第一配重部);222a 上配重(第二配重部);L1 第一假想直线;L2 第二假想直线;C 面积中心(转动中心);G 配重的重心;R1 第一区域;R2 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此外,各图是示意图,关于附图所示的零件等各构成要素的形状或尺寸和比例等,未必严格地与图示相同。
<实施方式1>
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形态的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首先,说明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的构成。
[整体构成]
图1是照明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具有基座2、臂部3和照明部4。此外,在各图中,以Y方向为“前”(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以-Y方向为“后”,以Z方向为“上”,以-Z方向为“下”。
以下,说明照明装置1的各构成要素。
(基座2)
基座2是照明装置1的台座,在内部内置有必要量的配重。
(臂部3)
长形的臂部3具备第一臂部件3a和第二臂部件3b。第一臂部件3a在设于一端的第一连结部3d处与基座2连结。另外,第一臂部件3a在设于另一端的第二连结部3e处与第二臂部件3b连结。第一连结部3d和3e具有铰链构造。由此,例如在用户将第二臂部件3b向前方拉拽时,第一臂部件3a和第二臂部件3b之间的角度打开。而且,基座2和第一臂部件3a之间的角度打开。
在第一臂部件3a的正面侧(前方侧)配置有操作部3c。操作部3c例如以静电电容方式工作。用户通过碰触操作部3c,能够进行照明部4的接通/断开操作。另外,用户通过在操作部3c上滑动手指,能够进行照明部4的调光。
(照明部4)
图2是图1的A-A直线处的照明部4的向视截面图。照明部4具备作为光源的LED发光元件,是作为照明装置1中的灯具发挥功能的部位。如图1和图2所示,照明部4通过具有球节构造的第三连结部3f以能够相对于第二臂部件3b旋转或摆动的方式连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中,照明部4以通过第三连结部3f悬挂在第二臂部件3b下方的状态连结。
照明部4作为整体的内部构造具有一对盖(第一盖40和第二盖41)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照明单元45。在照明装置1中,照明部4作为一例为圆盘状,但是不限于此。
第一盖40和第二盖41分别作为使用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型件而构成。第三连结部3f连结至第一盖40的内表面40a的中央部。
照明单元45具有散热板5、安装有多个LED61的安装基板6、反射扩散片7、导光板8、扩散板9、以及框体10。这些构成要素以上述顺序重叠,从框体10上方通过紧固螺钉(未图示)而一体化。扩散板9从框体10的开口10a露出。扩散板9从第二盖41的开口42向外部露出。
[基座2的构成]
图3是表示基座2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基座2由下基座部21和上基座部22构成。
(下基座部21)
下基座部21具有底部件21a、配重21b和下滑动件21c。
底部件21a是由树脂或金属等材料构成的有底筒状的部件,在底面的中央部具有开口。在底部件21a的上表面21a1的前方侧的部分形成有引导槽21a1a。
配重21b是由钢或铅等金属材料构成的无底筒状的部件。配重21b由前方侧的第一配重部分21b1、后方侧的第二配重部分21b2、以及作为第一配重部分21b1与第二配重部分21b2之间的部分的第三配重部分21b3构成。配重21b的底面21b4除了形成有螺孔之外,遍及整周为平坦的面。
第二配重部分21b2的筒轴X方向(Z轴方向)上的高度(以下简称为“高度”)比第一配重部分21b1的高度更高。所以,在俯视观察时,每单位面积的重量设定成第二配重部分21b2比第一配重部分21b1更重。第三配重部分21b3的高度随着从第一配重部分21b1侧朝向第二配重部分21b2侧而逐渐变高,第三配重部分21b3的上表面成为倾斜面。由此,第三配重部分21b3随着从第一配重部分21b1侧朝向第二配重部分21b2侧而逐渐变重。在配重21b的后方侧侧面形成有侧凹部21b5,侧凹部21b5的上方连通到上表面21b6,上表面21b6的后方侧的一部分成为缺损的状态。配重21b容纳在作为底部件21a的筒的内部空间的容纳部分21a2内。此外,配重21b也可以不具备第三配重部分21b3而成为第一配重部分21b1和第二配重部分21b2彼此连接的构造。
下滑动件21c是由树脂或金属等材料构成的无底筒状的部件。作为形成下滑动件21c的树脂材料,例如使用氟树脂或硅树脂等具有良好滑动性的树脂。下滑动件21c由近前侧(Y侧)的第一下滑动件部分21c1、里侧(-Y侧)的第二下滑动件部分21c2、以及作为第一下滑动件部分21c1与第二下滑动件部分21c2之间的部分的第三下滑动件部分21c3构成。下滑动件21c的上表面21c4除了形成有螺孔之外,遍及整周为平坦的面。
第一下滑动件部分21c1的高度比第二下滑动件部分21c2更高。第三下滑动件部分21c3的高度随着从第一下滑动件部分21c1侧朝向第二下滑动件部分21c2侧而逐渐变低,第三下滑动件部分21c3的下表面成为倾斜面。
第一配重部分21b1和第二配重部分21b2的高低差与第一下滑动件部分21c1和第二下滑动件部分21c2的高低差相同。另外,第三配重部分21b3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与第三下滑动件部分21c3的下表面的倾斜角度相同。由此,在将下滑动件21c层叠于配重21b上的情况下,配重21b的上表面的形状与下滑动件21c的下表面的形状一致,配重21b与下滑动件21c的层叠体作为整体具有上下表面均大致水平的圆筒形状。在下滑动件21c的与t5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布线用贯通孔21c5。布线63经由侧凹部21b5和布线用贯通孔21c5被引出到上基座部22内部,由此,从配设于基座2外部的电源插头(未图示)到LED61电连接。
在配重21b容纳于底部件21a的容纳部分21a2且下滑动件21c进一步层叠于配重21b上的状态下,螺合未图示的螺钉而将它们一体地固定。
(上基座部22)
图4(a)是从斜下方观察上基座部22和下滑动件21c的分解立体图。图4(b)是沿着图1的B-B直线的向视截面图。
上基座部22具有上滑动件22a和盖部件22b。
上滑动件22a是由树脂或金属等材料构成的无底筒状的部件。作为形成上滑动件22a的树脂材料,例如使用氟树脂或硅树脂等具有良好滑动性的树脂。在上滑动件22a的下表面22a1的前方侧形成有一对突起22a2。
盖部件22b是由树脂或金属等材料构成的无底筒状的部件。盖部件22b的内径在上下方向上是恒定的,但是外径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缩小。在盖部件22b下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圆环状的座面22b1,在座面22b1载置于上滑动件22a的上表面22a3的状态下,盖部件22b和上滑动件22a通过螺钉等一体地固定。
在座面22b1的内侧,遍及周向的整周而连续的圆环状的肋22b2彼此隔开间隔而形成一对。当上基座部22被组装于下基座部21上时,肋22b2载置于下滑动件21c上。另外,此时,上滑动件22a的突起22a2位于底部件21a的引导槽21a1a内。并且,如果盖部件22b相对于底部件21a围绕筒轴X旋转,则固定于盖部件22b的上滑动件22a在底部件21a的上表面21a1上滑动,盖部件22b的肋22b2在固定于底部件21a的下滑动件21c上滑动。由此,上基座部22能够相对于下基座部21转动。另外,由于突起22a2位于引导槽21a1a内,所以通过突起22a2与引导槽21a1a的两端部抵接,限制上基座部22的转动。因此,通过形成有引导槽21a1a的范围规定上基座部22的转动范围。
[上基座部22的转动]
图5(a)~图5(c)是照明装置1的俯视图,是示意性地表示上基座部22的转动形态的图。图5(a)是表示上基座部22转动到转动范围(以箭头D表示)的X侧极限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b)为上基座部22位于转动范围的中间的状态,是表示照明部4朝向正面的状态(照明部4位于最前方侧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c)是表示上基座部22转动到转动范围的-X侧极限的状态的俯视图。
此外,在图5(a)、(b)、(c)中,为了易于理解地简洁图示,对于盖部件22b、上滑动件22a、下滑动件21c省略了图示。另外,第三配重部分也省略图示,第一配重部分21b1和第二配重部分21b2图示为彼此连接。
另外,C表示俯视时的基座2的面积中心,G表示配重21b的重心。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2的面积中心C与上基座部22的转动中心一致。
在此,考虑图5(b)所示的照明部4朝向正面的状态。图6(a)是示意性地表示与图5(b)相同状态的照明装置1的俯视图。图6(b)是示意性地表示图5(b)和图6(a)所示的照明装置1的侧面图。图6(a)、(b)所示的状态能够如下表现。在俯视时,设想连结第一连结部3d(臂的一端)和基座2的面积中心C的假想直线L1、以及与假想直线L1正交的假想直线L2,这种情况下,能够表现为以下状态:第一连结部3d和照明部4相对于假想直线L2位于相同侧,且照明部4与面积中心C之间的距离比第一连结部3d与面积中心C之间的距离更长。在该状态下,由于照明部4的重量,第二臂部件3b的与第三连结部3f连结的部分受到由箭头E表示的向下力。这样,照明装置1以第一连结部3d为中心受到由箭头F表示的旋转方向的力,易于向前方倾倒。于是,为了抑制照明装置1向前方倾倒,考虑将配重21b的重心尽量配置在后方侧。在此,在不考虑将配重的重心保持在后方侧而将具有均匀厚度的配重填充基座2内部的情况下,配重的重心在俯视时与基座2的面积中心一致。因此,在为了抑制照明装置1的倾倒而有意将配重的重心保持在更后方侧的情况下,配重的重心在俯视时至少比基座的面积中心更位于照明部的相反侧即可。即,在图6(a)中,在俯视时,如果相对于假想直线L2将基座2的第一连结部3d所处的一侧作为第一区域R1(在图6(a)中以横纹表示的区域),将没有第一连结部3d的一侧作为第二区域R2(在图6(a)中以纵纹表示的区域),则配重的重心G位于第二区域R2即可。
返回图5(a)~图5(c),接下来考虑图5(a)和图5(c)所示的、上基座部22位于转动范围的两侧的极限的情况。
如图5(a)所示,在上基座部22位于转动范围的X侧极限的情况下,配重21b的重心G相对于假想直线L2位于没有第一连结部3d的一侧。所以,即使在此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照明装置1的倾倒。
如图5(c)所示,在上基座部22位于转动范围的-X侧极限的情况下,配重21b的重心G相对于假想直线L2位于没有第一连结部3d的一侧。所以,即使在此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照明装置1的倾倒。
如以上说明,依照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上基座部22能够相对于下基座部21转动,用户能够调节照明部4的照射范围,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另外,在上基座部22的转动范围内,配重21b的重心G在俯视时相对于假想直线L2位于没有第一连结部3d的一侧。由此,在使上基座部22转动的情况下,照明装置1在转动范围内倾倒的可能性也较小,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固定于下基座部21的配重21b的后方侧部分更厚、由此使后方侧更重而抑制照明装置1向前方侧的倾倒的构造。但是,抑制照明装置的倾倒的配重的形状和构成并不限于此。另外,基座的构成也不限于此。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具备具有另一构成的基座和配重的照明装置。
此外,为了避免说明的重复,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符号而省略其说明。以下,对于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型例也是同样的。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101的基座102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如图7所示,基座102由下基座部121和上基座部122构成。此外,在图7中,下基座部121不是分解图而是以截面图表示。
(下基座部121)
下基座部121具有底部件121a和下滑动件121c。底部件121a的底面121b的开口缘部分向上方延伸设置而形成肋121d,由此形成槽部分121e,除此以外,基本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底部件21a相同。底部件121a与底部件21a相同,在上表面121a1的前方侧形成有引导槽121a1a。另外,槽部分121e相当于底部件21a中的容纳部分21a2。
下滑动件121c是由树脂或金属等材料构成的无底筒状的部件。作为形成下滑动件121c的树脂材料,例如使用氟树脂或硅树脂等具有良好滑动性的树脂。下滑动件121c通过粘接剂等在槽部分121e内固定于底面121b。
(上基座部122)
上基座部122具有配重122a、上滑动件122b和盖部件122c。
配重122a是由钢或铅等金属材料构成的无底筒状的部件。配重122a由前方侧的第一配重部分122a1和后方侧的第二配重部分122a2构成。配重122a的底面122a3除了形成有螺孔以外,遍及整周为平坦的面。第二配重部分122a2的高度比第一配重部分122a1的高度更高。由此,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的重量设定为第二配重部分122a2比第一配重部分122a1更重。由此设定为:在俯视时,配重122a的重心与面积中心相比更位于第二配重部分122a2侧。在配重122a的后方侧侧面形成有用于引出布线的侧凹部122a4。
上滑动件122b是由树脂或金属等材料构成的无底筒状的部件。上滑动件122b由凸缘状部分122b1和连设于凸缘状部分122b1的下方的上滑动件主体部分122b2构成。凸缘状部分122b1是俯视圆环状的平板状的部件,形成有螺孔和布线用贯通孔122b3。另外,在凸缘状部分122b1的下表面122b1a的前方侧形成有突起122b1b。上滑动件主体部分122b2在凸缘状部分122b1的下方形成于与第一配重部分122a1对应的区域,而不形成于与第二配重部分122a2对应的区域。
盖部件122c的外观形状与实施方式1中的盖部件22b相同。在盖部件122c的底面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座面(未图示)。盖部件122c在座面内侧不形成肋,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的盖部件22b不同,除此之外,基本的构成与盖部件22b相同。在上滑动件122b层叠于配重122a之上且盖部件122c的座面载置于上滑动件122b的上表面的状态下,盖部件122c、上滑动件122b和配重122a通过螺钉等一体地固定,构成上基座部122。
此外,上基座部122层叠于下基座部121上。此时,上滑动件122b的突起122b1b位于设置在底部件121a的上表面121a1的引导槽121a1a内。然后,如果盖部件122c相对于底部件121a围绕筒轴X旋转,则经由上滑动件122b固定于盖部件122c的配重122a在固定于底部件121a的槽部分121e的下滑动件121c上滑动。由此,上基座部122能够相对于下基座部121转动。此时,配重122a经由上滑动件122b固定至盖部件122c,因此与盖部件122c的转动一同转动。
另外,由于突起122b1b位于引导槽121a1a内,所以通过突起122b1b抵接于引导槽121a1a的两端部,限制上基座部122的转动。所以,通过形成有引导槽121a1a的范围规定上基座部122的转动范围。
[上基座部122的转动]
图8(a)~图8(c)是照明装置101的俯视图,是示意性地表示上基座部122的转动形态的图。图8(a)是表示上基座部122转动到转动范围的X侧极限的状态的俯视图。图8(b)为上基座部122位于转动范围的中间的状态,是表示照明部4朝向正面的状态的俯视图。图8(c)是表示上基座部122转动到转动范围的-X侧极限的状态的俯视图。
此外,在图8(a)、(b)、(c)中,为了易于理解地简洁图示,对于盖部件122c和上滑动件122b省略了图示。
如图8(a)、(b)、(c)所示,由于配重122a随着盖部件122c的转动也一同转动,因而在俯视时,第二配重部分122a2相对于假想直线L2始终位于第一连结部3d不所处的一侧,即第一连结部3d的相反侧。所以,配重122a的重心也相对于假想直线L2始终位于第一连结部3d不所处的一侧。
如以上说明,依照实施方式2的构成,第二配重部分122a2以位于第一连结部3d的相反侧的形态固定于盖部件122c,作为上基座部122的一部分而一同转动。所以,在俯视时,配重122a的重心G相对于假想直线L2始终位于第一连结部3d不所处的一侧。由此,在使上基座部122转动的情况下,照明装置101倾倒的可能性也较小,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配重122a整体随着上基座部122的转动而一同转动的构成。但是,当用户使上基座部122转动时,由于使配重122a整体一同转动而变重,转动时比较费力。可是,如果减轻配重122a的重量,则会产生以下问题:基座102自身的稳定性降低,照明装置101易于倾倒。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能够抑制照明装置的倾倒且减轻转动所需的用户劳力的构成。
图9是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的基座202的分解立体图。如图9所示,基座202由下基座部221和上基座部222构成。此外,在图9中,下基座部221不是分解图而是以截面图表示。
(下基座部221)
下基座部221具有底部件221a、下配重221b和下滑动件221c。底部件221a的肋221d的高度比实施方式2的底部件121a的肋121d更高,除了这一点以外,基本的构成与实施方式2的底部件121a相同。底部件221a与底部件21a、121a同样,在上表面221a1的前方侧形成有引导槽221a1a。另外,槽部分221e与底部件121a中的槽部分121e同样,相当于容纳部分21a2,容纳配重的一部分。
下配重121b是由钢或铅等金属材料构成的无底筒状的部件。下配重121b遍及周向的整周形成为厚度大致均匀,下配重121b的重心与轴X大致一致。下配重221b容纳于槽部分221e内,使用粘接剂等固定于槽部分221e的底面221f。
下滑动件221c是由树脂或金属等材料构成的无底筒状的部件。作为形成下滑动件121c的树脂材料,例如使用氟树脂或硅树脂等具有良好滑动性的树脂。在槽部分221e内,下滑动件221c层叠于下配重221b之上,使用粘接剂等固定于下配重221b。
(上基座部222)
上基座部222具有上配重222a、上滑动件122b和盖部件122c。
上配重222a由钢或铅等金属材料构成,具有将无底圆筒的一部分切去的形状,具有与上滑动件122b的未形成有上滑动件主体部分122b2的区域对应的形状。在上配重222a的后方侧侧面,形成有用于引出布线的侧凹部222a4。
在上配重222a嵌入上滑动件122b的未形成有上滑动件主体部分122b2的部分的状态下,上配重222a、上滑动件122b和盖部件122c通过固定螺钉等一体地固定,构成上基座部222。
然后,上基座部222层叠于下基座部221上。此时,上滑动件122b的突起122b1b位于设置在底部件221a的上表面221a1的引导槽221a1a内。并且,如果盖部件122c相对于下基座部221围绕筒轴X旋转,则固定于盖部件122c的上滑动件122b和上配重222a在固定地容纳于底部件221a的槽部分221e内的下滑动件221c上滑动。由此,上基座部222能够相对于下基座部221转动。此时,上配重222a经由上滑动件122b固定于盖部件122c,所以与盖部件122c的转动一起转动。另一方面,下配重221a固定于底部件221a的底面221f而不转动。
所以,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201的俯视时的形态与图8(a)、(b)、(c)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101的转动形态相同。在实施方式3中,下配重221b与上配重222a重叠的部分相当于实施方式2中的第二配重部分122a2,仅下配重221b的部分相当于第一配重部分122a1。
所以,依照实施方式3的构成,即使上基座部222转动,在俯视时上配重222a相对于假想直线L2也始终位于第一连结部3d的相反侧。即,在俯视时,配重(在此为下配重221b和上配重222a的整体)的重心G相对于假想直线L2始终位于第一连结部3d不所处的一侧。由此,在使上基座部222转动的情况下,照明装置201倾倒的可能性也较小,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再者,依照实施方式3的构成,还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在实施方式3的基座202中,通过下配重221a确保基座202的稳定性,与使配重整体轻质化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照明装置201整体的稳定性。此外,由于仅上配重222a与盖部件122c的转动一起转动,因而用户在转动时可以不使配重整体转动,能够减轻转动所需的用户劳力而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变型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成,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实施如下所述的变型例。
(变型例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具有基座能够转动的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具有基座固定而不转动的构成的照明装置。在此情况下,通过具备配重的重心相对于第二假想直线位于第一连结部3d不所处的一侧的构成,也能够抑制照明装置的倾倒。
(变型例2)
也可以是随着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而配重逐渐变重的构成。例如,可以采用配重的高度随着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而逐渐变高的形状,也可以使用随着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而比重逐渐变重的材料来形成配重。
(变型例3)
在使用金属材料形成滑动件(上滑动件、下滑动件)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滑动性,也可以在金属的滑动表面上粘贴氟树脂或硅树脂的薄片,用这些树脂实施涂层的处理。
(变型例4)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限制转动范围的突起形成有两个,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形成三个以上。
(变型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型例中,基座为圆筒形状,但是并不限于此。可以是多边筒状,可以是圆柱或多边柱等柱状,可以是圆锥或多边锥等锥体,也可以是圆顶状或心形等不定形状。
(变型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照明部4具备LED61作为光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代替LED作为光源而使用荧光灯、白炽电灯泡、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LD(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等,也可以将它们多个组合而使用。
(变型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照明部4的外观形状是俯视圆形的圆盘状,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照明部4的外观形状在俯视时可以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也可以是其它的多边形、椭圆、超椭圆、心形等不定形状。
(变型例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臂部3主要由第一臂部件3a和第二臂部件3b这两个部分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构成臂部3的主要部分可以是长形的一个部件,也可以由三个以上部分构成。
此外,也可以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部分构成和上述各变型例的构成适当组合而成的照明装置。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型例的说明所记载的材料、数值等仅仅例示了优选的方式,而并不限于此。另外,各附图中的各部件的尺寸和比例是作为一个示例而举出的,未必与真实的照明装置的尺寸和比例一致。再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对照明装置的构成添加适当的变更。

Claims (9)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臂部、具有配重且与所述臂部的一端连结的基座、以及具有光源且与所述臂部的另一端连结的照明部,该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 
所述臂部的一端连结至从所述基座的面积中心向所述基座的外周方向偏离的部位, 
在设想了通过所述臂部的一端和所述基座的面积中心的第一假想直线、以及通过所述基座的面积中心且与所述第一假想直线正交的第二假想直线的情况下,所述照明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假想直线位于与所述臂部的一端相同的一侧,所述照明部与所述基座的面积中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臂部的一端与所述基座的面积中心之间的距离更长, 
相对于所述第二假想直线,将所述基座的连结有所述臂部的一端的一侧作为第一区域、将未连结所述臂部的一端的一侧作为第二区域时,所述配重的重心位于所述第二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由下基座部和上基座部构成,所述下基座部载置于设置面,所述上基座部设于所述下基座部上并且在与所述设置面平行的平面内能够相对于所述下基座部转动, 
所述臂部的一端与所述上基座部连结,随着所述上基座部的转动而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的至少一部分随着所述上基座部的转动而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配重的重心相对于所述转动的中心位于所述臂部的一端的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由固定于所述下基座部的第一配重部和固定于所述上基座部的第二配重部构成, 
所述第二配重部随着所述上基座部的转动而转动,由此所述配重的重心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第二配重部相对于所述转动的中心位于所述臂部的一端的相反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面积中心与所述转动中心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臂部的远离所述配重的重心的一侧,设有用于变更所述照明部的点灯状态的操作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由第一臂部件和第二臂部件构成, 
所述第一臂部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连结部以能够在与所述设置面正交的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连结至所述基座, 
所述第一臂部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结部以能够在与所述设置面正交的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连结至所述第二臂部件的一端, 
在所述第二臂部件的另一端连结有所述照明部。 
CN201320664406.0U 2012-10-26 2013-10-25 照明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5669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7234 2012-10-26
JP2012237234A JP2014086404A (ja) 2012-10-26 2012-10-26 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56696U true CN203656696U (zh) 2014-06-18

Family

ID=50789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64406.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56696U (zh) 2012-10-26 2013-10-25 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86404A (zh)
CN (1) CN20365669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0414A (zh) * 2018-08-22 2019-01-15 湖北鑫美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的led灯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3206U (zh) * 1990-07-14 1992-03-18
JPH0545827U (ja) * 1991-02-26 1993-06-18 有限会社三晃電気 照明器具
US8408761B2 (en) * 2009-09-02 2013-04-02 Koncept Technologies, Inc. Articulating lamp
JP3167154U (ja) * 2011-01-27 2011-04-07 オリオン電機株式会社 スタンド型照明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0414A (zh) * 2018-08-22 2019-01-15 湖北鑫美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的led灯具
CN109210414B (zh) * 2018-08-22 2020-12-04 灵璧县浩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的led灯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86404A (ja) 2014-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39601B1 (en) Collapsible camping lantern
US20100272615A1 (en) Aroma lamp structure
CN108064328B (zh) 一种台灯
TW201224330A (en) Illuminating device
CN203656696U (zh) 照明装置
CN108826249A (zh) 一种具有内置感应装置的安装座
CN102444829A (zh) 一种可滑动台灯
CN102022704B (zh) 可调节亮度的照明装置
CN102537875A (zh) 旋转机构以及发光二极管灯具
CN208566418U (zh) 一种旋入式安装的吸顶灯
RU142702U1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репления светильника в сумке и сумка, содержащая такой светильник
CN106523969A (zh) 一种移动式升降折叠灯具
CN208925627U (zh) 展柜内多功能升降展台
CN205678451U (zh) 变焦灯头
CN208846382U (zh) 一种具有内置感应装置的安装座
RU2015147730A (ru) Узел выдвижного микрофона, встраиваемый в рабочие столы
CN205535233U (zh) 一种灯具
CN201215232Y (zh) 多功能独脚架
CN216047255U (zh) 一种具有折叠功能的led展灯
CN206072848U (zh) 一种亮灯可调的灯具
CN209013088U (zh) 舞台用智能化照明灯
CN207962416U (zh) 一种户外露营用灯具
CN210182323U (zh) 一种可变灯头灯泡
CN203287609U (zh) 一种生物显微镜的光源装置
CN208817141U (zh) 一种便于放置且便于寻找的手提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