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54092U - 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54092U
CN203654092U CN201320782146.7U CN201320782146U CN203654092U CN 203654092 U CN203654092 U CN 203654092U CN 201320782146 U CN201320782146 U CN 201320782146U CN 203654092 U CN203654092 U CN 2036540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ast bed
vibration isolator
main body
sleeve pipe
insp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8214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长云
佟小朋
孙燕
任奇
孙方遒
王超
梁国君
王丽晓
刘伟
高淑华
李贵花
李腾
周迎春
曾凡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uzhou First Rai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UZHOUYIGUI SHOCK AND VIBRATION ISOL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UZHOUYIGUI SHOCK AND VIBRATION ISOL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UZHOUYIGUI SHOCK AND VIBRATION ISOL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8214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540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540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5409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能够更方便地进行检查维修,所述浮置道床板包括矩形的板主体;两排矩形的承轨台,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上表面并分别布置在所述板主体的中心轴线的相反两侧,每排中的多个承轨台相互分开并沿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线性地分布;多个矩形的检查口,其沿所述中心轴线分布并穿透所述浮置道床板。

Description

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置道床板以及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城市相继展开城市轻轨与地铁的建设,但同时地铁和轻轨的运营带来的振动与噪音给沿线居民造成了不小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振动与噪音的关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隔振降噪措施用于地铁与轻轨建设。
现在一种常用的浮置道床类隔振系统是橡胶类的浮置道床隔振系统。然而,橡胶类浮置道床在结构上不易更换,因而不利于检查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置道床板以及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能够更方便地进行检查维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浮置道床板,包括:
矩形的板主体;
两排矩形的承轨台,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上表面并分别布置在所述板主体的中心轴线的相反两侧,每排中的多个承轨台相互分开并沿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线性地分布;
多个矩形的检查口,其沿所述中心轴线分布并穿透所述浮置道床板。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检查口包括:在所述板主体的中央部分的矩形的检查环口,和在所述板主体的边缘处朝向所述板主体的中心凹进的两个矩形的检查凹口,所述两个检查凹口沿所述中心轴线处于所述板主体的相反两端边缘,并与所述检查环口分开。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的浮置道床板进一步包括:
第一套管组,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内并处于所述检查凹口的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个内侧处,所述第一套管组中的套管从所述内侧朝向所述板主体内延伸;
和/或
第二套管组,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角部,所述第二套管组中的套管沿所述板主体的厚度方向延伸;
和/或
第三套管组,其设置在每个所述承轨台上,所述第三套管组中的套管沿所述板主体的厚度方向延伸。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第一套管组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检查凹口的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个内侧处,所述第一套管组中的套管从所述内侧朝向所述板主体内延伸;
第二套管组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四个角部;
第三套管组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承轨台上设置有一个第三套管组,每个第三套管组中的套管为两个,所述两个套管在所述承轨台上沿对角线分布。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的浮置道床板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板主体上安置的多个汇流端子,所述汇流端子沿所述板主体的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个边缘而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四个角部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隔振系统,包括:
基底;
多个隔振器,其安置在所述基底上,并在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的两侧对称分布;
如前所述的浮置道床板,其压置在所述多个隔振器上,所述浮置道床板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沿竖直方向重合,多个所述浮置道床板沿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首尾相继地分布并通过连接装置相连而形成拼装式浮置道床;
其中,每个隔振器的尺寸小于所述检查口的尺寸而使所述隔振器能够穿过所述检查口被取出;
所述隔振器被所述浮置道床板完全遮盖,所述隔振器的外边缘与所述检查口的边缘分开一定距离或齐平;或者所述隔振器的一部分从所述浮置道床板的检查口中露出。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多个隔振器相互分开布置,并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侧,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沿直线分布;
或者
所述多个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侧,所述隔振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线形;
或者
所述多个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侧,所述隔振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梳形,其中,梳形中的凸形的梳齿部分延伸到相邻两个检查口之间,由所述两组隔振器形成的两个梳形的梳齿部分相互对准或拼接在一起。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隔振器处于相邻两个所述浮置道床板的交界处,并由这两个相邻的浮置道床板共同压置。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检查口包括在所述板主体的边缘处朝向所述板主体的中心凹进的两个矩形的检查凹口,所述两个检查凹口沿所述中心轴线处于所述板主体的相反两端边缘;
相邻两个浮置道床板在相邻处相对的两个所述检查凹口对齐;
所述隔振器的尺寸小于这两个对齐的检查凹口之间的尺寸而使得所述隔振器能够穿过这两个对齐的检查凹口之间的空间被取出。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水平连接板结构,其将相邻的浮置道床板的板主体的角部上设置的第二套管组相连以连接两个相邻的浮置道床板;所述水平连接板结构具有:连接板和高强螺栓,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套管组中的第二套管匹配设置的螺栓孔,所述高强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套管和与该第二套管匹配的螺栓孔将所述连接板连接在两个相邻的浮置道床板之间。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安置在所述检查凹口内的侧置式剪力板,其具有呈V形的两翼板,所述两翼板分别与两相邻的浮置道床板的所述检查凹口相连。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隔振器包括:
弹性基体,其中封闭有多个气孔;
无机材料的网格布,其包覆所述弹性基体的外表面;
高分子材料的隔离层,其完全包覆在所述弹性基体和所述网格布外,并具有1毫米以上的平均厚度。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浮置道床板和隔振系统,能够更方便地进行检查维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浮置道床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隔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隔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c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隔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隔振系统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隔振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解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浮置道床板,包括:
矩形的板主体;
两排矩形的承轨台,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上表面并分别布置在所述板主体的中心轴线的相反两侧,每排中的多个承轨台相互分开并沿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线性地分布;
多个矩形的检查口,其沿所述中心轴线分布并穿透所述浮置道床板。
这样,在需要检查、维修或更换隔振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隔振器时,可将穿过浮置道床板上的检查口将浮置道床板下压置的相关隔振器取出。应理解,根据隔振器的具体情况(例如数量和分布),既可以仅设置单一的检查口,也可以设置多个检查口,用于访问或取出隔振器。
应理解,虽然在此限定检查口具有矩形的形状,不过根据需要,也可采用类似矩形的形状(例如圆角矩形或椭圆形)甚至于其它的形状(例如圆形或非圆形的不规则形状)。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检查口包括:在所述板主体的中央部分的矩形的检查环口,和在所述板主体的边缘处朝向所述板主体的中心凹进的两个矩形的检查凹口,所述两个检查凹口沿所述中心轴线处于所述板主体的相反两端边缘,并与所述检查环口分开。
这样,在实际应用的隔振系统中,多个浮置道床板能够以检查凹口相对的方式首尾相继连接在一起(例如,相邻两个浮置道床板的相邻处两个相对边缘上各自的检查凹口相对而共同构成单一的开口),处于浮置道床板边缘对应位置的隔振器能够经设置在浮置道床板边缘处的检查凹口检查或取出,从而更便于检查、维修和更换。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的浮置道床板进一步包括:
第一套管组,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内并处于所述检查凹口的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个内侧处,所述第一套管组中的套管从所述内侧朝向所述板主体内延伸;
和/或
第二套管组,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角部,所述第二套管组中的套管沿所述板主体的厚度方向延伸;
和/或
第三套管组,其设置在每个所述承轨台(例如在图1、图2a-2c中所示的承轨台400)上,所述第三套管组中的套管沿所述板主体的厚度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套管组和第二套管组中的多个套管将相邻浮置道床板牢固连接到一起。
图1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浮置道床板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可见,浮置道床板包括:
矩形的板主体300;
两排矩形的承轨台400,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300的上表面并分别布置在所述板主体300的中心轴线(沿图1中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以AB指示)的相反两侧(图1中的上侧和下侧),每排中的多个承轨台400相互分开并沿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AB的方向线性地分布;
多个矩形的检查口(例如图1中所示的两个检查口901、902),其沿所述中心轴线AB分布并穿透所述浮置道床板。
这样,在需要检查、维修或更换隔振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隔振器时,可将穿过浮置道床板上的检查口将浮置道床板下压置的相关隔振器取出。应理解,根据隔振器的具体情况(例如数量和分布),既可以仅设置单一的检查口,也可以设置多个检查口。
应理解,虽然在此限定检查口(例如图1中所示的两个检查口901、902)具有矩形形状,不过根据需要,也可采用类似矩形的形状(例如圆角矩形或椭圆形)甚至于其它的形状(例如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检查口包括:在所述板主体300的中央部分的矩形的检查环口901、902,和在所述板主体300的边缘处朝向所述板主体300的中心凹进的两个矩形的检查凹口903、904,所述两个检查凹口903、904沿所述中心轴线AB处于所述板主体300的相反两端边缘(图1中的左右两端边缘),并与所述检查环口901、902分开。
这样,在实际应用的隔振系统中,多个浮置道床板能够以检查凹口903、904相对的方式首尾相继连接在一起,处于浮置道床板边缘对应位置的隔振器能够经设置在浮置道床板边缘处的检查凹口903、904检查或取出,从而更便于检查、维修和更换。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的浮置道床板进一步包括:
第一套管组(在图1中未示出),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300内并处于所述检查凹口903、904的朝向所述中心轴线AB的两个内侧处,所述第一套管组中的套管从所述内侧朝向所述板主体300内延伸;
和/或
第二套管组(在图1中显示为4个对称分布的第二套管组,每组包括4个第二套管802,图1中仅以附图标记802标注出其中一个第二套管),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300的角部(在图1中显示为在板主体300的四个角部),所述第二套管组中的套管802沿所述板主体300的厚度方向(即,垂直于图1的纸面的方向)延伸;
和/或
第三套管组(在图1中显示为20个第三套管组,且每组包括2个第三套管803,图1中仅以附图标记803标注出其中一个第三套管),其设置在每个所述承轨台400(图1中显示出10个对称分布的承轨台,但仅以附图标记400标注出其中一个承轨台)上,所述第三套管组中的套管803沿所述板主体300的厚度方向(即,垂直于图1的纸面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隔振系统,包括:
基底;
多个隔振器,其安置在所述基底上,并在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的两侧对称分布;
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浮置道床板,其压置在所述多个隔振器上,所述浮置道床板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沿竖直方向重合,多个所述浮置道床板沿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首尾相继地分布并通过连接装置相连而形成拼装式浮置道床;
其中,每个隔振器的尺寸小于所述检查口的尺寸而使所述隔振器能够穿过所述检查口被取出;
所述隔振器被所述浮置道床板完全遮盖,所述隔振器的外边缘与所述检查口的边缘分开一定距离或齐平;或者所述隔振器的一部分从所述浮置道床板的检查口中露出。
这样,在需要检查、维修或更换一个或多个隔振器时,可将穿过浮置道床板上的检查口将浮置道床板下压置的相关隔振器取出。由于多个隔振器在中心轴线两侧对称分布,因而经由穿透中心轴线的检查口能够方便地访问下方的在中心轴线两侧(例如图2a中的上侧和下侧)的隔振器。
应理解,根据隔振器的具体情况(例如数量和分布),既可以仅设置单一的检查口,也可以设置多个检查口。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检查口的数量为多个,且这些检查口沿中心轴线而分开地分布。这样,一方面避免由于设置单一检查口的尺寸过大而过度削弱浮置道床板的强度,另一方面可更方便地访问所关注的相关隔振器(特别是在隔振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例如,每个检查口对应于其范围内指定数量的隔振器。
应理解,虽然在此限定检查口具有矩形的形状,不过根据需要,也可采用类似矩形的形状(例如圆角矩形或椭圆形)甚至于其它的形状(例如圆形或非圆形的不规则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检查口的周围区域,隔振器被浮置道床板完全遮盖,隔振器外边缘与检查口边缘分开一定距离,也就是说,隔振器不会从检查口露出,从检查口向下看是看不到隔振器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隔振器的性能,即,隔振器的全部都支撑在浮置道床板下方,最大限度地提供支撑和减振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检查口的周围区域,隔振器的一部分从浮置道床板的检查口中露出,也就是说,从检查口向下看能够直接看到隔振器。这样,在访问隔振器时(例如需要检查、维修、更换时)可以更方便地找到相关隔振器。
在较佳实施例中,在检查口的周围区域,隔振器被浮置道床板完全遮盖,隔振器外边缘与检查口边缘齐平,也就是说,隔振器不会从检查口露出,从检查口向下看是看不到隔振器的,但如果检查口足够大的话,视线稍稍倾斜就能看到隔振器的边缘。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隔振器的性能,即,隔振器的全部都支撑在浮置道床板下方,最大限度地提供支撑和减振作用;另一方面在访问隔振器时(例如需要检查、维修、更换时)可以更方便地找到相关隔振器。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隔振器相互分开布置,并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侧,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沿直线分布。
这样,多个隔振器相互分离地布置,从而形成“点分布”阵列。在这种情况下,经由设置在中心轴线上的检查口,可方便地访问中心轴线两侧的每个单独的隔振器。
在优选方案中,所述检查口的数量为多个,且这些检查口沿中心轴线而分开地分布,每个检查口对应于其范围内指定数量的隔振器,例如四个隔振器。在隔振器和检查口均为矩形形状的情况下(例如在图2a的实施例中),隔振器的位置可与检查口的四角相对应,由此能够更方便地区分和定位相关隔振器。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浮置道床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浮置道床板沿所述中心轴线首尾相继地分布;
至少一个所述隔振器处于相邻两个所述浮置道床板的交界处,并由这两个相邻的浮置道床板共同压置。
每个浮置道床板都压在其下方的多个隔振器上,在实际应用中,多个浮置道床板可沿中心轴线首尾相继地分布,由此组合使用。在相邻两个所述浮置道床板的交界处,设置至少一个隔振器(例如,分别处于中心轴线两侧的成对的隔振器,如一对或两对隔振器),例如在图2a中所示,在边界处的隔振器由这两个相邻的浮置道床板共同压置(即,同时为这两个相邻浮置道床板提供支撑)。这样,可在相邻浮置道床板之间的部分提供更好的隔振,由此在受到外部轨道压力载荷时具有更好的承压减振性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相邻两个浮置道床板的交界处也可不设置隔振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隔振器仅用于支撑单一浮置道床板,而不是同时为两个相邻浮置道床板提供支撑。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多个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侧,所述隔振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线形。
这样,多个矩形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中心轴线的两侧,每组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矩形,即,线形(应理解,在实际使用中,多套隔振器-浮置道床板的结构首尾相连,沿轨道延伸,因而在宏观上显示为两条线形的形状),从而形成“线分布”阵列。例如,在图2b的实施例中可见,多个隔振器在中心轴线两侧形成两个“线形”(其可与中心轴线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密集分布的隔振器能够提供更好的弹性支撑,在某些载荷较大的路段可以考虑采用。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检查口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检查口沿所述中心轴线分布;
所述多个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侧,所述隔振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梳形,其中,梳形中的凸形的梳齿部分延伸到相邻两个检查口之间,由所述两组隔振器形成的两个梳形的梳齿部分相互对准或拼接在一起。。
这样,多个矩形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中心轴线的两侧,每组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梳形,从而形成“面分布”阵列。例如,在图2c的实施例中可见,多个隔振器在中心轴线两侧形成两个“梳形”,这两个“梳形”的梳齿部分延伸到相邻两个检查口之间的区域并且相互对准。在这种情况下,隔振器比前述的“线分布”的情况更密集,密集分布的隔振器能够提供更好的弹性支撑,在某些条件复杂的路段可以考虑采用。
在较佳实施例中,延伸到相邻两个检查口之间区域的所述两个“梳形”的梳齿部分不仅相互对准而且拼接在一起而融合为一个“面”,也就是说,在中心轴线两侧的多个隔振器共同形成单一的面状结构,该面状结构包围在每个检查口的周围,所述单一面状结构处于下方的基底与上方的浮置道床板之间以起到缓冲隔振作用。
更佳地,构成所述单一面状结构的多个隔振器可布满下方基底与上方浮置道床板之间相互重叠的整个区域中,也就是说,浮置道床板的除了检查口所在范围之外的所有部分的下方均设置有隔振器,这些隔振器拼接为一个整体而形成单一的面状结构。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浮置道床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浮置道床板沿所述中心轴线首尾相继地分布;
至少一个所述浮置道床板的检查口包括检查环口和检查凹口,其中,所述检查环口和所述检查凹口沿所述中心轴线分开分布,所述检查凹口从相邻两个浮置道床板的相对的边缘处沿所述中心轴线向所述浮置道床板的中心凹进。
检查环口(其具有封闭周界)可用于访问浮置道床板中央部分下方的隔振器,而检查凹口(其具有不封闭周界)可用于访问浮置道床板边缘部分下方的隔振器。由此可更方便地访问不同位置的隔振器。
根据需要,检查环口与检查凹口可以形状相同(例如可均为矩形)或不同,而且可以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尺寸。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在此情况下,所述检查口包括在所述板主体的边缘处朝向所述板主体的中心凹进的两个矩形的检查凹口,所述两个检查凹口沿所述中心轴线处于所述板主体的相反两端边缘;
相邻两个浮置道床板在相邻处相对的两个所述检查凹口对齐;
所述隔振器的尺寸小于这两个对齐的检查凹口之间的尺寸而使得所述隔振器能够穿过这两个对齐的检查凹口之间的空间被取出。
这样,每个检查凹口的尺寸不需要很大,而只要两个对齐的检查凹口之间的尺寸足够大,就能够由此访问处于浮置道床板边缘部分下方的隔振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两个检查凹口的尺寸之和与一个检查环口的尺寸大致相等。
图2a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隔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平面图)。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包括:
基底(图中未示出);
多个隔振器(在图2a中以虚框101、102、103、104、105、106、201、202、203、204、205、206显示),其安置在所述基底上,并在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沿图2a中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以AB指示)的两侧(在图2a中的上侧和下侧)对称分布;
浮置道床板300,其压置在所述多个隔振器上,并具有在所述中心轴线AB上穿透所述浮置道床板300的矩形的检查口(例如图2a中所示的两个检查口901、902);
其中,每个隔振器(例如图2a中的隔振器102或205)的尺寸小于所述检查口(例如图2a中的检查口901或902)的尺寸而使所述隔振器能够穿过所述检查口被取出。
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隔振器相互分开布置,并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AB的两侧(在图2a中为上侧和下侧),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例如,图2a中的上侧的隔振器101、102、103、104、105、106或者下侧的隔振器201、202、203、204、205、206)沿直线分布(在图2a中水平地分布)。这样,多个隔振器相互分离地布置,从而形成“点分布”阵列。在这种情况下,经由设置在中心轴线AB上的检查口,可方便地访问中心轴线AB两侧(在图2a中为上侧和下侧)的每个单独的隔振器。
为了更便于检查、维修或更换隔振器,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检查口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至少包括图2a中所示的检查口901、902),且这些检查口沿中心轴线而分开地分布,每个检查口对应于其范围内指定数量的隔振器,例如四个隔振器。例如,检查口901对应于其范围内指定数量的隔振器102、103、202、203。在隔振器(例如图2a中所示隔振器102、103、202、203)和检查口(例如图2a中所示检查口901)均为矩形形状的情况下,这四个隔振器的位置分别与检查口(例如图2a中所示检查口901)的四角相对应,由此能够更方便地区分和定位相关隔振器。
虽然图2a的实施例中仅显示出一个浮置道床板300,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常见地,所述浮置道床板的数量可为多个,所述多个浮置道床板沿所述中心轴线AB首尾相继地分布,由此组合使用。为了在相邻浮置道床板之间的部分提供更好的隔振,在图2a所示实施例中,可以将至少一个所述隔振器(例如图2a中所示隔振器101、201、106、206)设置处于相邻两个所述浮置道床板(在图2a中仅显示出其中一个浮置道床板300,而未示出沿水平方向与其相邻的另一浮置道床板)的交界处,并由这两个相邻的浮置道床板共同压置。
这样,每个浮置道床板300都压在其下方的多个隔振器上,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浮置道床板的交界处,设置至少一个隔振器(例如,分别处于中心轴线AB两侧的成对的隔振器101、201或者隔振器106、206),例如在图2a中所示,在边界处的隔振器101、201、106、206由这两个相邻的浮置道床板共同压置(即,同时为这两个相邻浮置道床板提供支撑)。这样,可在相邻浮置道床板之间的部分提供更好的隔振,由此在受到外部压力载荷时具有更好的承压减振性能。
图2b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隔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平面图)。在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可见,与图2a中所示实施例类似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包括:
基底(图中未示出);
多个隔振器,其安置在所述基底上,并在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沿图2b中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以AB指示)的两侧(在图2b中的上侧和下侧)对称分布;
浮置道床板300,其压置在所述多个隔振器上,并具有在所述中心轴线AB上穿透所述浮置道床板300的矩形的检查口(例如图2b中所示的两个检查口901、902);
其中,每个隔振器的尺寸小于所述检查口(例如图2b中的检查口901或902)的尺寸而使所述隔振器能够穿过所述检查口被取出。
在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AB的两侧(图2b中为上侧和下侧),所述隔振器(在图2b中未示出单独的隔振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矩形结构(例如图2b中以虚框所示的上侧的矩形结构170和下侧的矩形结构270)。
这样,多个矩形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中心轴线AB两侧,每组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矩形结构170、270,即,线形的结构(应理解,在实际使用中,多套隔振器-浮置道床板的结构首尾相连,沿轨道延伸,因而在宏观上显示为两条线形的形状),从而形成“线分布”阵列。例如,在图2b的实施例中可见,多个隔振器在中心轴线AB两侧形成两个“线形”的结构170、270(其可与中心轴线AB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密集分布的隔振器能够提供更好的弹性支撑,在某些载荷较大的路段可以考虑采用。
为了更便于检查、维修或更换隔振器,在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检查口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至少包括图2b中所示的检查口901、902),且这些检查口沿中心轴线AB而分开地分布,每个检查口对应于其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隔振器。例如,检查口901对应于其范围内的处于中心轴线AB两侧的各个单独隔振器。在隔振器和检查口(例如图2b中所示检查口901)均为矩形形状的情况下,检查口周围的单独隔振器的位置分别与检查口的四角相对应,由此能够更方便地区分和定位相关隔振器。
图2c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隔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平面图)。在图2c所示的实施例中可见,与图2a中所示实施例类似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振系统包括:
基底(图中未示出);
多个隔振器,其安置在所述基底上,并在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沿图2c中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以AB指示)的两侧(在图2c中的上侧和下侧)对称分布;
浮置道床板300,其压置在所述多个隔振器上,并具有在所述中心轴线AB上穿透所述浮置道床板300的矩形的检查口(例如图2c中所示的两个检查口901、902);
其中,每个隔振器的尺寸小于所述检查口(例如图2c中的检查口901或902)的尺寸而使所述隔振器能够穿过所述检查口被取出。
在图2c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检查口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检查口(例如图2c中的检查口901和902)沿所述中心轴线分布;所述多个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AB的两侧(在图2c中为上侧和下侧),所述隔振器(在图2c中未示出单独的隔振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梳形结构(例如在图2c中以虚框所示的上侧的梳形结构180和下侧的梳形结构280),其中,梳形180、280中的凸形的梳齿部分181、281延伸到相邻两个检查口(例如图2c中的检查口901和902)之间,由所述两组隔振器形成的两个梳形的梳齿部分181、281相互对准或拼接在一起(在图2c所示实施例中显示为对准且分开,但并未拼接在一起)。
这样,多个矩形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中心轴线AB两侧,每组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梳形结构180、280,从而形成“面分布”阵列。例如,在图2c的实施例中可见,多个隔振器在中心轴线AB的两侧形成两个“梳形”结构180、280,这两个“梳形”结构180、280的梳齿部分181、281延伸到相邻两个检查口(例如图2c中的检查口901和902)之间的区域并且相互对准。在这种情况下,隔振器比前述的“线分布”的情况更密集,密集分布的隔振器能够提供更好的弹性支撑,在某些条件复杂的路段可以考虑采用。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浮置道床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浮置道床板沿所述中心轴线首尾相继地分布;而且至少一个所述浮置道床板的检查口包括检查环口(例如图2a-2c中所示的901、902)和检查凹口(例如图2a-2c中所示的903、904),其中,所述检查环口和所述检查凹口沿所述中心轴线AB分开分布,所述检查凹口(例如图2a-2c中所示的903、904)从相邻两个浮置道床板的相对的边缘处沿所述中心轴线AB向所述浮置道床板的中心凹进。
检查环口(其具有封闭周界,例如图2a-2c中所示的901、902)可用于访问浮置道床板中央部分下方的单独的隔振器;检查凹口(其具有不封闭周界,例如图2a-2c中所示的903、904)可用于访问浮置道床板边缘部分下方的单独的隔振器。由此可更方便地访问不同位置的单独的隔振器。
根据需要,检查环口与检查凹口可以形状相同或不同(虽然在图2a-2c中的实施例中显示为大致矩形,不过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而且可以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尺寸(虽然在图2a-2c中的实施例中检查环口901和902显示为具有相同尺寸,不过也可以具有不同尺寸)。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浮置道床板的检查口包括两个所述检查凹口,这两个检查凹口分别在该浮置道床板的沿所述中心轴线相反的边缘处形成;相邻两个浮置道床板在相邻处相对的两个所述检查凹口对齐(例如,相邻两个浮置道床板的相邻处的两个相对边缘上各自的检查凹口相对而共同构成单一的开口);所述隔振器的尺寸小于这两个对齐的检查凹口之间的尺寸(例如,这两个相对的检查凹口的尺寸之和)而使得所述隔振器能够穿过这两个对齐的检查凹口之间的空间被取出。
这样,每个检查凹口的尺寸不需要很大,而只要两个对齐的检查凹口之间的尺寸足够大,就能够由此访问处于浮置道床板边缘部分下方的隔振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两个检查凹口的尺寸之和与一个检查环口的尺寸大致相等。例如,在图2a-2c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检查凹口903和与其相对的相邻浮置道床板边缘处的检查凹口的尺寸之和可以与一个检查环口(例如901或902)的尺寸大致相等。
图3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隔振系统的截面示意图。在图3的实施例中可见,隔振器(例如图3中所示的隔振器100、200)处于盾构壁001内的空间,并安置在浮置道床基底002(图3中还显示出浮置道床基底中心水沟003)上,浮置道床板300压置在隔振器100、200上并通过若干扣件和螺丝件(为清楚起见,在图3中仅显示出至少一部分螺丝件的中心线)固定。所述隔振器100、200可以是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所述的隔振器或隔振器结构,例如,图2a中以虚框101、102、103、104、105、106、201、202、203、204、205、206显示的隔振器,或者图2b中显示的由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而成的以虚框所示的矩形的隔振器结构170、270,或者图2c中显示的由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而成的以虚框所示的梳形的隔振器结构180、280。应理解,这样的多个隔振器可相对于盾构壁空间的中心轴线CD对称分布。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水平连接板结构,其将相邻的浮置道床板的板主体的角部上设置的第二套管组相连以连接两个相邻的浮置道床板;所述水平连接板结构具有:连接板和高强螺栓,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套管组中的第二套管匹配设置的螺栓孔,所述高强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套管和与该第二套管匹配的螺栓孔将所述连接板连接在两个相邻的浮置道床板之间。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安置在所述检查凹口内的侧置式剪力板,其具有呈V形的两翼板,所述两翼板分别与两相邻的浮置道床板的所述检查凹口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连接装置包括水平连接板结构和侧置式剪力板,其中,水平连接板结构两侧分别连接相应的第二套管组以便使两相邻的板主体相连,侧置式剪力板安置在两相邻的板主体的检查凹口所形成的空腔内,其中的V形两翼板分别与检查凹口相连而使两相邻的板主体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较佳地,板主体呈长方体形,其两个横向端面的中间位置分别设有一检查凹口,检查凹口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套管组,且每个第一套管组由多个第一套管组成,通过在检查凹口内安置侧置式剪力板,从而将两个相邻的板主体连接为一体;在板主体上表面安置有对称分布于其纵向中心线两侧的两排平行的承轨台,其上可安装钢轨及钢轨扣件;在板主体四个角处对称安置四个第二套管组,每个第二套管组由多个第二套管组成,而在每个承轨台上设有第三套管组,其由多个第三套管组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板主体上还安置有多个汇流端子,所述汇流端子例如沿所述板主体的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个边缘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四个角部位置。
例如,在图1的实施例中可见,板主体300上可安置有多个汇流端子805(图1中显示出4个对称分布的汇流端子,但仅以附图标记805标注出其中一个),所述汇流端子805例如沿板主体300的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个边缘(在图1中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板主体边缘)设置在板主体300的角部位置,在图1的实施例中其处于相应的第二套管802的内侧(即,更接近于板主体300的中心)。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进行浮置道床板的预制时,可以将承轨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和汇流端子均预制于板主体中,以使其与板主体构成一整体(例如,如图1的实施例中所示浮置道床板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较佳地,板主体上的两排平行的承轨台中,每排承轨台中承轨台的数量为偶数且不少于6个,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承轨台的数量也可以根据线路要求或预制板主体的结构尺寸进行相应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较佳地,在检查凹口内设侧置式剪力板,且检查凹口包括:设于板主体的横向端面且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通槽,其上设有维护时便于观察的观察孔;由板主体上表面开始且沿其厚度方向向下开设一定厚度所形成的凹槽,其用于安装观察孔盖板以盖住观察孔,并且其与通槽连通。优选的,通槽的两纵向侧面为倾斜面,而第一套管组设置于该倾斜面上。采用将侧置式剪力板分别与位于两个相邻的预制板主体上的倾斜面连接,而将两个相邻的预制板主体连接为一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较佳地,与倾斜面相匹配的侧置式剪力板具有呈V形的两翼板,且两翼板的中间位置设有将其连接为一体的加强板。由于倾斜面上安置的多个第一套管内安置有高强螺栓,因此通过该高强螺栓将侧置式剪力板的两翼板分别固定在相邻预制板主体的倾斜面上,从而使两相邻的板主体在中间位置拼装为一体,有效防止相邻板主体沿竖直方向的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较佳地,每个第二套管内安置高强螺栓,高强螺栓通过将水平连接板结构分别连接于两个相邻的板主体,而将两个相邻的板主体连接为一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较佳地,水平连接板结构包括:与相邻两个板主体分别连接的伸缩板,其上设有与两个板主体上的多个第二套管位置对应的多个螺栓孔,而多个高强螺栓分别穿过多个螺栓孔和多个第二套管以便将伸缩板固定在两个相邻板主体上,此外,在伸缩板上表面还设有一加强板。其中,多个螺栓孔对称分布在两个板主体间的伸缩缝两侧,其一侧的螺栓孔为圆螺栓孔,另一侧的螺栓孔为长圆螺栓孔。通过将伸缩板安装在板主体的上表面,方便巡检人员的检查,对于损坏失效的部件,可以进行更换,因此不影响正常的行车安全,并且为了达到更好的受力状态,在水平剪力板上增加了翼板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通过高强螺栓将水平连接板结构连接于两邻接的板主体上时,可以在安置于长圆螺栓孔内的高强螺栓的颈部套设一钢套管,从而当高强螺栓拧紧时压紧钢套管而未压紧伸缩板,使得伸缩板可以在相邻的板主体间自由伸缩,从而调节两相邻板主体间的变形差异;也可以不在高强螺栓的颈部套设钢套管,直接使高强螺栓压紧伸缩板,从而起紧固与加强连接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浮置道床板拼装成的浮置道床的受力情况比较理想时,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均可以采用钢套管与高强螺栓直接连接的方式,此时钢套管为与高强螺栓对应的型号,而第三套管采用预埋的尼龙套管与高强螺栓的连接方式;当浮置道床受力情况复杂时,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可以采用在浇注在板主体上并与其构成一整体的钢套管的内部安装一个与其可拆卸连接的尼龙套管的方式,然后由尼龙套管与高强螺栓进行连接,而此时的第三套管采用钢套管内部可拆卸安装一尼龙套管的方式。采用钢套管内部可拆卸安装一尼龙套管时,钢套管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当安装于其内的尼龙套管失效后,利用简单工具即可迅速将失效的尼龙套管更换,从而提高线路的可维护性和运营安全性,有效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此外,当浮置道床板拼装成的浮置道床受力情况复杂时,在满足运营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将板主体上安装的其它尼龙套管均采用在尼龙套管外部套设一钢套管的方式,从而提高线路的可维护性,降低运营的维护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较佳地,通过将两个水平连接板结构分别安装在两个相邻浮置道床板的两端,有效防止两个相邻板主体的横向运动;并且,水平连接板结构与侧置式剪力板配合使用,增强了由浮置道床板拼装所构成浮置道床的整体性,并加强了相邻的板主体间的连接强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连接多个浮置道床板而形成的拼装式浮置道床具有如下优点中的至少一种:
1)检查凹口内安置有侧置式剪力板,该侧置式剪力板结构简单,将其连接相邻浮置道床板的倾斜面以拼装形成浮置道床时,减少了拼装过程中的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
2)在浮置道床板主体的四角处设有多个第二套管,其通过高强螺栓和水平连接板结构与相邻的浮置道床板连接,结构简单,拼装方便;
3)当采用将尼龙套管安置于钢套管内部的方式时,可以使浮置道床板适应受力复杂的情况,并且当该尼龙套管失效后,可利用简单工具迅速将失效尼龙套管更换,提高线路的可维护性和运营安全性,有效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4)承轨台上的第三套管为尼龙套管,当浮置道床所处地段受力复杂时,可采用将钢套管浇注在浮置道床板承轨台上,在钢套管内部安装与其可拆卸连接的尼龙套管,并且当该尼龙套管失效后,可利用简单工具迅速将失效尼龙套管更换,提高线路的可维护性和运营安全性,有效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所述连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和检查方便,损坏失效的部件可更换,有利于及时进行维修、调整。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隔振器包括:
弹性基体,其中封闭有多个气孔;
无机材料的网格布,其包覆所述弹性基体的外表面;
高分子材料的隔离层,其完全包覆在所述弹性基体和所述网格布外,并具有1毫米以上的平均厚度。
这样,具有特定外形(例如长方体或圆柱体形状)的弹性基体中由于封闭有多个气孔,因而能提供更好的弹性,当受到压力载荷时,即使外部变形空间有限,也能通过内部的多个气孔提供较多的弹性变形空间,由此具有更好的整体弹性。
在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基体由单个或多个弹性的发泡材料构成,所述发泡材料的内部具有多个封闭气孔,因而能够提供较高的弹性。
所述隔离层例如可以为防水涂层或其他高分子材料隔离层,能够为其包覆在内的弹性基体提供防护和一定的结构支撑。
与传统的以橡胶为弹性基体的橡胶隔振器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振器通过选用具有封闭气孔的弹性基体(例如发泡材料构成的弹性基体)以及在弹性基体外包覆的隔离层,不仅能够提供更好的弹性减振,而且还具有更好的耐酸碱、抗紫外线、抗臭氧老化性能,因而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从而能够以简单结构适用于复杂恶劣的应用环境。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隔振器进一步包括:
分力板,其处于所述弹性基体的外表面与所述网格布之间,并以平直或曲形的平滑内面压紧所述弹性基体的外表面。
这样,通过分力板的平滑内面,可以使隔振器(特别是弹性基体)所受到的压力载荷(例如沿竖直方向的大致垂直于分力板平滑内面的载荷)分散开,由此使弹性基体受力更加均匀,以避免因弹性基体局部受力过大而导致其结构破坏的情况发生。
应理解,根据需要,分力板可以是平直的平板(具有一字形截面),也可以是曲形的板(具有曲线形截面),例如凸形或凹形或波浪形的板。
在特定的情况下,分力板一方面具有平直或曲形的平滑内面,而另一方面也可具有其他形状的在平滑内面的相反侧的外面,所述的其他形状可为规则形状也可为不规则形状。例如,分力板可具有凹形平滑内面和平直外面,平直外面可更好地承载外部的轨道载荷,凹形平滑内面在压紧弹性基体的同时还有利于将弹性基体保持在所述凹形内而起到一定的结构支撑作用。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分力板包括成对的上分力板和下分力板,所述上分力板和下分力板分别在所述弹性基体的相反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处而将所述弹性基体夹持在所述上分力板和下分力板之间。这样,两个分力板将弹性基体夹在其间,分别从上下方向压紧弹性基体而使其更均匀受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上、下分力板均为具有一字形截面的平板。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上、下分力板均为具有凹形平滑内面和平直外面的分力板,且它们的凹形平滑内面相对而将弹性基体夹持在其间,以更好地将弹性基体保持就位;另一方面它们的平直外面可更好地承载来自外部的轨道载荷。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的隔振器进一步包括:
平直或曲形的金属分隔板,其设置在所述弹性基体内。
金属分隔板处于弹性基体内并可与弹性基体的上、下表面大致平行,一方面可起到一定的稳定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减缓振动,由此还可延长隔振器的使用寿命。
应理解,金属分隔板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应理解,根据需要,金属分隔板可以是平直的平板(具有一字形截面),也可以是曲形的板(具有曲线形截面),例如凸形或凹形或波浪形的板。
较佳地,金属分隔板可由合金制成,例如铝合金或合金钢。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分隔板在所述弹性基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相互平行地分开。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分隔板首尾相对地断续分布。这样的由多个分隔板断续相连形成的轨迹可在弹性基体的上、下表面之间与它们相互平行地分开。
应理解,在弹性基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无论是连续延伸(大致平行于弹性基体的上、下表面)的单一的分隔板,还是由多个分隔板断续相连形成的轨迹,都可以沿直线或曲线延伸。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隔振器可以同时包括任一种所述分力板和任一种所述分隔板。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基体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或方形。在所述圆形的情况下,弹性基体可以为圆柱体的形状;在所述方形的情况下,弹性基体可以为长方体的形状。
应理解,根据需要,所述弹性基体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也可以是其它的规则形状(例如三角形或正六边形),或者是不规则形状。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基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互平行或倾斜。这样,隔振器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而采用适合的弹性基体形状,以更好地承载外部轨道压力载荷。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基体的竖直截面形状为矩形,其中弹性基体的上、下表面大致平行。在另一实施例中,弹性基体的竖直截面形状为梯形,其中弹性基体的上、下表面相互倾斜。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基体由多个弹性的发泡材料条构成。这样,可以更好地构成具有适合弹性及承压能力的弹性基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基体由不同型号的弹性发泡材料条构成,不同型号的弹性发泡材料条的外部形状大致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弹性参数(这可例如利用不同分子量的弹性材料实现),由此在受到较大外部压力载荷处可由具有较大弹性承压能力的弹性发泡材料条承压,以确保所述隔振器的整体表现满足应用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发泡材料条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例如沿图2a中的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延伸。在另一实施例中,弹性发泡材料条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例如沿垂直于图2a的纸面的方向延伸。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隔振器,能够以简单结构适用于复杂恶劣的应用环境、特别是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减振环境。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隔振系统,能够更方便地进行检查维修,特别是对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减振系统进行检查维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浮置道床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矩形的板主体;
两排矩形的承轨台,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上表面并分别布置在所述板主体的中心轴线的相反两侧,每排中的多个承轨台相互分开并沿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线性地分布;
多个矩形的检查口,其沿所述中心轴线分布并穿透所述浮置道床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置道床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查口包括:在所述板主体的中央部分的矩形的检查环口,和在所述板主体的边缘处朝向所述板主体的中心凹进的两个矩形的检查凹口,所述两个检查凹口沿所述中心轴线处于所述板主体的相反两端边缘,并与所述检查环口分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置道床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一套管组,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内并处于所述检查凹口的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个内侧处,所述第一套管组中的套管从所述内侧朝向所述板主体内延伸;
和/或
第二套管组,其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角部,所述第二套管组中的套管沿所述板主体的厚度方向延伸;
和/或
第三套管组,其设置在每个所述承轨台上,所述第三套管组中的套管沿所述板主体的厚度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浮置道床板,其特征在于,
第一套管组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检查凹口的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个内侧处,所述第一套管组中的套管从所述内侧朝向所述板主体内延伸;
第二套管组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四个角部;
第三套管组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承轨台上设置有一个第三套管组,每个第三套管组中的套管为两个,所述两个套管在所述承轨台上沿对角线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置道床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板主体上安置的多个汇流端子,所述汇流端子沿所述板主体的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个边缘而设置在所述板主体的四个角部位置。
6.一种隔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
多个隔振器,其安置在所述基底上,并在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的两侧对称分布;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浮置道床板,其压置在所述多个隔振器上,所述浮置道床板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沿竖直方向重合,多个所述浮置道床板沿所述基底的中心轴线首尾相继地分布并通过连接装置相连而形成拼装式浮置道床;
其中,每个隔振器的尺寸小于所述检查口的尺寸而使所述隔振器能够穿过所述检查口被取出;
所述隔振器被所述浮置道床板完全遮盖,所述隔振器的外边缘与所述检查口的边缘分开一定距离或齐平;或者所述隔振器的一部分从所述浮置道床板的检查口中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隔振器相互分开布置,并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侧,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沿直线分布;
或者
所述多个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侧,所述隔振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线形;
或者
所述多个隔振器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中心轴线的两侧,所述隔振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为矩形,每组隔振器中的多个隔振器相互拼接为梳形,其中,梳形中的凸形的梳齿部分延伸到相邻两个检查口之间,由所述两组隔振器形成的两个梳形的梳齿部分相互对准或拼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查口包括在所述板主体的边缘处朝向所述板主体的中心凹进的两个矩形的检查凹口,所述两个检查凹口沿所述中心轴线处于所述板主体的相反两端边缘;
相邻两个浮置道床板在相邻处相对的两个所述检查凹口对齐;
所述隔振器的尺寸小于这两个对齐的检查凹口之间的尺寸而使得所述隔振器能够穿过这两个对齐的检查凹口之间的空间被取出。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水平连接板结构,其将相邻的浮置道床板的板主体的角部上设置的第二套管组相连以连接两个相邻的浮置道床板;所述水平连接板结构具有:连接板和高强螺栓,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套管组中的第二套管匹配设置的螺栓孔,所述高强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套管和与该第二套管匹配的螺栓孔将所述连接板连接在两个相邻的浮置道床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安置在所述检查凹口内的侧置式剪力板,其具有呈V形的两翼板,所述两翼板分别与两相邻的浮置道床板的所述检查凹口相连。
CN201320782146.7U 2013-11-27 2013-11-27 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540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82146.7U CN203654092U (zh) 2013-11-27 2013-11-27 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82146.7U CN203654092U (zh) 2013-11-27 2013-11-27 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54092U true CN203654092U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20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82146.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54092U (zh) 2013-11-27 2013-11-27 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540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9115A (zh) * 2013-11-27 2014-03-26 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 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9115A (zh) * 2013-11-27 2014-03-26 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 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24335U (zh) 高强度保温墙体
CN101023218A (zh) 浮置道床
CN103452036B (zh) 一种分体式流线型钢-混凝土叠合箱梁
CN104612000B (zh) 一种具有减振降噪功能的橡胶垫层轻型轨道结构
CN104631218B (zh) 浮置板及其浮置道床
CN107724188A (zh) 一种预制式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
CN103669115B (zh) 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CN203654092U (zh) 浮置道床板和包括该浮置道床板的隔振系统
CN103485246A (zh) 橡胶隔振垫
CN205223742U (zh) 耐用浮置道床板及其浮置道床
CN102926294B (zh) 新型预制板拼装式浮置道床
CN104032861B (zh) 混合连肢墙型钢柱与非消能梁连接节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4532739B (zh) 一种钢桥降噪装置
KR101194482B1 (ko) 강합성보 및 그에 따른 강합성보의 시공방법
CN103266555A (zh) 一种钢曲面橡胶减隔震支座
CN204491319U (zh) 对接型浮置板
CN202298945U (zh) 装配式冷库聚氨酯夹芯板防冷桥安装固定装置
CN202954266U (zh) 新型轨道交通隔振浮置道床预制板
CN207891658U (zh) 一种具有横向连接构件的跨座式单轨曲线轨道梁结构
CN204199194U (zh) 用于声屏障的非金属单元板
CN209024969U (zh) U形钢便桥组合面板
CN203420185U (zh) 橡胶隔振垫
CN203890870U (zh) 一种自适应多向变位的梳齿型桥梁伸缩装置
CN204551140U (zh) 对接型浮置道床
CN202850288U (zh) 一种建筑用模块化楼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2402 No.32, Guangmao Road, Doudian Town,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Jiuzhou first rai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70, Fengtai District Science City, Spark Road 11, 6 blocks A, Beijing Office Park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UZHOUYIGUI SHOCK AND VIBRATION ISOLATION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