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26939U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26939U
CN203626939U CN201320680740.5U CN201320680740U CN203626939U CN 203626939 U CN203626939 U CN 203626939U CN 201320680740 U CN201320680740 U CN 201320680740U CN 203626939 U CN203626939 U CN 203626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hermostat
engine
communicated
wat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8074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占强
张金龙
王云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68074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26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26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2693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为使发动机缸体、缸盖在不同工况下都能在最适温度下运行。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泵、缸盖水套、缸体水套、第一节温器和散热器,所述水泵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的入水口连通,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节温器的入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温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水口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节温器,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节温器的入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温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水口连通。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工作时,气缸内会产生很高的热量,如果不及时冷却,将造成发动机零部件温度过高,有可能使零部件因受热膨胀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因此需要为发动机设置冷却系统,在发动机温度过高时,对其进行冷却。
目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主要由冷却水套、水泵、散热器和节温器等组成,且多采用一个节温器来控制发动机冷却水的循环,同时采用隔热罩对发动机排气侧的零部件进行隔热保护,由于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的最适工作温度不同,而现有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一般只能实现对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同时进行冷却,因此无法保证各零部件在最适温度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可对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分别进行冷却,使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均保持在最适温度工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泵、缸盖水套、缸体水套、第一节温器和散热器,所述水泵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的入水口连通,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节温器的入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温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水口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节温器,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节温器的入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温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水口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隔热罩水套,所述隔热罩水套设于发动机零件的隔热罩上,所述隔热罩水套的进水口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隔热罩水套的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水口连通。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节温器,所述隔热罩水套与所述散热器通过所述第三节温器连通,所述第三节温器的入水口与所述隔热罩水套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三节温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水口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节温器为电子节温器。
具体地,所述隔热罩水套包括入水管、出水管和并排设置的多个散热管,所述入水管设有所述隔热罩水套的入水口,所述出水管设有所述隔热罩水套的出水口,所述多个散热管贴合所述隔热罩表面设置,且所述多个散热管的一端均与所述入水管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节温器座,所述节温器座与汽车发动机的缸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节温器、第二节温器和第三节温器均设置于所述节温器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缸盖水套和所述缸体水套相互独立,且互不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机油冷却器、增压器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增压器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入水口均与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增压器冷却器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出水口均与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连通。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进水总管,所述机油冷却器、增压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和散热器的出水口均与所述进水总管的入水口连通,所述进水总管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将水泵、缸盖水套、第一节温器和散热器组成缸盖冷却水路,对发动机缸盖进行冷却,同时,将水泵、缸体水套、第二节温器和散热器组成缸体冷却水路,对发动机缸体进行冷却,从而可利用第一节温器和第二节温器分别控制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水的循环,当发动机启动时,实现了分别对发动机缸体和缸盖进行预热的功能,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机速度,使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可快速达到最适温度;同时,当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温度过高时,也可对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分别进行冷却,使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在不同工况下都能在最适温度下工作,从而使得发动机内的燃油可充分燃烧,提高了燃油的燃烧效率,降低了因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废气,且可使润滑油处于润滑效果较好的黏度,进而可减小零部件的磨损,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安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通过将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泵、缸盖水套、第一节温器和散热器组成缸盖冷却水路,对发动机缸盖进行冷却,同时,将水泵、缸体水套、第二节温器和散热器组成缸体冷却水路,对发动机缸体进行冷却,从而可利用第一节温器和第二节温器分别控制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水的循环,当发动机启动时,实现了分别对发动机缸体和缸盖进行预热的功能,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机速度,使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可快速达到最适温度;同时,当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温度过高时,也可对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分别进行冷却,使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在不同工况下都能在最适温度下工作,从而使得发动机内的燃油可充分燃烧,提高了燃油的燃烧效率,降低了因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废气,且可使润滑油处于润滑效果较好的黏度,进而可减小零部件的磨损,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动机冷却系统中隔热罩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动机冷却系统中节温器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缸体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结构框图,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泵1、缸盖水套2、缸体水套3、第一节温器6和散热器9,水泵2的出水口分别与缸盖水套2和缸体水套3的入水口连通,缸盖水套2的出水口与第一节温器6的入水口连通,第一节温器6的出水口与散热器9的入水口连通,散热器9的出水口与水泵1的入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节温器7,缸体3水套的出水口与第二节温器7的入水口连通,第二节温器7的出水口与散热器9的入水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将水泵1、缸盖水套2、第一节温器6和散热器9组成缸盖冷却水路,对发动机缸盖进行冷却,同时,将水泵1、缸体水套3、第二节温器7和散热器9组成缸体冷却水路,对发动机缸体进行冷却,从而可利用第一节温器6和第二节温器7分别控制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水的循环,当发动机启动时,实现了分别对发动机缸体和缸盖进行预热的功能,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机速度,使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可快速达到最适温度;同时,当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温度过高时,也可对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分别进行冷却,使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在不同工况下都能在最适温度下工作,从而使得发动机内的燃油可充分燃烧,提高了燃油的燃烧效率,降低了因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废气,且可使润滑油处于润滑效果较好的黏度,进而可减小零部件的磨损,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安全。
为了提高发动机零件的隔热效果,可在发动机零件的隔热罩上设置隔热罩水套4,隔热罩水套4的进水口与水泵1的出水口连通,隔热罩水套4的出水口与散热器9的入水口连通,例如:可在发动机增压器的隔热罩上设置隔热罩水套4,隔热罩水套4的进水口与水泵1的出水口连通,隔热罩水套4的出水口与散热器9的入水口连通,还可以在发动机起动机的隔热罩或发动机排气管的隔热罩上设置隔热罩水套4。通过水泵1、隔热罩水套4和散热器9间的冷却水循环,可带走各隔热罩的热量,及时降低各隔热罩的温度,减小被隔热件对其他零件的热辐射,由此,可提高发动机零件的隔热效果,延长发动机零件使用寿命。
为了使发动机零件的隔热罩在最适的温度工作,可在隔热罩水套4与散热器9之间设置第三节温器8,并将第三节温器8的入水口与隔热罩水套4的出水口连通,将第三节温器8的出水口与散热器9的入水口连通。由节温器的工作原理可知,当冷却水的温度达到第三节温器8的开启温度时,冷却水才能通过水泵1、隔热罩水套4和散热器9间的冷却水路进行冷却循环,从而可通过第三节温器8的开启温度,限制冷却水的温度,进而控制隔热罩的温度,由此,可通过选择不同的节温器或对节温器的开启温度进行设置,使发动机零件的隔热罩处于最适的温度。
为了便于控制发动机零件的隔热罩的温度,第三节温器8可优选电子节温器。由于发动机零件的隔热罩的最适工作温度与发动机缸盖和缸体的最适工作温度差异较大,而电子节温器的开启温度可以预先设定和调节,因此,第三节温器8选用电子节温器可保证发动机零件的隔热罩处于最适温度,同时,可根据工况的不同可进行调节,由此,便于控制发动机零件的隔热罩的温度。
参照图2,隔热罩水套4可包括入水管401、出水管402和并排设置的多个散热管403,入水管401设有隔热罩水套4的入水口4011,出水管402设有隔热罩水套4的出水口4021,多个散热管403贴合隔热罩14表面设置,且多个散热管403的一端均与入水管401连通,另一端均与出水管402连通。使得冷却水可通过入水管401进入多个散热管403,再由出水管402流出,由于散热管403与隔热罩14贴合设置,因此,冷却水流经多个散热管403时可带走隔热罩14的部分热量,使得散热效果更佳,同时,多个散热管403并排设置可使隔热罩14的温度更加均匀。
参照图3,为了便于安装第一节温器6、第二节温器7和第三节温器8,可在缸盖18上设置节温器座5,节温器座5与缸盖18固定连接,节温器座5上分别设有第一节温器安装孔15、第二节温器安装孔16和第三节温器安装孔17,可将第一节温器6、第二节温器7和第三节温器8对应安装于第一节温器安装孔15、第二节温器安装孔16和第三节温器安装孔17内,且各节温器与各节温器安装孔的孔壁密封连接。由此,使得只通过一个连接件,即节温器座5,就可以同时固定各节温器的位置,且由于各节温器与各节温器安装孔的孔壁密封连接,可避免冷却水泄漏。
为了进一步确保缸盖和缸体均能在最适温度下工作,可将缸盖水套2和缸体水套3相互独立设置,且互不连通。使得流经缸盖水套2的冷却水只对缸盖水套2进行冷却,流经缸体水套3的冷却只对缸体水套3进行冷却,互不干扰,可避免冷却水在缸盖水套2和缸体水套3之间传递热量,由此,可使缸盖和缸体的温度互不影响,从而进一步保证缸盖和缸体都能处于最适的工作温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热机效率,还可包括机油冷却器11、增压器12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13,机油冷却器11、增压器12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13的入水口均与缸盖水套2的出水口连通,机油冷却器11、增压器12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13的出水口均与水泵1的入水口连通。可使流经缸盖水套2的冷却水在吸收了缸盖产生的热量后,还吸收机油冷却器11、增压器12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13产生的热量,可提高发动机整机的热机效率,由此,可充分利用发动机的其他零件产生的热量,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热机效率。
为了便于连接冷却水路,可设置进水总管10,将机油冷却器11、增压器12、废气再循环冷却器13和散热器9的出水口均与进水总管10的入水口连通,将进水总管10的出水口与水泵1的入水口连通。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水路较多,而水泵1的入水口较少,难以分别将各水路直接与水泵连通,因此可将机油冷却器11、增压器12、废气再循环冷却器13和散热器9的水路在进水总管10汇聚,再将进水总管10的出水口与水泵1的入水口连通,由此,可使机油冷却器11、增压器12、废气再循环冷却器13和散热器9与水泵1之间的连通更加简单。
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工作时,如图4所示,冷却水由水泵1的出水口102通过缸盖水套2的入水口201进入缸盖水套2、通过缸体水套3的入水口301进入缸体水套3,通过隔热罩水套4的入水口4011进入隔热罩水套4;
当第一节温器6、第二节温器7和第三节温器8均处于关闭状态,进入缸盖水套2的冷却水由缸盖水套2分别流经机油冷却器11、增压器12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13,再经过进水总管14回流至水泵1的入水口101并进入水泵1;
当第一节温器6开启时,进入缸盖水套2的冷却水的一部分继续分别流经机油冷却器11、增压器12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13,再经过进水总管10回流至水泵1的入水口101并进入水泵1,另一部分则通过第一节温器6进入散热器9,最后由进水总管10回流至水泵1的入水口101并进入水泵1;
当第二节温器7开启时,进入缸体水套3的冷却水由缸体水套3的出水口302,通过第二节温器7进入散热器9,最后由进水总管10回流至水泵1的入水口101并进入水泵1;
当第三节温器8开启时,进入隔热罩水套4的冷却水通过第三节温器8进入散热器9,最后由进水总管10回流至水泵1的入水口101并进入水泵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由于在本实施例的发动机中使用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与上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各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相同,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预期效果。
关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的其他构成等已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泵、缸盖水套、缸体水套、第一节温器和散热器,所述水泵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的入水口连通,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节温器的入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温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水口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节温器,所述缸体水套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节温器的入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温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水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罩水套,所述隔热罩水套设于发动机零件的隔热罩上,所述隔热罩水套的进水口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隔热罩水套的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水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节温器,所述隔热罩水套与所述散热器通过所述第三节温器连通,所述第三节温器的入水口与所述隔热罩水套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三节温器的出水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水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温器为电子节温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水套包括入水管、出水管和并排设置的多个散热管,所述入水管设有所述隔热罩水套的入水口,所述出水管设有所述隔热罩水套的出水口,所述多个散热管贴合所述隔热罩表面设置,且所述多个散热管的一端均与所述入水管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节温器座,所述节温器座与汽车发动机的缸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节温器、第二节温器和第三节温器均设置于所述节温器座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水套和所述缸体水套相互独立,且互不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油冷却器、增压器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所述机油冷却器、增压器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入水口均与所述缸盖水套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机油冷却器、增压器冷却器和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出水口均与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总管,所述机油冷却器、增压器、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和散热器的出水口均与所述进水总管的入水口连通,所述进水总管的出水口与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连通。
10.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1320680740.5U 2013-10-31 2013-10-31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26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80740.5U CN203626939U (zh) 2013-10-31 2013-10-31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80740.5U CN203626939U (zh) 2013-10-31 2013-10-31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26939U true CN203626939U (zh) 2014-06-04

Family

ID=50813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80740.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26939U (zh) 2013-10-31 2013-10-31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26939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0202A (zh) * 2014-11-29 2015-04-08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发动机冷却系统结构
CN104975932A (zh) * 2015-06-29 2015-10-14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的全封闭内循环水冷结构
CN107401445A (zh) * 2016-05-20 2017-11-28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具有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车辆
CN110985183A (zh) * 2019-12-31 2020-04-10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顶向下冷却结构的发动机
US11060416B2 (en) 2019-01-31 2021-07-13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Systems for a turbocharger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0202A (zh) * 2014-11-29 2015-04-08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发动机冷却系统结构
CN104975932A (zh) * 2015-06-29 2015-10-14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的全封闭内循环水冷结构
CN104975932B (zh) * 2015-06-29 2018-04-20 重庆建设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的全封闭内循环水冷结构
CN107401445A (zh) * 2016-05-20 2017-11-28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具有该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车辆
US11060416B2 (en) 2019-01-31 2021-07-13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Systems for a turbocharger
US11591931B2 (en) 2019-01-31 2023-02-28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Systems for a turbocharger
CN110985183A (zh) * 2019-12-31 2020-04-10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顶向下冷却结构的发动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26939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发动机
CN101368504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6429294U (zh) 一种汽车汽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204109739U (zh) 车辆加热系统
CN104747261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9915249A (zh)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95659A (zh) 一种发动机水冷排气歧管
CN103352752A (zh) 具有分流冷却功能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及相应的车辆
CN105179059A (zh) 一种包括有双膨胀水壶的冷却系统
CN202832753U (zh) 一种用于整车冷却系统的双芯节温器
CN106150824A (zh) 发动机的暖机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3306786A (zh) 用于油温控制的热电装置
CN103670656B (zh) 一种节温器
CN105351069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2746025U (zh) 发动机冷却水套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6499494A (zh) 汽车发动机零流量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730496A (zh) 变速箱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及汽车
CN201896657U (zh) 一种发动机水冷却系统
CN205477881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7538886U (zh) 一种能够预热机油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CN102337957B (zh) 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
CN104085270A (zh) 汽车尾气供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2578887U (zh) 汽车节温器
CN208778075U (zh) 使用润滑油的智能缸套热管理系统
CN203430618U (zh) 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及具有它的内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