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14399U - 涡旋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14399U
CN203614399U CN201320822178.5U CN201320822178U CN203614399U CN 203614399 U CN203614399 U CN 203614399U CN 201320822178 U CN201320822178 U CN 201320822178U CN 203614399 U CN203614399 U CN 2036143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rtex
moving
end plate
scroll compressor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2217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庆才
叶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peland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82217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143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143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14399U/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88630 priority patent/WO2015085823A1/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100),包括:壳体(10);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压缩机构(CM),所述压缩机构(CM)包括定涡旋(20)和动涡旋(30);主轴承座(50),所述主轴承座适于支撑所述定涡旋(20);以及背压腔(B),所述背压腔形成在动涡旋端板(34)的相反的第二侧并且适于向动涡旋端板的第二侧施加背压力以使得所述动涡旋(30)与所述定涡旋(20)接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引入通道(P),所述压力引入通道设置在所述压缩机构(CM)中并且能够在所述背压腔(B)与所述壳体(10)中的预定区域之间提供选择性地流体连通,其中所述预定区域的压力大于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压力。本实用新型避免了动涡旋和定涡旋之间的过度磨损。

Description

涡旋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内容仅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可能并不构成现有技术。
已知一种涡旋压缩机设计,其中背压腔设置在动涡旋侧从而为动涡旋提供使其与定涡旋在轴向方向上接合的背压力。然而,在这种设计中,在例如液击等不利工况下,存在背压力降低而使动涡旋和定涡旋无法在轴向方向上接合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压缩机无法正常工作且降低了压缩机的工作可靠性。
因此,需要一种可靠性进一步改进的涡旋压缩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的涡旋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动涡旋发生倾覆后仍然能够使得动涡旋和定涡旋在轴向方向上彼此接合的涡旋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效比更高和/或成本更低和/或耐磨性更高的涡旋压缩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一个或多个,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其可以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包括定涡旋和动涡旋,其中所述定涡旋包括定涡旋端板和形成在所述定涡旋端板第一侧的定涡旋叶片,所述动涡旋包括动涡旋端板和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第一侧的动涡旋叶片,并且其中所述定涡旋叶片与所述动涡旋叶片相互接合以在其间形成一系列能够对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腔;主轴承座,所述主轴承座适于支撑所述定涡旋;以及背压腔,所述背压腔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的相反的第二侧并且适于向所述动涡旋端板的第二侧施加背压力以使得所述动涡旋与所述定涡旋接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压缩机还包括压力引入通道,所述压力引入通道设置在所述压缩机构中并且能够在所述背压腔与所述壳体中的预定区域之间形成选择性地流体连通,其中所述预定区域的压力大于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所述压力引入通道可以构造成:在所述动涡旋发生倾覆时在所述背压腔与所述预定区域之间形成流体连通,而在所述动涡旋与所述定涡旋接合时切断所述背压腔与所述预定区域之间的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所述压力引入通道可以形成在所述定涡旋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所述压力引入通道可以包括形成在所述定涡旋的周壁部中的至少一个孔,所述孔的一端敞开至所述预定区域,所述孔的另一端在所述动涡旋与所述定涡旋接合时能够由所述动涡旋端板封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所述预定区域可以为所述壳体内的排气压力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在所述定涡旋的周壁部的与所述动涡旋端板相对的端面上可以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一个孔的另一端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凹槽。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凹槽可以在所述定涡旋的周壁部中沿周向方向延伸。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凹槽的总的周长可以大致等于所述动涡旋的外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在所述动涡旋端板的与所述定涡旋的周壁部相对的端面上可以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一个孔的另一端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所述压力引入通道可以包括形成在所述动涡旋叶片中的至少一个孔,所述孔的一端敞开至所述背压腔,所述孔的另一端在所述动涡旋与所述定涡旋接合时能够由所述定涡旋端板封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所述预定区域可以为所述一系列压缩腔中的位于径向内侧的压缩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在所述动涡旋叶片的端面上可以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一个孔的另一端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凹槽。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凹槽可以沿所述动涡旋叶片的螺旋方向延伸。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凹槽的总的周长可以大致等于所述动涡旋的外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所述背压腔可以形成在所述主轴承座内的空间中并且经由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中的连通孔与所述一系列压缩腔中的一个压缩腔流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所述定涡旋的周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所述主轴承座的第一部分密封地接合以形成第一密封部,并且所述动涡旋的毂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所述主轴承座的第二部分密封地接合以形成第二密封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所述涡旋压缩机可以进一步包括流体入口配件,所述流体入口配件与所述定涡旋密封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面,所述涡旋压缩机可以为高压侧压缩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由于在压缩机构中设置有压力引入通道并且使得压力引入通道能够在背压腔与壳体中的压力大于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压力的预定区域之间提供选择性地流体连通,所以当动涡旋发生倾覆时,可以经由压力引入通道将压力大于吸气压力的工作流体额外地和/或快速地补充到背压腔中,从而能够有效地弥补背压腔中的压力泄漏或压力损失,以使得动涡旋快速地和/或可靠地与定涡旋重新接合。另一方面,当动涡旋与定涡旋接合时背压腔与预定区域之间的流体连通被切断,所以背压腔中的压力与所述预定区域中的压力无关,换言之,在压缩机正常运转时背压腔中的压力并没有被额外地增大。由此,避免了动涡旋和定涡旋之间的过度磨损,提高了压缩机的能效比和可靠性。此外,由于仅需对定涡旋或动涡旋进行少量的机加工例如钻孔即可实现上述效果,涡旋部件的制造成本并不会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几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一种涡旋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压缩机构和主轴承座的适应性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动涡旋倾覆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定涡旋的仰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定涡旋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动涡旋的俯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动涡旋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动涡旋的俯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动涡旋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定涡旋的立体图;以及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动涡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示范性的,而绝不是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用法的限制。在各个附图中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的部件,因此相同部件的构造将不再重复描述。
下面将参照图1-3描述涡旋压缩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如图1和2所示,涡旋压缩机(下文中也称之为压缩机)100包括大致封闭的壳体10。壳体10限定了压缩机100的内部空间。在图中的示例中,壳体10可以由大致圆筒形的本体部12、顶盖14、和底盖16构成。壳体10的这些部件例如可以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任何合适的方法彼此连接在一起。
壳体10上可以设置用于吸入工作流体的流体入口配件17和用于排出压缩后的工作流体的流体出口配件18。在壳体10内可以设置能够对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CM。在本示例中,用于驱动压缩机构CM的驱动机构40也设置在壳体10中。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对于所谓的开放式压缩机设计而言,驱动机构40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0的外侧。
更具体地,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压缩机构CM可以包括定涡旋20和动涡旋30。定涡旋20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相对于壳体10固定,例如通过螺栓相对于后面描述的主轴承座50固定。
如图2所示,定涡旋20可以包括定涡旋端板24和形成在定涡旋端板24一侧的定涡旋叶片26以及位于定涡旋20径向最外侧的周壁部22。周壁部22可以构成定涡旋叶片26的一部分。定涡旋端板24的大致中央的部分形成有排气口28。
动涡旋30可以包括动涡旋端板34、形成在动涡旋端板34一侧的动涡旋叶片36和形成在动涡旋端板34另一侧的毂部32。适于支撑定涡旋20和/或动涡旋30的主轴承座50可以通过任何合适地方式相对于壳体10固定。动涡旋30能够被驱动机构40驱动而相对于定涡旋20平动转动(即,动涡旋30的中心轴线绕定涡旋20的中心轴线旋转,但是动涡旋30本身不会绕自身的中心轴线旋转)以实现流体的压缩。上述平动转动通过定涡旋20和动涡旋30之间设置的十字滑环58来实现。
定涡旋叶片26可以与动涡旋叶片36相互接合以与定涡旋端板24和动涡旋端板34一起构成一系列体积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逐渐减小的压缩腔C1、C2和C3等以对流体进行压缩。排气口28可以与一系列压缩腔中的最内侧的压缩腔C3流体连通。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涡旋压缩机100为高压侧设计。在这种设计中,压缩机构40处于排气压力区,而待压缩的工作流体直接供应到压缩机构CM内的吸气压力区中。具体地,流体入口配件17与定涡旋20密封地连接从而为定涡旋20与动涡旋30之间的一系列压缩腔C1、C2和C3中的位于径向最外侧的压缩腔C1供应待压缩的工作流体。
驱动机构40例如可以包括由定子42和转子43构成的马达。定子42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式相对于壳体10固定。转子43能够在定子42中旋转并且其中设置有驱动轴45。驱动轴45由主轴承座50和下轴承座60支撑。驱动轴45的一端形成有偏心曲柄销46。偏心曲柄销46经由卸载衬套48配合在动涡旋30的毂部32中以驱动动涡旋30。驱动轴45中还形成有润滑油通道47。该润滑油通道47的一端(即驱动轴45的下端)位于壳体10下侧形成的润滑油槽中。在润滑油通道47的该端可以设置泵油装置49。
在压缩机100的正常工作中,定涡旋20和动涡旋30必须在轴向方向上彼此接合才能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另外,为了给涡旋组件提供一定的轴向柔性以增加压缩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常为定涡旋20和动涡旋30中的一者设置背压腔,从而使得定涡旋20和动涡旋30能够在背压力的作用下彼此可靠接合。
在图1和2所示的压缩机设计中,背压腔B设置在动涡旋30侧并且位于主轴承座50内的空间中。换言之,背压腔B形成在动涡旋端板34的相反的第二侧并且适于向动涡旋端板34的第二侧施加背压力以使得动涡旋30与定涡旋20接合。特别是,背压腔B由主轴承座50与定涡旋20和动涡旋30共同构成。更具体地,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的至少一部分与主轴承座50的第一部分52密封地接合以形成第一密封部S1,并且动涡旋30的毂部32的至少一部分与主轴承座50的第二部分54密封地接合以形成第二密封部S2。可以在第二密封部S2的区域中设置能够在轴向方向上变形的弹性密封件以适应下文描述的动涡旋30的轴向位移或倾覆。由此,在主轴承座50、定涡旋20和动涡旋30之间形成大致封闭的背压腔B。另外,背压腔B经由形成在动涡旋端板34中的连通孔35与例如一系列压缩腔中的处于中间压力的压缩腔C2连通由此在背压腔B中积聚背压力。
在压缩机的正常运转过程中,背压腔B中的背压力形成的合力大于压缩腔C1、C2和C3中的工作流体的压力形成的合力,由此使得动涡旋30与定涡旋20在轴向方向上彼此接合。而当例如在压缩机处于液击等工况下时,压缩腔C1、C2和C3中的工作流体的压力形成的合力将大于背压腔B中的背压力形成的合力,由此动涡旋30与定涡旋20在轴向方向上彼此分开预定距离d或倾覆,例如如图3所示,从而为各个压缩腔泄压,由此保护了压缩机构不被破坏。
然而在图3所示的情况下,背压腔B中的背压力(其大于吸气压力)会经由定涡旋20与动涡旋30之间的间隙G泄漏到处于吸气压力的压缩腔C1中,由此背压力降低。如果背压力泄漏的较多,则定涡旋20与动涡旋30有可能无法彼此接合,从而压缩机构无法正常工作。另外,由于压缩腔C2中的压力变化或波动,即使是压缩机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由于背压腔中的压力降低而导致动涡旋30倾覆的可能性。
为了避免在上述情况下定涡旋20与动涡旋30无法接合(换言之,动涡旋发生倾覆),技术人员尝试通过例如如下方式来增加背压腔中的背压力的合力:1)改变连通孔34的位置使其与压力更高的压缩腔连通,从而为背压腔提供更高的背压力;2)增加连通孔34的孔径以减小连接孔的节流作用,从而使得压缩腔C2中的压力能够更快地和以更大的流量流入到背压腔中;3)增加动涡旋端板的受力面积来提供背压力的合力。虽然上述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动涡旋所承受的用于使其与定涡旋接合的轴向合力,提高动涡旋的抗倾覆能力,但是轴向合力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动涡旋和定涡旋之间的接触面的接触压力的增加,从而使压缩机的功耗增加,能效比(EER)降低。另外,这些接触面也会发生过度磨损,从而降低涡旋部件的寿命和可靠性。
为此,发明人提出在压缩机构CM中设置压力引入通道并且使得压力引入通道能够在背压腔B与壳体10中的压力大于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优选地大于背压力)的预定区域之间提供选择性地流体连通。特别是,该压力引入通道可以构造成:在动涡旋30发生倾覆时在背压腔B与预定区域之间形成流体连通,而在动涡旋30与定涡旋20接合时切断背压腔与预定区域之间的流体连通。由此,当动涡旋30发生倾覆时,可以经由压力引入通道将压力大于吸气压力的工作流体额外地和/或快速地补充到背压腔中,从而能够有效地弥补背压腔中的压力泄漏或压力损失,从而能够使得动涡旋30快速地和/或可靠地与定涡旋20重新接合。另一方面,当动涡旋30与定涡旋20接合时背压腔与预定区域之间的流体连通被切断,所以背压腔中的压力仅与例如压缩腔C2中的压力相关而与所述预定区域中的压力无关,换言之,在压缩机正常运转时背压腔中的压力并没有被额外地增大。由此,避免了动涡旋和定涡旋之间的过度磨损,提高了压缩机的能效比和可靠性。此外,由于仅需对定涡旋或动涡旋进行少量的机加工例如钻孔即可实现上述效果,涡旋部件的制造成本并不会显著提高。
在图4和5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压力引入通道P形成在定涡旋20中。具体地,压力引入通道P可以构造为形成在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中的至少一个孔25。孔25的一端251敞开至壳体10内的预定区域,孔25的另一端252通向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的与动涡旋20接合的端面,由此孔25的另一端252在动涡旋20与定涡旋30接合时能够由动涡旋端板34封闭。在此,预定区域可以为壳体内的排气压力区。孔25的形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直线形式,而是可以为折线或任何其他形式,只要孔的一端与壳体内的排气压力区连通,而孔的另一端能够被动涡旋端板封闭即可。例如,孔25可以形成为大致L形使其孔25的一端在定涡旋的周壁部的外侧面开口以向背压腔引入排气压力或者在定涡旋端板的排气口28的壁面处开口以引入可能更高的压力,而另一端在定涡旋的周壁部的底面开口。再例如,孔25可以形成为大致U形使其孔25的一端在定涡旋端板的形成有定涡旋叶片的一侧开口,而另一端同样在定涡旋的周壁部的底面开口,由此可以将其中一个压缩腔中的流体引入到背压腔中。
由此,如上所述,当动涡旋30发生倾覆时,排气压力经由压力引入通道P(孔25)引入到背压腔中,从而能够使得动涡旋30快速地和/或可靠地与定涡旋20重新接合。另一方面,当动涡旋30与定涡旋20接合时压力引入通道P(孔25)被动涡旋端板34封闭,所以排气压力不会额外地引入到背压腔中,从而不会增加背压腔的压力。
孔25的数量不限于图中所示,相反,例如可以在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中仅设置1个孔25,或者可以沿定涡旋的周向方向均匀地设置多个孔25(例如在如图10中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设置有3个孔25)以在任何倾覆情况下都能够供应足够量的工作流体。
在一种优选方式中,可以在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的与动涡旋端板34相对的端面上形成与至少一个孔25的另一端252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凹槽27。所述至少一个凹槽27可以在定涡旋的周壁部中沿周向方向延伸。另外,例如在如图10中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的与动涡旋端板34相对的端面上设置数量与孔25的数量相对应的凹槽27,例如三个凹槽27。另外,上述凹槽也可以设置在动涡旋30上。例如在图1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动涡旋端板34的与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相对的端面上形成与例如图5所示的至少一个孔25的另一端252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凹槽37。在图11的示例中,凹槽37形成为与孔25的数量相对应的3个。特别是,凹槽37可以形成在动涡旋30进行平动转动过程中孔25的运动轨迹上以与孔25保持流体连通。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动涡旋发生倾覆时能够向背压腔提供足够流量的工作流体,可以对孔27的数量、孔径、预定区域的压力大小以及凹槽27的长度和/或面积等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预定要求。例如,上述至少一个凹槽27的总的周长可以设置成大致等于动涡旋20的外径。
图6和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压力引入通道P包括形成在动涡旋叶片36中的至少一个孔33,孔33的一端331敞开至背压腔B,而孔33的另一端332在动涡旋30与定涡旋20接合时能够由定涡旋端板24封闭。例如,孔33的另一端332可以位于动涡旋叶片36的端面上。和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描述类似,孔33的形状和位置不限于图中所示,而是可以根据希望引入的压力的大小而合理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压缩机壳体中的预定区域可以为一系列压缩腔C1、C2、C3中的任何一个,例如位于径向内侧的压缩腔C3。同样地,在动涡旋叶片36的端面上可以形成与至少一个孔33的另一端332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凹槽37。至少一个凹槽37可以沿动涡旋叶片36的螺旋方向延伸。此外,至少一个凹槽37的总的周长可以设置成大致等于动涡旋30的外径。
此外,在如图8和9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压力引入通道P可以包括形成在动涡旋叶片36中的多个例如三个孔33以及与这些孔33分别连通或同时连通的凹槽37。
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构造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尽管在此已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但是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里详细描述和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现其它的变型和变体。所有这些变型和变体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而且,所有在此描述的构件都可以由其他技术性上等同的构件来代替。

Claims (18)

1.一种涡旋压缩机(100),包括:
壳体(10);
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的压缩机构(CM),所述压缩机构(CM)包括定涡旋(20)和动涡旋(30),其中所述定涡旋(20)包括定涡旋端板(24)和形成在所述定涡旋端板(24)第一侧的定涡旋叶片(26),所述动涡旋(30)包括动涡旋端板(34)和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34)第一侧的动涡旋叶片(36),并且其中所述定涡旋叶片(26)与所述动涡旋叶片(36)相互接合以在其间形成一系列能够对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腔;
主轴承座(50),所述主轴承座(50)适于支撑所述定涡旋(20);以及
背压腔(B),所述背压腔(B)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34)的相反的第二侧并且适于向所述动涡旋端板的第二侧施加背压力以使得所述动涡旋(30)与所述定涡旋(20)接合;
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压缩机进一步包括压力引入通道(P),所述压力引入通道(P)设置在所述压缩机构(CM)中并且能够在所述背压腔(B)与所述壳体(10)中的预定区域之间提供选择性地流体连通,其中所述预定区域的压力大于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压力引入通道(P)构造成:在所述动涡旋(30)发生倾覆时在所述背压腔(B)与所述预定区域之间形成流体连通,而在所述动涡旋(30)与所述定涡旋(20)接合时切断所述背压腔(B)与所述预定区域之间的流体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压力引入通道(P)形成在所述定涡旋(20)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压力引入通道(P)包括形成在所述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中的至少一个孔(25),所述孔(25)的一端(251)敞开至所述预定区域,所述孔(25)的另一端(252)在所述动涡旋(30)与所述定涡旋(20)接合时能够由所述动涡旋端板(34)封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预定区域为所述壳体内的排气压力区。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在所述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的与所述动涡旋端板(34)相对的端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一个孔(25)的另一端(252)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凹槽(27)。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凹槽(27)在所述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中沿周向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凹槽(27)的总的周长大致等于所述动涡旋(30)的外径。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在所述动涡旋端板(34)的与所述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相对的端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一个孔(25)的另一端(252)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凹槽(37)。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压力引入通道(P)包括形成在所述动涡旋叶片(36)中的至少一个孔(33),所述孔(33)的一端(331)敞开至所述背压腔(B),所述孔(33)的另一端(332)在所述动涡旋(30)与所述定涡旋(20)接合时能够由所述定涡旋端板(24)封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预定区域为所述一系列压缩腔中的位于径向内侧的压缩腔。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在所述动涡旋叶片(36)的端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至少一个孔(33)的另一端(332)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凹槽(37)。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凹槽(37)沿所述动涡旋叶片(36)的螺旋方向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凹槽(37)的总的周长大致等于所述动涡旋(30)的外径。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背压腔(B)形成在所述主轴承座(50)内的空间中并且经由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34)中的连通孔(35)与所述一系列压缩腔中的一个压缩腔流体连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定涡旋(20)的周壁部(22)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轴承座(50)的第一部分(52)密封地接合以形成第一密封部(S1),并且所述动涡旋(30)的毂部(32)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轴承座(50)的第二部分(54)密封地接合以形成第二密封部(S2)。
17.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进一步包括流体入口配件(17),所述流体入口配件(17)与所述定涡旋(20)密封地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中所述涡旋压缩机为高压侧压缩机。
CN201320822178.5U 2013-12-12 2013-12-12 涡旋压缩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143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22178.5U CN203614399U (zh) 2013-12-12 2013-12-12 涡旋压缩机
PCT/CN2014/088630 WO2015085823A1 (zh) 2013-12-12 2014-10-15 涡旋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22178.5U CN203614399U (zh) 2013-12-12 2013-12-12 涡旋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14399U true CN203614399U (zh) 2014-05-28

Family

ID=50767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22178.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14399U (zh) 2013-12-12 2013-12-12 涡旋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1439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85823A1 (zh) * 2013-12-12 2015-06-18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CN104712556B (zh) * 2013-12-12 2019-06-25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85823A1 (zh) * 2013-12-12 2015-06-18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CN104712556B (zh) * 2013-12-12 2019-06-25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85823A1 (zh) 涡旋压缩机
KR101287428B1 (ko) 유체 분사 시스템을 구비한 컴프레서
CN102089523B (zh) 具有容量调节系统的压缩机
CN100487250C (zh) 旋转式流体机械
KR101363390B1 (ko) 스크롤 압축기 및 스크롤 압축기 내의 축방향 씰링 시 역 트러스트 하중을 전달하는 방법
US9360012B2 (en) Differential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and motor-driven compressor having differential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WO2007000854A1 (ja) 流体機械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797821A (zh) 压缩机阀系统及组件
CN103790831B (zh) 压缩机
CN103502646B (zh) 涡旋型压缩机
CN203614399U (zh) 涡旋压缩机
JP6955087B2 (ja) ロータリ圧縮機
CN202707487U (zh) 压缩机
CN104712556A (zh) 涡旋压缩机
CN203161535U (zh) 压缩机系统
JP5178612B2 (ja) スクリュー圧縮機
CN203362462U (zh) 压缩机系统
CN202926643U (zh) 压缩机
CN103573619B (zh) 压缩机
KR100578662B1 (ko) 스크롤압축기의 진공방지장치
US7578660B2 (en) Hermetic compressor
CN101258327A (zh) 具有流体喷射系统的压缩机
CN203404079U (zh) 涡旋压缩机
EP3978754A1 (en) Scroll compressor
JP6427430B2 (ja) スクリュー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62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