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05323U - 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605323U CN203605323U CN201320686793.8U CN201320686793U CN203605323U CN 203605323 U CN203605323 U CN 203605323U CN 201320686793 U CN201320686793 U CN 201320686793U CN 203605323 U CN203605323 U CN 2036053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tubular wine
- wind
- wine wheel
- air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外壳、进风口、出风口、蒸发器和贯流风轮组合,外壳的背部左中右并排设置有左进风口、中进风口和右进风口,蒸发器同时覆盖左进风口、中进风口和右进风口,外壳的正面设置有左出风口、中出风口和右出风口,左出风口与左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左风道,中出风口与中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中风道,右出风口与右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右风道,左风道、中风道与右风道相互独立。所述空调室内机采用三个独立风道,增强导流的效果、进风效果和出风效果,提高了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能力;且三个出风口左中右并排设置,能够实现180度的送风角度范围,增大送风面积,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给人们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器室内机中,一般是通过设置在底部的离心风机以及罩设在离心风机外的蜗壳,实现两侧下部以及前面板底部进风、两侧上部以及前面顶部出风的进出风方式,基本上气流的流向是沿空调器室内机的长度方向行进,且由于空调器室内机还存在其他部件,使得从进风口到出风口的气流需要在空调器室内机内部多次换向,导致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流动阻力增加,能量损耗相应增大,进而影响了出风效果。
为了改善这些缺陷,今年来出现了将离心风机替换为贯流风叶的空调器室内机。这类空调器室内机一般采用两侧出风、后背进风的进出风方式,气流的流向基本上是沿空调器室内机的宽度方向行进,减少了气流的行程,使从进风口到出风口的气流在空调器室内机内部不需要多次换向,减小了气流的流动阻力,也就相对减小了能量的消耗。但是,这种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的贯流风叶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个,包括单贯流风叶横向设置、单贯流风叶竖向设置以及双贯流风叶左右平行设置,而这些普通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送风面积不大,同时送风角度小,出风范围的局限性造成了空调舒适性的流失,其送风能力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单、双贯流风叶空调器由于送风角度小、送风面积不大所产生的进风、出风效果差和由于 出风范围的局限性所造成的空调舒适性的流失及送风能力差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背部的进风口和设于所述外壳正面的出风口,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置于所述进风口处的蒸发器和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贯流风轮组合,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于所述外壳的背部左中右并排设置有左进风口、中进风口和右进风口,所述蒸发器同时覆盖所述左进风口、所述中进风口和所述右进风口,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于所述外壳的正面设置有左出风口、中出风口和右出风口,所述左出风口与所述左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左风道,所述中出风口与所述中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中风道,所述右出风口与所述右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右风道,所述左风道、所述中风道与所述右风道相互独立,所述贯流风轮组合包括自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左风道内的左贯流风轮、自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中风道内的中贯流风轮、自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右风道内的右贯流风轮。
具体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腔中并将所述左贯流风轮与所述中贯流风轮分隔开的左蜗壳和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腔中并将所述中贯流风轮与所述右贯流风轮分隔开的右蜗壳,所述左风道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左内侧部分和所述左蜗壳的左侧面之间,所述中风道形成于所述左蜗壳的右侧面与所述右蜗壳的左侧面之间,所述右风道形成于所述右蜗壳的右侧面与所述外壳的右内侧部分之间。
具体地,所述左蜗壳的背侧与所述右蜗壳的背侧延伸至所述蒸发器处并于二者之间形成中入风口,所述中入风口与所述中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左蜗壳的前侧相对于所述左蜗壳的背侧膨胀而形成第一前左侧和第一前右侧,所述右蜗壳的前侧相对于所述右蜗壳的背侧膨胀而形成第二前左侧和第二前右侧,所述第一前右侧与所述第二前左侧之间形成中排风口,所述中排风口与所述中出风 口相连通,所述外壳包括背板,所述左进风口、所述中进风口和所述右进风口开设于所述背板上,所述背板包括开设有所述左进风口、所述中进风口和所述右进风口的板体及由所述板体的相对两侧朝向所述外壳内弯曲延伸的左导流板及右导流板,所述左导流板与所述板体的弯曲处与所述左蜗壳的所述第一前左侧之间形成左排风口,所述左排风口与所述左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右导流板与所述板体的弯曲处与所述右蜗壳的所述第二前右侧之间形成右排风口,所述右排风口与所述右出风口相连通。
具体地,所述外壳的所述左导流板的自由侧向内弯折形成有左蜗舌,所述外壳的所述右导流板的自由侧向内弯折形成有右蜗舌,所述左蜗舌靠近所述左贯流风轮的左前圆周边缘,所述右蜗舌靠近所述右贯流风轮的右前圆周边缘。
具体地,所述的左蜗壳的左侧面具有与所述左贯流风轮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左圆弧和与所述左导流板相对的左导流面,所述左蜗壳的右侧面具有与所述中贯流风轮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左中圆弧和与所述左中圆弧连接并延伸至所述中出风口处的左中导流面,所述右蜗壳的右侧面具有与所述右贯流风轮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右圆弧和与所述右导流板相对的右导流面,所述右蜗壳的左侧面具有与所述中贯流风轮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右中圆弧和与所述右中圆弧连接并延伸至所述中出风口处的右中导流面。
具体地,所述左圆弧开口朝向所述左进风口,所述右圆弧开口朝向所述右进风口,所述左中圆弧和所述右中圆弧开口相对。
具体地,所述左风道与所述右风道之间在横截面上由所述外壳的背侧至所述外壳的前侧呈渐扩状,所述中风道在所述左中导流面与所述右中导流面之间形成的部分在横截面上由所述外壳的背侧至所述外壳的前侧呈渐扩状。
具体地,所述外壳的所述背板的所述板体截面形状为梯形、弧形或倒V形,所述蒸发器靠近所述板体设置,所述蒸发器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板体的截面形状相适应。
具体地,所述左贯流风轮、所述中贯流风轮、所述右贯流风轮的旋转轴线位于同一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所述中贯流风轮相对于所述左贯流风轮和所述右贯流风轮更靠近所述外壳的正面。
具体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贯流风轮组合的上方或下方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电机、套设于所述电机输出轴上的电机齿轮、与所述左贯流风轮同轴连接的左风轮齿轮、与所述中贯流风轮同轴连接的中风轮齿轮、所述右贯流风轮同轴连接的右风轮齿轮和中间齿轮,所述电机齿轮分别与所述左风轮齿轮、所述中风轮齿轮和所述中间齿轮外啮合,所述中间齿轮与所述右风轮齿轮外啮合。
由于上述空调器室内机于所述外壳的背部左中右并排设置有左进风口、中进风口和右进风口,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于所述外壳的正面设置有左出风口、中出风口和右出风口,所述左出风口与所述左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左风道,所述中出风口与所述中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中风道,所述右出风口与所述右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右风道,所述左风道、所述中风道与所述右风道相互独立,采用三个风道,气流可以从三个进风口流进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所述外壳内部,从左出风口、中出风口和右出风口这三个出风口流出,从而增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进风效果和出风效果,且三个风道独立设置,使得气流在一个风道中的流动并不影响其他风道中的气流流动,这样减小了气流在风道中的流动阻力,加快了气体的流速,增强了导流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进风效果和出风效果,提高了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能力;且三个出风口左中右并排设置,能够实现180度的送风角度范围,增大送风面积,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给人们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正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沿线A~A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沿线A~A的另一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的贯流风轮组合及其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左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10,其包括外壳11、设于所述外壳11背部的进风口和设于所述外壳11正面的出风口,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11内且置于所述进风口处的蒸发器14和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11内且位于所述蒸发器14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贯流风轮组合15,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于所述外壳11的背部左中右并排设置有左进风口121、中进风口122和右进风口123,所述蒸发器14同时覆盖所述左进风口121、所述中进风口122和所述右进风口123,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于所述外壳11的正面设置有左出风口131、中出风口132和右出风口133,所述左出风口131与所述左进风口121相连通而形成左风道161,所述中出风口132与所述中进风口122相连通而形成中风道162,所述右出风口133与所述右进风口123相连通而形成右风道163,所述左风道161、所述中风道162与所述右风道163相互独立,所述贯流风轮组合15包括自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左风道161内的左贯流风轮151、自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中风道162内的中贯流风轮152、自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右风道163内的右贯流风轮153。
采用左风道161、中风道162和右风道163这三个风道,气流可以从左进风口121、中进风口122和右进风123口这三个进风口流进所述空调器室内机 10的所述外壳11内部,从左出风口131、中出风口132和右出风口133这三个出风口流出,从而增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的进风效果和出风效果,且三个风道独立设置,使得气流在一个风道中的流动并不影响其他风道中的气流流动,这样减小了气流在风道中的流动阻力,加快了气体的流速,增强了导流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进风效果和出风效果,提高了空调器室内机10的送风能力;且左出风口131、中出风口132和右出风口133这三个出风口左中右并排设置,能够实现180度的送风角度范围,增大送风面积,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给人们的舒适性。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左进风口121、所述中进风口122和所述右进风口123可以同时设置在所述外壳11背部的顶部、中部或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左进风口121、所述中进风口122和所述右进风口123同时设置于所述外壳11背部的顶部,所述左出风口131、所述中出风口132和所述右出风口133可以同时设置在所述外壳11正面的顶部、中部或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出风口131、所述中出风口132和所述右出风口133同时设置在所述外壳11正面的顶部,且所述左出风口131与所述左进风口121前后对应设置,所述中出风口132与所述中进风口122前后对应设置,所述右出风口133与所述右进风口123前后对应设置,并不是一般采用的上下设置,这种设置有利于气流直进直出,缩短气道的长度,利于气流在气道中流速均匀和出风量均匀的控制。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所述蒸发器14同时覆盖所述左进风口121、所述中进风口122和所述右进风口123,使得所有进入到所述外壳11内部的气体都要经过所述蒸发器14的换热作用,从而增加了换热面积,增强了换热效果,降低整机的功率,提高整机的能效比。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11的内部空腔中并将所述左贯流风轮151与所述中贯流风轮152分隔开的左蜗壳17和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11的内部空腔中并将所述中贯流风轮152与所述 右贯流风轮153分隔开的右蜗壳18,所述左风道161形成于所述外壳11的左内侧部分和所述左蜗壳17的左侧面之间,所述中风道162形成于所述左蜗壳17的右侧面与所述右蜗壳18的左侧面之间,所述右风道163形成于所述右蜗壳18的右侧面与所述外壳11的右内侧部分之间。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优选地,所述左蜗壳17的背侧与所述右蜗壳18的背侧延伸至所述蒸发器14处并于二者之间形成中入风口20,所述中入风口20与所述中进风口122相连通,所述左蜗壳17的前侧相对于所述左蜗壳17的背侧膨胀而形成第一前左侧171和第一前右侧172,所述右蜗壳18的前侧相对于所述右蜗壳18的背侧膨胀而形成第二前左侧181和第二前右侧182,所述第一前右侧172与所述第二前左侧181之间形成中排风口192,所述中排风口192与所述中出风口132相连通,所述外壳11包括背板110,所述左进风口121、所述中进风口122和所述右进风口123开设于所述背板110上,所述背板110包括开设有所述左进风口121、所述中进风口122和所述右进风口123的板体1101及由所述板体1101的相对两侧朝向所述外壳11内弯曲延伸的左导流板1102及右导流板1103,所述左导流板1102与所述板体1101的弯曲处与所述左蜗壳17的所述第一前左侧171之间形成左排风口191,所述左排风口191与所述左出风口131相连通,所述右导流板1103与所述板体1101的弯曲处与所述右蜗壳18的所述第二前右侧182之间形成右排风口193,所述右排风口193与所述右出风口133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外壳11的所述左导流板1102的自由侧向内弯折形成有左蜗舌111,所述外壳11的所述右导流板1103的自由侧向内弯折形成有右蜗舌112,所述左蜗舌111靠近所述左贯流风轮151的左前圆周边缘,所述右蜗舌112靠近所述右贯流风轮153的右前圆周边缘。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所述左蜗舌111可以防止气流随着所述左贯流风轮151在所述外壳11内部循环流动,所述右蜗舌112可以防止气流随着所述右 贯流风轮153在所述外壳11内部循环流动,从而增加从所述左出风口131和所述右出风口133流出的气体流量,增强出风效果,增强了空调器室内机10的送风能力。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优选地,所述的左蜗壳17的左侧面具有与所述左贯流风轮151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左圆弧173和与所述左导流板1102相对的左导流面174,所述左蜗壳17的右侧面具有与所述中贯流风轮152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左中圆弧175和与所述左中圆弧175连接并延伸至所述中出风口132处的左中导流面176,所述右蜗壳18的右侧面具有与所述右贯流风轮153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右圆弧183和与所述右导流板1103相对的右导流面184,所述右蜗壳18的左侧面具有与所述中贯流风轮152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右中圆弧185和与所述右中圆弧185连接并延伸至所述中出风口132处的右中导流面186。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气体的流动过程:左侧气流由所述左进风口121流进所述外壳11的内部,流经所述左圆弧173、所述左导流面174和所述左导流板1102表面,然后从所述左出风口131流出;中间气流由所述中进风口122流进所述外壳11的内部,流经所述左中圆弧175、所述右中圆弧185、所述左中导流面176和所述右中导流面186表面,然后从所述中出风口132流出;右侧气流由所述右进风口123流进所述外壳11的内部,流经所述右圆弧183、所述右导流面184和所述右导流板1103表面,然后从所述右出风口133流出,由于采用与气体流动方向相适应的圆弧和导流面,这样减小了气流在风道中的流动阻力,加快了气体的流速,增强了导流的效果,从而增强进风效果和出风效果,提高了空调器室内机10的送风能力。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优选地,所述左圆弧173开口朝向所述左进风口121,所述右圆弧183开口朝向所述右进风口123,所述左中圆弧175和所述右中圆弧185开口相对,这样能够进一步改善气流在所述左风道161和所述右风道163中的流动效果,减小气流的流动阻力,增强进气效果和出气效果。
优选地,所述左风道161与所述右风道163之间在横截面上由所述外壳11的背侧至所述外壳11的前侧呈渐扩状,所述中风道162在所述左中导流面176与所述右中导流面186之间形成的部分在横截面上由所述外壳11的背侧至所述外壳11的前侧呈渐扩状,这样可以进一步扩大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的送风范围、增加出风面积、增加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给人体的舒适度。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优选地,所述外壳11的所述背板110的所述板体1101截面形状为梯形、弧形或倒V形,所述蒸发器14靠近所述板体1101设置,所述蒸发器14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板体1101的截面形状相适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1的所述背板110的所述板体1101截面形状为为梯形,这样风可以从所述外壳11背部凸出部分的两侧进入所述气道,增加进气量。所述蒸发器14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板体1101的截面形状相适应,相适应的意思是说,当所述板体1101截面形状为为梯形时,所述蒸发器14的截面形状也为梯形,当所述板体1101截面形状为为弧形时,所述蒸发器14的截面形状也为弧形,当所述板体1101截面形状为为倒V形时,所述蒸发器14的截面形状也为倒V形,所以本实施中,所述蒸发器14的截面形状也为梯形,这样从外部进来的气体也流经所述蒸发器14两侧,增加蒸发器14的换热面积,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性能。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优选地,所述左贯流风轮151、所述中贯流风轮152、所述右贯流风轮153的旋转轴线位于同一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所述中贯流风轮152相对于所述左贯流风轮151和所述右贯流风轮153更靠近所述外壳11的正面。
三个贯流风轮的旋转轴线相互平行,且均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三个贯流风轮的旋转轴线位于同一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这样利于缩短所述空调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节省安装空间。三个贯流风轮的中点之间的连线不限于构成等腰三角形,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成等边三角形或不等边三角形,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等腰三角形。
请同时参阅图2、图4和图5,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11内且位于所述贯流风轮组合15的上方或下方的传动机构21,所述传动机构21包括电机211、套设于所述电机211输出轴上的电机211齿轮、与所述左贯流风轮151同轴连接的左风轮齿轮213、与所述中贯流风轮152同轴连接的中风轮齿轮214、所述右贯流风轮153同轴连接的右风轮齿轮215和中间齿轮216,所述电机211齿轮分别与所述左风轮齿轮213、所述中风轮齿轮214和所述中间齿轮216外啮合,所述中间齿轮216与所述右风轮齿轮215外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21设置于所述贯流风轮组合15的下方,所述左贯流风轮151与所述左风轮齿轮213同轴连接、所述中贯流风轮152与所述中风轮齿轮214同轴连接、所述右贯流风轮153与所述右风轮齿轮215同轴连接,因此,所述左贯流风轮151与所述左风轮齿轮213的旋转方向相同,所述中贯流风轮152与所述中风轮齿轮214的旋转方向相同,所述右贯流风轮153与所述右风轮齿轮215的旋转方向相同。
请同时参阅图2、图4和图5,所述传动机构21的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的动力由所述电机211齿轮分别带动所述左风轮齿轮213、所述中风轮齿轮214和所述中间齿轮216同时转动,而所述中间齿轮216再带动所述右风轮齿轮215转动,由于所有的齿轮都是外啮合,输入动力齿轮与输出齿轮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为了让气体更好地从所述左进风口121进来,顺着所述左风道161,从所述左出风口131出去,所述电机211齿轮的转向为逆时针,因此所述左风轮齿轮213为顺时针,即与所述左风轮齿轮213同轴设置的所述左贯流风轮151的转向也为顺时针;而气流从所述中进风口122进来,经过所述中风道162,再从所述的中出风口132流出,由于所述中风轮齿轮214的转向不同,所带来的气流在所述中风道162中流动效果的差异性并不大,而根据所述传动机构21的传动原理,所述中风轮齿轮214与所述中间齿轮216的转向为顺时针;为了让气体更好地从所述右进风口123进来,顺着所述右风道163,从所述右出风 口133出去,所述右风轮齿轮215为逆时针,即与所述右风轮齿轮215同轴设置的所述右贯流风轮153的转向也为逆时针。
请同时参阅图2、图3和图6,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送风格栅22,所述送风格栅22同时覆盖设置于所述左进风口121、所述中进风口122和所述右进风口123处并与所述外壳11的所述背板110的所述板体1101连接。所述送风格栅22起到遮掩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的内部结构和防尘的作用,同时对所述送风格栅22统一编制并加以细节设计,与所述壳体构成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的整体外观,又起到美化视觉效果,美观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背部的进风口和设于所述外壳正面的出风口,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置于所述进风口处的蒸发器和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贯流风轮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于所述外壳的背部左中右并排设置有左进风口、中进风口和右进风口,所述蒸发器同时覆盖所述左进风口、所述中进风口和所述右进风口,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于所述外壳的正面设置有左出风口、中出风口和右出风口,所述左出风口与所述左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左风道,所述中出风口与所述中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中风道,所述右出风口与所述右进风口相连通而形成右风道,所述左风道、所述中风道与所述右风道相互独立,所述贯流风轮组合包括自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左风道内的左贯流风轮、自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中风道内的中贯流风轮、自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右风道内的右贯流风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腔中并将所述左贯流风轮与所述中贯流风轮分隔开的左蜗壳和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腔中并将所述中贯流风轮与所述右贯流风轮分隔开的右蜗壳,所述左风道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左内侧部分和所述左蜗壳的左侧面之间,所述中风道形成于所述左蜗壳的右侧面与所述右蜗壳的左侧面之间,所述右风道形成于所述右蜗壳的右侧面与所述外壳的右内侧部分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蜗壳的背侧与所述右蜗壳的背侧延伸至所述蒸发器处并于二者之间形成中入风口,所述中入风口与所述中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左蜗壳的前侧相对于所述左蜗壳的背侧膨胀而形成第一前左侧和第一前右侧,所述右蜗壳的前侧相对于所述右蜗壳的背侧膨胀而形成第二前左侧和第二前右侧,所述第一前右侧与所述第二前左侧之间 形成中排风口,所述中排风口与所述中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外壳包括背板,所述左进风口、所述中进风口和所述右进风口开设于所述背板上,所述背板包括开设有所述左进风口、所述中进风口和所述右进风口的板体及由所述板体的相对两侧朝向所述外壳内弯曲延伸的左导流板及右导流板,所述左导流板与所述板体的弯曲处与所述左蜗壳的所述第一前左侧之间形成左排风口,所述左排风口与所述左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右导流板与所述板体的弯曲处与所述右蜗壳的所述第二前右侧之间形成右排风口,所述右排风口与所述右出风口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左导流板的自由侧向内弯折形成有左蜗舌,所述外壳的所述右导流板的自由侧向内弯折形成有右蜗舌,所述左蜗舌靠近所述左贯流风轮的左前圆周边缘,所述右蜗舌靠近所述右贯流风轮的右前圆周边缘。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蜗壳的左侧面具有与所述左贯流风轮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左圆弧和与所述左导流板相对的左导流面,所述左蜗壳的右侧面具有与所述中贯流风轮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左中圆弧和与所述左中圆弧连接并延伸至所述中出风口处的左中导流面,所述右蜗壳的右侧面具有与所述右贯流风轮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右圆弧和与所述右导流板相对的右导流面,所述右蜗壳的左侧面具有与所述中贯流风轮的外圆周相适应的右中圆弧和与所述右中圆弧连接并延伸至所述中出风口处的右中导流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圆弧开口朝向所述左进风口,所述右圆弧开口朝向所述右进风口,所述左中圆弧和所述右中圆弧开口相对。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风道与所述右风道之间在横截面上由所述外壳的背侧至所述外壳的前侧呈渐扩状,所述中风道在所述左中导流面与所述右中导流面之间形成的部分在横截面上由所述外壳的背侧至所述外壳的前侧呈渐扩状。
8.如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背板的所述板体截面形状为梯形、弧形或倒V形,所述蒸发器靠近所述板体设置,所述蒸发器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板体的截面形状相适应。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贯流风轮、所述中贯流风轮、所述右贯流风轮的旋转轴线位于同一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所述中贯流风轮相对于所述左贯流风轮和所述右贯流风轮更靠近所述外壳的正面。
10.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贯流风轮组合的上方或下方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电机、套设于所述电机输出轴上的电机齿轮、与所述左贯流风轮同轴连接的左风轮齿轮、与所述中贯流风轮同轴连接的中风轮齿轮、所述右贯流风轮同轴连接的右风轮齿轮和中间齿轮,所述电机齿轮分别与所述左风轮齿轮、所述中风轮齿轮和所述中间齿轮外啮合,所述中间齿轮与所述右风轮齿轮外啮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86793.8U CN203605323U (zh) | 2013-10-31 | 2013-10-31 | 空调器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86793.8U CN203605323U (zh) | 2013-10-31 | 2013-10-31 | 空调器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605323U true CN203605323U (zh) | 2014-05-21 |
Family
ID=50717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686793.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05323U (zh) | 2013-10-31 | 2013-10-31 | 空调器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605323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10730A (zh) * | 2013-10-31 | 2014-10-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 |
CN106403242A (zh) * | 2016-11-29 | 2017-02-15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面板支架和前壳体组件 |
CN107975874A (zh) * | 2017-11-23 | 2018-05-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出风机构及空调器 |
CN108139085A (zh) * | 2015-10-14 | 2018-06-0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CN113566288A (zh) * | 2021-08-04 | 2021-10-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
2013
- 2013-10-31 CN CN201320686793.8U patent/CN203605323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10730A (zh) * | 2013-10-31 | 2014-10-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 |
CN104110730B (zh) * | 2013-10-31 | 2016-12-0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 |
CN108139085A (zh) * | 2015-10-14 | 2018-06-0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US11041643B2 (en) | 2015-10-14 | 2021-06-2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
CN106403242A (zh) * | 2016-11-29 | 2017-02-15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面板支架和前壳体组件 |
CN106403242B (zh) * | 2016-11-29 | 2022-04-15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面板支架和前壳体组件 |
CN107975874A (zh) * | 2017-11-23 | 2018-05-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出风机构及空调器 |
CN113566288A (zh) * | 2021-08-04 | 2021-10-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10730A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US20180335222A1 (en) |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 |
CN103162353A (zh) | 空调器 | |
CN203605323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2040902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5202730B (zh) | 可调风向的风管式空调机组及其出风方法 | |
CN104515284A (zh) | 具有旋转出风结构的空调器 | |
CN203571893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2040895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3615496U (zh) | 空调机组及其室内机 | |
CN206361810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6001600U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283558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6739415U (zh) | 一种多功能新风取暖器 | |
CN107166514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5066093U (zh) | 空调器 | |
CN204301205U (zh) | 空调器 | |
CN21771516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5991560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671178U (zh) | 空调器 | |
CN205191745U (zh) | 空调器 | |
CN205156154U (zh) | 空调器 | |
CN21046325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7501285U (zh) |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846666U (zh) | 一种导风条以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20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