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71900U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71900U
CN203571900U CN201320775227.4U CN201320775227U CN203571900U CN 203571900 U CN203571900 U CN 203571900U CN 201320775227 U CN201320775227 U CN 201320775227U CN 203571900 U CN203571900 U CN 203571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rtion
shunting
stream
air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7522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原雄一
花冈早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71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719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空调机包括:第一触点部(47a)及第二触点部(47b),朝放电部(152)供给电压;西洛克风扇(3),生成吹出流(A),该吹出流(A)包含沿着从第二触点部朝向第一触点部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送风流路(C),吹出流流过该送风流路(C);分支流路(D),该分支流路(D)从送风流路分支,并且从吹出流分支的分流(A1)流入分支流路(D);第一触点部收容部(S2),收容第一触点部;第二触点收容部(S3),被设成隔着分支流路与第一触点部收容部相对,并收容第二触点部;以及导向部(44),该导向部(44)设于分支流路,并将分流的一部分引导至第二触点部收容部。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机。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通过吸入室内空气,并进行所吸入的空气中的悬浮物(臭味成分、尘埃、细菌、病毒等)的去除、分解,将净化后的空气吹出至室内。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5051316号公报)的空调机具有放电部,并利用该放电部生成活性物质。此外,空调机通过朝从室内吸入的空气供给活性物质,进行悬浮物的去除、分解,并吹出净化的空气。放电部经由设于放电部附近的触点部受到电压供给。为了抑制触点部的腐蚀而朝该触点部供给净化的空气是较为理想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5051316号公报
然而,利用流向触点部的气流将从室内吸入的空气直接供给至触点部。因此,朝触点部供给包含尘埃等的空气,容易使触点部腐蚀。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触点部腐蚀的空调机。
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包括:放电部;第一触点部及第二触点部,该第一触点部及第二触点部朝放电部供给电压;西洛克风扇;送风流路;分支流路;第一触点部收容部;第二触点收容部;以及导向部。西洛克风扇生成吹出流,该吹出流包含沿着从第二触点部朝向第一触点部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吹出流流过该送风流路。分支流路从送风流路分支,并且从吹出流分支的分流流入分支流路。第一触点部收容部收容第一触点部。第二触点收容部被设成隔着分支流路与第一触点部收容部相对,并收容第二触点部。导向部设于分支流路,并将分流的一部分引导至第二触点部收容部。
这样在分支流路上设有导向部,因此,即便在例如分流包含从第二触点部收容部流向第一触点部收容部的流动成分的情况下,也能促进分流朝第二触点部收容部的供给。藉此,能促进净化后的分流朝第二触点部的供给,不仅能抑制第一触点部因尘埃等腐蚀,也能抑制第二触点部因尘埃等腐蚀。
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第一触点部收容部及第二触点部收容部分别具有吸入分流的开口。
藉此,能抑制分流过度地供给至各触点部,能确保分流朝放电部的供给,并也能朝各触点部供给分流。
本实用新型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空调机还包括过滤器,该过滤器设于流向西洛克风扇的气流的上游,并从因西洛克风扇的驱动而被吸入的空气中去除尘埃。
藉此,被过滤器去除尘埃等而净化后的分流被供给至触点部,因此,能抑制触点部因尘埃等腐蚀。
本实用新型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空调机还包括放电部收容部,该放电部收容部与第一触点部及第二触点部相邻,并收容放电部。
这样与各触点部相邻地设有放电部收容部,因此,容易连接放电部与第一触点部、第二触点部。
本实用新型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分流沿着西洛克风扇的转轴方向流动,第一触点部收容部及第二触点部收容部的开口以在与转轴方向交差的方向上流动的方式吸入分流。
导向部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在大致沿着转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第二侧壁将沿着第一侧壁流入的分流导入第二触点部收容部的开口。
这样导向部由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构成,能利用简单的结构朝触点部引导净化后的分流。另外,通过在各收容部上设置开口,能抑制分流流入开口的冲力,从而能抑制分流流入开口时的噪声。
本实用新型第六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导向部形成为能抑制因分流的导入而产生声音的大小。
通过将导向部的大小形成为能抑制因分流的导入而产生声音的大小,能以低噪声驱动空调机。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能促进净化后的分流朝第二触点部的供给,不仅能抑制第一触点部因尘埃等腐蚀,也能抑制第二触点部因尘埃等腐蚀。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能抑制分流过度地供给至各触点部,能确保分流朝放电部的供给,并也能朝各触点部供给分流。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被过滤器去除尘埃等而净化后的分流被供给至触点部,因此,能抑制触点部因尘埃等腐蚀。
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与各触点部相邻地设有放电部收容部,因此,容易连接放电部与第一触点部、第二触点部。
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能利用简单结构的导向部朝触点部引导净化后的分流。另外,能通过利用各收容部的开口吸入分流来抑制分流流入时的噪声。
在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调机中,能以低噪声驱动空调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示意外观立体图。
图2是空调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空调机在拆下了前表面面板及安装单元的状态下的示意主视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主体安装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前表面面板侧观察到的主体安装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放电单元的示意立体图。
图7A是表示主气流A中含有的流动成分的说明图。
图7B是表示分流A1a中含有的流动成分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D1  第一分支流路
D2  第二分支流路
S1  收容空间
S2、S3  触点部收容空间
S4  放电单元收容空间
S5  放电部收容空间
W1、W2  侧壁
1  空调机
2  空气净化单元
3  风扇
10  主体
11c  吸入空间
11a  吸入口
12  吹出口
13  活性物质供给开口
20  前表面面板
22  离子化部
23  第二预滤器
24  HEPA过滤器
25  除臭过滤器
40  主体安装单元
41  主体部
42  第一分流导向部
43a  第一吸入口
43b  第二吸入口
44  第二分流导向部
44a  第一侧壁
44b  第二侧壁
47a、47b  固定触点部
48a、48b  分流吸入开口
50  放电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进行说明。
(1)空调机1的示意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示意外观立体图。图2是空调机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空调机1在拆下了前表面面板20及主体安装单元40的状态下的示意主视图。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主体安装单元4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前表面面板侧观察到的主体安装单元40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放电单元50的示意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了上、下、左、右、正面(前)、背面(后)这些表示方向的词,只要没有特别地规定,这些方向是指图1所示的方向。
空调机1具有对设置的空调空间(例如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功能。空调机1是落地式的,如图1及图2所示,其由主体10、前表面面板20、主体安装单元40(参照图4)、放电单元50构成。
(1-1)主体10
如图1所示,主体10呈大致长方体形状。
在主体10上形成有用于吸入空调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11a(参照图3)、11b(参照图1)。具体而言,吸入口11a、11b分别形成于主体10的两侧面。另外,在主体10上安装有前表面面板20的状态下,在主体10与前表面面板20之间形成有吸入空间11c。具体而言,吸入空间11c形成于主体10的前方的下方部分且形成于前表面面板20的后方的下方部分。吸入空间11c与吸入口11a、11b一起作为吸入空调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起作用。即,空调机1从侧方及下方吸入空调空间的空气。另外,在主体10上形成有用于将净化后的空气吹出至空调空间的吹出口12。具体而言,吹出口12形成于主体10的上后方部分。在空调机1中,经由吸入口11a、11b及吸入空间11c而吸入主体10内的空气在主体10的内部被净化,净化后的空气经由吹出口12而被排出至主体10外。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经由吸入口11a、11b及吸入空间11c而被吸入主体10内并经由吹出口12而吹出至主体10外的空气称为主气流(恰当地表示为主气流A,参照图2)。
另外,在主体10上形成有多个小径的活性物质供给开口13(参照图2、图3),这多个活性物质供给开口13具有将放电单元50中生成的活性物质供给至主气流A的功能。另外,在图2中,未示出全部活性物质供给开口13。
在主体10的内部主要配置有空气净化单元2、风扇3及控制单元(未图示)。以下,对这些结构进行说明。
(1-1-1)空气净化单元2
如图2所示,空气净化单元2主要具有第一预滤器(未图示)、离子化部22、第二预滤器23、HEPA过滤器24、除臭过滤器25。这些构件从主气流A的上游侧朝下游侧依次配置。
第一预滤器设于吸入口11a、11b中,以捕捉从吸入口11a、11b吸入的空气中的较大的尘埃。
离子化部22使第一预滤器中未捕捉到的尘埃带电。具体而言,在离子化部22中,通过在一对相对电极与离子化线之间产生放电来使尘埃带电,该离子化线配置于这一对相对电极之间。
第二预滤器23对从吸入口11、11b及吸入空间11c吸入的空气中的比较大的尘埃进行捕捉。
HEPA过滤器24吸附离子化部22中带电的尘埃或吸附从吸入空间11c吸入并通过第二预滤器23的空气中的尘埃。
除臭过滤器25包括活性炭等,吸附通过第一预滤器、离子化部22、第二预滤器23及HEPA过滤器24的空气中的臭味、有毒气体并加以分解。
(1-1-2)风扇3
风扇3配置于空气净化单元2的主气流下游侧,并安装于主体10的背面侧部分。风扇3具有生成主气流A的功能。具体而言,风扇3是西洛克风扇(多叶片式风扇),从转轴延伸的方向吸入流过空气净化单元2的空气,并使该空气相对于转轴方向朝沿铅锤方向延伸的方向吹出。
如图4所示,在风扇3的周围设有主气流导风板3a,该主气流导风板3a用于将由风扇3生成的主气流A引导至吹出口12。主气流导风板3a是通过连接周回部分3a1和斜板部3a2而形成的,其中,上述周回部分3a1围住风扇3的一部分,斜板部3a2与周回部分3a1呈锐角。斜板部3a2以朝向吹出口12的方式倾斜,并形成将主气流A引导至吹出口12的送风流路C的一部分。另外,送风流路C与从送风流路C分支的分支流路D连接。分支流路D是将来自送风流路C的主气流A的一部分从主体10的背面侧朝前表面侧引导的流路。由此,主气流A在流过送风流路C之后,其一部分经由分支流路D而被引导至主体10的前表面侧,其余被引导至吹出口12。
(1-1-3)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由位于用户能操作的操作部(未图示)的下方的多个电器元件构成,并对主体10内的各种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单元根据经由操作部输入的用户的指示对空气净化单元2、风扇3等进行控制。
(1-2)前表面面板20
如图1所示,前表面面板20是形成空调机1的前表面的构件,其从主体10的前方安装于主体10。前表面面板20具有通过相对于主体10的前表面进行装拆来打开或关闭主体10的功能。
(1-3)主体安装单元40
主体安装单元40配置于空气净化单元2及风扇3的上方。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主体10中,在空气净化单元2及风扇3的上方形成有收容主体安装单元40的收容空间S1。主体安装单元40通过收容于该收容空间S1并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于主体10而安装于主体10。由吹出口12吹出的主气流A(吹出流)的一部分即分流A1从主体安装单元40的后方流入主体安装单元40。
主体安装单元40具有图4所示的主体部41和安装于主体部41并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的盖部(未图示)。
在主体部41的背面的中央区域形成有用于将分流A1引导至主体10的前表面的分支流路D。分支流路D具有第一分支流路D1及第二分支流路D2。分支流路A1由分流A1a和分流A1b构成,分流A1a经由第一分支流路D1而被引导至主体10的前表面,分流A1b经由第二分支流路D2而被引导至主体10的前表面。
在隔着分支流路D相对的位置设有分别收容固定触点部47a、47b的触点部收容空间S2及触点部收容空间S3。在后面对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进行说明。
第一分支流路D1具有第一吸入口43a及第一分流导向部42,并与放电单元50及触点部收容空间S2连接。第一分支流路D1由第一分流导向部42、触点部收容空间S2的侧壁的一部分及后述第二分流导向部44被未图示的盖部覆盖的空间形成。第一吸入口43a将流过送风流路C的主气流A的一部分即分流A1a吸入。第一分流导向部42是从分流A1a的气流上游侧朝下游侧向上方倾斜而形成的,其将分流A1a引导至放电单元50及触点部收容空间S2。更详细而言,分流A1a沿着构成第一分支流路D1的一部分的第一分流导向部42被引导而分支为分流A1c及分流A1d。分流A1c流过触点部收容空间S2而被引导至放电单元50,分流A1d直接通过第一分支流路D1而被引导至放电单元50。
第二分支流路D2具有第二吸入口43b及第二分流导向部44,并与触点部收容空间S3连接。第二分支流路D2由第二分流导向部44及触电部收容空间S3的侧壁的一部分被未图示的盖部覆盖的空间形成。第二吸入口43b将流过送风流路C的主气流A的一部分即分流A1b吸入。第二分流导向部44设于与触电部收容空间S3相邻的区域。第二分流导向部44构成第二分支流路D2的一部分,将从第二吸入口43b吸入的分流A1b引导至触电部收容空间S3。引导至触电部收容空间S3的分流A1b被引导至放电单元50。
如图5所示,上述第二分流导向部44具有第一侧壁44a和第二侧壁44b。第一侧壁44a以具有规定宽度的方式与触点部收容空间S3的侧壁W1相对,该触点部收容空间S3与第一侧壁44a相对。第一侧壁44a的前端壁从与第二吸入口43b的开口端大致相同的位置起开始,并在大致沿着风扇3的转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第二侧壁44b与第一侧壁44a连续地形成,并与触点部收容空间S3的分流吸入开口48b连接。第一侧壁44a和第二侧壁44b呈大致L字状,并被设成与第一分流导向部42的板面交差。
另外,主体部41的内部被多个分隔板划分成多个空间。上述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位于多个空间中的隔着分支流路D(第一分支流路D1及第二分支流路D2)的两侧。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是对固定触点部47a、47b进行收容的空间。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被配置于主体安装单元40上部的盖部(未图示)覆盖。
触点部收容空间S2是相对于底面使侧壁围住固定触点部47a的箱状的空间,在面向第一分支流路D1的侧壁的一部分具有分流吸入开口48a。触点部收容空间S2经由分流吸入开口48a与第一分支流路D1连通。由此,分流A1a的一部分即分流A1c经由分流吸入开口48a而流入触点部收容空间S2。此时,分流吸入开口48a以在与风扇3的转轴方向交差的方向上流动的方式吸入分流A1c。
触点部收容空间S3是相对于底面使侧壁围住固定触点部47b的箱状的空间,在面向第二分支流路D2的侧壁的一部分具有分流吸入开口48b。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形成触点部收容空间S3的侧壁中的面向第二分支流路D2的侧壁中包括侧壁W1及侧壁W2。在该侧壁W1与侧壁W2之间形成有分流吸入开口48b。第二分流导向部44的第一侧壁44a与第二侧壁44b连续地连接在一起,第二侧壁44b与触点部收容空间S3的侧壁W2连续地连接在一起。藉此,形成第二分支流路D2,分流A1的一部分即分流A1b经由第二分支流路D2及分流吸入开口48b而流入触点部收容空间S3。此时,分流吸入开口48b以在与风扇3的转轴方向交差的方向上流动的方式吸入分流A1b。
另外,收容放电单元50的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位于多个空间中的主体部41的中央部分且前方部分。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与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相邻,并位于吸入至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的分流A1的气流下游侧。由此,流过触点部收容空间S3的分流A1b、流过触点部收容空间S2的分流A1c、流过第一分支流路D1的分流A1d流入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中。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和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被分隔板45分隔开。
在分隔板45的上侧部分且中央区域形成有朝内侧(下方)凹陷的凹部45a。另外,在分隔板45上形成有能供放电单元50的插入触点部52a、52b(后述,参照图6)插入的插入开口46a、46b。插入开口46a、46b分别形成于分隔板45的两侧部分。在放电单元50安装于主体安装单元40的状态下,放电单元50的插入触点部52a、52b采用位于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而与固定触点部47a、47b接触的接触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触点部52a、52b与固定触点部47a、47b接触的状态下形成有触点。即,在插入触点部52a、52b的接触状态下,朝放电部152供给电压。另外,当插入触点部52a、52b采用接触状态时,在插入触点部52a、52b与插入开口46a、46b之间存在插入时间隙(日文:差込時隙間)。
从第一吸入口43a吸入的分流A1a分支为分流A1c及分流A1d,分流A1c在触点部收容空间S2中流动,分流A1d朝第一分支流路D1的上方流动。然后,分流A1c及分流A1d分别经由插入时间隙及凹部45a而朝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流动。从第二吸入口43b吸入并经由第二分支流路D2而在触点部收容空间S3中流动的分流A1b经由插入时间隙而朝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流动。由此,在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中,分流A1b、分流A1c及分流A1d合流而成为分流A1。
另外,在主体部41上形成有用于将在放电单元50中流过的分流A1朝分流路(未图示)进行引导的分流路导入开口(在图5中仅示出了形成于主体部41的左部的分流路导入开口49,但也形成于右部)。即,分流路导入开口与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连通。此处,分流路是指与活性物质供给开口13连通的空气流路,其形成于空气净化单元2的两侧。另外,活性物质供给开口13是指朝主气流A引导受到活性物质供给的分流A1的开口。利用分流路导入开口及分流路将流过放电单元50时受到活性物质供给的分流A1朝活性物质供给开口13引导。
(1-4)放电单元50
图6是放电单元50的示意立体图。
放电单元50通过产生流光放电来生成活性物质,并朝流过放电单元50的分流A1供给活性物质。由放电单元50受到活性物质的供给的分流A1经由上述活性物质供给开口13而吹出至主气流A并合流。具体而言,受到活性物质供给的分流A1经由活性物质供给开口13而吹出至流过第二预滤器23之前的气流。
放电单元50能相对于主体安装单元40自由装拆,并由放电单元壳体51构成。放电单元壳体51是由树脂构成的长方体形状的构件,具有与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一致的外形。放电单元壳体51由多个(此处为两个)构件构成。多个构件通过螺钉紧固等而连接在一起,放电单元壳体51的内部的检查等能通过将用于连接多个构件的螺钉拆下来进行。另外,在放电单元壳体51上形成有多个开口51a。经由该开口51a而流动至放电单元50的分流A1朝分流路导入开口流动。
放电单元50主要具有放电部152。放电部152收容于放电单元壳体51。即,放电单元50在内部形成有用于收容放电部152的放电部收容空间S5。
放电部152是产生流光放电并生成活性物质的主要部分,其具有放电极152a和对向极152b。
放电极152a具有金属板155和放电针156。
金属板155呈大致长方形,并被安装成与放电单元壳体51的背面大致平行。即,金属板155被安装成使宽度较大且呈长条状的平面部155d朝向水平方向(前后方向)。该金属板155通过两端利用多个(此处为两个)螺钉157、157螺钉紧固于放电单元壳体51的背面而安装于放电单元壳体51。另外,用于朝放电极152a供给电压的插入触点部52a与金属板155连接。插入触点部52a延伸至比放电单元壳体51的外表面更靠外侧突出的位置。插入触点部52a的周围被具有空洞的第一绝缘构件(未图示)覆盖。
另外,在金属板155上形成有多个(此处为三个)切起部155a、155b、155c。切起部155a、155b、155c从平面部155d朝前方(具体而言,相对于对向极152b的水平面沿铅垂方向)延伸。
放电针156是进行放电的放电构件。放电针156具有直径较小的圆柱形状,其由能进行弹性变形的金属构件(具体而言为例如钨等)构成。放电针156从切起部155a、155b、155c的各个两侧部分朝侧方(沿左右方向)延伸。放电针156的直径为0.3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为0.2mm以下。另外,放电针156的长度为3.0mm~3.5mm是较为理想的。通过朝该放电针156施加电压而在其与对向极152b之间产生流光放电。
对向极152b由金属板构成,具有比放电极152a更大的大致长方形的外形。对向极152b被配置成与放电极152a分离,且被配置成与放电极152a相对(具体而言为大致平行)。另外,对向极152b被配置成也与放电针156大致平行。具体而言,对向极152b的两端利用多个(此处为两个)螺钉158、158螺钉紧固于放电单元壳体51的前表面。另外,用于朝对向极152b供给电压的插入触点部52b与对向极152b连接。插入触点部52b延伸至比放电单元壳体51的外表面更靠外侧突出的位置。插入触点部52b的周围被具有空洞的第二绝缘构件(未图示)覆盖。
另外,放电单元壳体51还具有:对放电针156进行清扫的平板形状的清扫构件153;以及用于使清扫构件153转动的驱动构件154。驱动构件154具有驱动齿轮154b和对驱动齿轮154b进行驱动的驱动齿轮驱动构件154c。由于驱动齿轮驱动构件154c进行驱动,因此,使驱动齿轮154b转动。此外,通过驱动齿轮154b转动而经由驱动轴154a使与驱动轴154a的前端连接的清扫构件153转动。通过清扫构件153的转动来进行清扫以去除附着于放电针156的附着物。
(2)空调机1的动作
通过风扇电动机的驱动来使风扇3旋转,由此生成上述主气流A。具体而言,首先,空调空间的空气经由主体10的吸入口11a、11b及吸入空间11c而流入主体10内。然后,经由吸入口11a、11b及吸入空间11c而流入主体10内的气流在流过空气净化单元2时,被去除了较大的尘埃、细微的尘埃、臭味等。此处,通过流过放电单元50而受到活性物质供给的分流A1被吹出至流过第二预滤器23之前的气流,因此,流过第二预滤器23的气流包含活性物质。由此,吸附于位于比第二预滤器23更靠主气流下游侧的HEPA过滤器24、除臭过滤器25的尘埃、臭味被流过第二预滤器23的气流中含有的活性物质分解。
此外,由空气净化单元2净化后的气流从风扇3的转轴方向经由风扇吸入口(未图示)而流入风扇3。流入风扇3的气流的方向被转换为上方,并经由送风流路C而被引导至吹出口12。朝吹出口12引导的主气流A经由吹出口12而被吹出至上方,即被供给至主体10的外部即空调空间。另外,主气流A的一部分作为分流A1经由第一吸入口43a及第二吸入口43b朝主体安装单元40流动,并流过安装于主体安装单元40的放电单元50经由活性物质供给开口13与流过第二预滤器23之前的气流合流。
(3)主气流A及分流A1a的方向成分
接着,使用图7A及图7B对主气流A及分流A1a中含有的流动成分进行说明。图7A是表示主气流A中含有的流动成分的说明图,图7B是表示分流A1a中含有的流动成分的说明图。
主气流A因风扇3的旋转而生成,沿着与风扇3的转轴方向交差的方向流过送风流路C,并从主体10的下表面朝上表面流动。由此,如图7A所示,在主气流A中主要含有沿着与风扇3的转轴方向交差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v1_A以及沿着从主体10的下表面朝向上表面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v2_A。另外,主气流A分支而形成为分流A1,因此,也能含有沿着从主体10的背面侧朝向前表面测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v3_A。此处,主气流A的流动成分v1_A是沿着从触点部收容空间S3朝向触点部收容空间S2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
在第一分支流路D1中流动的分流A1a从主气流A分支。由此,分流A1a也具有与主气流A相同的流动成分。即,如图7B所示,分流A1a具有:沿着从触点部收容空间S3朝向触点部收容空间S2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v1_A1a;沿着从主体10的下表面朝向上表面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v2_A1a;以及沿着从主体10的背面侧朝向前表面侧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v3_A1a。此处,第一分支流路A1是从主体10的背面侧至前表面侧的流路,分流A1a的流动成分受到通过第一分支流路D1的影响。因此,能使沿着从主体10的背面侧朝向前表面侧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v3_A1a比主气流A的流动成分v3_A大。相反地,能使沿着从主体10的下表面朝向上表面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v2_A1a比主气流A的流动成分v2_A小。
如上所述,分流A1a具有沿着从触点部收容空间S3朝向触点部收容空间S2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v1_A1a,因此,其成为容易被引导至图4所示的触点部收容空间S2的分流吸入开口48a的流动。另一方面,触点部收容空间S3的分流吸入开口48b相对于分流流路D被设在与分流A1a的流动成分v1_A1a相反的方向上。由此,在未设有第二分流导向部44的情况下,难以将分流A1a经由分流吸入开口48b引导至触点部收容空间S3。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第二分流导向部44,因此,能利用第二分流导向部44将分流A1的一部分即分流A1b吸入第二分支流路D2,并引导至触点部收容空间S3。
(4)主体安装单元40内的分流A1的流动
接着,对主体安装单元40内的分流A1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中收容有放电单元50的状态下,开始空调机1的运转。此时,放电单元50所形成的放电部收容空间S5与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相邻,并位于比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更靠分流A1的下游侧的位置。
以下,使用图4~图6,对该状态下的主体安装单元40内的分流A1的流动进行说明。另外,图4~图6所示的箭头表示分流A1a、A1b、A1c、A1d、A1e、A1f的流动。
首先,通过驱动风扇3的风扇电动机来生成主气流A。然后,仅利用风扇3的风压使从吹出口12吹出的吹出流的一部分作为分流A1流入主体安装单元40的内部。分流A1分支为分流A1a和分流A1b,分流A1a经由第一吸入口43a而流入主体安装单元40的第一分支流路D1。另一方面,分流A1b经由第二吸入口43b而流入主体安装单元40的第二分支流路D2。
分流A1a在第一分支流路D1的上方分流为分流A1c和朝前方流动的分流A1d。具体而言,分流A1a分流为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2流动的分流A1c和朝放电单元50流动的分流A1d。此时,如上所述,分流A1a具有沿着从触点部收容空间S3朝向触点部收容空间S2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v1_A1a,因此,从分流A1a分支的分流A1c容易被引导至触点部收容空间S2。
分流A1b被从第二吸入口43b吸入并沿着第二分支流路D2流动,经由分流吸入开口48b而流入触点部收容空间S3。此时,如上所述,主气流A具有沿着从触点部收容空间S3朝向触点部收容空间S2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v1_A。因此,从主气流A分支的分流也具有相同的流动成分,但由于设有第二分流导向部44,因此,主气流A中的分流A1b被引导至第二分支流路D2。
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2流动的分流A1c及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3流动的分流A1b经由位于插入触点部52a、52b与插入开口46a、46b之间的插入时间隙而朝前方(即,放电单元50一侧)流动。朝放电单元50流动的分流A1d与经由插入时间隙朝前方流动的分流A1b、A1c合流而成为分流A1。此外,在放电单元50中分流A1b、A1c、A1d合流后的分流A1流过形成于构成放电单元50的放电单元壳体51的多个开口51a,并再次分流作为分流A1e、A1f朝分流路导入开口流动。此外,朝分流路导入开口49引导的分流A1e、A1f经由分流路导入开口49而朝分流路流动。此外,朝分流路流动的分流A1e、A1f经由与分流路连通的活性物质供给开口13与流过第二预滤器23之前的气流合流而成为主气流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分流A1分支为分流A1a、A1b,使分流A1a的一部分即分流A1c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2流动,并使分流A1b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3流动。藉此,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的气压比放电部收容空间S5的气压高。
(5)特征
(5-1)
利用朝向固定触点部47a、47b的气流将从室内吸入的空气直接供给至固定触点部47a、47b。因此,朝固定触点部47a、47供给包含尘埃等的空气,会将固定触点部47a、47b腐蚀。因此,需朝固定触点部47a、47b供给净化后的空气。然而,利用风扇3生成的主气流A中含有的流动成分不易朝固定触点部47b供给足够的净化后的空气。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支流路D上设有第二分流导向部44。第二分流导向部44将从主气流A分支的分流A1的一部分即分流A1b引导至收容固定触点部47b的触点部收容空间S3。
此处,在风扇3生成的主气流A中含有从固定触点部47b流向固定触点部47a的流动成分。主气流A在流过送风流路C之后分支而成为分流A1,并流入分支流路D。在主气流A中含有上述流动成分,因此,分流A1也包含从固定触点部47b流向固定触点部47a的流动成分。即,分流A1包含从触点部收容空间S3流向触点部收容空间S2的流动成分。由此,分流A1的一部分即分流A1c沿着从触点部收容空间S3流向触点部收容空间S2的流动成分流入触点部收容空间S2。此处,触点部收容空间S3被设成与触点部收容空间S2隔着分支流路D相对,并被设在与上述流动成分交差的方向上。因此,与触点部收容空间S2相比,难以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3供给足够的分流。然而,在上述空调机中,在分支流路D上设有第二分流导向部44,因此,即便在例如分流A1包含从触点部收容空间S3流向触点部收容空间S2的流动成分的情况下,也能促进分流A1b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3的供给。藉此,能促进分流A1b朝固定触点部47b的供给。此处,风扇3生成的主气流A被放电部152生成的活性物质净化。该净化后的主气流A的分流A1分别分支为分流A1b及分流A1c,不仅分流A1c充分地供给至固定触点部47a,而且分流A1b充分地供给至固定触点部47b,因此,能抑制固定触点部47a及固定触点部47b都因尘埃等而腐蚀的情况。
另外,特别地,促进了从风扇3一侧流动至固定触点部47b的分流A1b的供给,因此,能抑制未被净化的空气流入固定触点部47b一侧。即,从风扇3一侧流向固定触点部47b的分流A1b的流动推开未被净化的空气朝固定触点部47b一侧的流入。由此,也能抑制固定触点部47b的腐蚀。另外,分流A1c沿着上述流动成分流入触点部收容空间S2,因此,能抑制未被净化的空气朝固定触点部47a一侧的流入,也能抑制固定触点部47a的腐蚀。
(5-2)
触点部收容空间S2具有吸入分流A1c的分流吸入开口48a。另外,触点部收容空间S3具有吸入分流A1b的分流吸入开口48b。
各触点部47a、47b分别收容于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分流A1c经由分流吸入开口48a被供给至固定触点部47a。另外,分流A1b经由分流吸入开口48b被供给至固定触点部47b。由此,能抑制分流A1c、A1b被过量供给至各触点部47a、47b。藉此,能确保分流A1d朝放电部152的供给,并也能朝各触点部47a、47b供给分流A1c、A1b。
(5-3)
空调机1还包括过滤器23、24、25,该过滤器23、24、25设于流向风扇3的气流的上游,并从因风扇3的驱动而被吸入的空气中去除尘埃。
利用过滤器23、24、25从吸入空调机1的空气中在一定程度上去除尘埃等。由此,位于过滤器23、24、25下游的风扇3生成去除尘埃等而被净化后的主气流A。由此,其分流A1也被净化。该净化的分流A1被供给至固定触点部47a、47b,因此,能抑制固定触点部47a、47b因尘埃等而腐蚀。
(5-4)
空调机1还包括放电部收容空间S5,该放电部收容空间S5与固定触点部47a、47b相邻,并收容放电部152。
与各固定触点部47a、47b相邻地设有放电部收容空间S5,因此,容易连接放电部152与固定触点部47a、47b。
(5-5)
分流A1沿着风扇3的转轴方向流动,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的分流吸入开口48a、48b以在与转轴方向交差的方向上流动的方式吸入分流A1c、A1b。另外,第二分流导向部44包括第一侧壁44a和第二侧壁44b。第一侧壁44a在大致沿着转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第二侧壁44b将沿着第一侧壁44b流入的分流A1b导入触点部收容空间S3的分流吸入开口48b。
这样第二分流导向部44由第一侧壁44a和第二侧壁44b构成,能利用简单的结构朝固定触点部47b引导净化后的分流。
另外,分流A1(包括分流A1b、A1c)沿着风扇3的转轴方向流动,与此相对,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的分流吸入开口48a、48b被设成分别在与转轴方向交差的方向上吸入分流A1c、A1b。由此,能抑制分流A1流入分流吸入开口48a、48b的冲力,从而能抑制分流A1流入分流吸入开口48a、48b时的噪声。
(5-6)
第二分流导向部44形成为能抑制因分流A1b的导入而产生声音的大小。
当分流A1b沿着第二分流导向部44被导入时,会产生声音。通过将第二分流导向部44的大小设为能抑制因分流A1b的导入而产生声音的大小,能以低噪声驱动空调机1。
(6)变形例
(6-1)变形例1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分流导向部44的第一侧壁44a和第二侧壁44b呈L字状。然而,第二分流导向部44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第一侧壁44a与第二侧壁44b的连接部分不弯曲,以不阻止分流A1b的流动的方式呈弯曲形状。另外,第一侧壁44a及第二侧壁44b自身也可呈弯曲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44a在大致沿着风扇3的转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然而,只要能将规定量的分流A1b引导至触点部收容空间S3,则无需使第一侧壁44a在大致沿着风扇3的转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例如,也可以以第二分支流路D2的宽度从第二吸入口43b朝向里侧变小的方式在触点部收容空间S2一侧形成第一侧壁44a的前端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44a的前端壁处于与第二吸入口43b的开口端大致相同的位置。然而,只要能将规定量的分流A1b引导至触点部收容空间S3,则第一侧壁44a的前端壁也可以处于比第二吸入口43b的开口端更靠主体10的前表面侧的位置。
这样第二分流导向部44只要是能确保规定量的供给至触点部收容空间S3的分流A1b,另外,能抑制因第二分流导向部44的存在而引起的噪声的结构即可,其形状并不被特别地限定。
(6-2)变形例1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插入触点部52a、52b插入插入开口46a、46b而与固定触点部47a、47b接触的接触状态,实现电连接来形成触点,但并不限于此,也可预先在触点部收容空间中形成用于朝放电部152供给电压的触点(部)。
(6-3)变形例1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落地式的空调机来加以说明了,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适用于还具有加湿功能、除湿功能的空调机,也可以适用于埋入天花板或悬挂于天花板的天花板安装型的空调机或者是埋入墙壁或安装于墙壁的墙壁安装型的空调机。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适用于各种空调机。

Claims (6)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电部(152);
第一触点部(47a)及第二触点部(47b),该第一触点部(47a)及第二触点部(47b)朝所述放电部供给电压;
西洛克风扇(3),该西洛克风扇(3)生成吹出流(A),该吹出流(A)包含沿着从所述第二触点部朝向所述第一触点部的方向流动的流动成分;
送风流路(C),所述吹出流流过该送风流路(C);
分支流路(D),该分支流路(D)从所述送风流路分支,并且从所述吹出流分支的分流(A1)流入所述分支流路(D);
第一触点部收容部(S2),该第一触点部收容部(S2)收容所述第一触点部;
第二触点收容部(S3),该第二触点收容部(S3)被设成隔着所述分支流路与所述第一触点部收容部相对,并收容所述第二触点部;以及
导向部(44),该导向部(44)设于所述分支流路,并将所述分流的一部分引导至所述第二触点部收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点部收容部及所述第二触点部收容部分别具有吸入所述分流的开口(48a、48b)。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机还包括过滤器(23、24、25),该过滤器(23、24、25)设于流向所述西洛克风扇的气流的上游,并从因所述西洛克风扇的驱动而被吸入的空气中去除尘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机还包括放电部收容部(S5),该放电部收容部(S5)与所述第一触点部及所述第二触点部相邻,并收容所述放电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沿着所述西洛克风扇的转轴方向流动,所述第一触点部收容部及所述第二触点部收容部的开口以在与所述转轴方向交差的方向上流动的方式吸入所述分流,
所述导向部包括:
第一侧壁(44a),该第一侧壁(44a)在大致沿着所述转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第二侧壁(44b),该第二侧壁(44b)将沿着所述第一侧壁流入的分流导入所述第二触点部收容部的所述开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形成为能抑制因所述分流的流入而产生的声音的大小。
CN201320775227.4U 2012-11-30 2013-11-29 空调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719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2674A JP5761163B2 (ja) 2012-11-30 2012-11-30 空気調和機
JP2012-262674 2012-1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71900U true CN203571900U (zh) 2014-04-30

Family

ID=50539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75227.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71900U (zh) 2012-11-30 2013-11-29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61163B2 (zh)
CN (1) CN20357190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7418B2 (ja) * 2017-07-31 2019-04-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16499B2 (ja) * 2010-09-03 2013-10-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051316B1 (ja) * 2011-06-29 2012-10-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09390A (ja) 2014-06-12
JP5761163B2 (ja)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40240B2 (en) Combined ionic air filter and humidifier apparatus
US9415341B2 (en) Air purifier
CN102057227A (zh) 换气装置
JP2007021411A (ja) 電気集塵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202648001U (zh) 空调及其空气净化装置
CN203571900U (zh) 空调机
CN105536991A (zh) 电离式空气净化装置
CN111720919A (zh) 过滤器及包含该过滤器的空气净化器
CN107084450B (zh) 一种新型移动式空气净化消毒器
CN104822458B (zh) 放电单元及空气净化器
CN103635753B (zh) 空调机
CN203837192U (zh) 空气清洁器和离子发生单元
CN104971582A (zh) 一种机床油雾净化收集器
CN204128073U (zh) 一种新型净化风机
CN203571907U (zh) 空调机
CN102331039A (zh) 空调机
CN210165521U (zh) 一种离子净化新风机
CN117053286A (zh) 空调机
CN219775939U (zh) 一种负离子净化机
JP2017020714A (ja) 空気清浄機
CN213480404U (zh) 用于空调器的杀菌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290339U (zh) 一种新型安全环保的改良型空气净化器设备
CN205761762U (zh) 电离式空气净化器
CN214465176U (zh) 无叶风扇
CN102853489B (zh) 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