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52946U - 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52946U
CN203552946U CN201320671856.2U CN201320671856U CN203552946U CN 203552946 U CN203552946 U CN 203552946U CN 201320671856 U CN201320671856 U CN 201320671856U CN 203552946 U CN203552946 U CN 2035529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heating
cold
variable capacitor
cold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7185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娇艳
陈立军
程新利
潘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32067185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529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529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5294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cro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电容器由固定的下极板和由热致驱动的上极板组成;热致驱动器包括固定于衬底的冷臂和加热臂组成,通过输入电压,使热致驱动器发生变形,带动电容器的上极板向上运动,使电容值发生变化。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可变电容器,其电容值相对变化率比较大,可达10倍以上。本实用新型中的可变电容器制造时采用标准的MEMS技术,与半导体工艺完全兼容,具有体积小,加工工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容易实现大批量生产,提高了产品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MEMS)器件的电容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高电容可调比的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速发展的通信和射频的技术领域,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GPS系统甚至很多玩具,都能提供复杂的计算和信号处理功能。每个电子器件都有自己独特的工作频率范围,可变器件可以集成于芯片中,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使用范围。可变电容器是电路元器件中,最常见的被动器件之一。常见改变电容值的方法包括改变极板间距、相对面积或材料的介电常数,通过这些参数的改变,使得电容值从最大值到最小值之间发生变化。其中,最方便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方法是改变极板间距。改变极板间距的方法包括静电驱动、磁驱动、压电陶瓷驱动或者电热驱动。
静电驱动可变电容通过非线性静电力,带动极板运动从而改变极板间距。但是在可动极板和固定极板间距为它们总间距的1/3时,会出现下拉现象(Pull effect),从而导致只有1.5的最大电容可调比。而且静电驱动产生的位移变化比较小,通常小于10 um,且驱动电压比较高,通常达到10 V以上。磁驱动或压电陶瓷驱动可以在较低驱动电压下极板间距产生较大的变化,但是磁性材料和压电材料与半导体材料和工艺不兼容,它们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电热驱动结构简单,变形范围比较大,只需要电流或电压进行加热,一般加热功率在mW级别,可以很快获得较大的电容变化率。极板间距变化大可以得到较大的电容变化率,驱动电压较低可以使得可变电容更容易控制,可以在比较小的空间内快速实现电容值的改变。考虑驱动电压,电容值变化率和生产工艺等因素,电热驱动MEMS电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实现电容值可变的方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体积小、电容可调比大的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包括衬底、一个固定的下极板和一个可上下活动的上极板,上极板通过呈对称结构布置的四个热驱动器驱动;所述热驱动器包括四根悬臂梁,呈两侧对称分布,其中的两根悬臂梁为冷臂,另两根悬臂梁为加热臂;所述的冷臂包括冷臂一侧的下电极、冷臂一侧的通孔、冷臂一侧的悬臂梁、冷臂的连接平台、冷臂另一侧的悬臂梁、冷臂另一侧的通孔和冷臂另一侧的下电极,冷臂的一端固定于衬底上的锚点,另一端与上极板连接;所述的加热臂包括加热臂的输入电极、加热臂一侧的通孔、加热臂一侧的悬臂梁、加热臂的连接平台、加热臂另一侧的悬臂梁、加热臂另一侧的通孔和加热臂的输出电极;上极板、冷臂的悬臂梁和冷臂的连接平台处于同一平面A;加热臂的悬臂梁和加热臂的连接平台处于平面A的下层,加热臂的连接平台与冷臂的连接平台之间以绝缘层隔离;四个热驱动器的加热臂的输入电极相互并联,作为所述可变电容器的加热信号的输入端,加热臂的输出电极相互并联,作为所述可变电容器的加热信号的输出端;四个热驱动器的冷臂的下电极相互并联,作为所述可变电容器与外电路连接的一个电极,下极板为所述可变电容器与外电路连接的另一个电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呈两侧对称分布的四根悬臂梁,其外侧的两根悬臂梁为冷臂,内侧的两根悬臂梁为加热臂。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在高频或者射频条件下使用的可变电容器,由一个固定的下极板和一个可上下活动的上极板组成;可上下活动的上极板由对称结构的四个热驱动器带动,通过电热驱动器的变形来实现上极板的上下移动;每个电热驱动器主要由内外四根悬臂梁组成。两根悬臂梁作为冷臂,一端固定于衬底上的锚点,另一端连接到电容器的上极板,上极板和外侧的两根悬臂梁以及两根悬臂梁之间的连接平台处于同一平面。另两根悬臂梁作为加热臂,加热臂的两根悬臂梁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平台处于内侧两根冷臂悬臂梁所在平面的下层,两层的连接平台之间采用绝缘层隔离;电容器的上下极板和热驱动器的导电部分采用掺杂多晶硅材料。通过电压或电流驱动导致加热臂发热,使得悬臂梁发生形变产生旋转力矩,带动电容器上极板上下运动,从而改变电容器极板间距,达到可调比大的可变电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变电容器,电容值的相对变化率比较大,可达10倍以上。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变电容器体积小,加工工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容易实现大批量生产,提高了产品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驱动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在Si3N4绝缘层上生长一层掺杂后导电的第一多晶硅层,并刻蚀出加热臂的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冷臂的下电极以及可变电容的下极板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4是在第一牺牲层(PSG1牺牲层)上刻蚀出加热臂通孔的结构示意主视剖面图;
图5是生长一层掺杂后导电的第二多晶硅层(Poly1层),并刻蚀出加热臂一侧的悬臂梁、加热臂的连接平台和加热臂另一侧的悬臂梁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6是生长一层Si3N4绝缘层后,并在每组热驱动器的加热臂连接平台和冷臂连接平台之间刻蚀出Si3N4绝缘层的结构示意主视剖面图;
图7是生长第二牺牲层(PSG2牺牲层)后的结构示意主视剖面图;
图8是在第二牺牲层(PSG2牺牲层)上刻蚀出冷臂通孔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9是生长一层掺杂后导电的第三多晶硅层(Poly2层),并刻蚀出冷臂一侧的悬臂梁、冷臂的连接平台、冷臂另一侧的悬臂梁和可变电容器的上极板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中,1、Si衬底;2、Si3N4衬底绝缘层;3、加热臂的输入电极;4、加热臂的输出电极;5、冷臂一侧的下电极; 6、冷臂另一侧的下电极;7、可变电容器的下极板;8、PSG1牺牲层;9、加热臂;9A、加热臂一侧的通孔;9B、加热臂一侧的悬臂梁;9C、加热臂的连接平台;9D、加热臂另一侧的悬臂梁;9E、加热臂另一侧的通孔;10、Si3N4绝缘层;11、PSG2牺牲层;12、冷臂;12A、冷臂一侧的通孔;12B、冷臂一侧的悬臂梁;12C、冷臂的连接平台;12D冷臂另一侧的悬臂梁;12E、冷臂另一侧的通孔;13、可变电容器的上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它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Si衬底1之上生长一层Si3N4衬底绝缘层2,用于隔离衬底和衬底上的可变电容器,可变电容器的主要结构包括:可变电容器的上极板13、下极板7和四个对称结构的热驱动器;热驱动器包括冷臂12和加热臂9;电容器的下极板7固定于Si3N4衬底绝缘层2上的第一多晶硅层Poly0层,可活动的上极板13和热驱动器的冷臂12连成一体。
参见附图2,它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热驱动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每个热驱动器主要包括冷臂12和加热臂9 ,加热臂9由加热臂一侧的通孔9A、加热臂一侧的悬臂梁9B、加热臂的连接平台9C、加热臂另一侧的悬臂梁9D、加热臂另一侧的通孔9E组成;冷臂12由冷臂一侧的通孔12A、冷臂一侧的悬臂梁12B、冷臂的连接平台12C、冷臂另一侧的悬臂梁12D、冷臂另一侧的通孔12E组成。冷臂的连接平台12C和加热臂的连接平台9C用Si3N4绝缘层10隔离。冷臂12的两根悬臂梁12B、12D比加热臂9的两根悬臂梁9B、9D长度短,且制备时处于不同层。加热臂9的输入电极3和冷臂12的下电极5处于同一多晶硅层上。
参见附图3,它是在Si3N4绝缘层上生长一层掺杂后导电的第一多晶硅层,并刻蚀出加热臂的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冷臂的下电极以及可变电容的下极板的结构示意俯视图;其中,第一多晶硅层生长于衬底上面的衬底绝缘层之上,热臂的输入电极3和输出电极4、电容器下极板7和冷臂的下电极5、6处于同一多晶硅层上。
由图1、2和3所示的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变电容的工作原理为:加热电流或电压从加热臂9的输入电极3位置输入,加热电流流经热臂一侧通孔9A,悬臂梁9B、热臂的连接平台9C,再通过另一侧的悬臂梁9D、通孔9E、热臂的输出电极4。通过的电流产生焦耳热,使得加热臂9的悬臂梁9B、9D伸长变形。同时,由于冷臂12的连接平台12C和加热臂9的连接平台9C之间通过Si3N4绝缘层10绝缘,所以冷臂12内部不产生焦耳热,仅有因热传导和热辐射而产生形变。这样,冷臂12和加热臂9同时作用,产生一个旋转力矩,使得电容器上极板13向上运动,增大极板间距,电容值减小。每个热驱动器的加热臂9的输入电极3之间并联,输出电极4也相互并联,分别作为整个可变电容器的加热信号的输入、输出端;每个热驱动器的冷臂12的下电极5、6全部并联,且作为电容器的一极连接到外电路中,电容器的下极板7作为另一极连接到外电路。
以下结合附图3~9进一步描述可变电容的制备工艺,其步骤如下:
步骤1:如图3所示,在一个Si衬底1上面生长一层Si3N4衬底绝缘层2,用于隔离衬底和衬底上的可变电容器;在Si3N4衬底绝缘层2上生长一层掺杂后导电的第一多晶硅层Poly0层,厚度为0.5~0.6 um,在多晶硅Poly0层上刻蚀出加热臂的输入电极3和输出电极4,冷臂12的下电极5、6以及可变电容的下极板7,其余部分去除; 
步骤2:如图4所示,在步骤1得到的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填充一层PSG1牺牲层,并经过回流平坦化工艺使上表面平整。其中PSG1牺牲层的上表面到Si3N4衬底绝缘层的厚度为1.4~2.5 um;到多晶硅Poly0层的厚度为2.0~3.0 um。在PSG1牺牲层上刻蚀窗口,刻蚀深度至加热臂的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以备生长加热臂的导电多晶硅材料的通孔9A、9E;
步骤3:如图5所示,在PSG1牺牲层的上表面上生长2.0~3.0 um厚度的导电多晶硅Poly1层,在Poly1层上刻蚀出加热臂的加热臂一侧的悬臂梁9B、加热臂的连接平台9C和加热臂另一侧的悬臂梁9D,其余部分去除;
步骤4:如图6所示,在步骤3得到的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外延生长一层等厚的Si3N4绝缘层,厚度为0.75~1.0 um,并在加热臂的连接平台上刻蚀出Si3N4绝缘层10,其余部分去除;
步骤5:如图7和8所示,在步骤4得到的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平面填充一层PSG2牺牲层11,并经过回流平坦化工艺使上表面平整,PSG2牺牲层11的上表面与绝缘层10的上表面平齐,因此绝缘层10的上表面裸露,而PSG2牺牲层11的上表面到PSG1牺牲层的上表面厚度为2.75~4.0 um;如图8所示,在PSG2牺牲层上表面依次通过PSG2牺牲层、PSG1牺牲层刻蚀窗口,直至冷臂的下电极、以备生长冷臂的导电多晶硅材料的通孔12A、12E;
6、如图9所示,在PSG2牺牲层和绝缘层的上表面(两者表面平齐)上生长1.5~2.0 um厚度的导电多晶硅Poly2层,在Poly2层上刻蚀出冷臂一侧的悬臂梁12B、冷臂的连接平台12C、冷臂另一侧的悬臂梁12D,其余部分去除,可活动的上极板13和热驱动器的冷臂的连接平台12C连成一体;
7、溶解去除PSG1牺牲层和PSG2牺牲层,即得到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致驱动的可变电容器。
参见表1 ,它是按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选择相关参数制备得到的可变电容器的电容变化率(最大电容值/最小电容值)的测定结果。
表1
Figure 402889DEST_PATH_IMAGE00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可变电容器的电容变化率高达8:1。
在本实用新型中,针对本实施例,冷臂和加热臂的位置可互换,即外侧两根悬臂梁可作为加热臂输入电流或电压,内侧两根悬臂梁可作为冷臂,这样电容器的上极板可向下运动,减小极板间距,进一步增大电容可调比。

Claims (2)

1.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容器包括衬底(1)、一个固定的下极板(7)和一个可上下活动的上极板(13),上极板通过呈对称结构布置的四个热驱动器驱动;所述热驱动器包括四根悬臂梁,呈两侧对称分布,其中的两根悬臂梁为冷臂(12),另两根悬臂梁为加热臂(9);所述的冷臂(12)包括冷臂一侧的下电极(5)、冷臂一侧的通孔(12A)、冷臂一侧的悬臂梁(12B)、冷臂的连接平台(12C)、冷臂另一侧的悬臂梁(12D)、冷臂另一侧的通孔(12E)和冷臂另一侧的下电极(6),冷臂(12)的一端固定于衬底(1)上的锚点,另一端与上极板(13)连接;所述的加热臂(9)包括加热臂的输入电极(3)、加热臂一侧的通孔(9A)、加热臂一侧的悬臂梁(9B)、加热臂的连接平台(9C)、加热臂另一侧的悬臂梁(9D)、加热臂另一侧的通孔(9E)和加热臂的输出电极(4);上极板(13)、冷臂的悬臂梁(12B、12D)和冷臂的连接平台(12C)处于同一平面A;加热臂的悬臂梁(9B、9D)和加热臂的连接平台(9C)处于平面A的下层,加热臂的连接平台(9C)与冷臂的连接平台(12C)之间以绝缘层(10)隔离;四个热驱动器的加热臂(9)的输入电极(3)相互并联,作为所述可变电容器的加热信号的输入端,加热臂(9)的输出电极(4)相互并联,作为所述可变电容器的加热信号的输出端;四个热驱动器的冷臂(12)的下电极(5、6)相互并联,作为所述可变电容器与外电路连接的一个电极,下极板(7)为所述可变电容器与外电路连接的另一个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呈两侧对称分布的四根悬臂梁,其外侧的两根悬臂梁为冷臂(12B、12D),内侧的两根悬臂梁为加热臂(9B、9D)。
CN201320671856.2U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529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71856.2U CN203552946U (zh)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71856.2U CN203552946U (zh)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52946U true CN203552946U (zh) 2014-04-16

Family

ID=50471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7185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52946U (zh)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529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0932A (zh) * 2016-01-04 2016-04-13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惯性传感器的解粘连结构及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0932A (zh) * 2016-01-04 2016-04-13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惯性传感器的解粘连结构及其方法
CN105480932B (zh) * 2016-01-04 2017-09-0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惯性传感器的解粘连结构及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53020B (zh) 相变材料可变电容器
CN103281048B (zh) 一种微机械谐振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3281659B (zh) Mems麦克风及其制作方法
CN104280160B (zh) 压力传感器及其形成方法
CN105293419A (zh) 一种防止悬浮层刻蚀损伤的mems器件
CN103350554A (zh) 一种对流气体剪切剥离二维层状材料的方法
CN103248994A (zh) 集成电路与电容式微硅麦克风单片集成的制作方法及芯片
CN103545108B (zh) 一种热致驱动的mems可变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03552946U (zh) 一种热致驱动可变电容器
CN203279171U (zh) Mems麦克风
CN101071084B (zh) 多层梁结构的电容式微机械温度传感器
CN103347241B (zh) 电容式硅麦克风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51340A (zh) 天线封装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71350A (zh) 一种双窄支撑梁高品质因数的压电谐振器
CN105871351A (zh) 一种窄支撑梁高品质因数的压电谐振器
CN101393321B (zh) 光栅光调制器与有源矩阵驱动电路单片集成方法
CN106788316A (zh) 压阻式恒温控制振荡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06369B (zh) 三维集成悬空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12290A (zh) Mems静电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CN101916761B (zh) 一种soi埋氧层下的导电层及其制作工艺
CN104113289A (zh) 一种微波集成放大器电路及其制作方法
CN102738178B (zh) 一种基于自对准工艺的双多晶SOI SiGe HBT集成器件及制备方法
CN102723361B (zh) 一种基于自对准工艺的三多晶SOI SiGe HBT集成器件及制备方法
CN106160564A (zh) 振动式能量采集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02425038U (zh) 集成电路与电容式微硅麦克风的单片集成芯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Termination date: 2014102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