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29154U -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29154U
CN203529154U CN201320670886.1U CN201320670886U CN203529154U CN 203529154 U CN203529154 U CN 203529154U CN 201320670886 U CN201320670886 U CN 201320670886U CN 203529154 U CN203529154 U CN 2035291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shaft
slotware
base plate
outside frame
loca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7088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秀敏
聂云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Quanchai Eng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Quanchai Eng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Quanchai Eng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Quanchai Eng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67088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291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291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2915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包括限位槽件、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底座、外框架和凸轮轴固定组件;在底座的顶部固定有底板,且底板的顶面上连接有外框架;在底板顶面上设有限位槽件,所述外框架的左侧设有与左短杆相对应的第一限位件,其右侧设有与右短杆相对应的第二限位件;在外框架的内部沿宽度方向设有前后两套凸轮轴固定组件;所述凸轮轴固定组件由第一导向槽件、第二导向槽件和固定板组成;所述第一导向槽件和第二导向槽件的导槽内套设有固定板;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板固定凸轮轴,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且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线上的工位器具,尤其涉及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背景技术
凸轮轴工位器具既是一种短距离运输装置,又是发动机装配线上的一种工位器具。凸轮轴工位器具一般用于装配车间内,一方面它将部件组装的凸轮轴总成运输到总装线上,另一方面它可以在总装线相关工位上作为一种工位器具。
目前,人们经常使用的是折叠式凸轮轴工位器具,具体地说就是每一层码放凸轮轴的底板都是可折叠的,且在底板上有相应的凸轮轴定位槽。但是折叠式凸轮轴工位器具不能很好的固定凸轮轴,导致凸轮轴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碰撞,并且凸轮轴定位槽易与底板脱离。因此折叠式凸轮轴工位器具存在所占空间较大、整体结构不紧凑、制作成本高、架体大而笨重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凸轮轴工位器具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结构紧凑、成本低廉的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包括底座12和外框架13;所述底座12为中空的双层矩形框架,其底面两长杆之间横向连接有两套叉槽件8;所述底座12的顶部固定有底板5,且底板5的顶面上连接有外框架13;所述外框架13为箱式框架,其顶部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呈敞口状;外框架13的左侧上端部横向连接有左短杆,其右侧上端部设有与左短杆相对应的右短杆;还包括限位槽件4、第一限位件7、第二限位件6、凸轮轴固定组件;所述底板5顶面两长边的两端均横向设有限位槽件4,所述限位槽件4为“U”形的长管,且其开口向上;所述外框架13的左侧设有与左短杆相对应的第一限位件7,其右侧设有与右短杆相对应的第二限位件6;在外框架13的内部沿宽度方向设有前后两套凸轮轴固定组件;所述凸轮轴固定组件由第一导向槽件1、第二导向槽件2和固定板3组成;第一导向槽件1和第二导向槽件2均呈“U”形长管状;所述第一导向槽件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限位件7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底板5上,且其槽口朝向底板5的中部;所述第二导向槽件2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限位件6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底板5上,且其槽口朝向底板5的中部;所述第一导向槽件1和第二导向槽件2的导槽内套设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呈矩形板状,其两长边所在的侧面上设有一一对应的半圆槽。
所述第一导向槽件1和第二导向槽件2的导槽内可套设8至10块固定板3,且两相邻的固定板3上对应的半圆槽形成一圆孔;放置凸轮轴时,凸轮轴的一端卡设在前凸轮轴固定组件的固定板3半圆槽内,其另一端卡设在相对应的后凸轮轴固定组件的固定板3半圆槽内。
所述叉槽件8由加强板9、连接件10、两个叉车套11组成;所述叉车套11呈矩形盒状,其顶部和宽度方向两侧均为敞口状,且两叉车套11的开口相对;在两叉车套11的底部横向连接有两块加强板9,且在两个叉车套的两端均固定有连接件10;所述连接件10呈“U”形的长条状。
所述第一限位件7与外框架13的左短杆之间形成限位间隙,第二限位件6与外框架13的右短杆之间同样形成限位间隙;在不放置凸轮轴时,凸轮轴固定组件上的固定板3可以插放在外框架13的左、右两侧的限位间隙内,且固定板3的一端均卡设在限位槽件4的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明显降低了制作成本;
(2) 本实用新型结构安全性好、可靠度高,上下凸轮轴固定板半圆槽形成的定位孔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在运输过程中避免了凸轮轴的碰撞,同时也避免了凸轮轴从工位器具上掉落;
(3)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空间较大,工作人员操作更加方便,并且码放的凸轮轴更加整齐、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叉车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凸轮轴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凸轮轴工位器具的使用示意图。
上图中序号:第一导向槽件1、第二导向槽件2、固定板3、限位槽件4、底板5、第二限位件6、第一限位件7、叉槽件8、加强板9、连接件10、叉车套11、底座12、外框架13。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包括底座12和外框架13;参见图5,所述底座12为中空的双层矩形框架,其底面两长杆之间横向连接有两套叉槽件8;参见图3,所述叉槽件8由加强板9、连接件10、两个叉车套11组成;所述叉车套11呈矩形盒状,其顶部和宽度方向两侧均为敞口状,且两个叉车套11的开口相对;在两个叉车套11的底部横向连接有两块加强板9,且在两个叉车套的两端均固定有连接件10;所述连接件10呈“U”形的长条状;所述底座12的顶部固定有底板5,且底板5的顶面上连接有外框架13;
参见图2,所述外框架13为箱式框架,其顶部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呈敞口状;外框架13的左侧上端部横向连接有左短杆,其右侧上端部设有与左短杆相对应的右短杆。还包括限位槽件4、第一限位件7、第二限位件6、凸轮轴固定组件;所述底板5顶面两长边的两端均横向设有限位槽件4,所述限位槽件4为”U”形的长管,且其开口向上;所述外框架13的左侧设有与左短杆相对应的第一限位件7,其右侧设有与右短杆相对应的第二限位件6;在外框架13的内部沿宽度方向设有前后两套凸轮轴固定组件;所述凸轮轴固定组件由第一导向槽件1、第二导向槽件2和固定板3组成;第一导向槽件1和第二导向槽件2均呈“U”形长管状;所述第一导向槽件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限位件7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底板5上,且其槽口朝向底板5的中部;所述第二导向槽件2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限位件6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底板5上,且其槽口朝向底板5的中部;所述第一导向槽件1和第二导向槽件2的导槽内可套设8至10块固定板3;
参见图4,所述固定板3呈矩形板状,其两长边所在的侧面上设有一一对应的半圆槽。在同一凸轮轴固定组件上的两块相邻固定板3上对应的半圆槽形成一圆孔;
参见图6,放置凸轮轴时,凸轮轴的一端卡设在前凸轮轴固定组件的固定板3半圆槽内,其另一端卡设在相对应的后凸轮轴固定组件的固定板3半圆槽内。然后在两套凸轮轴固定组件的导槽内同时放置一层固定板3,这样凸轮轴的一端固定在前凸轮轴固定组件的两相邻固定板形成的圆孔内,其另一端固定在后凸轮轴固定组件的两相邻固定板形成的圆孔内;
 本实用新型上的第一限位件7与外框架13的左短杆之间形成限位间隙,第二限位件6与外框架13的右短杆之间同样形成限位间隙;当不放置凸轮轴时,凸轮轴固定组件上的固定板3可以插放在外框架13的左、右两侧的限位间隙内,且固定板3的一端均卡设在限位槽件4的凹槽内。这样方便了固定板3的使用和存放。

Claims (4)

1.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包括底座(12)和外框架(13);所述底座(12)为中空的双层矩形框架,其底面两长杆之间横向连接有两套叉槽件(8);所述底座(12)的顶部固定有底板(5),且底板(5)的顶面上连接有外框架(13);所述外框架(13)为箱式框架,其顶部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呈敞口状;外框架(13)的左侧上端部横向连接有左短杆,其右侧上端部设有与左短杆相对应的右短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槽件(4)、第一限位件(7)、第二限位件(6)、凸轮轴固定组件;所述底板(5)顶面两长边的两端均横向设有限位槽件(4),所述限位槽件(4)为“U”形的长管,且其开口向上;所述外框架(13)的左侧设有与左短杆相对应的第一限位件(7),其右侧设有与右短杆相对应的第二限位件(6);在外框架(13)的内部沿宽度方向设有前后两套凸轮轴固定组件;所述凸轮轴固定组件由第一导向槽件(1)、第二导向槽件(2)和固定板(3)组成;第一导向槽件(1)和第二导向槽件(2)均呈“U”形长管状;所述第一导向槽件(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限位件(7)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底板(5)上,且其槽口朝向底板(5)的中部;所述第二导向槽件(2)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限位件(6)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底板(5)上,且其槽口朝向底板(5)的中部;所述第一导向槽件(1)和第二导向槽件(2)的导槽内套设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呈矩形板状,其两长边所在的侧面上设有一一对应的半圆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件(1)和第二导向槽件(2)的导槽内可套设8至10块固定板(3),且两相邻的固定板(3)上对应的半圆槽形成一圆孔;放置凸轮轴时,凸轮轴的一端卡设在前凸轮轴固定组件的固定板(3)半圆槽内,其另一端卡设在相对应的后凸轮轴固定组件的固定板(3)半圆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槽件(8)由加强板(9)、连接件(10)、两个叉车套(11)组成;所述叉车套(11)呈矩形盒状,其顶部和宽度方向两侧均为敞口状,且两个叉车套(11)的开口相对;在两个叉车套(11)的底部横向连接有两块加强板(9),且在两个叉车套(11)的两端均固定有连接件(10);所述连接件(10)呈“U”形的长条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7)与外框架(13)的左短杆之间形成限位间隙,第二限位件(6)与外框架(13)的右短杆之间同样形成限位间隙;在不放置凸轮轴时,凸轮轴固定组件上的固定板(3)可以插放在外框架(13)的左、右两侧的限位间隙内,且固定板(3)的一端卡设在限位槽件(4)的凹槽内。
CN201320670886.1U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5291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70886.1U CN203529154U (zh)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70886.1U CN203529154U (zh)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29154U true CN203529154U (zh) 2014-04-09

Family

ID=50415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70886.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529154U (zh) 2013-10-29 2013-10-29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2915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2769A (zh) * 2013-10-29 2014-02-05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CN105966733A (zh) * 2016-07-14 2016-09-28 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曲轴包装运输工位器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2769A (zh) * 2013-10-29 2014-02-05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CN103552769B (zh) * 2013-10-29 2016-03-02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CN105966733A (zh) * 2016-07-14 2016-09-28 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曲轴包装运输工位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52769B (zh)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CN203529154U (zh) 一种凸轮轴工位器具
CN103158925A (zh) 新型塑料托盘
CN210540348U (zh) 一种市场营销专业用促销台
CN204527038U (zh) 一种汽车行李架
CN206534339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图书架
CN103531131B (zh) 一种可拆装的广告架
CN201542072U (zh) 一种屏障式书架
CN204223512U (zh) 一种汽车后风挡玻璃堆放架
CN203552644U (zh) 一种可拆装的广告架
CN204718499U (zh) 便携式移动靶架
CN205513747U (zh) 一种镜子架
CN204415960U (zh) 一种可折叠玻璃架
PH22018000067Y1 (en) Split type awning structure for tricycle and tricycle comprising the structure
CN203623847U (zh) 一种摩托车的便携式折叠物品放置架
CN204317920U (zh) 艺术设计教学专用支架
CN203953088U (zh) 一种移动折叠式太阳能展览屋
CN203552643U (zh) 一种广告角度调整架
CN215851524U (zh) 一种应用于一种皮卡车后车厢用卷闸门上的车顶架
CN219746704U (zh) 一种球车车架自动焊接设备
CN209031515U (zh) 一种组装酒柜
CN203709615U (zh) 一种折叠椅
CN211349731U (zh) 一种教育教学用展示板
CN203142047U (zh) 一种新型订书机
CN214994957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装饰艺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302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