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16489U - 轴向扭矩传递组件 - Google Patents

轴向扭矩传递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16489U
CN203516489U CN201320595285.9U CN201320595285U CN203516489U CN 203516489 U CN203516489 U CN 203516489U CN 201320595285 U CN201320595285 U CN 201320595285U CN 203516489 U CN203516489 U CN 203516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groove
driven shaft
projection
axial torqu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9528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存辉
熊涛
张刚
石兆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UODA TRANSMISS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UODA TRANSMIS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UODA TRANSMISS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UODA TRANSMIS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9528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164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16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1648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包括主动轴和与主动轴相连的从动轴;主动轴和从动轴,其中一者的端面设置有扁槽,且扁槽的中心线与从动轴或者主动轴的轴线平行;另一者的端面设置有与扁槽相配合的凸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通过凸起与扁槽的配合实现了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的扭矩传递,与现有技术采用内外花键配合相比,扁槽和凸起能够直接通过铣削加工获得,无需特殊的刀具,有效降低了轴向扭矩的传递成本;同时,扁槽和凸起的加工较简单,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二者装配也较简单,也提高了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轴向扭矩传递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向扭矩传递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轴向扭矩传递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轴向扭矩的传递主要通过内外花键配合来实现,即主动轴和从动轴通过花键配合传动连接。
内外花键配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但是,内外花键的加工需要定制特殊的花键刀具,且内花键的加工较难,导致采用内外花键配合传递扭矩的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也较低。
综上所述,如何传递轴向扭矩,以降低轴向扭矩传递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以降低轴向扭矩传递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包括主动轴和与所述主动轴相连的从动轴;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从动轴,其中一者的端面设置有扁槽,且所述扁槽的中心线与所述从动轴或者所述主动轴的轴线平行;另一者的端面设置有与所述扁槽相配合的凸起。
优选的,上述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所述扁槽具有底壁和两组相对的侧壁,其中,四个所述侧壁均与所述底壁相连,每组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
优选的,上述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所述扁槽具有底壁和两组相对的侧壁,其中,四个所述侧壁均与所述底壁相连,一组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另一组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均为圆弧面,且该组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凸出。
优选的,上述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从动轴上,所述扁槽设置于所述主动轴上。
优选的,上述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所述从动轴包括:从动轴主体,与所述从动轴主体相连的轴肩段,与所述轴肩段相连的凸起;其中,所述从动轴主体的外径小于所述轴肩段的外径,所述凸起沿所述从动轴径向的长度小于所述轴肩段的外径。
优选的,上述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所述凸起沿所述从动轴径向的长度大于所述从动轴主体的外径。
优选的,上述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所述凸起与所述扁槽过渡配合或者间隙配合。
优选的,上述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所述扁槽的数目为一个,所述扁槽的中心线与所述从动轴或者所述主动轴的轴线共线平行;所述凸起的数目与所述扁槽的数目相同。
优选的,上述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所述扁槽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扁槽关于所述从动轴或者所述主动轴的轴线对称;所述凸起的数目与所述扁槽的数目相同。
优选的,上述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所述凸起的外表面和所述扁槽的内表面均具有渗碳淬火处理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主动轴和从动轴,其中的一者的端面设置扁槽,另一者的端面设置有与扁槽配合的凸起,扁槽的中心线与从动轴或者主动轴的轴线平行,则通过凸起与扁槽的配合实现了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的扭矩传递,与现有技术采用内外花键配合相比,扁槽和凸起能够直接通过铣削加工获得,无需特殊的刀具,从而有效降低了轴向扭矩的传递成本;同时,扁槽和凸起的加工较简单,从而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通过凸起与扁槽的配合实现了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的扭矩传递,与现有技术采用内外花键配合相比,扁槽和凸起的装配较简单,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的轴向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主动轴的轴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主动轴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从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1-图4中:
1 为主动轴、11 为扁槽、2 为从动轴、21 为凸起、22 为轴肩段、23 为从动轴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向扭矩传递组件,降低了轴向扭矩传递成本,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包括主动轴1和与主动轴1相连的从动轴2;主动轴1和从动轴2,其中一者的端面设置有扁槽11,且扁槽11的中心线与从动轴2或者主动轴1的轴线平行;另一者的端面设置有与扁槽11相配合的凸起2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主动轴1与从动轴2需要传递轴向扭矩,则主动轴1的轴线与从动轴2的轴线共线。凸起21与扁槽11的配合能够实现主动轴1与从动轴2之间轴向扭矩的传递。凸起21与扁槽11可间隙配合、过渡配合或者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主动轴1和从动轴2,其中的一者的端面设置扁槽11,另一者的端面设置有与扁槽11配合的凸起21,扁槽11的中心线与从动轴2或者主动轴1的轴线平行,则通过凸起21与扁槽11的配合实现了主动轴1和从动轴2之间的扭矩传递,与现有技术采用内外花键配合相比,扁槽11和凸起21能够直接通过铣削加工获得,无需特殊的刀具,从而有效降低了轴向扭矩的传递成本;同时,扁槽11和凸起21的加工较简单,从而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通过凸起21与扁槽11的配合实现了主动轴1和从动轴2之间的扭矩传递,与现有技术采用内外花键配合相比,扁槽11和凸起21的装配较简单,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扁槽11的深度或者凸起21的长度,需要根据实际需要传递的轴向扭矩大小进行设定,需要传递较大的轴向扭矩时,扁槽11的深度较大;需要传递较小的轴向扭矩时,扁槽11的深度较小。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扁槽11具有多种形状,为了便于制造,优先选择扁槽11具有底壁和两组相对的侧壁,其中,四个侧壁均与底壁相连,每组相对的两个侧壁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这样,扁槽11的结构相对较简单,便于加工和装配。
为了便于安装扁槽11和凸起21,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扁槽11具有底壁和两组相对的侧壁,其中,四个侧壁均与底壁相连,一组相对的两个侧壁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另一组相对的两个侧壁均为圆弧面,且该组相对的两个侧壁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凸出。这样,便于扁槽11和凸起21的装配,即便于主动轴1和从动轴2的装配。需要说明的是,凸起21与扁槽11配合,凸起21的形状需要与扁槽11相匹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地限定。
通常主动轴1的直径较大,从动轴2的直径较小,为了有效加强主动轴1与从动轴2的强度,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凸起21设置于从动轴2上,扁槽11设置于主动轴1上。需要说明的是,主动轴1和从动轴2还需要设置其他部件,所以主动轴1和从动轴2上均设置有轴肩,以实现轴向定位。优先选择从动轴2包括:从动轴主体23,与从动轴主体23相连的轴肩段22,与轴肩段22相连的凸起21;其中,从动轴主体23的外径小于轴肩段22的外径,凸起21沿从动轴2径向的长度小于轴肩段22的外径。为了有效增强主动轴1与从动轴2的连接强度,凸起21沿从动轴2径向的长度大于从动轴主体23的外径。当然,凸起21沿从动轴2径向的长度也可小于从动轴主体23的外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地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轴肩段22呈圆柱形,且轴肩段22与从动轴主体23共轴线,轴肩段22与从动轴主体23之间形成轴肩,轴肩段22的外径大于扁槽11沿主动轴1径向的长度,即轴肩段22也对主动轴1实现了定位。
为了便于主动轴1和从动轴2的安装和拆卸,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凸起21与扁槽11过渡配合或者间隙配合。优选的,凸起21与扁槽11间隙配合。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扁槽11的数目和凸起21的数目可根据实际需要传递的轴向扭矩进行设定。为了便于安装,优先选择扁槽11的数目为一个,扁槽11的中心线与从动轴2或者主动轴1的轴线共线平行;凸起21的数目与扁槽11的数目相同。为了保证能够传递较大的轴向扭矩,优先选择扁槽11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扁槽11关于从动轴2或者主动轴1的轴线对称;凸起21的数目与扁槽11的数目相同。
为了避免扁槽11和凸起21在使用过程中过快磨损,需要提高扁槽11和凸起21的表面硬度,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中,扁槽11的内表面和凸起21的外表面需要进行渗碳淬火处理,来提高扁槽11和凸起21的表面硬度,具体的,凸起21的外表面和扁槽11的内表面均具有渗碳淬火处理层。当然,也可通过其他热处理的方式增强扁槽11和凸起21的表面强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地限定。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包括主动轴(1)和与所述主动轴(1)相连的从动轴(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1)和所述从动轴(2),其中一者的端面设置有扁槽(11),且所述扁槽(11)的中心线与所述从动轴(2)或者所述主动轴(1)的轴线平行;另一者的端面设置有与所述扁槽(11)相配合的凸起(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扁槽(11)具有底壁和两组相对的侧壁,其中,四个所述侧壁均与所述底壁相连,每组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扁槽(11)具有底壁和两组相对的侧壁,其中,四个所述侧壁均与所述底壁相连,一组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另一组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均为圆弧面,且该组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21)设置于所述从动轴(2)上,所述扁槽(11)设置于所述主动轴(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轴(2)包括:从动轴主体(23),与所述从动轴主体(23)相连的轴肩段(22),与所述轴肩段(22)相连的凸起(21);其中,所述从动轴主体(23)的外径小于所述轴肩段(22)的外径,所述凸起(21)沿所述从动轴(2)径向的长度小于所述轴肩段(22)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21)沿所述从动轴(2)径向的长度大于所述从动轴主体(23)的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21)与所述扁槽(11)过渡配合或者间隙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扁槽(11)的数目为一个,所述扁槽(11)的中心线与所述从动轴(2)或者所述主动轴(1)的轴线共线平行;所述凸起(21)的数目与所述扁槽(11)的数目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扁槽(11)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扁槽(11)关于所述从动轴(2)或者所述主动轴(1)的轴线对称;所述凸起(21)的数目与所述扁槽(11)的数目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轴向扭矩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21)的外表面和所述扁槽(11)的内表面均具有渗碳淬火处理层。
CN201320595285.9U 2013-09-25 2013-09-25 轴向扭矩传递组件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164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95285.9U CN203516489U (zh) 2013-09-25 2013-09-25 轴向扭矩传递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95285.9U CN203516489U (zh) 2013-09-25 2013-09-25 轴向扭矩传递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16489U true CN203516489U (zh) 2014-04-02

Family

ID=50375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95285.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16489U (zh) 2013-09-25 2013-09-25 轴向扭矩传递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164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18938U (zh)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传动总成及其空心传动轴结构
CN105041838A (zh) 一种带内花键的电机轴及其制造方法
CN203516489U (zh) 轴向扭矩传递组件
CN204075370U (zh) 内径定心花键拉刀
CN205013487U (zh) 一种带内花键的电机轴
CN202790165U (zh) 电机磨头的直联机构
CN206563039U (zh) 一种花键连接结构
CN203430972U (zh) 一种发动机供油系统连接轴
CN203926730U (zh) 一种助力限位结构
CN203926463U (zh) 一种小功率电机轴弹性锁紧联轴器
CN203548540U (zh) 主动带轮轴
CN203230746U (zh) 花键轴
CN203655930U (zh) 一种六角快换万向节
CN207583869U (zh) 一种便于与轴连接的联轴器
CN203655921U (zh) 无极绳绞车电机主轴与减速机输入轴连接结构
CN203957725U (zh) 一种摩擦焊半轴
CN201751614U (zh) 一种联轴器
CN207595177U (zh) 易拆卸的自行车中轴
CN104132072A (zh) 球铰联轴器的装配方法及球铰联轴器的球铰座
CN205578702U (zh) 一种行星减速器的输入轴连接结构
CN203548541U (zh) 被动带轮轴
CN204099437U (zh) 一种传动联轴器
CN204458877U (zh) 扭矩传递组件
CN208311420U (zh) 一种汽车变速箱三四档齿座
CN106523512A (zh) 新型叉车泵传动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