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13275U - 微型医用制氧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型医用制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13275U
CN203513275U CN201320454455.1U CN201320454455U CN203513275U CN 203513275 U CN203513275 U CN 203513275U CN 201320454455 U CN201320454455 U CN 201320454455U CN 203513275 U CN203513275 U CN 2035132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ygen
adsorption tower
oxygen supply
magnetic valve
leakp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5445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刚
刘伦旭
姜建青
杨朝坤
梁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2045445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132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132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132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外层壳体,以及设置在外层壳体内的吸附塔、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微型低功率真空泵、防漏增湿装置,外层壳体与上述结构之间为氧气缓冲空间,外层壳体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两端分别与进气口和吸附塔入口端相连。本实用新型在吸附塔的入口端增加了一个用于减压的微型真空泵,使分子筛中的氮气、二氧化碳等废气能够更加快速地从吸附塔内排出,并且更彻底。

Description

微型医用制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微型医用制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或家庭或个人使用的制氧装置,通常体积比较大,一般使用220V/380V电源,无法进行随身携带。并且现有的制氧装置中的的废气由于压力的原因,不能快速的从吸附塔中排出。如专利申请号为200920076763.9,公告日为2010.6.23、发明名称为“便携式制氧管”的实用新型专利,其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制氧管,由一级制氧管、二级制氧管、三级制氧管、微型真空泵安放管和电池安放管五个管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依次顺序拧合在一起。上述专利虽然对于制氧部分进行了改进,但是对于将制氧装置中的废气却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只能通过传统的排气方式进行排放,这就造成了废气不能快速、彻底的排出吸附塔,反而会对制氧装置的制氧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便携式制氧装置存在废气由于压力的原因,不能快速的从吸附塔中排出,反而会对制氧装置的制氧造成影响的问题,现在提出一种废气排放更快速、彻底的微型医用制氧装置。 
一种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壳体,以及设置在外层壳体内的吸附塔、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微型低功率真空泵、防漏增湿装置,外层壳体与上述结构之间为氧气缓冲空间,外层壳体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两端分别与进气口和吸附塔入口端相连,吸附塔出口端直接与氧气缓冲空间连通,氧气缓冲空间与设置在外层壳体上的防漏增湿装置连通,所述防漏增湿装置经过出气口与脉冲供氧装置相连,所述吸附塔入口端还连接有微型低功率真空泵。 
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与进气口之间设置有空气过滤器。 
所述吸附塔为两组或两组以上。 
所述外层壳体内壁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装有所述防漏增湿装置,所述防漏增湿装置与出气口之间设置有间隙。 
吸附塔在制氧一段时间后要有一个排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产生氧气的,只有设置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时氧气的产生就才能达到连续性;吸附塔设置成多组时,控制会更为繁琐,要求更高。 
在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与各吸附塔入口端之间均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还与微型低功率真空泵相连。 
所述各吸附塔的出口端设置有电磁阀。 
所述防漏增湿装置与脉冲供氧装置之间设置有电磁阀。 
所述防漏增湿装置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中部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为通槽,所述固定架的正面和背面为开敞结构,所述固定槽内填充有吸水防漏块。 
所述固定槽为矩形固定槽。 
所述吸水防漏块为吸水海绵或高分子透气吸水物。 
所述固定架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为矩形,所述固定板的四个边突出于固定架的上端。 
防漏增湿装置是让气体透过一具有高湿度的透气膜或透气材料,使材料中的部分水汽进入到透过的气体中,从而增加气体的湿度。现有的增湿装置都为湿化瓶,瓶中装有水,氧气经过水中带走部分水汽增加湿度,该类装置不能进行颠倒,否则水会进入出气管中随氧气一起排出,并且还会损坏制氧机;而本申请的增湿装置中增湿用的纯化水直接浸泡入吸水防漏块里,制备的氧气通过吸水防漏块才能到达出氧口,并且氧气能均匀的通过防漏增湿装置,避免局部位置因气体流量过大,流速过快而造成吸水材料局部干燥,氧气增湿效果下降。并且由于通过面积大,氧气通过时流速减小,不会出现快速将吸水材料中的水分快速吹出的效果。该装置增湿效果更好,使用方便,更换方便。 
所述各吸附塔包括吸附塔壳体和位于吸附塔壳体上下两端的密封盖板,在下端的密封盖板上设置有进气孔,在上端的密封盖板上设置有出气孔,所述的吸附塔壳体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多个隔板,所述相邻隔板之间错位布置,在所述吸附塔壳体内部设置有制氧分子筛。 
所述吸附塔壳体内的下部设置有吸水分子筛,在两密封盖板的内侧设置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的内侧设置有透气棉。 
所述密封盖板和隔离板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多个孔。 
所述错位布置的隔板在吸附塔壳体内部形成“Z”字型的空气通道。 
所述两组吸附塔并排设置。 
所述制氧分子筛设置在吸附塔壳体的前端。 
压缩空气通过吸附塔下端的进气孔进入吸附塔壳体,依次经过密封盖板、隔离板和透气棉进入吸水分子筛进行除水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穿过吸水分子筛后的干燥空气进入制氧分子筛进行氧气分离,分离后的氧气通过吸附塔上端的透气棉和隔离板从上方的出气孔排出。 
所述脉冲供氧装置包括供氧罩和设置在供氧罩内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电信号与控制器相连,在供氧罩的氧气入口处设置有供氧电磁阀,所述供氧电磁阀通过电信号与控制器相连。 
所述供氧罩的入口处设置有氧气管道,电磁阀设置在氧气管道上。 
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供氧罩内壁上。 
所述控制器为用于接收和处理信号的芯片。 
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范围在-100kp到100kp之间。 
人体在吸气的过程中会对供氧罩内产生一个负压,由压力传感器向控制器发送一个负压信号 ,通过处理,向供氧电磁阀发送一个开启信号,供氧电磁阀打开进行供氧;当人体呼气时,供氧罩内变成正压,压力传感器向控制器发送一个正压信号 ,通过处理,向供氧电磁阀发送一个关闭信号,供氧电磁阀关闭,供氧终止。脉冲供氧装置可以使制氧机产生的氧进行一个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氧气利用率可达95%以上(现有的制氧机氧气利用率小于50%)。这样就可以使制氧量为0.5L/min制氧机达到与现有制氧量为1L/min的制氧机相同的效果 ,从而制氧机各个组件可以使用更小的规格型号,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尺寸和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1、本实用新型在吸附塔的入口端增加了一个用于减压的微型真空泵,使分子筛中的氮气、二氧化碳等废气能够更加快速地从吸附塔内排出,并且更彻底,吸附塔出来的氧气直接进入到壳体内部剩余空间,缓冲体积比现有缓冲罐更大,所以缓冲效果更好,这样可以合理利用空间,使制氧装置的体积更小。
2、本实用新型防渗漏增湿装置取代了传统的湿化瓶,使随身携带变为可能,氧气通过防漏增湿装置比通过传统的湿化瓶氧气与水分子的接触面更大,增湿效果将更好。 
3、防渗漏增湿装置中增湿用的纯化水直接浸泡入吸水防漏块里,制备的氧气通过吸水防漏块才能到达出氧口,并且氧气能均匀的通过防漏增湿装置,避免局部位置因气体流量过大,流速过快而造成吸水材料局部干燥,氧气增湿效果下降。并且由于通过面积大,氧气通过时流速减小,不会出现快速将吸水材料中的水分快速吹出的效果。该装置增湿效果更好,使用方便,更换方便。 
4、本实用新型使用脉冲供氧系统取代传统直排式供氧方式,使氧气利用率大大地提高。脉冲供氧装置是在人进行吸气的过程中才排出氧气,而传统的是一直在排出氧气。呼吸时分两个过程,人体只有在吸的过程中才需要氧气的进入,而呼的过程是排出体内的废气,这两个过程各站一半,因此,传统的供氧方式是有50%以上的氧气直接浪费了,而我们的脉冲供氧方式利用率将达到95%以上。 
5、本实用新型吸附塔结构使分子筛利用率更高。传统的吸附塔结构使直通式的,空气通过吸附塔的路径短;本申请现将吸附塔中空气通过的路径改为Z字形,大大增加了空气通过吸附塔的路径长度,通过时间更长,分子筛的利用率更高,出氧浓度更高。  
6、本实用新型采用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和微型低功率真空泵,使电池供电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外界空气经过外层壳体的进气口进入到空气过滤器中,经空气过滤器过滤后进入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进行增压,增压后的空气进入吸附塔进行氧气分离,分离后的氧气进入氧气缓冲空间,经缓冲后通过防漏增湿装置增湿,在脉冲供氧装置有压力传感信号返回时,外层壳体外部的电磁阀打开,氧气穿过出气口进入脉冲供氧装置从而实现对人体进行供氧。一段时间后吸附塔上端的电磁阀关闭,吸附塔下端的电磁阀正向关闭,反向打开,微型低功率真空泵对其一吸附塔进行抽真空,另一吸附塔下端的电磁阀正向打开,其上端的电磁阀打开,压缩空气进入另一吸附塔进行氧气分离,两吸附塔循环进行氧气分离和抽真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漏增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吸附塔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两组吸附塔侧视图。 
图5为两组吸附塔俯视图。 
图6为脉冲供氧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吸附塔1、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防漏增湿装置4,脉冲供氧装置5,空气过滤器6,电磁阀7,氧气缓冲空间8,进气口9,出气口10,外层壳体20。 
固定架41,固定槽42,吸水防漏块43,固定板44。 
吸附塔壳体11,密封盖板12,进气孔13,出气孔14,隔板15,制氧分子筛16,吸水分子筛17,隔离板18,透气棉19。 
供氧罩51,压力传感器52,控制器53,供氧电磁阀54,氧气管道5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包括外层壳体20,以及设置在外层壳体20内的吸附塔1、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防漏增湿装置4,外层壳体20与上述结构之间为氧气缓冲空间8,外层壳体20分别设置有进气口9和出气口10,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两端分别与进气口9和吸附塔1入口端相连,吸附塔1出口端直接与氧气缓冲空间8连通,氧气缓冲空间8与设置在外层壳体20上的防漏增湿装置4连通,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经过出气口10与脉冲供氧装置5相连,所述吸附塔1入口端还连接有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与进气口9之间设置有空气过滤器6。所述吸附塔1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所述外层壳体20内壁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装有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与出气口10之间设置有间隙。吸附塔1在制氧一段时间后要有一个排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产生氧气的,只有设置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时氧气的产生就才能达到连续性;吸附塔1设置成多组时,控制会更为繁琐,要求更高。在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与各吸附塔1入口端之间均设置有电磁阀7,所述电磁阀7还与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相连。所述各吸附塔1的出口端设置有电磁阀7。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与脉冲供氧装置5之间设置有电磁阀7。
外界空气经过外层壳体20的进气口9进入到空气过滤器6中,经空气过滤器6过滤后进入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进行增压,增压后的空气进入吸附塔1进行氧气分离,分离后的氧气进入氧气缓冲空间8,经缓冲后通过防漏增湿装置4增湿,在脉冲供氧装置5有压力传感信号返回时,外层壳体20外部的电磁阀7打开,氧气穿过出气口10进入脉冲供氧装置5从而实现对人体进行供氧。一段时间后吸附塔1上端的电磁阀7关闭,吸附塔1下端的电磁阀7正向关闭,反向打开,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对其一吸附塔1进行抽真空,另一吸附塔1下端的电磁阀7正向打开,其上端的电磁阀7打开,压缩空气进入另一吸附塔1进行氧气分离,两吸附塔1循环进行氧气分离和抽真空。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包括固定架41,所述固定架41中部设置有固定槽42,所述固定槽42为通槽,所述固定架41的正面和背面为开敞结构,所述固定槽42内填充有吸水防漏块43。固定槽42为矩形固定槽42。吸水防漏块43为吸水海绵或高分子透气吸水物。固定架41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板44,所述固定板44为矩形,所述固定板44的四个边突出于固定架41的上端。
防漏增湿装置4是让气体透过一具有高湿度的透气膜或透气材料,使材料中的部分水汽进入到透过的气体中,从而增加气体的湿度。现有的增湿装置都为湿化瓶,瓶中装有水,氧气经过水中带走部分水汽增加湿度,该类装置不能进行颠倒,否则水会进入出气管中随氧气一起排出,并且还会损坏制氧机;而本申请的增湿装置中增湿用的纯化水直接浸泡入吸水防漏块43里,制备的氧气通过吸水防漏块43才能到达出氧口,并且氧气能均匀的通过防漏增湿装置4,避免局部位置因气体流量过大,流速过快而造成吸水材料局部干燥,氧气增湿效果下降。并且由于通过面积大,氧气通过时流速减小,不会出现快速将吸水材料中的水分快速吹出的效果。该装置增湿效果更好,使用方便,更换方便。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各吸附塔11包括吸附塔壳体11和位于吸附塔壳体11上下两端的密封盖板12,在下端的密封盖板12上设置有进气孔13,在上端的密封盖板12上设置有出气孔14,所述的吸附塔壳体11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多个隔板15,所述相邻隔板15之间错位布置,在所述吸附塔壳体11内部设置有制氧分子筛16。吸附塔壳体11内的下部设置有吸水分子筛17,在两密封盖板12的内侧设置有隔离板18,所述隔离板18的内侧设置有透气棉19。密封盖板12和隔离板18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隔离板18上设置有多个孔。错位布置的隔板15在吸附塔壳体11内部形成“Z”字型的空气通道。两组吸附塔1并排设置。制氧分子筛16设置在吸附塔壳体11的前端。
压缩空气通过吸附塔1下端的进气孔13进入吸附塔壳体11,依次经过密封盖板12、隔离板18和透气棉19进入吸水分子筛17进行除水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穿过吸水分子筛17后的干燥空气进入制氧分子筛16进行氧气分离,分离后的氧气通过吸附塔1上端的透气棉19和隔离板18从上方的出气孔14排出。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脉冲供氧装置5包括供氧罩51和设置在供氧罩51内的压力传感器52,所述压力传感器52通过电信号与控制器53相连,在供氧罩51的氧气入口处设置有供氧电磁阀54,所述供氧电磁阀54通过电信号与控制器53相连。供氧罩51的入口处设置有氧气管道55,供氧电磁阀54设置在氧气管道55上。压力传感器52设置在供氧罩51内壁上。控制器53为用于接收和处理信号的芯片。压力传感器52检测范围在-100kp到100kp之间。
人体在吸气的过程中会对供氧罩51内产生一个负压,由压力传感器52向控制器53发送一个负压信号 ,通过处理,向供氧电磁阀54发送一个开启信号,供氧电磁阀54打开进行供氧;当人体呼气时,供氧罩51内变成正压,压力传感器52向控制器53发送一个正压信号 ,通过处理,向供氧电磁阀54发送一个关闭信号,供氧电磁阀54关闭,供氧终止。脉冲供氧装置5可以使制氧机产生的氧进行一个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氧气利用率可达95%以上(现有的制氧机氧气利用率小于50%)。这样就可以使制氧量为0.5L/min制氧机达到与现有制氧量为1L/min的制氧机相同的效果 ,从而制氧机各个组件可以使用更小的规格型号,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尺寸和重量。 
实施例5 
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包括外层壳体20,以及设置在外层壳体20内的吸附塔1、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防漏增湿装置4,外层壳体20与上述结构之间为氧气缓冲空间8,外层壳体20分别设置有进气口9和出气口10,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两端分别与进气口9和吸附塔1入口端相连,吸附塔1出口端直接与氧气缓冲空间8连通,氧气缓冲空间8与设置在外层壳体20上的防漏增湿装置4连通,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经过出气口10与脉冲供氧装置5相连,所述吸附塔1入口端还连接有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与进气口9之间设置有空气过滤器6。所述吸附塔1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所述外层壳体20内壁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装有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与出气口10之间设置有间隙。吸附塔1在制氧一段时间后要有一个排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产生氧气的,只有设置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时氧气的产生就才能达到连续性;吸附塔1设置成多组时,控制会更为繁琐,要求更高。在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与各吸附塔1入口端之间均设置有电磁阀7,所述电磁阀7还与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相连。所述各吸附塔1的出口端设置有电磁阀7。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与脉冲供氧装置5之间设置有电磁阀7。
外界空气经过外层壳体20的进气口9进入到空气过滤器6中,经空气过滤器6过滤后进入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进行增压,增压后的空气进入吸附塔1进行氧气分离,分离后的氧气进入氧气缓冲空间8,经缓冲后通过防漏增湿装置4增湿,在脉冲供氧装置5有压力传感信号返回时,外层壳体20外部的电磁阀7打开,氧气穿过出气口10进入脉冲供氧装置5从而实现对人体进行供氧。一段时间后吸附塔1上端的电磁阀7关闭,吸附塔1下端的电磁阀7正向关闭,反向打开,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对其一吸附塔1进行抽真空,另一吸附塔1下端的电磁阀7正向打开,其上端的电磁阀7打开,压缩空气进入另一吸附塔1进行氧气分离,两吸附塔1循环进行氧气分离和抽真空。 
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包括固定架41,所述固定架41中部设置有固定槽42,所述固定槽42为通槽,所述固定架41的正面和背面为开敞结构,所述固定槽42内填充有吸水防漏块43。固定槽42为矩形固定槽42。吸水防漏块43为吸水海绵或高分子透气吸水物。固定架41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板44,所述固定板44为矩形,所述固定板44的四个边突出于固定架41的上端。 
防漏增湿装置4是让气体透过一具有高湿度的透气膜或透气材料,使材料中的部分水汽进入到透过的气体中,从而增加气体的湿度。现有的增湿装置都为湿化瓶,瓶中装有水,氧气经过水中带走部分水汽增加湿度,该类装置不能进行颠倒,否则水会进入出气管中随氧气一起排出,并且还会损坏制氧机;而本申请的增湿装置中增湿用的纯化水直接浸泡入吸水防漏块43里,制备的氧气通过吸水防漏块43才能到达出氧口,并且氧气能均匀的通过防漏增湿装置4,避免局部位置因气体流量过大,流速过快而造成吸水材料局部干燥,氧气增湿效果下降。并且由于通过面积大,氧气通过时流速减小,不会出现快速将吸水材料中的水分快速吹出的效果。该装置增湿效果更好,使用方便,更换方便。 
各吸附塔1包括吸附塔壳体11和位于吸附塔壳体11上下两端的密封盖板12,在下端的密封盖板12上设置有进气孔13,在上端的密封盖板12上设置有出气孔14,所述的吸附塔壳体11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多个隔板15,所述相邻隔板15之间错位布置,在所述吸附塔壳体11内部设置有制氧分子筛16。吸附塔壳体11内的下部设置有吸水分子筛17,在两密封盖板12的内侧设置有隔离板18,所述隔离板18的内侧设置有透气棉19。密封盖板12和隔离板18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隔离板18上设置有多个孔。错位布置的隔板15在吸附塔壳体11内部形成“Z”字型的空气通道。两组吸附塔1并排设置。制氧分子筛16设置在吸附塔壳体11的前端。 
压缩空气通过吸附塔1下端的进气孔13进入吸附塔壳体11,依次经过密封盖板12、隔离板18和透气棉19进入吸水分子筛17进行除水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穿过吸水分子筛17后的干燥空气进入制氧分子筛16进行氧气分离,分离后的氧气通过吸附塔1上端的透气棉19和隔离板18从上方的出气孔14排出。 
脉冲供氧装置5包括供氧罩51和设置在供氧罩51内的压力传感器52,所述压力传感器52通过电信号与控制器53相连,在供氧罩51的氧气入口处设置有供氧电磁阀54,所述供氧电磁阀54通过电信号与控制器53相连。供氧罩51的入口处设置有氧气管道55,供氧电磁阀54设置在氧气管道55上。压力传感器52设置在供氧罩51内壁上。控制器53为用于接收和处理信号的芯片。压力传感器52检测范围在-100kp到100kp之间。 
人体在吸气的过程中会对供氧罩51内产生一个负压,由压力传感器52向控制器53发送一个负压信号 ,通过处理,向供氧电磁阀54发送一个开启信号,供氧电磁阀54打开进行供氧;当人体呼气时,供氧罩51内变成正压,压力传感器52向控制器53发送一个正压信号 ,通过处理,向供氧电磁阀54发送一个关闭信号,供氧电磁阀54关闭,供氧终止。脉冲供氧装置5可以使制氧机产生的氧进行一个最大化的合理利用,氧气利用率可达95%以上(现有的制氧机氧气利用率小于50%)。这样就可以使制氧量为0.5L/min制氧机达到与现有制氧量为1L/min的制氧机相同的效果 ,从而制氧机各个组件可以使用更小的规格型号,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尺寸和重量。 

Claims (9)

1.一种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壳体(20),以及设置在外层壳体(20)内的吸附塔(1)、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防漏增湿装置(4),外层壳体(20)与上述结构之间为氧气缓冲空间(8),外层壳体(20)分别设置有进气口(9)和出气口(10),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两端分别与进气口(9)和吸附塔(1)入口端相连,吸附塔(1)出口端直接与氧气缓冲空间(8)连通,氧气缓冲空间(8)与设置在外层壳体(20)上的防漏增湿装置(4)连通,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经过出气口(10)与脉冲供氧装置(5)相连,所述吸附塔(1)入口端还连接有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与进气口(9)之间设置有空气过滤器(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塔(1)为两组或两组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壳体(20)内壁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装有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与出气口(10)之间设置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微型低功率空气压缩机(2)与各吸附塔(1)入口端之间均设置有电磁阀(7),所述电磁阀(7)还与微型低功率真空泵(3)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吸附塔(1)的出口端设置有电磁阀(7),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与脉冲供氧装置(5)之间设置有电磁阀(7)。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漏增湿装置(4)包括固定架(41),所述固定架(41)中部设置有固定槽(42),所述固定槽(42)为通槽,所述固定架(41)的正面和背面为开敞结构,所述固定槽(42)内填充有吸水防漏块(43);
所述固定槽(42)为矩形固定槽;
所述吸水防漏块(43)为吸水海绵或高分子透气吸水物;
所述固定架(41)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板(44),所述固定板(44)为矩形,所述固定板(44)的四个边突出于固定架(41)的上端。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吸附塔(1)包括吸附塔壳体(11)和位于吸附塔壳体(11)上下两端的密封盖板(12),在下端的密封盖板(12)上设置有进气孔(13),在上端的密封盖板(12)上设置有出气孔(14),所述的吸附塔壳体(11)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多个隔板(15),所述相邻隔板(15)之间错位布置,在所述吸附塔壳体(11)内部设置有制氧分子筛(16);
所述吸附塔壳体(11)内的下部设置有吸水分子筛(17),在两密封盖板(12)的内侧设置有隔离板(18),所述隔离板(18)的内侧设置有透气棉(19);
所述密封盖板(12)和隔离板(18)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隔离板(18)上设置有多个孔;
所述错位布置的隔板(15)在吸附塔壳体(11)内部形成“Z”字型的空气通道;
所述两组吸附塔(1)并排设置;
所述制氧分子筛(16)设置在吸附塔壳体(11)的前端。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型医用制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供氧装置(5)包括供氧罩(51)和设置在供氧罩(51)内的压力传感器(52),所述压力传感器(52)通过电信号与控制器(53)相连,在供氧罩(51)的氧气入口处设置有供氧电磁阀(54),所述供氧电磁阀(54)通过电信号与控制器(53)相连;
所述供氧罩(51)的入口处设置有氧气管道(55),供氧电磁阀(54)设置在氧气管道(55)上;
所述压力传感器(52)设置在供氧罩(51)内壁上;
所述控制器(53)为用于接收和处理信号的芯片;
所述压力传感器(52)检测范围在-100kp到100kp之间。
CN201320454455.1U 2013-07-29 2013-07-29 微型医用制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132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54455.1U CN203513275U (zh) 2013-07-29 2013-07-29 微型医用制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54455.1U CN203513275U (zh) 2013-07-29 2013-07-29 微型医用制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13275U true CN203513275U (zh) 2014-04-02

Family

ID=50372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54455.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13275U (zh) 2013-07-29 2013-07-29 微型医用制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132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17603A (zh) * 2018-04-04 2018-06-29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 便携式制氧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17603A (zh) * 2018-04-04 2018-06-29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 便携式制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6132B (zh) 一种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制氧机
CN202625849U (zh) 一种便携式闭环控制分子筛制氧机
CN109019519A (zh) 一种便携式制氧机
CN106237466A (zh) 无创高水平呼吸装置
CN108946672A (zh) 一种基于脉冲模式的便携式制氧机及其控制方式
CN207175466U (zh) 一体化便携式吸氧器
CN203373147U (zh) 用于微型医用制氧装置的吸附塔
CN113117200A (zh) 一种用于便携制氧机的脉冲控制系统
CN201999802U (zh) 一种盘式微孔曝气器
CN203417382U (zh) 用于微型医用制氧装置的脉冲供氧装置
CN203513275U (zh) 微型医用制氧装置
US20230414895A1 (en) Portable oxygen concentrator
CN111689473A (zh) 一种穿戴式制氧衣
CN211345752U (zh) 一种新型的高效出风口
CN203507271U (zh) 新型微型医用制氧装置
CN207313131U (zh) 一种集中压缩净化空气供多个氧气分离单元的系统
CN207221644U (zh) 便携式膜法富氧供氧装置
CN206599442U (zh) 高原低噪声制氧机
CN207785146U (zh) 用于测血压的智能手环
CN205842924U (zh) 一种便携式气体净化加湿一体机
CN205907030U (zh) 一种智能氧吧
CN204079479U (zh) 微型制氧机
CN201411365Y (zh) 一种负压式空气分离提纯装置
CN208265776U (zh) 便携式制氧装置
CN213651853U (zh) 一种便携式制氧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