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11689U -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11689U CN203511689U CN201320615325.1U CN201320615325U CN203511689U CN 203511689 U CN203511689 U CN 203511689U CN 201320615325 U CN201320615325 U CN 201320615325U CN 203511689 U CN203511689 U CN 2035116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ght flank
- left wing
- retracing spring
- centrosome
- gau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10000003793 Centrosom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279 Orbi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其特征是由测量梁、辅助梁、连接轴组成,测量梁和辅助梁通过连接轴连接;测量梁的右探杆一端固定在右翼梁中,一端与安装在左翼梁中的位移传感器测量探头接触,左翼梁和右翼梁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外围设有防尘圈;测量梁中安装有测量轨距的位移传感器,测量水平的倾角传感器;辅助梁的右探杆一端固定在右翼梁中,一端与左翼梁接触,左翼梁和右翼梁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复位弹簧外围设有防尘圈。本实用新型将轨道检查仪的结构设计成“工”字型,通过在“工”字型结构中安装轨距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实现对轨距和水平的直接测量,消除了假轨距的影响,测量出真轨距、真水平值,提高了测量值得准确性和操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测量技术领域,涉及轨道的轨距、水平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向高速、重载、大密度方向发展,对钢轨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钢轨使用状态的检测与控制必将越来越重视、精细。
[0003] 轨道的平顺性对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时可能造成脱轨的事故。目前国内主要采用轨道检测仪和轨道测量仪对轨道的平顺性进行检测。国内的轨检小车结构主要是T型结构,由主梁和侧梁组成。通过直线位移传感器测量钢轨的轨距。直线位移传感器安装在主梁中。该传感器一端固定,一端活动。在活动端压靠踏面下16_处的钢轨工作边并装有复位弹簧,而固定端通过侧梁与另侧钢轨工作边接触。测量时活动端移动,轨距传感器输出轨距变化,传感器的输出值与设计参数相加即所测得轨距值。由于T型轨检小车的主梁一端直接与钢轨工作边接触,而另一端是通过侧梁与钢轨另侧工作边接触,当在直线段走行时,轨距传感器测得值为轨距的真实值;当在曲线段走行时,侧梁在钢轨上变成了钢轨的一条弦,主梁的一端在此弦的中点上,由于轨距传感器所测得的轨距值为主梁两端的距离,因此轨距传感器所测得的轨距值存在较大的误差,该差值即为假轨距。水平(超高)通过倾角传感器测量,倾角传感器安装于主梁中。倾角传感器所测得的是左右两钢轨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当线路出现超高情况时,由于侧梁两端中点同主梁与钢轨延长线接触点不处于同一高度,倾角传感器所测量的倾角与与实际反映的倾角存在原理性的偏差,就出现了假水平。假轨距、假水平问题对后续轨面高程计算有很大的影响,必须消除。现有“T”型轨检小车在测量时采用软件或硬件的方法对假轨距、假水平进行适当的补偿,这一方面会增加轨检小车的软硬件复杂度,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定的附加误差。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能同时实现对正线及道岔的相关不平顺性进行测量,实现对轨距和水平的直接测量。以防止出现T型小车的假轨距以及其引起的较大的误差,同时相比于T型结构操作更加简便,测量值更加精确。
[0005] 本实用新型将轨道检查仪的结构设计成“工”字型,通过在“工”字型结构中安装轨距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实现对轨距和水平的直接测量,消除了假轨距的影响,测量出真轨距、真水平。
[0006]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其特征是由测量梁(I)、辅助梁(5)、连接轴(3 )组成,测量梁(I)和辅助梁(5 )通过连接轴(3 )连接。
[0008]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量梁(I)包括由走行轮(6)和导向轮(7)组成的轮系、左翼梁(8)、位移传感器(9)、右探杆(10)、复位弹簧(11)、防尘圈(2)、水平传感器(4)、右翼梁(12)等部件;右探杆(10) —端固定在右翼梁(12)中,一端与安装在左翼梁(8)中的位移传感器(9)测量探头接触,左翼梁(8)和右翼梁(12)通过复位弹簧(11)连接,外围设有防尘圈(2);测量梁(I)中安装有测量轨距的位移传感器(9),测量水平的倾角传感器(4)。
[0009]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梁(5)包括由走行轮(6)和导向轮(7)组成的轮系、左翼梁(8)、右探杆(10)、复位弹簧(11)、防尘圈(2)、右翼梁(12)等部件,右探杆(10) —端固定在右翼梁(12)中,一端与左翼梁(8)接触,左翼梁(8)和右翼梁(12)通过复位弹簧(11)连接,复位弹簧(11)外围设有防尘圈(2)。
[001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梁(5)和测量梁(I)的外形尺寸相同。
[001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轴(3)由连接件和回转件组成,分别连接测量梁(I)和辅助梁(5)的右翼梁(12)。
[0012]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方案如下。
[0013]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其特征是由测量梁(I)、辅助梁(5)、连接轴(3 )组成,测量梁(I)和辅助梁(5 )通过连接轴(3 )连接。
[0014]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量梁(I)包括由走行轮(6)和导向轮(7)组成的轮系、左翼梁(8)、位移传感器(9)、右探杆(10)、复位弹簧(11)、防尘圈(2)、中心体(15)、倾角传感器
(4)、右翼梁(12)等部件。左翼梁(8)和右翼梁(12)在中心体(15)两端。左翼梁(8)和右翼梁(12)分别通过复位弹簧(11)和中心体(15)连接,在复位弹簧(11)外围设有防尘圈(2)。右探杆(10)—端固定在右翼梁(12)中,一端穿过中心体(15)与安装在左翼梁(8)中的位移传感器(9)探头接触。倾角传感器(4)安装在测量梁(I)的中心体(15)处。
[001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梁(5 )包括由走行轮(6 )和导向轮(7 )组成的轮系、左翼梁
(8)、右探杆(10)、复位弹簧(11)、防尘圈(2)、中心体(15)、右翼梁(12)等部件。左翼梁(8)和右翼梁(12)分别通过复位弹簧(11)和中心体(15)连接,复位弹簧(11)外围设有防尘圈
(2)。右探杆(10) —端固定在右翼梁(12)中,一端穿过中心体(15)与左翼梁(8)接触。
[0016]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左翼梁(8)和右翼梁(12)外形尺寸相同。
[0017]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梁(5)和测量梁(I)的外形尺寸相同。
[0018]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轴(3)由连接件和回转件组成,分别连接测量梁(I)和辅助梁(5)的中心体(15)。
[0019]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的技术效果。
[0020]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位移传感器(9)能时刻测量出两钢轨之间的轨距变化值。位移传感器(9)测得的值再加上一个设计参数,可以得出两钢轨之间的轨距值。钢轨真实轨距Z与测量的轨距值Z7存在关系:
,其中j为测量梁(I)和辅助梁(5)中心线之间的距离,R为测量线路
的曲率半径。轨距误差为:
,经分析,
相对于当
ill最闻精度等级的轨检广品轨距测量项目允许±0.而目,该原理性误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0021] 本实用新型所述倾角传感器(4)测量测量梁(I)处两钢轨表面中心线之间的竖直面内高差,所在平面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再通过标准轨距值可以换算成钢轨的水平不平顺,水平计算公式为:d = Lsinθ。
[0022] 本实用新型测量真轨距、真水平的原理是:由于测量梁(I)和辅助梁(5)两端直接与钢轨表面接触,因此,“工”字型轨道检查仪不存在假轨距。所产生的误差主要由线路的曲率半径W以及传感器本身的灵敏度引起,可以忽略不计。即所测得的轨距为真轨距,水平为真水平。
[0023] 本实用新型直接测量出钢轨轨距、水平值,提高了测量值得准确性,提高了操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24] 附图1为“T”型轨检仪轨距误差分析图,图中D为传感器所测得的轨距值,Z为存在的假轨距。
[0025]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为测量梁,2防尘圈,3为连接轴,4倾角传感器,5为辅助梁。
[0026]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测量梁示意图,图中6为走行轮,7为导向测量轮,8为左翼梁,9为位移传感器,10为右探杆,11为复位弹簧,12为右翼梁,13为走行轮下母线边线,14为导向轮外侧母线。
[0027]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技术方案(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5为中心体。
[0028]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技术方案(实施例2)的测量梁示意图,图中Y为轨距传感器所测得的轨距值。
[0029]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轨距误差分析图,图中L为轨道的真实轨距值,L1为传感器所测得的轨距值,D1为两主梁的距离,R为钢轨的曲率半径,a为真实轨距与测量轨距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1] 实施例1
[0032] 如图2、3,测量梁(I)和辅助梁(5)的左翼梁(8)、右翼梁(12)通过复位弹簧(11)连接,复位弹簧(11)外围设有防尘圈(2 ),右探杆(10 ) —端固定在右翼梁(12 )中,一端与左翼梁(8)中的位移传感器(9)探头接触,在复位弹簧(11)的作用下,各自轮系分别与轨道左、右轨保持密贴。安装于翼梁端部的左、右走行轮(6)同时也是水平测量轮,其下母线边线(13)所决定的主梁水平姿态直接反映了轨道的水平状态,测量水平的倾角传感器(4)安装于测量梁(I)的右翼梁(12)中,可实现真水平的测量;安装于走行轮(6)下方的导向轮
(7)同时也是轨距测量轮,其外侧母线(14)决定的前、辅助梁的左、右翼梁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即反映了轨道轨距的变化,安装于左翼梁(8)上的位移传感器(9)测头与右翼梁(12)的测量探杆(10)接触,可实现真轨距的测量。当钢轨存在轨距不平顺时,通过位移传感器测量值与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几何尺寸检查装置中的设计参数能计算出钢轨的轨距值;当钢轨存在水平不平顺时,倾角传感器(4)就先测得两钢轨的倾斜角度,同时采取轨距传感器所测得的轨距值换算成轨道的真实水平值。
[0033] 实施例2
[0034] 如图4、5,测量梁、辅助梁分别由左翼梁(8)、右翼梁(12)中心体(15)组成。测量梁(I)和辅助梁(5)在中心体(15)处通过连接轴(3)连接,左翼梁(8)与中心体(15)、右翼梁(12)和中心体(15)之间通过相同的复位弹簧(11)连接,复位弹簧(11)外围设有防尘圈(2)。右探杆(10)—端固定在右翼梁(12)中,一端从中心体(15)中穿过,与安装于左翼梁(8)中的位移传感器(9)测量探头接触。
[0035] 在复位弹簧(11)的作用下,各自轮系分别与轨道左、右轨保持密贴。安装于翼梁端部的左、右走行轮(6)同时也是水平测量轮,其下母线边线(13)所决定的主梁水平姿态直接反映了轨道的水平状态,测量水平的倾角传感器(4)安装于测量梁(I)的中心体(15)中,可实现真水平的测量;安装于走行轮(6)下方的导向轮(7)同时也是轨距测量轮,其外侧母线(14)决定的前、辅助梁的左、右翼梁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即反映了轨道轨距的变化,安装于左翼梁(8)上的位移传感器(9)测头通过与右翼梁(12)的测量探杆(10)接触,可实现真轨距的测量。当钢轨存在轨距不平顺时,通过轨距传感器测量值与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几何尺寸检查装置中的设计参数能计算出钢轨的轨距值;当钢轨存在水平不平顺时,倾角传感器(4)就先测得两钢轨的倾斜角度,同时采取轨距传感器所测得的轨距值换算成轨道的真实水平值。
Claims (4)
1.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其特征是由测量梁(I)、辅助梁(5)、连接轴(3)组成,测量梁(I)和辅助梁(5 )通过连接轴(3 )连接; 所述的测量梁(I)包括由走行轮(6)和导向轮(7)组成的轮系、左翼梁(8)、位移传感器(9)、右探杆(10)、复位弹簧(11)、防尘圈(2)、水平传感器(4)、右翼梁(12);右探杆(10) —端固定在右翼梁(12)中,一端与安装在左翼梁(8)中的位移传感器(9)测量探头接触,左翼梁(8)和右翼梁(12)通过复位弹簧(11)连接,外围设有防尘圈(2);测量梁(I)中安装有测量轨距的位移传感器(9),测量水平的倾角传感器(4); 所述的辅助梁(5)包括由走行轮(6)和导向轮(7)组成的轮系、左翼梁(8)、右探杆(10)、复位弹簧(11)、防尘圈(2)、右翼梁(12);右探杆(10)—端固定在右翼梁(12)中,一端与左翼梁(8 )接触,左翼梁(8 )和右翼梁(12 )通过复位弹簧(11)连接,复位弹簧(11)外围设有防尘圈(2); 所述的辅助梁(5)和测量梁(I)的外形尺寸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连接轴(3)由连接件和回转件组成,分别连接测量梁(I)和辅助梁(5)的右翼梁(12)。
3.—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其特征是由测量梁(I)、辅助梁(5)、连接轴(3)组成,测量梁(I)和辅助梁(5 )通过连接轴(3 )连接; 所述的测量梁(I)包括由走行轮(6)和导向轮(7)组成的轮系、左翼梁(8)、位移传感器(9)、右探杆(10)、复位弹簧(11)、防尘圈(2)、中心体(15)、倾角传感器(4)、右翼梁(12);左翼梁(8)和右翼梁(12)在中心体(15)两端;左翼梁(8)和右翼梁(12)分别通过复位弹簧(11)和中心体(15 )连接,在复位弹簧(11)外围设有防尘圈(2 );右探杆(10 ) —端固定在右翼梁(12)中,一端穿过中心体(15)与安装在左翼梁(8)中的位移传感器(9)探头接触;倾角传感器(4)安装在测量梁(I)的中心体(15)处; 所述的辅助梁(5)包括由走行轮(6)和导向轮(7)组成的轮系、左翼梁(8)、右探杆(10)、复位弹簧(11)、防尘圈(2)、中心体(15)、右翼梁(12);左翼梁(8)和右翼梁(12)分别通过复位弹簧(11)和中心体(15 )连接,复位弹簧(11)外围设有防尘圈(2 );右探杆(10 ) —端固定在右翼梁(12)中,一端穿过中心体(15)与左翼梁(8)接触; 所述的左翼梁(8)和右翼梁(12)外形尺寸相同; 所述的辅助梁(5)和测量梁(I)的外形尺寸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连接轴(3)由连接件和回转件组成,分别连接测量梁(I)和辅助梁(5)的中心体(1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15325.1U CN203511689U (zh) | 2013-10-08 | 2013-10-08 |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15325.1U CN203511689U (zh) | 2013-10-08 | 2013-10-08 |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11689U true CN203511689U (zh) | 2014-04-02 |
Family
ID=50370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615325.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511689U (zh) | 2013-10-08 | 2013-10-08 |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1168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07832A (zh) * | 2013-10-08 | 2014-01-15 | 江西日月明铁道设备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 |
-
2013
- 2013-10-08 CN CN201320615325.1U patent/CN203511689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07832A (zh) * | 2013-10-08 | 2014-01-15 | 江西日月明铁道设备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 |
CN103507832B (zh) * | 2013-10-08 | 2016-01-13 | 江西日月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07044B (zh) | 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车轮踏面磨耗检测方法 | |
CN201103084Y (zh) | 一种轨道固定点及建筑限界测量装置 | |
CN103591899B (zh) | 传感器圆弧法线安装的城轨车辆车轮直径检测装置及方法 | |
CN205839498U (zh) | 一种基于a‑ins的铁路轨道检测仪 | |
CN101761004B (zh) | 用于中低速磁悬浮f型轨的轨道检测仪 | |
CN100371198C (zh) | 递推式铁路轨道检测车及检测方法 | |
CN201746752U (zh) | 轨道检测装置 | |
CN109532937A (zh) | 一种车载地铁限界检测方法及其检测系统 | |
CN105923015B (zh) | 一种以减振平台为惯性位移基准的钢轨波浪磨耗移动测量方法 | |
CN104859681B (zh) | 一种用于轨道几何参数测量的快速精调轨道检查仪 | |
CN208536794U (zh) | 一种可输出多种路面平整度指标的手推式激光检测装置 | |
CN103693073A (zh) | 一种非接触式车轮直径动态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 |
CN104848766B (zh) | 轨道列车车轮滚动圆直径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
CN207215086U (zh) | 一种便携非接触式轨道交通隧道限界检测系统 | |
CN105292182A (zh) | 一种基于多种传感器的轮对尺寸在线检测方法和装置 | |
CN210464365U (zh) | 一种接触轨几何参数检测装置 | |
CN104567783A (zh) | 使用mems陀螺仪的便携式轨道几何量检测系统及方法 | |
CN2921779Y (zh) | 车轮踏面擦伤及不圆度在线动态检测装置 | |
CN202195800U (zh) | 钢轨自动测量装置 | |
CN103591902B (zh) | 一种基于激光传感器的城轨车辆车轮直径检测装置及方法 | |
CN103507832B (zh) |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 | |
CN206781779U (zh) | 一种轨检车下激光扫描轨距测量装置 | |
CN102175168B (zh) | 中低速磁悬浮f型轨的轨道动态检测设备 | |
CN203511689U (zh) | 一种轨道几何尺寸检测装置 | |
TWI694022B (zh) | 軌道立體檢測系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113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