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96555U - 自行车轮圈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轮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96555U
CN203496555U CN201320613415.7U CN201320613415U CN203496555U CN 203496555 U CN203496555 U CN 203496555U CN 201320613415 U CN201320613415 U CN 201320613415U CN 203496555 U CN203496555 U CN 2034965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diversion division
imaginary line
line
cent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1341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仓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EN PRODUC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KEN PRODUC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EN PRODUCTS Inc filed Critical TOKEN PRODUCT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965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9655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行车轮圈,包括一外侧部与一内侧部,该外侧部的端面中点与该内侧部的底部中点连接界定一中心线,外侧部最顶端界定一第一假想线,内侧部最底端界定一第二假想线,内侧部的两个侧壁分别向外凸出一导流部,各导流部包含一第一端、一最外端和一第二端,第一端至最外端之间形成一第一导流面,最外端至第二端之间形成一第二导流面,最外端与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20%~60%,最外端至中心线的距离为第一端至中心线的距离的110%~145%,藉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流部使气流闪过辐条与花毂,并且产生涡流顶推第二导流面,达到降低风阻的功效。

Description

自行车轮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轮圈。
背景技术
一般的自行车轮圈与轮胎、辐条和花毂结合形成车轮。当骑乘者骑乘自行车于路上时,从前方迎面而来的气流会沿着轮圈的外环面的弧面流动,并进一步撞击到辐条与花毂,增加骑乘时的风阻,为了克服风阻,骑乘者的脚部负担势必会增加,否则车速就会受到风阻的影响而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车轮圈,其可改变从前方而来的气流的流向,使该气流不会撞击到辐条与花毂,达到降低风阻的功效。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轮圈包括一环形的外侧部与一环形的内侧部,该外侧部包括两个侧壁,该外侧部的两个侧壁形成一轮胎承置部,该外侧部的两个侧壁至少一部分为一刹车夹持面,该内侧部可供辐条连接。
其中,该自行车轮圈具有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轮胎承置部位于第一侧且具有一端面,该内侧部包含一底部,该内侧部的底部位于第二侧,该轮胎承置部的端面的中点与该内侧部的底部的中点连接界定一中心线。
其中,该内侧部的两个侧壁至少一者向外凸出一导流部以及设有一连接面,该连接面一端连结于该外侧部的其中一侧壁,该导流部包含一第一端、一最外端和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连结于该连接面,该第二端连结于该内侧部的底部,该最外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之间,该第一端至该最外端之间形成一第一导流面,该第一导流面自该连接面的另端向该第二侧的方向相对该中心线向外延伸。
其中,该外侧部的其中一侧壁的最顶端界定一第一假想线,该内侧部的底部的最底端界定一平行于该第一假想线的第二假想线,该第一、第二假想线分别垂直于该中心线,该导流部的最外端与该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20%~60%。
其中,该导流部的最外端至该中心线的距离为该导流部的第一端至该中心线的距离的110%~145%。
优选地,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40%~80%,所述导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1%~50%。
更优选地,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50%~70%,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25%~50%,所述导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1.2%~20%。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57.5%~62.5%,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32.5%~37.5%,所述导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1.5%~10%。
优选地,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中心线的距离为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至所述中心线的距离的120%~135%。
更优选地,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中心线的距离为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至所述中心线的距离的125%~130%。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面呈凹弧状。
更优选地,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导流部的第二端之间界定一凹弧状的第二导流面,该第二导流面自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向所述第二侧的方向相对所述中心线向内延伸。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面的弧度小于所述第二导流面的弧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轮圈通过导流部所设置的位置以及相对外侧部的其中一侧壁的凸出程度,达到改变气流流向,使气流闪过辐条与花毂,达到降低风阻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侧部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气流改向闪过辐条和花毂及产生涡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轮圈  20外侧部  21侧壁  22端面  30内侧部  31底部
32侧壁  321导流部  321a第一端  321b最外端  321c第二端
321d第一导流面  321e第二导流面  322连接面  40辐条  50花毂
A中心线  B第一假想线  C第二假想线  D气流  E涡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较佳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预期达成的功效,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畴,先予陈明。
请参考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轮圈10包含一环形的外侧部20与一环形的内侧部30,该外侧部20一体成型于该内侧部30之上,该外侧部20的材质可以是但不限于铝材或复合材。该外侧部20包含两个侧壁21,该外侧部的两个侧壁21至少一部分为一刹车夹持面,该外侧部的两个侧壁21间形成一轮胎承置部。该内侧部30为一复合材料所制成,该内侧部30包含一底部31与两个侧壁32,该外侧部20的两个侧壁21与该内侧部30的两个侧壁32在内侧部30与外侧部20一体成型后分别连接形成两个外环壁。该轮胎承置部供一轮胎设于其上,该内侧部的底部31供复数辐条40固定于其上,一花毂50供该些辐条40穿设固定,如图4所示。其中,该自行车轮圈具有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轮胎承置部位于第一侧且具有一端面22,该内侧部的底部31位于第二侧,该轮胎承置部的端面22的中点与该内侧部的底部31的中点连接界定一中心线A,该中心线A垂直于该花毂50的一轴线。
该内侧部的两个侧壁32分别向外凸出一导流部321,该两个导流部321的位置彼此相对应。更明确地说,该内侧部的两个侧壁32各包含一连接面322,各连接面322一端连结于该外侧部的其中一侧壁,各导流部321包含一第一端321a、一最外端321b及一第二端321c,各导流部321的第一端321a连结于其中一连接面322,各导流部321的第二端321c连结于该内侧部的底部31,各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位于第一、第二端321a、321c之间,各导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最外端321b之间形成一第一导流面321d,该第一导流面321d自该连接面322的另端向该第二侧的方向相对该中心线A向外延伸,较佳者,各导流部的第一导流面321d呈凹弧状。各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第二端321c之间界定一第二导流面321e,该第二导流面321e自各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向该第二侧的方向相对该中心线A向内延伸,较佳者,各导流部的第二导流面321e也呈凹弧状。
其中,该外侧部的其中一侧壁21的最顶端界定一第一假想线B,该内侧部的底部的最底端界定一平行于该第一假想线B的第二假想线C,该第一、第二假想线B、C分别垂直于该中心线A,各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与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20%~60%,各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该中心线A的距离为该导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该中心线A的距离的110%~145%。
上述所界定的各导流部321所设置的位置及相对外侧部的两个侧壁21的凸出程度,将彻底改变两道气流D的流向,请参考图2至图4所示,当骑乘者骑乘装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轮圈10的自行车于路上时,由骑乘者前方往后方吹拂的两道气流D会先接触到外侧部的两个侧壁21,再沿着内侧部的两个侧壁的连接面322的延伸方向流动,当该两道气流D分别碰触到各导流部的第一导流面321d时,会改变其原本的流向而顺着两个第一导流面321d的弧形延伸方向往外流动,且该两道气流D往外流动一段距离后会持续往后流动,此时,被改变流向的两道气流D恰可闪过辐条40与花毂50而达到降低风阻的功效。值得一提的是,两道气流D往外流动时,会有一部分空气填补各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内侧部的底部31之间的空间,由于各导流部321所设置的位置及相对外侧部的两个侧壁21的凸出程度的关系,使得该空气填补的过程中会产生涡流E(vortex),该两道涡流E吹向各导流部的第二导流面321e,藉此,可提供向前推送的力量,能使骑乘更为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实验发现,当本实用新型的条件为“该导流部的第一端321a与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40%~80%,该导流部的第二端321c至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该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1%~50%”,再搭配前述“各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与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20%~60%,各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该中心线A的距离为该导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该中心线A的距离的110%~145%”等条件的情况下,所测得的各导流部的第一导流面321d与第二导流面321e的弧度、各导流部321设置的位置及相对外侧部的两个侧壁21的凸出程度,可提供较佳的改变两道气流D流向以及提升涡流E提供推送力量的效果,达到较佳的降低风阻及省力的功效。
本发明人更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当本实用新型的条件为“该导流部的第一端321a与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50%~70%,该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与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25%~50%,该导流部的第二端321c至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该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1.2%~20%,该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该中心线A的距离为该导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该中心线A的距离的120%~135%”的时候,所测得的各导流部的第一导流面321d与第二导流面321e的弧度、各导流部321设置的位置及相对外侧部的两个侧壁21的凸出程度,可提供更好的改变两道气流D流向以及提升涡流E提供推送力量的效果,达到更好的降低风阻及省力的功效。
其中,当本实用新型的条件为“该导流部的第一端321a与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57.5%~62.5%,该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与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32.5%~37.5%,该导流部的第二端321c至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该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1.5%~10%,该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该中心线A的距离为该导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该中心线A的距离的125%~130%”的时候,所测得的各导流部的第一导流面321d与第二导流面321e的弧度、各导流部321设置的位置及相对外侧部的两个侧壁21的凸出程度,可提供优于前述各项条件的改变两道气流D流向以及提升涡流E提供推送力量的效果,达到优于前述各项条件的降低风阻及省力的功效。
其中,当本实用新型的条件为“该导流部的第一端321a与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60%,该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与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35%,该导流部的第二端321c至该第二假想线C的距离为该第一、第二假想线B、C的距离的1.8%,该导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该中心线A的距离为该导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该中心线A的距离的128%”的时候,所测得的各导流部的第一导流面321d与第二导流面321e的弧度、各导流部321设置的位置及相对外侧部的两个侧壁21的凸出程度,可提供最佳的改变两道气流D流向以及提升涡流E提供推送力量的效果,达成最佳的降低风阻及省力的功效。
此外,各导流部的第一导流面321d的弧度小于各导流部的第二导流面321e的弧度时,能够辅以提升改变两道气流D流向以及涡流E提供推送力量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各导流部321相对连接面322向外弯折成型,较佳者,各导流部321的最大厚度等于该连接面322的厚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各导流部321的最大厚度大于该连接面322的厚度,因此,在轻量化轮圈的要求下,各导流部321具有强化轮圈侧向结构强度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轮圈不仅结构创新,且极具进步的功效。

Claims (9)

1.一种自行车轮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环形的外侧部与一环形的内侧部,该外侧部包括两个侧壁,该外侧部的两个侧壁形成一轮胎承置部,该外侧部的两个侧壁至少一部分为一刹车夹持面,该内侧部可供辐条连接;
其中,该自行车轮圈具有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轮胎承置部位于第一侧且具有一端面,该内侧部包含一底部,该内侧部的底部位于第二侧,该轮胎承置部的端面的中点与该内侧部的底部的中点连接界定一中心线;
其中,该内侧部的两个侧壁至少一者向外凸出一导流部以及设有一连接面,该连接面一端连结于该外侧部的其中一侧壁,该导流部包含一第一端、一最外端和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连结于该连接面,该第二端连结于该内侧部的底部,该最外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之间,该第一端至该最外端之间形成一第一导流面,该第一导流面自该连接面的另端向该第二侧的方向相对该中心线向外延伸;
其中,该外侧部的其中一侧壁的最顶端界定一第一假想线,该内侧部的底部的最底端界定一平行于该第一假想线的第二假想线,该第一、第二假想线分别垂直于该中心线,该导流部的最外端与该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20%~60%;
其中,该导流部的最外端至该中心线的距离为该导流部的第一端至该中心线的距离的110%~14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40%~80%,所述导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1%~5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50%~70%,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25%~50%,所述导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1.2%~2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57.5%~62.5%,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与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32.5%~37.5%,所述导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线的距离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线的距离的1.5%~1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中心线的距离为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至所述中心线的距离的120%~13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中心线的距离为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至所述中心线的距离的125%~130%。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呈凹弧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导流部的第二端之间界定一凹弧状的第二导流面,该第二导流面自所述导流部的最外端向所述第二侧的方向相对所述中心线向内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的弧度小于所述第二导流面的弧度。
CN201320613415.7U 2012-10-26 2013-09-30 自行车轮圈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9655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9684 2012-10-26
TW102101472A TWI547390B (zh) 2012-10-26 2013-01-15 自行車輪圈
TW102101472 2013-01-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96555U true CN203496555U (zh) 2014-03-26

Family

ID=49224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13415.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96555U (zh) 2012-10-26 2013-09-30 自行车轮圈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96555U (zh)
TW (1) TWI5473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3100B (zh) * 2016-11-14 2018-02-01 銘穗精密工業有限公司 自行車輪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60827B1 (en) * 2010-04-19 2018-08-01 ENVE Composites, LLC Multi-surface rim for enhanced efficienc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47390B (zh) 2016-09-01
TW201325937A (zh) 2013-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22977A (zh) 多tg碳纤维轮圈及其制备方法
CN203496555U (zh) 自行车轮圈
CN104787186B (zh) 一种电动休闲滑板车
CN203681136U (zh) 多tg碳纤维轮圈
CN203920272U (zh) 轿车hd700花纹子午线轮胎
CN203344620U (zh) 车辆轮圈
CN205818789U (zh) 一种碳纤维自行车轮圈
CN100526656C (zh) 汽车发动机冷却风扇
CN204205801U (zh) 一种电动滑板车轮毂电机的散热外壳
CN205417983U (zh) 一种设有多种功能的自行车平面多档变速轮盘
CN202826166U (zh) 一种农用轮胎模具
CN203267647U (zh) 组合式自行车轮圈结构
CN102555660A (zh) 风能轮毂
CN203004958U (zh) 一种童车车轮
CN202986652U (zh) 一种摩托车轮毂
CN202368260U (zh) 一种轮缘加强车轮
CN203267668U (zh) 一种自行车
CN202156233U (zh) 一种钢制车轮
CN208498685U (zh) 一种复合材料滑步车
CN206926469U (zh) 一种新型免充气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内胎
CN206444171U (zh) 一种水陆两用型玩具车
CN207274276U (zh) 一种高强度电动车轮毂
CN202986654U (zh) 一种踏板车轮毂
CN106621357A (zh) 一种水陆两用型玩具车
CN203623271U (zh) 一种多腔车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26

Termination date: 201509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