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88347U -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88347U
CN203488347U CN201320597328.7U CN201320597328U CN203488347U CN 203488347 U CN203488347 U CN 203488347U CN 201320597328 U CN201320597328 U CN 201320597328U CN 203488347 U CN203488347 U CN 203488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gas
chamber
micro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9732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英伦
余荣侯
陈世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9732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883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88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8834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包括: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包括堆迭设置的进气板、共振片以及压电致动器,其中共振片与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的一第一腔室,使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进气板导入,经共振片进入第一腔室内,再向下传输,以形成压力梯度流道持续推出气体;微型阀门装置包括堆迭设置的集气板、阀门片以及出口板;当气体自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向下传输至集气腔室后,再传递至微型阀门装置内,以因应气体的单向流动而使阀门片的阀孔进行开或关,以进行集压或卸压。

Description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气压动力装置,尤指一种微型超薄且静音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各领域中无论是医药、电脑科技、打印、能源等工业,产品均朝精致化及微小化方向发展,其中微型泵、喷雾器、喷墨头、工业打印装置等产品所包含的流体输送结构为其关键技术,因此,如何藉创新结构突破其技术瓶颈,为发展的重要内容。
举例来说,在医药产业中,许多需要采用气压动力驱动的仪器或设备,通常采以传统马达及气压阀来达成其气体输送的目的。然而,受限于此等传统马达以及气体阀的体积限制,使得此类的仪器设备难以缩小其整体装置的体积,即难以实现薄型化的目标,更无法使之达到可携式的目的。此外,这些传统马达及气体阀在作动时亦会产生噪音的问题,导致使用上的不便利及不舒适。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已知技术缺失,可使传统采用气体传输装置的仪器或设备达到体积小、微型化且静音,进而达到轻便舒适的可携式目的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可携式或穿戴式仪器或设备中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经由整合微型气体传输装置与微型阀门装置,以解决已知技术的采用气压动力驱动的仪器或设备所具备的体积大、难以薄型化、无法达成可携式的目的,以及噪音大等缺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较广义实施方面为提供一种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包括: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包括:进气板,具有至少一进气孔、至少一汇流排孔及一中心孔洞,至少一进气孔供导入气体,汇流排孔对应进气孔,且引导进气孔的气体汇流至中心孔洞;共振片,具有中空孔洞,对应流道板之中心孔洞;以及压电致动器,具有悬浮板及外框,悬浮板及外框之间以至少一支架连接,且于悬浮板的表面贴附压电陶瓷板;其中,上述的进气板、共振片及压电致动器依序对应对迭设置定位,且共振片与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第一腔室,以使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进气板的至少一进气孔导入,经流道板的至少一汇流排孔汇集至中心孔洞,再流经共振片之中空孔洞,以进入第一腔室内,再由压电致动器的至少一支架之间的空隙向下传输,以持续推出气体;以及微型阀门装置,包括:集气板,具有第一贯穿孔、数个第二贯穿孔、第一卸压腔室及第一出口腔室,第一贯穿孔与第一卸压腔室相连通,第二贯穿孔与第一出口腔室相连通;阀门片,具有阀孔;以及出口板,具有第三贯穿孔、第四贯穿孔、第二卸压腔及第二出口腔室,第三贯穿孔对应于集气板的第一贯穿孔,且与第二卸压腔室相连通,第四贯穿孔与第二出口腔室相连通,且第二出口腔室对应连通数个第二贯穿孔,以及第二卸压腔室及第二出口腔室之间具有连通流道;其中,上述的集气板、阀门片及出口板依序对应堆迭设置定位,阀门片设置于集气板及出口板之间,且阀门片的阀孔对应设置于数个第二贯穿孔及第四贯穿孔之间,气体自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向下传输至微型阀门装置内时,由第一贯穿孔及数个第二贯穿孔进入第一卸压腔室及第一出口腔室内,而导入气体由阀门片的阀孔流入第四贯穿孔内进行集压作业,当集压气体大于导入气体时,集压气体自第四贯穿孔朝第二出口腔室流动,以使阀门片位移,并使阀门片的阀孔抵顶于集气板而关闭,同时集压气体于第二出口腔室内可沿连通流道流至第二卸压腔室内,此时于第二泄压腔室内阀门片位移,集压气体可由第三贯穿孔流出,以进行卸压作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广义实施方面为提供一种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包括: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包括:进气板;共振片;以及压电致动器;其中,上述的进气板、共振片及压电致动器依序对应堆迭设置定位,且共振片与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第一腔室,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进气板进入,流经共振片,以进入第一腔室内再向下传输;以及微型阀门装置,包括:集气板,具有至少两贯穿孔及至少两腔室;阀门片,具有阀孔;以及出口板,具有至少两贯穿孔及至少两腔室;其中,上述的集气板、阀门片以及出口板依序对应堆迭设置定位,微型气体传输装置与微型阀门装置之间形成集气腔室,当气体自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向下传输至集气腔室,再传递至微型阀门装置内,通过集气板、出口板分别具有的至少两贯穿孔及至少两腔室,以因应气体的单向流动而使阀门片的阀孔对应进行开或关,以进行集压或卸压作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较广义实施方面为提供一种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包括: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包括依序堆迭设置进气板、共振片以及压电致动器,其中共振片与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第一腔室,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进气板进入,流经共振片,以进入第一腔室内再传输;以及微型阀门装置,包括依序堆迭设置集气板、阀门片以及出口板,阀门片具有阀孔;其中,当气体自微型气体传输装置传输至微型阀门装置内,俾进行集压或卸压作业。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正面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背面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B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D图为图3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集压作动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降压或是卸压作动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微型动力气压装置
1A:微型气体传输装置
1B:微型阀门装置
10:进气板
100:进气孔
101:中心孔洞
102:汇流排孔
11:共振片
110:中空孔洞
111、124、141:导电接脚
112:第一腔室
12:压电致动器
120:悬浮板
120a:凸部
121:外框
122:支架
123:压电陶瓷板
125:空隙
13:绝缘片
14:导电片
15:集气板
150:集气板的第一表面
151:集气板的第二表面
152:集气腔室
153:第一贯穿孔
154:第二贯穿孔
155:第一卸压腔室
156:第一出口腔室
157、171a:凸部结构
158:凹槽结构
16:阀门片
160:阀孔
17:出口板
170:出口板的第一表面
171:第三贯穿孔
172:第四贯穿孔
173:第二出口腔室
174:第二卸压腔室
175:出口板的第二表面
176:卸压孔
177:连通流道
18:出口
g0:间隙具有页宽喷印补偿的快速成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方面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1可应用于医药生技、能源、电脑科技或是打印等工业,用以传送气体,但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A及图1B,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正面分解结构示意图以及背面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1由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以及微型阀门装置1B所组合而成,其中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至少具有进气板10、共振片11、压电致动器12、绝缘片13、导电片14等结构,其是将压电致动器12对应于共振片11而设置,并使进气板10、共振片11、压电致动器12、绝缘片13、导电片14等依序堆迭设置,且该压电致动器12由一悬浮板120以及一压电陶瓷板123组装而成;以及微型阀门装置1B则由集气板15、阀门片16以及出口板17等依序堆迭组装而成,但不以此为限。经由此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以及微型阀门装置1B的组装设置,以使气体自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的进气板10上的至少一进气孔100进气,并通过压电致动器12的作动,而流经多个压力腔室,并向下传输,进而可使气体在微型阀门装置1B内单向流动,并将压力蓄积于与微型阀门装置1B的出口端相连的一装置(未图示)中,且当需进行泄压时,则调控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的输出量,使气体经由微型阀门装置1B的出口板17上的连通流道177而排出,以进行泄压。
请续参阅图1B,在本实施例中,共振片12与压电致动器13之间具有一间隙g0(如图3所示),然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共振片12与压电致动器13之间亦可不具有间隙,故其实施方面并不以此为限。且在本实施例中,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的进气板10具有至少一进气孔100,用以供气体自装置外顺应大气压力的作用而自该至少一进气孔100流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内,且由图1B可见,进气板10的另一面上具有至少一汇流排孔102,用以与该至少一进气孔100对应设置,并可将自该至少一进气孔100进入的气体引导并汇流集中至一中心孔洞101,以向下传递。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的至少一汇流排孔102及中心孔洞101等结构亦可设置于另一流道板(未图示)中,而与进气板10独立分离设置,及此两者或可为一体成型、或可为分离设置的结构,并不以本实施例所述的一体成型的型态为限。以及,共振片11由一可挠性材质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且于共振片11上具有一中空孔洞110,对应于进气板10之中心孔洞101而设置,以使气体可向下流通。
请同时参阅图1A及图1B,其中,压电致动器12由一悬浮板120、一外框121、至少一支架122以及一压电陶瓷板123所共同组装而成,其中,该压电陶瓷板123贴附于悬浮板120的下表面,以及该至少一支架122连接于悬浮板120以及外框121之间,且于支架122、悬浮板120及外框123之间还具有至少一空隙125,用以供气体流通,且该悬浮板120、外框121以及支架122的型态及数量具有多种变化。另外,外框121还具有一向外凸设的导电接脚124,用以供电连接之用,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悬浮板120为一阶梯面的结构,意即于悬浮板120的上表面还具有一凸部120a(如图1A所示),悬浮板120的凸部120a与外框121的上表面共平面,且悬浮板120的上表面及支架122的上表面亦为共平面,且该悬浮板120的凸部120a及外框121的上表面与悬浮板120的上表面及支架122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一特定深度。至于悬浮板120的下表面,则如图1B所示,其与外框121的下表面及支架122的下表面为平整的共平面结构,而压电陶瓷板123则贴附于此平整的悬浮板120的下表面处。在一些实施例中,悬浮板120、支架122以及外框121可由一金属板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即压电致动器12由压电陶瓷板123与金属板黏合而成,且这些悬浮板120、外框121及支架122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但不以此为限,至于其制造方式则可由传统加工、或黄光蚀刻、或激光加工、或电铸加工、或放电加工等方式制出,均不以此为限。
此外,请续参阅图1A及图1B,在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中还具有绝缘片13及导电片14,绝缘片13及导电片14是对应设置于压电致动器12之下,且其形态大致上对应于压电致动器12的外框的形态。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片13即由可绝缘的材质所构成,例如:塑胶,但不以此为限,以进行绝缘之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电片14即由可导电的材质所构成,例如:金属,但不以此为限,以进行电导通之用。以及,在本实施例中,共振片11上可具有一导电接脚111,但不以此为限,而导电致动器12的外框121上亦具有与共振片11的导电接脚111相对应设置的导电接脚124,亦不以此为限,另外,在导电片14上亦可设置一导电接脚141,以进行电导通之用。
请同时参阅图1A、图1B、图2及图3,其中图2为图1B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组装示意图,图3则为图2所示的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见当图1A、图1B组装完成后,即可如图2所示,为由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以及微型阀门装置1B组合而成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1,且图2为其背面结构示意图,故可见于微型阀门装置1B的出口板17的第二表面175上具有卸压孔176以及与一外部装置连接的出口18,而其详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则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依序由进气板10、共振片11、压电致动器12、绝缘片13及导电片14等堆迭而成,且在共振片11与压电致动器12之间具有一间隙g0,在本实施例中,在共振片11及压电致动器12的外框121之间的间隙g0中填充一材质,例如:导电胶,但不以此为限,以使共振片11与压电致动器12的悬浮板120的凸部120a之间可维持该间隙g0的深度,进而可导引气流更迅速地流动,且因悬浮板120的凸部120a与共振片11保持适当距离使彼此接触干涉减少,促使噪音产生可被降低;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亦可经由加高压电致动器12的外框121的高度,以使其与共振片11组装时增加一间隙,但不以此为限,另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共振片11与压电致动器12之间亦可不具有间隙g0,即其实施方面并不以此为限。
请同时参阅图1A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微型阀门装置1B依序由集气板15、阀门片16以及出口板17堆迭而成,在本实施例中,集气板15的第一表面150上是凹陷以形成一集气腔室152,由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向下传输的气体则暂时蓄积于此集气腔室152中,且在集气板15中具有第一贯穿孔153及数个第二贯穿孔154,第一贯穿孔153及数个第二贯穿孔154的一端与集气腔室152相连通,另一端则分别与集气板15的第二表面151上的第一卸压腔室155及第一出口腔室156相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数个第二贯穿孔154可为但不限为三孔洞的设计,以使气体自该数个第二贯穿孔154的三孔洞导送至阀门片16时可平均分散气流压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集气板15的第一卸压腔室155及第一出口腔室156均为两侧渐斜的腔室结构,以将气体自第一贯穿孔153及数个第二贯穿孔154迅速地导入两侧渐斜的第一卸压腔室155及第一出口腔室156,以加速气体的传输速率。以及,在第一出口腔室156处还进一步增设一凸部结构157,例如可为但不限为一圆柱结构,且其是与阀门片16的阀孔160对应设置;另外,如图1A所示,在集气板15上还具有数个环绕于集气腔室152而设置的凹槽结构158,用以供一密封环(未图示)设置于其上。
出口板17亦具有两贯穿设置的第三贯穿孔171以及第四贯穿孔172,且第三贯穿孔171对应于集气板15的第一贯穿孔153而设置,第四贯穿孔172与第二出口腔室173相连通,第二出口腔室173对应连通数个第二贯穿孔154,且于出口板17的第一表面170上对应于第三贯穿孔171处凹陷形成一第二卸压腔室174,而对应于第四贯穿孔172处则凹陷形成一第二出口腔室173,且于第二卸压腔室174与第二出口腔室173之间还具有一连通流道177,用以供气体流通。该第三贯穿孔171的一端与第二卸压腔室174相连通,且其端部可进一步增设一凸出而形成的凸部结构171a,例如可为但不限为具有斜度的凸部结构,另一端则连通于出口板17的第二表面175的卸压孔176;而第四贯穿孔172的一端与第二出口腔室173相连通,另一端则与出口18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出口18可与一装置(未图示),例如:压力机,但不以此为限,相连接。
阀门片16上具有一阀孔160,当阀门片16与集气板15及出口板17定位组装时,是将其阀孔160对应于集气板16的第一出口腔室156的凸部结构157而对应设置,经由此单一的阀孔160的设计,以使气体可根据其压差而达到单向流动的目的。
请续参阅图3、图4A至第4D图,其中图4A至第4D图为图3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集压作动示意图。如图3所示,当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的进气板10、共振片11与压电致动器12依序对应组装后,则在进气板10的中心孔洞101处可与共振片11共同形成一汇流气体的腔室,且在共振片11与压电致动器12之间还形成一第一腔室112,用以暂存气体,且第一腔室112是通过共振片11的中空孔洞110而与进气板10的中心孔洞101处的腔室相连通,且第一腔室112的两侧则由压电致动器12的支架122之间的空隙125而与设置于其下的微型阀门装置1B相连通。
当微型气压动力装置1的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作动时,主要由压电致动器12受电压致动而以支架122为支点,进行垂直方向的往复式振动。如图4A所示,当压电致动器12受电压致动而向下振动时,则气体由进气板10上的至少一进气孔100进入,并经由至少一汇流排孔102以汇集到中央的中心孔洞101处,再经由共振片11上与中心孔洞101对应设置的中央孔洞110向下流入至第一腔室112中,其后,由于受压电致动器12振动的带动,共振片11亦会随之共振而进行垂直的往复式振动,如图4B所示,则为共振片11亦随之向下振动,并贴附抵触于压电致动器12的悬浮板120的凸部120a上,经由此共振片11的形变,以压缩第一腔室112的体积,并关闭第一腔室112中间流通空间,促使其内的气体推挤向两侧流动,进而经过压电致动器12的支架122之间的空隙125而向下穿越流动,以流至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与微型阀门装置1B之间的集气腔室152内,并再由与集气腔室152相连通的第一贯穿孔153及数个第二贯穿孔154向下对应流至第一卸压腔室155及第一出口腔室156中。
接着,则如图4C所示,由于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的共振片11回复至初始位置,而压电致动器12受电压驱动以向上振动,如此同样挤压第一腔室112的体积,但此时由于压电致动器12是向上抬升,因而使得第一腔室112内的气体会朝两侧流动,进而带动气体持续地自进气板10上的至少一进气孔100进入,再流入中心孔洞101所形成的腔室中;同时,在第一腔室112内的气体会经由压电致动器12的支架122之间的空隙125持续地输入至微型阀门装置1B的集气腔室152、第一卸压腔室155以及第一出口腔室156中,如此更使得第一卸压腔室155及第一出口腔室156内的气压越大,进而推动可挠性的阀门片16向下产生弯曲形变,则在第二卸压腔室174中,阀门片16则向下平贴并抵顶于第三贯穿孔171端部的凸部结构171a,进而使第三贯穿孔171封闭,而在第二出口腔室173中,阀门片16上对应于第四贯穿孔172的阀孔160是向下打开,使第二出口腔室173内的气体可由第四贯穿孔172向下传递至出口18及与出口18连接的任何装置(未图示),进而以达到集压作业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利用第三贯穿孔171端部增设的凸部结构171a,以加强阀门片16快速抵触封闭第三贯穿孔171,并达到一预力抵触作用完全密封的效果,但并不以此为限。
最后,则如图4D所示,当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的共振片11共振向上位移,进而使进气板10的中心孔洞101内的气体可由共振片11的中空孔洞110而流入第一腔室112内,再经由压电致动器12的支架122之间的空隙125而向下持续地传输至微型阀门装置1B中,则由于其气体压持续向下增加,故气体仍会持续地经由微型阀门装置1B的集气腔室152、第二贯穿孔154、第一出口腔室156、第二出口腔室173及第四贯穿孔172而流至出口18及与出口18连接的任何装置中,此集压作业可经由外界的大气压力与装置内的压力差以驱动之,但不以此为限。
由此集压的实施方面可见,当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的共振片11进行垂直的往复式振动时,可由其与压电致动器12之间的间隙g0以增加其垂直位移的最大距离,换句话说,在该两结构之间设置间隙g0可使共振片11于共振时可产生更大幅度的上下位移,因而可促进气体更快速的流动,并可达到静音的效果。如此,在经此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的流道设计中产生压力梯度,使气体高速流动,并通过流道进出方向的阻抗差异,将气体由吸入端传输至排出端,且在排出端有气压的状态下,仍有能力持续推出气体。
请参阅图5,图3所示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的降压或是卸压作动示意图。如图所示,当微型阀门装置1B进行卸压时,其可经由调控微型气体传输装置1A的气体传输量,使气体不再输入集气腔室152中,或是当与出口18连接的装置(未图示)内部压力大于外界的大气压力时,则可使微型阀门装置1B进行卸压。此时,气体将自与出口18连接的第四贯穿孔172输入至第二出口腔室173内,使得第二出口腔室173的体积膨胀,进而促使可挠性的阀门片16向上弯曲形变,并向上平贴、抵顶于集气板15上,故阀门片16的阀孔160会因抵顶于集气板15而关闭。当然,在本实施例,可利用第一出口腔室156增设凸部结构157,让可挠性的阀门片16向上弯曲形变更快速抵触,使阀孔160更有利达到一预力抵触作用完全贴附密封的关闭状态,故阀门片16的阀孔160会因抵顶于该凸部结构157而关闭,则该第二出口腔室173内的气体将不会逆流至第一出口腔室156中。以及,第二出口腔室173中的气体可经由连通流道177而流至第二卸压腔室174中,进而使第二卸压腔室174的体积扩张,并使对应于第二卸压腔室174的阀门片16同样向上弯曲形变,此时由于阀门片16未抵顶封闭于第三贯穿孔171端部,故该第三贯穿孔171即处于开启状态,即第二卸压腔室174内的气体可由第三贯穿孔171向外流至卸压孔176处以进行卸压作业。当然,本实施例,可利用第三贯穿孔171端部增设的凸部结构171a,让可挠性的阀门片16向上弯曲形变更快速,更有利脱离关闭第三贯穿孔171的状态。如此,则可经由此单向的卸压作业将与出口18连接的装置(未图示)内的气体排出而降压,或是完全排出而完成卸压作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微型气体动力装置,主要经由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及微型阀门装置的相互组接,使气体自微型气体传输装置上的进气孔进入,并利用压电致动器的作动,使气体于设计后的流道及压力腔室中产生压力梯度,进而使气体高速流动而传递至微型阀门装置中,再通过微型阀门装置的单向阀门设计,使气体以单方向流动,进而可将压力累积于与出口连接的任何装置中;而当欲进行降压或卸压时,则调控微型气体传输装置的传输量,并使气体可由与出口连接的装置中传输至微型阀门装置的第二出口腔室,并由连通流道将的传输至第二卸压腔室,再由卸压孔流出,进而以达到可使气体迅速地传输,且同时可达到静音的功效,还可使微型气体动力装置的整体体积减小及薄型化,进而使微型气体动力装置达成轻便舒适的可携式目的,并可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器材及相关设备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极具产业利用价值。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实施例详细叙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艺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但皆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包括:
一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包括:
一进气板,具有至少一进气孔、至少一汇流排孔及一中心孔洞,该至少一进气孔供导入气体,该汇流排孔对应该进气孔,且引导该进气孔的气体汇流至该中心孔洞;
一共振片,具有一中空孔洞,对应该流道板的该中心孔洞;以及
一压电致动器,具有一悬浮板及一外框,该悬浮板及该外框之间以至少一支架连接,且于该悬浮板的一表面贴附一压电陶瓷板;
其中,上述的该进气板、该共振片及该压电致动器依序对应对迭设置定位,且该共振片与该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一间隙形成一第一腔室,以使该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该进气板的该至少一进气孔导入,经该流道板的该至少一汇流排孔汇集至该中心孔洞,再流经该共振片的该中空孔洞,以进入该第一腔室内,再由该压电致动器的该至少一支架之间的一空隙向下传输,以持续推出气体;以及
一微型阀门装置,包括:
一集气板,具有一第一贯穿孔、数个第二贯穿孔、一第一卸压腔室及一第一出口腔室,该第一贯穿孔与该第一卸压腔室相连通,该第二贯穿孔与该第一出口腔室相连通;
一阀门片,具有一阀孔;以及
一出口板,具有一第三贯穿孔、一第四贯穿孔、一第二卸压腔室及一第二出口腔室,该第三贯穿孔对应于该集气板的该第一贯穿孔,且与该第二卸压腔室相连通,该第四贯穿孔与该第二出口腔室相连通,且该第二出口腔室对应连通该数个第二贯穿孔,以及该第二卸压腔室及该第二出口腔室之间具有一连通流道;
其中,上述的该集气板、该阀门片及该出口板依序对应堆迭设置定位,该阀门片设置于该集气板及该出口板之间,且该阀门片的该阀孔对应设置于该数个第二贯穿孔及该第四贯穿孔之间,气体自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向下传输至该微型阀门装置内时,由该第一贯穿孔及该数个第二贯穿孔进入该第一卸压腔室及该第一出口腔室内,而导入气体由该阀门片的该阀孔流入该第四贯穿孔内进行集压作业,当集压气体大于导入气体时,集压气体自该第四贯穿孔朝该第二出口腔室流动,以使该阀门片位移,并使该阀门片的该阀孔抵顶于该集气板而关闭,同时集压气体于该第二出口腔室内可沿连通流道流至该第二卸压腔室内,此时于第二泄压腔室内该阀门片位移,集压气体可由该第三贯穿孔流出,以进行卸压作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还包括一绝缘片及一导电片,且该绝缘片及该导电片依序设置于该压电致动器之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的该压电致动器的该悬浮板的一上表面为一阶梯面的结构,即该上表面具有一凸部,且该凸部与该外框的一上表面共平面,该凸部及该外框的该上表面与该悬浮板的该上表面及该支架的一上表面之间具有一特定深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的该压电致动器的该压电陶瓷板贴附于该悬浮板的一下表面,且该悬浮板的该下表面与该外框及该支架的一下表面共平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阀门装置的该集气板的该第一卸压腔室及该第一出口腔室均为两侧渐斜的腔室结构,以将气体自该第一贯穿孔及该数个第二贯穿孔迅速地导入两侧渐斜的该第一卸压腔室及该第一出口腔室。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阀门装置的该集气板的该数个第二贯穿孔为三孔洞的设计,俾使气体自该三孔洞导送至该阀门片时可平均分散气流压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阀门装置的该集气板于一表面还具有一集气腔室,且该集气腔室与该第一贯穿孔及该数个第二贯穿孔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阀门装置的该第一卸压腔室及该第一出口腔室设置于该集气板所相对的该集气腔室的另一表面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阀门装置的该集气板的该第一出口腔室还具有一凸部结构,且该凸部结构对应该阀片板的该阀孔设置,以利快速抵触形成一预力抵触完全密封关闭该阀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阀门装置的该第二卸压腔室及该第二出口腔室设置于该出口板的一表面上,分别与该集气板的该第一卸压腔室及该第一出口腔室相对应。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阀门装置的该出口板的该第三贯穿孔端部具有一凸部结构,以利该阀门片快速抵触形成一预力抵触完全密封关闭该第三贯穿孔,或以利该阀门片快速脱离开启该第三贯穿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第三贯穿孔端部的该凸部结构为具有斜度的凸部结构。
13.一种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包括:
一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包括:
一进气板;
一共振片;以及
一压电致动器;
其中,上述的该进气板、该共振片及该压电致动器依序对应堆迭设置定位,且该共振片与该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一间隙形成一第一腔室,该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该进气板进入,流经该共振片,以进入该第一腔室内再向下传输;以及
一微型阀门装置,包括:
一集气板,具有至少两贯穿孔及至少两腔室;
一阀门片,具有一阀孔;以及
一出口板,具有至少两贯穿孔及至少两腔室;
其中,上述的该集气板、该阀门片以及该出口板依序对应堆迭设置定位,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与该微型阀门装置之间形成一集气腔室,当气体自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向下传输至该集气腔室,再传递至该微型阀门装置内,通过该集气板、该出口板分别具有的至少两贯穿孔及至少两腔室,以因应气体的单向流动而使该阀门片的该阀孔对应进行开或关,俾进行集压或卸压作业。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该进气板具有至少一进气孔、至少一汇流排孔及一中心孔洞,该至少一进气孔供导入气体,该汇流排孔对应该进气孔,且引导该进气孔的气体汇流至该中心孔洞;该共振片具有一中空孔洞,对应该流道板的该中心孔洞;以及该压电致动器具有一悬浮板及一外框,该悬浮板及该外框之间以至少一支架连接,且于该悬浮板的一表面贴附一压电陶瓷板。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阀门装置的该集气板具有一第一贯穿孔、数个第二贯穿孔、一第一卸压腔室及一第一出口腔室,该第一贯穿孔与该第一卸压腔室相连通,该第二贯穿孔与第一出口腔室相连通,且该第一卸压腔室及该第一出口腔室均为两侧渐斜的腔室结构,以及,该数个第二贯穿孔为三孔洞的设计,俾使气体自该三孔洞导送至该阀门片时可平均分散气流压力。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阀门装置的该出口板具有一第三贯穿孔、一第四贯穿孔、一第二卸压腔室及一第二出口腔室其中该第二卸压腔室及该第二出口腔室之间具有一连通流道。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阀门片设置于该集气板及该出口板之间,且该阀门片的阀孔对应设置于该数个第二贯穿孔及该第四贯穿孔之间,气体自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向下传输至该微型阀门装置内时,由该第一贯穿孔及该数个第二贯穿孔进入该第一卸压腔室及该第一出口腔室内,而导入气体由该阀门片的该阀孔流入该第四贯穿孔内进行集压作业,当集压气体大于导入气体时,集压气体自该第四贯穿孔朝该第二出口腔室流动,以使该阀门片位移,并使该阀门片的该阀孔抵顶于该集气板而关闭,同时集压气体于该第二出口腔室内可沿连通流道流至该第二卸压腔室内,此时于第二泄压腔室内该阀门片位移,集压气体可由该第三贯穿孔流出,进行卸压作业。
18.一种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包括:
一微型气体传输装置,包括依序堆迭设置一进气板、一共振片以及一压电致动器,其中该共振片与该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一间隙形成一第一腔室,该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气体由该进气板进入,流经该共振片,以进入该第一腔室内再传输;以及
一微型阀门装置,包括依序堆迭设置一集气板、一阀门片以及一出口板,该阀门片具有一阀孔;
其中,当气体自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传输至该微型阀门装置内,俾进行集压或卸压作业。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其中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与该微型阀门装置之间形成一集气腔室,使该气体自该微型气体传输装置传输至该集气腔室,再传递至该微型阀门装置内。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微型气压动力装置,该微型阀门装置的该集气板、该出口板分别具有至少两贯穿孔及至少两腔室,以因应气体的单向流动而使该阀门片的该阀孔对应进行开或关。
CN201320597328.7U 2013-09-25 2013-09-25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88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97328.7U CN203488347U (zh) 2013-09-25 2013-09-25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97328.7U CN203488347U (zh) 2013-09-25 2013-09-25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88347U true CN203488347U (zh) 2014-03-19

Family

ID=50259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97328.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88347U (zh) 2013-09-25 2013-09-25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88347U (zh)

Cited B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4632A (zh) * 2016-01-15 2017-07-2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式装置
CN107023467A (zh) * 2016-01-29 2017-08-08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107037178A (zh) * 2016-02-03 2017-08-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气体检测装置
US20180066768A1 (en) 2016-09-05 2018-03-08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an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thereof
CN107800326A (zh) * 2016-09-05 2018-03-13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电致动器及其所适用的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107795465A (zh) * 2016-09-05 2018-03-13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EP3321506A1 (en) * 2016-11-10 2018-05-16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9976673B2 (en) 2016-01-29 2018-05-22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CN108071578A (zh) * 2016-11-10 2018-05-2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CN108071577A (zh) * 2016-11-10 2018-05-2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108071580A (zh) * 2016-11-10 2018-05-2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CN108278197A (zh) * 2017-01-05 2018-07-13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CN108880320A (zh) * 2017-05-12 2018-11-23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电致动器
CN109198795A (zh) * 2017-07-03 2019-01-1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压式松紧带及其所适用的充气系统
CN109420387A (zh) * 2017-08-25 2019-03-0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体清净装置
CN109745022A (zh) * 2017-11-07 2019-05-14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式血压测量装置
US10371136B2 (en) 2016-01-29 2019-08-06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10378529B2 (en) 2016-01-29 2019-08-13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10385838B2 (en) 2016-01-29 2019-08-2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US10388850B2 (en) 2016-01-29 2019-08-2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US10388849B2 (en) 2016-01-29 2019-08-2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US10451051B2 (en) 2016-01-29 2019-10-22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10487820B2 (en) 2016-01-29 2019-11-26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10487821B2 (en) 2016-01-29 2019-11-26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US10529911B2 (en) 2016-01-29 2020-01-07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US10584695B2 (en) 2016-01-29 2020-03-1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US10615329B2 (en) 2016-01-29 2020-04-07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US10619631B2 (en) 2017-01-05 2020-04-14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10655620B2 (en) 2016-11-10 2020-05-19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US10683861B2 (en) 2016-11-10 2020-06-16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10697448B2 (en) 2016-09-05 2020-06-3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US10746169B2 (en) 2016-11-10 2020-08-18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11298032B2 (en) 2017-11-07 2022-04-12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Wearable blood pressure measuring device

Cited B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4632A (zh) * 2016-01-15 2017-07-2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式装置
CN107023462A (zh) * 2016-01-29 2017-08-08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US10371136B2 (en) 2016-01-29 2019-08-06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10615329B2 (en) 2016-01-29 2020-04-07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US10529911B2 (en) 2016-01-29 2020-01-07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US10584695B2 (en) 2016-01-29 2020-03-1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CN107023456A (zh) * 2016-01-29 2017-08-08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107023460A (zh) * 2016-01-29 2017-08-08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CN107023461A (zh) * 2016-01-29 2017-08-08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CN107023459A (zh) * 2016-01-29 2017-08-08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107023467A (zh) * 2016-01-29 2017-08-08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107023457A (zh) * 2016-01-29 2017-08-08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107023466A (zh) * 2016-01-29 2017-08-08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CN107023463A (zh) * 2016-01-29 2017-08-08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US10487821B2 (en) 2016-01-29 2019-11-26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US9976673B2 (en) 2016-01-29 2018-05-22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US10487820B2 (en) 2016-01-29 2019-11-26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10451051B2 (en) 2016-01-29 2019-10-22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10388849B2 (en) 2016-01-29 2019-08-2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US10388850B2 (en) 2016-01-29 2019-08-2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US10385838B2 (en) 2016-01-29 2019-08-2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US10378529B2 (en) 2016-01-29 2019-08-13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CN107037178A (zh) * 2016-02-03 2017-08-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气体检测装置
CN107795465A (zh) * 2016-09-05 2018-03-13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US10697448B2 (en) 2016-09-05 2020-06-3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US10288192B2 (en) 2016-09-05 2019-05-14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an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thereof
US20180066768A1 (en) 2016-09-05 2018-03-08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an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thereof
CN107800326A (zh) * 2016-09-05 2018-03-13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电致动器及其所适用的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US10683861B2 (en) 2016-11-10 2020-06-16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US10746169B2 (en) 2016-11-10 2020-08-18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CN108071577A (zh) * 2016-11-10 2018-05-2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108071578A (zh) * 2016-11-10 2018-05-2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EP3321506A1 (en) * 2016-11-10 2018-05-16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CN108071580A (zh) * 2016-11-10 2018-05-2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US10655620B2 (en) 2016-11-10 2020-05-19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fluid control device
CN108071577B (zh) * 2016-11-10 2020-11-24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108278197A (zh) * 2017-01-05 2018-07-13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US10619631B2 (en) 2017-01-05 2020-04-14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iniature pneumatic device
CN108880320A (zh) * 2017-05-12 2018-11-23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电致动器
CN109198795A (zh) * 2017-07-03 2019-01-1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压式松紧带及其所适用的充气系统
CN109420387A (zh) * 2017-08-25 2019-03-05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体清净装置
CN109745022A (zh) * 2017-11-07 2019-05-14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式血压测量装置
US11298032B2 (en) 2017-11-07 2022-04-12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Wearable blood pressure measuring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88347U (zh)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CN203476669U (zh)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CN203476838U (zh) 微型气体传输装置
CN104234986B (zh)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CN205744376U (zh) 微型气体传输装置
CN104235081B (zh) 微型气体传输装置
CN205383064U (zh)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CN205918569U (zh)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206129568U (zh)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205714691U (zh) 微型气压动力装置
TWI553230B (zh) 微型氣壓動力裝置
CN101550925B (zh) 具有多个双腔体致动结构的流体输送装置
CN101550927B (zh) 具有多个双腔体致动结构的多流道流体输送装置
CN208686556U (zh) 微型流体输送装置
TWM481312U (zh) 微型氣壓動力裝置
CN206558493U (zh) 三维芯片集成电路冷却系统
TWI625462B (zh) 微型氣壓動力裝置
CN101550926A (zh) 双腔流体输送装置
CN104235438A (zh) 微型阀门装置
CN101550929B (zh) 多流道双腔流体输送装置
CN206860416U (zh)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CN101550924A (zh) 非对称双腔流体输送装置
CN203453551U (zh) 微型阀门装置
CN205479702U (zh) 微型阀门装置
CN101560972B (zh) 具有流道板的流体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