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80475U - 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80475U
CN203480475U CN201320537365.9U CN201320537365U CN203480475U CN 203480475 U CN203480475 U CN 203480475U CN 201320537365 U CN201320537365 U CN 201320537365U CN 203480475 U CN203480475 U CN 203480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tern
semi
luminous flux
substrate
transparent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3736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丽
邱宗科
叶惠林
余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to CN20132053736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804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80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804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其中上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半透区域。一光通量调整部,设置于第一基板上,且位于半透区域内,其中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不透光图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光通量调整部来控制半透区域的光通量,使得半透区域的光通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调整性。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且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的演进,触控面板(touch panel)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消费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相机、电子书、MP3播放器等携带式电子产品,或是应用于操作控制设备的显示屏幕。 
传统触控面板非触控区域通常形成有环境灯(ambient light sensor,ALS)孔、红外线(infrared ray,IR)孔等,而开孔位置对应的非触控区域通常需要做成一半透区域,以满足环境灯孔或红外线孔的光通量的需求。传统的作法是通过在对应区域覆盖一层半透明油墨来形成半透区域的,其中半透明油墨一般是通过非透明油墨与透明油墨调配成的。 
然而,由于不同批次的油墨的光学性能之间会存在公差,因此调配半透明油墨时,要做到精准地调配透明油墨与非透明油墨的参数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每次调配的半透明油墨的品质无法达到一致性,相应的半透区域的光通量品质也无法达到一致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利用半透区域内的一光通量调整部来控制半透区域的光通量的要求,其中该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不透光图案或一连续的透光图案,由于不透光图案和透光图案的形状与面积可以根据不同的光通量要求做出调整,因此使得该半透区域的光通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调整 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与下表面,其中该上表面上至少一个半透区域;一光通量调整部,位于该半透区域内,其中该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不透光图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与下表面,其中该上表面上至少一个半透区域;一光通量调整部,位于该半透区域内,其中该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透光图案。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示意图及半透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剖面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剖面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剖面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图10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图11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图11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半透区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因本实用新型之不同特征而提供数个不同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中特定的组件及安排系为了简化,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这些实施例为限。举例而言,于第二组件上形成第一组件的描述可包括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亦包括具有额外的组件形成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使得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并未直接接触的实施例。此外,为简明起见,本实用新型在不同例子中以重复的组件符号及/或字母表示,但不代表所述各实施例及/或结构间具有特定的关系。 
请参照图1A,其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中半透区域A的示意图及半透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基板110具有一上表面S1与下表面S2(图1A未示,请辅助参照图 1B),上表面S1上具有一个半透区域A,值得注意的是半透区域A的数量是由有环境灯(ambient light sensor,ALS)孔、红外线(infrared ray,IR)孔等功能孔的数量来决定的,因此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一个半透区域A,在其他实施列中也可以是多个半透区域A。光通量调整部120,位于半透区域A内,其中光通量调整部120具有一个连续的不透光图案1201,可以理解的是半透区域A内除不透光图案1201之外,其余部分皆为透光区域1202。通过调整不透光图案1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的比例,可以调整入射至半透区域A的光线的光通量。具体而言,不透光图案1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越大,表示可穿透的光线越少,光通量也越小;反之,不透光图案1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越小,表示可穿透的光线越多,光通量越大。因此,不透光图案1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的比例与光通量呈反比。通过光通量调整部120的配置与调整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孔之间不同的光通量需求。另外,有关于不同功能孔之间不同光通量需求的具体细节后续会通过几个实施列来阐述,因此在此先不做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实施列中,光通量调整部120的光密度值小于3。 
请参照图1B,其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中半透区域A的剖面图。其中光通量调整部120为一整体不透明的材质构成的,如油墨或不透明聚酰亚胺等。而不透光图案120的形成是通过印刷或曝光显影的方式,具体为当采用油墨材料来形成光通量调整部120时,可采用印刷方式形成对应的不透光区域1201和透光区域1202;而当采用聚酰亚胺材料来形成光通量调整部120时,可采用曝光显影蚀刻的方式来形成对应的不透光区域1201和透光区域1202。 
值得注意的是光通量调整部120的结构以及不透光图案1201的形成方式并不限于此,请参照图1C,在其他实施列中,光通量调整部120可以为一整体透 明的材质构成的,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等,相应的不透光图案1201可以通过印刷、蚀刻、涂布或者蒸镀等工艺形成在光通量调整部120上。 
请参照图2A,其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中半透区域A的俯视图。不透光图案1201为螺旋状图案,螺旋状图案是由连续的图案线组成,其中图案线具有一个起始点P。在一较佳实施列中,不透光图案1201在光通量调整部120中居中设置;在另一较佳实施列中,起始点P的位置位于光通量调整部120的正中间。 
在一实施列中,不透光图案1201的螺旋形状也可以有其他的变形,请参照图2B,螺旋状图案的螺旋线的线宽随着该螺旋线到起始点P的距离增大而减少,整体上螺旋线越靠近起始点P,螺旋线的线宽越大,螺旋线越远离起始点P,螺旋线的线宽越小,甚至该螺旋线的末端的线宽可以趋近于0。 
相应的,不透光图案1201的螺旋线的分布密度也可以有其他的变形,请参照图2C,螺旋线分布的密度随该图案线到起始点P的距离增大而减小,整体上,螺旋线分布越靠近起始点P,螺旋线分布的密度就越大,螺旋线越远离起始点P,螺旋线分布的密度就越小,呈现出一种内紧外松的螺旋状图案。 
请参照图3A,其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100板中半透区域A的俯视图。在另一实施列中,不透光图案1201为发射状图案,发射状图案是由连续的图案线组成,其中图案线具有一个起始点P。在一较佳实施列中,不透光图案1201在光通量调整部120中居中设置;在另一较佳实施列中,起始点P的位置位于光通量调整部120的正中间。 
在一实施列中,不透光图案1201的发射形状也可以有其他的变形,请参照图3B,发射状图案的发射线的线宽随着该发射线到起始点P的距离增大而减少, 整体上越发射线靠近起始点P,发射线的线宽越大,发射线越远离起始点P,发射线的线宽越小,甚至该螺旋线的末端的线宽可以趋近于0。 
相应的,不透光图案1201的发射线的分布密度也可以有其他的变形,请参照图3C,发射线分布的密度随该图案线到起始点P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发射线分布越靠近起始点P,发射线分布的密度就越大,发射线越远离起始点P,发射线分布的密度就越小呈现出一种内紧外松的发射状图案。 
请参照图4A,其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剖面图。触控面板100还包括一光感测器130,位于光通量调整部120的上方,在一较佳实施列中,光感测器130设置在光通量调整部120的正上方。值得注意的是,当半透区域A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孔时,对应的光感测器130的功能也不同。接下来我们将用几个实施列来具体阐述下不同的功能孔与光感测器130的关系。 
在一实施列中,当功能孔为环境灯孔时,光感测器130是用以侦测入射至半透区域A的可见光的光通量的,具体为在外界光照充足时,入射至半透区域A的光通量较高;在外界光照不足时,入射至半透区域A的光通量较低。因此,本实施例可通过光感测器130所测得的光通量来调整触控面板100的亮度,具体为当外界光照充足时,触控面板100的亮度较大,当外界光照不足时,触控面板100的亮度较小,从而避免触控面板100的画面受到光照的影响。 
在其他实施列中,当功能孔为红外线孔,光感测器130是用以侦测入射至半透区域A的红外线的光通量的,例如,当使用者接听电话时,人脸会接触到触控面板100的表面,此时由于人脸与触控面板100的表面的距离的减小,由人体发出而入射到红外线孔的红外线数量会相应的增大,此时控制器(图中未示)会结合触控面板100本身的需求以判断是否切断触控面板100的电源,达到避免使用者接听电话时,人脸会接触到触控面板100的表面而产生误触控动 作,影响触控面板100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由于光感测器130的存在,因此半透区域A的光通量具有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于既要保证光感测器130在触控面板100的整体外观上不会被使用者所观测到,又要保证会有一定的光通量能够透过半透区域A使得光感测器130能够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在一较佳实施列中,可以通过控制半透区域A内光通量调整部120中的不透光图案1201的面积与半透区域A的面积的比值来调整,例如当不透光图案1201的面积与半透区域A的面积的比值范围为45%到85%能够满足相关要求。 
请参照图5,其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剖面图。触控面板100还包括一有色油墨层140位于光通量调整部120的上方,有色油墨层140用于反射由半透区域A入射的光线,在一实施列中,有色油墨层140可以形成在光通量调整部120上。有色油墨140的颜色不限,较佳与光通量调整部120的颜色不同,以使半透区域A中所显示的颜色有别于光通量调整部120的颜色。有色油墨140的颜色除了单色、双色或三色的变化外,还可设计成具有渐层变化的颜色,以使有色油墨140在光线的照射下能呈现立体的效果。此外,有色油墨140可通过印刷来制作各式各样的图案,例如文字、商标或公司名称,以突显出质感及独特性。 
因此,当有复数个有色油墨层140分别形成在不同的半透区域A后方时,通过光通量调整部120对光通量的控制,可使得每一个半透区域A具有不同的光通量,进而使得不同半透区域A后方的有色油墨层140在光线的照射下,产生视觉上的差异,呈现触控面板100外观多样化的效果。 
请参照图6,其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剖面图。触控面板100具有感应区V及至少一设置在感应区V一侧的周边 区M,其中周边区M中界定有至少一个半透区域A;触控面板100进一步包括感测电极层150形成在第一基板110上并位于该感应区V中,在一较佳实施列中,感测电极层150也可以延伸到周边区M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列中感测电极层150也可以形成在另一块基板上,后续会通过另一实施列来进行详细阐述,在此先不做赘述。 
触控面板100进一步包括遮蔽层160,遮蔽层160设置于第一基板110上的周边区M中,由于遮蔽层160具有遮蔽效果,通常利用遮蔽层160来遮蔽触控面板100的周边组件(图中未示),以提高触控面板100的美观。遮蔽层160具有遮蔽部1601与光通量调整部120,其中光通量调整部120设置在半透区域A中用以调整该区域的光通量,可以理解的是遮蔽层160除了设置在半透区域A中的光通量调整部120外,其余部分皆为遮蔽部1601,遮蔽部1601相应的设置在除半透区域A外的周边区M中,用以遮蔽触控面板100的周边组件,相应的遮蔽部1601的光密度值需要大于3,以满足相应的遮蔽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该实施列中遮蔽层160的遮蔽部1601与光通量调整部120可以采用同一种材质,如油墨或者聚酰亚胺等。当采用油墨材料来形成遮蔽部1601和光通量调整部120时,可采用印刷方式形成对应的遮蔽部1601和光通量调整部120;而当采用聚亚酰胺材料来形成光通量调整部120时,可采用曝光显影蚀刻的方式来形成对应的遮蔽部1601和光通量调整部120,在曝光的时候只要根据遮蔽部1601与光通量调整部120的不同,在同一光罩上做不同的调整,即可完成遮蔽部1601与光通量调整部120的制作。 
请参照图7,其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感测电极层150与遮蔽层160同位于第一基板110的上表面S1上,感应电极层150除位于感应区V中的感测部1501外,还具有延伸至周边区M中延伸 部1502,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502搭接在遮蔽层160上用以与后续的周边线路(图中未示)电性连接,以将感测电极层150上产生的触控信号传递至控制器(图中未示)。值得注意的是,感应电极层150与遮蔽层160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列中,感测电极层150的延伸部1502也可以直接形成在第一基板110与遮蔽层160之间,而后再通过另外设置一电性连接部来电性连接感测电极层150与周边线路。感测电极层150是在基板110的上表面S1上具有俩个不同方向的电极的态样,具体为感测电极层150可包含复数个排列成列的第一电极151X,复数个排列成行的第二电极151Y(图中未示)以及连接相邻的第二电极151Y的复数连接部152,其中第一电极151X与第二电极151Y相互绝缘设置。在感测电极层150的各连接部152上方为绝缘部153。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部153为有机或无机的绝缘材料,例如为聚亚酰胺(polyimide)、环氧树脂等材料。在绝缘部153上为跨接部154,跨接部154电性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151X。跨接部154可为银、铝等金属材料、铟锡氧化物(ITO)等透明导电材料、或前述之组合。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基板110更可进一步经过强化制程来加强硬度,实际上除了用来承载感应电极层150、第一遮蔽层160等部件之外,更是提供保护感应电极层150之作用。这是由于此时第一基板110的下表面S2是作为触控操作面供使用者使用的,因此整个触控面板100的最外层结构就是第一基板110,如果第一基板110不做相关的强化处理,在触控面板100不慎掉落时,很容易导致第一基板110破裂从而使得感应电极层150也随之破裂而失去触控功能。 
请参照图8,其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感测电极层150与遮蔽层160不设置在同一基板上。触控面板100还包括第二基板170。感测电极层150具有两个不同方向的电极,具体为感测电极 层150包含复数个排列成列的第一电极151X,其中第一电极151X设置在第二基板170上表面S3上并至少位于感应区V中。复数个排列成行的第二电极151Y,其中第二电极151Y设置在第二基板170下表面S4上并至少位于感应区V中。值得注意的是,感应电极层150的态样并不限于在第二基板170的一个表面上只有一个方向的电极的态样,在其他实施列中感应电极层150也可以是在第二基板170的上表面S3或下表面S4上具有俩个不同方向的电极的态样,具体的结构在之前已有相关描述,在此不再做赘述。 
请参照图9,其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中半透区域A'的剖面图。其中第一基板210具有一上表面S1'与下表面S2',上表面S1'上具有一个半透区域A',光通量调整部120,位于半透区域A'内,其中该光通量调整部220具有一连续的透光图案2201。可以理解的是半透区域A'内除透光图案2201之外,其余部分皆为不透光区域2202。通过调整透光图案2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的比例,可以调整入射至半透区域A'的光通量。具体而言,透光图案2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越大,表示可穿透的光线越大,光通量也越大;反之,透光图案2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越小,表示可穿透的光线越少,光通量越小。因此,透光图案2201所占半透区域A'的面积的比例与光线的光通量呈正比。通过光通量调整部120的配置与调整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孔之间不同的光通量需求。 
请参照图10A,其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中半透区域A'的俯视图。透光图案2201为螺旋状图案,螺旋状图案是由连续的图案线组成,其中图案线具有一个起始点P'。在一较佳实施列中,透光图案2201在光通量调整部220上居中设置;在另一较佳实施列中,起始点P'的位置位于光通量调整部220的正中间。 
在一实施列中,透光图案2201的螺旋形状也可以有其他的变形,请参照图10B,螺旋状图案的螺旋线的线宽随着该螺旋线到起始点P'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整体上越螺旋线越靠近起始点P',螺旋线的线宽越小,螺旋线越远离起始点P',螺旋线的线宽越大,极限时,甚至该螺旋线的起始段的线宽可以趋近于0。 
相应的,透光图案2201的螺旋线的分布密度也可以有其他的变形,请参照图10C,螺旋线分布的密度随该图案线到起始点P'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整体上,螺旋线分布越靠近起始点P',螺旋线分布的密度就越小,螺旋线越远离起始点P',螺旋线分布的密度就越大,呈现出一种内松外紧的螺旋状图案。 
请参照图11A,其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200板中半透区域A'的俯视图。在另一实施列中,透光图案2201为发射状图案,发射状图案是由连续的图案线组成,其中图案线具有一个起始点P'。在一较佳实施列中,不透光图案2201在光通量调整部220上居中设置;在另一较佳实施列中,起始点P'的位置位于光通量调整部220的正中间。 
在一实施列中,透光图案2201的发射形状也可以有其他的变形,请参照图11B,发射状图案的发射线的线宽随着该发射线到起始点P'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整体上越发射线靠近起始点P',发射线的线宽越小,发射线越远离起始点P',发射线的线宽越大,极限时,甚至该螺旋线的起始段的线宽可以趋近于0。 
相应的,不透光图案2201的发射线的分布密度也可以有其他的变形,请参照图11C,发射线分布的密度随该图案线到起始点P'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发射线分布越靠近起始点P',发射线分布的密度就越小,发射线越远离起始点P',发射线分布的密度就越大,呈现出一种内松外紧的发射状图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10A-图11C中,透光图案2201的起始点P'是为了更形象的绘示透光图案2201的图案线的态样,并不代表起始点P'的实际尺寸。 
在一实施列中,光通量调整部220的光密度值小于3。 
在一较佳实施列中,可以通过控制半透区域A'内光通量调整部220中的透光图案2201的面积与半透区域A'的面积的比值来调整,例如当透光图案2201的面积与半透区域A'的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5%到45%能够满足前述功能孔的相关要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光通量调整部120的配置以及根据不同的光通量的需求对光通量调整部120上的连续的不透光图案1201或连续的透光图案2201的形状与面积做出相应调整,使得该半透区域A或A'的光通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调整性。特别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对不透光图案1201或透光图案2201做出新颖的图案设计一方面既能保证其发挥光通量调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将该图案作为制程中对位标记使用,方便触控面板其他部件的制造或者其他部件之间的对位贴合。 
综上所述,虽然结合以上各个实施例揭露了本实用新型,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其中该上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半透区域;
一光通量调整部,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且位于该半透区域内,其中该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不透光图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光通量调整部的光密度值小于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不透光图案为螺旋状图案或发射状图案,该螺旋状图案或发射状图案由连续的图案线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图案线具有一起始点,该图案线的线宽随该图案线到起始点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图案线具有一起始点,该图案线分布的密度随该图案线到起始点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不透光图案的面积与该半透区域的面积的比值范围为45%到8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感测器,位于该光通量调整部以上,用于侦测入射至该半透区域的光通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色油墨,位于该光通量调整部以上,并反射由该半透区域入射的光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具有一感应区及至少一设置在该感应区一侧的周边区,其中该周边区中界定有至少一个该半透区域;
一感测电极层,至少位于该感应区中;
一遮蔽层,位于该周边区中,该遮蔽层具有遮蔽部与该光通量调整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感测电极层与该遮蔽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之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基板,该感测电极层位于第二基板上,其中该第二基板位于该第一基板的以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为一经强化后的基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板的材质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玻璃、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遮蔽部的光密度值大于3。
15.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其中该上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半透区域;
一光通量调整部,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且位于该半透区域内,其中该光通量调整部具有一连续的透光图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光通量调整部的光密度值小于3。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光图案为螺旋状图案或发射状图案,该螺旋状图案或发射状图案由连续的图案线组成。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图案线具有一起始点,该图案线的线宽随该图案线到起始点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图案线具有一起始点,该图案线分布的密度随该图案线到起始点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光图案的面积与该半透区域的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5%到55%。
CN201320537365.9U 2013-08-30 2013-08-30 触控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804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37365.9U CN203480475U (zh) 2013-08-30 2013-08-30 触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37365.9U CN203480475U (zh) 2013-08-30 2013-08-30 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80475U true CN203480475U (zh) 2014-03-12

Family

ID=50228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37365.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80475U (zh) 2013-08-30 2013-08-30 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804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3666A (zh) * 2013-08-30 2015-03-18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3666A (zh) * 2013-08-30 2015-03-18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4423666B (zh) * 2013-08-30 2017-09-12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02935U (zh) 触控板以及触控板的装饰板
CN204102098U (zh) 窄边框的内嵌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触控结构
CN203552214U (zh) 触控面板
CN107025010A (zh) 具有触摸屏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06227394B (zh) 一种隐性盖板触摸屏及其生产方法
CN103257748B (zh) 触控面板及制造方法
KR20110110562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107037926A (zh) 一种基板、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系统
CN204331746U (zh) 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3025672U (zh) 触控面板及其盖板结构
CN104503625A (zh) 触控偏光片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4345991A (zh) 触控面板
CN103744565A (zh)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4350450B (zh) 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3049137B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CN206322138U (zh) 触摸面板及触摸显示装置
US20150091819A1 (en) Touch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CN203480475U (zh) 触控面板
CN107741800A (zh) 触控显示屏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TWI530838B (zh) 製造內嵌式觸控面板的方法及其內嵌式觸控面板
CN104281307B (zh) 触控面板
JP2012003768A (ja) タッチ式透明キーボード
CN104731398A (zh) 触控面板
TWI611334B (zh) 全平面電阻式觸控面板結構及應用彼之顯示器
CN203480487U (zh) 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8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