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70597U - 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70597U
CN203470597U CN201320578005.3U CN201320578005U CN203470597U CN 203470597 U CN203470597 U CN 203470597U CN 201320578005 U CN201320578005 U CN 201320578005U CN 203470597 U CN203470597 U CN 203470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ing
positioning sleeve
plunger
gusset piece
cylind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7800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东钢
汪恩辉
何潜
黄维勇
张超
陈�峰
左雁冰
常瑜
刘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Heavy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Heavy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Heavy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Heavy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7800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70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70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7059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连接座安装在缓冲横梁上;定位杆一端布置在缓冲横梁内孔中,另一端通过与第一联结板紧密固定,第一定位套布置在第一联接板与第二联接板之间,在该结构中,共有8根拉杆,每4根成组使用,第一组穿过定位套并通过第二螺母装置固定,缓冲缸缸体布置在两个第二联接板中间,柱塞、铜套及密封件组合均安装在柱塞缸内,压盖固定在缓冲缸缸体端部;另4根拉杆穿过第二定位套定位在第二联接板与压梁过渡座之间,本实用新型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八拉杆、双柱塞双向液压缓冲机构,旨在减缓该冲击运动的趋势并在冲击运动完成后对压梁进行复位以保证机组能继续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缓板材拉伸机发生的板带突然断裂冲击运动的趋势,并在冲击运动完成后对压梁进行复位以保证机组能继续运行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铝合金板材拉伸机主要用于消除铝合金材料内部残余应力、矫正材料的弯曲变形以及拉伸强化;如图1所示,该机组主要由带有液压缓冲功能的缓冲复位装置、固定头、压梁、主拉伸缸、拉伸头等部件组成,设备采用全浮动结构设计。
板材拉伸时固定头和拉伸头分别夹紧材料的一端(通过安装在上、下横梁内部的钳体),固定头2通过插销与两个压梁3固定连接在一起,液压缸5一端柱塞与拉伸机头6连接,另一端柱塞与压梁3固定。拉伸头6由两个液压缸5驱动相对固定机头产生位移以实现对材料的拉伸。
在发生断带工况的情况下,此时由于超大外载荷的突然消失,会对整个拉伸机组造成巨大的冲击力,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如何对压梁在断带过程中进行缓冲和复位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即一种八拉杆、双柱塞液压缓冲、复位装置,具有减缓断带冲击、保护设备并回复设备初始位置等特点。
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包括缓冲横梁2.1,缓冲横2.1布置在板材拉伸机结构尾部并作为设备定位基础,连接座2.2安装在缓冲横梁2.1上;定位杆2.3一端布置在缓冲横梁2.1内孔中,另一端通过第一螺母装置2.5与第一联结板2.4紧密固定,第一定位套2.6布置在第一联接板2.4与第二联接板2.7之间,在该结构中,共有8根拉杆2.8,每4根成组使用,第一组穿过定位套2.6并通过第二螺母装置2.14实现连接与固定,所述的第二联接板2.7设置有两个用来确定双向柱塞缸的行程,缓冲缸缸体2.10布置在两个第二联接板2.7中间,柱塞2.9、铜套2.11及密封件组合2.12均安装在柱塞缸内,压盖2.13固定在缓冲缸缸体2.10端部;第二组拉杆的4根拉杆2.8穿过第二定位套2.15定位在第二联接板2.7与压梁过渡座2.16之间,滑板组件2.17与滑套2.19均安装在底座2.20上,过渡套2.18安装在滑套2.19内孔中,压梁2.21与压梁过渡座2.16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液压缸的缸体依靠定位板及螺母固定在4根拉杆上,并只对柱塞做径向定位;柱塞2.9的轴向定位由拉杆2.8及定位套的位置确定。在正常工况下(板材正常拉伸,不发生断裂的情况),柱塞之间充满高压流体,最大行程由定位套确定并对压梁进行定位。每4根拉杆为一组并在定位套及螺母的支撑下形成一个可压缩式整体框架,该框架可在底座上滑动。当发生板材断裂时,固定头带着压梁快速往拉伸反方向冲击,此时该拉杆框架用来承受巨大冲击力并最终将载荷传递到液压缸柱塞上并引起液压流体压力升高,超过系统设定卸荷压力时系统将卸荷;如果冲击行程超过设定行程时,冲击载荷将传递到缓冲横梁上,该缓冲横梁预埋在基础内,缓冲横梁的设计会有效保证不会损坏基础。当冲击结束后,液压系统的高压流体会自动充满柱塞之间的空间,将压梁及整体框架退回到预定状态,也即是完成对压梁的复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与之配合使用的板材拉伸机结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专利做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2、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包括缓冲横梁2.1,缓冲横2.1布置在板材拉伸机结构尾部并作为设备定位基础,连接座2.2安装在缓冲横梁2.1上;定位杆2.3一端布置在缓冲横梁2.1内孔中,另一端通过第一螺母装置2.5与第一联结板2.4紧密固定,第一定位套2.6布置在第一联接板2.4与第二联接板2.7之间,拉杆2.8穿过第一定位套2.6并通过第二螺母装置2.14实现连接与固定,所述的第二联接板2.7设置有两个用来确定双向柱塞缸的行程,缓冲缸缸体2.10布置在两个第二联接板2.7中间,柱塞2.9、铜套2.11及密封件组合2.12均安装在柱塞缸内,压盖2.13固定在缓冲缸缸体2.10端部,第二定位套2.15定位在第二联接板2.7与压梁过渡座2.16(该过渡座同时也作为第三连接板)之间,滑板组件2.17与滑套2.19均安装在底座2.20上,过渡套2.18安装在滑套2.19内孔中,压梁2.21与压梁过渡座2.16通过螺栓连接。这样整个缓冲装配体可通过滑板组件与滑套在底座2.20上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参照图1,板材拉伸时固定头1.2和拉伸头1.6分别夹紧材料的一端,固定头通过插销与两个压梁1.3固定连接在一起,主拉伸缸1.5一端柱塞与拉伸头1.6连接,另一端柱塞与压梁1.3固定。拉伸头1.6由主拉伸缸1.5驱动相对固定头产生位移以实现对材料的拉伸。该结构张力拉伸机在拉伸时,拉伸力在设备内部通过压梁、拉伸头、固定头、主拉伸缸柱塞等部件形成一个受力封闭框架。在突然发生板材断裂时,该受力封闭框架将突然失去平衡,与固定头通过插销连在一起的压梁将快速往反拉伸方向冲击,本实用新型1.1将对该冲击进行抑制和平衡以保护设备在断带后继续工作。
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1.1中的压梁2.21通过螺栓与压梁过渡座2.16连接在一起,当冲击发生时,压梁过渡座2.16可在过渡套2.18及滑套2.19中滑动,压梁过渡座2.16中部与滑套2.19中间采用基孔制间隙配合,过渡套2.18及滑套2.19均固定在底座2.20上。
本实用新型设计出了一种八拉杆(序号2.8),四连接板结构;作为连接板的零件共4个,第一联接板2.4一件,第二联接板序号2.7两件,压梁过渡座2.16同样也作为一件连接板。在柱塞缸中间充满高压流体时和所需的缓冲距离已经确定时,可以通过两件第二联接板2.7之间的距离调整螺母位置来调整缓冲距离。此时,图2左侧的第一联接板2.4与两件第二联接板2.7、4根拉杆2.8、第一定位套2.6及8件第二螺母装置2.14形成一个整体的可单向压缩式受力框架,第一联接板2.4与第二联接板2.7之间的距离由定位套确定,螺母装置还包括放松装置。同样,图2左侧的压梁过渡座2.16与两件第二联接板2.7、4根拉杆2.8、第二定位套2.15及8件第二螺母装置2.14也形成一个整体的可单向压缩式受力框架,可压缩方向与前述的受力框架相反;至此,一个可受双向压缩的整体受力框架也就形成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中部是一个双向柱塞缸,其主要由2柱塞2.9、缓冲缸缸体2.10、铜套2.11、密封件组合2.12、压盖2.13等组成;缓冲缸缸体2.10依靠定位板及螺母固定在中间4根拉杆2.8上,且只对柱塞2.9做径向定位;铜套2.11用于支撑柱塞2.9,组合密封件用于密封高压流体,压盖用于固定组合密封件。同时,缓冲缸的双向缓冲行程由上述的可压缩整体框架的八根拉杆确定。
缓冲横梁2.1是一个大型预埋件,用于将冲击载荷均匀分担到基础上,其通过连接座2.2、定位杆2.3、螺母装置2.5与前述的可压缩整体框架连接在一起,在冲击发生时,除去已经被抑制掉的冲击载荷,其余将最终通过缓冲横梁分担到设备基础上。
当冲击结束后,液压系统的高压流体会自动充满两件柱塞2.9之间的空间,使柱塞之间的距离重新恢复到设定的缓冲距离L,也就是说将压梁及整体框架退回到预定状态,也即是完成对压梁的复位。
图1中:1.1、本实用新型;1.2、固定头;1.3、压梁;1.4、铝合金板材;1.5、主拉伸缸;1.6、拉伸头。
图2和图3中:2.1、缓冲横梁;2.2、连接座;2.3、定位杆;2.4、第一联接板;2.5、第一螺母装置;2.6、第一定位套;2.7、第二联接板;2.8、拉杆;2.9、柱塞;2.10、缓冲缸缸体;2.11、铜套;2.12、密封件组合;2.13、压盖;2.14、第二螺母装置;2.15、第二定位套;2.16、压梁过渡座;2.17、滑板组件;2.18、过渡套;2.19、滑套;2.20、底座;2.21、压梁。

Claims (1)

1.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横梁(2.1),缓冲横梁(2.1)布置在板材拉伸机结构尾部并作为设备定位基础,连接座(2.2)安装在缓冲横梁(2.1)上;定位杆(2.3)一端布置在缓冲横梁(2.1)内孔中,另一端通过第一螺母装置(2.5)与第一联结板(2.4)紧密固定,第一定位套(2.6)布置在第一联接板(2.4)与第二联接板(2.7)之间,在该结构中,共有8根拉杆(2.8),每4根成组使用,第一组穿过定位套(2.6)并通过第二螺母装置(2.14)实现连接与固定,所述的第二联接板(2.7)设置有两个用来确定双向柱塞缸的行程,缓冲缸缸体(2.10)布置在两个第二联接板(2.7中间,柱塞(2.9)、铜套(2.11)及密封件组合(2.12)均安装在柱塞缸内,压盖(2.13)固定在缓冲缸缸体(2.10)端部;第二组4根拉杆(2.8)穿过第二定位套(2.15)定位在第二联接板2.7与压梁过渡座(2.16)之间,滑板组件(2.17)与滑套(2.19)均安装在底座(2.20)上,过渡套2.18安装在滑套(2.19)内孔中,压梁(2.21)与压梁过渡座(2.16)通过螺栓连接。
CN201320578005.3U 2013-09-17 2013-09-17 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470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78005.3U CN203470597U (zh) 2013-09-17 2013-09-17 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78005.3U CN203470597U (zh) 2013-09-17 2013-09-17 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70597U true CN203470597U (zh) 2014-03-12

Family

ID=50219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78005.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470597U (zh) 2013-09-17 2013-09-17 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705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4130A (zh) * 2013-09-17 2014-03-12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一种具有双向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4130A (zh) * 2013-09-17 2014-03-12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一种具有双向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CN103624130B (zh) * 2013-09-17 2015-11-18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一种具有双向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4130B (zh) 一种具有双向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CN101196017B (zh) 复合型形状记忆合金摩擦阻尼器
CN103149075A (zh) 机身壁板复合载荷强度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01216057B (zh) 具有缓冲能力的复合液压缸及方法
CN104947822A (zh) 防屈曲耗能支撑
CN105149930A (zh) 预紧力加载装置
CN201148675Y (zh) 复合型形状记忆合金摩擦阻尼器
CN203470597U (zh) 一种缓冲及复位功能的装置
CN105773024A (zh) 一种模块化定位夹具及定位夹具组件
CN103480714B (zh) 一种具有断带缓冲功能的预夹紧机构
CN102628463A (zh) 机械自锁液压缸
CN202545419U (zh) 机械自锁液压缸
CN202411273U (zh) 开卷线码垛拍打装置
CN109356425B (zh) 免预应力自复位耗能拉索支撑
CN110453801A (zh) 一种高柔结构的多方向减震防护系统及其减震方法
CN203500816U (zh) 一种柔性连接装置
JP6084920B2 (ja) 変形フレームの矯正装置
CN106436950A (zh) 一种可预设早期刚度的拉杆式螺旋弹簧阻尼器
CN113479739A (zh) 一种电梯系统及其隔振器
CN206605101U (zh) 一种金属剪切机用高强度力臂
CN105114371B (zh) 一种无源液压均载装置
CN202390950U (zh) 一种带有受拉间隙保护部件的屈曲约束支撑
CN219622992U (zh) 一种高温油缸用防爆结构
CN108146654A (zh) 一种小型开锁作动筒载荷施加装置
Qi et al. Hysteretic Performance of Ring-shaped Energy-dissipating Devices for Assembly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 with External Wall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11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118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