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57615U - 牦牛多功能巷道圈 - Google Patents
牦牛多功能巷道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57615U CN203457615U CN201320586535.2U CN201320586535U CN203457615U CN 203457615 U CN203457615 U CN 203457615U CN 201320586535 U CN201320586535 U CN 201320586535U CN 203457615 U CN203457615 U CN 2034576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le
- yak
- barn
- tunnel
- hol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Housing For Livestock And Bir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将牦牛驱赶入巷道的牦牛多功能巷道圈。该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以及与临时关养圈连通的巷道,所述临时关养圈分为第一临时容纳圈、第二临时容纳圈、中央容纳圈以及多个子容纳圈。将临时关养圈细分,不但解决了临时关养圈过大的问题,同时也避开了牦牛前进时的盲点,可以使牦牛轻松、有序进入巷道,并使整个操作呈生产流水线和程序化,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由于多个容纳圈将牦牛隔开,不容易使牦牛受强烈应激,另外通过设置上车引导通道、上车辅助平台、分群装置、称重平台,使巷道圈实现驱虫、防疫、打耳号、标记、分群、称重、引导上车等多种功能。适合在牲畜养殖领域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牲畜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牦牛多功能巷道圈。
背景技术
牦牛是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特有畜种,是藏区牧民经济收入和增收的主要来源。我国牦牛约14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5%以上。牦牛品种原始,性格粗野,生长环境恶劣,饲养管理非常粗放,养殖技术含量低,养殖设施异常薄弱。现有的牦牛养殖设施主要集中在围栏、简易棚圈、简易巷道圈建设等方面。简易、落后的基础设施使得牦牛在生产和科研上主要依靠人力,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人员容易受到伤害,牦牛受到的应激大,牦牛自身也容易出现一些比如流产、受伤、甚至死亡等损失,制约了牦牛业的发展。
现有的牦牛巷道圈有三种结构,一是四方形以及四边以上的等边多边形围成的容纳圈,在其一边上外接一个喇叭口,在喇叭口上再接一个驱虫免疫巷道,即喇叭口和驱虫免疫巷道外置;二是四边以上的等边多边形围成的容纳圈,在其一边上内接一个喇叭口,在喇叭口上再接一个驱虫免疫巷道,即喇叭口和驱虫免疫巷道内置;三是在第一种巷道圈的免疫驱虫巷道末端,设置一称重设施和分群门,分群门和分群圈相连,以实现分群、免疫驱虫、称重多种功能。
现有的牦牛巷道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容纳圈过大,将牦牛从容纳圈经喇叭口驱赶入驱虫免疫巷道非常困难,还易使牦牛受强烈应激,导致工作人员受伤,牦牛自身也会带来意外损失,效率非常低;(2)由于只有一个容纳圈,当圈里牦牛数量越来越少时,牦牛变得焦躁不安,更难驱赶入巷道,甚至容易攻击伤人;(3)绝大多数巷道圈功能非常单一,仅仅能进行牦牛的驱虫、免疫以及打耳号,少部分巷道圈虽然增加称重和分群设施,能进行称重和分群,但结构设计不合理,占用空间,多用耗材,也影响美观;(4)巷道是直的,牦牛在巷道里穿行速度非常快,不利于开展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将牦牛驱赶入巷道的牦牛多功能巷道圈。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以及与临时关养圈连通的巷道,所述临时关养圈分为第一临时容纳圈、第二临时容纳圈、中央容纳圈以及多个子容纳圈,所述巷道位于临时关养圈内部并且巷道的一端与中央容纳圈连通,所述第一临时容纳圈、第二临时容纳圈位于巷道的两侧,所述多个子容纳圈沿中央容纳圈的四周依次排布,第一临时容纳圈、第二临时容纳圈分别与其相邻的子容纳圈通过圈门连通,相邻的子容纳圈之间也通过圈门连通,并且多个子容纳圈分别与中央容纳圈通过圈门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多个子容纳圈的容积依次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是,所述中央容纳圈的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
进一步的是,所述中央容纳圈通过驱动喇叭口与巷道连通,所述驱动喇叭口的大径端与中央容纳圈相连,小径端与巷道的进口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为弧形巷道。
进一步的是,所述弧形巷道的半径为10m~20m。
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的出口连接有上车引导通道,并且在上车引导通道的末端连接有上车辅助平台。
进一步的是,所述上车引导通道位于临时关养圈内,上车辅助平台位于临时关养圈外。
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与上车引导通道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分群门组成的分群装置,所述巷道通过分群装置分别与第一临时容纳圈、第二临时容纳圈连通。
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的出口处还设置有称重平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将临时关养圈细分为第一临时容纳圈、第二临时容纳圈、中央容纳圈以及多个子容纳圈,部分容纳圈也兼做分群圈,对牦牛数量进行分流,不但解决了临时关养圈过大的问题,同时也避开了牦牛前进时的盲点,可以使牦牛轻松、有序进入巷道,并使整个操作呈生产流水线和程序化,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由于多个容纳圈将牦牛隔开,即使牦牛受到较强的应激,由于数量少,不会造成牦牛恐惧、慌乱而引起的狂奔,避免工作人员受伤,同时也避免了牦牛自身带来的意外损失,所述第一临时容纳圈、第二临时容纳圈位于巷道的两侧,可以使巷道和第一临时容纳圈、第二临时容纳圈里的牦牛能相互看见,稳定牦牛情绪,避免牦牛受惊吓带来的人畜意外伤害,保障工作顺利有序,另外,将巷道设置在临时关养圈内部,可以减少巷道圈的占地面积,节约土地,另外通过设置上车引导通道、上车辅助平台、分群装置、称重平台,使巷道圈实现驱虫、防疫、打耳号、标记、分群、称重、引导上车等多种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牦牛多功能巷道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临时关养圈1、巷道2、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中央容纳圈103、子容纳圈104、驱动喇叭口3、上车引导通道4、上车辅助平台5、分群装置6、称重平台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该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1以及与临时关养圈1连通的巷道2,所述临时关养圈1分为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中央容纳圈103以及多个子容纳圈104,所述巷道2位于临时关养圈1内部并且巷道2的一端与中央容纳圈103连通,所述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位于巷道2的两侧,所述多个子容纳圈104沿中央容纳圈103的四周依次排布,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分别与其相邻的子容纳圈104通过圈门连通,相邻的子容纳圈104之间也通过圈门连通,并且多个子容纳圈104分别与中央容纳圈103通过圈门连通。该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将临时关养圈1细分为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中央容纳圈103以及多个子容纳圈104,部分容纳圈兼做分群圈,对牦牛数量进行分流,不但解决了临时关养圈1过大的问题,同时也避开了牦牛前进时的盲点,可以使牦牛轻松、有序进入巷道2,并使整个操作呈生产流水线和程序化,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由于多个容纳圈将牦牛隔开,即使牦牛受到较强的应激,由于数量少,不会造成牦牛恐惧、慌乱而引起的狂奔,避免工作人员受伤,同时也避免了牦牛自身带来的意外损失,所述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位于巷道2的两侧,可以使巷道2和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里的牦牛能相互看见,稳定牦牛情绪,避免牦牛受惊吓带来的人畜意外伤害,保障工作顺利有序,另外,将巷道2设置在临时关养圈1内部,可以减少巷道圈的占地面积,节约土地。
为了便于驱赶牦牛,所述多个子容纳圈104的容积依次逐渐减小。为了更加方便的驱赶牦牛,所述中央容纳圈103的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圆形及正多边形结构几乎无死角。
为了便于将中央容纳圈103内的牦牛驱赶进入巷道2,所述中央容纳圈103通过驱动喇叭口3与巷道2连通,所述驱动喇叭口3的大径端与中央容纳圈103相连,小径端与巷道2的进口相连,这样充分利用了牦牛的生物学习性,便于牦牛的驱赶。
所述巷道2为弧形巷道。通过将巷道2设置成弧形巷道,在驱赶牦牛的过程中,由于巷道2是圆弧形的,牦牛在沿巷道2奔跑时速度不会太快,便于驱赶牦牛;同时,也避免了牦牛撞到巷道2的出口处的门或围栏上,即使牦牛撞在门或围栏上,由于牦牛的速度较慢,冲击力较小,也不会对牦牛造成损伤,能够保护牦牛不受损伤,而且弧形巷道也便于驱赶牦牛。
所述弧形巷道的半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巷道圈的大小而定,通常情况下,将弧形巷道的半径优选为10m~20m,既可以降低牦牛的奔跑速度,同时又便于牦牛的驱赶。
在出售牦牛时,为了便于将牦牛装入运输车,所述巷道2的出口连接有上车引导通道4,并且在上车引导通道4的末端连接有上车辅助平台5,可以驱赶牦牛沿着上车引导通道4前进,并利用上车辅助平台5将牦牛很方便的赶入运输车内,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牦牛巷道圈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所述上车辅助平台5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的结构:即包括与巷道出口连通的U形通道,所述U形通道包括底板以及设置在底板两侧的挡板,所述底板一端与巷道的出口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固定在底板底部的丝杆以及固定在地面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旋转套筒,旋转套筒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丝杆伸入旋转套筒内,当旋转套筒转动时,丝杆能够上下移动。
为了减小巷道圈的占地面积,节约土地,所述上车引导通道4位于临时关养圈1内,上车辅助平台5位于临时关养圈1外。
有时需要对不同大小、性别、生产用途的牦牛进行分群,从而便于饲养管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述巷道2与上车引导通道4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分群门组成的分群装置6,所述巷道2通过分群装置6分别与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连通,利用分群装置6可以实现牦牛的分群分级,进一步的使牦牛巷道圈的功能多样化。
在销售牦牛、科研测定及分群分级时都需要称重,为了便于对牦牛进行称重,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所述巷道2的出口处还设置有称重平台7,牦牛称重完毕后如果需要直接销售则通过上车引导通道4以及上车辅助平台5直接将其装入车辆内,如果要进行分群操作,则通过分群装置6即可实现分群,进一步扩展了牦牛巷道圈的功能。
Claims (10)
1.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1)以及与临时关养圈(1)连通的巷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关养圈(1)分为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中央容纳圈(103)以及多个子容纳圈(104),所述巷道(2)位于临时关养圈(1)内部并且巷道(2)的一端与中央容纳圈(103)连通,所述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位于巷道(2)的两侧,所述多个子容纳圈(104)沿中央容纳圈(103)的四周依次排布,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分别与其相邻的子容纳圈(104)通过圈门连通,相邻的子容纳圈(104)之间也通过圈门连通,并且多个子容纳圈(104)分别与中央容纳圈(103)通过圈门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容纳圈(104)的容积依次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容纳圈(103)的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容纳圈(103)通过驱动喇叭口(3)与巷道(2)连通,所述驱动喇叭口(3)的大径端与中央容纳圈(103)相连,小径端与巷道(2)的进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为弧形巷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巷道的半径为10m~20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的出口连接有上车引导通道(4),并且在上车引导通道(4)的末端连接有上车辅助平台(5)。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引导通道(4)位于临时关养圈(1)内,上车辅助平台(5)位于临时关养圈(1)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与上车引导通道(4)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分群门组成的分群装置(6),所述巷道(2)通过分群装置(6)分别与第一临时容纳圈(101)、第二临时容纳圈(102)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的出口处还设置有称重平台(7)。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86535.2U CN203457615U (zh) | 2013-09-23 | 2013-09-23 | 牦牛多功能巷道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86535.2U CN203457615U (zh) | 2013-09-23 | 2013-09-23 | 牦牛多功能巷道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57615U true CN203457615U (zh) | 2014-03-05 |
Family
ID=50170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586535.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457615U (zh) | 2013-09-23 | 2013-09-23 | 牦牛多功能巷道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5761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61145A (zh) * | 2013-09-23 | 2013-12-25 |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 牦牛多功能巷道圈 |
CN104521791A (zh) * | 2014-12-24 | 2015-04-22 | 百绿国际草业(北京)有限公司 | 牲畜引导走廊 |
-
2013
- 2013-09-23 CN CN201320586535.2U patent/CN20345761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61145A (zh) * | 2013-09-23 | 2013-12-25 |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 牦牛多功能巷道圈 |
CN104521791A (zh) * | 2014-12-24 | 2015-04-22 | 百绿国际草业(北京)有限公司 | 牲畜引导走廊 |
CN104521791B (zh) * | 2014-12-24 | 2017-02-22 | 百绿国际草业(北京)有限公司 | 牲畜引导走廊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579405U (zh) | 羊自动分群系统 | |
CN104885956B (zh) | 母猪定位栏 | |
CN203457615U (zh) | 牦牛多功能巷道圈 | |
CN108684556A (zh) | 一种畜牧用喂料装置 | |
CN204443596U (zh) | 一种家禽饲养装置 | |
CN102577993B (zh) | 母猪散养精确饲喂设备 | |
CN202232464U (zh) | 多功能巷道圈 | |
CN203072586U (zh) | 羊用活动式分群栏 | |
CN205105994U (zh) | 一种生态养鸡系统 | |
CN102630591B (zh) | 一种母猪散养精确饲喂设备 | |
CN103461145B (zh) | 牦牛多功能巷道圈 | |
CN204124167U (zh) | 一种养猪场专用多功能转猪车 | |
CN205756484U (zh) | 蜜蜂蜂箱多功能巢门 | |
CN205305660U (zh) | 一种猪圈 | |
CN204860477U (zh) | 一种牦牛生产用分群栏装置 | |
CN203136734U (zh) | 牦牛巷道圈 | |
CN204180684U (zh) | 一种立体式羊舍 | |
CN204482712U (zh) | 一种有效批量培育和收集胡蜂雌雄蜂的装置 | |
CN203457640U (zh) | 用于藏绵羊的多功能巷道圈 | |
CN204762704U (zh) | 母猪定位栏 | |
CN206095381U (zh) | 妊娠期母猪管理系统 | |
CN202551890U (zh) | 免移虫产浆育王装置 | |
CN202653018U (zh) | 流水拦截捕鱼网具 | |
CN204317248U (zh) | 一种新型育雏笼 | |
CN203952076U (zh) | 用于妊娠母猪自动精准饲喂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70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708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