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40057U - 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40057U
CN203440057U CN201320445911.6U CN201320445911U CN203440057U CN 203440057 U CN203440057 U CN 203440057U CN 201320445911 U CN201320445911 U CN 201320445911U CN 203440057 U CN203440057 U CN 203440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pressure
pressure device
storage tank
transporting objects
liquid fee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4591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历保
蔡金利
石松
郑夫忠
段衍超
刘建
张玉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AN SUNON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AN SUNON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AN SUNON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AN SUNON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44591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400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40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4005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其中,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包括:输液泵,具有进液口和排液口;进液管,具有第一排液端和第一进液端,第一排液端与进液口连接,第一进液端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排液管,具有第二进液端和第二排液端,第二进液端与排液口连接,第二进液端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还包括:回流管,具有第三排液端和第三进液端,第三进液端与排液管的中部连接;第一阀门,设置在排液管上并且位于第三进液端与第二排液端之间;第二阀门,设置在回流管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设置辅助容器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输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化工生产中,通过输液泵将物料储罐中的液态物料输送出去。具体地,输液泵的进液口通过管道与物料储罐的出料口连接,物料储罐内的液态物料流进输液泵,启动输液泵即可抽取物料储罐内的液态物料。但是,很多物料储罐内都是真空环境,由于输液泵内部与外界大气压相同,因此,物料储罐中的液态物料无法流入输液泵,导致输液泵无法启动进而无法输送液态物料。
目前,为解决输液泵无法输送物料储罐在真空环境中的液态物料的问题,也就是说,为使输液泵能够输送负压物料,普遍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在距离物料储罐上方10米的位置设置一个辅助容器,辅助容器与物料储罐通过管道连通以使两者内部的压强一致。输液泵的出液口通过管道与辅助容器的进液口连接。这样,输液泵内部的压强、辅助容器内部的压强以及物料储罐内部的压强均相同(均为负压或真空)。上述结构使得物料储罐中的液态物料能够流入到输液泵的内部,这样就能够开启输液泵并且将液态物料输送到辅助容器内,由于辅助容器位置很高,辅助容器内部的液态物料能够依靠自身重力从辅助容器的出液口流出,辅助容器的出液口连接有10米长垂直向下延伸的出料管,将液态物料输送到外界。
上述技术方案的缺点如下:上述输料方式使得辅助容器的设置必须很高,这样才能使液态物料依靠其自身的重力从辅助容器中流出。实际操作中,在距离地面很高的位置设置辅助容器是非常费时费力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设置辅助容器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包括:输液泵,具有进液口和排液口;进液管,具有第一排液端和第一进液端,第一排液端与进液口连接,第一进液端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排液管,具有第二进液端和第二排液端,第二进液端与排液口连接,第二进液端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还包括:回流管,具有第三排液端和第三进液端,第三进液端与排液管的中部连接;第一阀门,设置在排液管上并且位于第三进液端与第二排液端之间;第二阀门,设置在回流管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三阀门,设置进液管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还包括第四阀门,第四阀门设置在排液管上并且位于第三进液端与第二进液端之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还包括U型管,U型管具有第四进液端和第四排液端,第四进液端与第二排液端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还包括:缓冲罐;第一气体连通管,包括进气端和出气端,进气端与缓冲罐密封连接,出气端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液体连通管,包括第一连通端和第二连通端,第一连通端与缓冲罐密封连接,第一连通端位于进气端下方,第二连通端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
进一步地,缓冲罐具有顶壁和底壁,进气端与顶壁连接,第一连通端与底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负压物料输送系统,包括储料罐、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储料罐分别与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相连通,负压物料输送装置为上述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的第一进液端与第三排液端均与储料罐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负压物料输送系统,包括储料罐、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储料罐分别与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相连通,负压物料输送装置为上述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第二连通端与储料罐密封连接,出气端与负压装置或储料罐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负压装置包括空气泵和与空气泵连接的真空管,储料罐通过第二气体连通管与真空管连接,第一气体连通管的出气端与真空管连接。
进一步地,储料罐具有进料口,第一连通端和第二连通端均位于进料口的下方。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回流管的第三排液端与进液管的第一进液端可以分别连接在压强(例如负压或真空状态)相同的储料罐上,当然,第三排液端与第一进液端也可以连接在同一储料罐上。使第二阀门处于开启状态并且第一阀门处于关闭状态,进而,输液泵的进液口的压强和排液口的压强相同。这样,处于负压状态下的液态物料经进液管能够流入到输液泵内,由于输液泵内灌入液态物料,输液泵就能够达到开启条件。开启输液泵抽取液态物料,液态物料从回流管的第三排液端排出。之后使第一阀门处于开启状态,稍后将第二阀门处于关闭状态。这样,输液泵抽取的液态物料经排液管排到不同于盛放该液态物料的容器内压强的环境中(例如大气压的环境),以实现液态物料的输送。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均无需在高处安装辅助容器即可实现液态物料的输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均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设置辅助容器费时费力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储料罐;2、第二气体连通管;10、输液泵;20、进液管;21、第一排液端;22、第一进液端;23、第三阀门;30、排液管;31、第二进液端;32、第一阀门;33、第四阀门;34、第二排液端;40、回流管;41、第三排液端;42、第二阀门;43、第三进液端;50、U型管;60、缓冲罐;62、第一气体连通管;63、进气端;64、液体连通管;65、第一连通端;70、真空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包括输液泵10、进液管20、排液管30、回流管40、第一阀门32和第二阀门42。输液泵10具有进液口和排液口。进液管20具有第一排液端21和第一进液端22,第一排液端21与进液口连接,第一进液端22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排液管30具有第二进液端31和第二排液端34,第二进液端31与排液口连接,第二进液端31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回流管40具有第三排液端41和第三进液端43,第三进液端43与排液管30的中部连接。第一阀门32设置在排液管30上并且位于第三进液端43与第二排液端34之间。第二阀门42设置在回流管40上。
应用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回流管40的第三排液端41与进液管20的第一进液端22可以分别连接在压强(例如负压或真空状态)相同的储料罐上,当然,第三排液端41与第一进液端22也可以连接在同一储料罐上。使第二阀门42处于开启状态并且第一阀门32处于关闭状态,进而,输液泵10的进液口的压强和排液口的压强相同。这样,处于负压状态下的液态物料经进液管20能够流入到输液泵10内,由于输液泵10内灌入液态物料,输液泵10就能够达到开启条件。开启输液泵10抽取液态物料,液态物料从回流管40的第三排液端41排出。之后,使第一阀门32处于开启状态,使第二阀门42处于关闭状态。这样,输液泵10抽取的液态物料经排液管30排到不同于盛放该液态物料的储料罐内压强的环境中(例如大气压的环境),以实现液态物料的输送。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无需在高处安装辅助容器即可实现液态物料的输送,因此,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设置辅助容器费时费力的问题。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三阀门23,第三阀门23设置进液管20上。第三阀门23的开启和关闭实现对流出储料罐的液态物料的控制。第三阀门23、第一阀门32和第二阀门42相互配合以实现对液态物料的流动的控制。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还包括第四阀门33,第四阀门33设置在排液管30上并且位于第三进液端43与第二进液端31之间。第四阀门33能够防止流出输液泵10的液态物料在输液泵10关闭后回流到输液泵10内。第四阀门33、第一阀门32、第二阀门42和第三阀门23(或者不设置第三阀门23)相互配合以实现对液态物料的流动的控制。此外,第三和第四阀门的设置也便于管路的清理和液压泵的维修维护。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还包括U型管50,U型管50具有第四进液端和第四排液端,第四进液端与第二排液端34连接。U型管50能够防止输液泵10关闭后,外界气体进入输液泵10内。在实施例一中,U型管50的U形开口朝下,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U型管50的U形开口也可以朝上。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还包括缓冲罐60、第一气体连通管62和液体连通管64。第一气体连通管62包括进气端63和出气端,进气端63与缓冲罐60密封连接,出气端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液体连通管64包括第一连通端65和第二连通端,第一连通端65与缓冲罐60密封连接,第一连通端65位于进气端63下方,第二连通端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第一气体连通管62使缓冲罐60处于与盛放有液态物料的储料罐相同的压强,第一连通端65与盛放有液态物料的储料罐,由于第一连通端65位于进气端63下方,缓冲罐60与盛放有液态物料的储料罐利用连通器原理使两者内部的液面始终保持相同。输液泵10抽出相同体积的液态物料,具有缓冲罐60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与不具备缓冲罐60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相比,盛放有液态物料的储料罐内的液面下降距离减少了。这样,缓冲罐60能够减少盛放有液态物料的储料罐内液面的波动。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缓冲罐60具有顶壁和底壁,进气端63与顶壁连接,第一连通端65与底壁连接。进气端63与顶壁连接的结构能够防止进气端63流入液态物料,第一连通端65与底壁连接的结构能够使液态物料更容易流入缓冲罐60内。
实施例二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图中未示出)相对于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二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没有设置缓冲罐60,这样可以降低成本。
如图2所示,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包括储料罐1、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储料罐1分别与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相连通,负压物料输送装置为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第二连通端与储料罐1密封连接,出气端与负压装置密封连接。作为可行的实施方式,出气端也可以与储料罐1连接。上述出气端的连接方式均能够实现储料罐1和缓冲罐60的压强相同。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中,负压装置包括空气泵和与空气泵连接的真空管70,储料罐1通过第二气体连通管2与真空管70连接,第一气体连通管62的出气端与真空管70连接。储料罐1和缓冲罐60通过一个气泵即可实现负压状态,并且储料罐1和缓冲罐60内的压强相等。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中,储料罐1具有进料口,第一连通端65和第二连通端均位于进料口的下方。这样,能够实现实施例一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的连续作业。
如图3所示,实施例二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包括储料罐1、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储料罐1分别与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相连通,负压物料输送装置为实施例二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的第一进液端22与第三排液端41均与储料罐1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包括:
输液泵(10),具有进液口和排液口;
进液管(20),具有第一排液端(21)和第一进液端(22),所述第一排液端(21)与所述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进液端(22)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
排液管(30),具有第二进液端(31)和第二排液端(34),所述第二进液端(31)与所述排液口连接,所述第二进液端(31)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物料输送装置还包括:
回流管(40),具有第三排液端(41)和第三进液端(43),所述第三进液端(43)与所述排液管(30)的中部连接;
第一阀门(32),设置在所述排液管(30)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三进液端(43)与所述第二排液端(34)之间;
第二阀门(42),设置在所述回流管(4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阀门(23),设置所述进液管(20)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阀门(33),所述第四阀门(33)设置在所述排液管(30)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三进液端(43)与所述第二进液端(3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U型管(50),所述U型管(50)具有第四进液端和第四排液端,所述第四进液端与所述第二排液端(3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缓冲罐(60);
第一气体连通管(62),包括进气端(63)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63)与所述缓冲罐(60)密封连接,所述出气端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
液体连通管(64),包括第一连通端(65)和第二连通端,所述第一连通端(65)与所述缓冲罐(60)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通端(65)位于所述进气端(63)下方,所述第二连通端用于与储料罐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罐(60)具有顶壁和底壁,所述进气端(63)与所述顶壁连接,所述第一连通端(65)与所述底壁连接。
7.一种负压物料输送系统,包括储料罐(1)、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所述储料罐(1)分别与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物料输送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所述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的所述第一进液端(22)与所述第三排液端(41)均与所述储料罐(1)连接。
8.一种负压物料输送系统,包括储料罐(1)、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所述储料罐(1)分别与负压装置和负压物料输送装置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物料输送装置为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负压物料输送装置,所述第二连通端与所述储料罐(1)密封连接,所述出气端与所述负压装置或所述储料罐(1)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装置包括空气泵和与所述空气泵连接的真空管(70),所述储料罐(1)通过第二气体连通管(2)与所述真空管(70)连接,所述第一气体连通管(62)的出气端与所述真空管(70)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罐(1)具有进料口,所述第一连通端(65)和所述第二连通端均位于所述进料口的下方。
CN201320445911.6U 2013-07-24 2013-07-24 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40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45911.6U CN203440057U (zh) 2013-07-24 2013-07-24 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45911.6U CN203440057U (zh) 2013-07-24 2013-07-24 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40057U true CN203440057U (zh) 2014-02-19

Family

ID=50091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45911.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40057U (zh) 2013-07-24 2013-07-24 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400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2157A (zh) * 2017-09-13 2018-01-12 江苏新凯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负压容器用排液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2157A (zh) * 2017-09-13 2018-01-12 江苏新凯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负压容器用排液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0682A (zh) 一种油田压裂支撑剂正压气力输送橇
CN203767994U (zh) 一种槽罐车无泄漏卸车装置
MX2010002019A (es) Dispositivo para embotellar bebidas.
CN203440057U (zh) 负压物料输送装置及具有其的负压物料输送系统
CN201712998U (zh) 一种可导压的储槽
CN202707638U (zh) 液体输送装置
CN102383469B (zh) 给水装置及其给水方法
CN202194868U (zh) 密闭容器正、负压虹吸器
CN202642305U (zh) 可改变容积的贮运容器装置
CN203345474U (zh) 一种粉料存储系统和搅拌站
CN207569544U (zh) 常压管道系统液体试剂加注装置
CN204568497U (zh) 一种自加热式集装箱液袋
CN204213617U (zh) 撬装式lng两泵双机加注装置
CN203064559U (zh) 一种贮液槽的自动气流双向控制结构
CN204062481U (zh) 一种船用天然气储罐的管道控制系统
CN202252854U (zh) 天然气注醇雾化装置
CN203891129U (zh) 一种自动水塔
CN207390976U (zh) 一种新型白酒灌装装置
CN207680089U (zh) 利用乳化层储备罐处理乳化层的萃取装置
CN202246021U (zh) 一种涂料的自动投料输运装置
CN207030047U (zh) 带有罐底进气及吹扫装置的海洋工程散装物料输送系统
CN206384575U (zh) 一种真空吸料呼吸阀
CN202317342U (zh) 一种具有自动排漏装置的密封仓
CN205677560U (zh) 一种适用于钻井平台用的自动加料装置
CN203441762U (zh) 液体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