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33238U - 显示装置及光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光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33238U
CN203433238U CN201320474664.2U CN201320474664U CN203433238U CN 203433238 U CN203433238 U CN 203433238U CN 201320474664 U CN201320474664 U CN 201320474664U CN 203433238 U CN203433238 U CN 2034332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ansmission region
filter layer
transmittable layers
deliver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7466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腾赋
林宜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332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3323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光传递装置,显示装置包含一光传递装置、一显示面板以及一光电元件。光传递装置包含一不透光层以及一滤光层。不透光层具有一透光区域,此透光区域包含多个狭孔。滤光层至少设置于透光区域的狭孔。光电元件设置于显示面板与滤光层之间,且光电元件在不透光层上的垂直投影与透光区域至少部分重叠。借此,仅需控制狭孔的数量或尺寸,就能够得到所需的光传递装置的穿透率,而无须改变滤光层的穿透率。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光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光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电子装置纷纷朝可携带式的设计发展,故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的液晶显示装置蔚为目前可携式电子装置所采用的主流显示器。 
然而,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由背光模块来提供光线,当背光模块的发光时间越长,其所消耗的电力就越大,势必会增加显示装置的耗电量。此外,由于不同环境中的环境亮度并不相同,倘若在低环境亮度的环境中(譬如昏黄的室内),背光模块仍提供高亮度的背光,很容易造成使用者视觉上的不适感。 
因此,部分厂商在显示装置中设置一光感测器来感测环境亮度,当光感测器所感测到的环境亮度低时,则降低背光模块的亮度,当光感测器所感测到的环境亮度高时,则提升背光模块的亮度。如此便能节省耗电量并降低使用者视觉上的不适感。 
为了使光感测器能够接收环境中的光线,厂商通常会在显示装置的边框开设出一开孔并在孔洞中涂上油墨,以过滤波长,并得到所需的穿透率。然而,一般利用油墨调整穿透率都是通过改变油墨溶剂、稀释剂及固化剂等成分及比例来实现,这样的方式不仅相当费时,且还会因为油墨成分的改变而需要重新通过环评、耐久度等测试,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再者,由于油墨的颜色不容易调整到跟显示器的边框颜色一致,故容易被使用者察觉到,因而降低显示装置的视觉观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制造者无须改变油墨的成分及比例就能够调整显示装置边框上的孔洞的穿透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使显示装置边框的孔洞颜色与边框的其他区域颜色一致,从而让使用者不易察觉边框的孔洞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色差,进而增加显示装置的视觉观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一种显示装置包含一光传递装置、一显示面板以及一光电元件。光传递装置包含一不透光层以及一滤光层。不透光层具有一透光区域,此透光区域包含多个狭孔。滤光层至少设置于透光区域的狭孔。光电元件设置于显示面板与滤光层之间,且光电元件在不透光层上的垂直投影与透光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上述的显示装置,该不透光层更包含多个不透光柱体,设置于该透光区域中并以这些狭孔做为间隔。 
上述的显示装置,这些狭孔的尺寸为微米级。 
上述的显示装置,该光传递装置更包含:一第一基材,设置于该不透光层上背对该滤光层的一侧。 
上述的显示装置,该光传递装置更包含:一第一粘着层,设置于该不透光层与该第一基材之间。 
上述的显示装置,该光传递装置更包含:一第二粘着层,设置于该不透光层与该滤光层之间。 
上述的显示装置,该光传递装置更包含:一保护层,设置于该不透光层与该滤光层之间。 
上述的显示装置,该光传递装置更包含:一第二基材,设置于该滤光层上背对该不透光层的一侧。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一种光传递装置包含一不透光层以及一滤光层。不透光层具有一镜头孔以及多个第一狭孔,这些第一狭孔共同定义出一第一透光区域,镜头孔与第一透光区域的最短距离大于每一第一狭孔的宽度。滤光层至少设置于第一透光区域。 
上述的光传递装置,该不透光层更包含:多个第二狭孔,这些第二狭孔围共同定义出一第二透光区域,该第一透光区域与该第二透光区域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每一这些第一狭孔及每一这些第二狭孔的宽度; 
其中该第一透光区域与该第二透光区域共同被该滤光层所覆盖。 
由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透光层中开设有多个狭孔(或第一狭孔)以供光线穿透至滤光层中,因此制造者仅需控制狭孔的数量或尺寸,就能够得到所需的 光传递装置的穿透率,而无须调整滤光层的成分及比例,大幅节省制造时间及成本。 
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绘示图1的感光元件周遭沿着A-A’线的剖面图; 
图3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传递装置的剖面图; 
图4A为图3的光传递装置100a在一实验中得到的各种穿透光谱; 
图4B为图3的光传递装置100a在另一实验中得到的各种穿透光谱; 
图5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传递装置的剖面图; 
图6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传递装置的剖面图; 
图7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传递装置的剖面图; 
图8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9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10绘示绘示图9的发光元件周遭沿着B-B’线的剖面图; 
图1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12绘示图11沿着C-C’线所剖的光传递装置的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10a、10b、10c:显示装置             11:感光元件 
12:发光元件                            13:摄影镜头 
14:光感测器                            15:红外线感测器 
100、100a、100b、100c、100d、100e:光传递装置 
110:不透光层                           112:狭孔 
114:透光区域                           116:不透光柱体 
120:滤光层                             130:第一基材 
140:保护层                             150:第一粘着层 
160:第二基材                           170:第二粘着层 
200、210:光电元件                      300:显示面板 
500:不透光层                           512:第一狭孔 
514:第一透光区域                       516:第一不透光柱体 
522:第二狭孔                           524:第二透光区域 
526:第二不透光柱体                     530:镜头孔 
600:间隙层                             A1、A2:面积 
C1、C2、C3、C4、C5、C6、C7、C8:曲线 
D1、D2:最短距离                        W1、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具有感光元件11。图2绘示图1的感光元件11周遭沿着A-A’线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装置10包含光传递装置100、显示面板300以及光电元件200。光传递装置100包含一不透光层110以及一滤光层120。不透光层110具有一透光区域114,此透光区域包含多个狭孔112。滤光层120至少设置于透光区域114的狭孔112。光电元件200设置于显示面板300与滤光层120之间。举例来说,光电元件200可直接设置于显示面板300上,亦可先设置在光传递装置100的滤光层120上,再将光传递装置100与显示面板300接合。光电元件200在不透光层110上的垂直投影与透光区域114至少部分重叠。 
于本实施方式中,不透光层110开设有多个狭孔112,这些狭孔112贯穿不透光层110而暴露出滤光层120,以利光线穿透至滤光层120中。由于透光区域114利用狭孔112来使光线穿透,故狭孔112的数量或尺寸与透光区域114的穿透率正相关的。因此,制造者可通过改变狭孔112的数量或尺寸来得到所需光传 递装置100之穿透率,而无须改变滤光层120的成分及比例,从而节省制造时间及成本。 
举例来说,光传递装置100的穿透率T1与不透光层110的透光区域114的穿透率T2及滤光层120的穿透率T3可成正比,亦即,光传递装置100的穿透率T1可满足下式: 
T1∝T2×T3。 
如此一来,可通过改变透光区域114的穿透率T2来改变光传递装置100的穿透率T1,而滤光层120的穿透率T3可维持固定。因此,当滤光层120为油墨时,其成分及比例可固定而无须调整,更无须基于油墨成分的改变而重新进行环评、耐久度等测试。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透光区域114的穿透率T2可由狭孔112的数量及面积来控制。举例来说,透光区域114具有面积A1,狭孔112具有面积A2,假设狭孔112的数量为n,且所有狭孔112的面积A2均相同,则所有狭孔112的面积总和为n×A2,当n×A2/A1的比值越小时,代表狭孔112在透光区域114所占据的面积越小,故通过透光区域114的光线的光强度越低,透光区域114的穿透率T2越低;相对地,当n×A2/A1的比值越大时,代表狭孔112在透光区域114所占据的面积越大,故通过透光区域114的光的光强度越高,透光区域114的穿透率T2越高。因此,制造者可通过控制狭孔112的数量n或面积A2来控制透光区域114的穿透率T2。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不透光层110可包含多个不透光柱体116,这些不透光柱体116设置于透光区域114中并以狭孔112做为间隔。由于透光区域114中排列着多个不透光柱体116,故透光区域114与不透光层110的其他区域的颜色会更加一致,让使用者不易观察到透光区域114与不透光层110的其他区域之间的色差。换句话说,当使用者观看显示装置10(可参阅图1)时,几乎不会察觉感光元件11的存在,进而增加显示装置10的视觉观感。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狭孔112的尺寸为微米级(μm),以让使用者更不容易观察到狭孔112,从而让透光区域114与不透光层110的其他区域的颜色更加一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不透光柱体116可为圆柱状、角柱状或其他几何形状,狭孔112的形状可对应不透光柱体116的形状而改变。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电元件20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于)光感测器(light sensor)或红外线感测器(IR sensor),此光电元件200可基于其本身所接收到的光强度来控制显示面板300的背光模块的亮度。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30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于)液晶显示面板或电浆显示面板。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滤光层120可过滤特定波长的光,举例来说,滤光层12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于)偏光片(polarizer)或是油墨。由于滤光层120仅允许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故可遮断不具光电元件200所欲感测的波长的光,以免光电元件200误动作地改变显示面板300的背光模块的亮度。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不透光层110用以阻挡任意波长的光,而非仅阻挡部分波长的光而让另一部份波长的光通过。不透光层110由可阻挡光的材料(light resistant material)所形成。举例来说,不透光层11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于)黑色矩阵(black mask,BM)。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不透光柱体116与不透光层110的材料相同,以让使用者不易观察到透光区域114与不透光层110的其他区域的间的色差。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电元件200与滤光层120之间可选择性地具有一间隙层600。间隙层600可为中空的,亦即无填入任何材料。或者,间隙层600可填入粘着胶,以粘着光电元件200与滤光层120。 
图3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传递装置100a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图2的主要差异在于:光传递装置100a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基材130,其设置于不透光层110上背对滤光层120的一侧,用以保护不透光层110免于受到外力的影响而耗损。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材130覆盖整个不透光层110背对滤光层120的表面,也就是说,第一基材130覆盖不透光层110的透光区域114及其他区域,以利保护整个不透光层110。于本实施方式中,光传递装置100a的穿透率T1与不透光层110的透光区域114的穿透率T2、滤光层120的穿透率T3及第一基材130的穿透率T4可成正比,亦即,光传递装置100a的穿透率T1可满足下式: 
T1∝T2×T3×T4。 
第一基材130较佳由透光材料所形成,以利光能够通过第一基材130而进入不透光层110的透光区域114。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材130的材料可为(包含,但不局限于)透光的玻璃、塑胶、金属或具有触控功能的基材等等。于部 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材130可为透光的防爆膜,其可避免光传递装置100a受到撞击时所造成的损坏。举例来说,此防爆膜的材料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但不以此为限。 
图4A为图3的光传递装置100a在一实验中得到的各种穿透光谱(transmission spectrum),其中横轴为波长(nm),纵轴为穿透率(%),本实验中所采用的第一基材130均为玻璃。当光传递装置100a仅包含第一基材130而无包含不透光层110及滤光层120时,其穿透光谱为曲线C1。如图4A所示,由于光传递装置100a仅包含第一基材130(玻璃),故其穿透光谱即为玻璃的穿透光谱,亦即,在各个波长下,穿透率大约在90%至92%之间。 
当光传递装置100a仅包含第一基材130及不透光层110而无包含滤光层120时,其穿透光谱为曲线C2。由于不透光层110的透光区域114由多个狭孔112及不透光柱体116所形成,故其穿透率并非100%,因此可降低光传递装置100a的穿透率,使得曲线C2上各个波长的穿透率均比曲线C1更低。 
当光传递装置100a仅包含第一基材130及滤光层120而无包含不透光层110时,其穿透光谱为曲线C3。如图4A所示,在滤光层120的滤光作用下,波长为650nm以下的穿透率仅不到20%,波长为750nm以上的穿透率可达80%以上,其可用来得到红外线。 
当光传递装置100a包含不透光层110、滤光层120以及第一基材130时,其穿透光谱为曲线C4。如图4A所示,曲线C4上各个波长的穿透率均比曲线C3更低,也就是说,不透光层110可进一步降低穿透率,故当不透光层110中的狭孔112尺寸及数量改变时,即可改变穿透率的下降幅度。另外,由于滤光层120的成分及比例无改变,故其穿透光谱的形状不会改变,因此,曲线C4几乎是曲线C3平行地下降而成。 
图4B为图3的光传递装置100a在另一实验中得到的各种穿透光谱。曲线C5类似于图4A的曲线C1,其当光传递装置100a仅包含第一基材130时所得到的穿透光谱。曲线C6类似于图4A的曲线C2,其当光传递装置100a仅包含第一基材130及不透光层110所得到的穿透光谱。 
当光传递装置100a包含不透光层110、第一基材130及第一种滤光层120时,穿透光谱为曲线C7,其中此滤光层120为红外线胶带(IR tape)。当光传递装置100a包含不透光层110、第一基材130及第二种滤光层120时,穿透光谱为曲线 C8,其中此滤光层120为偏光片。由图4B可知,虽然红外线胶带与偏光片均用来得到红外线波段的光,但由于两者的成分及结构不同,故穿透光谱亦不同。制造者可根据产品需求选择不同材料的滤光层120,以得到不一样的穿透光谱。 
图5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传递装置100b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图3的主要差异在于:光传递装置100b进一步包含一保护层140,其设置于不透光层110与滤光层120之间,也就是说,不透光层110与滤光层120分别设置于保护层140的相对两侧。不透光层110设置于保护层140与第一基材130之间。如此一来,不透光层110的相对两表面可分别被保护层140与第一基材130所保护。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保护层140的可为透光材料所形成,其材料可为(包含,但不局限于)硅氧化物(SiOx)、SiOxNy、SiNx、有机绝缘材料或其所组成,例如聚酰亚胺(PI,Polyimide),或Overcoat材料等。 
图6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传递装置100c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图5的主要差异在于:光传递装置100c利用一第二粘着层170取代图5的光传递装置100b的保护层140。也就是说,第二粘着层170设置于不透光层110与滤光层120之间,如此一来,制造者可先将滤光层120粘贴于第二粘着层170上,再将第二粘着层170粘贴于不透光层110后,即可固定不透光层110与滤光层120之间的相对位置。换句话说,于本实施方式中,不透光层110与滤光层120可用粘贴的方式来固定。于其他实施方式中,若无第二粘着层170时,滤光层120可用转印的方式设置在不透光层110上。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粘着层170为可透光的粘着材料所形成,其材料可为(包含,但不局限于)OCA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 
如图6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光传递装置100c还可包含一第二基材160,其设置于滤光层120上背对不透光层110的一侧,以利保护滤光层120免于受到外力的影响而耗损。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基材160的材料可为(包含,但不局限于)透光的玻璃、塑胶、或金属等等。 
图7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光传递装置100d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图6的主要差异在于:光传递装置100d更包含一第一粘着层150,其设置于不透光层110与第一基材130之间。如此一来,制造者可先将滤光层120设置于不透光层110后,再将不透光层110粘贴于第一基材130上。换句话说,于本实施方式中,不透光层110与第一基材130可用粘贴的方式来固定。 
应了解到,本图虽未绘示出如图6所示的第二粘着层170,但实际上,光传递装置100d亦可选择性地在不透光层110与滤光层120之间设置第二粘着层170。也就是说,滤光层120可粘贴于不透光层110上,而不透光层110可粘贴于第一基材130上。 
图8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a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图2的主要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a的光电元件200设置于滤光层120上,而图2的显示装置10的光电元件200设置于显示面板300上。无论光电元件200设置于滤光层120或显示面板300上,光电元件200较佳投影重叠于透光区域114上,以利通过透光区域114的光能够照射到光电元件200。 
应了解到,本说明书全文所述的“投影重叠”代表当第一特征正投影至第二特征所在的平面时,其所形成的投影图案会与第二特征重叠。举例来说,当光电元件200正投影至透光区域114所在平面时,其所形成的投影图案会与透光区域114重叠。 
图9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b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显示装置10b具有一发光元件12。图10绘示绘示图9的发光元件12周遭沿着B-B’线的剖面图。如图10所示,显示装置10b包含一光传递装置100、一光电元件210及一显示面板300。光传递装置100与显示面板300的结构如同图2及前文中相关段落所载,故不再重复叙述。光电元件210为一光源,当光电元件210导通时,其可朝向滤光层120及不透光层110投射光,此光会通过透光区域114投射至外界环境中,而使发光元件12(可参阅图9)发光;当光电元件210非导通时,光电元件210可停止发光。 
由于透光区域114中排列着多个不透光柱体116,因此,当光电元件210无发光时,透光区域114与不透光层110的其他区域的颜色会更加一致,让使用者不易观察到透光区域114与不透光层110的其他区域之间的色差。也就是说,当使用者在光电元件210无发光时观看显示装置10b(可参阅图9),几乎不会察觉发光元件12的存在。 
图1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c的俯视图。如图11所示,显示装置10c可包含摄影镜头13、光感测器14以及红外线感测器15。图12绘示图11沿着C-C’线所剖的光传递装置100e的剖面图。如图12所示,光传递装置100e可包含不透光层500以及滤光层120。不透光层500具有镜头孔530以及 多个第一狭孔512。这些第一狭孔512共同定义出一第一透光区域514。第一透光区域514与光感测器14(可参阅图11)投影重叠,以利光能够通过第一透光区域514抵达光感测器14。滤光层120至少设置于第一透光区域514。 
由于不透光层500开设有多个第一狭孔512,这些第一狭孔512贯穿不透光层500而暴露出滤光层120,故可使光穿透至滤光层120中。由于第一透光区域514利用第一狭孔512来使光穿透,故第一狭孔512的数量或尺寸与第一透光区域514的穿透率正相关的。因此,制造者可通过改变第一狭孔512的数量或尺寸来得到所需的第一透光区域514的穿透率,而无须改变滤光层120的成分及比例,从而节省制造时间及成本。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不透光层500可包含多个第一不透光柱体516,这些第一不透光柱体516设置于第一透光区域514中并以第一狭孔512做为间隔。由于第一透光区域514中排列着多个第一不透光柱体516,故第一透光区域514与不透光层500的其他区域的颜色会更加一致,让使用者不易观察到第一透光区域514与不透光层500的其他区域之间的色差,也就是说,当使用者观看显示装置10c(可参阅图11)时,几乎不会察觉光感测器14的存在,进而增加显示装置10c的视觉观感。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镜头孔530与第一透光区域514之间可定义出一最短距离D1,此最短距离D1大于每一第一狭孔512的宽度W1,以利显示装置10c(可参阅图11)的摄影镜头13与光感测器14在视觉上为分离的两个元件。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不透光层500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二狭孔522,这些第二狭孔522共同定义出一第二透光区域524。第二透光区域524与红外线感测器15(可参阅图11)投影重叠,以利光能够通过第二透光区域524抵达红外线感测器15。第二透光区域524被滤光层120所覆盖。 
由于不透光层500开设有多个第二狭孔522,这些第二狭孔522贯穿不透光层500而暴露出滤光层120,故能够使光穿透至滤光层120中。由于第二透光区域524利用第二狭孔522来使光穿透,故第二狭孔522的数量或尺寸与第二透光区域524的穿透率正相关的。因此,制造者可通过改变第二狭孔522的数量或尺寸来得到所需的第二透光区域524的穿透率,而无须改变滤光层120的成分及比例,从而节省制造时间及成本。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不透光层500可包含多个第二不透光柱体526,这些第 二不透光柱体526设置于第二透光区域524中并以第二狭孔522做为间隔。由于第二透光区域524中排列着多个第二不透光柱体526,故第二透光区域524与不透光层500的其他区域的颜色会更加一致,让使用者不易观察到第二透光区域524与不透光层500的其他区域之间的色差,也就是说,当使用者观看显示装置10c(可参阅图11)时,几乎不会察觉红外线感测器15的存在,进而增加显示装置10c的视觉观感。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区域514与第二透光区域524之间可定义出一最短距离D2,此最短距离D2大于第一狭孔512的宽度W1及第二狭孔522的宽度W2,以利显示装置10c(可参阅图11)的光感测器14与红外线感测器15在视觉上为分离的两个元件。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制造者亦可将第一透光区域514与第二透光区域524整合在一起,亦即,使第一透光区域514与第二透光区域524之间的最短距离D2约等于第一狭孔512的宽度W1或第二狭孔522的宽度W2。如此一来,显示装置10c(可参阅图11)的光感测器14与红外线感测器15由在视觉上将为单一元件。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区域514与第二透光区域524共同被滤光层120所覆盖,也就是说,第一透光区域514与第二透光区域524可被同一滤光层120所覆盖。如此一来,制造者仅需经过单一工艺将滤光层120设置于第一透光区域514及第二透光区域524,而无须分别在第一透光区域514及第二透光区域524设置不同的滤光层120,从而节省制造时间及成本。应了解到,本实施方式的滤光层120较佳允许红外线通过,俾利红外线感测器15(可参阅图11)能够正常运作。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所有第一狭孔512的面积总和与所有第二狭孔522的面积总和不同,以便分别应用于不同光电元件(例如:光感测器14或红外线感测器15等等)。举例来说,应用于光感测器14的所有第一狭孔512的面积总和可较小,而应用于红外线感测器15的所有第二狭孔522的面积总和可较大。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镜头孔530与摄影镜头13投影重叠,俾利摄影镜头13能够撷取外界影像。镜头孔530中并无设置不透光凸柱,以免阻碍摄影镜头13的拍摄。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传递装置100e可进一步包含第一基材130,其设置于不透光层500上背对滤光层120的一侧,用以保护不透光层500免于受到外力 的影响而耗损。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光传递装置100e亦可选择性地具有保护层140、第一粘着层150、第二基材160或第二粘着层170等元件。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光传递装置,包含:
一不透光层,具有一透光区域,该透光区域包含多个狭孔;以及
一滤光层,至少设置于该透光区域的这些狭孔;
一显示面板;
一光电元件,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与该滤光层之间,且该光电元件在该不透光层上的垂直投影与该透光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不透光层更包含多个不透光柱体,设置于该透光区域中并以这些狭孔做为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这些狭孔的尺寸为微米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传递装置更包含:一第一基材,设置于该不透光层上背对该滤光层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传递装置更包含:一第一粘着层,设置于该不透光层与该第一基材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传递装置更包含:一第二粘着层,设置于该不透光层与该滤光层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传递装置更包含:一保护层,设置于该不透光层与该滤光层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传递装置更包含:一第二基材,设置于该滤光层上背对该不透光层的一侧。
9.一种光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不透光层,具有一镜头孔以及多个第一狭孔,这些第一狭孔共同定义出一第一透光区域,该镜头孔与该第一透光区域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每一这些第一狭孔的宽度;以及
一滤光层,至少设置于该第一透光区域。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不透光层更包含:
多个第二狭孔,这些第二狭孔围共同定义出一第二透光区域,该第一透光区域与该第二透光区域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每一这些第一狭孔及每一这些第二狭孔的宽度;
其中该第一透光区域与该第二透光区域共同被该滤光层所覆盖。
CN201320474664.2U 2013-01-04 2013-08-05 显示装置及光传递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332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0181 2013-01-04
TW102200181U TWM455886U (zh) 2013-01-04 2013-01-04 顯示裝置及其光傳遞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33238U true CN203433238U (zh) 2014-02-12

Family

ID=49031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74664.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33238U (zh) 2013-01-04 2013-08-05 显示装置及光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33238U (zh)
TW (1) TWM45588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38820A (zh) * 2014-09-17 2014-12-24 蓝思科技(长沙)有限公司 直接在cg上拉丝显示色彩立体效果的工艺及其产品
KR20180125296A (ko) * 2017-05-15 2018-11-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평판 표시 패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10456545A (zh) * 2019-07-29 2019-11-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基板制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4050B (zh) * 2019-04-12 2020-1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38820A (zh) * 2014-09-17 2014-12-24 蓝思科技(长沙)有限公司 直接在cg上拉丝显示色彩立体效果的工艺及其产品
KR20180125296A (ko) * 2017-05-15 2018-11-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평판 표시 패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08873511A (zh) * 2017-05-15 2018-11-2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平面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73511B (zh) * 2017-05-15 2021-10-2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平面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KR102350395B1 (ko) * 2017-05-15 2022-01-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평판 표시 패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10456545A (zh) * 2019-07-29 2019-11-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基板制作方法
US10983393B2 (en) 2019-07-29 2021-04-20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5886U (zh) 2013-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74866B (zh)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155430B (zh) 纤薄型触摸面板以及包括该纤薄型触摸面板的移动终端
CN101995697B (zh) 液晶显示设备,黑矩阵衬底以及彩色滤光片衬底
CN105278197B (zh) 光控制设备和包括光控制设备的透明显示器
CN104885002B (zh) 透明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7680988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05301852B (zh) 光控制设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设备的透明显示装置
CN101571633B (zh) 液晶显示设备
US9052426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203433238U (zh) 显示装置及光传递装置
JP6780918B2 (ja) ディスプレイアセンブリ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アセンブリを用いる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6373969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075421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4069298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7092311A (zh)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5301850A (zh) 光控制设备和具有该设备的透明显示装置
CN103676271B (zh) 显示装置以及罩部件
US9513501B2 (en) Touch panel, touch screen structure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hereof
CN109411511A (zh) 显示装置
CN102713737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66446B (zh) 光学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彩色滤光片
CN10826950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75314B (zh) 透明显示面板及其彩色滤光片基板
US9612475B2 (en) Front light module and electronic paper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5988154A (zh) 圆偏光板及具有该圆偏光板的amoled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