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67561U - 电连接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67561U
CN203367561U CN 201320455546 CN201320455546U CN203367561U CN 203367561 U CN203367561 U CN 203367561U CN 201320455546 CN201320455546 CN 201320455546 CN 201320455546 U CN201320455546 U CN 201320455546U CN 203367561 U CN203367561 U CN 203367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latform
cover plate
electric connector
connector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45554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贤昌
黄巧云
徐汉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32045554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67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67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6756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本体、数个端子组、盖板及金属壳体罩盖连接于本体上;本体包括一平台、凸出于平台二侧的轴座及数个穿透该本体的槽道,轴座设有枢接槽;每一端子组包括二个第一端子及至少一第二端子,每一第一及第二端子分别具有弹臂、基部及插脚,其分别装设于相应的槽道,插脚插置定位后外露出本体的底部并呈错位排列;盖板的后缘设有一轴杆,其二端分别凸出盖板以形成一转轴部,用以枢接于本体的枢接槽,使该盖板可转动地罩盖于该平台上。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多列直插封装型,具有掀盖构造及多排端子的电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双列直插封装型(dual in-line package,DIP)连接器常用于集成电路、排线或发光二极管的接头,顾名思义,此型连接器是以直接插入电路板方式安装,常见以单排或两排端子并列,其端子间需相隔适当间距,以配合端子插脚上板。
然而,今日电子信息发展蓬勃,电子数据传输不仅要快且容量又要大,传统DIP连接器受限于端子数量的限制,无法提供较大容量及更快速的传输,且该些端子的接触点为双排分布,导致和对接端子接触的范围过于分散,不易达到各点准确的对接;此外,软排线或挠性电路板和此类连接器的对接是由侧向插置连接器本体内,仅以紧配合方式固定于连接器本体和端子之间,前述紧配合方式欠缺迫紧构造,容易造成连接不实甚至脱落,严重影响传输进行。再者,传统DIP连接器的单排或双排插脚和电路板的连接强度不够,易因对接作动而松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列直插封装型电连接器结构,具有掀盖构造及多排端子交错排列,可以准确稳固对接,并达到稳定传输之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
一本体,包括一平台,其上设有数个穿透该本体的槽道,该本体的相对二端部分别向上延伸出该平台以形成一轴座,该轴座凹设有一开放于该平台的枢接槽;
数个端子组,每一该端子组包括二个第一端子及至少一第二端子,每一第一端子及该至少一第二端子分别包括一基部、一自该基部一侧延伸并向该平台弯折的弹臂,及一自该基部下缘延伸的插脚,该弹臂具有一接触点,该二个第一端子相对面向设置,而该至少一第二端子设于该二个第一端子之间,使该些第一端子及该至少一第二端子呈多排间隔排列,该端子组由该平台上方向下装入相应的该槽道内,该插脚外露出该本体的底部并呈错位排列,该弹臂突出于该平台上方;及
一盖板,其后缘设有一轴杆,该轴杆的二端分别凸出该盖板的相对二侧以形成一转轴部,该转轴部枢接于该本体的枢接槽,使该盖板可转动地罩盖于该平台上。
还包括一金属外壳,大致呈一ㄇ字型,用以罩盖连接于该本体上,该金属外壳具有二侧边及连接该二侧边的连接边,该二侧边相对该枢接槽设有一限位片,其遮盖于该转轴部上,作为该转轴部转动限位之用。
该盖板的顶面相邻该轴杆处内凹形成一凹部,该轴杆包括一斜边、一抵接平面及一弧形后缘,该斜边面向并位于该凹部内,该抵接平面位于该斜边和弧形后缘之间,并连接该斜边和弧形后缘,该金属外壳的连接边的前缘部分向该凹部延伸形成一干涉片,当该盖板向上转动至定位时,该凹部上移使该斜边抵靠于该干涉片,该平台开放在外,而当该盖板转动下压至定位时,该斜边离开该干涉片,该抵接平面靠抵于该干涉片,该盖板压盖于该平台上。
该限位片自该金属外壳的二侧边延伸并向后弯折,该限位片和该连接边的前缘及二侧边分别形成一间距。
该本体的每一槽道包括一容置部及一定位部,该容置部的宽度大于该定位部,用以收容该第一及第二端子的基部,该定位部用于容置定位该插脚。
该平台相邻该轴座处向上凸设一定位凸台,该定位凸台和该平台间形成一对接槽,而该轴座面向该平台的一侧向该平台延伸出一挡壁。
该二个第一端子及该至少一第二端子的弹臂同列并排,且其接触点相互对齐排成一列。
该些插脚呈三排错位排列,位于同一排的该些插脚的间距大于该些接触点的间距。
该些接触点的间距为0.5mm,同一排的该些插脚的间距不小于2mm,而不同排的该些插脚的间距也不小于2mm。
该至少一第二端子的插脚还包括一支撑部,其自该基部下缘先延伸并弯折,再向下弯折延伸使该插脚形成一L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结构利用多组端子组搭配,形成三排端子错位的配置,各端子插脚以相同间隔排列,各端子弹臂以较小间距并列,再利用盖板的转动开启盖合,使对接软排线或挠性电路板可准确地和各第一及第二端子电性接触,提供快速稳定的数据传输,而连接器的本体也由三排插脚稳固地固设于电路板上,有效改善传统连接器对接不准确,传输量及速度无法提升,且和固接电路板的连接强度不够等缺点。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的端子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盖板盖合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的俯视图,其中该盖板为盖合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的仰视图,其中该盖板为盖合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先参阅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的较佳实施例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1包括一绝缘材质所制的本体2、数个端子组3、一盖板4及一金属外壳5。本体2包括一平台21,其上设有数个穿透本体2的顶面及底面的槽道23,每一槽道23包括一容置部231及一定位部232,容置部231的宽度大于定位部232。本体2的相对二端部分别向上延伸出该平台21以形成一轴座22,该轴座22凹设有一开放于平台21的枢接槽221,其上方为镂空状且其高度略高于平台21的表面。此外,平台21相邻轴座22处分别向上凸设一定位凸台211,其和平台21间形成一对接槽210(如图7所示),以供一对接软排线或软性电路板(未图标)插入。轴座22面向平台21的一侧还向平台21一体延伸出一挡壁222,其靠近本体2的后侧,用以限制对接软排线插入后的限位。另外,本体2的相对二侧壁分别凸设一卡块24,以连接固定金属外壳5。
请配合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端子组3包括二个第一端子31及一第二端子32,分别由平台21上方向下装入相应的槽道23内。每一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分别包括一基部311、321、一自基部311、321上缘延伸并向平台21弯折的弹臂312、322,及一自基部311、321下缘延伸的插脚313、323,该弹臂312、322的自由端进一步弯曲形成一接触点310、320,其中第二端子32的插脚323自基部321下缘延伸并弯折形成一支撑部324,该支撑部324再向下弯折使插脚323形成一L形。该二个第一端子31相对面向设置,换言之,该二个第一端子31的弹臂312分别为一个朝前,一个朝后。而第二端子32排设于该二个第一端子31之间。
本体2的该些槽道23配合端子组3的交错排列设置,靠近本体2前端为第一排槽道23的容置部231,供弹臂312朝后的第一端子31插入;第二排槽道23的容置部231靠近挡壁222,供第二端子32插入;第三排槽道23的容置部231靠近本体2的后侧,供弹臂312朝前的第一端子31插入;且第二排槽道23位于第一和第三排槽道23之间。此外,每一槽道23的容置部231进一步横向延伸,以定位弹臂312、322。借前述槽道23配置,该数个端子组3装设定位于相应的槽道23后,每一第一及第二端子31、32的基部311、321垂直地装设于槽道23的容置部231,每一插脚313、323插设定位于槽道23的定位部232,并外露出本体2的底部以固设于一电路板(未图标)。因此,该些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的插脚313、323呈三排错位排列(如图7及图8所示),该些弹臂312、322相互间隔排列,且该些接触点310、320相互对齐排成一列,其中位于同一排的该些插脚313或323的间距大于该些接触点310、320的间距。较具体地,排与排的该些插脚313、323间距为2mm(以不小于2mm为原则),而同一排中该些插脚313、323间距也为2mm,且各弹臂312、322的接触点310、320相互间隔较佳为0.5mm。然而,端子的间距并不以前述实施例为限,可依实际设计而变化,且于另一实施例中(未图示)也可配置四排插脚。
特别说明的是,最相邻轴座22的端子组3的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的弹臂312、322,自其基部311、321上缘远离轴座22的一端延伸,而其它数个端子组3的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的弹臂312、322自相应基部311、321的上缘的中央延伸(如图3及图1所示)。
请参阅图1及图2,盖板4的后缘设有一轴杆41,其二端分别凸出盖板4的相对二侧以形成一转轴部410。盖板4由上而下,借转轴部410枢接于本体2的枢接槽221。盖板4的顶面相邻轴杆410处内凹形成一凹部42。轴杆41包括一斜边411、一抵接平面412及一弧形后缘413,其中斜边411面向并位于凹部42内,抵接平面412位于斜边411和弧形后缘413之间并连接斜边411和弧形后缘413,且抵接平面412低于并平行于盖板4的顶面。弧形后缘413邻靠挡壁222,其弧形设置有利于盖板4的转动。斜边411、抵接平面412和弧形后缘413都延伸至二转轴部410。
金属外壳5大致呈一ㄇ字型,用以罩盖连接于本体2上。金属外壳5具有二侧边52及连接该二侧边52的连接边51,该二侧边52相对本体2的枢接槽221分别设有一限位片521,其遮盖于轴杆41的转轴部410上,作为转轴部410转动限位之用。连接边51的前缘部分向盖板4的凹部42延伸形成一干涉片511。此外,金属外壳5的二侧边52分别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侧板53,其上具有一卡槽531,可嵌卡于本体2的卡块2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限位片521自金属外壳5的二侧边52延伸并向后弯折,且限位片521和连接边51的前缘及二侧边52分别保持一间距(如图6所示),使限位片521具有一定挠性,以缓冲盖板4转动时产生的受力。
再请参阅图1及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1在未对接一软性排线或电路板时,盖板4为掀开状态(如图1所示),其中轴杆41的斜边411抵靠限位于金属壳体5的干涉片511,且干涉片511嵌入盖板4的凹部4,盖板4借斜边411和干涉片511的干涉抵靠而保持平台21开放在外。而当盖板4向下转动封盖平台21,盖板4的下表面二侧抵靠于定位凸台211上,第一及第二端子31、32的接触点310、320同时被盖板4抵压而移入相应的槽道23;此时,轴杆41的抵接平面412因转动靠抵于干涉片511,凹部42下移离开干涉片511。当对接软排线或挠性电路板由对接槽210插入抵至挡壁222定位时,盖板4压抵该软排线于接触点310、320上,使软排线的接点和第一及第二端子31、32的接触点310、320稳固接触,达到电性传输之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结构利用多组端子组搭配,形成三排端子错位的配置,各端子插脚以相同间隔排列,各端子弹臂以较小间距并列,再利用盖板的转动开启盖合,使对接软排线或挠性电路板可准确地和各第一及第二端子电性接触,提供快速稳定的数据传输,而连接器的本体也由三排插脚稳固地固设于电路板上,有效改善传统连接器对接不准确,传输量及速度无法提升,且和固接电路板的连接强度不够等缺点。
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包括一平台,其上设有数个穿透该本体的槽道,该本体的相对二端部分别向上延伸出该平台以形成一轴座,该轴座凹设有一开放于该平台的枢接槽;
数个端子组,每一该端子组包括二个第一端子及至少一第二端子,每一第一端子及该至少一第二端子分别包括一基部、一自该基部一侧延伸并向该平台弯折的弹臂,及一自该基部下缘延伸的插脚,该弹臂具有一接触点,该二个第一端子相对面向设置,而该至少一第二端子设于该二个第一端子之间,使该些第一端子及该至少一第二端子呈多排间隔排列,该端子组由该平台上方向下装入相应的该槽道内,该插脚外露出该本体的底部并呈错位排列,该弹臂突出于该平台上方;及
一盖板,其后缘设有一轴杆,该轴杆的二端分别凸出该盖板的相对二侧以形成一转轴部,该转轴部枢接于该本体的枢接槽,使该盖板可转动地罩盖于该平台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金属外壳,大致呈一ㄇ字型,用以罩盖连接于该本体上,该金属外壳具有二侧边及连接该二侧边的连接边,该二侧边相对该枢接槽设有一限位片,其遮盖于该转轴部上,作为该转轴部转动限位之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盖板的顶面相邻该轴杆处内凹形成一凹部,该轴杆包括一斜边、一抵接平面及一弧形后缘,该斜边面向并位于该凹部内,该抵接平面位于该斜边和弧形后缘之间,并连接该斜边和弧形后缘,该金属外壳的连接边的前缘部分向该凹部延伸形成一干涉片,当该盖板向上转动至定位时,该凹部上移使该斜边抵靠于该干涉片,该平台开放在外,而当该盖板转动下压至定位时,该斜边离开该干涉片,该抵接平面靠抵于该干涉片,该盖板压盖于该平台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限位片自该金属外壳的二侧边延伸并向后弯折,该限位片和该连接边的前缘及二侧边分别形成一间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每一槽道包括一容置部及一定位部,该容置部的宽度大于该定位部,用以收容该第一及第二端子的基部,该定位部用于容置定位该插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平台相邻该轴座处向上凸设一定位凸台,该定位凸台和该平台间形成一对接槽,而该轴座面向该平台的一侧向该平台延伸出一挡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二个第一端子及该至少一第二端子的弹臂同列并排,且其接触点相互对齐排成一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插脚呈三排错位排列,位于同一排的该些插脚的间距大于该些接触点的间距。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接触点的间距为0.5mm,同一排的该些插脚的间距不小于2mm,而不同排的该些插脚的间距也不小于2m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二端子的插脚还包括一支撑部,其自该基部下缘先延伸并弯折,再向下弯折延伸使该插脚形成一L形。
CN 201320455546 2013-07-29 2013-07-29 电连接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67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455546 CN203367561U (zh) 2013-07-29 2013-07-29 电连接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455546 CN203367561U (zh) 2013-07-29 2013-07-29 电连接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67561U true CN203367561U (zh) 2013-12-25

Family

ID=49815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45554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67561U (zh) 2013-07-29 2013-07-29 电连接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6756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1221A (zh) * 2019-10-31 2021-05-04 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 连接器
JP2022000864A (ja) * 2019-02-20 2022-01-04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00864A (ja) * 2019-02-20 2022-01-04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7272394B2 (ja) 2019-02-20 2023-05-12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12751221A (zh) * 2019-10-31 2021-05-04 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 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98723U (zh) 电连接器
CN203367561U (zh) 电连接器结构
CN201015158Y (zh) 电连接器
CN204632947U (zh) 一种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线缆组件
CN202617513U (zh) 一种带金手指的pcb精密线路板
CN102185213A (zh) 电连接器
CN201956555U (zh) 一种插座
CN203850552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4885535U (zh) 一种usb 3.1插座连接器
CN204885556U (zh) Usb 3.1插座结构
CN201185253Y (zh) Sim卡连接器
CN202196972U (zh) 卡连接器
CN204333364U (zh) 一种卡连接器及其接触端子
CN203967314U (zh) 一种可插拔高速连接器
CN204597056U (zh) 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
CN204464541U (zh) 一种8pin兼容型数据线公头
CN206076669U (zh) 一种两用连接器
CN203942072U (zh) 可正、反向插接的电连接器
CN201887213U (zh) 可供插头双向插接的插座
CN206574886U (zh) 用于转接连接器中的双头fpc端子
CN204680880U (zh) 一种单元组合式旋转插排
CN204424606U (zh) 插座连接器
CN206163788U (zh) 一种充电线
CN204885526U (zh) 一种usb 3.1插座连接器的主体、后塞和端子的连接结构
CN201508980U (zh) 组合式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转接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25

Termination date: 2016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