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63363U -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63363U
CN203363363U CN2013201071005U CN201320107100U CN203363363U CN 203363363 U CN203363363 U CN 203363363U CN 2013201071005 U CN2013201071005 U CN 2013201071005U CN 201320107100 U CN201320107100 U CN 201320107100U CN 203363363 U CN203363363 U CN 2033633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ature
pole element
cylinder
electromagnetic valve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10710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A·戴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t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at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ton Corp filed Critical Eat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633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6336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8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for slow operation, for sequential energisation of windings, for high-speed energisation of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081Magnetic constr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6Supporting or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8Encapsulating, encasing or sea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2007/062Details of terminals or connectors for electromagn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阀组件(10;110;210;310),其中经由延伸通过衔铁的柱体(28A;128A;228A)将电能供给到线圈(16;116;216)。该电磁阀组件包括线圈组件(18;118;218),该线圈组件具有线圈(16;116;216),其中磁极件(22;122;222;322)和衔铁(12;112;212;312)至少局部地包围该线圈。该衔铁构造为当所述线圈通电时相对于所述磁极件平移。该线圈组件具有至少局部地包围所述线圈的线轴(26;126;226)以及从所述线轴延伸的第一柱体(28A;128A;228A)。电流经由该第一柱体被供给到所述线圈。所述衔铁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一柱体延伸通过该衔铁。特征部(80;180;280)构造为当所述衔铁平移时防止所述衔铁与所述第一柱体接触。

Description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上包括一种带有衔铁和磁极件的电磁阀组件。 
背景技术
电磁阀组件具有可通电的线圈,该线圈可选择性地通电以通过磁通移动衔铁。衔铁的移动能够产生取决于电磁阀组件的特定用途的期望结果。例如,衔铁可以连接到控制供给到另一组件的液压流体的阀。滚珠轴承有时用在电磁阀中以增加衔铁的移动的平滑性。 
实用新型内容
提供了一种电磁阀组件,在该电磁阀组件中电能经由延伸通过衔铁的柱体被供给到线圈。该组件防止能够由衔铁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引起的滞后。具体地,电磁阀组件包括带有线圈的线圈组件,其中磁极件和衔铁至少局部包围所述线圈。所述衔铁构造为当线圈通电时相对于磁极件平移。所述线圈组件包括至少局部包围线圈的线轴(线圈架)和从所述线轴开始延伸的第一柱体。电流经由所述第一柱体被供给到所述线圈。所述衔铁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一柱体延伸通过所述衔铁。特征部构造为当所述衔铁平移时防止所述衔铁与所述第一柱体接触。所述特征部能够称为防滞后特征部,因为它防止由于所述衔铁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引起的滞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线圈是大致环形的,并且所述电磁阀组件包括大致管状的构件,该大致管状的构件在所述磁极件的外周处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由此在所述线圈组件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磁极件、所述衔铁和所述线圈组件。所述管状件、所述衔铁和所述磁极件当所述线圈通电 时提供包围所述线圈的磁通量路径。所述磁极件和所述衔铁能够分别是粉末金属的单体部件。或者,所述磁极件和所述衔铁能够分别是各自具有毂部和凸缘部的多件式冲压件。 
优选地,所述衔铁包括衔铁毂部和压配合到所述衔铁毂部的衔铁凸缘部,其中,所述衔铁凸缘部从所述衔铁毂部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磁极件包括磁极件毂部和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毂部的磁极件凸缘部,其中,所述磁极件凸缘部从所述磁极件毂部径向向外延伸。该大致管状的构件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凸缘部。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组件还可以包括从衔铁延伸并且构造为与所述衔铁一起移动的销。所述磁极件毂部在所述销的径向之外和所述衔铁毂部的径向之内包围所述销。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组件还可以包括构造为容纳所述衔铁、所述磁极件和所述线圈组件的环形的电磁阀壳体。所述特征部可以是球轴承,该球轴承定位在所述电磁阀壳体和所述衔铁之间并且与这两者接触,并且构造为随着所述衔铁平移沿着所述衔铁行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特征部能够是防转动特征部,其与所述衔铁接触并且构造为防止所述衔铁绕中心轴线转动,因此当所述衔铁平移时防止所述衔铁与所述柱体的接触。例如,防转动特征部能够是球轴承,其定位在所述壳体和所述衔铁的外壁之间并且与这两者接触,并且构造为随着所述衔铁移动沿着所述衔铁行进。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衔铁中的开口是第一开口,线圈组件具有第二柱体。衔铁具有第二开口,第二柱体延伸通过该第二开口。所述特征部是位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一个上的衬套。当所述衔铁转动时所述衬套接触所述衔铁,从而防止所述衔铁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接触。所述衬套能够是钢,其体现为对移动中的衔铁的摩擦比能够是塑料制品的柱体对移动中的衔铁的摩擦小。所述衬套通过减小摩擦因此减弱滞后。所述衬套可以位于所述第二柱体上,其中,限定在所述衬套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间隙比限定在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间隙 小,从而所述衬套将在所述衔铁不与所述第一柱体接触的情况下阻挡所述衔铁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组件还可以包括大致环形的电磁阀壳体和盖。该大致环形的电磁阀壳体构造为容纳所述衔铁、所述磁极件和所述线圈组件。该盖压配合到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电磁阀壳体上,从而使得所述盖和所述电磁阀壳体一起限定一腔,所述衔铁在所述腔中平移。 
电磁阀组件还可以包括沿所述第一柱体延伸到所述线圈的电端子以及位于所述盖上的弹性体垫。该电端子延伸通过该弹性体垫中的狭缝。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阀组件还可以包括构造为容纳所述衔铁、所述磁极件和所述线圈组件的大致环形的电磁阀壳体。所述磁极件具有定位特征部,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电磁阀壳体具有互补的定位特征部,所述互补的定位特征部与所述磁极件的定位特征部相互配合,从而所述磁极件和所述线圈组件以预定的取向被定位在所述电磁阀壳体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线圈组件是大致环形的并且具有相对的两侧,所述磁极件包围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第一侧,所述衔铁包围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第二侧。所述磁极件和所述衔铁分别构造为都在所述线圈组件的径向之内和径向之外延伸,从而当所述线圈通电时,磁通量路径建立在所述线圈周围并且只通过所述衔铁和所述磁极件。由此提供了一种电磁阀组件,该电磁阀组件具有只经过衔铁和磁极件的通量路径。通过将所述衔铁和所述磁极件构造为使得两者分别都在所述线圈的径向之内和径向之外延伸而完成该目的。 
通过将所述电磁阀组件构造为使得沿着延伸通过所述衔铁的柱体而将电流供给到线圈,不需要穿过电磁阀壳体的侧部供给电流,这使得电磁阀组件能够安装在更加紧凑的包装空间中。衔铁和柱体的接触或者衔铁和柱体之间的摩擦将导致滞后(磁滞),该滞后将降低通量路径的强度以及由通量路径创建的作用在销上的力。通过衔铁与防转动特征部的接触或者通过最小化衔铁上的摩擦,诸如通过使用衬套以防止衔铁与柱体接触,能够可靠地通过供给到线圈的电流的大小来控制衔铁的移动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这样一种电磁阀组件,所述电磁阀组件包括:大致环形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和线轴,该线轴带有都从所述线轴延伸的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至少局部地包围所述线圈组件的磁极件;至少局部地包围所述线圈组件的衔铁,所述衔铁具有所述第一柱体延伸通过的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柱体延伸通过的第二开口,所述衔铁构造为当所述线圈通电时平行于所述线圈组件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磁极件平移;沿着所述第一柱体延伸的电端子,电流经由该电端子被供给到所述线圈从而使得所述衔铁平移;大致管状的构件,它在所述磁极件的外周处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由此至少局部地在径向方向上包围所述磁极件、所述衔铁和所述线圈组件;衬套,它安装在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之一上并且基本包围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之一,以防止所述衔铁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接触。 
优选地,在上述电磁阀组件中,所述磁极件和所述衔铁是粉末金属。 
优选地,在上述电磁阀组件中,所述衔铁包括衔铁毂部和压配合到所述衔铁毂部的衔铁凸缘部。所述衔铁凸缘部从所述衔铁毂部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磁极件包括磁极件毂部和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毂部的磁极件凸缘部。所述磁极件凸缘部从所述磁极件毂部径向向外延伸。该大致管状的构件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凸缘部。 
当参考附图时,从以下的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好方式的详细说明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中的电磁阀组件的沿图3的线1-1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图1的电磁阀组件的沿图3的线2-2的示意剖面图。 
图3是图1和图2的电磁阀组件在取下盖和包覆模制部分的情况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3的电磁阀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在取下盖、包覆模制部分和壳体的情况下包括在图1-4的电磁阀组件中的线圈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4的电磁阀组件的磁极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7是图1-4的电磁阀组件的衔铁的示意立体图。 
图8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的电磁阀组件的沿图10的线8-8的示意剖面图。 
图9是图8的电磁阀组件在取下盖和包覆模制的部分的情况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电磁阀组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1是在取下盖、包覆模制部分和壳体的情况下包含在图8的电磁阀组件中的线圈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8-11的电磁阀组件的磁极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3是图8-12的电磁阀组件的衔铁的示意立体图。 
图14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的电磁阀组件的沿图15的线14-14的示意剖面图。 
图15是图14的电磁阀组件在取下盖和包覆模制的部分的情况下的示意立体图。 
图16是图14的电磁阀组件的磁极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7是图14的电磁阀组件的衔铁的示意立体图。 
图18是图14的管状构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9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的电磁阀组件的沿图20的线19-19的示意剖面图。 
图20是图19的电磁阀组件在取下盖和包覆模制的部分的情况下的示意立体图。 
图21是图19的电磁阀组件的磁极件毂部的示意立体图。 
图22是图19的电磁阀组件的磁极件凸缘部的示意立体图。 
图23是图19的电磁阀组件的衔铁毂部的示意立体图。 
图24是图19的电磁阀组件的衔铁凸缘部的示意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其中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类似的部件,图1示出了带有使得销14移动的可移动衔铁12的电磁阀组件10。销14能够被附接到例如控制流体流动的阀或其他部件上。可以根据提供到线圈组件18的线圈16上的电流以可变力来移动销14。电磁阀组件10构造为使得如图2所示的通量路径20只通过衔铁12和磁极件22,其中该通量路径是由线圈16通电时产生的磁通建立通量路径的。这减少了部件的数量并且简化了电磁阀组件10,因为不再需要通量收集器,并且因为包含衔铁12、线圈组件18和磁极件22的电磁阀壳体24不再需要被构造为形成通量路径的一部分。如此,电磁阀壳体24不需要是磁性的或者可磁化的,因此该壳体可以由多种诸如铝合金或者塑料的非磁性材料形成。 
如图1和图3最好地示出,线圈组件18包括线轴26,围绕该线轴26可以缠绕线圈16。线轴26包括延伸通过衔铁12的基底32中的第一和第二开口30A、30B的一体的第一和第二柱体28A、28B。基底32在本文中称为第二基底。电端子33A、33B从电连接件34开始延伸通过盖38的包覆模制部分36并且沿着第一柱体28A延伸到线圈16。包覆模制部分36进入壳体24周围的凹部39中从而将包覆模制部分36维持在壳体24上。图4示出了包覆模制部分36形成电连接件34并且具有凸缘37,该凸缘37带有固定件开口42,该开口42允许电磁阀组件10被安装到接收销14的部件上。盖38压配合到柱体28A、28B上以保持抵靠壳体24的磁极件22和抵靠磁极件22压配合的线轴26。盖38和壳体24一起限定腔40,在该腔40中定位有磁极件22、线圈组件18和衔铁12。 
图6示出了磁极件22的立体图。磁极件22是均一单体(单件式)磁性或者可磁化部件,其包括:基底44,在本文中称为第一基底,其中大致柱形的第一内壁46和大致柱形的第一外壁48两者都从基底44的一侧开始延伸。内壁46限定中心开口50。如图2所示,内壁46径向上位于线圈组件18之内并且延伸通过线圈组件18的中心开口60—也称为内开口。这里 使用的径向方向,诸如“径向向内”或“径向向外”是垂直于销14平移所沿的中心轴线C的方向,并且是沿着大致柱形衔铁12、线圈组件18和磁极件22的半径的方向。外壁48径向上位于线圈组件18之外以径向地包围线圈组件18。磁极件22从一侧62(图2的下侧,在本文中也称为第一侧)包围线圈组件18。线轴26靠置在基底44上。由于盖38和盖38的包覆模制部分36的压配作用,磁极件22和线圈组件18在壳体24中不移动。 
销14以足够的间隙52装配通过中心开口50以使得销14与衔铁12能一起移动。间隙52是受控的。间隙是“受控的”是指该间隙是机加工的或者以其他方式形成为维持预定的公差。间隙52被选为在不对销14的移动产生阻碍的情况下使该销14的倾斜最小化。因为本文所述的防转动特征部80,销14和衔铁12被保持为只允许沿着销14的中心轴线C进行销的线性移动。因此,只有内壁46的较小部分54与销14具有较紧的、受控的间隙52。内壁46的另一部分56能够在不减弱销14的移动的线性性的情况下与销14产生较大间隙。电磁阀壳体24中的孔口57比较小部分54处的开口大。当销14沿中心轴线C平移时,该销14或多或少地延伸通过孔口57。在此实施例,中心轴线C也是电磁阀组件10的中心轴线。 
图7示出了衔铁12的立体图。衔铁12是均一的单体磁性或者可磁化部件,其包括基底32,在此文中称为第二基底,其中该基底32包括大致为柱形的第二内壁66和大致为柱形的第二外壁68。内壁66和外壁68都从基底32的一侧开始延伸。内壁66限定阶梯状中心开口70。如图2所示,内壁66径向上位于线圈组件18之内并且延伸通过线圈组件18的中心开口60。内壁66径向上位于磁极件22的内壁46之外。外壁68径向上位于线圈组件18之外以径向地包围线圈组件18。外壁68径向上也位于磁极件22的外壁48之外。衔铁12从一侧76(图2中的上侧,本文中也称为第二侧)包围线圈组件18。 
当线圈16通电时,沿着通量路径20产生的磁通量使得衔铁12和销14沿着行程长度L从一个其中衔铁12的外缘67与磁极件22的外缘69大致对齐的位置移动到一个其中衔铁12接触线轴26的位置。衔铁12和磁极 件22彼此同轴并且与线圈组件18一起围绕中心轴线C。当线圈16通电时,衔铁12沿行程长度L移动的距离等于线圈组件18的侧部76和盖38的内表面之间的腔40中的减去基底32的厚度的距离。衔铁12的柱形壁66、68与磁极件22的柱形壁46、48在轴向上重叠大致整个行程长度L。销14的沿行程长度L的行程长度取决于提供到电磁阀组件10的电流大小。当衔铁12位于与磁极件22相隔最远的位置处时,也就是图2中的腔40的最上面位置处,如果衔铁12的外缘67比磁极件22的外缘69稍高从而使得衔铁12的柱形壁66、68与磁极件22的柱形壁46、48在径向上不重叠的话,那么磁通量足以穿过磁极件22和衔铁12之间的空隙。衔铁12可以具有锥形面75,该锥形面75与磁极件22的锥形面77相邻并且在该锥形面77上移动。锥形面75、77能够增大磁通量的强度并且因此增大用于平移销14的力的大小。锥形面对于诸如电磁阀组件10等的低立面(low profile)电磁阀组件来说特别有用,其允许在较长的行程长度L中施加较大的力。 
销14在阶梯状中心开口70的第一部分72处压配合到衔铁12。阶梯状中心开口70的第二部分74局部地限定衔铁12的内壁66,并且位于磁极件22的内壁46之外,并且局部地包围磁极件22的内壁46。 
在图7中示出的衔铁12的第一和第二开口30A、30B分别比第一和第二柱体28A、28B大,从而使得衔铁12能在不与柱体28A、28B接触的情况下沿着行程长度L相对于线圈组件18移动。柱体28A、28B与衔铁12的接触应当被避免,因为由于这种接触而导致的摩擦将造成通量路径20中的磁滞现象,这将减小电磁阀组件10的精度。也就是,如果不期望的磁滞影响到通量路径20,那么提供到端子34上的电流量与提供用于移动销14的力和销14的移动量之间的关系将变得不确定。如果柱体28A、28B是塑料材料的话,反复的接触将导致磨损,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摩擦。 
为了在柱体28A、28B和衔铁12之间不存在接触的情况下维持销14的线性行程,衔铁12绕中心轴线C的转动必须被最小化或者消除。在不控制转动的情况下,衔铁12将转动得足够大从而柱体28A、28B将与衔铁12在开口30A、30B的边缘处接触。为了充分地或者完全地消除衔铁12 的转动并且防止任何这种接触,电磁阀组件10中设有至少一个防转动特征部80。此外,设置本文描述的定位特征部94、96和98从而保证当组装时线圈组件18和柱体28A、28B相对于衔铁12准确地定向。 
防转动特征部80是球轴承,其包括球82,该球的尺寸设计为跨坐在由第一细长凹部84和第二细长凹部85形成的轨道中。凹部84沿着壳体24的内表面88从壳体24的外缘86开始延伸。凹部85沿着外壁68的外表面90从衔铁12的基底32的上表面89开始延伸。球82被限制在壳体24和衔铁12之间,并且能够只沿凹部84、85线性运动。衔铁12能够具有如下的材料:该材料能够在表面89附近在凹部85处变形,从而球82在靠近表面89的对齐凹部84、85处不能从衔铁12和壳体24之间逸出。球82太大而不能安装在衔铁12和壳体24之间的间隙中,从而防止衔铁12发生任何转动。虽然仅仅一个单个轴承形式的防转动特征部就足以防止转动,但是电磁阀组件10具有6个大致相同的并且在衔铁12的外表面90周围彼此隔开的防转动特征部80。在衔铁12中设置6个与壳体24中的6个凹部84对齐的凹部85(在图3中3个可见)从而在各个组合凹部中支撑球82。在具有多个轴承形式的防转动特征部80的情况下,能够沿着销14和磁极件22的内壁46之间的分界面的较短部分54设置受控间隙52。因为受控间隙52需要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诸如机加工,减小受控间隙52的大小可以体现为成本节省。例如,在所述的仅仅一个轴承形式的防转动特征部80的实施例中,可以期望沿着开口50的整个内表面设置更紧的间隙52而用于衔铁12和销14的更顺滑的线性平移。 
为了适当地将线圈组件18定位在壳体24中从而使得柱体28A、28B延伸通过开口30A、30B,磁极件22、壳体24和线轴26分别设置有各自的定位特征部。具体地,磁极件22具有延伸通过基底44的较小的孔94。如图1所示,线轴26的与基底44接触的表面具有浅凸部(dimple)96,该浅凸部构造为装配在孔94中。浅凸部96能够是圆形的延伸部。类似地,壳体24的与磁极件22接触的表面具有装配在孔94中的浅凸部98。浅凸部98能够是圆形的延伸部。当线圈组件18放置在磁极件22中时,浅凸部 96与孔94对齐并且放置在孔94中。当将磁极件22放置在壳体24中时,浅凸部98与孔94对齐并且放置在孔94中。然后当在凹部85与凹部84对齐并且球82位于对齐的凹部84、85中的情况下而将衔铁12和销14放置在壳体24中时,柱体28A、28B将延伸通过开口30A、30B。定位特征部94、96、98因此以预定的定向(取向,方位)将柱体28A、28B放置在壳体24中,该壳体24与壳体24中的衔铁12的准确定向保持一致,从而使得凹部85与凹部84对齐。 
图3示出,柱体28B具有尺寸比柱体28A的延伸部102小的延伸部100。延伸部102包括用于端子33A、33B的狭槽104从而沿着柱体28A布置线圈16。带有包覆模制部分36的盖38具有如图1所述的狭槽106,该狭槽106的尺寸足以接收延伸部100但不能接收延伸部102。在盖38上设置更大的狭槽108以接收延伸部102。因此,当在将延伸部100、102接收在适当的狭槽106、108中的情况下将盖38放置在柱体28A、28B上时,端子33A、33B将在适当的方向上延伸从而被放置在用于包覆模制部分36的模具中。 
电磁阀组件10因此构造有至少一个防转动特征部80,以使得能够使用彼此重叠的衔铁12和磁极件22,从而建立只通过衔铁12和磁极件22的通量路径20。线圈组件18被衔铁12包围。电端子33A、33B沿柱体28A延伸以穿过衔铁12向线圈16提供电连接。防转动特征部80加强了衔铁12的线性移动的平滑性,其中销14和开口50之间的分界面的较小部分能够成为受控的间隙52。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的电磁阀组件110。该电磁阀组件110具有使得销114移动的可移动衔铁112。销114能够附接到控制流体流动的阀或其他部件上。可以根据提供到线圈组件118的线圈116上的电流以可变力来移动销114。电磁阀组件110构造为使得由线圈116通电时产生的磁通建立的通量路径120只通过衔铁112和磁极件122。这减少了部件的数量并且简化了电磁阀组件110,因为不再需要通量收集器,并且因为包含衔铁112、线圈组件118和磁极件122的电磁阀壳体124不再 需要被构造为形成通量路径的一部分。如此,电磁阀壳体124不需要是磁性的或者可磁化的,因此该壳体可以由多种诸如铝合金或者塑料的非磁性材料形成。在图8中,通量路径120经过柱体128A、128B周围的衔铁112,经过线轴126和电磁阀壳体124的定位特征部196、198周围的磁极件122。 
在图8中最好地示出了,线圈组件118包括线轴126,围绕该线轴126可以缠绕线圈116。线轴126包括延伸通过衔铁112的基底132中的第一和第二开口130A、130B的一体的第一和第二柱体128A、128B。基底132在本文中称为第二基底。在图9中最好地示出的电端子133A、133B从电连接件134开始延伸通过盖138的包覆模制部分136并且沿着第一柱体128A延伸到线圈116。包覆模制部分136流入壳体124周围的凹部139中从而将包覆模制部分136维持在壳体124上。图10示出,包覆模制部分136形成电连接件134并且具有凸缘137,该凸缘137带有固定件开口142,该开口142允许电磁阀组件110被安装到接收销114的部件上。利用延伸通过固定件开口142的固定件可以将电磁阀组件110安装到诸如发动机的部件上,从而使得电磁阀组件110的中心轴线C1(如图8所示)是大致水平的,从而允许(通过毛细作用)传送到电磁阀组件110的腔140中的任何油都能经由形成在电磁阀壳体124中的排出孔147排出。电磁阀组件110在最低位置处能够安装有排出孔147。虽然在图1的截面图中并没有示出,但是电磁阀组件10也具有与排出孔147类似的排出孔,从而允许能够将油从电磁阀组件10的腔40中排出。 
参考图8,盖138压配合到柱体128A、128B上,以相对于壳体124维持磁极件122并且相对于磁极件122压配线轴126。盖138和壳体124一起限定腔140,在该腔140中定位有磁极件122、线圈组件118和衔铁112。在包覆模制盖138和端子133A、133B之前,将弹性体垫141放置在盖138的顶部。弹性体垫141中的狭缝143(在图9中示出)使得端子133A、133B能够延伸通过弹性体垫141。该端子133A、133B在被弯曲之前能够放置成通过狭缝143。弹性体垫141防止腔140中的任何油或者其他流体沿着端子133A、133B流到电连接件134的端部。弹性体垫141在盖138 的包覆模制期间也防止塑料进入腔140中。 
图12示出了磁极件122的立体图。磁极件122是均一的单体磁性或者可磁化部件,其包括:基底144,该基底在本文中称为第一基底,其中大致柱形的第一内壁146和大致柱形的第一外壁148两者都从基底144的一侧开始延伸。内壁146限定中心开口150。如图8所示,内壁146径向上位于线圈组件118之内并且延伸通过线圈组件118的中心开口160—也称为内开口。这里使用的径向方向,诸如“径向向内”或“径向向外”是垂直于销114平移所沿的中心轴线C1的方向,并且是沿着大致柱形衔铁112、线圈组件118和磁极件122的半径的方向。外壁148径向上位于线圈组件118之外,以径向地包围线圈组件118。磁极件122从一侧162(图8的下侧,在本文中也称为第一侧)开始包围线圈组件118。线轴126靠置在基底144上。由于盖138和盖138的包覆模制部分136的压配合,磁极件122和线圈组件118在壳体124中不移动。 
图8示出,销114以足够的间隙152装配通过中心开口150以使得销114与衔铁112一起移动。间隙152是受控的。在此,如果该间隙是机加工的或者以其他方式形成为维持预定的公差,则该间隙是“受控的”。间隙152被选为在不对销114的移动产生阻碍的情况下使销114的倾斜最小化。电磁阀壳体124中的孔口157比内壁146的较小部分154处的开口大,其中内壁146具有较紧的、受控的间隙。内壁146的另一部分156能够在不减弱销114的移动的线性性的情况下与销114产生较大间隙。当销114沿中心轴线C1平移时,该销114或多或少地延伸通过孔口157。在此实施例中,中心轴线C1也是电磁阀组件110的中心轴线。 
图13示出衔铁112的立体图,其中将衔铁112与其在图8中的位置颠倒。也就是,在图13中,衔铁12是从下侧局部地看去的。衔铁112是均一的单体磁性或者可磁化部件,其包括基底132—在此文中称为第二基底,其中该基底132包括大致为柱形的第二内壁166和大致为柱形的第二外壁168。内壁166和外壁168都从基底132的一侧开始延伸。内壁166限定阶梯状中心开口170。如图8所示,内壁166径向上位于线圈组件118之内 并且延伸通过线圈组件118的中心开口160。内壁166径向上位于磁极件122的内壁146之外。外壁168径向上位于线圈组件118之外以径向地包围线圈组件118。外壁168径向上也位于磁极件122的外壁148之外。衔铁112从一侧176(图8中的上侧,本文中也称为第二侧)包围线圈组件118。 
当线圈116通电时,沿着通量路径120产生的磁通量使得衔铁112和销114沿着在图8中示出的行程长度L1从一其中衔铁112的外缘167与磁极件122的外缘169大致对齐的位置移动到一其中衔铁112接触线轴126的位置(即,衔铁112在线轴126的内脊178处靠置在线圈组件118的上侧上)。衔铁112和磁极件122彼此同轴并且与线圈组件118一起围绕中心轴线C1。当线圈116通电时,衔铁112沿行程长度L1移动的距离等于线圈组件118的侧部176和盖138的内表面之间的腔140中减去基底132的厚度的距离。衔铁112的柱形壁166、168与磁极件122的柱形壁146、148在轴向上重叠大致整个行程长度L1。销114的沿行程长度L1的行程长度取决于提供到电磁阀组件110的电流大小。当衔铁112位于与磁极件122相隔最远的位置处时,也就是图8中的腔140的最上面位置处,如果衔铁112的外缘167比磁极件122的外缘169稍高从而使得衔铁112的柱形壁166、168与磁极件122的柱形壁146、148在径向上不重叠的话,那么磁通量足以穿过磁极件122和衔铁112之间的空隙。衔铁112具有锥形面175,该锥形面175与磁极件122的锥形面177相邻并且在该锥形面177上延伸。锥形面175、177能够增大磁通量的强度并且因此增大用于平移销114的力的大小。锥形面对于诸如电磁阀组件110的低立面电磁阀组件来说特别有用,其允许在较长的行程长度L1中施加较大的力。 
销114在阶梯状中心开口170的第一部分172处压配合到衔铁112。阶梯状中心开口170的第二部分174局部地限定衔铁112的内壁166,并且位于磁极件122的内壁146径向之外且局部地包围该内壁146。 
在图5、8、9和13中示出的衔铁112的第一和第二开口130A、130B分别比第一和第二柱体128A、128B大,从而使得衔铁112在不与柱体 128A、128B接触的情况下沿着行程长度L1相对于线圈组件118移动。开口130A具有大致遵循外壁168的曲率的弯曲边缘131。该弯曲边缘131保证衔铁112不与沿着柱体128A的最靠近外壁168的一侧延伸的电端子133A、133B接触。 
为了在柱体128A、128B和衔铁112之间不存在接触的情况下维持销114的大致线性行程,围绕柱体128B放置有钢衬套180。如图11最好地示出,衬套180具有臂部181A、181B,该臂部181A、181B具有向内偏压的端部183A、183B。臂部181A、181B朝向衬套180的其余部分向内弯曲大致3°至5°,从而臂部181A、181B有效地向内弹性加载以固定地将衬套180保持在柱体128B上。当将衬套180配合到柱体128B周围时,向外拉端部183A、183B。衬套180可以在柱体128B上向下滑动。当端部181A、181B释放时,它们将衬套180偏压向柱体128B。臂部181A、181B构造为使得在臂部181A、181B之间保持间隙185,并且衬套180不完全包围柱体128B。 
衬套180能够是钢或具有较小摩擦系数的其他材料。因此,当衔铁112稍稍转动并且接触衬套180时,该衔铁112将能够随着衔铁112沿着行程长度L1移动而很容易地以较小的摩擦沿着衬套180滑动。 
如图9所示,第一柱体128A和开口130A的尺寸设计为在开口130A处在柱体128A和衔铁112之间限定第一间隙187A。第二柱体128B以及其上的衬套180的尺寸设计为使得在开口130B处在衬套180和衔铁112之间限定比第一间隙187A小的第二间隙187B。在衬套180有效地止挡转动的情况下,衔铁112的转动将导致衔铁112与衬套180接触。在衔铁112和柱体128A之间不会发生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衬套180可以放置在第一柱体128A周围,或者衬套180能够被放置在全部两个柱体128A、128B上。放置在第一柱体128A周围的衬套将构造为使得其在柱体128A的外侧(即,在最靠近外壁168的一侧)不接触或者不覆盖端子133A、133B。 
此外,可以设置定位特征部从而当组装时适当地相对于衔铁112定向 线圈组件118和柱体128A、128B。为了使线圈组件118在壳体124中适当地定向以使柱体128A、128B延伸通过开口130A、130B,磁极件122、壳体124和线轴126分别设置有各自的定位特征部。具体地,如图8所示,磁极件122具有延伸通过基底144的较小的孔194。线轴126的与基底144接触的表面具有构造为装配在孔194中的浅凸部196。浅凸部196能够是圆形的延伸部。类似地,壳体124的与磁极件122接触的表面具有装配在孔194中的浅凸部198。浅凸部198能够是圆形的延伸部。当线圈组件118被放置在磁极件122中时,浅凸部196与孔194对齐并且放置在孔194中。当将磁极件122放置在壳体124中时,浅凸部198与孔194对齐并且放置在孔194中。当随后将衔铁112和销114放置在壳体124中时,柱体128A、128B将延伸通过开口130A、130B。定位特征部194、196、198因此以预定的定向将柱体128A、128B放置在壳体124中。 
图11示出,柱体128B具有延伸部200,该延伸部200的尺寸(纵长方向)比柱体128A的延伸部202小。延伸部202包括用于端子133A、133B的狭槽204以便沿着柱体128A布置线圈116。带有包覆模制部分136的盖138具有如图8所述的狭槽206,该狭槽206的大小足以接收延伸部200但不能接收延伸部202。在盖138上设置更大的狭槽208以接收延伸部202。因此,当在将延伸部200、202接收在适当的狭槽206、208中的情况下将盖138放置在柱体128A、128B上时,端子133A、133B将在适当的方向上延伸从而被放置在用于施加包覆模制部分136的模具中。 
电磁阀组件110因此构造有至少一个特征部,即衬套180,从而使得能够使用彼此重叠的衔铁112和磁极件122以建立只通过衔铁112和磁极件122的通量路径120,其中线圈组件118被衔铁112和柱体128A、128B包围并且电端子133A、133B沿柱体128A延伸以穿过衔铁112向线圈116提供电连接。衬套180加强了衔铁112的线性移动的平滑性,其中销114和开口150之间的分界面的较小部分能够成为受控的间隙152。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中的电磁阀组件210。如图18最好地示出,为了使得衔铁212和磁极件222具有更简单的更易于加工的构 型,此处的电磁阀组件210使用环形管状构件223以形成通量路径220的一部分。电磁阀组件210具有可移动的衔铁212,其使得压配合到衔铁212上的销214移动。销214能够附接到例如控制流体流动的阀或其他部件上。可以根据提供到线圈组件218的线圈216上的电流以可变力来移动销214。电磁阀组件210构造为使得由线圈216通电时产生的磁通建立的通量路径120通过衔铁112并且通过在此压配合到磁极件222上的环形管状构件223。这样减少了部件的数量并且简化了电磁阀组件210,因为不再需要通量收集器,并且因为包含衔铁212、线圈组件218和磁极件222的电磁阀壳体224不再需要被构造为形成通量路径的一部分。如此,电磁阀壳体224不需要是磁性的或者可磁化的,因此该壳体可以由多种诸如铝合金或者塑料的非磁性材料形成。在图14中,通量路径220经过柱体228A、128B周围的衔铁212,经过管状构件223,并围绕线轴226和电磁阀壳体124的定位特征部296、298。管状构件223可以是粉末金属或者其他的适当的磁性或可磁化材料。 
如图14最好地示出,线圈组件218包括线轴226,围绕该线轴226可以缠绕线圈216。线轴226包括延伸通过衔铁212的基底232中的第一和第二开口230A、230B的一体的第一和第二柱体228A、228B。图17示出,开口230A、230B具有三个侧边并且形成衔铁212的周边231的一部分。在图15中最好地示出的电端子233A、233B从图14中示出的电连接件234开始延伸通过盖238的包覆模制部分236并且沿着第一柱体228A延伸到线圈216。包覆模制部分236进入壳体224周围的凹部239中从而有助于将包覆模制部分236维持在壳体224上。虽然在图14的横截面中不可见,但是包覆模制部分236构造为像图10所示的包覆模制部分136一样形成电连接件234并且具有凸缘,该凸缘像如图10所示的带有固定件开口142的凸缘137一样,从而允许电磁阀组件210被安装到接收销214的部件上。利用延伸通过固定件开口的固定件可以将电磁阀组件210安装到诸如发动机的部件上,从而使得销214(以及电磁阀组件210)的中心轴线C2是大致水平的,从而允许传送到电磁阀组件210的腔240中的任何油都能经由 形成在电磁阀壳体224中的排出孔247排出。 
参考图14,盖238压配合到柱体228A、228B上,以相对于壳体224维持磁极件222并且相对于磁极件222压配合线轴226。盖238和壳体224一起限定腔240,在该腔240中定位有磁极件222、线圈组件218和衔铁212。在包覆模制盖238和端子233A、233B之前,将弹性体垫241放置在盖238的顶部。虽然在图14的剖面图中没有示出,但是像图9的垫141一样,该垫241具有狭缝以使得图15的端子233A、233B能够延伸通过弹性体垫241。该端子233A、233B在被弯曲之前能够放置成通过上述的狭缝。在图15的视图中移除了弹性体垫214。弹性体垫241总体上防止腔240中的任何油或者其他流体沿着端子233A、233B流到电连接件234的端部。弹性体垫241在盖238的包覆模制期间也防止塑料进入腔240中。 
图16示出了磁极件222的立体图。磁极件222是均一单体磁性或者可磁化部件,其包括:基底244—在本文中称为第一基底,其中该基底244具有基底244的一侧开始延伸的大致柱形的第一内壁246。与图6和图12的磁极件22和122不同,该磁极件222在其外周不具有外壁。这使得磁极件222的设计简单并且更容易加工。磁极件222能够是粉末金属或者其他的适当的材料。代替磁极件222的外壁,管状构件223压配合到磁极件222的外周249并且因此形成如图14所示的通量路径的一部分。也就是,图18中的管状构件223的内径D的尺寸设计为:当管状构件223被装配到磁极件222从而足以防止管状构件223和磁极件222的相对移动时,该管状构件223的内表面251压靠磁极件222的外周249。衔铁212具有稍微较小的半径,从而当管状构件223压配合到磁极件222时,衔铁212的外周231位于管状构件223之内。换句话说,在衔铁212和管状构件223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足以使得衔铁212在不与管状构件223接触的情况下根据磁通沿着通量路径220移动。 
磁极件222的内壁246限定中心开口250。如图14所示,内壁246径向上位于线圈组件218之内并且延伸通过线圈组件218的中心开口260—也称为内开口。这里使用的径向方向,诸如“径向上的内部”或“径向上 的外部”是垂直于销214平移所沿的中心轴线C2的方向,并且是沿着衔铁212、线圈组件218和磁极件222的半径的方向。管状构件223径向上位于线圈组件218之外以径向地包围线圈组件218。磁极件222从一侧262(图14的下侧,在本文中也称为第一侧)开始包围线圈组件218。线轴226靠置在基底244上。由于盖238和盖138的包覆模制部分236的压配合,磁极件222和线圈组件218在壳体224中不移动。 
销214以足够的间隙252装配通过中心开口250,以使得销114与衔铁212一起移动。间隙252是受控的。间隙252被选为在不对销214的移动产生阻碍的情况下最小化销214的倾斜。电磁阀壳体224中的孔口257比具有较紧的受控间隙的内壁246的较小部分254处的开口大。内壁246的另一部分256能够在不减弱销214的移动的线性性的情况下与销214产生较大间隙。当销214沿中心轴线C2平移时,该销214或多或少地延伸通过孔口257。在此实施例,中心轴线C2也是电磁阀组件210的中心轴线。 
图17示出了从下侧局部地观察衔铁212的情况下的衔铁212的立体图。衔铁212是均一的单体磁性或者可磁化部件,其包括基底232—在此文中称为第二基底,其中该基底132包括大致为柱形的第二内壁266。衔铁212能够是粉末金属或者其他的适当的材料。内壁266限定阶梯状中心开口270。如图14所示,内壁266径向上位于线圈组件218之内并且延伸通过线圈组件218的中心开口260。内壁266径向上位于磁极件222的内壁246之外。衔铁212从一侧276(图14中的上侧,本文中也称为第二侧)包围线圈组件218。 
当线圈216通电时,如图14所示,沿着通量路径220产生的磁通量使得衔铁212和销214沿着图14中示出的行程长度L2从一其中衔铁212的外缘267与磁极件222的外缘269大致对齐的位置移动到一其中衔铁212接触线轴226的位置(即,衔铁212在线轴226的内脊278处靠置在线圈组件218的上侧上)。衔铁212和磁极件222彼此同轴并且与线圈组件218一起围绕中心轴线C2。当线圈216通电时,衔铁212沿行程长度L2移动的距离等于线圈组件218的侧276和盖238的内表面之间的腔240中减去 基底232的厚度的距离。衔铁212的柱形壁266与磁极件222的柱形壁246在轴向上重叠大致整个行程长度L2。销214的沿行程长度L2的行程长度取决于提供到电磁阀组件210的电流大小。当衔铁112位于与磁极件222相隔最远的位置处时,也就是图14中的腔240的最上面位置处,磁通量足以穿过磁极件222和衔铁212之间的空隙并且跨越衔铁212的外周231(如图17所示)和管状构件223之间的间隙。衔铁212可以具有锥形面275,该锥形面275与磁极件222的锥形面277相邻并且在该锥形面277上移动。锥形面275、277能够增大磁通量的强度并且因此增大用于平移销214的力的大小。锥形面对于诸如电磁阀组件210的低立面电磁阀组件来说特别有用,其允许在较长的行程长度L2中施加较大的力。 
销214在如图17所示的阶梯状中心开口270的第一部分272处压配合到衔铁212。如图14所示,阶梯状中心开口270的第二部分274局部地限定衔铁212的内壁266,并且位于磁极件222的内壁246之外,并且局部地包围磁极件222的内壁246。 
在图14、15和17中示出的衔铁212的第一和第二开口230A、230B分别比第一和第二柱体228A、228B大,从而使得衔铁212在不与柱体228A、228B接触的情况下沿着行程长度L2相对于线圈组件218移动。开口230A和230B是衔铁212中的限定衔铁212的一部分外周231的狭槽。因为衔铁212不具有像图7和图13的外壁68或者外壁168一样的外壁并且因为开口230A、230B是狭槽而不是孔,所以衔铁212具有较简单的形状并且因此可以更便宜地加工。 
为了在柱体228A、228B和衔铁212之间不存在接触的情况下维持销214的大致线性行程,钢衬套280被放置在柱体228B周围。如图15最好地示出,衬套280具有臂部281A、281B,该臂部281A、281B具有向内偏压的端部283A、283B。臂部281A、281B朝向衬套280的其余部分向内弯曲大致3°至5°,从而臂部281A、281B有效地向内弹性加载以固定地将衬套280保持在柱体228B上。当将衬套180配合到柱体228B的周围时,向外拉端部283A、283B。衬套280可以在柱体228B上向下滑动。当端部 281A、281B释放时,它们将衬套280偏压向柱体228B。臂部281A、281B构造为使得在臂部281A、281B之间保持间隙285,并且衬套280不完全包围柱体228B。 
衬套280能够是钢或具有较小的摩擦系数的其他材料。因此,当衔铁212稍稍转动并且接触衬套280时,随着衔铁212沿行程长度L2移动,衔铁212将能够很容易地以较小的摩擦沿着衬套280滑动。 
如图15所示,第一柱体228A和开口230A的尺寸设计为在开口230A处在柱体228A和衔铁212之间限定第一间隙287A。第二柱体228B以及其上的衬套280的尺寸设计为使得在开口230B处在衬套280和衔铁112之间限定比第一间隙287A小的第二间隙287B。在衬套280有效地止挡转动的情况下,衔铁212的转动将导致衔铁212与衬套280接触。在衔铁212和柱体228A之间不会发生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衬套280可以放置在第一柱体228A周围,或者衬套280能够放置在全部两个柱体228A、228B上。围绕第一柱体228A放置的衬套将构造为使得其在柱体228A的外侧(即,在最靠近管状构件223的一侧)不接触或者不覆盖端子233A、233B。在图15中,移除了图14的弹性体垫241。 
此外,设置定位特征部从而当组装时适当地相对于衔铁212定向线圈组件118和柱体228A、228B。为了使线圈组件218在壳体224中适当地定向以使柱体228A、228B延伸通过开口230A、230B,磁极件222、壳体224和线轴226分别设置有各自的定位特征部。具体地,如图14所示,磁极件222具有延伸通过基底244的较小的孔294。线轴226的与基底244接触的表面具有构造为装配在孔294中的浅凸部296。浅凸部296能够是圆形的延伸部。类似地,壳体224的与磁极件222接触的表面具有装配在孔294中的浅凸部298。浅凸部298能够是圆形的延伸部。当线圈组件218被放置在磁极件222中时,浅凸部296与孔294对齐并且放置在孔294中。当将磁极件222放置在壳体224中时,浅凸部298与孔294对齐并且放置在孔294中。当随后将衔铁212和销214放置在壳体224中时,柱体228A、228B将延伸通过开口230A、230B。定位特征部294、296、298因此以预 定的定向将柱体228A、228B放置在壳体224中。 
图15示出,柱体228B具有延伸部300,该延伸部300的尺寸(纵长方向)比柱体228A的延伸部302的尺寸小。延伸部302包括用于端子233A、233B的狭槽304从而沿着柱体228A布置线圈216。带有包覆模制部分236的盖238具有如图14所述的狭槽306,该狭槽306足够大以能够接收延伸部300但是太小而不能接收延伸部302。在盖238上设有较大的狭槽308以接收延伸部302。因此,当在将延伸部300、302接收在适当的狭槽306、308中的情况下将盖238放置在柱体228A、228B上时,端子233A、233B将在适当的方向上延伸从而被放置在用于施加包覆模制部分236的模具中。 
电磁阀组件210因此构造有至少一个特征部,即衬套280,从而允许在不接触柱体228A、228B上的衔铁212的情况下,柱体228A、228B与沿柱体228A延伸的电端子233A、233B一起穿过衔铁212向线圈216提供电连接。衬套280也加强了衔铁212的线性移动的平滑性,其中销214和开口250之间的分界面的较小部分能够成为受控的间隙252。 
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的电磁阀组件310,该电磁阀组件310也使用环形管状构件223以简化其他部件的制造。除了利用两件式衔铁312替代衔铁212以及利用两件式磁极件322替代衔铁222之外,电磁阀组件310在所有方面都与电磁阀组件210相同。对于相同的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衔铁312是两件式衔铁,其包括衔铁毂部313和压配合到衔铁毂部313的衔铁凸缘部315。衔铁凸缘部315形成用于柱体228A、228B的开口230A和230B。衔铁毂部313具有稍稍凸起的脊部311并且包括上述的内壁266。衔铁凸缘部315具有中心开口316,在该中心开口316处,衔铁毂部313压配合到衔铁凸缘部315。衔铁313的这种两件式构型使得衔铁312可以是冲压金属,该冲压金属体现为比其他金属诸如粉末金属节省成本。也就是,衔铁毂部313和衔铁凸缘部315中的每一个都能够是冲压的磁性或者可磁化金属部件。 
磁极件322具有磁极件毂部317以及压配合到磁极件毂部317的磁极件凸缘部319。磁极件毂部317包括用于销214的开口250。磁极件凸缘部319包括开口204,以作为用于和参考磁极件222说明的那样相对于磁极件322定位线圈组件218和盖224的定位特征部。磁极件凸缘部319具有中心开口321,在该中心开口321处磁极件毂部317压配合到磁极件凸缘部319。磁极件322的两件式构型使得磁极件322能够是冲压金属,该冲压金属体现为比其他金属诸如粉末金属节省成本。也就是,磁极件毂部317和磁极件凸缘部319中的每一个都能够是冲压的金属部件。 
在附图和说明书中所用的附图标记指代的相应的部件如下: 
10    电磁阀组件 
12    衔铁 
14    销 
16    线圈 
18    线圈组件 
20    通量路径 
22    磁极件 
24    电磁阀壳体 
26    线轴 
28A   第一柱体 
28B   第二柱体 
30A   衔铁中的第一开口 
30B   衔铁中的第二开口 
32    衔铁的基底 
33A   电端子 
33B   电端子 
34    电连接件 
36    盖的包覆模制部 
37    凸缘 
38    盖 
39    凹部 
40    腔 
42    固定件开口 
44    磁极件的第一基底 
46    磁极件的第一内壁 
48    磁极件的第一外壁 
50    磁极件的中心开口 
52    受控间隙 
54    第一内壁的带有受控间隙的部分 
56    第一内壁的不带受控间隙的部分 
57    壳体中的孔口 
60    线圈组件的中心开口 
62    线圈组件的第一侧 
66    衔铁的第二内壁 
67    衔铁的外缘 
68    衔铁的第二外壁 
69    磁极件的外缘 
70    衔铁的阶梯状中心开口 
72    阶梯状中心开口的第一部分 
74    阶梯状中心开口的第二部分 
75    衔铁的锥形面 
76    线圈组件的第二侧 
77    磁极件的锥形面 
80    防转动特征部/球轴承 
82    球 
84    壳体中的凹部 
85    衔铁中的凹部 
86    壳体的外缘 
88    壳体的内表面 
89    衔铁基底的上表面 
90    衔铁的外表面 
94    定位特征部/磁极件中的孔 
96    定位特征部/线轴中的浅凸部 
98    定位特征部/壳体中的浅凸部 
100   第二柱体的延伸部 
102   第一柱体的延伸部 
104   用于端子的狭槽 
106   盖中的狭槽 
108   盖中的狭槽 
110   电磁阀组件 
112   衔铁 
114   销 
116   线圈 
118   线圈组件 
120   通量路径 
122   磁极件 
124   电磁阀壳体 
126   线轴 
128A  第一柱体 
128B  第二柱体 
130A  衔铁中的第一开口 
130B  衔铁中的第二开口 
131   弯曲边缘 
132   衔铁基底 
133A  电端子 
133B  电端子 
134   电连接件 
136   盖的包覆部分 
137   凸缘 
138   盖 
139   凹部 
140   腔 
141   弹性体垫 
142   固定件开口 
143   弹性体垫中的狭缝 
144   磁极件的第一基底 
146   磁极件的第一内壁 
147   排出孔 
148   磁极件的第一外壁 
150   磁极件的中心开口 
152   受控间隙 
154   第一内壁的带有受控间隙的部分 
156   第一内壁的不带受控间隙的部分 
157   壳体中的孔口 
160   线圈组件的中心开口 
162   线圈组件的第一侧 
166   衔铁的第二内壁 
167   衔铁的外缘 
168   衔铁的第二外壁 
169   磁极件的外缘 
170   衔铁的阶梯状中心开口 
172   阶梯状中心开口的第一部分 
174   阶梯状中心开口的第二部分 
175   衔铁的锥形面 
176   线圈组件的第二侧 
177   磁极件的锥形面 
180   特征部/衬套 
181A  臂部 
181B  臂部 
183A  端部 
183B  端部 
185   衬套的臂部之间的间隙 
187A  第一间隙 
187B  第二间隙 
194   定位特征部/磁极件中的孔 
196   定位特征部/线轴中的浅凸部 
198   定位特征部/壳体中的浅凸部 
200   第二柱体的延伸部 
202   第一柱体的延伸部 
204   用于端子的狭槽 
206   盖中的狭槽 
208   盖中的狭槽 
210   电磁阀组件 
212   衔铁 
214   销 
216   线圈 
218   线圈组件 
220   通量路径 
222   磁极件 
223   管状构件 
224   电磁阀壳体 
226   线轴 
228A  第一柱体 
228B  第二柱体 
230A  衔铁中的第一开口 
230B  衔铁中的第二开口 
231   衔铁的外周 
232   衔铁的基底 
233A  电端子 
233B  电端子 
234   电连接件 
236   盖的包覆模制部 
238   盖 
239   凹部 
240   腔 
241   弹性体垫 
244   磁极件的基底 
246   磁极件的内壁 
247   排出孔 
249   磁极件的外周 
250   磁极件的中心开口 
251   管状构件的内表面 
252   受控间隙 
254   第一内壁的带有受控间隙的部分 
256   第一内壁的不带受控间隙的部分 
257   壳体中的孔口 
260   线圈组件的中心开口 
262   线圈组件的第一侧 
266   衔铁的第二内壁 
270   衔铁的阶梯状中心开口 
272   阶梯状中心开口的第一部分 
274   阶梯状中心开口的第二部分 
275   衔铁的锥形面 
276   线圈组件的第二侧 
277   磁极件的锥形面 
278   线轴的内脊 
280   特征部/衬套 
281A  臂部 
281B  臂部 
283A  端部 
283B  端部 
285   衬套的臂部之间的间隙 
287A  第一间隙 
287B  第二间隙 
294   定位特征部/磁极件中的孔 
296   定位特征部/线轴中的浅凸部 
298   定位特征部/壳体中的浅凸部 
300   第二柱体的延伸部 
302   第一柱体的延伸部 
304   用于端子的狭槽 
306   盖中的狭槽 
308   盖中的狭槽 
310   电磁阀组件 
311   衔铁毂部的外缘 
312   衔铁 
313   衔铁毂部 
315   衔铁凸缘部 
316   线圈凸缘部的开口 
317   磁极件毂部 
319   磁极件凸缘部 
321   磁极件中心开口 
322   磁极件 
C     中心轴线 
C1    中心轴线 
C2    中心轴线 
D     管状构件的内径 
L     行程长度 
L1    行程长度 
L2    行程长度 
虽然已经详细说明了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最佳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相关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处于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种替代方面。 

Claims (15)

1.一种电磁阀组件(10;110;210;3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组件包括: 
线圈组件(18;118;218),所述线圈组件包括: 
线圈(16;116;216); 
线轴(26;126;226),其包围所述线圈;以及 
第一柱体(28A;128A;228A),该第一柱体从所述线轴开始延伸,并且电流经由该第一柱体被供给到所述线圈; 
磁极件(22;122;222;322),其至少局部地包围所述线圈组件; 
衔铁(12;112;212;312),其至少局部地包围所述线圈组件;其中,所述衔铁构造为当所述线圈通电时相对于所述磁极件平移;其中,所述衔铁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一柱体延伸通过所述衔铁;以及 
特征部(80;180;280),其构造为当所述衔铁平移时防止所述衔铁与所述第一柱体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是环形的,并且还包括: 
管状的构件(223),其在所述磁极件(222;322)的外周(249)处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由此在所述线圈组件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磁极件、所述衔铁和所述线圈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极件(222)和所述衔铁(212)是粉末金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312)包括衔铁毂部(313)和压配合到所述衔铁毂部的衔铁凸缘部(315);其中所述衔铁凸缘部从所述衔铁毂部径向向外延伸; 
其中,所述磁极件(322)包括磁极件毂部(317)和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毂部的磁极件凸缘部(319);其中,所述磁极件凸缘部从所述磁极件毂部径向向外延伸; 
其中,该管状的构件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凸缘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阀组件,还包括从所述衔铁延伸并且构造为与所述衔铁一起移动的销(214),其中,所述磁极件毂部在所述销的径向之外和所述衔铁毂部的径向之内包围所述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组件,还包括构造为容纳所述衔铁、所述磁极件和所述线圈组件的环形的电磁阀壳体(24),其中,所述特征部是球轴承(80),该球轴承定位在所述电磁阀壳体和所述衔铁之间并且与这两者接触,并且构造为随着所述衔铁平移沿着所述衔铁行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体(128A;228A)延伸通过所述衔铁中的第一开口(130A;230A);其中所述线轴具有第二柱体(128B;228B); 
其中,所述衔铁具有第二开口(130B;230B),所述第二柱体延伸通过所述第二开口; 
其中,所述特征部是位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之一上的衬套(180;280);其中,所述衬套构造为防止所述衔铁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位于所述第二柱体上,其中,限定在所述衬套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间隙(187B;287B)比限定在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间隙(187A;287A)小,从而所述衬套将在所述衔铁不与所述第一柱体接触的情况下阻挡所述衔铁的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组件,还包括: 
环形的电磁阀壳体(24;124;224),其构造为容纳所述衔铁、所述磁极件和所述线圈组件;以及 
盖(38;138;238),其压配合到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电磁阀壳体上,从而使得所述盖和所述电磁阀壳体一起限定一腔(40;140;240),所述衔铁在所述腔中平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阀组件,还包括: 
电端子(133A;233A),其沿着所述第一柱体延伸到所述线圈; 
位于所述盖上的弹性体垫(141;241);其中,所述电端子延伸通过所述弹性体垫中的狭缝(143)。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组件,还包括: 
环形的电磁阀壳体(24;124;224),其构造为容纳所述衔铁、所述磁极件和所述线圈组件; 
其中,所述磁极件具有定位特征部(94;194;294);其中所述线圈组件和所述电磁阀壳体具有互补的定位特征部(96,98;196,198;296,298),所述互补的定位特征部与所述磁极件的定位特征部相互配合,从而所述磁极件和所述线圈组件以预定的取向被定位在所述电磁阀壳体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18;118)是环形的并且具有相对的两侧(62,76;162,176);其中,所述磁极件(22;122)包围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第一侧(62;162),所述衔铁包围所述相对的两侧中的第二侧(76;176);其中,所述磁极件和所述衔铁分别构造为都在所述线圈组件的径向之内和径向之外延伸,从而当所述线圈通电时,磁通量路径(20;120)建立在所述线圈周围并且只通过所述衔铁和所述磁极件。 
13.一种电磁阀组件(210;3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组件包括: 
环形的线圈组件(218),所述线圈组件包括: 
线圈(216); 
线轴(226),其带有都从所述线轴延伸的第一柱体(228A)和第二柱体(228B); 
磁极件(222;322),其至少局部地包围所述线圈组件; 
衔铁(212;312),其至少局部地包围所述线圈组件;其中,所述衔铁具有所述第一柱体延伸通过的第一开口(230A)和所述第二柱体延伸通过的第二开口(230B);其中,所述衔铁构造为当所述线圈通电时平行于所述线圈组件的中心轴线(C2)相对于所述磁极件平移; 
电端子(233A),其沿着所述第一柱体延伸,电流经由该电端子被供给到所述线圈从而使得所述衔铁平移; 
管状的构件(223),其在所述磁极件的外周(249)处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由此至少局部地在径向方向上包围所述磁极件、所述衔铁和所述线圈组件; 
衬套(280),其安装在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之一上并且基本包围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之一,以防止所述衔铁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极件(222)和所述衔铁(212)是粉末金属。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312)包括衔铁毂部(313)和压配合到所述衔铁毂部的衔铁凸缘部(315);其中所述衔铁凸缘部从所述衔铁毂部径向向外延伸; 
其中,所述磁极件(322)包括磁极件毂部(317)和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毂部的磁极件凸缘部(319);其中,所述磁极件凸缘部从所述磁极件毂部径向向外延伸; 
其中,该管状的构件(223)压配合到所述磁极件凸缘部。 
CN2013201071005U 2012-03-28 2013-03-08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6336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16631P 2012-03-28 2012-03-28
US61/616,631 2012-03-28
US201261664926P 2012-06-27 2012-06-27
US61/664,926 2012-06-27
US201361761445P 2013-02-06 2013-02-06
US61/761,445 2013-0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63363U true CN203363363U (zh) 2013-12-25

Family

ID=4799783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107100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363363U (zh) 2012-03-28 2013-03-08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CN20131007505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3176B (zh) 2012-03-28 2013-03-08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505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3176B (zh) 2012-03-28 2013-03-08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24488B2 (zh)
EP (1) EP2831893B1 (zh)
CN (2) CN203363363U (zh)
WO (1) WO201314810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3176A (zh) * 2012-03-28 2013-10-23 伊顿公司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CN108799603A (zh) * 2017-04-27 2018-11-13 株式会社三国 电磁致动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31617B2 (ja) * 2014-12-26 2019-06-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DE102015107039B4 (de) * 2015-05-06 2020-10-15 Eto Magnetic Gmbh Elektromagnetventil sowie sicherheitsrelevantes Pneumatiksystem
WO2017076447A1 (en) * 2015-11-05 2017-05-11 Abb Schweiz Ag An electromagnet device
EP3442819B1 (en) 2016-04-15 2024-02-28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Vapor impermeable solenoid for fuel vapor environment
USD793970S1 (en) * 2016-04-21 2017-08-08 RB Distribution, Inc. Magnetic actuator
WO2018144428A1 (en) 2017-02-01 2018-08-09 Horton, Inc. Electromagnetic coil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method
DE102017124342A1 (de) * 2017-10-18 2019-04-18 Eto Magnetic Gmbh Monostabile elektromagnetische Stellvorrichtung und Verwendung einer solchen
US10825631B2 (en) * 2018-07-23 2020-11-03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Solenoid assembly with decreased release time
US10943720B2 (en) * 2018-08-13 2021-03-09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olenoid including armature anti-rotation structure
DE102019113825B3 (de) * 2019-05-23 2020-11-26 ECO Holding 1 GmbH Aktua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Aktuat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68402B1 (fr) * 1984-07-24 1987-02-20 Telemecanique Electrique Electro-aimant a courant continu, en particulier pour appareil electrique de commutation
DE3829676A1 (de) * 1988-09-01 1990-03-15 Olympia Aeg Tauchankermagnet, sowie dessen verwendung als druckhammer in einer druckhammervorrichtung
EP0662696B1 (en) * 1994-01-11 1998-03-18 Smc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olenoid device for electromagnetic valves
US6064289A (en) * 1999-03-12 2000-05-16 Eat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with overload relay
US6424244B1 (en) * 2000-03-15 2002-07-23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Magnetic switch
US6363920B1 (en) * 2000-05-25 2002-04-02 Eaton Corporation Proportional solenoid for purging fuel vapors
US7209020B2 (en) * 2003-06-09 2007-04-24 Borgwarner Inc. Variable force solenoid
US7051993B2 (en) * 2004-03-10 2006-05-30 Eaton Corporation Solenoid operated valv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6918571B1 (en) * 2004-11-18 2005-07-19 Eaton Corporation Solenoid operated valv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7701314B2 (en) * 2006-09-22 2010-04-20 Eaton Corporation Solenoid assembly with over-molded electronics
JP5442980B2 (ja) * 2008-11-06 2014-03-19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
JP5659625B2 (ja) * 2010-08-24 2015-01-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ソレノイド装置
CN203363363U (zh) * 2012-03-28 2013-12-25 伊顿公司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3176A (zh) * 2012-03-28 2013-10-23 伊顿公司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CN103363176B (zh) * 2012-03-28 2016-08-03 伊顿公司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CN108799603A (zh) * 2017-04-27 2018-11-13 株式会社三国 电磁致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31893B1 (en) 2016-07-27
CN103363176A (zh) 2013-10-23
US20150061799A1 (en) 2015-03-05
WO2013148109A1 (en) 2013-10-03
EP2831893A1 (en) 2015-02-04
US9324488B2 (en) 2016-04-26
CN103363176B (zh) 2016-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63363U (zh) 具有防滞后特征部的电磁阀组件
US20170131310A1 (en) Sample container carrier, laboratory sampl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laboratory automation system
CN104471299B (zh) 直动式螺线管致动器
US10734147B2 (en) Electromechanical solenoid having a pole piece alignment member
CN104220310B (zh) 特别用于滑动调整的机动车制动系统的电磁阀
US10622877B2 (en) Linear vibration generator
US20050184841A1 (en) Electromagnetic apparatus
US9646754B2 (en) Linear solenoid
JPH0682817U (ja) ソレノイド組立て体
EP3427274B1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having a unitary pole piece
KR101720503B1 (ko) 솔레노이드 밸브용 자석 어셈블리 및 솔레노이드 밸브
US4238699A (en) Electro-magnetic devices
JP6372995B2 (ja) 電磁弁
JP6317092B2 (ja) 電磁弁
KR20230164639A (ko) 모터
EP1107266B1 (en) Solenoid assembly with high-flux c-fram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04465014B (zh) 线性螺线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11344511B (zh) 电磁阀装置
AU2008247116A1 (en) Armature and solenoid assembly
CN103177844B (zh) 电磁致动器
US9033310B2 (en) Electromagnet valve
CN203959725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梯制动器
CN102682950B (zh) 一种汽车电控系统执行机构电磁阀用电磁铁
AU2011201441B2 (en) Induction component
KR101929810B1 (ko) 솔레노이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0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03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