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37957U -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37957U
CN203337957U CN2013203961389U CN201320396138U CN203337957U CN 203337957 U CN203337957 U CN 203337957U CN 2013203961389 U CN2013203961389 U CN 2013203961389U CN 201320396138 U CN201320396138 U CN 201320396138U CN 203337957 U CN203337957 U CN 203337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prismatic lens
plate
diffusion sheet
wav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9613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响
宋志成
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39613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37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37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3795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直下式液晶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光源、扩散板、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反射片安装在背板的内壁面上,扩散板安装在背板的开口处,光源安装在反射片与扩散板之间,光学膜片均安装在液晶面板与扩散板之间,还包括半波片,半波片安装于液晶面板与光学膜片之间,且半波片与液晶面板相贴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提升了背光亮度,有效地防止了因光学膜片带有颗粒或者棱状结构磨伤液晶面板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液晶面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和包含该直下式液晶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液晶显示终端产品有很多种,以电视机为例,主要分为侧入光和直下入光两种背光形式,其中,直下入光式液晶终端产品,具体光效高的优点,同时,在电视机领域,因直下入光式电视机可实现LOCALDIMING(局域光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觉画面,所以受到市场的欢迎。
上述LOCALDIMING为基于点阵式直下背光,将背光灯分为多个区块进行单独控制。LOCALDIMING使得背光照明更加精准,解决了背光亮度不均匀和漏光的现象,并提升明暗对比效果。当背光灯全部开启时整个屏幕亮度明显提升,用户可以直观的看出背光区域控制的全貌,当开启局域控光技术时,用户可以明显看到除了有图像的区域,其他部分背光灯关闭,这样可以有效缓解视觉残留。
随着液晶面板技术的发展,液晶面板的厚度不断减薄,透过率逐渐提升,特别是液晶面板的下偏振片,也进行了减薄、减硬处理。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缺点:一般的直下式模组中,液晶面板直接接触背光系统的扩散片或者棱镜片,如图1所示,扩散片表面采用扩散粒子涂布,扩散粒子极易将液晶面板划伤;如图2所示,棱镜片表面则是规则的棱状结构,也容易将液晶面板划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结构简单,在与液晶面板配合使用时,避免因光学膜片带有颗粒或者棱状结构磨伤液晶面板的情况发生,同时可提高液晶模组的光源利用率,提升背光亮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光源、扩散板、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所述反射片安装在所述背板的内壁面上,所述扩散板安装在所述背板的开口处,所述光源安装在所述反射片和扩散板之间,所述光学膜片安装在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还包括半波片,所述半波片安装于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且所述半波片与所述液晶面板相贴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和第一棱镜片,自所述扩散板向外依次为所述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及半波片,且所述扩散板、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及半波片依次叠合,或者自所述扩散板向外依次为所述第一棱镜片、扩散片及半波片,且所述扩散板、第一棱镜片、扩散片及半波片依次叠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和第二棱镜片,自所述扩散板向外依次为所述扩散片、第二棱镜片、第一棱镜片及半波片,且所述扩散板、扩散片、第二棱镜片、第一棱镜片及半波片依次叠合,或者自所述扩散板向外依次为所述第二棱镜片、第一棱镜片、扩散片及半波片,且所述扩散板、第二棱镜片、第一棱镜片、扩散片及半波片依次叠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棱镜角度为5°,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棱镜角度为95°,所述第一棱镜片和所述第二棱镜片的厚度均在250μm-350μm之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裹于所述扩散板、光学膜片及半波片的周边,并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反射片为厚度在188μm-300μm之间的发泡反射片,且所述反射片表面无扩散粒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扩散板的厚度在2mm-3mm之间、雾度在85%-95%之间、透过率在50%-60%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扩散片的厚度在188μm-250μm之间、雾度在85%-95%之间、透过率在65%-75%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光源为发光二级管或者冷阴极荧光管。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下式液晶模组,通过在光学膜片与液晶面板之间安装半波片,避免了光学膜片磨伤液晶面板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液晶面板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提升了背光亮度;胶框的设置使得各光学膜片之间贴合紧密,同时提高了直下式液晶模组的美观性;单张棱镜片或两张棱镜片的设置,可满足不同亮度的需求;反射片的表面无扩散粒子涂布,使得反射片的雾度很低,提升了直下式液晶模组的背光亮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液晶模组,保证了光学膜片不会磨伤液晶面板,提高了使用寿命,提升了背光亮度,保证了观看效果,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视觉画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液晶面板直接接触液晶模组的扩散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液晶面板直接接触液晶模组的棱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中的半波片的增光原理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面板与半波片的安装方向间的关系原理图。
图1至图8中各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如下:
100 直下式液晶模组
1 液晶面板  2 半波片  3 第一棱镜片  4 第二棱镜片  5 扩散片6 扩散板  7 光源  8 反射片  9 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100,包括:背板9、反射片8、光源7、扩散板6、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1,所述反射片8安装在所述背板9的内壁面上,所述扩散板6安装在所述背板9的开口处,所述光源7安装在所述反射片8与所述扩散板6之间,所述光学膜片安装在所述液晶面板1与所述扩散板6之间,还包括半波片2,所述半波片2安装于所述液晶面板1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且所述半波片2与所述液晶面板1相贴合。
优选地,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5和第一棱镜片3。
如图3所示,自所述扩散板6向外依次为所述扩散片5、第一棱镜片3及半波片2,且所述扩散板6、扩散片5、第一棱镜片3及半波片2依次叠合。
或者,如图4所示,自所述扩散板6向外依次为所述第一棱镜片3、扩散片5及半波片2,且所述扩散板6、第一棱镜片3、扩散片5及半波片2依次叠合。
在第一棱镜片或者扩散片上安装半波片,提高了直下式液晶模组的光源利用率,提升了背光亮度,在与液晶面板配合使用时,避免了光学膜片磨伤液晶面板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液晶面板的使用寿命。
其中,半波片防止磨伤的原理是:因为半波片是拉伸出来的相位延迟膜,表面没有扩散粒子涂布,也没有棱状结构,所以在与液晶面板配合使用时,不会造成液晶面板及棱镜片的磨损。
在图7中,字母A所示图像为进入液晶面板的偏振光的光线波,字母B所示图像为经相位延迟的偏振光的光线波,字母C所示图像为叠加进入面板的偏振光的光线波。
如图7所示,半波片增亮的原理是:光源开启,一部分偏振光正常进入液晶面板,另一部分偏振光被反射回来,被反射回来的偏振光通过半波片会与正常进去液晶面板的偏振光叠加,进入面板,达到增亮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直下式液晶模组100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裹于所述扩散板6、扩散片5、第一棱镜片3及半波片2的周边,并与所述背板9固定连接。
在图3和图4中,胶框结构图中均未示出,胶框呈矩形框架结构,胶框的下侧包裹于所述扩散板、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和半波片的周边,并与背板固定连接,如图3所示,使扩散板、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半波片依次贴合,或者,如图4所示,使扩散板、第一棱镜片、扩散片、半波片依次贴合。这样,在保证了光学膜片之间连接紧密的同时,提高了直下式液晶模组的美观性。胶框的上侧可包裹于液晶显示屏的周边,实现液晶显示屏与液晶模组直接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胶框将扩散板、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半波片、扩散板相连接,当然,还可选用其他连接件将上述光学膜片相连接,例如:螺钉连接,或者选用胶粘的方式,或者采用螺钉与胶框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采用胶粘与胶框相结合的方式等等,在此不再赘述,但其应用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所述反射片8为厚度为300μm发泡反射片,且所述反射片8表面无扩散粒子。
反射片的表面无扩散粒子,即反射片表面平整光滑,使得偏振光类型简单,有利于反射增亮;在亮度要求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普通反射片,本实施例采用发泡型反射片,能够在满足亮度需求的同时减少光源的数量,节省了装配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棱镜片3的棱镜角度为5°,所述第一棱镜片3的厚度为350μm。
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下式液晶模组中无上扩散片,半波片没有雾度,使用普通的0度棱镜片会与液晶面板产生干涉纹,使用90度棱镜片会影响视觉效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采用5度棱镜片以满足使用需求。
优选地,所述扩散板6的厚度为3mm、雾度为95%、透过率为60%。
优选地,所述扩散片5的厚度为250μm、雾度为95%、透过率为75%。
当然,扩散板、扩散片的各个参数均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只要满足直下式液晶模组的使用需求即可,在此不再赘述,但其应用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光源7为发光二级管(LED)。
当然,光源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光源,例如冷阴极荧光管(CCFL)等,在此不再赘述,但其应用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直下式液晶模组与侧光式液晶模组相比较,直下式液晶模组不需要导光板,组装方便。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液晶模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整体美观,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提升了背光亮度,避免了光学膜片磨伤液晶面板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液晶面板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100,包括:背板9、反射片8、光源7、扩散板6、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1,所述反射片8安装在所述背板9的内壁面上,所述扩散板6安装在所述背板9的开口处,所述光源7安装在所述反射片8与所述扩散板6之间,所述光学膜片安装在所述液晶面板1与所述扩散板6之间,还包括半波片2,所述半波片2安装于所述液晶面板1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且所述半波片2与所述液晶面板1相贴合。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优选地,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5、第一棱镜片3和第二棱镜片4。
如图5所示,自所述扩散板6向外依次为所述扩散片5、第二棱镜片4、第一棱镜片3及半波片2,且所述扩散板6、扩散片5、第二棱镜片4、第一棱镜片3及半波片2依次叠合。
或者,如图6所示,自所述扩散板6向外依次为所述第二棱镜片4、第一棱镜片3、扩散片5及半波片6,且所述扩散板6、第二棱镜片4、第一棱镜片3、扩散片5及半波片2依次叠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棱镜片4的棱镜角度为95°,所述第二棱镜片4的厚度为250μm。
所述反射片8为厚度为250μm的发泡反射片,且所述反射片8表面无扩散粒子。
所述第一棱镜片3的棱镜角度为5°,所述第一棱镜片3的厚度为300μm。
所述扩散板6的厚度为2mm、雾度为90%、透过率为60%。
所述扩散片5的厚度为200μm、雾度为90%、透过率为70%。
所述光源7为发光二级管(LED)。
所述直下式液晶模组100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裹于所述扩散板6、扩散片5、第二棱镜片4、第一棱镜片3及半波片2的周边,并与所述背板9固定连接。
在图5和图6中,胶框结构也均未示出。
第二棱镜片设的设置,增加了棱镜片的数量,进而提高了直下式液晶模组的背光亮度;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下式液晶模组中无上扩散片,半波片没有雾度,使用普通的0度棱镜片会与液晶面板产生干涉纹,使用90度棱镜片会影响视觉效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采用5度棱镜片,第二棱镜片采用95度棱镜片配合第一棱镜片使用,以满足直下式液晶模组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胶框将扩散板、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半波片、扩散板相连接,当然,还可选用其他连接件将上述光学膜片相连接,例如:螺钉连接,或者选用胶粘的方式,或者采用螺钉与胶框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采用胶粘与胶框相结合的方式等等,在此不再赘述,但其应用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同样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整体美观,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提升了背光亮度,避免了光学膜片磨伤液晶面板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液晶面板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直下式液晶模组100,如图3或图4所示。
所述直下式液晶模组100包括:背板9、反射片8、光源7、扩散板6、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1,所述反射片8安装在所述背板9的内壁面上,所述扩散板6安装在所述背板9的开口处,所述光源7安装在所述反射片8与所述扩散板6之间,所述光学膜片安装在所述液晶面板1与所述扩散板6之间,还包括半波片2,所述半波片2安装于所述液晶面板1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且所述半波片2与所述液晶面板1相贴合。
优选地,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5和第一棱镜片3。
如图3所示,自所述扩散板6向外依次为所述扩散片5、第一棱镜片3及半波片2,且所述扩散板6、扩散片5、第一棱镜片3及半波片2依次叠合。
或者,如图4所示,自所述扩散板6向外依次为所述第一棱镜片3、扩散片5及半波片2,且所述扩散板6、第一棱镜片3、扩散片5及半波片2依次叠合。
在第一棱镜片上安装半波片,提高了直下式液晶模组的光源利用率,提升了背光亮度,在与液晶面板配合使用时,避免了光学膜片磨伤液晶面板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液晶面板的使用寿命。
其中,半波片防止磨伤的原理是:因为半波片是拉伸出来的相位延迟膜,表面没有扩散粒子涂布,也没有棱状结构,所以在与液晶面板配合使用时,不会造成液晶面板及棱镜片的磨损;
在图7中,字母A所示图像为进入液晶面板的偏振光的光线波,字母B所示图像为经相位延迟的偏振光的光线波,字母C所示图像为叠加进入面板的偏振光的光线波。
半波片增亮的原理是:如图7所示,光源开启,一部分偏振光正常进入液晶面板,另一部分偏振光被反射回来,被反射回来的偏振光通过半波片会与正常进去液晶面板的偏振光叠加,进入面板,达到增亮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直下式液晶模组100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裹于所述扩散板6、扩散片5、第一棱镜片3和半波片的周边,并与所述背板9固定连接。
所述反射片8为厚度为300μm的发泡反射片,且所述反射片8表面无扩散粒子。
所述第一棱镜片3的棱镜角度为5°,所述第一棱镜片3的厚度为250μm。
所述扩散板6的厚度为2mm、雾度为85%、透过率为50%。
所述扩散片5的厚度为188μm、雾度为85%、透过率为65%。
所述光源7为发光二级管(LED)。
在图3和图4中,胶框结构均未示出,胶框呈矩形框架结构,胶框的下侧包裹于扩散板、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和半波片的周边,并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如图3所示,使扩散板、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半波片依次贴合,或者,如图4所示,使扩散板、第一棱镜片、扩散片、半波片依次贴合。这样,在保证了光学膜片之间连接紧密的同时,提高了直下式液晶模组美观性。胶框的上侧可包裹于液晶显示屏的周边,实现液晶显示屏与液晶模组直接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胶框将扩散板、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半波片、扩散板相连接,当然,还可选用其他连接件将上述光学膜片相连接,例如:螺钉连接,或者选用胶粘的方式,或者采用螺钉与胶框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采用胶粘与胶框相结合的方式等等,在此不再赘述,但其应用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反射片的表面无扩散粒子,即反射片表面平整光滑,使得偏振光类型简单,有利于反射增亮;在亮度要求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普通反射片,本实施例采用发泡型反射片,能够在满足亮度需求的同时减少光源的数量,节省了装配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下式液晶模组中无上扩散片,半波片没有雾度,使用普通的0度棱镜片会与液晶面板产生干涉纹,使用90度棱镜片会影响视觉效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采用5度棱镜片以满足使用需求。
当然,扩散板、扩散片的各个参数均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只要满足直下式液晶模组的使用需求即可,在此不再赘述,但其应用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然,光源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光源,例如冷阴极荧光管(CCFL)等,在此不再赘述,但其应用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将液晶面板安装在半波片上,固定在胶框的上侧面内,如图8所示,半波片的O光光轴与液晶面板的下偏振片的偏振方向垂直。
在图8中,O所示的方向为半波片2的O光光轴,e所示方向为半波片2的e光光轴,D所示方向为液晶面板1的下偏振片偏振方向。
这样,使得液晶面板与直下式液晶模组连接成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可用于显示器、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保证了光学膜片不会磨伤液晶面板,提高了使用寿命,提升了背光亮度,保证了观看效果,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视觉画面。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直下式液晶模组100,如图5或图6所示。
直下式液晶模组与侧光式液晶模组相比较,直下式液晶模组不需要导光板,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相同之处在于:
所述直下式液晶模组100包括:背板9、反射片8、光源7、扩散板6、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1,所述反射片8安装在所述背板9的内壁面上,所述扩散板6安装在所述背板9的开口处,所述光源7安装在所述反射片8与所述扩散板6之间,所述光学膜片安装在所述液晶面板1与所述扩散板6之间,还包括半波片2,所述半波片2安装于所述液晶面板1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且所述半波片2与所述液晶面板1相贴合。
所述半波片2的O光光轴与液晶面板1的下偏振片的偏振方向垂直。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优选地,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5、第一棱镜片3和第二棱镜片4。
如图5所示,自所述扩散板6向外依次为所述扩散片5、第二棱镜片4、第一棱镜片3及半波片2,且所述扩散板6、扩散片5、第二棱镜片4、第一棱镜片3及半波片2依次叠合。
或者,如图6所示,自所述扩散板6向外依次为所述第二棱镜片4、第一棱镜片3、扩散片5及半波片6,且所述扩散板6、第二棱镜片4、第一棱镜片3、扩散片5及半波片2依次叠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棱镜片4的棱镜角度为95°,所述第二棱镜片4的厚度为250μm。
所述反射片8为厚度为200μm发泡反射片,且所述反射片8表面无扩散粒子。
所述第一棱镜片3的棱镜角度为5°,所述第一棱镜片3的厚度为300μm。
所述扩散板6的厚度为3mm、雾度为90%、透过率为50%。
所述扩散片5的厚度为250μm、雾度为90%、透过率为70%。
所述光源7为发光二级管(LED)。
优选地,所述直下式液晶模组100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裹于所述扩散板6、扩散片5、第二棱镜片4、第一棱镜片3及半波片2的周边,并与所述背板9固定连接。
在图5和图6中,胶框结构均未示出。
第二棱镜片设置在第一棱镜片与扩散片之间,这样,增加了棱镜片的数量,进而提高了直下式液晶模组的背光亮度;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下式液晶模组中无上扩散片,半波片没有雾度,使用普通的0度棱镜片会与液晶面板产生干涉纹,使用90度棱镜片会影响视觉效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棱镜片采用5度棱镜片时,第二棱镜片采用95度棱镜片配合第一棱镜片使用,以满足直下式液晶模组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胶框将扩散板、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半波片、扩散板相连接,当然,还可选用其他连接件将上述光学膜片相连接,例如:螺钉连接,或者选用胶粘的方式,或者采用螺钉与胶框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采用胶粘与胶框相结合的方式等等,在此不再赘述,但其应用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同样可用于显示器、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保证了光学膜片不会磨伤液晶面板,提高了使用寿命,进一步提升了背光亮度,保证了观看效果,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视觉画面。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各个光学膜片所选取的参数值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个光学膜片的参数范围内自由选取的,当然,也可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个光学膜片的参数范围内选择其他的参数值,此不再赘述,但其应用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直下式液晶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光源、扩散板、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所述反射片安装在所述背板的内壁面上,所述扩散板安装在所述背板的开口处,所述光源安装在所述反射片与所述扩散板之间,所述光学膜片安装在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半波片,所述半波片安装于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且所述半波片与所述液晶面板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和第一棱镜片,自所述扩散板向外依次为所述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及半波片,且所述扩散板、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及半波片依次叠合,或者自所述扩散板向外依次为所述第一棱镜片、扩散片及半波片,且所述扩散板、第一棱镜片、扩散片及半波片依次叠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扩散片、第一棱镜片和第二棱镜片,自所述扩散板向外依次为所述扩散片、第二棱镜片、第一棱镜片及半波片,且所述扩散板、扩散片、第二棱镜片、第一棱镜片及半波片依次叠合,或者自所述扩散板向外依次为所述第二棱镜片、第一棱镜片、扩散片及半波片,且所述扩散板、第二棱镜片、第一棱镜片、扩散片及半波片依次叠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片的棱镜角度为5°,所述第二棱镜片的棱镜角度为95°,所述第一棱镜片和所述第二棱镜片的厚度均在250μm-350μ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包裹于所述扩散板、光学膜片及半波片的周边,并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为厚度在188μm-300μm之间的发泡反射片,且所述反射片表面无扩散粒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的厚度在2mm-3mm之间、雾度在85%-95%之间、透过率在50%-6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的厚度在188μm-250μm之间、雾度在85%-95%之间、透过率在65%-75%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发光二级管或者冷阴极荧光管。
1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模组。
CN2013203961389U 2013-07-04 2013-07-04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37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961389U CN203337957U (zh) 2013-07-04 2013-07-04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961389U CN203337957U (zh) 2013-07-04 2013-07-04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37957U true CN203337957U (zh) 2013-12-11

Family

ID=49706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96138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37957U (zh) 2013-07-04 2013-07-04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3795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5088A (zh) * 2013-07-04 2013-10-0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6980207A (zh) * 2017-05-12 2017-07-25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10412786A (zh) * 2016-09-20 2019-11-05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5088A (zh) * 2013-07-04 2013-10-0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3345088B (zh) * 2013-07-04 2017-02-08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10412786A (zh) * 2016-09-20 2019-11-05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10412786B (zh) * 2016-09-20 2022-06-17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06980207A (zh) * 2017-05-12 2017-07-25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6980207B (zh) * 2017-05-12 2023-09-01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5088A (zh)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3727467B (zh)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348648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767762A (zh) 背光模组
CN104315418A (zh) 一种光源组件、背光模组和曲面显示装置
CN103823321A (zh) 曲面液晶显示装置
WO2014063391A1 (zh) 液晶显示模组
CN104808390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6019710A (zh) 导光板插座及背光模组
CN203337957U (zh) 直下式液晶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3529597A (zh)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3592795A (zh)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US20140029294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2635810A (zh) 背光模组
CN102591067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3912846A (zh) 一种背光透镜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
CN203068333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10341665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CN104006337A (zh) 背光模组
CN201054057Y (zh) 直下式高亮背光源
KR10169645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TWI390302B (zh) 背光模組及包含其之光電裝置
CN207164420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597941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018594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Termination date: 201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