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78365U - 手机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手机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78365U CN203278365U CN2013202234207U CN201320223420U CN203278365U CN 203278365 U CN203278365 U CN 203278365U CN 2013202234207 U CN2013202234207 U CN 2013202234207U CN 201320223420 U CN201320223420 U CN 201320223420U CN 203278365 U CN203278365 U CN 2032783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ng arm
- mobile phone
- right swing
- shell
-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方便的手机充电装置,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中的电输出机构,外壳和电输出机构限定手机前后摆动的幅度,电输出机构与充电电源电连接;在外壳上枢接有左右摆臂,在左右摆臂上设置向前伸出以限定手机左右摆动位置的限位臂;左右摆臂分别通过设置在外壳中的轴柱枢接在外壳中,紧固螺丝分别拧入对应的轴柱外端使左、右摆臂分别被夹在对应的紧固螺丝与外壳之间。它是利用左右摆臂与外壳之间的摩擦力和左右摆臂中的限位臂限定手机左右摆动的幅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以对手机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2163867A、公开日为2011年08月24日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器,用于对手机等数码产品进行充电,它包括背部带电源插头的外壳、充电电路、转换头和充电电流输出机构,使用两个与外壳具有两种以上活动连接方式的支撑件构成第一支撑状态和第二支撑状态,分别支撑住充电插孔位于侧壁和底侧的手机进行充电,该支撑件由板状的支撑部、从支撑部上伸出的前挡板和连接板构成,该连接板上还设有上下走向的第一榫筋,支撑件的后部设有左右走向的第二榫筋,外壳上设有两条上下走向的榫槽,该榫槽与插入的所述第一榫筋或第二榫筋滑动配合而分别构成第一支撑状态和第二支撑状态;使用时利用转换头、支撑件将充电中的手机稳定在充电器中。该专利申请中的支撑件与外壳之间为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从该专利申请的实施例五中可见,对于充电插孔位于底部的手机,将支撑件连接板上的第二榫筋分别插入外壳的第二榫槽内,利用支撑件的支撑部限定手机左右摆动的最大位置而将手机定位,第二榫筋插入外壳上不同的第二榫槽时两只支撑件的支撑部之间的距离不同以适应不同宽度的手机(见该专利申请中的图42和图44)。
上述现有充电器中因为支撑件与外壳之间为可拆卸的活动连接,对于不同宽度的手机进行充电时,要先将支撑件从外壳上拔出然后再将其第二榫筋插入到适合手机宽度的外壳的对应第二榫槽内,插入过程中必须使第二榫筋正对第二榫槽,使用不方便,而且使用过程中支撑件容易丢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上述充电器中存在的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手机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机充电装置,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电输出机构,所述外壳和电输出机构限定手机前后摆动的幅度,所述电输出机构与充电电源电连接;在外壳上枢接有左摆臂和右摆臂,在所述左、右摆臂上设置向前伸出以限定手机左右摆动位置的限位臂;所述左、右摆臂分别通过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轴柱枢接在所述外壳中,紧固螺丝分别拧入对应的轴柱外端使左、右摆臂分别被夹在对应的紧固螺丝与所述外壳之间。使用时,用手克服左右摆臂与外壳之间的摩擦力使左右摆臂摆动到左右摆臂上的两只限位臂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手机宽度,然后将手机直接放置在外壳中或者将转换头插入手机充电插孔后再放置在外壳中,使手机下侧的两只电触片分别与电输出机构上的输出电极相配或者使转换头下端的两只电触片分别与电输出机构上的输出电极相配,手机位于所述两只限位臂之间且背靠外壳从而将手机稳定在外壳中。
所述左、右摆臂与对应的紧固螺丝之间设有压板,使左右摆臂被夹紧在所述外壳与压板之间;而且所述压板面向左、右摆臂一侧最好设有压住对应的左、右摆臂的压头,当拧紧所述螺丝时使压板产生机械变形,利用压板的变形弹力在所述左右摆臂与外壳之间产生较为稳定的摩擦力。
所述左、右摆臂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齿,在所述外壳中设置滑动棘块,该滑动棘块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锁定弹簧使滑动棘块两侧的端部分别与所述左、右摆臂上的齿相配;所述滑动棘块的控制端伸出所述外壳外。在所述锁定弹簧的作用下,滑动棘块两侧的端部分别压住所述左右摆臂中的齿,使左右摆臂上的限位臂不能沿向下或向外方向摆动而只能沿向上或向内方向摆动,要使左右摆臂上的限位臂沿向下或向外方向摆动时,必须通过伸出外壳外的滑动棘块的控制端使滑动棘块两侧的端部与左右摆臂中的齿分离。
所述左、右摆臂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齿,在所述外壳中设置分别与所述左、右摆臂对应的左、右滑块,所述外壳与所述左、右滑块之间分别设有压力弹簧使所述左、右滑块端部分别与左、右摆臂上的齿相配。所述压力弹簧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左、右滑块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在左、右摆臂上设置齿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或稳定左、右摆臂在摆动过程中与外壳之间的摩擦力。
所述外壳内设有电压变换电路,该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与市电电源电连接、输出端为所述充电电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输出机构为现有技术,如2009年07月29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01494390A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就公开了一种“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本实用新型也可使用该专利申请中的电输出机构。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只需直接拨动左、右摆臂或者按下滑动棘块的控制端后拨动左、右摆臂,即可调左、右摆臂上限位臂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宽度的手机,使用十方方便,而且必须使用螺丝刀等工具才能将左右摆臂从外壳上拆卸,所以使用过程中一般不会遗失左、右摆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充电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面壳、压板及左右摆臂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电输出机构的立体放大图。
图4是图1中各零件总装在一起后对手机进行充电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抽走了后盖且将面壳部分切除后的侧视图。
图6是图1中压板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
图7是图1中左摆臂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
图8是图4中转换头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
图9是图4中去除了左摆臂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是图1实施例中使用另一种电输出机构时的使用状态局部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拿走了盖板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1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图16中左滑块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其中一个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9对一个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1是图19中支撑块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
图22是图18对另一个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25是图23对一个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6拿走了底壳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8是图27拿走了盖板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29是图28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30是图26对一个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中E部分的放大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3对一个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5是图33中左摆臂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
图36是图33实施例中使用的左摆臂的另一种结构的立体放大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8是适用于图37实施例中进行充电的手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39是图37实施例对图38中的手机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40是图39中手机下侧的电触片与电输出机构之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1是图39的侧视图。
图4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另一种电输出机构与转换头上的电触片的相对位置局部示意图。
图4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其中一种双色发光LED指示灯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中11、面壳,110、后支撑翼,111、空腔,12、电输出机构,13、后盖,14、左摆臂,15、右摆臂,140、150、轴孔,142、152、限位臂,16、压板,161、162、通孔,1611、1612、1621、1622、压头,112、113、轴柱,121、122、输出电极,120、摆块,1210、1220、摆轴,18、手机,17、转换头,171、172、电触片,173、充电插头,19、转换头,191、192、电触片,193、194、输出电极,21、面壳,210、后支撑翼,24、左摆臂,25、右摆臂,241、251、齿,242、252、限位臂,26、盖板,27、滑动棘块,271、上端,272、控制端,28、锁定弹簧,212、213、轴柱,278、279、端部,218、219、滑动导向筋,31、面壳,310、后支撑翼,311、312、限位导向筋,29、压力弹簧,291、右滑块,292、左滑块,2920、外端,41、面壳,410、后支撑翼,44、左摆臂,45、右摆臂,452、限位臂,461、462、压板,49、支撑块,491、柱体,48、手机,47、转换头,490、盲孔,4901、轴向槽,481、手机,51、面壳,510、后支撑翼,512、前挡翼,58、手机,61、面壳,610、后支撑翼,612、前挡翼,618、619、滑动导向筋,68、手机,71、面壳,710、后支撑翼,711、712、限位导向筋,81、面壳,811、空腔,810、后支撑翼,84、左摆臂,85、右摆臂,842、852、限位臂,843、853、前限位臂,88、手机,87、转换头,A94、左摆臂,A940、轴孔,A942、限位臂,A943、前限位翼,91、面壳,910、后支撑翼,92、93、输出电极,98、手机,981、982、电触片,G11、G12、输出电极,H1、转换头,H11、H12、电触片,T、变压器,D1、D2、二极管,C1、C2、C3、电容,R1、R2、R3、R4、R5、R6、R7、R8、电阻,Q1、三极管,U1、光耦,U2、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LED、双色发光二极管,L1、绿灯,L2、红灯,V1、V2、充电电源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见图1,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包括由面壳11和后盖13构成的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电输出机构12构成;
其中该电输出机构12见图3所示,由摆块120、二条输出电极121和122构成,二条输出电极121和122固定在摆块120中,而且二条输出电极121和122的其中一端作为摆块的摆轴1210和1220分别伸出摆块120两端,二条输出电极121和122的中段位于摆块120物理摆轴的两侧,该电输出机构通过摆轴1210和1220枢接在图1中面壳的空腔111内,为现有技术;
见图2,左摆臂14和右摆臂15上的轴孔140和150分别套住面壳11后支撑翼111背面伸出的轴柱112和113,然后将压板16盖上再用两个螺丝分别穿过压板上的两个通孔161和162拧入轴柱中央的螺丝孔内,使图1中压板面向左右摆臂的四个压头1611、1612、1621、1622分别压紧左右摆臂,利用压板的机械变形使左右摆臂与外壳和压板之间的摩擦力足够大;
结合图4、图5和图8,对手机进行充电时,先将图8所示的转换头上端的充电插头173插入图5所示手机18下端的充电插孔内,然后再一齐放入面壳内,见图5,使转换头17下端的两只电触片171和172分别压在电输出机构中的两只输出电极121和122上侧,再将手机背部靠在面壳的后支撑翼110中,其间用力调节左右摆臂使图4中的两只限位臂142和152分别位于手机18两侧即可;在调节好左右摆臂的位置后,即使手机靠在左或右摆臂的限位臂上,因为左右摆臂与外壳之间存在的摩擦力大于手机施加在左或右摆臂上的力,所以左或右摆臂不会在手机重力分力的作用下摆动,从而限定手机的左右摆动幅度,使手机被稳定在外壳中;充电电流经电输出机构上的输出电极、转换头上的两只电触片和充电插头进入手机内对手机内的电池进行充电。
实施例一中的电输出机构可以直接用电线接电脑主机上的USB电源输出插孔,利用电脑的USB插口中的电力对手机进行充电,也可以在外壳内设置电压变换电路,该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接市电电源、输出端接所述电输出机构,220V的市电电源经电压变换电路变换成直流5V的电力后输送到所述电输出机构后,对待充电的手机进行充电。
实施例一中的压板16(见图1和图2)也可以不要,而直接用螺丝拧入图2中的两个轴孔柱112和113中央的螺丝孔内,使左、右摆臂14和15被压紧在对应的螺丝端面与面壳之间,利用面壳和左右摆臂的机械变形在左右摆臂与面壳之间产生足够的摩擦力。取消压板后直接用螺丝拧紧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缺点,因为左右摆臂经长时间使用后,如果经常调节左右摆臂,则在调节左右摆臂转动的过程中摆臂中的旋转力直接传递到螺丝中,使螺丝容易松脱。
见图5,实施例一中面壳空腔111的前壁限定转换头17下端向前滑动的最大位置,而面壳上的后支撑翼110顶住手机背部限定了手机向后摆动的最大幅度,也即外壳和电输出机构限定手机前后摆动的幅度。事实上用于限定转换头17下端向前滑动最大位置的空腔111的前壁,也可以用设置在摆块上的挡翼代替,这在2009年07月29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01494390A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内已有,在此不再多述。
实施例一中也可以只使用其中一只摆臂,如图9所示,它是在实施例一的图4中去除了左摆臂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从图9中可见,充电过程中的手机向右靠在右摆臂的限位臂152中,手机必须由下向上向右倾斜,使手机下端的转换头被空腔左侧壁限位,但因为充电中的手机必须向一侧倾斜,向充电装置内放置手机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则容易造成手机翻侧,所以,这种结构不能很好地稳定充电中的手机,是一种变劣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也可以采用另一种电输出机构,见图10,该电输出机构是两条左右走向相互平行且直接固定在面壳空腔底部的输出电极193和194,与之配套的转换头19下端的两只电触片191和192下部外侧为圆弧形(详见图11),使用过程中转换头下端的电触片191和192下部圆弧形的外侧分别与空腔内的输出电极193和194接触;当然,两只输出电极193和194下部外侧也可以是自上至下向内倾斜,这都是现有技术,如2011年09月07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201966654U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就公开了这些结构。图2和图10所示的电输出机构也可以用于后边除实施例九以外的各个实施例中。
实施例一中转换头下端的两只电触片也可以由手机厂商在设计和生产时直接固定在手机底部,而不需使用转换头,直接通过手机上的电触片与电输出机构上的输出电极相配;同样,后边各个使用转换头的电输出机构中的转换头下端的两只电触片也可以直接由手机生产商在设计生产时直接固定在手机底部。
实施例二,见图12,是沿充电装置由后向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左摆臂24、右摆臂25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齿241和251,在面壳21的后支撑翼210背部设置滑动棘块27,滑动棘块27与面壳后支撑翼210之间设有锁定弹簧28使滑动棘块27两侧的端部278和279(见图13和图14)分别与左摆臂的齿241和右摆臂的齿251相配,滑动棘块的控制端272伸出外壳外(见图12);见图13,左右摆臂24和25的轴孔分别套住面壳背部的轴柱212和213后盖上图12所示的盖板26,再用螺丝将图12中盖板26与面壳相互固定即可。
结合图12、图13和图14可见,在锁定弹簧28的作用下,滑动棘块两侧的端部278和279分别压住左摆臂的齿241和右摆臂的齿251;图13,在锁定弹簧28的作用下,滑动棘块两侧的端部278和279分别由下向上压住左右摆臂中的齿241和251,使左右摆臂上的限位臂不能沿向下或向外方向摆动而只能沿向上或向内方向摆动(也就是左右摆臂上的齿与滑动棘块之间具有棘轮棘齿的单向旋转功能),要使左右摆臂上的限位臂沿向下向外方向摆动时,必须通过伸出外壳外的滑动棘块的控制端272(图12)使滑动棘块两侧的端部与左右摆臂中的齿分离;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第一次对手机进行充电,则一般先将图12中的控制端272向下压,使左右摆臂中的限位臂之间的距离最大,松开压下的控制端272,然后向充电装置放入手机并用手扶住,再用另一只手分别将左右摆臂向上拨动到对应的限位臂靠近手机边缘为止,其间因为图13中的左摆臂24逆时针转动、而右摆臂25顺时针转动,所以左右摆臂均可以通过对应的齿将滑动棘块27向下压(克服锁定弹簧28的弹力),而且在不再压下控制端272的前提下,左右摆臂都不能反向转动,所以可以方便地将左右摆臂调节到合适的位置。
实施例三,见图15,结合图15、图16和图17,本实施例的左右摆臂和盖板与实施例二的相同,在面壳31的后支撑翼310背部位于左摆臂24与右摆臂25之间的位置处设有两条相互平行的限位导向筋311和312,在两条限位导向筋311和312之间放置左滑块292和右滑块291,在左右滑块之间设置压力弹簧29使左滑块292的外端和右滑块291的外端分别与左摆臂上的齿241和右摆臂上的齿251相配,使用时可以用力强行使左右摆臂克服压力弹簧的弹力而转动,从而调节左右摆臂上限位臂之间的距离。事实上,也可以分别在左滑块与外壳之间、右滑块与外壳之间分别设置压力弹簧。
实施例四,见图18,它用二只独立的压板461和462代替了实施例一的连体压板,而且左摆臂44、右摆臂45均为弧形,压板461和462面向左右摆臂一侧同样设有压头,另外还配有一只支撑块49(见图19和图21),图21中支撑块中的盲孔490与图18中的限位臂452相配,限位臂452上还设有与图21中盲孔490内的轴向槽4901相配的轴向筋用于防止支撑块相对与限位臂转动;
对于充电插孔位于底部的手机,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对于充电插孔位于侧边的手机,实施例四有图20和图22二种使用情况:见图22,如果充电插孔大致位于手机侧边的中央部分,则可以直接将转换头47插入手机481后将手机放置在图18所示的面壳中,其使用状态图如图22所示,利用面壳两侧壁的其中一个侧壁的上侧及转换头支撑住手机下侧;见图20,如果充电插孔位于手机侧边靠边缘位置,则可以将图21所示的支撑块套入图18中的限位臂452内,然后将右摆臂摆动到图19所示状态,此时支撑块49下端与面壳41底部一道与台面接触,见图20,将转换头47插入手机48的充电插孔后放入面壳上,使转换头47位于面壳的空腔内而手机右部压在支撑块49的柱体491上侧,从而将手机稳定在面壳中,防止手机向右翻侧。
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中的电输出机构均可以直接用电线接电脑主机上的USB电源输出插孔,利用电脑的USB插口听电力对手机进行充电;也可以在外壳内设置电压变换电路,该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接市电电源、输出端接所述电输出机构,220V的市电电源经电压变换电路变换成直流5V的电力后输送到所述电输出机构后,对待充电的手机进行充电。
实施例五,见图23;结合图23和图24,它使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左摆臂14、右摆臂15、压板16和电输出机构,而且左摆臂14、右摆臂15和压板16固定在后支撑翼510上的结构也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的只是外壳由面壳51和底盖构成,在底盖背部直接设置电源插头与市电电源插座相配,在外壳内还设有电压变换电路;使用时直接将图24中的充电装置插入墙壁上的电源插座中,再将转换头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后经面壳上部放入充电装置中即可(如图25所示),从图25中可见,面壳上还设置了前挡翼512用以防止手机向前翻出,实际上如果面壳上的后支撑翼510(图23)设计得当使手机有足够向后摆的角度,则前挡翼512是可以省略的。图25中,经外壳背部的电源插头流入的220V市电经外壳内的电压变换电路变换成5V直流电后,经电输出机构、转换头向手机内的电池充电。实施例五中左右摆臂的调节方法与实施例一的左右摆臂的调节方法相同。
实施例六,见图26,结合图26、图27、图28和图29,它使用与实施例二相同的左摆臂24、右摆臂25、盖板26和电输出机构,而且左摆臂24、右摆臂25和盖板26固定在后支撑翼610上的结构也与实施例二的相同;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二的不相之处只在于实施例六的外壳背部设有电源插头且外壳内设有电压变换电路,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充电装置背部的电源插头插入墙壁上的电源插座中,经外壳背部的电源插头流入的220V市电经外壳内的电压变换电路变换成5V直流电后,经电输出机构、转换头向手机内的电池充电。实施例六左右摆臂的调节方法与实施例二左右摆臂的调节方法相同。实施例六面壳前侧的前挡翼612的作用与实施例五中的前挡翼的作用相同。
实施例七,见图31,结合图31和图32,它使用与实施例三相同的左摆臂24、右摆臂25、盖板和电输出机构,而且左摆臂24、右摆臂25和盖板固定在后支撑翼710上的结构也与实施例三的相同;实施例七与实施例三的不相之处只在于实施例七的外壳背部设有电源插头且外壳内设有电压变换电路,使用时可以直接将充电装置背部的电源插头插入墙壁上的电源插座中,经外壳背部的电源插头流入的220V市电经外壳内的电压变换电路变换成5V直流电后,经电输出机构、转换头向手机内的电池充电。实施例七左右摆臂的调节方法与实施例三左右摆臂的调节方法相同。
实施例八,见图33,结合图34,它是在实施例六(图26)的基础上将面壳的前挡翼删除,并在左摆臂84的限位臂842前端加设前限位翼843、在右摆臂85的限位臂852前端加设前限位翼853,其它都与实施例六的相同,它是利用前限位翼843和853代替图26中前挡翼的功能,其使用状态参见图34。当然图33中的左右摆臂也可以用用图36所示的结构,此时左右摆臂与后支撑翼的连接方式则采用实施例五的连接方式。
实施例九,见图37,它使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左摆臂14、右摆臂15和盖板,而且左摆臂14、右摆臂15和盖板固定在后支撑翼910上的结构也与实施例一的相同;实施例九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电输出机构不一样,见图37,实施例九使用的电输出机构为设置在面壳91中前后走向左右排列的两条输出电极92和93,两输出电极92和93分别与图38中固定在手机98底部的两只电触片981和982相配,使用状态如图39和图41所示,手机98下端被面壳的前壁限位、手机背靠面壳的后支撑翼910使手机前后位置被限定在向后倾斜一角度的位置,而手机左右方向被限位臂142和152限位,其间手机下端的两只电触片与电输出电极之间的配合关系如图4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输出机构可以直接用电线接电脑主机上的USB电源输出插孔,利用电脑的USB插口听电力对手机进行充电;也可以在外壳内设置电压变换电路,该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接市电电源、输出端接所述电输出机构,220V的市电电源经电压变换电路变换成直流5V的电力后输送到所述电输出机构后,对待充电的手机进行充电。
图4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另一种电输出机构与转换头上的电触片的相对位置局部示意图。从图42中可见,该电输出机构由两条垂直于图纸平面方向的圆形输出电极G11和G12构成,转换头H1上的两只电触片H11和H12分别与输出电极G11和G12相配,其中两只电触片H11和H12内侧为由上至下向外倾斜的斜面,输出电极G11和G12分别固定在充电装置的外壳中。图42中的电输出机构也是现有技术,在2011年08月10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201928057U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充电器就公开使用了这些电输出机构。图42所示的电输出机构也可以用于上述各实施例中除实施例九以外的各个实施例中。作为现有技术的充电器用电输出机构还有2011年09月07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201966655U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充电器中公开使用的电输出机构。
上述实施例中使用了电压变换电路的充电装置可以使用图43所示的双色发光二极管LED指示灯控制电路(该电路没画出前级的电压变换电路),220V的市电电压经整流、滤波后变成高频脉冲电源送入变压器T的初级,在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产生高频低压脉冲,该高频低压脉冲电压经二极管D1整流、被电容C1滤波变为直流,控制电路中的电阻R1、R2、R4、R5、电容C3、光耦U1和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U2(型号为TL431)构成输出稳压电路,以稳定充电电源输出端V1和V2两端的电压为5V直流电,三极管Q1、电容C2、电阻R3和R6构成限流电路,其中电阻R6为电流取样电阻;其原理如下:当充电电源输出端V1和V2两端没接负载时,双色发光二极管LED中的绿灯L1首先导通,此时因为导通电流较小,绿灯L1的压降加上电阻R6和R8的压降也不足以使双色发光二极管LED的红灯L2和二极管D2导通,所以此时双色发光二极管只显示绿光,表示没有充电电流;在充电电源输出端V1和V2两端接上需要充电的手机(电池)时,因为开始时充电电流较大,在取样电阻R6两端产生较大的压降,所以双色发光二极管LED的绿灯L1上的压降加上电阻R6和R8的压降足以同时将双色发光二极管LED的红灯L2和二极管D2导通,此时双色发光二极管上的红灯L2的红光盖住绿灯L1的绿光,双色发光二极管显示的是红色,随着手机内电池电量增大,充电电流下降,在电阻R6上的压降也逐步下降,使加在双色发光二极管的红灯L2和二极管D2上的压降下降,流经双色发光二极管的红灯L2上的电流随之下降,双色发光二极管的红灯L2逐步变暗,使双色发光二极管的颜色由红色变橙再变为绿色,以表示充电过程从大电流变为小电流直到充电结束后。适当调节电阻R6的阻值就可以使双色发光二极管的变色速度大致跟随充电电流的变化。
将图43中的变压器T、二极管D1、电容C1、C2、C3、电阻R1、R2、R3、R4、R5、三极管Q1、光耦U1和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U2删除后,可以用于上述不需使用电压变换电路的实施例以实现双色发光二极管变色显示充电过程,此时只需直接将来自电脑USB上的直流电源分别接充电电源输出端V1和地,而充电时手机还是接在充电电源输出端V1和V2两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充电装置也可以对移动电源、MP3、MP4等产品进行充电。
Claims (7)
1.一种手机充电装置,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电输出机构,所述外壳和电输出机构限定手机前后摆动的幅度,所述电输出机构与充电电源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上枢接有左摆臂和右摆臂,在所述左、右摆臂上设置向前伸出以限定手机左右摆动位置的限位臂;所述左、右摆臂分别通过设置在所述外壳中的轴柱枢接在所述外壳中,紧固螺丝分别拧入对应的轴柱外端使左、右摆臂分别被夹在对应的紧固螺丝与所述外壳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摆臂与对应的紧固螺丝之间设有压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面向左、右摆臂一侧设有压住对应的左、右摆臂的压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摆臂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齿,在所述外壳中设置滑动棘块,该滑动棘块与所述外壳之间设有锁定弹簧使滑动棘块两侧的端部分别与所述左、右摆臂上的齿相配;所述滑动棘块的控制端伸出所述外壳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摆臂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齿,在所述外壳中设置分别与所述左、右摆臂对应的左、右滑块,所述外壳与所述左、右滑块之间分别设有压力弹簧使所述左、右滑块端部分别与左、右摆臂上的齿相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摆臂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齿,在所述外壳中设置分别与所述左、右摆臂对应的左、右滑块,所述左、右滑块之间设有压力弹簧使所述左、右滑块端部分别与左、右摆臂上的齿相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有电压变换电路,该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入端与市电电源电连接、输出端为所述充电电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2234207U CN203278365U (zh) | 2013-04-23 | 2013-04-23 | 手机充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2234207U CN203278365U (zh) | 2013-04-23 | 2013-04-23 | 手机充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78365U true CN203278365U (zh) | 2013-11-06 |
Family
ID=49508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223420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78365U (zh) | 2013-04-23 | 2013-04-23 | 手机充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27836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11159A (zh) * | 2017-03-23 | 2017-06-30 | 重庆市长中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角度可调插接头互换集吸盘一体卡接式充电宝 |
CN106936185A (zh) * | 2017-03-23 | 2017-07-07 | 重庆市长中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角度可调插接头互换插接式充电宝 |
CN108599284A (zh) * | 2017-12-29 | 2018-09-28 | 上海挚想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移动电源充电设备的电源固定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CN109428360A (zh) * | 2017-09-01 | 2019-03-05 | 南宁市黑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机充电辅助装置 |
-
2013
- 2013-04-23 CN CN2013202234207U patent/CN20327836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11159A (zh) * | 2017-03-23 | 2017-06-30 | 重庆市长中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角度可调插接头互换集吸盘一体卡接式充电宝 |
CN106936185A (zh) * | 2017-03-23 | 2017-07-07 | 重庆市长中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角度可调插接头互换插接式充电宝 |
CN109428360A (zh) * | 2017-09-01 | 2019-03-05 | 南宁市黑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机充电辅助装置 |
CN108599284A (zh) * | 2017-12-29 | 2018-09-28 | 上海挚想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移动电源充电设备的电源固定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CN108599284B (zh) * | 2017-12-29 | 2024-05-17 | 上海挚想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移动电源充电设备的电源固定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558564U (zh) | 智慧桌 | |
CN203278365U (zh) | 手机充电装置 | |
CN103166287B (zh) | 移动电子终端设备的底座 | |
TW201304326A (zh) | 電源供應器結構 | |
CN204144624U (zh) | 可变换不同制式插头的充电器 | |
CN203135482U (zh) | 交直流两用的usb电源供应装置 | |
CN103248091B (zh) | 与移动电源连接产生it扩展功能的方法及便携式智能移动电源 | |
CN203932584U (zh) | 一种多功能一体插座 | |
KR101564596B1 (ko) | Ac/dc 멀티 어뎁터 | |
TWI558036B (zh) | 電源擴充裝置 | |
CN103296551A (zh) | 插座 | |
CN205122910U (zh) | 电子设备底座、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底座装置 | |
CN208522178U (zh) | 配合移动电源对生活小电器提供可插接电源接口的设备 | |
CN206250798U (zh) | 充电宝 | |
CN206931776U (zh) | 多功能充电插头 | |
CN201549736U (zh) | 一种通用电源连接线组件 | |
TWM454032U (zh) | 交直流兩用的usb電源供應裝置 | |
CN204391464U (zh) | 多功能插座转换器 | |
CN205071248U (zh) | 一种组合型多媒体系统 | |
CN219269046U (zh) | 一种耳机充电盒 | |
CN208522511U (zh) | 一种对生活小电器供电和对手机充电的移动电源 | |
CN204067778U (zh) | Usb墙面插座 | |
CN220324789U (zh) | 一种具有单线多usb充电口的电源插座 | |
CN208301170U (zh) | 一种改良式电子产品保护套 | |
CN203277898U (zh) | 插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5042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