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78164U - 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 - Google Patents

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78164U
CN203278164U CN 201320317726 CN201320317726U CN203278164U CN 203278164 U CN203278164 U CN 203278164U CN 201320317726 CN201320317726 CN 201320317726 CN 201320317726 U CN201320317726 U CN 201320317726U CN 203278164 U CN203278164 U CN 2032781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ning arrester
type
connects
type terminal
so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31772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柏洪
周才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32031772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781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781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7816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包括软式避雷器、π型绝缘护套和一端设置在π型绝缘护套的横向通道内的双通套管,在横向通道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横向通道在同一位置相通的竖直通道和斜通道,在竖直通道中设有压接端子,软式避雷器设置在斜通道中,压接端子的上端和软式避雷器的线耳通过一固定件设置在横向通道内,在横向通道远离双通套管的一端内设有绝缘塞,将线耳折弯两次以上,使线耳与压接端子的上部的侧面呈面接触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保证了良好的导通率,避免因接触面积不够造成表面电阻增大,合理、有效地保障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及软式避雷器的正常工作,减少因软式避雷器的线耳与压接端子接触不良问题而造成的电力损失。

Description

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式避雷器的线耳与电缆连接的压接端子导通面完全、有效连接的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
背景技术
软式避雷器是用来保护设备免遭雷电冲击波袭击的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软式避雷器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环网柜、电缆分支箱、箱变等电气设备因柜体安装空间尺寸偏小,无法满足进行常规的前接头、后接头或后接避雷器的安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发明了一种即满足于空间尺寸偏小的柜体,且又经济实惠的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用电缆与其它电气设备连接,作为安全绝缘的终端。即能满足电力系统线路的通电运行,又能满足防止雷电及系统过电压的作用。
目前,各厂家生产的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主要包括双通套管、前/后接π型绝缘护套、绝缘塞、软式避雷器、压接端子、金属连接件等构成的一整体,其设计结构为了满足安装要求,其中软式避雷器的线耳需经折弯加工,角度在20~40度的范围内,在正常安装完后普遍会出现线耳与压接端子的接触面积过小,导致的接触不良问题,即软式避雷器线耳无法与电缆导体压接端子面与面完全接触,通电运行过程中会因接触面积过小,导致表面接触电阻过大造成发热,致使前/后接π型绝缘护套的硅橡胶老化,从而造成击穿;或当出现雷电及系统过电压时,因接触面积过小,导致导通率不足,致使软式避雷器无法发挥其效能,从而造成软式避雷器故障等电力事故,无法保障电力系统的长期正常运行及提供完全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向社会提供一种接触面积大、导通率高的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包括软式避雷器、π型绝缘护套和一端设置在所述π型绝缘护套的横向通道内的双通套管,在所述横向通道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横向通道在同一位置相通的竖直通道和斜通道,在所述竖直通道中设有压接端子,所述软式避雷器设置在所述斜通道中,所述压接端子的上端和所述软式避雷器的线耳通过一固定件设置在所述横向通道内,在所述横向通道远离所述双通套管的一端内设有绝缘塞,将所述线耳折弯两次以上,使所述线耳与所述压接端子的上部的侧面呈面接触状态,或将所述线耳折弯一次,在所述线耳和所述压接端子的上部之间设有一金属导通件,所述金属导通件的两端的侧面分别与所述线耳和所述压接端子的上部侧面呈面接触状态。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固定件是与第一螺母配合的双头螺栓或螺杆。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金属导通件是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的具有厚度的套环或第二螺母。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一中空的应力锥,所述应力锥设置在所述竖直通道中。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π型绝缘护套是前接π型绝缘护套。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π型绝缘护套是后接π型绝缘护套。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所述压接端子的下端设有插接凹槽,电缆的一端插接在所述插接凹槽中。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所述压接端子的下端设有插孔,电缆的一端与所述插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将线耳进行折弯,使线耳与压接端子的上部呈面接触状态,或采用金属导通件,使线耳、压接端子分别与金属导通件呈面接触状态,保证了良好的导通率,避免因接触面积不够造成表面电阻增大,从而形成的发热及不良的导通率问题,合理、有效地保障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及软式避雷器的正常工作,减少因软式避雷器的线耳与压接端子接触不良问题而造成的电力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π型绝缘护套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双通套管;2.前接π型绝缘护套;21.横向通道;22.竖直通道;23.斜通道;24.绝缘塞;25.密封堵盖;3.软式避雷器;31.线耳;32.第一弯折部;33.第二弯折部;4.电缆;41.应力锥;42.压接端子;5.双头螺栓;51.螺母;52.弹簧;6.套环;7.后接π型绝缘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图1所揭示的是 一种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的一种实施例,包括软式避雷器3、前接π型绝缘护套2和一端设置在所述前接π型绝缘护套2的横向通道21内的双通套管1,在所述横向通道21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横向通道21在同一位置相通的竖直通道22和斜通道23,所述竖直通道22和所述斜通道23中分别设有压接端子42和所述软式避雷器3,一固定件设置在所述横向通道21内,所述固定件是与第一螺母51配合的双头螺栓5或螺杆(此图略去)。所述前接π型绝缘护套2还可以用后接π型绝缘护套代替(请参见图3中所示的后接π型绝缘护套7),所述前接π型绝缘护套2通过注射机和模具通过注射加工成型。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横向通道21远离所述双通套管1的一端设有密封堵盖25,在所述横向通道21中设有绝缘塞24,所述绝缘塞2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密封堵盖25上,另一端上设有所述双头螺栓5,所述双头螺栓5远离所述绝缘塞2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双通套管1中。所述双头螺栓5为不锈钢材料,并且使电场不产生涡流现象,其属性是无磁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上部横截面积小于其下部的横截面积,在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下部的上端与上部连接的位置上设有一斜面,在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上部设有一孔,孔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双头螺栓5的外径。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下部设有一插接凹槽(未图示),一中空的应力锥41设置在所述竖直通道22中。电缆4设置在所述应力锥41中,所述电缆4上端的金属部分设置在所述插接凹槽中,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下端根据国标GB14315进行符合连接电缆导体压接设计。所述插接凹槽还可以用插孔(未图示)代替,所述电缆4的上端与所述插孔连接。所述压接端子42采用的是金属材料。
本实施例中,所述斜通道23与所述竖直通道22的夹角的范围是27~30度,所述软式避雷器3的线耳31是在传统软式避雷器线耳基础上将长度延长8mm,并进行两次折弯加工,所述线耳31的第一折弯部32的折弯起点位于线耳焊接点,使所述第一折弯部32的下表面抵靠在所述斜面上,所述第一弯折部32的折弯角度是15±1度,第二折弯部33的折弯起点位置于所述线耳焊接点以上15mm处,使所述第二折弯部33的折弯角度是42±1度,当所述软式避雷器3设置在所述斜通道23中,所述第二折弯部在竖直方向上。在所述线耳31的所述第二折弯部33上设有一孔,孔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双头螺栓5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双头螺栓5穿过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上部的孔与所述第二折弯部33上的孔,一垫片(未图示)、弹簧52和第一螺母51设置在所述双头螺栓5上,所述垫片抵靠在所述第二折弯部33上。在所述垫片、所述弹簧52和所述第一螺母51的作用下,在竖直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折弯部33抵靠在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上部的竖直侧面上,实现了所述线耳31与所述压接端子42的呈面接触状态。避免因接触面积不够造成表面电阻增大,从而形成的发热及不良的导通率问题,保证了良好的导通率,合理、有效地保障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所述软式避雷器3的正常工作,减少因所述软式避雷器3的所述线耳31与所述压接端子42接触不良问题而造成的电力损失。
请参见图2,图2所揭示的是另一种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的另一种实施例,包括软式避雷器3、前接π型绝缘护套2和一端设置在所述前接π型绝缘护套2的横向通道21内的双通套管1,在所述横向通道21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横向通道21在同一位置相通的竖直通道22和斜通道23,所述竖直通道22和所述斜通道23中分别设有压接端子42和所述软式避雷器3,一固定件设置在所述横向通道21内,所述固定件是与第一螺母51配合的双头螺栓5或螺杆(此图略去)。所述前接π型绝缘护套2还可以用后接π型绝缘护套代替(请参见图3中所示的后接π型绝缘护套7),所述前接π型绝缘护套2通过注射机和模具通过注射加工成型。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横向通道21远离所述双通套管1的一端设有密封堵盖25,在所述横向通道21中设有绝缘塞24,所述绝缘塞2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密封堵盖25上,另一端上设有所述双头螺栓5,所述双头螺栓5远离所述绝缘塞2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双通套管1中。所述双头螺栓5为不锈钢材料,并且使电场不产生涡流现象,其属性是无磁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上部横截面积小于其下部的横截面积,在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下部的上端与上部连接的位置上设有一斜面,在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上部设有一孔,孔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双头螺栓5的外径。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下部设有一插接凹槽(未图示),一中空的应力锥41设置在所述竖直通道22中。电缆4设置在所述应力锥41中,所述电缆4上端的金属部分设置在所述插接凹槽中,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下端根据国标GB14315进行符合连接电缆导体压接设计。所述插接凹槽还可以用插孔(未图示)代替,所述电缆4的上端与所述插孔连接。所述压接端子42采用的是金属材料。
本实施例中,所述斜通道23与所述竖直通道22的夹角的范围是27~30度,所述软式避雷器3的线耳31使用的是传统软式避雷器线耳。所述线耳31只进行一次折弯,折弯起点位置于线耳焊接点,折弯的角度是27±2度。在所述线耳31的上设有一孔,孔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双头螺栓5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双头螺栓5穿过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上部的孔与所述线耳31上的孔,一金属导通件设置在所述线耳31和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上部之间的所述双头螺栓5上。所述金属导通件是具有厚度的套环6或第二螺母。所述套环6套在所述双头螺栓5上,所述套环6的厚度是7-8mm。一垫片(未图示)、弹簧52和第一螺母51设置在所述双头螺栓5上,所述垫片抵靠在所述线耳31上。在所述垫片、所述弹簧52和所述第一螺母51的作用下,所述线耳31抵靠在所述套环6的一端的侧面上,所述套环6的另一端的侧面抵靠在所述压接端子42的上部的一侧面上,所述线耳31、所述套环6和所述压接端子42相互之间呈面接触状态。避免因接触面积不够造成表面电阻增大,从而形成的发热及不良的导通率问题,保证了良好的导通率,合理、有效地保障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所述软式避雷器3的正常工作,减少因所述软式避雷器3的所述线耳31与所述压接端子42接触不良问题而造成的电力损失。

Claims (8)

1.一种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包括软式避雷器、π型绝缘护套和一端设置在所述π型绝缘护套的横向通道内的双通套管,在所述横向通道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横向通道在同一位置相通的竖直通道和斜通道,在所述竖直通道中设有压接端子,所述软式避雷器设置在所述斜通道中,所述压接端子的上端和所述软式避雷器的线耳通过一固定件设置在所述横向通道内,在所述横向通道远离所述双通套管的一端内设有绝缘塞,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线耳折弯两次以上,使所述线耳与所述压接端子的上部的侧面呈面接触状态;或者将所述线耳折弯一次,在所述线耳和所述压接端子的上部之间设有一金属导通件,所述金属导通件的两端的侧面分别与所述线耳和所述压接端子的上部侧面呈面接触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是与第一螺母配合的双头螺栓或螺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导通件是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的具有厚度的套环或第二螺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中空的应力锥,所述应力锥设置在所述竖直通道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π型绝缘护套是前接π型绝缘护套。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π型绝缘护套是后接π型绝缘护套。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接端子的下端设有插接凹槽,电缆的一端插接在所述插接凹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接端子的下端设有插孔,电缆的一端与所述插孔连接。
CN 201320317726 2013-06-04 2013-06-04 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781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317726 CN203278164U (zh) 2013-06-04 2013-06-04 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317726 CN203278164U (zh) 2013-06-04 2013-06-04 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78164U true CN203278164U (zh) 2013-11-06

Family

ID=49508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31772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78164U (zh) 2013-06-04 2013-06-04 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781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83533U (zh) 一种连接装置
CN204760654U (zh) 一种便于拔插的电力连接器
CN203589265U (zh) 弯式出线高压屏蔽电连接器插头
CN205389056U (zh) 紧凑型电涌保护器
CN201789123U (zh) 一种电气接插件
CN203085919U (zh) 蓄电池专用连接线
CN102509918B (zh) 一种活塞内用短接电连接器
CN203278164U (zh) 非屏蔽前/后接π型避雷器
CN205609862U (zh) 一种新型插座
CN208142397U (zh) 一种开关插座
CN202757973U (zh) 电能表表壳
CN202121184U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专用连接线
CN206922124U (zh) 自断式音频插头及音频数据线
CN205863463U (zh) 一种防雷器及防雷器专用的双脚大功率卧式电连接器
CN205159713U (zh) 一种耐压三极电源插头
CN208835678U (zh) 一种插接式高压穿墙套管装置
CN204696673U (zh) 电涌保护器
CN220122152U (zh) 一种防漏电的电接头
CN204668516U (zh) 金属端子导线包铜片冷压电连接器
CN203813170U (zh) 充电指示板与电源板连接线的接口排线
CN208835679U (zh) 一种高压穿墙套管
CN204464544U (zh) 一种可组装的插座单元
CN201498615U (zh) 一种螺纹式插头插座
CN204255986U (zh) 带热拔插式智能电表的插座
CN203813105U (zh) 变频器的主回路接线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