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50984U - 离子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子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50984U
CN203250984U CN201190000525.5U CN201190000525U CN203250984U CN 203250984 U CN203250984 U CN 203250984U CN 201190000525 U CN201190000525 U CN 201190000525U CN 203250984 U CN203250984 U CN 2032509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generating
generating unit
piezoelectric pump
air stream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900005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慎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509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5098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离子产生装置(1),其由离子产生部(10)和压电泵(20)构成。离子产生部(10)配置在压电泵(20)的正面侧。此时,以使离子产生部(10)的线状电极(130)的轴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出孔(220)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离子产生部(10)及压电泵(20)。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出孔(220)送出的空气从离子产生部(10)的背面开口(100R)流入。离子产生部(10)在线状电极(130)的前端区域产生离子化了的空气。离子化了的空气在从背面开口(100R)流入的气流的作用下,被从正面开口(100F)向正面侧外部送出。

Description

离子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离子化后的空气向规定区域送出的离子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设计出各种通过放电使空气离子化,并将离子化后的空气向规定区域送出的离子产生装置。专利文献1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中,将产生负离子的离子化部配设在形成风路空间的漏斗状的内壁面上。并且,通过使风路空间中产生规定风量的气流,来将离子化后的空气以规定的势头向外部送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583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现有的离子产生装置中,为了提高送风能力,即为了将离子化后的空气输送到远方会使得送风结构大型化。因此,离子产生装置自身大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能够将离子化后的空气输送到远方的离子产生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由离子产生部和压电泵构成。离子产生部具备在绝缘性基板上形成的高压电极及接地电极和绝缘性框体。绝缘性框体由内包绝缘性基板且正面侧及背面侧开口的形状构成。 
压电泵具备泵室、外框体及压电元件。泵室通过隔膜的背面壁、形成有贯通孔的正面壁和侧壁形成。外框体从泵室的各壁向外方离开而形成外 壁,在该外壁中的正面壁上以正面观察下与泵室的贯通孔重叠的方式形成有空气流出孔,在与正面壁不同的壁上形成有空气流入孔。压电元件设置在隔膜上。 
在该结构中,压电泵位于离子产生部的绝缘性框体的背面侧,空气流出孔朝向离子产生部的背面侧,且正面观察下压电泵的空气流出孔以成为离子产生部的开口的范围内的方式配设。 
在该结构中,通过由压电元件进行的隔膜的驱动,从压电泵的空气流出孔送出空气。由此,产生从压电泵的正面朝向前方的规定流量的气流。该气流从离子产生部的背面侧的开口向绝缘性框体的内部流入。在离子产生部的绝缘性框体内,在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产生放电,使空气离子化。离子化后的空气乘上来自压电泵的气流,从离子产生部的正面的开口向前方以大致保持流量的状态被送出。由此,将离子化后的空气输送到远方。在此,如后所述,离子产生部能够由长度(正面与背面的距离)为20mm左右、高度及宽度(与长度正交的各距离)为10mm至15mm左右构成。另外,压电泵能够由高度及宽度为15mm至30mm左右、长度(进深)为2mm左右构成。因此,使离子化后的空气飞向远方,且离子产生装置的外形也与离子产生部的外形几乎不改变,很小。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中,优选以正面观察绝缘性框体时的该绝缘性框体的中心轴与空气流出孔的轴在正面观察下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离子产生部和压电泵。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中,优选在高压电极上连接有线状电极。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中,优选以线状电极的轴和空气流出孔的轴在正面观察下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离子产生部和压电泵。 
在上述的结构中,正面观察时的产生离子化后的空气的二维位置与压电泵所产生的气流的中心位置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将离子化后的空气效率良好地向远方送出。尤其在使线状电极的轴与空气流出孔的轴大致一致时,能够使离子化后的空气更加效率良好地向远方送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中,优选压电泵在具有空气流出孔的位置形成有空气流出用喷嘴。 
在该结构中,通过在压电泵上形成有空气流出用喷嘴,从而能够使从压电泵送出的空气更加向固定方向送出。由此,能够使离子化后的空气更加效率良好地向远方送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中,优选以未被驱动的状态的隔膜的面与空气流出孔的轴正交的方式形成压电泵。 
在该结构中,隔膜的运动最有效地反映于来自气流出孔的空气的送出。由此,能够将离子化后的空气进一步效率良好地向远方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中,离子产生装置的离子产生部具备在绝缘性基板上形成的高压电极及接地电极和内包绝缘性基板且正面侧及背面侧开口的绝缘性框体。压电泵具备泵室、外框体和压电元件,该泵室由隔膜的背面壁、形成有贯通孔的正面壁、和侧壁形成,该外框体从该泵室的各壁向外方离开而形成外壁,在该外壁中的正面壁上以正面观察下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方式形成有空气流出孔,在与正面壁相反侧的背面壁上形成有空气流入孔,该压电元件设置在隔膜上。在这样的结构上,压电泵以该压电泵的空气流入孔与离子产生部的正面侧开口部接近并相面对的方式配设在离子产生部的所述绝缘性框体的正面侧。 
在该结构中,通过由压电元件进行的隔膜的驱动,从压电泵的空气流入孔向空气流出孔送出空气。由此,产生经由压电泵内而从压电泵的背面侧朝向正面前方的规定流量的气流。 
在压电泵的背面侧配设有离子产生部,在离子产生部中使空气离子化。因此,离子化后的空气(以下,简称为“离子化空气”。)在上述的气流的作用下经由离子产生部的正面侧开口部从空气流入孔向压电泵内流入。流入的离子化空气从压电泵的空气流出孔向正面前方以规定流量排出。 
在此,如后所述,离子产生部能够由长度(正面与背面的距离为20mm左右、高度及宽度(与长度正交的各距离)为10mm至15mm左右构成。另外,压电泵能够由高度及宽度为15mm至30mm左右、长度(进深)为2mm左右构成。因此,使离子化后的空气飞向远方,且离子产生装置的外形也与离子产生部的外形几乎不改变,很小。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中,优选以正面观察压电泵和离 子产生部时的离子产生部的正面侧开口部的中心轴与压电泵的空气流入孔的轴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离子产生部和压电泵。 
在该结构中,正面观察离子产生装置时的产生离子化空气的二维位置与压电泵所产生的气流的中心位置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将离子化后的空气效率良好地向远方送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中,优选压电泵的空气流入孔的最大开口宽度为离子产生部的正面侧开口部的最大开口宽度以上。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产生装置中,优选空气流入孔与离子产生部的正面侧开口部的距离比压电泵的空气流入孔的最大开口宽度短。 
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使在离子产生部产生的离子化空气向压电泵内效率良好地流入。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小型且将离子化后的空气送出到远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离子产生部10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离子产生部10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离子产生部10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离子产生部10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离子产生部10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压电泵20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压电泵20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压电泵20的结构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压电泵20的送风机构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压电泵20的送风机构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压电泵20的送风机构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压电泵20的送风机构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由其它的结构构成的离子产生装置1A的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由其它的结构构成的离子产生装置1A的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由其它的结构构成的离子产生装置1A的结构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2的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2的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2的结构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由其它的结构构成的离子产生装置2A的结构的图。 
图2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由其它的结构构成的离子产生装置2A的结构的图。 
图2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由其它的结构构成的离子产生装置2A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进行说明。图1~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结构的图,图1是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上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图3是侧视图。 
离子产生装置1由离子产生部10和压电泵20构成。简要地说,如图1~图3所示,离子产生部10配置在正面侧,压电泵20配置在背面侧。此时,以使离子产生部10的线状电极130的轴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出孔200的中心轴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离子产生部10和压电泵20。 
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出孔200送出的气流向在正面及背面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的离子产生部10内流入。离子产生部10在中空区域生成离子化了的空气(以下,简称为“离子化空气”。)。在离子产生部10内中生成的离子化空气在从压电泵20流入的气流的作用下,势头良好地被向离子产生部10的前方送出。尤其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使线状电极130的轴与空气流出孔200的中心轴大致一致,从而能够将离子化后的空气效率 良好地送出。 
接着,对离子产生部10及压电泵20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图8是表示离子产生部10的结构的图,图4是外观立体图,图5是主视图,图6是从上面观察到的俯视图,图7是侧视图,图8是将绝缘性框体110通过与正面壁、背面壁及侧面壁垂直的面剖开并从上面侧观察而得到的俯视剖视图。 
离子产生部10具备外形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绝缘性框体110。绝缘性框体100由正面侧和背面侧开口的中空结构构成。其正面侧的开口为正面开口100F,背面侧的开口为背面开口100R。该绝缘性框体110的外形尺寸在正面观察下,高度及宽度为10mm至15mm左右,长度(进深)为20mm左右。 
在绝缘性框体110的上壁面形成有接地用引线保持部111及高电压用引线保持部112。 
在绝缘性框体110的内部配设有绝缘性基板120。绝缘性基板120以平板面相对于正面开口100F、背面开口100R大致垂直的方式配设。 
绝缘性基板120的正面开口100F侧的中央区域被以规定的宽度及进深切口。在与通过该切口形成的凹部的端部(最靠背面侧)的位置对应的绝缘性基板120的表面形成有高压电极122。高压电极122经由未图示的导电性构件与由高电压用引线保持部112所保持的高电压引线导通。 
在绝缘性基板120的正面开口100F侧的除了切口部之外的端部,且在与高压电极122的形成面相同的平面上形成有接地电极121。此时,接地电极121以相对于高压电极122离开规定距离以上的方式形成。接地电极121经由未图示的导电性构件与由接地用引线保持部111保持的接地用引线导通。 
线状电极130具有规定的直径,一端安装于高压电极122,另一端以向绝缘性基板120的凹部突出的方式配置。此时,线状电极130以延伸方向的轴相对于绝缘性框体110的正面开口100F、背面开口100R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换言之,与绝缘性框体110的上壁、下壁、侧壁大致平行地配置。 
由这样的形状构成的离子产生部10当经由高电压用引线向高压电极 122及线状电极130施加-2.0kV以上、优选为-3.0~-4.5kV的电压时,在线状电极130与接地电极121之间形成强电场。并且,在线状电极130的前端产生电晕放电,从而生成离子化空气。 
接着,对压电泵2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图11是表示压电泵20的结构的图,图9是外观立体图,图10是主视图,图11是侧面剖面图。 
压电泵20具备框体210。该框体210的外形尺寸例如在主正面观察下各边(相当于高度及宽度)为15mm至30mm左右,厚度(相当于进深)为2mm左右。框体210具备大致平板形状的主体211、喷嘴212及背面构件213。主体211由正面观察下为方形状的正面壁、以从该正面壁的四侧边相对于正面壁垂直地延伸的方式形成的侧面壁构成。在主体211的正面壁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喷嘴212,该喷嘴212具有规定的直径,且具有空气流出孔200。另外,在主体211的背面侧设置有背面构件213,该背面构件213形成有空气流入孔260。 
在框体210内配设有由泵正面壁221R、泵侧面壁221S、隔膜240构成的泵主体。 
泵正面壁221R相对于框体210的正面壁形成为,在泵正面壁221R与框体的正面壁之间配设有正面观察下由具有规定的直径的空间形成的前室271和由规定宽度的空间形成的四个正面侧通气路270。前室271以俯视下的中心与空气流出孔200的中心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各正面侧通气路270的一端与前室271相连,另一端以延伸到正面观察框体210时的框体210的各角部附近的方式形成。上述正面侧通气路270的另一端与由框体210的正面壁及侧面壁和泵正面壁221R形成的空间即各侧面侧通气路272的一端部相连。 
另外,在泵正面壁221R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泵用流出入孔222。泵用流出入孔222以中心轴与框体210的空气流出孔200的轴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另外,泵用流出入孔222以空气流出孔200的程度或比空气流出孔200小的直径形成。 
泵侧面壁221S以将四个侧面侧通气路272配设在框体210内的方式相对于框体210的侧面壁形成,该四个侧面侧通气路272沿着从框体210的背面侧朝向正面侧的方向延伸且具有规定直径。 
在泵侧面壁221S的与泵正面壁221R相反侧的端部配设有隔膜240。通过隔膜240、相面对的泵正面壁221R以及泵侧面壁221S形成中空的泵室230。并且,泵室230仅通过泵用流出入孔222与前室271相连。另外,隔膜240可以以使未施加驱动电压时的主平面相对于空气流出孔200及泵用流出入孔222的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式设置。 
在隔膜240的背面侧(与泵室230相反侧)的面上配设有压电元件250。在压电元件250上形成有未图示的驱动电压施加用电极,通过对该驱动电压施加用电极施加驱动电压,从而能够使压电元件250变形。 
另外,压电元件250以不与框体210的背面构件213接触的方式形成。由此,在隔膜240及压电元件250与背面构件213之间形成背面侧通气路。背面侧通气路的一端与侧面侧通气路272相连,另一端与空气流入孔260相连。 
这样的结构的压电泵20通过反复进行图12~图15所示那样的动作(状态转变),从而使空气稳定地从空气流出孔200向正面侧外方流出。图12~图15是用于说明压电泵20的送风机构的图,图12表示使隔膜240向泵室230侧弯曲后的状态,图13、图15表示未驱动隔膜240的状态,图14表示使隔膜240向压电元件250侧弯曲的状态。 
如图12所示,当对压电元件250施加驱动电压而使隔膜240向泵室230侧弯曲时,泵室230的容积减少。与此相伴,将泵室230内的空气从泵用流出入孔222经由前室271、空气流出孔200向正面侧外方送出。此时,在从该泵用流出入孔222向空气流出孔200的空气的流动的作用下,经由正面侧通气路270、侧面侧通气路272及背面侧通气路将从空气流入孔260流入的空气引入,并将其从空气流出孔200送出。 
接着,如图13所示,当向压电元件250的驱动电压的施加停止而隔膜240成为稳定状态时,虽然没有从泵室230的空气的流出,但从前室272向空气流出孔200的空气的流动的惯性力发挥作用。因此,经由正面侧通气路270、侧面侧通气路272及背面侧通气路将从空气流入孔260流入的空气引入,并将其从空气流出孔200送出。 
接着,如图14所示,当对压电元件250施加驱动电压而使隔膜240向压电元件250侧弯曲时,泵室230的容积增加。但是,向该泵室230 的空气的引入量比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空气流出孔200流动的空气设定得少。因此,与图13同样,经由正面侧通气路270、侧面侧通气路272及背面侧通气路将从空气流入孔260流入的空气引入,并将其从空气流出孔200送出。 
接着,如图15所示,当向压电元件250的驱动电压的施加停止而隔膜240成为稳定状态时,虽然没有从泵室230的空气的流出,但从前室272向空气流出孔200的空气的流动的惯性力发挥作用。因此,经由正面侧通气路270、侧面侧通气路272及背面侧通气路将从空气流入孔260流入的空气引入,并将其从空气流出孔200送出。 
然后,如图12所示,对压电元件250施加驱动电压而使隔膜240返回到向泵室230侧弯曲的状态。 
这样,压电泵20使空气流出量具有少许的脉动,而能够将空气稳定地从空气流出孔200送出。 
这样稳定地送出的空气被从上述的离子产生部10的背面开口100R向离子产生部10的中空部送入,并被从正面开口100F向离子产生部10的正面外方以规定风量送出。在该空气的流动的作用下,在上述的离子产生部10的线状电极130的前端附近产生的离子化空气被向离子产生部10的正面外方以规定风量势头良好地送出。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1中,使压电泵20的空气流出孔200的中心轴与离子产生部10的线状电极130的轴大致一致。由此,从压电泵20送出的空气的风量最强的区域与离子化空气的生成区域在正面观察下重合。因此,能够将风量强的离子化空气有效地向正面外方送出。并且,如上述的形状说明所示,离子产生部10及压电泵20的高度或宽度方向的最大外形为30mm左右,在它们所排列的进深方向上,即使在离子产生部10与压电泵20之间形成2mm或3mm的空气引入用的间隙,也仅成为30mm左右。因此,能够将向正面方向势头良好地送出离子化空气的离子产生装置1形成为小型。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例示出了使离子产生部10的线状电极130的轴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出孔200的中心轴大致一致的情况,但只要在正面观察下以使压电泵20的空气流出孔200存在于离子产生部10的背面 开口100R的区域内的方式配置离子产生部10和压电泵20,与以往相比,就能够得到离子化空气的送出能力。当然,离子产生部10的线状电极130的轴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出孔200的中心轴越接近,就越能够更加有效地将离子化空气送出。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例示出了离子产生部10具备线状电极130的情况,但也可以为不具备线状电极,而在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产生放电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示出了空气流出孔200及泵用流出入孔222的轴与非驱动时的隔膜240的主平面大致垂直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上述的轴与主平面所成的角也可以不形成为大致垂直。但是,通过将上述的轴与主平面所成的角形成为大致垂直,能够根据隔膜240的行为更加有效地将空气从空气流出孔200及泵用流出入孔222送出。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示出了在压电泵20的框体210的正面壁形成有喷嘴212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图16~图18所示那样的压电泵20A。图16~图18是表示使用了未形成有喷嘴的压电泵20A的离子产生装置1A的结构的图,图16是外观立体图,图17是从上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图518是侧视图。如图16~图18所示,压电泵20A不具备喷嘴,而在正面观察框体210的正面壁时的该框体210的正面壁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空气流出孔200。即使为这样的结构,通过以使空气流出孔200的中心轴与离子产生部10的线状电极130的轴大致一致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也能够与上述的图1~图3的结构同样地构成小型且向正面方向势头良好地送出离子化空气的离子产生装置1A。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示出了将离子产生部10和压电泵20排列的例子,但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对它们进行固定的外框体。此时,可以在外框体上形成送出离子化空气的开口、用于使空气向压电泵20流入的开口。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进行说明。图19~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2的结构的图,图19是外观立体图,图20是从上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图21是侧视图。 
离子产生装置2由离子产生部10和压电泵20构成。简要地说,如图 19~图21所示,压电泵20配置在正面侧,离子产生部10配置在背面侧。此时,以使离子产生部10的线状电极130的轴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的中心轴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离子产生部10和压电泵20。 
另外,在正面观察离子产生装置2时,以使正面开口100F处于空气流入孔260所占有的区域内的方式来决定空气流入孔260和正面开口100F的形状以及正面观察下的位置关系。 
另外,离子产生部10相对于压电泵20接近配置。具体而言,以离子产生部10的绝缘性框体110的正面壁与压电泵20的背面构件213的外壁面的距离比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的最大开口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空气流入孔260为圆形开口,因此为开口直径)短的方式配设离子产生部10和压电泵20。 
在这样的结构中,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2如下所示这样进行动作。 
离子产生部10在绝缘性框体110内的中空区域生成离子化了的空气(以下,简称为“离子化空气”。)。离子化空气主要在接近正面开口100F(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正面侧开口部”。)的线状电极130的前端产生。 
压电泵20通过隔膜240的驱动,将压电泵20的背面侧的空气从正面侧向前方送出。 
在此,在压电泵20的背面配置离子产生部10,且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与离子产生部10的正面开口100F相面对。通过该结构,在离子产生部10产生的离子化空气从离子产生部10的正面开口100F、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向压电泵20内流入。流入到压电泵20内的离子化空气从压电泵20的正面侧的空气流出孔200向前方以规定的流量送出。 
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使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与离子产生部的正面开口100F相面对并近接,且使线状电极130的轴与空气流入孔260的中心轴大致一致,从而使离子化后的空气效率良好地向压电泵20内流入,并将其从空气流出孔200以高的流量送出。并且,通过使空气流入孔260的最大开口宽度为正面开口100F的最大开口宽度以上,且使空气流入孔260与正面开口100F的中心轴一致而相面对,从而能够 使离子化空气更加效率良好地向压电泵20内流入,并将其向前方送出。 
离子产生部10的正面开口100F的正面观察下的形状为矩形。正面开口100F的长边的长度比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的开口直径形成得短。另外,正面开口100F的矩形的对角线为空气流入孔260的开口直径以下更好。 
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由正面观察下为圆形的圆形开口构成。空气流入孔260的开口直径设定为离子产生部10的正面开口100F的最大开口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矩形的对角线长度)以上。 
压电泵20通过反复进行图12~图15所示那样的动作(状态转变),使空气稳定地从空气流入孔260流入,并使空气从空气流出孔200向正面侧外方流出。此时,如上所述,由于在压电泵20的背面侧配置有离子产生部10,且离子产生部10的正面开口100F与空气流入孔260接近而相面对,因此离子化空气向压电泵20内流入,且离子化空气向正面侧外方流出。 
在离子产生部10产生的离子化空气被从压电泵20的正面、即离子产生装置2的正面朝向前方以规定的流量势头良好地送出。 
并且,如上述的形状说明所示,离子产生部10及压电泵20的高度或宽度方向的最大外形为30mm左右,在它们所排列的进深方向上,即使在离子产生部10与压电泵20之间形成2mm或3mm的空气引入用的间隙,也仅成为30mm左右。因此,能够将向正面方向势头良好地送出离子化空气的离子产生装置2形成为小型。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例示出使离子产生部10的线状电极130的轴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的中心轴大致一致的情况,但只要在正面观察下以使离子产生部10的正面开口100F存在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的区域内的方式配置离子产生部10和压电泵20即可。 
另外,优选为使离子产生部10的正面开口100F完全处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的区域内的结构,但只要形成为在正面观察下至少使离子产生部10的线状电极130处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的区域内的结构,则与以往相比,就能够得到离子化空气的送出能力。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例示了离子产生部10具备线状电极130的 情况,但也可以为不具备线状电极,而在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产生放电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示出了在压电泵20的框体210的正面壁形成有喷嘴212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图22~图24所示那样的压电泵20A。图22~图24是表示使用了未形成有喷嘴的压电泵20A的离子产生装置2A的结构的图,图22是外观立体图,图23是从上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图24是侧视图。如图22~图24所示,压电泵20A不具备喷嘴,而在正面观察框体210的正面壁时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空气流出孔200。即使为这样的结构,只要以使离子产生部10的正面开口100F存在于压电泵20的空气流入孔260的区域内的方式进行配置,则就与上述的图19~图21的结构同样,能够构成小型且向正面方向势头良好地送出离子化空气的离子产生装置1A。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示出了仅将离子产生部10和压电泵20排列的例子,但还可以进一步具备对它们进行固定的外框体。此时,可以在外框体上具备能够使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孔,且在正面侧形成将离子化空气排出的空气排出口。 
符号说明: 
1、1A、2、2A-离子产生装置,10-离子产生部,110-绝缘性框体,100F-正面开口,100R-背面开口,111-接地用引线保持部,112-高电压用引线保持部,120-绝缘性基板,121-接地电极,122-高压电极,130-线状电极,20、20A-压电泵,200-空气流出孔,210-框体,211-主体,212-喷嘴,213-背面构件,221R-泵正面壁,221S-泵侧面壁,222-泵用流出入孔,230-泵室,240-隔膜,250-压电元件,260-空气流入孔,270-正面侧通气路,271-前室,272-侧面侧通气路。 

Claims (10)

1.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离子产生部,其具备在绝缘性基板上形成的高压电极及接地电极、以及内包所述绝缘性基板且正面侧及背面侧开口的绝缘性框体;
压电泵,其具备泵室、外框体和压电元件,所述泵室由隔膜的背面壁、形成有贯通孔的正面壁、和侧壁形成,所述外框体从该泵室的各壁向外方离开而形成外壁,在该外壁中的正面壁上以正面观察下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方式形成有空气流出孔,且在与所述正面壁不同的壁上形成有空气流入孔,所述压电元件设置在所述隔膜上,
所述压电泵位于所述离子产生部的所述绝缘性框体的背面侧,所述空气流出孔朝向所述离子产生部的背面侧,且以正面观察下所述压电泵的所述空气流出孔成为所述离子产生部的背面侧的开口的范围内的方式配设所述压电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正面观察所述绝缘性框体时的中心轴与所述空气流出孔的轴在正面观察下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所述离子产生部和所述压电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高压电极上连接有线状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线状电极的轴和所述空气流出孔的轴在正面观察下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所述离子产生部和所述压电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电泵在具有所述空气流出孔的位置形成有空气流出用喷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未被驱动的状态的所述隔膜的面与所述空气流出孔的轴正交的方式形成所述压电泵。
7.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离子产生部,其具备在绝缘性基板上形成的高压电极及接地电极、以及内包所述绝缘性基板且正面侧及背面侧开口的绝缘性框体;
压电泵,其具备泵室、外框体和压电元件,所述泵室由隔膜的背面壁、形成有贯通孔的正面壁、和侧壁形成,所述外框体从所述泵室的各壁向外方离开而形成外壁,在该外壁中的正面壁上以正面观察下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方式形成有空气流出孔,在与所述正面壁相反侧的背面壁上形成有空气流入孔,所述压电元件设置在所述隔膜上,
所述压电泵以该压电泵的所述空气流入孔与所述离子产生部的正面侧开口部接近且相面对的方式配设在所述离子产生部的所述绝缘性框体的正面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正面观察所述压电泵和所述离子产生部时所述离子产生部的所述正面侧开口部的中心轴与所述压电泵的所述空气流入孔的轴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所述离子产生部和所述压电泵。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电泵的所述空气流入孔的最大开口宽度为所述离子产生部的所述正面侧开口部的最大开口宽度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电泵的所述空气流入孔与所述离子产生部的所述正面侧开口部的距离比所述空气流入孔的最大开口宽度短。 
CN201190000525.5U 2010-09-09 2011-08-31 离子产生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509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1503 2010-09-09
JP2010201503 2010-09-09
JP2010254370 2010-11-15
JP2010-254370 2010-11-15
PCT/JP2011/069685 WO2012032973A1 (ja) 2010-09-09 2011-08-31 イオン発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50984U true CN203250984U (zh) 2013-10-23

Family

ID=45810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90000525.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50984U (zh) 2010-09-09 2011-08-31 离子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2032973A1 (zh)
CN (1) CN203250984U (zh)
WO (1) WO201203297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8581A (zh) * 2018-07-03 2021-02-12 美国西门子医学诊断股份有限公司 为移液器设备接近度感测生成无脉动气流的微型压电气泵
CN112736656A (zh) * 2020-12-25 2021-04-30 广州奥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20896A (ja) * 1995-10-26 1997-05-06 Kenichi Hashimoto 携帯型除電器及びこれを応用した除電機能を有する清掃器具
JP4812057B2 (ja) * 2000-11-30 2011-11-09 一雄 岡野 パイプ状イオナイザ
US20090034145A1 (en) * 2005-05-24 2009-02-05 Hugle Electronics Inc. DC Type Ionizer
JP4661959B2 (ja) * 2007-01-31 2011-03-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オン発生器
JP2009250132A (ja) * 2008-04-07 2009-10-29 Sony Corp 冷却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8581A (zh) * 2018-07-03 2021-02-12 美国西门子医学诊断股份有限公司 为移液器设备接近度感测生成无脉动气流的微型压电气泵
CN112736656A (zh) * 2020-12-25 2021-04-30 广州奥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
WO2022134158A1 (zh) * 2020-12-25 2022-06-30 广州奥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032973A1 (ja) 2014-01-20
WO2012032973A1 (ja) 201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76535B2 (en) Ion-generating device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CN104247180B (zh) 多段线性电离棒和电离单元
US20110115362A1 (en) Ion-generating device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JP6055585B2 (ja) 電気集塵装置及びこれを含む空気清浄機
CN100577266C (zh) 方向可控的微流体介电泳颗粒分离装置
CN101438473A (zh) 感应电极、离子发生元件、离子发生装置及电气设备
CN101804384B (zh) 格栅式横向进风紊流式电除尘器
CN203250984U (zh) 离子产生装置
CN103878063A (zh) 一种微风电除尘器
CN102671763A (zh) 管道式高风速双荷电区电凝聚装置
CN113521366B (zh) 离子流分离结构及应用其的喷雾型的消毒装置
CN103736593B (zh) 一种锯齿形微细粒物料摩擦电选机
CN103537370A (zh) 一种用于铝合金生产工艺的铁质分选装置
JP2000161727A (ja) 負イオン供給ユニット、負イオン空気発生装置、および負イオン空気発生方法
JP2017131875A (ja) 電気集塵装置
CN210197510U (zh) 一种空气净化模块
CN107883435B (zh)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70B (zh)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09578689U (zh) 一种转子自动组装机
CN202893504U (zh) 管道式高风速双荷电区电凝聚装置
CN103107059B (zh) 等离子处理装置
US20160302293A1 (en) Ion generator
CN209715930U (zh) 一种塑料件等离子清洗腔体
CN210544103U (zh) 一种脉冲等离子体烟尘净化装置
CN106002169A (zh) 磁铁组立钨钢片分料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