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43842U - 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 Google Patents

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43842U
CN203243842U CN 201320267865 CN201320267865U CN203243842U CN 203243842 U CN203243842 U CN 203243842U CN 201320267865 CN201320267865 CN 201320267865 CN 201320267865 U CN201320267865 U CN 201320267865U CN 203243842 U CN203243842 U CN 2032438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fishing rod
turns
fishing
lin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26786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世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32026786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438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438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4384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转向出线自动鱼竿,自动渔竿包括渔线轮主体和两端安装钓竿与钓竿手柄的竿座,渔线轮主体通过转向定位机构以可活动的方式与竿座连接,该转向定位机构包括贯穿竿座而紧固在渔线轮主体上的螺栓、在竿座与渔线轮主体相接触的一侧形成的呈“十”字形排列的凸起、在渔线轮主体与竿座相接触的一侧形成的与凸起相对应的凹槽,通过转向定位机构,使渔线轮主体相对于竿座或鱼竿在两者处于同一平面和两者相垂直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使垂钓者能够根据操作需要改变渔线轮主体与竿座或鱼竿的角度关系,防止抛竿出线时引起缠线乱线问题。

Description

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背景技术
垂钓作为一种休闲娱乐、释放心情的活动方式,历来为人们所倾心,这为渔具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渔线轮,又称放线器、卷线器,是固定在钓竿上的辅助装置,是抛(海)竿钓鱼必备钓具之一,用于放线或收线,以缓冲鱼的反抗力的工具。渔线轮的使用是现代钓鱼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垂钓大型鱼类时,渔线轮通过放线或收线,使其不易挣脱,从而体现其优越性。
目前,为了满足不同的垂钓需求,渔线轮越来越多样化。基本上,根据排线方向和进出线方向的关系可以把渔轮分成两大类别:排线方向跟进出线方向平行的鼓式轮和排线方向跟进出线方向垂直的纺车式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抛竿出线时引起缠线乱线问题的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转向出线自动鱼竿,包括渔线轮主体、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该渔线轮主体上的线轮以及安装在该渔线轮主体上的竿座,所述渔线轮主体通过转向定位机构以可活动的方式与所述竿座连接,该转向定位机构使所述渔线轮主体相对于所述竿座在两者处于同一平面和两者相垂直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所述转向定位机构使所述渔线轮主体相对于所述竿座在两者处于同一平面和两者相垂直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使操作者能够根据具体需要改变所述渔线轮主体与竿座的位置关系,即所述自动渔竿综合了纺车式轮的出线不缠绕乱线优点和鼓式轮的直线收线受力优点,防止抛竿出线时引起缠线乱线问题。
优选的,所述转向定位机构包括贯穿所述竿座而紧固在所述渔线轮主体上的螺栓、形成于所述竿座的与所述渔线轮主体相接触一侧并呈“十”字形排列的凸起、形成于所述渔线轮主体与所述竿座相接触一侧并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槽。
采用上述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所述渔线轮主体与所述竿座处于同一平面内。抛竿出线前,松开所述螺栓使所述渔线轮主体与所述竿座分离,转动所述渔线轮主体直至其与所述竿座相垂直,旋紧所述螺栓使所述凸起嵌入与其垂直的所述凹槽中,然后进行抛竿出线。抛竿出线后,松开所述螺栓对所述渔线轮主体进行反向操作,使所述渔线轮主体恢复正常使用状态。由此,能够解决抛竿出线而引起的缠线乱线问题。另外,由于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呈“十”字形排列,便于准确定位。
优选的,在所述渔线轮主体上设有与所述螺栓实现紧固连接的第二安装孔,在该第二安装孔内设有套装在所述螺栓上的第一弹簧。
采用上述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一弹簧在所述螺栓的作用下处于压缩状态;抛竿出线前,松开所述螺栓,所述竿座在所述第一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被向上顶起使所述凸起脱离所述凹槽,方便所述竿座与所述渔线轮主体的分离,便于操作。
优选的,所述竿座为呈四分之一圆周状的弧形部件,在该竿座的前端设有用于安装钓竿的钓竿插座,在所述竿座的后端设有用于安装钓竿手柄的手柄插座。
优选的,在所述手柄插座上安装起定位作用的H形支架。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所述H形支架能够更好地对渔线轮和钓竿等部件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钓竿和渔线轮的固定稳固性。
优选的,所述渔线轮还包括沿所述渔线轮主体和所述线轮的轴向贯穿的主轴,在所述线轮与所述渔线轮主体之间设有套装在所述主轴上并与所述线轮固定连接的刹盘,该刹盘具有沿其圆周方向对称间隔排列的四个弧形凸起,
在所述渔线轮主体上安装有能自如转动的刹把,该刹把具有与所述弧形凸起的外圆周表面相对应的圆弧面部,所述刹把在使所述圆弧面部的内圆周表面与所述弧形凸起的外圆周表面相抵接和两者相分离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刹把的圆弧面部的内圆周表面与所述弧形凸起的外圆周表面相抵接时(即抱刹),所述刹盘和所述线轮停止转动;反之,所述刹盘和所述线轮继续转动,由此,利用所述刹把控制所述线轮的转动来实现收放线控制从而进行手动溜鱼。
优选的,所述刹盘和所述刹把由碳纤维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所述刹盘和所述刹把由碳纤维材料制成,能够降低所述渔线轮的整体重量,便于携带和使用。
优选的,在所述刹盘与所述线轮所形成的腔体内设有发条和凸牙离合器,所述发条的内端头与所述凸牙离合器固定在一起,其外端头卡固在所述线轮内;所述凸牙离合器套装在所述主轴上,该凸牙离合器在套装在所述主轴上的第二弹簧的作用下与所述主轴上的第一横肖保持离开或连接的浮动状态。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凸牙离合器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下与所述主轴上的第一横肖保持离开或连接的浮动状态,当所述凸牙离合器与所述第一横肖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线轮依次通过所述发条、所述凸牙离合器与所述主轴连接,在所述发条的能量作用下所述线轮沿收线方向转动。
优选的,在所述渔线轮主体上设有能自如摆动的拨杆、与该拨杆相配合的定位锁片、与该定位锁片连接的第二扭簧,所述定位锁片的一端与所述拨杆相配合,其另一端置于相邻所述弧形凸起之间的间隔内,并能在置于所述间隔内与离开所述间隔内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
采用上述结构,在所述定位锁片置于所述间隔内时,其处于锁定状态,此时,所述发条被收紧,在所述发条作用下所述刹盘上的弧形凸起向下压住处于锁定状态下的定位锁片;中鱼时,鱼咬渔线使渔线收紧,所述拨杆被拉动击发后,在所述第二扭簧作用下向上带动定位锁片,使所述定位锁片从所述间隔中脱落即所述定位锁片处于解锁状态,则所述线轮和刹盘在所述发条的能量作用下,瞬间快速收线而中鱼。
优选的,在所述渔线轮主体内设有套装在所述主轴上且与该主轴上的第二横肖固定连接的棘轮,在所述渔线轮主体上安装有离合操作钮、与该离合操作钮联动设置的离合杆,以及与该离合杆连接的第一扭簧,所述离合杆的一端与所述离合操作钮固定连接,其另一端在与所述棘轮相卡接和解除该卡接状态之间转换。
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离合杆卡接在所述棘轮上,所述棘轮只能沿收线方向转动,使所述线轮沿收线方向转动;当所述离合操作钮离开所述棘轮时,所述棘轮随着所述主轴进行正反转,使所述线轮可沿收线和放线方向转动以达到收放线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渔线轮与竿座处于安装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为渔线轮相对于竿座转动90度后的示意图;
图3为渔线轮处于分解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为渔线轮处于装配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渔线轮处于装配状态下的部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5对本实用新型所述转向出线自动鱼竿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渔线轮包括渔线轮主体5、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该渔线轮主体5上的线轮9、以可活动的方式安装在该渔线轮主体5的上端的竿座1。渔线轮主体5即机壳,它通常由复合材料、尼龙玻纤材料、铝合金材料、锌合金材料、钛合金、镁合金材料或碳纤维材料制成。线轮9是具有卷线槽的线盘。竿座1为整体呈四分之一圆周状的弧形部件,在该竿座1的前端设有用于将钓竿插装在竿座1上的钓竿插座16,在该竿座1的后端设有用于将钓竿手柄插装在竿座1上的手柄插座17。在手柄插座17上还安装有用于对渔线轮和钓竿等部件进行定位的H形支架15。在竿座1的靠近其前端的部分上开设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第一安装孔,在渔线轮主体5与竿座1相对的一侧开设与该第一安装孔相对准的第二安装孔,并在该第二安装孔内设有第一弹簧8,螺栓7的一端依次贯穿前述第一安装孔、第一弹簧8而旋紧在第二安装孔内。
在竿座1的与渔线轮主体5相接触一侧形成围绕前述第一安装孔设置并呈“十”字形排列的凸起1a,在渔线轮主体5的与竿座1相接触一侧形成围绕前述第二安装孔设置并与前述凸起1a相对应的凹槽5a。由螺栓7、呈“十”字形排列的凸起1a、与凸起1a相对应的凹槽5a构成转向定位机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渔线轮主体5的轴向与图1所示钓竿的轴向垂直(即渔线轮主体5与竿座1处于同一平面),第一弹簧8在螺栓7的作用下处于压缩状态,凸起1a嵌入凹槽5a中。抛竿出线前,松开螺栓7,竿座1在第一弹簧8的回复力作用下被向上顶起使凸起1a脱离凹槽5a;顺时针转动渔线轮主体5直至渔线轮主体5的轴向与图1所示钓竿的轴向平行(如图2所示),旋紧螺栓7使凸起1a嵌入与其垂直的凹槽5a中,此时,渔线轮主体5的轴向与钓竿的轴向平行设置(即渔线轮主体5与竿座1相垂直),然后进行抛竿出线。抛竿出线后,松开螺栓7对渔线轮主体5进行反向操作,使渔线轮主体5恢复至图1所示状态。由此,能够解决抛竿出线而引起的缠线乱线问题。
如图3~图5所示,渔线轮还包括沿渔线轮主体5和线轮9的轴向贯穿的主轴3。主轴3通过轴承与渔线轮主体5转动连接。在主轴3靠近渔线轮主体5的端部固定有摇臂把手4。主轴3具有沿其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横肖3a和第二横肖3b。在线轮9与渔线轮主体5所围成的腔体内设有套装在主轴3上的刹盘14,该刹盘14为由碳纤维材料制成的圆环形部件,它的内圆周表面与主轴3固定连接,其外圆周表面卡装在线轮9内使刹盘14和线轮9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刹盘14与线轮9所形成的腔体内设有发条13和凸牙离合器10,发条13的内端头与凸牙离合器10固定在一起,其外端头卡固在线轮9内。凸牙离合器10套装在主轴3上,该凸牙离合器10在套装在主轴3上的第二弹簧12的作用下与主轴3上的第一横肖3a保持离开或连接的浮动状态,以保证主轴3与发条13的连接。当凸牙离合器10与第一横肖3a连接在一起时,线轮9依次通过发条13、凸牙离合器10与主轴3连接,在发条13的能量作用下,线轮9可沿收线方向转动。
如图5所示,刹盘14具有沿其圆周方向对称间隔排列的四个弧形凸起141。在渔线轮主体5上安装有具有档位并自如摆动的拨杆201、与该拨杆201相配合的定位锁片202、与该定位锁片202连接的第二扭簧203,定位锁片202的一端与拨杆201上的档位相配合,其另一端置于前述相邻弧形凸起141之间的间隔内,并能在置于该间隔内与离开前述间隔内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当定位锁片202的端部置于前述相邻弧形凸起141之间的任意间隔内时,线轮9处于锁定状态;反之,线轮9处于解锁状态。由拨杆201、定位锁片202、第二扭簧203、刹盘14、线轮9、发条13构成渔线轮的激发系统。在渔线轮主体5的前端设有导线环19,缠绕在线轮9的卷线槽内的渔线穿过导线环19而回挂在拨杆201上的档位上。通过摇臂把手4收紧发条13,在发条13作用下刹盘14上的弧形凸起141向下压住处于锁定状态下的定位锁片202;中鱼时,鱼咬渔线使渔线收紧,拨杆201被拉动击发后,在第二扭簧203作用下向上带动定位锁片202,使定位锁片202从前述弧形凸起141之间的间隔中脱落即处于解锁状态,则线轮9和刹盘14在发条13的能量作用下,瞬间快速收线而中鱼。
在渔线轮主体5上安装有能自如转动的刹把6,该刹把6由碳纤维材料制成,其具有供操作者抓握的操作部6a和与前述弧形凸起141的外圆周表面相对应的圆弧面部6b,刹把6在使圆弧面部6b的内圆周表面与弧形凸起141的外圆周表面相抵接或两者相分离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当刹把6的圆弧面部6b的内圆周表面与弧形凸起141的外圆周表面相抵接时(即抱刹),刹盘14和线轮9停止转动;反之,刹盘14和线轮9继续转动,由此,利用刹把6控制线轮9的转动来实现收放线控制从而进行手动溜鱼。
在渔线轮主体5所围成的腔体内设有套装在主轴3上且与第二横肖3b固定连接的棘轮2。在渔线轮主体5上安装有离合操作钮151、与该离合操作钮151联动设置的离合杆152以及与该离合杆152连接的第一扭簧153,离合杆152的一端与离合操作钮151固定连接,其另一端在与棘轮2相卡接和解除该卡接状态之间转换。当离合操作钮151处于逆止位置时,离合杆152卡接在棘轮2上,棘轮2只能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则线轮9只能沿着收线方向转动;当离合操作钮151离开逆止位置时,离合杆152离开棘轮2,棘轮2可随着主轴3进行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空转,则线轮9可正反转以达到收放线目的。
下面结合图1~图5所示的结构描述,对渔线轮的工作原理进行简单的描述。
抛竿出线前,松开螺栓7,顺时针转动渔线轮主体5至渔线轮主体5的轴向与图1所示钓竿的轴向平行(如图2所示),旋紧螺栓7使凸起1a嵌入与其垂直的凹槽5a中,然后进行抛竿出线。抛竿出线后,松开螺栓7对渔线轮主体5进行反向操作,使渔线轮主体5恢复至图1所示状态。
将离合操作钮151处于逆止位置,离合杆152卡接在棘轮2上,摇臂把手4只能朝向使发条13上紧的方向转动。摇动摇臂把手4使主轴3转动,通过凸牙离合器10带动发条13转动以收紧发条13。然后向下压拨杆201,带动定位锁片202的端部置于相邻弧形凸起141之间的间隔内,使线轮9处于锁定状态(即待激发状态),由此,完成垂钓状态准备。
自动钓鱼时,离合操作钮151处于逆止位置,离合杆152卡接在棘轮2上,线轮9只能沿着收线方向转动。中鱼时,渔线被拖动一至三毫米,定位锁片202被解锁,在发条13能量作用下,线轮9自动快速收线中鱼。若鱼外逃时,离合杆152卡止住棘轮2,鱼拖动渔线带动线轮内腔发条,形成往复收放线动作,由此,实现自动收放线溜鱼。
手动钓鱼时,离合操作钮151离开逆止位置,离合杆152离开棘轮2,线轮9可沿收线和放线方向转动,通过刹把6和刹盘14的配合来控制线轮9的转动方向。中鱼时,渔线被拖动一至三毫米,定位锁片202被解锁,沿着收线方向摇动摇臂把手4快速收线中鱼;若鱼外逃时,反向摇动摇臂把手4进行放线。同时,利用刹把6对刹盘14进行制动操作来控制线轮9的转动进行收放线控制,以实现手动溜鱼。
由上,由于竿座1与渔线轮主体5通过套装有第一弹簧8的螺栓7形成活动式连接,并在竿座1与渔线轮主体5相接触的部分上设有呈“十”字形排列的凸起1a和与其配合的凹槽5a,渔线轮主体5能够在图1和图2所示的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使操作者能够根据具体需要改变渔线轮主体5与钓竿的位置关系,防止抛竿出线时引起缠线乱线问题。同时,由于在手柄插座17上安装有H形支架15,通过该H形支架15能够更好地对渔线轮和钓竿等部件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钓竿的固定稳固性。
另外,上述渔线轮将包括凸牙离合器13和棘轮2的两套离合机构整合在一起,令操作者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自动或手动钓鱼,简化了渔线轮的结构并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同时还方便了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转向出线自动鱼竿,包括渔线轮主体(5)、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该渔线轮主体(5)上的线轮(9)以及安装在该渔线轮主体(5)上的竿座(1),其特征在于,
所述渔线轮主体(5)通过转向定位机构以可活动的方式与所述竿座(1)连接,该转向定位机构使所述渔线轮主体(5)相对于所述竿座(1)在两者处于同一平面和两者相垂直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出线自动鱼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定位机构包括贯穿所述竿座(1)而紧固在所述渔线轮主体(5)上的螺栓(7)、形成于所述竿座(1)的与所述渔线轮主体(5)相接触一侧并呈“十”字形排列的凸起(1a)、形成于所述渔线轮主体(5)与所述竿座(1)相接触一侧并与所述凸起(1a)相对应的凹槽(5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出线自动鱼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渔线轮主体(5)上设有与所述螺栓(7)实现紧固连接的第二安装孔,在该第二安装孔内设有套装在所述螺栓(7)上的第一弹簧(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出线自动鱼竿,其特征在于,所述竿座(1)为呈四分之一圆周状的弧形部件,在该竿座(1)的前端设有用于安装钓竿的钓竿插座(16),在所述竿座(1)的后端设有用于安装钓竿手柄的手柄插座(1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出线自动鱼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柄插座(17)上安装起定位作用的H形支架(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出线自动鱼竿,其特征在于,所述渔线轮还包括沿所述渔线轮主体(5)和所述线轮(9)的轴向贯穿的主轴(3),在所述线轮(9)与所述渔线轮主体(5)之间设有套装在所述主轴(3)上并与所述线轮(9)固定连接的刹盘(14),该刹盘(14)具有沿其圆周方向对称间隔排列的四个弧形凸起(141),
在所述渔线轮主体(5)上安装有能自如转动的刹把(6),该刹把(6)具有与所述弧形凸起(141)的外圆周表面相对应的圆弧面部(6b),所述刹把(6)在使所述圆弧面部(6b)的内圆周表面与所述弧形凸起(141)的外圆周表面相抵接和两者相分离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出线自动鱼竿,其特征在于,所述刹盘(14)和所述刹把(6)由碳纤维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出线自动鱼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刹盘(14)与所述线轮(9)所形成的腔体内设有发条(13)和凸牙离合器(10),所述发条(13)的内端头与所述凸牙离合器(10)固定在一起,其外端头卡固在所述线轮(9)内,
所述凸牙离合器(10)套装在所述主轴(3)上,该凸牙离合器(10)在套装在所述主轴(3)上的第二弹簧(12)的作用下与所述主轴(3)上的第一横肖(3a)保持离开或连接的浮动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出线自动鱼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渔线轮主体(5)上设有能自如摆动的拨杆(201)、与该拨杆(201)相配合的定位锁片(202)、与该定位锁片(202)连接的第二扭簧(203),所述定位锁片(202)的一端与所述拨杆(201)相配合,其另一端置于相邻所述弧形凸起(141)之间的间隔内,并能在置于所述间隔内与离开所述间隔内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出线自动鱼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渔线轮主体(5)内设有套装在所述主轴(3)上且与该主轴(3)上的第二横肖(3b)固定连接的棘轮(2),在所述渔线轮主体(5)上安装有离合操作钮(151)、与该离合操作钮(151)联动设置的离合杆(152),以及与该离合杆(152)连接的第一扭簧(153),所述离合杆(152)的一端与所述离合操作钮(151)固定连接,其另一端在与所述棘轮(2)相卡接和解除该卡接状态之间转换。
CN 201320267865 2013-05-16 2013-05-16 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438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67865 CN203243842U (zh) 2013-05-16 2013-05-16 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67865 CN203243842U (zh) 2013-05-16 2013-05-16 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43842U true CN203243842U (zh) 2013-10-23

Family

ID=49370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267865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43842U (zh) 2013-05-16 2013-05-16 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4384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1020A (zh) * 2013-05-16 2014-11-26 朱世诚 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CN105519498A (zh) * 2014-10-17 2016-04-27 李光熙 防脱离用鱼竿帽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1020A (zh) * 2013-05-16 2014-11-26 朱世诚 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CN105519498A (zh) * 2014-10-17 2016-04-27 李光熙 防脱离用鱼竿帽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1020A (zh) 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JP2013541948A5 (zh)
CN203243842U (zh) 转向出线自动鱼竿
JPH09275861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制動装置
US2929579A (en) Underslung spinning reel
CN103704183B (zh) 一种钓鱼线盘
US2964257A (en) Heavy duty spinning reel
CN103355270B (zh) 双轴承渔线轮及双轴承渔线轮的卸力操作部件
CN201445797U (zh) 风筝收放器
US3184179A (en) Fishing reel with friction drive
CN2865280Y (zh) 内走线中通式钓鱼竿
JP3193871U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3204780U (ja) 目盛り付きドラグ装置を有する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US3126167A (en) Kiyomi ide
JP2001128595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US2520552A (en) Bait casting reel
US2668024A (en) Spinning reel
CN203618599U (zh) 渔线轮分离自动出线机构
US3052424A (en) Automatic spin casting reel
CN201471122U (zh) 强力螺旋拉紧器
JP5672506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US3251564A (en) Spring operated fishing reel
CN204860666U (zh) 一种新型的带速比排线装置式渔线轮
CN220756222U (zh) 无竿手摇线轮
CN213127685U (zh) 一种驱动方式可切换的线杯自转式纺车渔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10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