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10287U - 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210287U CN203210287U CN 201320098293 CN201320098293U CN203210287U CN 203210287 U CN203210287 U CN 203210287U CN 201320098293 CN201320098293 CN 201320098293 CN 201320098293 U CN201320098293 U CN 201320098293U CN 203210287 U CN203210287 U CN 2032102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justing rod
- housing
- rod body
- admission hole
- air ad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经低速启动后再高速运转的气动拧螺丝工具,包括同时充作气流开闭阀与正反转调节阀的调节杆,调节杆本体内设置气流道,本体中部开设正反转进气孔与出气孔,开闭销穿过调节杆本体的左端并外露于壳体,其近右端处设置一凸台,在位于开闭销右侧的气流道内设置内阀,内阀包括横向放置的呈圆筒状的内阀体与呈图钉状的内开闭销,内阀体包括外径较小的左圆筒与外径较大的右圆筒,左圆筒的左段部分有间隙地套装在开闭销的右端,内开闭销包括左圆柱与右圆盘,其左圆柱有间隙地插入所述内阀体的左圆筒的右段部分,其右圆盘有间隙地位于内阀体的右圆筒内,内阀体的右圆筒与调节杆本体的右内侧之间设有第一受压弹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尤其是一种经低速启动后再高速运转的气动拧螺丝工具。
背景技术
气动拧螺丝工具通俗称为气动螺丝刀、气动起子、风批等。电动和气动拧螺丝工具是现代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组装工具,与传统的手工螺丝刀相比,能够大幅度提升工厂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品质,它们的外观款式主要均有直筒式与手枪式,两者各有自己的优、缺点,电动拧螺丝工具的优点主要是方便,舒适,转速与扭力稳定,转速一般为1000-2000r/min左右,价格便宜,缺点是故障率高,耗材较多,维护成较高,其马达在运转中易发热发烫,会产生电火花,安全性低;气动拧螺丝工具的气动马达是靠高压气体驱动,是将压缩空气的压力能转换成旋转的机械能的装置,其转动件的工作过程一直处于压缩空气的风冷环境中,所以长时间高频率的操作不会发热发烫,更不会产生电火花,气动螺丝枪的优点主要是工作速度快,一般工厂的压缩空气压力为6至7kg/cm2,空载转速可高达近10000r/min,有载荷时转速迅速下降,一般为1000-3000r/min左右,安全性高,防静电,故障率低,耗材少,寿命长,节能环保;缺点,手感不佳,扭力精度要参考气压的稳定性,价格较高。
气动拧螺丝工具的转速处决于压缩空气的流量及其负荷,所以,调节压缩空气的流量的流量就可以调节其转速。
目前气动拧螺丝工具通常均设置正反转切换机构,能实现正反转切换,但是不能调节其启动转速。如目前直筒式气动拧螺丝工具,均包括适于用手握持的壳体,壳体上端设置壳体进气孔,壳体内设置空气马达,适于装夹不同规格螺丝刀头的转杆与空气马达的转子连接并竖直伸出于壳体下面,壳体进气孔以下的壳体上部插入同时充作气流开闭阀与正反转调节阀的调节杆,能实现正反转切换,但是不能调节其启动转速,一开动就是高达近10000r/min的空转速度,在实际使用操作时,存在如下不足:难以对准工件螺丝;当螺丝相对工件螺丝孔处于异常位置时(如倾斜、偏置等),极易损坏工件。
本实用新型正是解决此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提供一种经低速启动后再高速运转的气动拧螺丝工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包括适于用手握持的壳体(1),壳体(1)上端设置壳体进气孔 (2),壳体进气孔(2)以下的壳体(1)上部横向设有一通孔(3),该通孔(3)内插入同时充作气流开闭阀与正反转调节阀的调节杆(4),壳体(1)内设置空气马达(5),适于装夹不同规格螺丝刀头的转杆(6)与空气马达(5)的转子(7)连接并竖直伸出于壳体(1)下面,所述调节杆(4)包括呈圆柱状的调节杆本体(8),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右外端设有用于扭动该调节杆(4)的扭动件(9),所述调节杆本体(8)内设置气流道(10),所述气流道(10)左侧设置开闭销(19),所述开闭销(19)穿过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左端并外露于壳体(1)左侧,其近右端处设置一凸台(19A);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开闭销(19)右侧的气流道(10)内设置内阀,所述内阀包括横向放置的呈圆筒状的内阀体(20)与呈图钉状的内开闭销(21),所述内阀体(20)包括外径较小的左圆筒(22)与外径较大的右圆筒(23),左圆筒(22)的左段部分有间隙地套装在所述开闭销(19)的右端,所述内开闭销(21)包括左圆柱(24)与右圆盘(25),其左圆柱(24)有间隙地插入所述内阀体(20)的左圆筒(22)的右段部分,其右圆盘(25)有间隙地位于所述内阀体(20)的右圆筒(23)内,所述内阀体(20)的右圆筒(23)与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右内侧之间设有第一受压弹簧(26);当所述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位于设定正转位置时,所述气流道(10)与所述壳体(1)进气孔相通,并经所述内阀与所述空气马达(5)的正转进气孔(16)相通;当所述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位于设定反转位置时,所述气流道(10)也与所述壳体(1)进气孔相通,并经所述内阀与所述空气马达(5)的反转进气孔(18)相通。
所述内阀体(20)的左圆筒(22)外表面套装有第一O型密封圈(27)。
所述内阀体(20)的左圆筒(22)外表面设有环槽(29),所述第一O型密封圈(27)套装在所述环槽(29)上。
在所述内阀体(20)的内开闭销(21)的右圆盘(25)左侧设有第二O型密封圈(39)。
所述内阀体(20)右圆筒(23)的右端设有环状挡圈(40),所述内开闭销(21)右圆盘(25)与所述环状挡圈(40)之间设有第二受压弹簧(41)。
所述扭动件(9)内侧设有圆形凸台(36),安装后居中位于所述气流道(10)内,所述第一受压弹簧(26)为一端大而另一端小的锥形弹簧,其大端套装在所述内阀体(20)的右圆筒(23)外表面,其小端套装在所述圆形凸台(36)的外表面;所述扭动件(9)外端设置旋钮(37)或一字槽(38)。
所述壳体(1)左侧设有用于按压开闭销(19)的板机(28),所述板机(28)的上端经一销轴安装在所述壳体(1)左侧,使得使用者用手握持所述壳体(1)的同时,可通过手指扣动该板机(28)即可按压所述开闭销(19)。
所述调节杆本体(8)中部同一轴向位置而沿调节杆本体(8)径向则按设定角度(R)分别开设正向转动时进气的第一进气孔(11)与反向转动时进气的第二进气孔(12),所述调节杆本体(8)近左端处同一轴向位置而沿调节杆本体(8)径向则按相同设定角度(R)分别开设正向转动时出气的第一出气孔(13)与反向转动时出气的第二出气孔(14),所述第一进气孔(11)与第二出气孔(14)沿调节杆本体(8)处于相同径向位置,所述第二进气孔(12)与第一出气孔(13)沿调节杆本体(8)也处于相同径向位置,当所述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转动至设定正转位置时,所述第一进气孔(11)与所述壳体进气孔相通,第一出气孔(13)与壳体正转出气孔(15)及所述空气马达(5)的正转进气孔(16)相通,当所述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转动至设定反转位置时,所述第二进气孔(12)与所述壳体进气孔相通,第二出气孔(14)与壳体反转出气孔(17)及所述空气马达(5)的反转进气孔(18)相通。
所述设定角度(R)为90°。
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左端套装轴用弹性挡圈(30)及垫圈(31),该垫圈(31)右侧的调节杆本体(8)外表面形成第一环槽(32),在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孔(11)与第二出气孔(14)之间的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外表面设置第二环槽(33),在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孔(11)右边的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外表面设置第三环槽(34),所述第一环槽(32)、第二环槽(33)及第三环槽(34)各自套装第三O型密封圈(35)。
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其转速调整非常方便,其调节杆不但充作气流开闭阀与正反转调节阀,同时还充任流量调节阀;接通压缩空气后,逐步加力按压扳机,即可方便地实现空转转速分别为10-100转/分的点动转速、2000-3000转/分的低转速与8000-10000转/分的高转速;在实际使用操作时,由于其经低速启动后再高速运转,便于对准工件螺丝;当螺丝相对工件螺丝孔处于异常位置时(如倾斜、偏置等),也不会损坏工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调节杆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与本实用新型最接近的气动拧螺丝工具剖面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与本实用新型最接近的气动拧螺丝工具调节杆剖面示意图;
图4-1为最接近的气动拧螺丝工具调节杆中的开闭销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构成件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实施例1调节杆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实施例2调节杆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调节杆本体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调节杆本体纵向位置A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调节杆本体纵向位置B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调节杆本体纵向位置C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调节杆开闭销立体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调节杆第一种内阀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调节杆第二种内阀立体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实施例2调节杆组成件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壳体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壳体仰视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壳体右侧视立体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壳体左侧视立体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空气马达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杆外端设置旋钮的扭动件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杆外端设置一字槽的扭动件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空气马达组件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空气马达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目前气动拧螺丝工具中的充作气流开闭阀与正反转调节阀的调节杆的内部组成结构作改进,使其调节杆不但充作气流开闭阀与正反转调节阀,同时还充任流量调节阀,使其经低速启动后再高速运转。下面以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直筒式气动拧螺丝工具为例详细说明。
这种气动拧螺丝工具的外观如图1所示,主要组成件如图5所示,改进前的内部总体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适于用手握持的壳体1,壳体1上端设置壳体进气孔2,参见图16;壳体进气孔2以下的壳体上部横向设有一通孔3,该通孔3内插入同时充作气流开闭阀与正反转调节阀的调节杆4,壳体1内设置空气马达5,适于装夹不同规格螺丝刀头的转杆6与空气马达5的转子7连接并竖直伸出于壳体1下面。调节杆4的组成与结构如图4所示;调节杆4包括一呈圆柱状的调节杆本体8,调节杆本体8的右外端设有用于扭动该调节杆的扭动件9;如图8至图11所示,调节杆本体8内设置气流道10,调节杆本体8中部同一轴向位置而沿调节杆本体径向则按设定角度R分别开设正向转动时进气的第一进气孔11与反向转动时进气的第二进气孔12,调节杆本体8近左端处同一轴向位置而沿调节杆本体径向则按相同设定角度R分别开设正向转动时出气的第一出气孔13与反向转动时出气的第二出气孔14;该设定角度R以90°为佳,便于制造,使用操作也方便;第一进气孔11与第二出气孔14沿调节杆本体处于相同径向位置,第二进气孔12与第一出气孔13沿调节杆 本体也处于相同径向位置,当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转动至设定正转位置时,第一进气孔11与壳体进气孔2相通,第一出气孔13与壳体正转出气孔15及空气马达5的正转进气孔16相通,当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通孔3内转动至设定反转位置时,第二进气孔12与壳体进气孔2相通,第二出气孔14与壳体反转出气孔17及空气马达的反转进气孔18相通,气流道10左侧设置开闭销19,开闭销19穿过调节杆本体8的左端并外露于壳体8左侧,改进前开闭销19如图4-1所示,其近右端处设置一凸台19A,与其右端凸台之间形成环槽,该环槽上套装第一O型密封圈27,开闭销19与调节杆本体8的右内侧之间设有第一受压弹簧26;使用前将压缩空气经气动拧螺丝工具上端管接头通入壳体进气孔2,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转动至设定正转位置或反转位置,待机状态由第一受压弹簧26顶住开闭销19,压缩空气在开闭销19的右端凸台与第一O型密封圈27处被阻隔,不能通往空气马达5;目前这种气动拧螺丝工具壳体左侧均设有用于按压开闭销的板机28,开机时握持该气动拧螺丝工具的操作者用手指向里扣动板机28,按压开闭销19外露端,开闭销19克服第一受压弹簧26向右移动,气流道10被打开,压缩空气经第一出气孔13或第二出气孔14及壳体通道通往空气马达5驱动其转子7及转杆6高速转动;扭动该调节杆的扭动件9能实现正反转切换,但是目前这种气动拧螺丝工具不能调节其启动转速,一开动就是高达近10000r/min的空转速度,在实际使用操作时,存在如下不足:难以对准工件螺丝;当螺丝相对工件螺丝孔处于异常位置时(如倾斜、偏置等),极易损坏工件。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上述气动拧螺丝工具中的充作气流开闭阀与正反转调节阀的调节杆的内部组成结构作改进,如图6或图7所示;具体是:在位于开闭销19右侧的气流道10内设置内阀,该内阀包括横向放置的呈圆筒状的内阀体20与呈图钉状的内开闭销21,内阀体20的形状采用如图13所示,内开闭销21的形状可参见图6或图7或图15,内阀体20包括外径较小的左圆筒22与外径较大的右圆筒23,左圆筒22的左段部分有间隙地套装在开闭销19的右端,内开闭销21包括左圆柱24与右圆盘25,其左圆柱24有间隙地插入内阀体20的左圆筒22的右段部分,左圆柱24的左端宜与开闭销19的右端相抵,其右圆盘25有间隙地位于内阀体20的右圆筒23内,内阀体20的右圆筒23与调节杆本体8的右内侧之间设有第一受压弹簧26代替原第一受压弹簧26。改进后开闭销19的形状更简单,如图12所示,仅在其近右端处设置一凸台19A。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完善的方案,由于内阀体20与调节杆本体8内壁有密封要求,如果不另采用密封材料进行密封,则需要大大提高内阀体20与调节杆本体8内壁的加工精度要求,势必大大提高制造成本,为此,可在内阀体20的左圆筒22外表面套装第一O型密封圈27;还可在内阀体20的左圆筒22外表面设置环槽29,如图14及图6所示,将第 一O型密封圈27套装在该环槽29上。调节杆本体8的左端套装轴用弹性挡圈30及垫圈31,该垫圈31右侧的调节杆本体8外表面形成第一环槽32,在位于第一进气孔与第二出气孔之间的调节杆本体8的外表面设置第二环槽33,在位于第一进气孔右边的调节杆本体8的外表面设置第三环槽34,第一环槽32、第二环槽33及第三环槽34各自套装第三O型密封圈35。扭动件9内侧设有圆形凸台36,安装后居中位于气流道10内,扭动件9内侧与调节杆本体8内壁之间可设置第四O型密封圈42,以增强密封性;第一受压弹簧26为一端大而另一端小的锥形弹簧,其大端有卡止地套装在内阀体20的右圆筒23外表面,其小端有卡止地套装在圆形凸台36的外表面;扭动件9外端可设置旋钮37或一字槽38,分别如图21、图22所示,旋钮37或一字槽38最好位于调节杆本体8的第一进气孔11与第二进气孔12之间设定角度R的中间。壳体1左侧设有用于按压开闭销的板机28,该板机28的上端经一销轴安装在壳体左侧,使得使用者用手握持壳体1的同时,可通过手指扣动该板机28即可按压所述开闭销19。以上改进后的实施方式详见图6,使用前将压缩空气经气动拧螺丝工具上端管接头通入壳体进气孔2,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转动至设定正转位置或反转位置;待机状态正如图6所示,由第一受压弹簧26顶住内阀体20,在内阀体20外部,压缩空气被内阀体20与第一O型密封圈27阻隔,不能通往空气马达5;在内阀体20内部,由于气流道10内的压缩空气的压力数倍于外界大气压,迫使内开闭销21的右圆盘25内侧被牢牢吸附在内阀体20的内壁上,使得压缩空气也不能由此通往空气马达5;当然,这种实施方式要求内开闭销21的右圆盘25内侧与内阀体20的内壁之间具有足够高的配合密封精度。开机时握持该气动拧螺丝工具的操作者用手指向里扣动板机28,逐步按压开闭销19外露端,开闭销19先是顶开内开闭销21,使得内开闭销21的右圆盘25内侧与内阀体20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供气流道10内的压缩空气经第一出气孔13或第二出气孔14及壳体通道通往空气马达5,从而低速启动气动拧螺丝工具;直至开闭销19走完一级转速动程a,开闭销19的凸台19A碰到内阀体20的左端为止,期间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处于一级转速区,一级转速区的空转转速分别从10-100转/分的点动转速至2000-3000转/分的低转速,开闭销19的一级转速动程a为待机状态开闭销19的凸台19A至内阀体20的左端的距离。开闭销19的凸台19A碰到内阀体20的左端后再继续扣动板机28按压开闭销19外露端,开闭销19的凸台19A就会克服第一受压弹簧26阻力顶开内阀体20与第一O型密封圈27,气流道10被完全打开;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进入转速相对恒定的二级转速区,空转转速达到8000-10000转/分的高转速。扭动该调节杆的扭动件9能实现正反转切换。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实际使用操作时,由于其经低速启动后再高速运转,便于对准工件螺丝;当螺丝相对工件螺丝孔处于异常位 置时(如倾斜、偏置等),也不会损坏工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内阀体20的内开闭销21的右圆盘25左侧设置第二O型密封圈39,内阀体右圆筒的右端设有环状挡圈40,
内开闭销21右圆盘25与环状挡圈40之间设有第二受压弹簧41。加设第二O型密封圈39可大大降低内开闭销21的右圆盘25内侧与内阀体20的内壁之间的精度要求,或者说以较低成本以达到其密封性要求;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组件组成如图15所示。加设第二受压弹簧41可使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一级转速区的工作性能更加稳定可靠。所以,第二种实施方式效果更好。当然,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案: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仅在内阀体20的内开闭销21的右圆盘25左侧设置第二O型密封圈39,而省去如图7所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受压弹簧41及环状挡圈40,如同第一种实施方式,待机状态利用气流道10内外的空气压力差,迫使内开闭销21的右圆盘25内侧与第二O型密封圈39及内阀体20的内壁贴紧,从而实现密封,也能达到较好的技术效果。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气动拧螺丝工具使用时压缩空气的通道路线。当扭动件9位于正向转动位置时,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也转动至设定正转位置,这时第一进气孔11与壳体进气孔2相通,第一出气孔13与壳体正转出气孔15及空气马达5的正转进气孔16相通。正向待机时,压缩空气经壳体进气孔2、调节杆本体8的第一进气孔11至调节杆本体8内气流道10内。正向开机时,气流道10被开通,压缩空气持续经壳体进气孔2、调节杆本体8的第一进气孔11至调节杆本体8内气流道10内,气流道10内的压缩空气由第一出气孔13进入位于壳体通孔3侧壁的壳体正转进气孔43,再由壳体正转出气孔15出来进入空气马达5的正转进气孔16,驱动空气马达5正向转动,最后由壳体排气孔44排出机外。当扭动件9位于反向转动位置时,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也转动至设定反转位置,这时第二进气孔12与壳体进气孔2相通,第二出气孔14与壳体反转出气孔17及空气马达5的反转进气孔18相通。反向待机时,压缩空气经壳体进气孔2、调节杆本体8的第二进气孔12至调节杆本体8内气流道10内。反向开机时,气流道10被开通,压缩空气持续经壳体进气孔2、调节杆本体8的第二进气孔12至调节杆本体8内气流道10内,气流道10内的压缩空气由第二出气孔14进入位于壳体通孔3侧壁的壳体反转进气孔45,再由壳体反转出气孔17出来进入空气马达5的反转进气孔18,驱动空气马达5反向转动,最后由壳体排气孔44排出机外。壳体进气孔2、通孔3形状位置参见图16,壳体正转出气孔15与壳体反转出气孔17参见图17,壳体正转进气孔43参见图18、壳体反转进气孔45及壳体排气孔44参见图18、图19。
空气马达5可采用双向旋转叶片式空气马达,如图20所示,其组成件如图23所示,主要包括气缸46、转子7、叶片47及上盖48、下盖49、上轴承50、下轴承51;空气马达工作原理如图24所示,当压缩空气从进气口A进入气室后立即喷向叶片47作用在叶 片的外伸部分,产生转矩带动转子7作逆时针转动,输出旋转的机械能,废气从排气口C排出,残余气体财经B排出(二次排气);若进、排气口互换,则转子反转,输出相反方向的机械能。转子转动的离心力和叶片底部的气压力、弹簧力(图中未画出)使得叶片紧密地抵在定子7的内壁上,以保证密封,提高容积效率。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不但可用于直筒式气动拧螺丝工具,也可用于手枪式气动拧螺丝工具。
另外,本申请文件中左、右、前、后等所称方位,仅相对本专利申请图的表示便于表述而言,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包括适于用手握持的壳体(1),壳体(1)上端设置壳体进气孔(2),壳体进气孔(2)以下的壳体(1)上部横向设有一通孔(3),该通孔(3)内插入同时充作气流开闭阀与正反转调节阀的调节杆(4),壳体(1)内设置空气马达(5),适于装夹不同规格螺丝刀头的转杆(6)与空气马达(5)的转子(7)连接并竖直伸出于壳体(1)下面,所述调节杆(4)包括呈圆柱状的调节杆本体(8),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右外端设有用于扭动该调节杆(4)的扭动件(9),所述调节杆本体(8)内设置气流道(10),所述气流道(10)左侧设置开闭销(19),所述开闭销(19)穿过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左端并外露于壳体(1)左侧,其近右端处设置一凸台(19A);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开闭销(19)右侧的气流道(10)内设置内阀,所述内阀包括横向放置的呈圆筒状的内阀体(20)与呈图钉状的内开闭销(21),所述内阀体(20)包括外径较小的左圆筒(22)与外径较大的右圆筒(23),左圆筒(22)的左段部分有间隙地套装在所述开闭销(19)的右端,所述内开闭销(21)包括左圆柱(24)与右圆盘(25),其左圆柱(24)有间隙地插入所述内阀体(20)的左圆筒(22)的右段部分,其右圆盘(25)有间隙地位于所述内阀体(20)的右圆筒(23)内,所述内阀体(20)的右圆筒(23)与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右内侧之间设有第一受压弹簧(26);当所述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位于设定正转位置时,所述气流道(10)与所述壳体(1)进气孔相通,并经所述内阀与所述空气马达(5)的正转进气孔(16)相通;当所述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位于设定反转位置时,所述气流道(10)也与所述壳体(1)进气孔相通,并经所述内阀与所述空气马达(5)的反转进气孔(18)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拧螺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阀体(20)的左圆筒(22)外表面套装有第一O型密封圈(27)。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拧螺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阀体(20)的左圆筒(22)外表面设有环槽(29),所述第一O型密封圈(27)套装在所述环槽(29)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拧螺丝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阀体(20)的内开闭销(21)的右圆盘(25)左侧设有第二O型密封圈(39)。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拧螺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阀体(20)右圆筒(23)的右端设有环状挡圈(40),所述内开闭销(21)右圆盘(25)与所述环状挡圈(40)之间设有第二受压弹簧(4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拧螺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动件(9)内侧设有圆形凸台(36),安装后居中位于所述气流道(10)内,所述第一受压弹簧(26)为一端大而 另一端小的锥形弹簧,其大端套装在所述内阀体(20)的右圆筒(23)外表面,其小端套装在所述圆形凸台(36)的外表面;所述扭动件(9)外端设置旋钮(37)或一字槽(3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拧螺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左侧设有用于按压开闭销(19)的板机(28),所述板机(28)的上端经一销轴安装在所述壳体(1)左侧,使得使用者用手握持所述壳体(1)的同时,可通过手指扣动该板机(28)即可按压所述开闭销(19)。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气动拧螺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本体(8)中部同一轴向位置而沿调节杆本体(8)径向则按设定角度(R)分别开设正向转动时进气的第一进气孔(11)与反向转动时进气的第二进气孔(12),所述调节杆本体(8)近左端处同一轴向位置而沿调节杆本体(8)径向则按相同设定角度(R)分别开设正向转动时出气的第一出气孔(13)与反向转动时出气的第二出气孔(14),所述第一进气孔(11)与第二出气孔(14)沿调节杆本体(8)处于相同径向位置,所述第二进气孔(12)与第一出气孔(13)沿调节杆本体(8)也处于相同径向位置,当所述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转动至设定正转位置时,所述第一进气孔(11)与所述壳体进气孔相通,第一出气孔(13)与壳体正转出气孔(15)及所述空气马达(5)的正转进气孔(16)相通,当所述调节杆本体(8)在壳体(1)通孔(3)内转动至设定反转位置时,所述第二进气孔(12)与所述壳体进气孔相通,第二出气孔(14)与壳体反转出气孔(17)及所述空气马达(5)的反转进气孔(18)相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动拧螺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角度(R)为90°。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动拧螺丝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左端套装轴用弹性挡圈(30)及垫圈(31),该垫圈(31)右侧的调节杆本体(8)外表面形成第一环槽(32),在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孔(11)与第二出气孔(14)之间的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外表面设置第二环槽(33),在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孔(11)右边的所述调节杆本体(8)的外表面设置第三环槽(34),所述第一环槽(32)、第二环槽(33)及第三环槽(34)各自套装第三O型密封圈(3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098293 CN203210287U (zh) | 2013-03-01 | 2013-03-01 | 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098293 CN203210287U (zh) | 2013-03-01 | 2013-03-01 | 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210287U true CN203210287U (zh) | 2013-09-25 |
Family
ID=49199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098293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10287U (zh) | 2013-03-01 | 2013-03-01 | 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210287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58100A (zh) * | 2013-03-01 | 2013-06-19 | 郁圣明 | 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 |
TWI615569B (zh) * | 2014-10-21 | 2018-02-21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調節閥 |
CN111051005A (zh) * | 2017-04-14 | 2020-04-21 | Tym 实验室有限公司 | 具有冲击接合器的扭矩扳手 |
-
2013
- 2013-03-01 CN CN 201320098293 patent/CN20321028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58100A (zh) * | 2013-03-01 | 2013-06-19 | 郁圣明 | 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 |
CN103158100B (zh) * | 2013-03-01 | 2015-01-07 | 郁圣明 | 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 |
TWI615569B (zh) * | 2014-10-21 | 2018-02-21 |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調節閥 |
CN111051005A (zh) * | 2017-04-14 | 2020-04-21 | Tym 实验室有限公司 | 具有冲击接合器的扭矩扳手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58100B (zh) | 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 | |
CN203210287U (zh) | 一种气动拧螺丝工具 | |
CN201529572U (zh) | 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 | |
TW201436956A (zh) | 具流體增壓之電動工具 | |
TW201345633A (zh) | 可正、逆轉的氣動工具 | |
CN202117928U (zh) | 变容式旋转压缩机 | |
CN204893803U (zh) | 一种采用蝴蝶式转向切换机构的可单手操作气动扳手 | |
EP1266126A1 (en) | Double-throw air motor with reverse feature | |
CN201025073Y (zh) | 叶片式气动发动机 | |
CN103821715A (zh) | 平动旋转式压缩机械 | |
CN106514469A (zh) | 一种包覆有塑料外壳的气动研磨机 | |
CN206588871U (zh) | 一种液压工具的自动回油结构 | |
CN202441661U (zh) | 气动控制集成模块 | |
TWM563328U (zh) | 氣動工具的正逆轉閥控制 | |
CN207454325U (zh) | 一种低噪音高效率压气机 | |
CN201862858U (zh) | 气动往复锉 | |
CN209557041U (zh) | 一种气动马达 | |
WO2017165995A1 (zh) | 涡轮增压双燃料发动机 | |
CN207710659U (zh) | 一种可吸气式十字带柱起子头 | |
CN203906212U (zh) | 一种测压与出气分立的改良型空气压缩机 | |
CN102926816A (zh) | 真空摆线叶片马达 | |
CN202215304U (zh) | 控制阀和正反转马达 | |
CN102218763B (zh) | 双速油缸劈木机 | |
TWM512463U (zh) | 直線往復振動式氣動研磨機 | |
CN206159014U (zh) | 汽车旋叶式空调压缩机助叶片伸出的后端板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107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