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78658U - 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78658U
CN203178658U CN2013201354502U CN201320135450U CN203178658U CN 203178658 U CN203178658 U CN 203178658U CN 2013201354502 U CN2013201354502 U CN 2013201354502U CN 201320135450 U CN201320135450 U CN 201320135450U CN 203178658 U CN203178658 U CN 2031786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light
housing
wavelength conversion
convers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13545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义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ppotronics Corp Ltd
Shenzhen Appo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li Ruigu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li Ruigu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li Ruigu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13545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786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786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7865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该波长转换装置包括同轴间隔设置在转动轴上的滤光组片和承载有波长转换层的反射基底,且滤光组片的外径大于反射基底的直径;反射罩和匀光棒,反射罩用于将受激光收集至匀光棒的入光口,经匀光棒后的受激光入射至滤光组片;盒子,包括支撑板和盖在支撑板上的盖罩,以将色轮封在该盒子内;该盖罩包括与支撑板相对的第一面,第一面由部分重叠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组成,其中第一区域与反射基底平行相邻并覆盖该反射基底,反射罩设于第二区域背向反射基底的一侧上,其中第二区域覆盖该反射罩的开口;第一面上设有让光束透过的开口。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波长转换装置。

Description

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投影系统中采用的一种光源方案是利用固态光源发出的光对波长转换材料进行激发以产生受激光。在该光源系统中,较常采用的是反射式色轮,即采用激发光对设置在反射基底上的波长转换层进行激发,该波长转换层出射的受激光一部分从迎向该激发光的一侧出射,另一部分从背向该激发光的一侧出射,然后被反射基底反射至和前一部分一起出射。由于受激光呈朗伯分布,因此需设置收集装置来对波长转换层出射的受激光进行收集。由于受激光的颜色一般离实际需要的颜色还有些距离,因此还需在受激光的出射光路上设置滤光片来对受激光的颜色进行修饰。这种反射式色轮的一个优点是能够收集到波长转换层出射的所有受激光,光损失较小,但是由于光学元件角度,光路较复杂,导致结构较庞大。 
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灰尘粘到波长转换层上,影响波长转换层的光吸收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波长转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包括: 
呈环状的滤光组片和转动轴,其中该滤光组片环设在该转动轴上; 
承载有波长转换层的反射基底,该波长转换层用于接收激发光并从同一侧出射受激光;该反射基底固定在转动轴上,该转动轴驱动该波长 转换层和滤光组片同步转动,其中该滤光组片位于反射基底背向波长转换层的一侧并与该反射基底间隔设置,且该滤光组片的外径大于该反射基底的直径; 
反射罩和匀光棒,该匀光棒包括入光口,该反射罩位于波长转换层出射受激光的光路上,用于将该受激光收集至该匀光棒的入光口,经该匀光棒后的受激光入射至滤光组片;该反射罩上还设有一个通孔,用于透射激发光至波长转换层; 
盒子,包括支撑板和盖罩,转动轴固定在该支撑板上,其中滤光组片和该支撑板相邻,且该支撑板上对应受激光入射于该滤光组片处设有一出光口,以使受激光经该滤光组片过滤后从该出光口出射;该盖罩盖在该支撑板上,以将波长转换层、滤光组片、匀光棒和转动轴封在该盒子内;该盖罩包括与支撑板相对的第一面,第一面由部分重叠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组成,其中第一区域与反射基底平行相邻并覆盖该反射基底,反射罩设于第二区域背向反射基底的一侧上,其中第二区域覆盖该反射罩的开口;第一面上至少对应波长转换层的受光点处以及对应匀光棒的入光口处设有开口。 
优选地,波长转换装置还包括支架,用于将匀光棒固定盒子内; 
盖罩还包括一环绕其第一面的至少第一区域和开口的侧壁,该侧壁对应第一面的第二区域的位置内设有一开口,支架伸进该开口,将匀光棒固定在经反射罩收集的受激光的传播路径上,并将该侧壁的开口封住。 
优选地,支架呈框状,其中该框的内环的形状大小与匀光棒垂直于其走向的某一横截面的形状大小相匹配,以使得匀光棒固定于该框的内环; 
支架固定于支撑板上或者第一面上。 
优选地,盖罩还包括一环绕其至少第一面的第一区域和开口的侧壁,该盖罩的第一面的部分第二区域延伸出该侧壁的环绕范围,且该延伸区域上未设有开口。 
优选地,支撑板上设有一个圆形凹槽,其中该圆形凹槽至少容纳滤 光组片; 
盖罩的第一区域小于支撑板; 
盖罩还包括环绕其第一面的至少第一区域和开口的侧壁,以及环绕于该侧壁且平行于支撑板的边缘面,该边缘面与支撑板相互固定,且边缘面覆盖圆形凹槽的周边区域。 
优选地,盖罩的第一区域的形状大小和反射基底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第二区域的形状大小和反射罩的开口形状大小相匹配。 
优选地,反射罩呈半球状,第一面的第二区域呈与该半球状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匹配的圆形; 
匀光棒的入光口设置于临近该反射罩的球心;波长转换层的放置使得该波长转换层的受光点临近该反射罩的球心处,且与入光口关于该球心对称; 
第一面上对应波长转换层的受光点处以及对应匀光棒的入光口处设有开口。 
优选地,第一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重叠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上对应该匀光棒的入光口处设为开口。 
优选地,盖罩的侧壁背向波长转换层的一侧上设有散热鳍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上述波长转换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盖子和反射罩将波长转换层、滤光组片和转动轴等元件封在盒子内,达到防尘和降低噪音的目的,且盖子以及各元件之间的排布结构紧凑,使得整个波长转换装置体积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光路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图3所示波长转换装置中盒子的支撑板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波长转换装置中盒子的盖罩的一个视角上的立体 图; 
图6是图3所示波长转换装置中盒子的盖罩的另一个视角上的立体图; 
图7是图1所示波长转换装置中支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波长转换装置中支架和盒子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光路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波长转换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波长转换装置的爆炸图。波长转换装置包括转动轴1、滤光组片2、波长转换层3、反射基底4、反射罩5、匀光棒6和盒子7。 
滤光组片2呈环状,由至少两种滤光片首尾拼接而成并环设在转动轴1上,与该转动轴1垂直。当然,在实际运用中,该滤光组片2也可以是一整片呈环状的滤光片。 
波长转换层3包括波长转换材料,用于吸收一种颜色的激发光并产生另一种颜色的受激光。在实际运用中,波长转换材料可以是荧光粉、量子点或荧光染料等具有波长转换能力的材料。反射基底4用于承载波长转换层3,并将波长转换层3从面向该反射基底4的一侧出射的受激光反射至另一侧出射,使得波长转换层3出射的受激光和接收的激发光的光路位于其同一侧。 
在实际运用中,该反射基底4可以是反射镜,或者是在基底表面附着有反射膜,例如直接溅射到基底表面上的介质反射层或蒸发到基底表面上的金属反射层,或者粘贴在基底表面上的反射薄膜。该反射基底4中的基底的制成材料优选为具有较高的导热率的材料,以更好地对波长转换层3进行散热。所使用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例如铜和铝,也可以是陶瓷导热材料,例如氮化铝或氧化铝陶瓷。这只是对于基底材料的选取的举例,并不限制其它材料的使用。本实施例中,反射基底4具体为镀有高反射银膜的铝板。 
反射基底4呈圆盘状,波长转换层3呈与该圆盘同心的环状。该反射基底4固定在转动轴1的一端上,其中该反射基底4的圆心位于转动轴1的中心轴上,与滤光组片2同轴间隔设置,以使该转动轴驱动该波长转换层3和滤光组片2同步转动;其中滤光组片2位于反射基底4背向波长转换层3的一侧,且滤光组片2的外径大于反射基底4的直径。 
反射罩5位于波长转换层3出射受激光的出射光路上,用于对该受激光进行收集。由于波长转换层3的激发光入射侧和受激光出射侧为同一侧,因此反射罩5的内壁上还设有一个通孔5a,用于透射激发光至波长转换层3。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罩5呈半球状,为中空结构,内壁上镀有反射膜,该反射膜为反射激发光和受激光的金属膜或介质膜。当然,在实际运用中,也可以在反射罩5的外壁上镀有反射膜。 
匀光棒6的入光口设置在临近该反射罩5的球心处,且入光口朝向该反射罩5,而出光口与滤光组片2平行且紧邻但不接触。波长转换层3的放置使得该波长转换层3上的受光点位于临近该反射罩的球心处,且该受光点与匀光棒6的入光口之间隔着该反射罩5的球心,并关于该球心对称,以使得波长转换层3的受光点处发出的受激光经反射罩5收集至匀光棒6的入光口。 
优选地,反射罩5的上的通孔5a设置于该反射罩5的内壁上对应波长转换层3的受光点处,以使得激发光能够垂直入射于该波长转换层3。这样,在波长转换层3脱落的情况下,入射的激发光也能被反射基底4反射并再次通过通孔5a回去,相比激发光斜入射至波长转换层的情况,该激发光不会被反射基底4反射至反射罩5内而被收集出射进而伤害人眼。 
盒子7包括支撑板71和盖罩72两部分。如图4所示,图4是图3所示波长转换装置中盒子的支撑板71的立体图。以下结合图4和图3对该支撑板71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71包括第一区域711,该第一区域711呈和滤光组片2的外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圆形,与滤光组片2相邻。转动轴1固定在该第一区域711的圆心上。在第一区域711上隔着滤光组片2与 匀光棒6的出光口相对应地的区域上,即第一区域711上对应受激光入射于该滤光组片2处设有一出光口711a。该出光口711a可以是一通孔或者设有一透光片,以使得经滤光组片2出射的受激光从该出光口711a透射。 
由于转动轴1还包括驱动线,因此支撑板71上还可以设有一用于使该驱动线恰好伸出的开口715。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定制无驱动线的驱动装置,此时可将驱动装置的各驱动端焊接于一PCB的一面上,在盒子上设一开口,该PCB覆盖该开口,并在盒子外部设置多条导线,该导线电连接于PCB与驱动端的各焊接点,从而将驱动装置的驱动线转移至盒子的外部。 
支撑板71上还包括第二区域712,该第二区域环绕第一区域711,且设有螺孔714,用于和盒子的盖罩72相互固定。当然,在实际运用中,支撑板7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盖罩72相固定。在支撑板71背向滤光组片2的一侧上还可以设置有沟壑和纹路等,以扩大支撑板71的表面积,有利于散热。 
如图5和图6所示,图5是图3所示波长转换装置中盒子的盖罩的一个视角上的立体图,图6是图3所示波长转换装置中盒子的盖罩的另一个视角上的立体图。以下结合图3、图5和图6对该盖罩进行说明。盖罩72包括与支撑板71相对的第一面721,其中第一面721由部分重叠的第一区域721a(图中圆形所围区域)和第二区域721b(图中另一圆形所围区域)组成,且第一面721上设有开口722,以使光束能穿过第一面721。盖罩72还包括环绕第一面721的至少第一区域721a和开口722并与该第一面721垂直的侧壁723。 
第一面721的第一区域721a与支撑板71的第一区域711相对应,与反射基底4平行相邻并覆盖该反射基底4。第二区域721b覆盖反射罩5的开口,以将反射罩5设置于该第二区域721b背向反射基底4的一侧上。 
本实施例中,由于波长转换层3的直径小于滤光组片2的外径,为使结构紧凑并减小盒子的体积,第一区域721a的面积优选小于支撑板 71的面积。优选地,第一区域721a呈和反射基底4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圆形,第二区域721b呈和反射罩5的开口形状大小相匹配的圆形,以使结构更加紧凑。 
在激发光透射反射罩5上的通孔5a至波长转换层3的光路与第一面的相交处,以及受激光经反射罩5反射至匀光棒6的入光口的光路与第一面721的相交处设有开口,以使得激发光能入射至波长转换层3上以及受激光能从反射罩5入射至匀光棒6内。因此,第一面721上对应波长转换层3的受光点和匀光棒6的入光口处均设有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反射罩5呈半球状,且波长转换层3的受光点(位于图5中圆形虚线C1所围区域,位于第一区域721a和第二区域721b的重叠区域内)和匀光棒6的入光口(位于图5中圆形虚线C2所围区域,位于第一区域721a外第二区域721b内)均位于该反射罩5的球心附近并以该球心对称,因此第一面的第二区域721b的中心区域(覆盖波长转换层3的受光点和匀光棒6的入光口处)设为开口。而由于第一区域721a和第二区域721b的重叠区域位于侧壁723的围绕范围内,且反射罩5覆盖在该重叠区域上,因此该重叠区域也设为开口,以使能让呈朗伯分布的受激光更小损失地入射到反射罩5内,同时不降低盒子7的密封性。因此,第一面721上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重叠区域以及对应匀光棒6的入口处设为开口722。 
侧壁723所围成的区域的形状大小和支撑板71的形状大小相匹配,以使得将盖罩72盖在支撑板71上后,能够将转动轴1、滤光组片2、波长转换层3和匀光棒6封在该盒子7内。 
为使结构更加紧凑,减小波长转换装置的体积,优选地,支撑板71上的第二区域712的面积尽量小。这样,盖罩72的侧壁723所围成的区域的形状大小与支撑板71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时,该侧壁723刚好环绕第一面721上第一区域721a以及开口722。这样,第一面721的部分第二区域721b会延伸出该侧壁723的环绕范围。同时,为保持该盒子的密封性,该第一面721的第二区域721b的延伸区域721c上未设有开口。 
反射罩5通过固定在第一面721的第二区域721b背向波长转换层3的一面上来固定在光路中。由于第二区域721b上对应匀光棒6的入光口处以及与第一区域721a的重叠部分设为开口,而其余区域上未设有开口,因此优选在第二区域721b的边缘区域设为一个台阶,使得第二区域721b为一个圆形凹槽的底面,以刚好能够将反射罩5固定在该第二区域721b内,这样可以使得在组装反射罩和盒子时工序更加方便。为使反射罩5与盒子7相互固定地更加牢靠,还可以在环绕该圆形凹槽(第二区域721b)的台阶上设有至少两个凹坑721d,这样,在将反射罩5放到圆心凹槽(第二区域721b)内时,再在该凹坑721d内注胶,以进一步将反射罩5粘接到第二区域721b上。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也可以直接将反射罩5粘接到第二区域721b上来将该两者相互固定。在实际运用中,还可以设置一个罩子10,用于将反射罩5盖在第一面721上,以将反射罩5固定,并保护反射罩5;当然,该罩子10上对应反射罩5的通孔5a处也需设置一个通孔10a,以让受激光入射。优选地,罩子10和第一面721相接触处放置一个橡胶圈11,以增加盒子7的密封性。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区域721a呈和反射基底4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的圆形,而盖罩72在侧壁723围绕第一区域721a的同时无法覆盖支撑板71的一部分。因此,在盖罩72上与第一面721相对的一侧,还设有一个环绕该侧壁723外侧且平行于支撑板71的边缘面724。而支撑板71的第一区域711设为一个圆形凹槽,用于容纳滤光组片2,使得滤光组片2完全位于该圆形凹槽内,进而使得将盖罩72盖在支撑板71上时,该边缘面724覆盖支撑板71上的圆形凹槽的周边区域且不会与滤光组片2相接触,并与支撑板71上环绕其圆心凹槽的第二区域712相固定。优选地,在盖罩72的边缘面724和支撑板71之间还设有一个橡胶圈12,以提高盒子7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为防止滤光组片2在转动的过程中接触到边缘面724,还可以在盖罩72的边缘面724的边缘上设有一个台阶724a。这样,在将盖罩72盖在支撑板71上时,该台阶724a与支撑板71上的第二区域 712相固定。 
本实施例中,盖子和反射罩将波长转换层、滤光组片和转动轴等元件封在盒子内,达到防尘和降低噪音的目的,且盖子的形状与各元件的形状相互匹配,结构紧凑,使得整个波长转换装置体积较小。 
在实际运用中,支撑板71的面积也可以延伸到覆盖第一面721的全部区域,这样,盖罩72的侧壁723环绕全部的第一面721和支撑板71。那么,第一面721的第二区域721b上除用于支撑反射罩5的区域上,对应反射罩5的开口区域全可以设为开口,以能让呈朗伯分布的受激光更小损失地入射到反射罩5内。 
在实际运用中,第一面721的第一区域721a的形状大小也可以不和反射基底4相匹配,只要能覆盖反射基底4即可;第二区域721b也可以不和反射罩5的开口相匹配,只要能够覆盖反射罩5的开口即可。盖罩72的侧壁只要能够环绕至少第一面721的第一区域721a和开口,而支撑板71的形状大小和侧壁723所围成的区域的形状大小相匹配,即可以使得盖罩72盖在支撑板71上后将波长转换层、滤光组片、匀光棒和转动轴封在该盒子内。 
本实施例中,盖罩72的侧壁背向波长转换层的一侧优选还设有散热鳍片8,以对波长转换装置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中,匀光棒6优选为锥形方棒,以使得匀光棒6出射的受激光的发光角度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装置还包括支架9,用于将匀光棒6固定至盒子7内。如图7和图8所示,图7是图1所示波长转换装置中支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波长转换装置中支架和盒子的爆炸图。以下结合图3、图7和图8进行说明。 
在盒子的盖罩72的侧壁723上,对应第一面721的第二区域721b的位置内设有开口723a。支架9伸进该开口723a,将匀光棒6固定在经反射罩6收集的受激光的传播路径上,并将该侧壁的开口723a封住。在本实施例中,该开口723a位于盖罩72的第一面721上第二区域721b的延伸区域721c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支架9呈框状,其中该框状的内环91的形状大小与匀光棒6垂直于其走向的某一横截面的形状大小相匹配,以使得匀光棒6固定于该框的内环91。具体地,该支架9呈方框状。当然,在实际运用中,支架9的外环也可以呈其他形状,并不限于方形,只要该框的内环的形状大小与匀光棒6的横截面匹配即可。甚至,支架9也不限于框状,而是以其他形式将匀光棒6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匀光棒6也可以不用通过支架固定在盒子7内,而是直接粘接在第一面721的第二区域721b上的开口边缘上,并使其入光口与该开口相对。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基底4上除波长转换层3的其他区域上还可以设有一标志物(图未示),盒子7的盖罩72的第一面的第一区域上对应该标记物处设有一通孔13,且该通孔上覆盖有一透光片。用于探测该波长转换层3的转动位置的探测装置的探头14可以放置于盒子7外该透光片上,用于发送探测信号透过该透光片,以探测该标记物进而获取波长转换层的转动位置。这样,由于波长转换层受激发时产生的热量被盒子7隔绝而不会传递到探测装置上,进而保证该探测装置的工作寿命不受该热量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罩也可以是不是呈半球状而是呈半椭球状。那么相对应地,盒子的盖罩的第一面上的第二区域呈和该反射罩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匹配的椭圆形。波长转换层的放置使得其受光点位于该反射罩的一个焦点,匀光棒的放置使得其入光口的中心位于该反射罩的另一个焦点。第一面上至少对应波长转换层的受光点处以及对应匀光棒的入光口处设有开口。当然,在实际运用中,也可以是将第一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重叠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的上的焦点处设为开口。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波长转换装置,该波长转换装置可以具有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结构与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呈环状的滤光组片和转动轴,其中该滤光组片环设在该转动轴上; 
承载有波长转换层的反射基底,该波长转换层用于接收激发光并从同一侧出射受激光;该反射基底固定在所述转动轴上,该转动轴驱动该波长转换层和滤光组片同步转动,其中该滤光组片位于所述反射基底背向波长转换层的一侧并与该反射基底间隔设置,且该滤光组片的外径大于该反射基底的直径; 
反射罩和匀光棒,该匀光棒包括入光口,该反射罩位于所述波长转换层出射受激光的光路上,用于将该受激光收集至该匀光棒的入光口,经该匀光棒后的受激光入射至所述滤光组片;该反射罩上还设有一个通孔,用于透射激发光至所述波长转换层; 
盒子,包括支撑板和盖罩,所述转动轴固定在该支撑板上,其中所述滤光组片和该支撑板相邻,且该支撑板上对应受激光入射于该滤光组片处设有一出光口,以使受激光经该滤光组片过滤后从该出光口出射;该盖罩盖在该支撑板上,以将所述波长转换层、滤光组片、匀光棒和转动轴封在该盒子内;该盖罩包括与所述支撑板相对的第一面,第一面由部分重叠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组成,其中第一区域与所述反射基底平行相邻并覆盖该反射基底,所述反射罩设于第二区域背向所述反射基底的一侧上,其中第二区域覆盖该反射罩的开口;第一面上至少对应所述波长转换层的受光点处以及对应所述匀光棒的入光口处设有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包括支架,用于将所述匀光棒固定所述盒子内; 
所述盖罩还包括一环绕其第一面的至少第一区域和开口的侧壁,该侧壁对应第一面的第二区域的位置内设有一开口,所述支架伸进该开口,将所述匀光棒固定在经所述反射罩收集的受激光的传播路径上,并将该侧壁的开口封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 呈框状,其中该框的内环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匀光棒垂直于其走向的某一横截面的形状大小相匹配,以使得所述匀光棒固定于该框的内环; 
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或者第一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罩还包括一环绕其至少第一面的第一区域和开口的侧壁,该盖罩的第一面的部分第二区域延伸出该侧壁的环绕范围,且该延伸区域上未设有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一个圆形凹槽,其中该圆形凹槽至少容纳所述滤光组片; 
所述盖罩的第一区域小于所述支撑板; 
所述盖罩还包括环绕其第一面的至少第一区域和开口的侧壁,以及环绕于该侧壁且平行于所述支撑板的边缘面,该边缘面与所述支撑板相互固定,且边缘面覆盖所述圆形凹槽的周边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罩的第一区域的形状大小和所述反射基底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第二区域的形状大小和所述反射罩的开口形状大小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呈半球状,第一面的第二区域呈与该半球状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匹配的圆形; 
所述匀光棒的入光口设置于临近该反射罩的球心;所述波长转换层的放置使得该波长转换层的受光点临近该反射罩的球心处,且与所述入光口关于该球心对称; 
第一面上对应所述波长转换层的受光点处以及对应所述匀光棒的入光口处设有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重叠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上对应该匀光棒的入光口处设为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罩 的侧壁背向所述波长转换层的一侧上设有散热鳍片。 
10.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 
CN2013201354502U 2013-03-22 2013-03-22 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786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1354502U CN203178658U (zh) 2013-03-22 2013-03-22 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1354502U CN203178658U (zh) 2013-03-22 2013-03-22 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78658U true CN203178658U (zh) 2013-09-04

Family

ID=49075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135450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78658U (zh) 2013-03-22 2013-03-22 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7865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21233A1 (zh) * 2016-01-14 2017-07-20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光源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CN107526240A (zh) * 2016-06-21 2017-12-2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和具备该冷却装置的投影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21233A1 (zh) * 2016-01-14 2017-07-20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光源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CN107526240A (zh) * 2016-06-21 2017-12-2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和具备该冷却装置的投影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09406U (zh) 光波长转换轮组件及带该光波长转换轮组件的光源
CN102645825B (zh) 一种投影装置、光源系统以及色轮组件
JP2007329114A (ja) 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面状発光装置
JP2004140327A (ja) 光源および導光体ならびに平面発光装置
JP2005353816A (ja) 発光デバイス、発光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発光デバイスを用いた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CN103185245A (zh) 照明装置及该照明装置所用的聚光体
KR101882783B1 (ko) 발광 장치, 발광 장치 어셈블리 및 관련된 투영 시스템
CN203178658U (zh) 波长转换装置及相关发光装置
CN105785650B (zh) 背光源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KR20140089058A (ko) 백라이트 장치
CN104380489A (zh) 发光装置、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用背光灯
TWM482763U (zh) 色輪裝置
JP2022515930A (ja) オンボード放射線感知装置
US20160124213A1 (en) Color wheel assembly and related light source system thereof
CN204679421U (zh) 荧光检测装置
CN206515600U (zh) 一种光转换元件、光源系统及显示装置
US8789961B2 (en) Direct-type LED backlight module
CN206514947U (zh) 色轮信号检测装置及投影装置
JP2003090920A (ja) 導光部材および標識灯
CN108561803B (zh) 一种发光组件及电子产品
CN106610484B (zh) 一种侦测热源方位的设备及方法
CN110178052A (zh) 用于固态x射线检测器的闪烁体密封
CN109416157A (zh) 全景感应装置
CN210427712U (zh) 一种倒装led芯片测试平台
CN210182768U (zh) 一种便于调频的太赫兹调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024

Address after: 518055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Xili town tea light road Shenzhen city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401

Patentee after: APPOTRONIC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Xili town tea light Road No. 1089 Shenzhe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Building 4

Patentee before: YLX Inc.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Road, 63 Xuefu Road, high-tech zone, 21 headquarters building, 22 floor.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UANG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5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Xili town Cha Guang road Shenzhe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pplication Industrial Park 401

Patentee before: APPOTRONICS Corp.,Ltd.

Address after: 518000 20-22, 20-22 headquarters building, 63 high tech Zone, Xuefu Road,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APPOTRONIC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Road, 63 Xuefu Road, high-tech zone, 21 headquarters building, 22 floor.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GUANGFENG TECHNOLOGY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