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75672U - 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175672U CN203175672U CN201320104044XU CN201320104044U CN203175672U CN 203175672 U CN203175672 U CN 203175672U CN 201320104044X U CN201320104044X U CN 201320104044XU CN 201320104044 U CN201320104044 U CN 201320104044U CN 203175672 U CN203175672 U CN 2031756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cooler
- cooling liquid
- water tank
- pipeline
- link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包括涡流增压器、发动机、进气歧管、中冷器、散热风扇、散热水箱Ⅱ,所述中冷器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微通道或细通道结构组成,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相连,翅片侧的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相连;所述发动机通过管路分别与散热水箱Ⅱ的冷却液进口、中冷器的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中冷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利用本实用新型,可提高发动机做功效率10%以上,有害气体NOx排放减少24%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涡流增压以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剧了矿物能源的消耗和枯竭,同时给环境也带来了较严重污染和破坏。近年来,雾霾天气一直困扰着我国大中城市,一方面易造成车辆交通事故,另一方面对人们身体健康易造成极大危害。此外,若雾霾天气蔓延下去必定会使农作物接收光照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研究表明,产生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尤其是尾气中的NOX微粒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这对人类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寻找解决雾霾天气之路,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用高效汽车马达以节约能源,二是开发新能源汽车,三是对汽车马达增加装置或在汽车排气管安装尾气净化器,但这一切都不能有效遏制雾霾天气的蔓延。
研究表明,汽车采用涡流增压技术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而想达到预期效果需对增压后的空气进行降温,而担此重任的就是中冷器(是涡流增压器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提高发动机的换气效率。涡流增压发动机比普通发动机拥有更大的动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其换气效率高。当空气经涡流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幅升高,密度也相应升高,需经中冷器的冷却而进入发动机中;如果缺少中冷器而让增压后的高温空气直接进入发动机,则会因空气温度过高导致发动机损坏甚至死火的现象。其中,中冷器的作用是降低发动机中空气的进气温度,因为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温度非常高,通过增压器的热传导会提高进气的温度,此外,空气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密度会升高,这必然也会导致空气温度的升高,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换气效率。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换气效率,就要降低进气温度。相关数据表明,在相同的空燃比条件下,增压空气的温度每下降10℃,发动机功率可提高3%-5%;另一方面,增压空气若未经冷却而直接进入燃烧室,很容易导致发动机燃烧温度过高,造成爆震等故障,而且会增加发动机废气中的NOX的含量,造成空气污染。
涡流增压就是为了使内燃机达到合理的空燃比。汽油机的空燃比一般是在12~13时功率最大,在16时油耗最低,在18左右污染物浓度最低。因此,为了降低油耗和减少污染,应当尽量使用空燃比大的稀混合气,只在需要时才提供浓混合气。这种做法,叫做稀薄燃烧,已为当今多数汽油发动机采用。
影响汽油发动机气体排放的最主要因素是混合气的空燃比,理论上一公斤燃料完全燃烧时需要14.7公斤的空气。这种空气和燃料的比例称为化学当量比。空燃比小于化学当量比时供给浓混合气,此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大,但燃烧不完全,生成的CO多;当混合气略大于化学当量比时,燃烧效率最高,燃油消耗量低,但生成的NOX也最多;所以采用中冷器降低进气温度来减少NOX的排放就显得尤为重要。据国外文献资料介绍:内燃机进气温度从60℃降低到30℃,标准工况燃油耗率下降1%以上,NOX排放下降24%,烟度基本不变,最大扭矩工况下,燃油耗率下降3%,NOX下降6%,烟度下降13%。然而,现有的中冷器的换热方式为错流换热,且采用空气对空气进行换热,其换热效果相对较差,难以使进气温度做到近似值最小化(中冷器增压了的空气出口温度和外界温度的差值称作近似值,现有中冷器可以实现的近似值是25℃-30℃),因此,在发动机工作效率及减少尾气排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此外,现行的发动机增压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布局及流程不合理,造成增压的空气流经的管道长、弯道多,而且新鲜空气在中冷器细小通道流过会使其流动阻力变得很大,致使涡流增压装置负荷增大,而且增加一套涡流增压器同样也会造成内燃机背压增大,这样就影响内燃机的做功效率。为此,科研工作者做出了许多努力,如中国专利申请201110047946.X公开的双真空层排气管结合混流降低发动机排气温度的装置,可以降低发动机背压来提高发动机效率;中国专利申请201120177758.4公开的汽车排出气体冷却装置,采用在尾气管上增加换热器方式来达到降低尾气目的,从而使发动机背压减小。尽管如此,诸如此类的降温方法基本都是采用错流换热方式,其换热效率不高,而且换热器体积过大,这不仅占用汽车有限空间,而且增大汽车运行负荷和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合理的减小发动机背压,以更好的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
研究表明,逆流换热有较大的平均温差,且冷却侧流体出口温度是可以高于被冷却侧流体进口温度的,被冷却侧进口温度可以低于冷却侧出口温度,但错流换热难以做到,顺流换热更加不可能。由于温差是热交换的原动力,换热过程中平均温差大就意味着换热能力强,而逆流换热其平均温差是最大的,所以,为了达到较理想的冷却效果,采用逆流换热方式是非常理想的。根据公知常识,空气传热系数远远小于水的传热系数,水的吸热能力也远远大于空气。研究表明,空气对空气进行换热时,中冷器的冷却效率为75%-85%,而水对空气进行换热时,中冷器的冷却效率是80%-90%,中冷器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称之为近似值,前者近似值⊿T一般是15℃-30℃,后者近似值⊿T一般是10℃-15℃。本实用新型中冷器采用水对空气进行换热,为了达到两侧换热能力相对平衡,采取加大空气侧换热面积,所以空气走翅片侧,水走管路,以便达到两侧换热能力基本平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技术方案一: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包括涡流增压器、发动机、进气歧管、中冷器、散热风扇、散热水箱Ⅱ,所述中冷器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微通道或细通道结构组成(具体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201210029210.4及201220042482.3),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相连,翅片侧的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相连,所述发动机通过管路分别与散热水箱Ⅱ的冷却液进口、中冷器的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中冷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
进一步,所述散热水箱Ⅱ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与中冷器相同。
技术方案二: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包括涡流增压器、发动机、进气歧管、中冷器、散热风扇、散热水箱Ⅱ、散热水箱Ⅰ、冷却液循环泵,所述中冷器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微通道或细通道结构组成(具体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201210029210.4及201220042482.3),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相连,翅片侧的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Ⅰ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及冷却液循环泵与中冷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中冷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散热水箱Ⅰ的冷却液进口相连,形成一个独立的闭路循环,以完成冷却液的循环过程;所述发动机通过管路分别与散热水箱Ⅱ的进口、出口相连,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过程。
进一步,所述散热水箱Ⅱ、散热水箱Ⅰ均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均与中冷器相同。
技术方案三: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包括涡流增压器、发动机、进气歧管、排气歧管、中冷器、散热风扇、散热水箱Ⅱ、消音换热器,所述中冷器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微通道或细通道结构组成(具体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201210029210.4及201220042482.3),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相连,翅片侧的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的结构与中冷器相同,也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中冷器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消音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散热水箱Ⅱ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中冷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的翅片侧进口通过管路与出气歧管相连。
进一步,所述散热水箱Ⅱ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与中冷器相同。
技术方案四: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包括涡流增压器、发动机、进气歧管、中冷器、散热风扇、散热水箱Ⅱ、散热水箱Ⅰ、冷却液循环泵、消音换热器、出气歧管,所述中冷器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微通道或细通道结构组成(具体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201210029210.4及201220042482.3),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相连,翅片侧的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Ⅰ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及冷却液循环泵与中冷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中冷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散热水箱Ⅰ的冷却液进口相连,形成一个独立的闭路循环,以完成冷却液的循环过程;所述消音换热器的结构同中冷器,也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散热水箱Ⅱ的进口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消音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相连,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过程,所述消音换热器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出气歧管相连。
进一步,所述散热水箱Ⅱ、散热水箱Ⅰ均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均与中冷器相同。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高发动机进气密度和降低进气温度,可提高发动机做功效率(10%以上),减少有害气体排放(NOx排放减少24%以上),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冷器及散热水箱采用逆流换热方式,换热效率高,换热器体积小,重量轻、占用空间少,且适宜对未安装增压装置的汽车进行改造和其它内燃机进行相应改造;
2、中冷器采用水对空气进行换热,使降温效果更好,出口温度更低,因为水吸热能力强,温升不高却带走热量更多;
3、被增压空气走翅片侧,空气侧换热面积变大,空气侧通路更加宽敞,而阻力却减小;冷却液走细通道或微通道侧使其换热能力增强;
4、采用消音换热器代替现行蜂窝消音器,不仅可使内燃机尾气排放更加顺畅,减小尾气排放阻力,并且使燃烧后生成的水汽通过该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后凝结成液态水,可使NOX溶于水中,基本消除了汽车运行过程所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这比采用三元催化效果会更有效,同时又起到消音降噪的作用,即节能又降低了成本;
5、可以减小涡流增压器的体积和重量,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6、散热风扇功率可以减少50%以上,因为风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而风出来温度增高许多,使车载电瓶使用时间更长;
7、保持大致相同空气密度条件下,可使气缸压力下降,缓解机械负荷,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8、中冷器可以实现近似值小于5℃;
9、整体布局合理,流程更短,阻力更小,增压效率高、进气温度更低,尾气排放通畅,内燃机背压小。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实施例包括涡流增压器10、发动机1、进气歧管2、中冷器3、散热风扇4、散热水箱Ⅱ5,所述中冷器3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细通道结构组成(具体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201210029210.4及201220042482.3;该散热器换热系数非常高,相关数据表明,其空气侧换热系数可以达到300W/㎡·℃以上,而现行的中冷器换热系数一般是50W/㎡·℃还不到),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2相连,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10相连,所述发动机1通过管路分别与散热水箱Ⅱ5的冷却液进口、中冷器3的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5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中冷器3的冷却液进口相连。
所述散热水箱Ⅱ5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同中冷器3。
工作过程:对经涡流增压器10增压的空气用水进行换热,且采用逆流换热方式,即在中冷器3中实现水对空气逆流换热,被冷却的空气流入进气歧管2;而获得热量的水先流经发动机1,然后流入散热水箱Ⅱ5中,被散热风扇4冷却,冷却方式为逆流换热,再被循环利用。
首先将水流入中冷器3的细通道侧,然后将空气经涡流增压器10增压,增压的空气走中冷器3的翅片侧,冷却液在中冷器3内通过逆流换热方式把中冷器3翅片侧增压空气的热量带走,并使冷却液温度升高至80℃±2℃(发动机热量不宜全部散掉,若散掉这部分热量就会使这部分热量得不到循环利用,而发动机自身温度过低又不利于低温空气吸热膨胀做功,因此,只须把发动机不断温升的该部分热量带走就可以,而发动机温升一般是6℃-12℃)再进入发动机1,吸收发动机1内温升的那部分热量后,再进入散热水箱Ⅱ5进行散热,通过散热风扇4压入新鲜空气进入散热水箱Ⅱ5散热翅片内获取冷却液的热量,这样就完成冷却液的循环过程;而被冷却的空气经中冷器3空气侧出口通过气管进入至发动机的进气歧管2。(注:该串接循环顺序必须是从散热水箱Ⅱ5出来的最低温度的冷却液最先进入中冷器3,因为发动机进气温度低对提高做功效率和减少NOX排放是有好处的)
实施例2
参照图2,本实施例包括涡流增压器10、发动机1、进气歧管2、中冷器3、散热风扇4、散热水箱Ⅱ5、散热水箱Ⅰ6、冷却液循环泵7,所述中冷器3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细通道结构组成(具体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201210029210.4及201220042482.3),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2相连,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10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Ⅰ6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及冷却液循环泵7与中冷器3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中冷器3的冷却液出口与散热水箱Ⅰ6的冷却液进口相连,形成一个独立的闭路循环,以完成冷却液的循环过程;所述发动机1通过管路分别与散热水箱Ⅱ5的进口、出口相连,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过程。
所述散热水箱Ⅱ5、散热水箱Ⅰ6均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均与中冷器3相同。
工作过程:对经涡流增压器10增压的空气用水进行换热,且采用逆流换热方式,即在中冷器3中实现水对空气逆流换热,被冷却的空气流入进气歧管2;而获得热量的水直接流入散热水箱Ⅰ6中,被散热风扇4冷却,冷却方式为逆流换热,再通过冷却液循环泵7被循环利用;而散热水箱Ⅱ5通过管路单独与发动机2相连,与散热水箱Ⅰ6共用散热风扇4,冷却方式也为逆流换热。
经增压的空气流入中冷器3翅片侧在此释放热量后流出中冷器3,并通过连接气管进入至发动机1的进气歧管2,为发动机1提供较高密度且低温的新鲜空气;而发动机温升那部分热量通过冷却液带出至散热水箱Ⅱ5,冷却液在此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后,再经散热水箱Ⅱ5的出口通过管道进入发动机1,从而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过程。
实施例3
参照图3,本实施例之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包括涡流增压器10、发动机1、进气歧管2、中冷器3、散热风扇4、散热水箱Ⅱ5、消音换热器8,所述中冷器3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细通道结构组成(具体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201210029210.4及201220042482.3),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2相连,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10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8的结构与中冷器3相同;所述中冷器3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消音换热器8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8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发动机1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发动机1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散热水箱Ⅱ5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5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中冷器3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8的翅片侧进口通过管路与出气歧管9相连。
所述散热水箱Ⅱ5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与中冷器3相同。
工作过程:对经涡流增压器10增压的空气用水进行换热,且采用逆流换热方式,即在中冷器3中实现水对空气逆流换热,被冷却的空气流入进气歧管2;而获得热量的水先流入消音换热器8,然后流入发动机1,再流入散热水箱Ⅱ5中,被散热风扇4冷却,冷却方式为逆流换热,再被循环利用;尾气经出气歧管9通过消音换热器8散掉部分热量后排出。
首先把最低温度的冷却液先流入中冷器3,然后流入消音换热器8,再从消音换热器8流入发动机1内,获热后的冷却液最后进入散热水箱Ⅱ5内,在散热风扇4的作用下,冷却液所获得的热量通过新鲜空气带走,而经增压的空气在中冷器3翅片侧被冷却后流入进气歧管2,出气歧管9通过气管道连接至消音换热器8翅片侧(也就是空气侧),尾气通过该消音换热器8散掉部分热量后排出。
实施例4
参照图4,本实施例之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包括涡流增压器10、发动机1、进气歧管2、中冷器3、散热风扇4、散热水箱Ⅱ5、散热水箱Ⅰ6、冷却液循环泵7、消音换热器8、出气歧管9,所述中冷器3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细通道结构组成(具体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201210029210.4及201220042482.3),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2相连,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Ⅰ6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及冷却液循环泵7与中冷器3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中冷器3的冷却液出口与散热水箱Ⅰ6的冷却液进口相连,形成一个独立的闭路循环,以完成冷却液的循环过程;所述消音换热器8的结构同中冷器3,所述发动机1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散热水箱Ⅱ5的进口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5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消音换热器8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8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发动机1的冷却液进口相连,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过程,所述消音换热器8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出气歧管9相连。
所述散热水箱Ⅱ5、散热水箱Ⅰ6均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均与中冷器3相同。
工作过程:对经涡流增压器10增压的空气用水进行换热,且采用逆流换热方式,即在中冷器3中实现水对空气逆流换热,被冷却的空气流入进气歧管2;而获得热量的水直接流入散热水箱Ⅰ6中,被散热风扇4冷却,冷却方式为逆流换热,再通过冷却液循环泵7被循环利用;而散热水箱Ⅱ5通过管路分别与发动机1、消音换热器8相连,与散热水箱Ⅰ6共用散热风扇4,冷却方式也为逆流换热,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过程,尾气经出气歧管9通过消音换热器8散掉部分热量后排出。
本实施例之用降温增压方式提高发动机效率的装置配置优化,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10%以上,减少有害气体排放24%以上,甚至完全消除尾气有害物质排放。
Claims (6)
1. 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包括涡流增压器、发动机、进气歧管、中冷器、散热风扇、散热水箱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微通道或细通道结构组成,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相连,翅片侧的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相连;所述发动机通过管路分别与散热水箱Ⅱ的冷却液进口、中冷器的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中冷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水箱Ⅱ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与中冷器相同。
3.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包括涡流增压器、发动机、进气歧管、中冷器、散热风扇、散热水箱Ⅱ,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散热水箱Ⅰ、冷却液循环泵,所述中冷器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微通道或细通道结构组成,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相连,翅片侧的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Ⅰ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及冷却液循环泵与中冷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中冷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散热水箱Ⅰ的冷却液进口相连,形成一个独立的闭路循环,以完成冷却液的循环过程;所述发动机通过管路分别与散热水箱Ⅱ的进口、出口相连,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水箱Ⅱ、散热水箱Ⅰ均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均与中冷器相同。
5.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包括涡流增压器、发动机、进气歧管、中冷器、散热风扇、散热水箱Ⅱ,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消音换热器,所述中冷器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微通道或细通道结构组成,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相连,翅片侧的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的结构与中冷器相同,也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中冷器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消音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散热水箱Ⅱ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中冷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的翅片侧进口通过管路与出气歧管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与中冷器相同。
6.一种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包括涡流增压器、发动机、进气歧管、出气歧管、中冷器、散热风扇、散热水箱Ⅱ,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散热水箱Ⅰ、冷却液循环泵、消音换热器,所述中冷器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逆流换热式冷却器由相互交替排列的翅片结构与微通道或细通道结构组成,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相连,翅片侧的进口通过管路与涡流增压器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Ⅰ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及冷却液循环泵与中冷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中冷器的冷却液出口与散热水箱Ⅰ的冷却液进口相连,形成一个独立的闭路循环,以完成冷却液的循环过程;所述消音换热器的结构同中冷器,也为逆流换热式冷却器,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散热水箱Ⅱ的进口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消音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相连,所述消音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通过管路与发动机的冷却液进口相连,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过程,所述消音换热器翅片侧的出口通过管路与出气歧管相连;所述散热水箱Ⅱ、散热水箱Ⅰ均为逆流换热式散热器,结构均与中冷器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104044XU CN203175672U (zh) | 2013-03-07 | 2013-03-07 | 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104044XU CN203175672U (zh) | 2013-03-07 | 2013-03-07 | 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175672U true CN203175672U (zh) | 2013-09-04 |
Family
ID=49072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104044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175672U (zh) | 2013-03-07 | 2013-03-07 | 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17567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33124A (zh) * | 2013-03-07 | 2013-06-05 | 刘小江 | 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及方法 |
-
2013
- 2013-03-07 CN CN201320104044XU patent/CN20317567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33124A (zh) * | 2013-03-07 | 2013-06-05 | 刘小江 | 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及方法 |
CN103133124B (zh) * | 2013-03-07 | 2016-08-03 | 湖南农业大学 | 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TE483906T1 (de) | Ein abgasrückführungssystem umfassender verbrennungsmotor | |
CN101603473A (zh) | 运用斯特林发动机的废热回收装置 | |
CN201133280Y (zh) | 一种发动机中冷系统 | |
CN202756083U (zh) | 柴油机用顶置中冷器 | |
AU2010246385A1 (en) | Engine with charge air-cooling system with water fumigation | |
CN202273776U (zh) | 一种柴油发动机的废气再循环结构 | |
CN101956633A (zh) | 用于内燃机的废气再循环系统 | |
CN203175672U (zh) | 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装置 | |
CN211008900U (zh) | 一种egr冷却器 | |
US6976479B1 (en) | Engine with optimized engine charge air-cooling system | |
CN103644030B (zh) | 一种采用介质吸热回能内燃机的太阳能车动力源 | |
CN102889147B (zh) | 发动机高效低排放新型复合热力循环的控制方法 | |
US7591255B2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EGR heat exchanger for it | |
CN103133124B (zh) | 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方法 | |
CN110848048A (zh) | 一种egr冷却器 | |
JPH10220305A (ja) | インタークーラー付きegr装置 | |
CN210564825U (zh) | 一种混流式涡轮增压双缸柴油机废气再循环装置 | |
CN203035335U (zh) | 一种风冷式中冷器 | |
CN209430282U (zh) | 一种满足多级增压冷却的中冷器 | |
RU142536U1 (ru) | Система рециркуляции отработавших газов двигателя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с турбонаддувом | |
CN102943706B (zh) | 一种柴油机中冷器装置 | |
CN202789098U (zh) | 重型柴油机新型复合热力循环联合运行装置 | |
CN206468428U (zh) | 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 | |
CN220748386U (zh) | 一种汽车中冷器进气室耐热装置 | |
CN201003431Y (zh) | 微车十六气门双顶置凸轮气缸盖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04 Termination date: 20150307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