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19638Y - 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19638Y
CN201419638Y CN2009201189903U CN200920118990U CN201419638Y CN 201419638 Y CN201419638 Y CN 201419638Y CN 2009201189903 U CN2009201189903 U CN 2009201189903U CN 200920118990 U CN200920118990 U CN 200920118990U CN 201419638 Y CN201419638 Y CN 20141963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engine
engine
pneumatic
internal combustio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1899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小莉
方奕栋
聂相虹
陈平录
胡军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092011899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1963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1963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1963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系统,旨在提供一种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该系统包括气动发动机和内燃机,储存高压气体的气罐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热交换器、稳压箱和气动发动机;所述内燃机的冷却系统通过管路与水泵和热交换器构成循环回路。本实用新型将内燃机的冷却液通过管路引入热交换器中,用冷却液所携带的热量加热气动发动机进气,在提高气动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同时,降低了内燃机冷却系统的负荷。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匹配设计省去传统内燃机的散热器和冷却风扇,为内燃机冷却系统的简化提供了基础。

Description

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系统,特别是一种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燃油价格的不断飚升和燃油汽车对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使得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发新能源汽车。气动发动机以压缩空气和液氮作为工作介质,在工作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石油,能够实现零排放,是一种发展方向。然而,目前气动发动机面临这能量利用效率低下的技术瓶颈,而采用气动——燃油混合动力可以将气动发动机和内燃机进行有机地结合,形成互补效应。目前,中国专利[CN1398740]及中国专利[CN101225767]所述的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的主要运用是将内燃机的高温排气以及内燃机的燃烧热量用于加热气动发动机的进气,从而达到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目的,然而,传统内燃机30%左右的热量被冷却液带走,而这种模式并没有利用到内燃机冷却液所携带的热量。为了让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同时具有高能量利用率和良好冷却效果,必须设计一种新的混合模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气动发动机和内燃机,储存高压气体的气罐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热交换器、稳压箱和气动发动机;所述内燃机的冷却系统通过管路与水泵和热交换器构成循环回路。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包括内燃机水箱、水箱中的冷却液和内燃机冷却液循环系统。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水泵与内燃机的曲轴相连,由内燃机曲轴带动运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将内燃机的冷却液通过管路引入热交换器中,用冷却液所携带的热量加热气动发动机进气,在提高气动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同时,降低了内燃机冷却系统的负荷。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匹配设计省去传统内燃机的散热器和冷却风扇,为内燃机冷却系统的简化提供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合动力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气动发动机1、内燃机2,储存高压气体的气罐3、热交换器4、稳压箱5、水泵6。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试验系统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气动发动机1和内燃机2,储存高压气体的气罐3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热交换器4、稳压箱5和气动发动机1;所述内燃机2的冷却系统通过管路与水泵6和热交换器4构成循环回路。
通过合理设计热量交换匹配,可省去传统内燃机的散热器和冷却风扇。
传统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工作过程是:水泵由内燃机曲轴带动,水泵将内燃机水箱中的冷却液抽入内燃机的冷却液循环系统中,对内燃机进行冷却并且吸收热量,最后通过散热器流回水箱,冷却液所携带的热量则通过散热器和冷却风扇散发到环境中。本实用新型对在这个结构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冷却液在经过内燃机冷却液循环系统后,通过管路流入换热器,将其所携带的热量通过换热器传递给高压气体,实现对气动发动机的进气加热,之后再通过管路流回水箱。同时,水泵仍然与内燃机曲轴相连,其转速与内燃机曲轴转速成正比关系,即可满足不同工况对换热量的需求。在对高压气体进行加热时,内燃机冷却液就会将其所携带的热量传递给高压气体,因此,这种布置方式就实现了传统内燃机冷却系统中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的作用,采用这种布置方式,就可以省略传统内燃机的冷却风扇和散热器,达到简化内燃机冷却系统的目的。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框架。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一种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气动发动机和内燃机,储存高压气体的气罐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热交换器、稳压箱和气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的冷却系统通过管路与水泵和热交换器构成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包括内燃机水箱、水箱中的冷却液和内燃机冷却液循环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与内燃机的曲轴相连,由内燃机曲轴带动运转。
CN2009201189903U 2009-04-28 2009-04-28 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1963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189903U CN201419638Y (zh) 2009-04-28 2009-04-28 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189903U CN201419638Y (zh) 2009-04-28 2009-04-28 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19638Y true CN201419638Y (zh) 2010-03-10

Family

ID=41806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1899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19638Y (zh) 2009-04-28 2009-04-28 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19638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5998A (zh) * 2011-11-09 2012-06-20 浙江大学 基于冷却水余热多级利用的气动-内燃混合动力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5998A (zh) * 2011-11-09 2012-06-20 浙江大学 基于冷却水余热多级利用的气动-内燃混合动力系统
CN102505998B (zh) * 2011-11-09 2014-04-16 浙江大学 基于冷却水余热多级利用的气动-内燃混合动力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48895B (zh) 基于第三工作介质发电的燃气热泵供能系统
CN101603473A (zh) 运用斯特林发动机的废热回收装置
CN102840026A (zh) 一种利用空气循环回收内燃机废气余热能的系统
US11732619B2 (en) Efficient recycling system for exhaust energy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2748124A (zh) 一种利用内燃机废气余热能实现进气增压的装置
CN205477921U (zh) 一种沼气天然气联合驱动冷热电联供系统
CN103195610B (zh) 基于能量综合回收利用的车用气动-内燃混合动力系统
CN211144758U (zh) 一种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100364798C (zh) 一种压缩空气或液氮-燃油或燃气混合动力汽车
CN111075601A (zh) 一种车用发动机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装置
CN203655395U (zh) 一种低温型有机朗肯循环汽车余热发电设备
CN203285564U (zh) 一种冷热电能源供应系统
CN202073626U (zh) 内燃机废气动力辅助散热装置
CN201246214Y (zh) 增质增压发动机
US20200300147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aste heat utilization system
CN201419638Y (zh) 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
CN109252990B (zh) 满足汽油压燃全工况对进气温度要求的进气温度控制系统
CN101549633A (zh) 气动-燃油混合动力系统
CN110259598A (zh) 一种基于斯特林循环的船舶辅助发电系统
CN205400924U (zh) 一种提高egr发动机能源利用率的系统
CN201448144U (zh) 内燃机新型高效节能装置
CN211116210U (zh) 一种汽车尾气余热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4729187U (zh) 一种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CN102900511A (zh) 工况自适应排气能量回收系统
CN202789098U (zh) 重型柴油机新型复合热力循环联合运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0

Termination date: 201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