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50669U -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50669U
CN203150669U CN2013201996699U CN201320199669U CN203150669U CN 203150669 U CN203150669 U CN 203150669U CN 2013201996699 U CN2013201996699 U CN 2013201996699U CN 201320199669 U CN201320199669 U CN 201320199669U CN 203150669 U CN203150669 U CN 2031506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plate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19966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晓玲
何安轩
殷振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repow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repow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repow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repow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19966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506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506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5066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其包括:卷芯,卷芯由层叠的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膜由内而外卷绕而成;所述隔膜间隔在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固定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正极耳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正极耳伸出在所述卷芯的第一端部外,伸出在所述第一端部的至少两正极耳相互分立;所有所述正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的正极柱固定连接;固定在所述负极片上的负极耳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负极耳伸出在所述卷芯的第二端部外,伸出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至少两负极耳相互分立,所有所述负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负极柱固定连接。应用该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散热性,从而提高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电池的种类很多,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高输出电压、高输出功率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交通、能源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电动工具、电动玩具、模型飞机、电动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灯动力能源已经由于重量重、不环保等问题而不能适应这些设备对动力能源的要求。 
而锂离子电池时目前广泛推广应用的绿色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对于电动工具、电动玩具、模型飞机、电动车应用而言,这些设备具有瞬时连续大电流放电的工作要求,有的甚至要求30摄氏度、35摄氏度放电,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还会要求更高的放电倍率。 
有多个单体电池串联或者并联构成的高倍率锂离子电池组由于具有容量大、重量轻、体积小、无记忆效应、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等特点,其正足部取代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灯动力能源而防范应用于上述的于电动工具、电动玩具、模型飞机、电动车领域。 
在进行本实用新型研究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存在散热不及时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其包括:卷芯,卷芯由层叠的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膜由内而外卷绕而成;所述隔膜间隔在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固定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正极耳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正极耳伸出在所述卷芯的第一端部外,伸出在所述第一端部的至少两正极耳相互分立;所有所述正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的正极柱固定连接;固定在所述负极片上的负极耳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负极耳伸出在所述卷芯的第二端部外,伸出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至少两负极耳相互分立,所有所述负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负极柱固定连接。应用该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散热性,从而提高安全性。 
1、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包括:卷芯, 
所述卷芯由层叠的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膜由内而外卷绕而成; 
所述隔膜间隔在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 
固定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正极耳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正极耳伸出在所述卷芯的第一端部外,伸出在所述第一端部的至少两正极耳相互分立; 
所有所述正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的正极柱固定连接; 
固定在所述负极片上的负极耳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负极耳伸出在所述卷芯的第二端部外,伸出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至少两负极耳相互分立, 
所有所述负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负极柱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有所述正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的正极柱固定连接,具体是: 
在所述正极柱的内端部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有所述正极耳的端部均限位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还套有第一环形金属圈,所有所述正极耳伸进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之间; 
所有所述负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负极柱固定连接,具体是: 
在所述负极柱的内端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所有所述负极耳的端部均限位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还套有第二环形金属圈,所有所述负极耳伸进固定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金属圈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部贯穿伸出在所述正极柱外, 
在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端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固定部,通过所述固定部匹配连接而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与尾端,调整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大小; 
所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部贯穿伸出在所述负极柱外, 
在所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端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固定部,通过所述固定部匹配连接而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与尾端,调整所 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涂覆在在所述正极片的表面的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逐渐变高; 
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涂覆在在所述负极片的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密度逐渐变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厚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厚; 
在所述负极片上涂覆有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厚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为:Y1=A1*X1, 
所述Y1为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 
所述A1为预定的系数, 
所述X1为所述正极片上任一点到所述正极片位于所述卷芯最内端的长度;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为:Y2=A2*X2, 
所述Y2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 
所述A2为预定的系数, 
所述X2为所述负极片上任一点到所述正极片位于所述卷芯最内端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在所述隔膜上的至少一表面还设置有聚偏氟乙烯层。 
附图说明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在所述隔膜上的至少一表面还设置有氧化铝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在所述隔膜上紧贴所述正极片的表面还设置有氧化铝层; 
在所述隔膜上紧贴所述负极片的表面还设置有聚偏氟乙烯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述正极柱为铜块,和/或, 
所述负极柱为铝块。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锂离子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市面上电池的种类很多,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高输出电压、高输出功率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交通、能源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电动工具、电动玩具、模型飞机、电动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灯动力能源已经由于重量重、不环保等问题而不能适应这些设备对动力能源的要求。 
而锂离子电池时目前广泛推广应用的绿色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对于电动工具、电动玩具、模型飞机、电动车应用而言,这些设备具有瞬时连续大电流放电的工作要求,有的甚至要求30摄氏度、35摄氏度放电,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还会要求更高的放电倍率。 
有多个单体电池串联或者并联构成的高倍率锂离子电池组由于具有容量大、重量轻、体积小、无记忆效应、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等特点,其正足部取代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灯动力能源而防范应用于上述的于电动工具、电动玩具、模型飞机、电动车领域。 
在进行本实用新型研究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存在散热不及时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应用该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散热性,从而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包括:卷芯, 
所述卷芯由层叠的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膜由内而外卷绕而成; 
所述隔膜间隔在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 
固定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正极耳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正极耳伸出在所述卷芯的第一端部外,伸出在所述第一端部的至少两正极耳相互分立; 
所有所述正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的正极柱固定连接; 
固定在所述负极片上的负极耳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负极耳伸出在所述卷芯的第二端部外,伸出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至少两负极耳相互分立, 
所有所述负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负极柱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有所述正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的正极柱固定连接,具体是: 
在所述正极柱的内端部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有所述正极耳的端部均限位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还套有第一环形金属圈,所有所述正极耳伸进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之间; 
所有所述负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负极柱固定连接,具体是: 
在所述负极柱的内端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所有所述负极耳的端部均限位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还套有第二环形金属圈,所有所述负极耳伸进固定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金属圈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部贯穿伸出在所述正极柱外, 
在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端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固定部,通过所述固定部匹配连接而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与尾端,调整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大小; 
所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部贯穿伸出在所述负极柱外, 
在所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端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固定部,通过所述固定部匹配连接而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与尾端,调整所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大小。 
可选地,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涂覆在在所述正极片的表面的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逐渐变高; 
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涂覆在在所述负极片的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密度逐渐变高。 
可选地,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厚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厚; 
在所述负极片上涂覆有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厚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厚。 
可选地,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为:Y1=A1*X1, 
所述Y1为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 
所述A1为预定的系数, 
所述X1为所述正极片上任一点到所述正极片位于所述卷芯最内端的长度;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为:Y2=A2*X2, 
所述Y2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 
所述A2为预定的系数, 
所述X2为所述负极片上任一点到所述正极片位于所述卷芯最内端的长度。 
可选地,在所述隔膜上的至少一表面还设置有聚偏氟乙烯层。 
可选地,在所述隔膜上的至少一表面还设置有氧化铝层。 
可选地,在所述隔膜上紧贴所述正极片的表面还设置有氧化铝层; 
在所述隔膜上紧贴所述负极片的表面还设置有聚偏氟乙烯层。 
可选地,所述正极柱为铜块,和/或, 
所述负极柱为铝块。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正极片101、负极片10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正极耳102、负极耳202,且卷绕后正极耳102、负极耳202分别位于独立卷芯的两端部且至少两个分立,而非重叠在一起,有利于提高极耳的散热面积,有利于加速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快速散热。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1提供的正极片的正极耳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1提供的负极片的负极耳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1提供的层叠片的正极耳、负极耳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1提供的层叠片卷绕时的正极耳、负极耳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1提供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卷绕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2提供的正极片、负极片(极耳未画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正极片或者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正极片;102:正极耳;201:负极片;202:负极耳; 
301:正极柱;302:负极柱;401:层叠片;501:卷芯。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其主要包括卷芯501。该卷芯501由层叠的正极片101、负极片102以及隔膜层叠组成层叠片401,然后采用卷针(可以但不限于采用卷绕设备或者人工卷绕),将该层叠片401由内到外沿卷针卷绕,得到卷绕体。 
在层叠片401中,隔膜间隔在正极片101与负极片102之间,从而使在卷芯501中,在任意层正极片101与负极片102之间均间隔有隔膜层。 
参见图1、2、3、4、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在正极片101上的正极耳102为至少两个(如图1中的9个),所有正极耳102伸出在卷芯501的第一端部外,伸出在第一端部的至少两正极耳102相互分立(如图3、4所示)。所有正极耳102均与固定在第一端部的正极柱固定连接。如图5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示意,可以采用螺栓贯穿本段的所有正极耳102而将所有正极耳102固定在正极柱上,对外作为电池的正极。 
固定在负极片102上的负极耳202为至少两个(如图2中的9个),所有负极耳202伸出在卷芯501的第二端部外,伸出在第二端部的至少两负极耳202相互分立(如图3、4所示)。所有负极耳202均与固定在第二端部的负极柱固定连接。如图5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示意,可以采用螺栓贯穿本段的所有负极耳202而将所有负极耳202固定在负极柱上,对外作为电池的负极。 
在本实施例中,正、负极片102极耳的个数a(a=1,2,3…)可以根据电池容量的大小和放电电流的需求来决定, 
正、负极卷绕后分立的极耳个数b(b=1,2,3…)也可以根据电池容量的大小和产生热量的多少来决定。 
由上可见,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正极片101、负极片10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正极耳102、负极耳202,且卷绕后正极耳102、负极耳202分别位于独立卷芯501的两端部且至少两个分立,而非重叠在一起,有利于提高极耳的散热面积,有利于加速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快速散热。 
试验数据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效果,以下分别对本实施例 卷绕锂离子电池以及现有技术的卷绕锂离子电池进行对比试验: 
实施例1:采用52个容量为10Ah卷绕锂离子电池单体进行并联组成锂离子电池组,其结构如本实施例所述。 
对比例1:采用52个容量为10Ah卷绕锂离子电池进行并联组成锂离子电池组,其结构与实施例3的区别主要在于极耳的设计以及极耳的固定方式,具体如图7所示。 
分别对实施例1、对比例1的卷绕锂离子电池组在2C倍率下进行持续放电20分钟,然后10C倍率100秒脉冲放电,分别室温下,在放电过程中不同的时间点(以放电开始时间点为原点)分别用红外温度检测仪,测得该卷绕锂离子电池表面的温度(相对测试点选定为卷芯501侧面的确定一点),得到以下表一的试验数据。 
表一:卷绕锂离子电池表面的温度对比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3290182700101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有利于大大提高锂离子电池组的散热效果,解决锂离子电池热量堆积而无法有效散热的问题。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示意,还可以采用以下的锂离子电池的多分立极耳的固定技术方案: 
在正极柱301的内端部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有正极耳102的端部均限位在第一环形凹槽内,在第一环形凹槽内还套有第一环形金属圈,所有正极耳102伸进固定在第一环形凹槽与第一环形金属圈之间,即在使所有正极耳102深入在第一环形凹槽内后,套入第一环形金属圈,使第一环形金属圈牢牢地将伸入的所有正极耳102压住而避免脱落。 
同理,在负极柱302的内端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所有负极耳202的端部均限位在第二环形凹槽内,在第二环形凹槽内还套有第二环形金属圈, 所有负极耳202伸进固定在第二环形凹槽与第二金属圈之间。即在使所有负极耳202深入在第二环形凹槽内后,套入第二环形金属圈,使第二环形金属圈牢牢地将伸入的所有负极耳202压住而避免脱落。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采用易于实施和装配的结构而牢牢地将沿卷芯501分立的两个甚至多个或者一圈极耳快捷且牢固的固定在极柱上,并且有利于避免极耳在固定过程中由于弯折而折断的问题,且容易装配。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可选示意,第一环形金属圈、第二环形金属环的固定方式可以但不限于采用以下: 
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部贯穿分别伸出在正极柱301外(可以但不限于从其顶部端部伸出或者侧面外周伸出),在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端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固定部,当套上第一环形金属圈后,可以通过固定部匹配连接而连接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与尾端,使其组成一个封闭的环形,并且调整第一环形金属圈的环形大小,使其牢牢地压住正极耳102。 
相应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部贯穿分别伸出在负极柱302外(可以但不限于从其顶部端部伸出或者侧面外周伸出),在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端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固定部,当套上第二环形金属圈后,可以通过固定部匹配连接而连接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与尾端,使其组成一个封闭的环形,并且调整第二环形金属圈的环形大小,使其牢牢地压住负极耳202。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了正极耳102、负极耳202的装配固定方式,使其更加容易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采用铜块作为正极柱301。可以但不限于选用铝块作为负极柱30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与实施例1所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在正极片101的表面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在负极片201上涂覆有负极活性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正极片101上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密度呈非均匀分布,而使正极活性材料在正极片101上的涂覆密度沿卷芯501由内到外而由 低到高变化。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示意,在各处的正极活性材料相同的基础上,可以使正极活性材料在正极片101上的涂覆厚度沿卷芯501由内到外逐渐变厚,从而实现使正极活性材料在正极片101上的涂覆密度沿卷芯501由内到外而由低到高变化。 
参见图6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示意,还可以使正极活性材料在正极片101上的涂覆密度按照以下函数式变化:Y1=A1*X1。其中,Y1为正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A1为预定的系数,X1为正极片101上任一点到正极片101位于卷芯501最内端的长度。 
同理,参见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负极片201上的负极活性材料的密度亦呈非均匀分布,而使负极活性材料在负极片201上的涂覆密度沿卷芯501由内到外而由低到高变化。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示意,在各处的负极活性材料相同的基础上,可以使负极活性材料在负极片201上的涂覆厚度沿卷芯501由内到外逐渐变厚,从而实现使负极活性材料在负极片201上的涂覆密度沿卷芯501由内到外而由低到高变化。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另示意,还可以使负极活性材料在负极片201上的涂覆密度按照以下函数式变化:Y2=A2*X2。其中,Y2为负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A2为预定的系数,X2为负极片201上任一点到负极片201位于卷芯501最内端的长度。 
其中,上述的涂覆密度具体是:在单位涂覆表面上的活性材料质量。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由于本实施例的卷绕锂离子电池中正极片101、负极片201上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沿卷芯501由内到外而由低到高变化,即使位于卷芯501内层的正极片101、负极片201上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较低,位于卷芯501外层的正极片101、负极片201上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较高。从而使在卷芯501外层相对于卷芯501内层的电极材料活性反应相对较大,在卷芯501内层的发热量相对较低,在卷芯501外层的发热量相对较高,有 利于缓解现有技术中热量堆积在卷芯501内部而无法散发出去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散热效果,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稳定性。 
试验数据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效果,以下分别对本实施例卷绕锂离子电池以及现有技术的卷绕锂离子电池进行对比试验: 
实施例2:采用52个容量为10Ah卷绕锂离子电池单体进行并联组成锂离子电池组,正极片101、负极片201上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不均匀,而沿卷芯501由内到外而由低到高变化。 
对比例2:采用52个容量为10Ah卷绕锂离子电池进行并联组成锂离子电池组,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仅在于:正极片101、负极片201上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均匀,且其极耳的设置以及固定方式不同,具体参见图7所示。 
分别对实施例2、对比例2的卷绕锂离子电池组在2C倍率下进行持续放电20分钟,然后10C倍率100秒脉冲放电,分别室温下,在放电过程中不同的时间点(以放电开始时间点为原点)分别用红外温度检测仪,测得该卷绕锂离子电池表面的温度(相对测试点选定为卷芯501侧面的确定一点),得到以下表二的试验数据。 
表二:卷绕锂离子电池表面的温度对比表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3290182700131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有利于大大提高锂离子电池组的散热效果,解决锂离子电池热量堆积而无法有效散热的问题。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其与实施例1以及2的电池的主 要不同点主要在于: 
在本实施例的隔膜上至少一表面(可以但不限于紧贴负极片的表面)还设置有聚偏氟乙烯(又称PVDF)层。 
本发明人在本实用新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隔膜层上涂覆有PVDF层,由于PVDF材料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较强的粘结性,能够加强隔膜与极片的粘结效果,从而提高卷绕电芯在锂离子电池中吸收电解液的能力,有利于降低内阻,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可选示意,或者,可以但不限于在隔膜上的至少一表面(可以但不限于为紧贴正极片的表面)还设置有氧化铝(Al2O3)层。 
本发明人在本实用新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隔膜层上涂覆Al2O3层,由于Al2O3材料在较高温度下可以有效缓解隔膜的热收缩性,防止电池变形,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可选示意,可以但不限于在隔膜的一表面还设置有聚偏氟乙烯(又称PVDF)层,并且在隔膜上另一表面还设置有氧化铝(Al2O3)层。则既可以提高电池的保液能力又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包括:卷芯,
所述卷芯由层叠的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膜由内而外卷绕而成;
所述隔膜间隔在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
固定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正极耳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正极耳伸出在所述卷芯的第一端部外,伸出在所述第一端部的至少两正极耳相互分立;
所有所述正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的正极柱固定连接;
固定在所述负极片上的负极耳为至少两个,所有所述负极耳伸出在所述卷芯的第二端部外,伸出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至少两负极耳相互分立,
所有所述负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负极柱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有所述正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一端部的正极柱固定连接,具体是:
在所述正极柱的内端部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有所述正极耳的端部均限位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还套有第一环形金属圈,所有所述正极耳伸进固定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之间;
所有所述负极耳均与固定在所述第二端部的负极柱固定连接,具体是:
在所述负极柱的内端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所有所述负极耳的端部均限位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还套有第二环形金属圈,所有所述负极耳伸进固定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金属圈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部贯穿伸出在所述正极柱外,
在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端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固定部,通过所述固定部匹配连接而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与尾端,调整所述第一环形金属圈的大小;
所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部贯穿伸出在所述负极柱外,
在所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以及尾端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固定部,通过所述固定部匹配连接而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首端与尾端,调整所述第二环形金属圈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涂覆在在所述正极片的表面的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逐渐变高;
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涂覆在在所述负极片的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密度逐渐变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厚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厚;
在所述负极片上涂覆有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厚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为:Y1=A1*X1,
所述Y1为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
所述A1为预定的系数,
所述X1为所述正极片上任一点到所述正极片位于所述卷芯最内端的长度;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负极片上的涂覆密度沿所述卷芯由内到外逐渐变高,具体是: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所述正极片上的涂覆密度为:Y2=A2*X2,
所述Y2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涂覆密度,
所述A2为预定的系数,
所述X2为所述负极片上任一点到所述正极片位于所述卷芯最内端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在所述隔膜上的至少一表面还设置有聚偏氟乙烯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在所述隔膜上的至少一表面还设置有氧化铝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在所述隔膜上紧贴所述正极片的表面还设置有氧化铝层;
在所述隔膜上紧贴所述负极片的表面还设置有聚偏氟乙烯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所述的卷绕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述正极柱为铜块,和/或,
所述负极柱为铝块。
CN2013201996699U 2013-04-19 2013-04-19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506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1996699U CN203150669U (zh) 2013-04-19 2013-04-19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1996699U CN203150669U (zh) 2013-04-19 2013-04-19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50669U true CN203150669U (zh) 2013-08-21

Family

ID=48978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199669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50669U (zh) 2013-04-19 2013-04-19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5066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9050A (zh) * 2013-04-19 2013-08-21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CN103296315A (zh) * 2013-04-19 2013-09-11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卷绕锂离子电池
CN104659321A (zh) * 2014-07-10 2015-05-27 湖北骆驼蓄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 卷绕铅酸蓄电池
CN114614147A (zh) * 2022-03-16 2022-06-10 三一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圆柱电池及新能源车辆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9050A (zh) * 2013-04-19 2013-08-21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CN103296315A (zh) * 2013-04-19 2013-09-11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卷绕锂离子电池
CN103296315B (zh) * 2013-04-19 2015-07-01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卷绕锂离子电池
CN103259050B (zh) * 2013-04-19 2015-09-23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CN104659321A (zh) * 2014-07-10 2015-05-27 湖北骆驼蓄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 卷绕铅酸蓄电池
CN104659321B (zh) * 2014-07-10 2018-06-26 湖北骆驼蓄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 卷绕铅酸蓄电池
CN114614147A (zh) * 2022-03-16 2022-06-10 三一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圆柱电池及新能源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5040B (zh) 制造组合电池的方法及组合电池
US20110165444A1 (en) sort of li-ion power cell
CN203150669U (zh)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JP6562565B2 (ja) 冷却性能が改善された電池セル
US20220052341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3779579A (zh) 锂电池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相应的锂电池制备方法
CN103259050B (zh) 一种卷绕锂离子电池
CN103296315B (zh) 卷绕锂离子电池
CN108987656A (zh) 电池
WO2019223488A1 (zh) 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电池管理方法及相关装置
CN203205496U (zh) 卷绕锂离子电池
CN102437377A (zh) 卷绕电芯体及软包锂离子电池及极片
CN205231192U (zh) 一种高安全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CN102227031A (zh) 一种具有高倍率放电特性的锂离子电池
CN207282617U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方形铝壳锂离子电池
CN102332604A (zh) 一种高功率锂离子电池
WO2023029002A1 (zh) 负极集流体、含有其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202050030U (zh) 一种具有高倍率放电特性的锂离子电池
CN103427084A (zh) 超低温锂电池的正极浆料及超低温锂电池
CN103762387A (zh) 卷绕式聚合物锂电池的制备方法及卷绕式聚合物锂电池
CN204011580U (zh) 一种带支撑结构的圆柱形聚合物锂电池
CN109103494A (zh) 一种可弯曲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组
CN202259455U (zh) 一种设有电池垫片的卷绕式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WO2023142024A1 (zh) 一种长寿命二次电池及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208690413U (zh) 一种可弯曲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