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47914U - 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147914U CN203147914U CN 201320068583 CN201320068583U CN203147914U CN 203147914 U CN203147914 U CN 203147914U CN 201320068583 CN201320068583 CN 201320068583 CN 201320068583 U CN201320068583 U CN 201320068583U CN 203147914 U CN203147914 U CN 2031479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back casing
- hinged
- plate
- flow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机壳包括前面板和后壳体,后壳体包括顶板、底板、左右侧板和后板,前面板和后壳体之间形成一空腔,该空腔内分隔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设有换热器、风道、贯流风叶、过滤网、扫风叶片、导风叶片和接水盘,另一部分设有控制单元,换热器通过两柔性管与室外机的换热器相连接,且换热器与后壳体铰接或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中与后壳体铰接或滑动连接的换热器可以翻转或移动,柔性管的弹性变形为换热器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使换热器后部的风道不受遮挡,后壳体上设置的支撑结构为换热器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贯流风叶的轴套(及其轴连接)采用可卸结构,便于对导风叶片、扫风叶片和接水盘及风道进行彻底清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清洁内部部件(包括换热器、风道、贯流风叶、接水盘、后壳体,扫风叶片、导风叶片等)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常规的分体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中,通常由前面板、室内换热器、过滤网、后壳体、贯流风叶、出风口的扫风叶片、导风叶片、接水盘和空调器室内控制单元(包括控制线路板,扫风风机和贯流风机)组成,其中接水盘位于换热器和贯流风叶的下方,贯流风叶位于换热器的后下方,换热器与后壳体之间形成风道。
空调的室内机装在室内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后,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都会在其内部聚集繁衍,目前常用的清洁方法主要是打开前面板,对露出的过滤网进行清洁或者直接拆下过滤网进行清洗,除此之外,对前面板、换热器前表面和后壳体的外露表面进行简单清洁。但是,室内机的内部大部分部件,如换热器的后表面、换热器后侧的后壳体前表面、贯流风叶、出风口的扫风叶片、导风叶片、接水盘及风道等却由于遮挡无法进行全部彻底清洁,这些部件经过日积月累往往会积存大量灰尘、细菌和病毒,长期使用不但会污染室内空气,而且会危害家人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现有的室内机中内部组件所处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内部空间局限(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固定的室内换热器和贯流风叶形成的遮挡),进而导致在清洁过程中出现两种情况:
1.只能对过滤网及外露部分进行简单清洁,无法对空调器室内机做高效、彻底和深度清洁;
2.耗时耗力地完全拆除相关部件,清洁之后再重新组装,这种拆卸和重新装配往往会影响空调系统的密封性和室内机部件间的原始配合精度,从而降低空调的运行效率,增大噪声等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在不影响空调密封循环系统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换热器的位置,且便于拆卸贯流风 叶,使得内部部件不被遮挡,可以进行彻底清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所述室内机的机壳包括覆盖在空调正面的前面板和位于空调后部的后壳体,所述后壳体包括顶板、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后板,所述前面板和后壳体之间形成一空腔,该空腔内分隔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设置有换热器、风道、贯流风叶、过滤网、扫风叶片、导风叶片和接水盘,另一部分设置有控制单元,所述换热器通过两柔性管与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相连接,且换热器与后壳体铰接或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贯流风机,该贯流风机通过连轴驱动贯流风叶,所述贯流风叶位于换热器的后下方,该贯流风叶远离贯流风机的一端或者其两端通过组合式轴套和轴承安装在后壳体上,所述组合式轴套包括固定轴套和可卸轴套,所述固定轴套与后壳体固定连接或为一体结构,可卸轴套与固定轴套紧固连接。或者,贯流风叶通过可卸轴套与贯流风机连接。
其中一种较佳的结构,所述换热器的上方与后壳体铰接,换热器的下端以铰接处为中心可向远离后壳体后板的方向翻转。较佳的,所述换热器的两侧板分别与后壳体的左右侧板铰接,且换热器的下端以铰接处为中心可向远离后板的方向翻转;或者,所述换热器的后侧顶部与后壳体的顶板铰接,且换热器的下端以铰接处为中心可向远离后板的方向翻转。
另一种较佳的结构,所述换热器的一侧与后壳体侧板铰接,换热器的另一侧以铰接处为中心可转动。
再一种较佳的结构,所述换热器与后壳体通过相配合的滑块与引导槽滑动连接,换热器可沿引导槽向远离贯流风叶的方向移动。
更加一种较佳的结构,所述换热器通过两摇杆与后壳体组成双摇杆机构,每个摇杆的一端与换热器铰接,另一端与后壳体铰接。
所述换热器与后壳体之间设有支撑件,该支撑件的一端与后壳体铰接,另一端对翻转的换热器形成支撑,或者支撑件的一端与换热器铰接,另一端支撑在后壳体上。
优选的,所述后壳体的左右侧板上各设有一支撑件,该支撑件呈倒L形,其下端与左、右侧板铰接,弯折自由端向靠近换热器侧板的方向延伸,所述换热器的结构件上相对应地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定位孔,当换热器向远离后板的方向翻转打开,所述支撑件以 铰接处为中心转动,其弯折自由端卡入相应的支撑定位孔中对换热器形成不同角度的支撑。所述换热器的两侧板上方各设有一正常定位孔,当换热器处于正常状态时,所述支撑件的弯折自由端卡入换热器的正常定位孔中。
或者优选的,所述后壳体的左右侧板上各设有一杆状的支撑件,该支撑件的下端与左、右侧板铰接,所述换热器的结构件上相对应地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当换热器向远离后板的方向翻转打开,所述支撑件以铰接处为中心转动,其上端卡入相应的定位孔中对换热器形成不同角度的支撑。
或者优选的,所述后壳体的左、右侧板分别通过一气撑结构与换热器相连接,该气撑结构的一端安装在换热器的结构件上,另一端安装在后壳体上。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柔性管呈S形、U形、螺旋管形或曲线形,其长度和形状满足换热器位移所需形变要求。所述一根柔性管的一端连接换热器的入管,另一根柔性管的一端连接换热器的出管,两根柔性管的另一端均穿过后壳体与室外机的换热器相连;所述柔性管与换热器的连接处设有固定衬套,柔性管通过后壳体的位置设有固定衬套。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的入管和出管均靠近换热器与后壳体的铰接处。
本实用新型改变传统室内机中换热器及贯流风叶的安装方式,在不影响空调密封循环系统的前提下,使铰接于后壳体上或与后壳体滑动连接的换热器在清洁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外翻转一定角度或位移一定距离。其次,换热器通过柔性管与室外机的换热器相连接,并且柔性管与换热器连接处以及柔性管通过后壳体处设置有固定衬套,该柔性管的弹性变形为换热器提供一定的翻转或位移空间,使得换热器后部的风道不受遮挡。此外,在后壳体上设置支撑结构,为清洁过程中的换热器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也可以避免换热器的翻转或位移程度超过柔性管所能承受的形变范围。同时,贯流风叶的轴套采用可卸结构,便于拆卸贯流风叶,能够对导风叶片、扫风叶片和接水盘及风道进行彻底清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器处于翻转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器处于翻转状态的正视图;
图3是换热器处于正常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换热器处于正常状态时柔性管的位置示意图;
图5是换热器处于翻转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换热器处于翻转状态时柔性管的位置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贯流风叶与后壳体连接的示意图;
图8是柔性管与固定衬套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为换热器;11为圆柱销;12为支撑定位孔;13为入管;14为出管;2为支撑件;21为圆柱销;3为柔性管;4为后壳体;5为固定衬套;6为可卸轴套;7为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所述室内机的机壳包括覆盖在空调正面的前面板(图中未示出)和位于空调后部的后壳体4,所述后壳体4包括顶板、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后板,所述前面板和后壳体4之间形成一空腔,该空腔内分隔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设置有换热器、风道、贯流风叶、过滤网、扫风叶片、导风叶片和接水盘,另一部分设置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括控制线路板、扫风风机和贯流风机。如图1、图2所示,所述换热器1的上方与后壳体4铰接,且换热器1的下端以铰接处为中心可向远离后壳体后板的方向翻转,所述换热器1通过两柔性管3与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相连接。
柔性管3采用具一定管壁厚度的紫铜波纹管,波纹管外包裹橡胶材料对波纹管塑形并进一步增强波纹管的弹性。由于室内换热器1换热管和室外机的换热管也使用相同的紫铜材质,故管路的连接可使用钎焊或其他形式的密封耐压连接。当然,柔性管3也可直接采用橡胶等耐压密封柔性材料和快速接头的连接方式,只要满足空调系统的密闭耐压工况要求即可。
所述控制单元的贯流风机通过连轴驱动贯流风叶,所述贯流风叶位于换热器1的后下方,该贯流风叶远离贯流风机的一端或者贯流风叶的两端通过组合式轴套和轴承安装在后壳体4上,所述组合式轴套包括固定轴套(如半圆形)和可卸轴套6(相配合的半圆形),其中固定轴套与后壳体4一体注塑或者固定连接,可卸轴套6与固定轴套配合并通过连接件7(如螺钉、连接销)可拆卸地连接,如图7所示,或者通过卡扣或嵌入楔口等配合连接。当然,贯流风叶靠近贯流风机的一端也可以采用沿径向可拆卸式的连 接结构,如贯流风机输出轴与装在贯流风叶中的连轴通过相配合的两套筒连接,所述套筒的一部分可以沿径向拆除,这样可以沿径向直接取出贯流风叶。清洁时,室内机的换热器1翻转打开,卸下连接件7或松脱揳口配合使贯流风叶远离贯流风机的一端打开或同时打开贯流风叶的两端,増加的轴向和/或径向有效空间使贯流风叶可以进一步移动,从而将贯流风叶从连轴上取下,这样就可以分离贯流风叶与贯流风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的两侧板分别与后壳体4的左右侧板通过圆柱销11或铆钉铰接,换热器1的侧板及后壳体4的左右侧板均设有销轴孔,圆柱销11与换热器1的销轴孔过盈配合,与后壳体4的销轴孔间隙配合。当然,使换热器1下端绕铰接中心翻转的其它常见结构均可,如后壳体1的左右侧板一体成型有凸轴,该凸轴伸入换热器的侧板的轴孔内,且凸轴与轴孔之间为间隙配合,保证换热器1可围绕凸轴中心转动。后壳体4的左右侧板上各设有一支撑件2,支撑件2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该支撑件2呈倒L形,其下端通过圆柱销11或铆钉与左、右侧板铰接,弯折自由端向靠近换热器1侧板的方向延伸。所述换热器1的结构件上设有一个支撑定位孔12,如图3、图5所示,当换热器1向远离后板的方向翻转打开,该支撑件2以铰接的圆柱销11为中心转动,其弯折自由端通过弹性变形卡入相应的支撑定位孔12中对换热器1支撑,如图1所示。当然,支撑定位孔1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这样可以对换热器1形成不同角度的支撑。除此之外,换热器1的两侧板上方还可以各设有一正常定位孔,当换热器1处于正常状态时,支撑件2的弯折自由端卡入换热器的正常定位孔中进行限位。
当然,支撑件2也可以为其它形式,如杆状,该杆状支撑件的下端与左、右侧板铰接,相对应地,换热器的结构件上相对应地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当换热器向远离后板的方向翻转打开,所述支撑件以铰接处为中心转动,其上端卡入相应的定位孔中对换热器形成不同角度的支撑。
除了上述结构,换热器1与后壳体4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铰接结构,例如换热器1的后侧顶部与后壳体4的顶板通过铰链连接,后壳体4的左、右侧板分别通过一气撑结构与换热器1相连接,该气撑结构的一端安装在换热器1的结构件上,另一端安装在后壳体4上。当然,也可以采用换热器1的一侧与后壳体4的侧板铰接,换热器1的另一侧以铰接处为中心可转动,或者换热器通过两摇杆与后壳体组成双摇杆机构,每个摇 杆的一端与换热器铰接,另一端与后壳体铰接,这些结构的原理与前述结构相同,故不再赘述。
除了换热器与后壳体之间进行铰接的上述结构外,换热器还可以与后壳体进行滑动连接,如换热器与后壳体通过相配合的滑块和引导槽进行滑动连接,换热器可以沿着引导槽向远离贯流风叶方向移动。当然,换热器移动到一定位置时可以通过支撑件或其它限位结构,如位于引导槽两侧且使滑块嵌入的定位孔等,进行支撑以便对空调室内机内部进行清洁。
所述柔性管呈S形或U形或螺旋管形或曲线形,其长度和形状满足换热器位移所需形变要求。一根柔性管3的一端连接换热器1的入管13,另一根柔性管3的一端连接换热器1的出管14,两根柔性管3的另一端均穿过后壳体4与室外机的换热器相连,如图3、图5所示,换热器1的入管13和出管14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均靠近换热器1与后壳体4的铰接处(即换热器的销轴孔),如图4、图6所示,这样可以把换热器向外翻转时引起的柔性管3的变形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柔性管3与换热器1的连接处设有固定衬套5,柔性管3通过后壳体4的位置也设有固定衬套5,如图3、图5所示,所述固定衬套5选用工程尼龙材料,其与柔性管3为过盈配合,如图8所示。柔性管3两端的固定衬套5之间形成柔性管的变形区域,有利于换热器安装及清洁准备过程中的位置变换,同时固定衬套5可以限定变形区域,从而保证其他区域不产生局部形变导致管路堵塞,泄漏,或者管路内部制冷剂流通面积及流通阻力发生变化。同时固定衬套5可保证室内换热器1的进入管路和输出管路的相对位置避免发生碰撞,引起噪声。靠近室内机换热器1连接端的固定衬套5嵌入翅片中予以固定(或用支架螺钉固定于换热器管上)。柔性管3通过后壳体4处的固定衬套5采用粘接或螺钉或嵌入结构固定。固定衬套5的形状、数量、结构、尺寸和材质以及固定方式和固定位置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只要能限定柔性管位于形变区域中的长度,并能固定两根柔性管的相对位置以及柔性管与室内机换热器及柔性管与后壳体的相对位置即可。
本实用新型改变传统室内机中换热器及贯流风叶的安装方式,在不影响空调密封循环系统的前提下,使铰接于后壳体上或与后壳体滑动连接的换热器在清洁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外翻转一定角度或远离贯流风叶方向位移一定距离。并且,通过后壳体上设置的支撑结构为清洁过程中的换热器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也可以避免换热器的翻 转或位移程度超过柔性管所能承受的形变范围。其次,换热器通过柔性管与室外机的换热器相连接,并且柔性管与换热器连接处以及柔性管通过后壳体处设置有固定衬套,该柔性管的弹性变形为换热器提供一定的翻转空间,使得换热器后部的风道不受遮挡。同时,贯流风叶的轴套采用可卸结构,便于拆卸贯流风叶,能够对导风叶片、扫风叶片和接水盘及风道进行彻底清洁。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换热器与后壳体的连接结构,支撑件的结构及连接方式,柔性管的形状与结构和固定方式及其与换热器的连接方式,以及贯流风叶的固定结构等做出的等效置换和改进,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范畴内。
Claims (10)
1.一种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所述室内机的机壳包括覆盖在空调正面的前面板和位于空调后部的后壳体,所述后壳体包括顶板、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后板,所述前面板和后壳体之间形成一空腔,该空腔内分隔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设置有换热器、风道、贯流风叶、过滤网、扫风叶片、导风叶片和接水盘,另一部分设置有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通过两柔性管与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相连接,且换热器与后壳体铰接或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贯流风机,该贯流风机通过连轴驱动贯流风叶,所述贯流风叶位于换热器的后下方,该贯流风叶远离贯流风机的一端或者其两端通过组合式轴套和轴承安装在后壳体侧板上,所述组合式轴套包括固定轴套和可卸轴套,所述固定轴套与后壳体固定连接或为一体结构,可卸轴套与固定轴套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上方与后壳体铰接,换热器的下端以铰接处为中心可向远离后壳体后板的方向翻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的两侧板分别与后壳体的左右侧板铰接,且换热器的下端以铰接处为中心可向远离后板的方向翻转;
或者,所述换热器的后侧顶部与后壳体的顶板铰接,且换热器的下端以铰接处为中心可向远离后板的方向翻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与后壳体侧板铰接,换热器的另一侧以铰接处为中心可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与后壳体通过相配合的滑块与引导槽滑动连接,换热器可沿引导槽向远离贯流风叶的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通过两摇杆与后壳体组成双摇杆机构,每个摇杆的一端与换热器铰接,另一端与后壳体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或5或6或7所述的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其特 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与后壳体之间设有支撑件,该支撑件的一端与后壳体铰接,另一端对翻转的换热器形成支撑,或者支撑件的一端与换热器铰接,另一端支撑在后壳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的左右侧板上各设有一支撑件,该支撑件呈倒L形,其下端与左、右侧板铰接,弯折自由端向靠近换热器侧板的方向延伸,所述换热器的结构件上相对应地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定位孔,当换热器向远离后板的方向翻转打开,所述支撑件以铰接处为中心转动,其弯折自由端卡入相应的支撑定位孔中对换热器形成不同角度的支撑;所述换热器的两侧板上方各设有一正常定位孔,当换热器处于正常状态时,所述支撑件的弯折自由端卡入换热器的正常定位孔中;
或者,所述后壳体的左右侧板上各设有一杆状的支撑件,该支撑件的下端与左、右侧板铰接,所述换热器的结构件上相对应地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当换热器向远离后板的方向翻转打开,所述支撑件以铰接处为中心转动,其上端卡入相应的定位孔中对换热器形成不同角度的支撑;
或者,所述后壳体的左、右侧板分别通过一气撑结构与换热器相连接,该气撑结构的一端安装在换热器的结构件上,另一端安装在后壳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管呈S形、U形、螺旋管形或曲线形,其中一根柔性管的一端连接换热器的入管,另一根柔性管的一端连接换热器的出管,两根柔性管的另一端均穿过后壳体与室外机的换热器相连;所述柔性管与换热器的连接处设有固定衬套,柔性管通过后壳体的位置设有固定衬套;所述换热器的入管和出管均靠近换热器与后壳体的铰接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068583 CN203147914U (zh) | 2013-02-06 | 2013-02-06 | 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068583 CN203147914U (zh) | 2013-02-06 | 2013-02-06 | 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147914U true CN203147914U (zh) | 2013-08-21 |
Family
ID=48975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068583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47914U (zh) | 2013-02-06 | 2013-02-06 | 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14791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15398A (zh) * | 2013-02-06 | 2013-05-22 | 薛康 | 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 |
CN108981001A (zh) * | 2018-08-22 | 2018-12-11 |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调节器 |
-
2013
- 2013-02-06 CN CN 201320068583 patent/CN20314791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15398A (zh) * | 2013-02-06 | 2013-05-22 | 薛康 | 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 |
CN103115398B (zh) * | 2013-02-06 | 2015-12-16 | 薛康 | 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 |
CN108981001A (zh) * | 2018-08-22 | 2018-12-11 |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调节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15398B (zh) | 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1156672B (zh) | 接管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03147914U (zh) | 便于内部清洁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7275959A (zh) | 一种具有针对性定向冷却功能的散热型电力柜 | |
CN201753970U (zh) | 滑板式管路护圈及空调室内机 | |
CN206247587U (zh) | 一种导风板组件及含有其的落地式空调器 | |
CN205579754U (zh) | 正出风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8469068B (zh) | 一种竖向壁挂空调室内机 | |
CN101307947A (zh) |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排风口结构 | |
CN113915718A (zh) | 一种可内外循环消毒杀菌新风净化的系统 | |
CN205807700U (zh) | 空调机组 | |
CN208671169U (zh) | 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 |
CN200975750Y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230875U (zh) | 一种风口转换装置及空调器 | |
CN208566873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3231411U (zh) | 空调机室内机 | |
CN214664790U (zh) | 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风机盘管机组 | |
CN208294841U (zh) | 蜗壳、离心风机和空调器 | |
CN208186813U (zh) | 热交换设备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7922392U (zh) | 一种全新风顶置空调 | |
CN205332372U (zh) | 一种风管机及其室内机 | |
CN218673250U (zh) | 一种自动清灰管式换热器 | |
CN101726082A (zh) | 窗式空调器的室内面板 | |
CN201992772U (zh) | 自动反冲洗热量回收装置 | |
CN203605354U (zh) | 旋转式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16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