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99813U -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99813U
CN203099813U CN 201220742723 CN201220742723U CN203099813U CN 203099813 U CN203099813 U CN 203099813U CN 201220742723 CN201220742723 CN 201220742723 CN 201220742723 U CN201220742723 U CN 201220742723U CN 203099813 U CN203099813 U CN 2030998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flame holder
collection powder
powder flame
spo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74272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江平
刘新华
闫润生
孙广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of CAS
Priority to CN 20122074272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998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998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9981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该燃烧器包括喷口、分流隔板和两个以上的集粉稳焰器;分流隔板倾斜设置于所述喷口的中部,且分流隔板的两端和喷口的外壳体连接;喷口由分流隔板分隔开为淡侧气流通道和浓侧气流通道,浓侧气流通道沿气流流向的流通截面积逐渐增大,集粉稳焰器位于浓侧气流通道侧;集粉稳焰器的后端横截面为喷口边缘至中心逐渐缩小的阶梯状结构,且每个阶梯设有分流堰。本实用新型可以推迟淡粉气流和浓粉气流的混合,提高解耦燃烧的效果;且具有结构简单、维护容易、可以和任意一种煤粉浓缩装置对接、灵活性较高和对不同炉型和燃用不同煤种的适应性强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粉燃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 
背景技术
在煤粉燃烧的实际应用中,随着煤粉空气混合物在燃烧阶段的燃烧温度和氧浓度的提高,煤粉更易快速、充分燃尽,烟气中飞灰可燃物(未燃尽碳和CO)的含量降低,但同时高温富氧又会使燃烧过程中生成的NOx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煤粉空气混合物在燃烧阶段的燃烧温度和氧浓度越低越有利于抑制氮氧化物NOx生成,但煤粉更不易燃尽。因而,解除煤粉燃烧的飞灰可燃物与NOx的耦合排放问题是燃烧技术上长期存在的技术难点。 
解耦燃烧技术可以实现解除煤炭燃烧的飞灰可燃物与NOx的耦合排放关系,是同时降低飞灰可燃物和NOx排放的有效方法。其机理是:将煤炭燃烧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煤炭在很高的还原性气氛下发生热解、气化和燃烧,充分利用煤炭自身的热解和气化产物将燃料型NOx转化为更为稳定的N2;第二阶段创造高温富氧但不产生热力型NOx的环境,再确保煤炭的充分燃尽。 
解耦燃烧抑制NOx排放的关键过程,在燃烧初期热解气化产生的挥发份氮的转化过程,该过程主要在一次风内部、二次风混合前的较小空间范围进行,一次风与二次风混合后即开始燃尽阶段。该过程是属于微观上的分级燃烧,机理不同于宏观上的空气分级燃烧,解耦燃烧的还原剂充分利用了热解气化产物,反应活性更高。 
目前,根据解耦燃烧原理已开发了多种解耦燃烧器,专利“一种浓侧分级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20569682.X)公开了一种煤粉解耦燃烧器,该燃烧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包括喷口1、分流隔板2以及集粉稳焰器3;其将煤粉浓缩与稳燃功能集于一体,不仅可以提高解耦燃烧的效果,结构也较为简单,可以和任意一种煤粉浓缩装置对接,灵活性较高,对燃用不同煤种的适应性增强。但该燃烧器仍有些不足,比如,浓侧煤粉气流流经集粉稳焰器后,虽然使得风粉得到进一步分离,得到超浓煤粉气流和次浓煤粉气流两部分,但浓侧煤粉气流仅两侧局部进行了风粉分离,分离出的风都也集中汇入进中部的次浓煤粉气流中,使得次浓煤粉气流的煤粉浓度较分离前降低,显然不利于抑制NOx生成;其次,超 浓煤粉气流和次浓煤粉气流两部分没有分离开流动,而是紧密相连,在流动中混合较快,必然降低了再次浓淡分离抑制NOx生成的效果。另外,该燃烧器的浓粉侧和淡粉侧距离也较近,浓粉气流与淡粉气流混合也较快。特别是对于贫煤和无烟煤,挥发分浓度较低,析出较慢,还原性气氛时间缩短是十分不利于抑制NOx生成的。还有,煤粉气流流经集粉稳焰器时,被集粉稳焰器收集的煤粉大多集中于集粉稳焰器的表面,随着气流受挤压向侧向与浓粉气流分离开流动时,会将部分汇集的煤粉带到低浓度区,从而降低了集粉稳焰器分离风粉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该燃烧器通过将煤粉气流中部分气流和汇集的煤粉分离开流动,来增加煤粉气流的煤粉浓度,不仅煤粉浓缩效果好、浓粉气流加热速度快,而且推迟了浓粉气流和淡粉气流的混合,结构也进一步简化,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喷口1、分流隔板2和不少于两个的集粉稳焰器3。其中,分流隔板2倾斜设置于喷口1的中部,且分流隔板2的上下两端(即垂直于气流方向的安装端)和喷口1的外壳体连接;喷口1由分流隔板2分隔开为淡侧气流通道5和浓侧气流通道6共两个气流通道。沿气流方向,集粉稳焰器3后端的横截面为由喷口1边缘至中心逐渐缩小的阶梯状结构。 
所述集粉稳焰器3位于浓侧气流通道6一侧;所述分流隔板2为倾斜布置,使得分流隔板2与喷口1的壳体围成的浓侧气流通道6沿气流流向的流通截面积逐渐增大;分流隔板2可对淡侧气流进行导向,使淡侧气流偏离浓侧气流流动,推迟二者的混合。 
优选的,所述的分流隔板2沿气流方向的后端距喷口外壳体的后端留有距离,以增加高温烟气回流的距离;分流隔板2沿气流方向的后端截面面积大于前端,且后端截面为波形等不规则形状,以增大炉膛高温烟气的回流量,以及增大煤粉气流与炉膛高温烟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烟气对气流的加热速度。 
煤粉气流流经集粉稳焰器时,由于集粉稳焰器后端的阶梯形结构,使得气流受到挤压偏转,与惯性较大的煤粉分流,在该通道内形成靠近喷口外壳体的外侧气流煤粉浓度更高、流速更快,靠近喷口内中心的煤粉浓度和流速呈相应降低的阶梯式分布;由于集粉稳焰器的前端在外侧形成更大的回流空间,从炉膛回流的热烟气量更大,而且外侧超浓煤粉气流更容易和热烟气相接触,因而外侧超浓煤粉气流受加 热的强度更高,煤粉热解气化和燃烧速度更高。 
优选的,所述集粉稳焰器3的数目为两个,该集粉稳焰器3的整体横截面呈扁锥形,沿气流方向,前端截面小,后端截面大;两个集粉稳焰器3的外侧面与喷口1连接,内侧面靠近分流隔板2;两个集粉稳焰器3的斜侧面相对,斜侧面之间设有通流的空间;两个集粉稳焰器3沿气流方向的后端距喷口外壳体的后端留有距离,以增加集粉稳焰器3后部高温烟气回流的距离。 
作为上述方案的又一改进,两个集粉稳焰器3沿气流方向的后端距喷口外壳体的后端距离可以不相同,这样可以重点保障后端距喷口外壳体的后端距离较大的一个集粉稳焰器3后部的烟气回流能力,并避免另一个集粉稳焰器3后部在喷口产生结焦。 
作为上述方案的又一改进,两个集粉稳焰器3的大小尺寸、形状和沿气流方向的后端截面大小可以不同,这样可以重点保障一个尺寸较大的集粉稳焰器3斜侧面的集粉浓缩效果和其后部的烟气回流能力。 
优选的,所述集粉稳焰器的大小尺寸、形状和沿气流方向的后端截面大小不完全相同。 
作为上述方案的又一改进,集粉稳焰器3的斜侧面的每一个阶梯面靠近分流隔板2一侧都设有分流堰4;所述分流堰4为沿气流方向较长、在气流方向随集粉稳焰器3的阶梯面和相应的斜面弯曲的长条状结构;所述各分流堰4的一个侧壁沿长度方向紧贴连接在集粉稳焰器3的阶梯面和相应的斜面;所述各分流堰4可以阻挡紧贴集粉稳焰器3的阶梯面和相应的斜面的煤粉随气流流向分流隔板2一侧。 
优选的,所述集粉稳焰器的斜侧面的每一个阶梯面和相应的斜面靠近分流隔板一侧设有分流堰。 
作为上述方案的又一改进,所述分流堰4的靠近集粉稳焰器3的截面增高方向一侧(远离分流隔板2一侧)的侧壁为沿气流方向向集粉稳焰器3的截面增高方向一侧倾斜,将贴近集粉稳焰器3表面的气流导向集粉稳焰器3的截面增高方向一侧(远离分流隔板2一侧),由于分流堰4横向汇集了集粉稳焰器3在竖向收集的煤粉,并将部分气流在竖向挤向中部,进一步浓缩提高了靠近集粉稳焰器3斜侧面和分流堰4的倾斜的侧壁一侧的煤粉气流的煤粉浓度,使该气流浓缩成为煤粉浓度更高一级的超超浓煤粉气流;同时该超超浓粉气流位于气流横截面的外角部,加之分流堰4后形成烟气回流并增大了气流边界卷吸面积,使得该气流更易卷吸更多的高温热烟气,因而对于低挥发份的难燃煤种,该气流可成为着火的稳定火焰,大大改善燃烧器的稳燃能力;分流堰4的导向作用还可使更多的煤粉与淡粉气流流动方向的夹角 增大,推迟了二者的混合,有利于抑制NOx的生成。作为上述方案的又一改进,集粉稳焰器3的斜侧面的每一个阶梯面和相应的斜面上横向间隔地布置有多个分流堰4,各分流堰4可以阻挡紧贴集粉稳焰器3的斜侧面的煤粉随气流流向分流隔板2一侧,使得浓粉气流在各阶梯面间的浓度分布呈现明显的阶梯性,同时在各阶梯面内的浓度分布更为均匀;由于高挥发份的煤种的挥发份含量高、热解析出快,在燃烧初期不需要超浓度的煤粉气流就可形成强还原性燃烧气氛,同时燃烧初期有适量的氧化反应才能实现先氧化后还原的解耦燃烧的效果,因而该方案对于高挥发份的煤种更为适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的燃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煤粉进入喷口1后,经过相对设置的一对集粉稳焰器时,由于斜面的挤压作用,空气偏向喷口内中部流动,煤粉由于惯性作用,直行的煤粉气流的浓度提高,形成浓煤粉气流。 
2)煤粉经过相对设置的集粉稳焰器时,由于该一对集粉稳焰器后端的阶梯形结构,阶梯高的气流受挤压大,在该通道内形成靠近喷口外壳体的外侧气流煤粉浓度更高、流速更快,靠近喷口内中心的煤粉浓度和流速呈相应降低的阶梯式分布,该一对集粉稳焰器的前端在外侧形成更大的回流空间,从炉膛回流的热烟气量更大,外侧浓煤粉气流受加热的强度更高。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还可以和其他煤粉浓缩装置对接,从而实现对煤粉的进一步浓缩,得到浓侧再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所述煤粉中的浓侧气流和淡侧气流分别经喷口1的浓粉通道和淡粉通道,进入炉膛燃烧。 
优选的,所述燃烧器和外部煤粉浓缩装置连接,所述外部煤粉浓缩装置中的浓侧气流和淡侧气流分别进入所述浓侧气流通道6和所述淡侧气流通道5。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步骤1)和2)包括以下子步骤: 
11)煤粉气流流经外部煤粉浓缩装置后,分为浓侧气流和淡侧气流;浓侧气流进入所述喷口1的浓侧气流通道6,由于相对设置的集粉稳焰器的斜面的挤压作用,该浓侧气流中的部分空气偏向喷口内中部流动,煤粉由于惯性作用,直行的浓煤粉气流的浓度进一步提高,形成超浓煤粉气流;被挤压分流出的气流携带部分煤粉形成次浓煤粉气流。 
21)侧壁倾斜的分流堰将贴近集粉稳焰器表面的气流导向集粉稳焰器的截面增高方向一侧,分流堰横向汇集了集粉稳焰器3在竖向收集的煤粉,并将部分气流在竖向挤向中部,进一步浓缩提高了靠近集粉稳焰器3斜侧面和分流堰的倾斜的侧壁 一侧的煤粉气流的煤粉浓度,使该气流浓缩成为煤粉浓度更高一级的超超浓煤粉气流;同时该超超浓煤粉气流的边界卷吸面积大,易卷吸更多的高温热烟气,成为着火的稳定火焰;分流堰的倾斜侧壁使更多的煤粉与淡粉气流流动方向的夹角增大,进而推迟二者的混合。 
22)超超浓煤粉气流和超浓煤粉气流急速升温,超浓煤粉发生快速热解、气化,挥发分氮比例大幅提高,超浓煤粉气流的含氧量极低,煤热解气化后的挥发分中还原性物质多,因而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分氮大多生成稳定的N2;超浓粉气流的挥发分燃烧后,相继与次浓粉气流和淡粉气流逐步混合燃烧,由于浓煤粉中的焦炭已相继燃烧,对氧气的消耗增大,致使淡粉气流与浓粉气流混合后燃烧仍处于贫氧环境下,同时受焦炭的催化还原作用,因而焦炭氮转化为NOx的比率很低。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经燃烧器,浓粉、淡粉的挥发分氮以及煤粉焦炭氮燃烧转化为N2后,及时补充二次风,让煤粉发生高温富氧反应,延长在炉膛充分燃烧的时间,从而充分燃尽,降低烟气中飞灰可燃物、CO的含量,实现了粉煤的解耦燃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的突出特点: 
1、浓粉气流的全部都通过集粉稳焰器再分流浓缩,可使靠近炉膛一侧的更多的煤粉气流达到超浓的状态。由于分流隔板的倾斜布置,使得浓侧气流分流出的气流可偏向淡粉侧的空间流动,即增加了浓侧风粉分离的效果,也降低了喷口的压降;同时,由于分流隔板对淡粉气流的导流和浓侧被挤压气流向淡粉侧的偏转运动,可以推迟淡粉气流和浓粉气流的混合,从而提高了解耦燃烧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集粉稳焰器的每一个阶梯面设有的分流堰,可以阻挡经惯性分离出、紧贴集粉稳焰器斜侧面的煤粉随气流流向淡粉侧,从而实现风粉分流,提高了浓侧超浓煤粉气流的煤粉的浓度。 
分流堰4远离分流隔板2一侧的侧壁沿气流方向向远离分流隔板2的一侧倾斜,横向汇集了集粉稳焰器3在竖向收集的煤粉,进一步提高了被横向挤压的靠近分流堰4和集粉稳焰器3斜面一侧的煤粉气流的煤粉浓度,使该超浓气流浓缩成为煤粉浓度更高的一级超超浓煤粉气流;同时该浓粉气流位于气流横截面的外角部,加之分流堰4后形成烟气回流并增大了气流边界卷吸面积,使得该气流更易卷吸更多的高温热烟气,因而对于低挥发份的难燃煤种,该气流可成为着火的稳定火焰,大大改善燃烧器的稳燃能力;分流堰4的导向作用还可使更多的煤粉与淡粉气流反向流动,推迟了二者的混合,有利于抑制NOx的生成。 
集粉稳焰器每一个阶梯面上也可间隔地布置有多个分流堰4,可使得浓粉气流在 各阶梯面间的浓度分布呈现明显的阶梯性,同时在各阶梯面内的浓度分布更为均匀,对于高挥发份的煤种更为适宜,这也有利于提高最靠近喷口壳体的一级煤粉气流(没有上一级的煤粉流入)的煤粉浓度,提高解耦燃烧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两个集粉稳焰器的大小尺寸、形状和距炉膛距离都可以不相同,这样可以重点保障一个集粉稳焰器的集粉浓缩效果和后部的烟气回流能力,并避免另一个集粉稳焰器后部在喷口产生结焦。 
4、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结构简单,维护容易。由于可以和任意一种煤粉浓缩装置对接,灵活性较高,对不同炉型和燃用不同煤种的适应性增强。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含有集粉稳焰器的解耦燃烧器结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煤粉解耦燃烧器的结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煤粉解耦燃烧器的结构俯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煤粉解耦燃烧器的结构右视剖视图。 
附图标识 
1、喷口;2、分流隔板;3、集粉稳焰器;4、分流堰;5、淡侧气流通道;6、浓侧气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浓侧分级的煤粉解耦燃烧器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仅用作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不是限制。 
如图2所示,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该燃烧器包括喷口1和两个集粉稳焰器3,沿气流方向,集粉稳焰器3后端的横截面为由喷口1边缘至中心逐渐缩小的阶梯状结构。所述燃烧器喷口1的中部设置有较厚的分流隔板2,分流隔板2的上下两端与喷口外壳体连接。如图3所示,喷口1由分流隔板2分隔开为淡侧气流通道5和浓侧气流通道6共两个气流通道,所述一对集粉稳焰器3位于通浓侧气流通道6一侧;所述分流隔板2为倾斜布置,使得分流隔板2与喷口1的壳体围成的浓侧气流通道6沿气流流向的流通截面积逐渐增大;分流隔板2可对淡侧气流进行导向,使淡侧气流偏离浓侧气流流动,推迟二者的混合。 
分流隔板2沿气流方向的后端距喷口外壳体的后端留有距离,以增加高温烟气回流的距离;分流隔板2沿气流方向的后端截面面积大于前端,且后端截面为波形等不规则形状,以增大炉膛高温烟气的回流量,以及增大煤粉气流与炉膛高温烟气 的接触面积,提高烟气对气流的加热速度。 
如图4所示,集粉稳焰器3的整体横截面呈扁锥形,沿气流方向,前端截面小,后端截面大;两个集粉稳焰器3的外侧面与喷口1连接,内侧面靠近分流隔板2;两个集粉稳焰器3的斜侧面相对,斜侧面之间设有通流的空间;两个集粉稳焰器3沿气流方向的后端距喷口外壳体的后端留有距离,以增加集粉稳焰器3后部高温烟气回流的距离。 
两个集粉稳焰器3沿气流方向的后端距喷口外壳体的后端距离不相同,这样可以重点保障后端距喷口外壳体的后端距离较大的一个集粉稳焰器3后部的烟气回流能力,并避免另一个集粉稳焰器3后部在喷口产生的结焦。 
两个集粉稳焰器3的大小尺寸、形状和沿气流方向的后端截面大小也可以不同,这样可以重点保障一个尺寸较大的集粉稳焰器3斜侧面的集粉浓缩效果和其后部的烟气回流能力。 
作为上述方案的又一改进,集粉稳焰器3的斜侧面的每一个阶梯面靠近分流隔板2一侧都设有分流堰4;分流堰4为沿气流方向较长、在气流方向随集粉稳焰器3的阶梯面和相应的斜面弯曲的长条状结构;各分流堰4的一个侧壁沿长度方向紧贴连接在集粉稳焰器3的阶梯面和相应的斜面;各分流堰4可以阻挡紧贴集粉稳焰器3的阶梯面和相应的斜面的煤粉随气流流向分流隔板2一侧。 
作为上述方案的又一改进,分流堰4的靠近集粉稳焰器3的截面增高方向一侧(远离分流隔板2一侧)的侧壁为沿气流方向向集粉稳焰器3的截面增高方向一侧倾斜。 
作为上述方案的又一改进,集粉稳焰器3的斜侧面的每一个阶梯面上间隔地布置有多个分流堰4,各分流堰4可以阻挡紧贴集粉稳焰器3的斜侧面的煤粉随气流流向分流隔板2一侧,使得浓粉气流在各阶梯面间的浓度分布呈现明显的阶梯性,同时在各阶梯面内的浓度分布更为均匀。 
利用上述装置进行的煤粉解耦燃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煤粉进入喷口1后,经过相对设置的一对集粉稳焰器时,由于斜面的挤压作用,空气偏向喷口内中部流动,煤粉由于惯性作用,直行的煤粉气流的浓度提高,形成浓煤粉气流; 
2)煤粉经过相对设置的集粉稳焰器时,由于该一对集粉稳焰器后端的阶梯形结构,阶梯高的气流受挤压大,在该通道内形成靠近喷口外壳体的外侧气流煤粉浓度更高、流速更快,靠近喷口内中心的煤粉浓度和流速呈相应降低的阶梯式分布,该一对集粉稳焰器的前端在外侧形成更大的回流空间,从炉膛回流的热烟气量更大, 外侧浓煤粉气流受加热的强度更高。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还可以和其他煤粉浓缩装置对接,从而实现对煤粉的进一步浓缩,得到浓侧再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所述煤粉中的浓侧气流和淡侧气流分别经喷口1的浓粉通道和淡粉通道,进入炉膛燃烧。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步骤1)和2)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11)煤粉气流流经外部煤粉浓缩装置后,分为浓侧气流和淡侧气流;浓侧气流进入所述喷口1的浓侧气流通道6,由于相对设置的集粉稳焰器的斜面的挤压作用,该浓侧气流中的部分空气偏向喷口内中部流动,煤粉由于惯性作用,直行的浓煤粉气流的浓度进一步提高,形成超浓煤粉气流;被挤压分流出的气流携带部分煤粉形成次浓煤粉气流。 
21)侧壁倾斜的分流堰将贴近集粉稳焰器表面的气流导向集粉稳焰器的截面增高方向一侧,分流堰横向汇集了集粉稳焰器3在竖向收集的煤粉,并将部分气流在竖向挤向中部,进一步浓缩提高了靠近集粉稳焰器3斜侧面和分流堰的倾斜的侧壁一侧的煤粉气流的煤粉浓度,使该气流浓缩成为煤粉浓度更高一级的超超浓煤粉气流;同时该超超浓煤粉气流的边界卷吸面积大,易卷吸更多的高温热烟气,成为着火的稳定火焰;分流堰的倾斜侧壁使更多的煤粉与淡粉气流流动方向的夹角增大,进而推迟二者的混合。 
22)超超浓煤粉气流和超浓煤粉气流急速升温,超浓煤粉发生快速热解、气化,挥发分氮比例大幅提高,超浓煤粉气流的含氧量极低,煤热解气化后的挥发分中还原性物质多,因而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分氮大多生成稳定的N2;超浓粉气流的挥发分燃烧后,相继与次浓粉气流和淡粉气流逐步混合燃烧,由于浓煤粉中的焦炭已相继燃烧,对氧气的消耗增大,致使淡粉气流与浓粉气流混合后燃烧仍处于贫氧环境下,同时受焦炭的催化还原作用,因而焦炭氮转化为NOx的比率很低。 
当装置包含分流堰时,超超浓煤粉气流和超浓煤粉气流急速升温,发生快速热解、气化,在强还原性气氛下燃烧,之后,相继与次浓粉气流和淡粉气流逐步混合继续在还原性气氛下燃烧,燃烧过程使得大部分挥发分氮和焦炭氮生成稳定的N2。 
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经燃烧器,浓粉、淡粉的挥发分氮以及煤粉焦炭氮燃烧转化为N2后,及时补充二次风,让煤粉发生高温富氧反应,延长在炉膛充分燃烧的时间,从而充分燃尽,降低烟气中飞灰可燃物、CO的含量,实现了粉煤的解耦燃烧。 
煤粉气流流经集粉稳焰器时,由于集粉稳焰器后端的阶梯形结构,使得气流受 到挤压偏转,与惯性较大的煤粉分流,在该通道内形成靠近喷口外壳体的外侧气流煤粉浓度更高、流速更快,靠近喷口内中心的煤粉浓度和流速呈相应降低的阶梯式分布;由于集粉稳焰器的前端在外侧形成更大的回流空间,从炉膛回流的热烟气量更大,而且外侧超浓煤粉气流更容易和热烟气相接触,因而外侧超浓煤粉气流受加热的强度更高,煤粉热解气化和燃烧速度更高。 
此外,淡粉侧也可采用与浓粉侧相同的结构形式,以提高淡粉侧的燃烧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喷口1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其具体形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方案的实施。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比如将集粉稳焰器数目变为3个或者更多个,这些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喷口、分流隔板和两个以上的集粉稳焰器;
所述分流隔板倾斜设置于所述喷口的中部,且所述分流隔板的上下两端和所述喷口的外壳体连接;所述喷口由分流隔板分隔开为淡侧气流通道和浓侧气流通道,所述浓侧气流通道沿气流流向的流通截面积逐渐增大,所述集粉稳焰器位于浓侧气流通道侧;
沿气流方向,所述集粉稳焰器后端的横截面为由喷口边缘至中心逐渐缩小的阶梯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隔板沿气流方向的后端与喷口外壳体的后端留有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隔板沿气流方向的后端截面面积大于前端截面面积,且后端截面为不规则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粉稳焰器的数目为两个,所述集粉稳焰器的横截面呈扁锥形,沿气流方向,前端截面小,后端截面大;所述集粉稳焰器的外侧面与喷口连接,内侧面靠近分流隔板;两个集粉稳焰器的斜侧面相对,斜侧面之间设有通流的空间;两个集粉稳焰器沿气流方向的后端和喷口外壳体的后端留有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粉稳焰器沿气流方向的后端距喷口外壳体的后端距离不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粉稳焰器的大小尺寸、形状和沿气流方向的后端截面大小不完全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粉稳焰器的斜侧面的每一个阶梯面和相应的斜面靠近分流隔板一侧设有分流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堰的靠近集粉稳焰器的截面增高方向一侧的侧壁沿气流方向向集粉稳焰器的截面增高方向一侧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粉稳焰器的斜侧面的每一个阶梯面和相应的斜面上横向间隔地布置有多个分流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和外部煤粉浓缩装置连接,所述外部煤粉浓缩装置中的浓侧气流和淡侧气流分别进入所述浓侧气流通道和所述淡侧气流通道。
CN 201220742723 2012-12-28 2012-12-28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0998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42723 CN203099813U (zh) 2012-12-28 2012-12-28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42723 CN203099813U (zh) 2012-12-28 2012-12-28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99813U true CN203099813U (zh) 2013-07-31

Family

ID=48851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742723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099813U (zh) 2012-12-28 2012-12-28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9981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2763A (zh) * 2012-12-28 2013-04-24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
CN107152678A (zh) * 2016-03-02 2017-09-12 山西三合盛节能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2763A (zh) * 2012-12-28 2013-04-24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
CN103062763B (zh) * 2012-12-28 2015-06-03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
CN107152678A (zh) * 2016-03-02 2017-09-12 山西三合盛节能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
CN107152678B (zh) * 2016-03-02 2019-08-30 山西三合盛节能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8724B (zh) 煤热解层燃装置及其燃烧方法
CN102297421B (zh) 一种w型火焰解耦燃烧炉及解耦燃烧方法
CN102620291B (zh) 低氮氧化物排放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煤粉解耦燃烧方法
CN202546811U (zh) 一种复合炉拱和复合二次风结构
CN103234196A (zh) 一种前置煤气化层燃装置及其燃烧方法
CN102563614A (zh) 一种预燃式机械炉排解耦燃烧炉及其燃烧方法
CN102297425B (zh) 一种煤粉解耦燃烧器及其解耦燃烧方法
CN104266217A (zh) 一种层燃炉多路径脱硝系统及其脱硝方法
CN203099813U (zh)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
CN102679390B (zh) 一种协同控制氮氧化物生成的复合炉拱和复合二次风结构
CN101358730B (zh) 具有布置于上下炉膛交汇处的w型火焰锅炉燃尽风装置的锅炉
CN201137933Y (zh) 低NOx煤粉浓淡节油燃烧器
CN201983253U (zh) 一种新型生物质直燃锅炉
CN202303346U (zh) 一种低排放高效层燃燃烧装置
CN205227306U (zh) 一种浓淡分级的煤粉低氮燃烧器
CN202452487U (zh) 一种浓侧分级的煤粉解耦燃烧器
CN202338901U (zh) 一种集粉浓缩的煤粉燃烧器
CN103062763B (zh) 一种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
CN201875703U (zh) 一种煤粉燃烧器及煤粉锅炉
CN103123110B (zh) 一种集粉浓缩的煤粉燃烧器及燃烧方法
CN201448818U (zh) 生物质固体燃料蒸汽锅炉
CN205504972U (zh) 一种增强分流增浓的煤粉解耦燃烧器
CN103185338B (zh) 一种浓侧分级的煤粉解耦燃烧器及燃烧方法
CN209147149U (zh) 反烧燃煤炉及其二次配风装置
CN203116018U (zh) 一种适应多燃料大范围变工况正压烘炉烧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60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603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