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02192U - 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002192U CN203002192U CN 201220735706 CN201220735706U CN203002192U CN 203002192 U CN203002192 U CN 203002192U CN 201220735706 CN201220735706 CN 201220735706 CN 201220735706 U CN201220735706 U CN 201220735706U CN 203002192 U CN203002192 U CN 2030021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ste gas
- filter core
- hydrogen peroxide
- lower house
- oil recov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s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它包括润滑油回收系统(10)和废气净化系统(20),润滑油回收系统(10)包括下壳体(11)、上壳体(12)和滤芯(13),在下壳体(11)端部设置了进气口(A)和回流口(B);废气净化系统(20)包括净化筒和回收盒(25),在净化筒内设置了活性碳颗粒,从真空泵排气孔(G)排出的混合油气通过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11)的进气口(A)而进入本实用新型的废气分解装置内,润滑油通过滤芯(13)吸附后回流至真空泵(30),过氧化氢废气通过活性碳颗粒吸附分解为氧气和水,从而完成油气的分离,实现润滑油的回用和过氧化氢废气的净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菌设备,尤其是一种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具体是一种适用于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的油气分离及废气分解装置,属于消毒灭菌设备技术领域,归属于国际专利分类号A61L。
背景技术
在医学领域,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尤为重要,其灭菌方法一般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低温灭菌方法主要适用于对热或湿敏感的医疗器械,当今最具优势且最普及的对医疗器械进行低温消毒灭菌的方法为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具体方法是将待灭菌的医疗器械放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设备的灭菌仓内,在灭菌仓内近似于真空的低气压环境中,使过氧化氢在低温状态下汽化并等离子化,从而对置于其中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在其灭菌过程中需要多次使用真空泵对灭菌仓内的气体进行抽吸,以降低灭菌仓内的气压,从而让过氧化氢液体在低温状态下汽化,并需要使用真空泵将过氧化氢气体抽吸进灭菌仓及管道式医疗器械的内腔,实现低温灭菌,灭菌结束后还需要使用真空泵将灭菌仓内的废气抽出,即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在工作时,需要频繁使用真空泵将灭菌仓内的空气或过氧化氢废气抽走,这些被抽走的气体均被真空泵先抽进真空泵内,经过真空泵内部循环后再经过真空泵的排气口排出,由于功能上的需要,现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的真空泵均采用油润滑型真空泵,在真空泵内含有大量的液态真空润滑油,真空泵在工作的时候温度会升高,且抽吸进真空泵的空气或废气的温度通常均超过50℃,在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真空泵内的部份润滑油将汽化并随着废气而被排出,即从真空泵的排气孔排出的废气中就不但包括了从灭菌仓内抽吸来的空气和过氧化氢废气,还不可避免的含有气态润滑油,这些被误排出的气态润滑油如果任由其排出,不但会污染环境,让灭菌室内产生大量油气,还会让真空泵内的润滑油逐渐减少,影响其正常工作,乃至损坏真空泵。同时,从真空泵排气口排出的未被分解的残留过氧化氢废气如果不经处理,同样会污染环境并可能威胁设备操作人员的健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设备在废气排放方面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它包括润滑油回收系统和废气净化系统,润滑油回收系统包括下壳体、上壳体和滤芯,在下壳体端部设置了进气口和回流口;废气净化系统包括净化筒和回收盒,在净化筒内设置了活性碳颗粒,从真空泵排气孔排出的混合油气通过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的进气口而进入本实用新型的废气分解装置内,润滑油通过滤芯吸附后回流至真空泵,过氧化氢废气通过活性碳吸附分解为氧气和水,从而完成油气的分离,实现润滑油的回用和过氧化氢废气的净化。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包括润滑油回收系统和废气净化系统,其结构特点为:润滑油回收系统包括下壳体、上壳体和滤芯,在下壳体端部设置了进气口和回流口,滤芯呈柱状且其外径小于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径,滤芯安装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腔中;废气净化系统包括净化筒和回收盒,在净化筒内设置了活性碳颗粒,回收盒设置在净化筒的下端,润滑油回收系统的上部和废气净化系统的上部连通,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的进气口与真空泵的排气孔连接,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的回流口与真空泵的回流孔连接,从真空泵的排气孔排出的混合废气通过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的进气口而进入润滑油回收系统滤芯的轴孔内。
上述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在润滑油回收系统的下壳体内设置了定位环与支架,定位环的内腔与进气口相通,滤芯嵌套安装在下壳体内的定位环上,使用螺钉穿过滤芯底端的连接孔而将滤芯固定在下壳体内的支架上,滤芯的内孔与定位环的内腔及进气口均同轴且相通。
上述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在滤芯与下壳体底面的接触部位设置了密封垫,密封垫呈环形,采用橡胶或塑料材料制作。
上述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使用螺钉或卡箍将润滑油回收系统的下壳体和上壳体连接成一体,在其连接部位设置了密封圈。
上述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废气净化系统的净化筒分为上管和下管两部分,在上管上设置了连接管,通过该连接管将废气净化系统与润滑油回收系统连通,在上管和下管内分别设置了隔挡,并在隔挡上开设了多个直径小于活性碳颗粒的透气孔,上管内的隔挡设置在连接管的下面,下管内的隔挡设置在下管的下端,在两个隔挡之间的净化筒内腔中填充了活性碳颗粒。
上述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将回收盒连接在废气净化系统净化筒的下端,回收盒的内径等于或大于净化筒的内径,连接后,净化筒的下端面与回收盒的上端面之间留有可供气体排出的间隙。
上述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在润滑油回收系统的下壳体内壁与滤芯外壁之间的空腔内设置了冷凝罩,在冷凝罩上开设了多个贯穿通孔。
上述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润滑油回收系统和废气净化系统,均竖直安装在真空泵的上方,滤芯及净化筒的轴心线均与水平面垂直。
上述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滤芯采用空心结构,一端开口,滤芯的过滤层使用高分子无纺布材料制作,透气而不透水。
上述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使用螺钉或卡箍将净化筒的上管和下管连接成一体,在其连接部位设置了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在真空泵的上方设置了由润滑油回收系统和废气净化系统组成的废气分解装置,润滑油回收系统的上部和废气净化系统的上部连通,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的进气口与真空泵的排气孔连接,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的回流口与真空泵的回流孔连接,从真空泵的排气孔排出的混合油气通过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的进气口而进入润滑油回收系统的滤芯孔内,由于滤芯的过滤层采用无纺布高分子纳米材料制作,透气而不透水,故只有小分子的过氧化氢气体和普通空气可以通过,而大分子的油就不能通过,这样,大分子的润滑油便附着在滤芯上,并在重力作用下,在滤芯上自上而下流动至下壳体的回流口内,再通过真空泵的回油孔而流回真空泵继续使用,小分子的过氧化氢废气通过滤芯排出,并经润滑油回收系统和废气净化系统上部的连接管而进入到废气净化系统内,过氧化氢废气经过净化筒内的活性碳颗粒的过滤分解,即转化为氧气和水,其分解后的水便滴入废气净化系统的回收盒内,氧气直接排至室内,从而完成油气的分离,实现润滑油的回用和过氧化氢废气的分解净化。
本实用新型在润滑油回收系统的下壳体内设置了定位环与支架,定位环的内腔与进气口相通,滤芯嵌套安装在下壳体内的定位环上,设置该定位环的有益效果是为了对滤芯在下壳体内的安装进行导向和定位,以确保滤芯的内孔与定位环的内腔和进气口均同轴且相通;设置支架的有益效果是为了用螺钉和垫片将安装到位的滤芯固定在下壳体内的支架上;在滤芯与下壳体底面的接触部位设置密封垫,为了让滤芯端面与下壳体底面保持密闭,防止混合气体从该接触处泄漏。本实用新型的滤芯采用空心管状结构,其一端开口,另一端的连接孔在用螺钉和垫片将滤芯固定在下壳体内的支架上时亦被完全封堵,以确保从真空泵排气孔排出的混合油气只能从滤芯一端的开口进入,并只能通过滤芯内腔的圆周壁排出。
本实用新型将润滑油回收系统的壳体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是为了方便在壳体内拆装和更换滤芯,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部位设置密封圈是为了保持上、下壳体连接部位的密闭,防止油气从其连接处泄漏,使用螺钉或卡箍的连接方式既可以为其连接处施加足够的连接压力,又方便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将废气净化系统的净化筒分为上管和下管两部分,也是为了方便在管内填装和更换活性碳颗粒,在上管的上部设置了连接管,是因为气体的特性是向上流动,在润滑油回收系统中向上流动的气体通过在净化筒上端设置的连接管而进入到废气净化系统,通过该连接管将废气净化系统与润滑油回收系统连通。在上管和下管内分别设置了隔挡,并在隔挡上开设了若干直径小于活性碳颗粒的透气孔,将活性碳颗粒设置在两个隔挡之间的净化筒内腔中,其有益效果是既可以防止活性碳颗粒被倒吸进润滑油回收系统中或掉入回收盒内,又利于废气从透气孔中穿行。
本实用新型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将回收盒连接在废气净化系统净化筒的下端,回收盒的内径等于或大于净化筒的内径,设置回收盒是为了接收过氧化氢废气经过活性碳颗粒分解后而转化为的水滴。在净化筒的下端面与回收盒的上端面之间留有间隙,是为了将过氧化氢废气经过活性碳颗粒分解后转化为的氧气通过此间隙而向外排出。
本实用新型在润滑油回收系统的下壳体内壁与滤芯外壁之间的空腔内设置冷凝罩,是因为滤芯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极少量的油气将穿透滤芯的过滤层而进入到下壳体内壁与滤芯外壁之间的空腔里,当设置了该冷凝罩后,进入该空腔内的少量油气将会遇上冷凝罩而被冷却成液态,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冷凝罩壁自上而下流动至下壳体的回流口内,再通过真空泵的回油孔而流回真空泵内以供继续使用,同时冷凝罩还可以防止滴落在滤芯外壁与壳体内壁之间的已液化的润滑油再被气化;在冷凝罩上开设多个贯穿通孔,是为了让过氧化氢废气能穿过该通孔而进入到废气净化系统的连接管内。
本实用新型的润滑油回收系统和废气净化系统均竖直安装在真空泵的上方,是因为竖直安装既可以让附着在滤芯上的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滴落及流回到真空泵内,又可以让气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流动通过连接管而进入到废气净化系统内,通过净化分解后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也将滴落于设置在净化筒下端的回收盒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基本结构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到真空泵上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润滑油回收系统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废气净化系统的剖视图。
图1至图5中,10为润滑油回收系统、20为废气净化系统、11为润滑油回收系统的下壳体、12为润滑油回收系统的上壳体、13为滤芯、14为冷凝罩、15为密封垫、16为密封圈、17为卡箍、21为隔挡、22为净化筒上管、23为净化筒下管、24为连接管、25为回收盒、30为真空泵
A为下壳体的进气口、B为下壳体的回流口、C为下壳体的定位环、D为下壳体的支架、G为真空泵的排气孔、K为真空泵的回流孔、M为真空泵的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竖直安装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的真空泵上,包括润滑油回收系统10和废气净化系统20,其润滑油回收系统10由下壳体11、上壳体12、滤芯13和冷凝罩14组成,下壳体11、上壳体12和冷凝罩14均由不锈钢材料制作,在下壳体11的端部设置了进气口A和回流口B,其进气口A与真空泵30的排气孔G连接,回流口B与真空泵30的回流孔K连接。滤芯13呈柱状,采用空心结构,其一端开口,滤芯13的过滤层使用高分子无纺布材料制作,透气而不透水,滤芯13的外径小于上壳体12和下壳体11的内径并安装在上壳体12和下壳体11的内腔中;在下壳体11内设置了定位环C与支架D,在支架D的端部开设了一螺纹孔,定位环C的内腔与下壳体11的进气口A相通,滤芯13嵌套安装在下壳体11内的定位环C上,定位环C能对滤芯13在下壳体11内的安装进行导向和定位,以确保滤芯13的内孔与定位环C的内腔及下壳体11的进气口A均同轴且相通;使用螺钉穿过滤芯13底端的连接孔而将滤芯13固定在下壳体内的支架D上,由于滤芯13为空心管状结构,其一端开口,另一端的连接孔在用螺钉和垫片将滤芯13固定在下壳体内的支架上时亦被完全封堵,从而确保从真空泵30的排气孔G中排出的混合油气只能从滤芯13一端的开口进入滤芯13的轴孔内,并只能通过滤芯13内腔的圆周壁排出。在滤芯13与下壳体11底面的接触部位设置了环形的密封垫15,密封垫15的内径大于定位环C的外径,密封垫15采用橡胶材料制作,以保证滤芯13端面与下壳体11底面接触处的密闭,防止混合气体从该接触处泄漏。冷凝罩14设置在下壳体11内壁与滤芯13外壁之间的空腔内,在冷凝罩14上开设了多个贯穿通孔(图中未示出),在此处设置冷凝罩14的作用是因为滤芯13使用一段时间后如未及时更换,可能会有极少量的油气将穿透滤芯13的过滤层而进入到下壳体11内壁与滤芯13外壁之间的空腔里,进入该空腔内的少量油气将会在此处遇上冷凝罩14而被冷却成液态,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冷凝罩14的罩壁自上而下流动至下壳体11的回流口B内,再通过真空泵30的回油孔K而流回真空泵30内以供继续使用,同时冷凝罩14还可以防止滴落在滤芯13外壁与壳体11内壁之间的已液化的润滑油再被气化;在冷凝罩14上开设的多个贯穿通孔可以让过氧化氢废气穿过该通孔而进入到废气净化系统20的连接管24内。使用卡箍17将润滑油回收系统10的下壳体11和上壳体12连接成一体,为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在上壳体12与下壳体11的连接部位还设置了密封圈16,以防止油气从其连接处泄漏,卡箍连接方式既可以为其连接处施加足够的连接压力,又方便安装和拆卸。
废气净化系统20包括净化筒和回收盒25,净化筒分为上管22和下管23,在上管22上设置了连接管24,净化筒上管22、下管23、连接管24和回收盒25均由不锈钢材料制作,连接管24的一端焊接在净化筒上管22的上部,连接管24的另一端焊接在润滑油回收系统上壳体12的上部,通过连接管24将废气净化系统20与润滑油回收系统10连通,在上管22和下管23内分别设置了不锈钢材料制成的隔挡21,上管22内的隔挡21设置在连接管24的下面,下管23内的隔挡21设置在下管的下端,在两个隔挡21之间的净化筒内腔中填满了活性碳颗粒,在两个隔挡21上还开设了多个直径小于活性碳颗粒的透气孔(图中未示出),以防止活性碳颗粒被倒吸进润滑油回收系统10中或掉入回收盒25内,同时又利于废气从透气孔中穿行。回收盒25设置在净化筒下管23的下端,在回收盒25的中央设置了螺柱,在下管23的隔档中心对应设置了螺纹孔,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将回收盒25连接在净化筒下管23的下端,回收盒25的内径大于净化筒23的内径,连接后,净化筒23的下端面与回收盒25的上端面之间留有5毫米的间隙。同样使用卡箍17将净化筒的上管22和下管23连接成一体,并同样在其连接部位设置密封圈16,以防止净化筒内的气体从连接处泄漏。
当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设备在工作时,其灭菌仓内的空气或过氧化氢废气经真空泵30的抽吸而从真空泵30的进气孔M而被抽进真空泵30内,这些需要抽出的气体经过真空泵内部循环后再经过真空泵30的排气孔G排出,当然,本实施方式仍然采用现今主流的油润滑型真空泵,在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真空泵内的部份润滑油将汽化并随着废气而被排出,即从真空泵的排气孔G中排出的废气不但包括了从灭菌仓内抽吸来的空气和过氧化氢废气,还包含有气态润滑油,由于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11的进气口A与真空泵30的排气孔G连通,这样从真空泵30的排气孔G排出的混合油气便通过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11的进气口A而进入到润滑油回收系统中的滤芯13的轴心孔内,由于滤芯13的过滤层采用无纺布高分子纳米材料制作,透气而不透水,故只有小分子的过氧化氢气体和普通空气可以通过,而大分子的油就不能通过,这样,大分子的润滑油便附着在滤芯13的滤纸上,并在重力作用下,在滤芯13上自上而下流动至下壳体11的回流口B内,由于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的回流口B与真空泵30的回流孔K连通,故从滤芯13上滴下的润滑油便通过真空泵30的回油孔K而流回到真空泵30内,以供继续使用。小分子的过氧化氢废气能通过滤芯13排出,并经润滑油回收系统10和废气净化系统20上部的连接管24而进入到废气净化系统20的净化筒内,过氧化氢废气经过净化筒内的活性碳颗粒的过滤分解,即转化为氧气和水,其分解后的水便滴入废气净化系统20的回收盒25内,由于净化筒下管23的下端面与回收盒25的上端面之间留有5毫米的间隙,故过氧化氢废气经过活性碳颗粒分解后转化为的氧气便能通过此间隙而向外排出,从而完成油气的分离,实现润滑油的回用和过氧化氢废气的分解净化。
Claims (10)
1.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包括润滑油回收系统(10)和废气净化系统(20),其特征在于:润滑油回收系统(10)包括下壳体(11)、上壳体(12)和滤芯(13),在下壳体(11)端部设置了进气口(A)和回流口(B),滤芯(13)呈柱状且其外径小于上壳体(12)和下壳体(11)的内径,滤芯(13)安装在上壳体(12)和下壳体(11)的内腔中;废气净化系统(20)包括净化筒和回收盒(25),在净化筒内设置了活性碳颗粒,回收盒(25)设置在净化筒的下端,润滑油回收系统(10)的上部和废气净化系统(20)的上部连通,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11)的进气口(A)与真空泵的排气孔(G)连接,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11)的回流口(B)与真空泵的回流孔(K)连接,从真空泵的排气孔(G)排出的混合废气通过润滑油回收系统下壳体(11)的进气口(A)而进入润滑油回收系统的滤芯(13)的轴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润滑油回收系统的下壳体(11)内设置了定位环(C)与支架(D),定位环(C)的内腔与进气口(A)相通,滤芯(13)嵌套安装在下壳体(11)内的定位环(C)上,使用螺钉穿过滤芯(13)底端的连接孔而将滤芯(13)固定在下壳体(11)内的支架(D)上,滤芯(13)的内孔与定位环(C)的内腔及进气口(A)均同轴且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滤芯(13)与下壳体(11)底面的接触部位设置了密封垫(15),密封垫(15)呈环形,采用橡胶或塑料材料制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螺钉或卡箍(17)将润滑油回收系统的下壳体(11)和上壳体(12)连接成一体,在其连接部位设置了密封圈(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
废气净化系统(20)的净化筒分为上管(22)和下管(23)两部分,在上管(22)上设置了连接管(24),通过该连接管(24)将废气净化系统(20)与润滑油回收系统(10)连通,在上管(22)和下管(23)内分别设置了隔挡(21),并在隔挡(21)上开设了多个直径小于活性碳颗粒的透气孔,上管(22)内的隔挡(21)设置在连接管(24)的下面,下管(23)内的隔挡(21)设置在下管(23)的下端,在两个隔挡(21)之间的净化筒内腔中填充了活性碳颗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将回收盒(25)连接在废气净化系统(20)净化筒的下端,回收盒(25)的内径等于或大于净化筒的内径,连接后,净化筒的下端面与回收盒(25)的上端面之间留有可供气体排出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润滑油回收系统(10)的下壳体内壁与滤芯(13)外壁之间的空腔内设置了冷凝罩(14),在冷凝罩(14)上开设了多个贯穿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润滑油回收系统(10)和废气净化系统(20),均竖直安装在真空泵(30)的上方,滤芯(13)及净化筒的轴心线均与水平面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滤芯(13)采用空心结构,一端开口,滤芯(13)的过滤层使用高分子无纺布材料制作,透气而不透水。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螺钉或卡箍(17)将净化筒的上管(22)和下管(23)连接成一体,在其连接部位设置了密封圈(1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735706 CN203002192U (zh) | 2012-12-28 | 2012-12-28 | 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735706 CN203002192U (zh) | 2012-12-28 | 2012-12-28 | 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002192U true CN203002192U (zh) | 2013-06-19 |
Family
ID=48593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735706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002192U (zh) | 2012-12-28 | 2012-12-28 | 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00219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07708A (zh) * | 2012-12-28 | 2013-04-03 | 成都老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 |
CN106029217A (zh) * | 2014-03-06 | 2016-10-12 | 应用材料公司 | 等离子体前级热反应器系统 |
-
2012
- 2012-12-28 CN CN 201220735706 patent/CN203002192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07708A (zh) * | 2012-12-28 | 2013-04-03 | 成都老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 |
CN103007708B (zh) * | 2012-12-28 | 2014-07-30 | 成都老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 |
CN106029217A (zh) * | 2014-03-06 | 2016-10-12 | 应用材料公司 | 等离子体前级热反应器系统 |
US10920315B2 (en) | 2014-03-06 | 2021-02-16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Plasma foreline thermal reactor system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051432U (zh) | 一种废气的复合床处理设备 | |
CN203002192U (zh) | 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 | |
CN103007708B (zh) | 一种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废气分解装置 | |
CN204723791U (zh) | 干、湿废气净化双塔 | |
CN108579346A (zh) | 一种废气多级过滤处理装置 | |
CN204307497U (zh) | 气相物喷淋冷却分离装置 | |
CN204051324U (zh) | 一种连续重整装置用气液聚结器 | |
CN107185362B (zh) | 一种危化品泄漏应急处理装置 | |
CN103239976A (zh) | 一种去除由污水处理带来挥发性气体的简易装置 | |
CN207192958U (zh) | 一种油田采出水处理装置 | |
CN205598842U (zh) | 一种次氯酸钙生产中氯气处理装置 | |
CN205435346U (zh) | 工业废气回收净化装置 | |
CN207562616U (zh) | 活塞式泵或压缩机中部腔体内的废气液混合物处理装置 | |
CN212894002U (zh) | 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9060775U (zh) | 一种环保型工业废气净化装置 | |
CN204607791U (zh) | 一种焓差补偿式净化扩容汽化器 | |
CN205323531U (zh) | 一种集装箱式低浓度有机废气净化处理装置 | |
CN212467602U (zh) | 恶臭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 |
CN208660736U (zh) | 降低马来酸氯苯那敏蒸馏温度的真空装置 | |
CN107715646A (zh) | 活塞式泵或压缩机中部腔体内的废气液混合物处理装置 | |
CN216191220U (zh) | 活性炭过滤器 | |
CN103182233B (zh) | 一种沥青烟气净化方法及装置 | |
CN218741131U (zh) | 碳纤维除油器 | |
CN210814673U (zh) | 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的水洗塔 | |
CN212746478U (zh) | 一种催化燃烧前的废气调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730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