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01151U - 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 - Google Patents

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01151U
CN203001151U CN 201220399022 CN201220399022U CN203001151U CN 203001151 U CN203001151 U CN 203001151U CN 201220399022 CN201220399022 CN 201220399022 CN 201220399022 U CN201220399022 U CN 201220399022U CN 203001151 U CN203001151 U CN 203001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dibular
molar
type
cheek
backtee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9902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22039902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01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01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0115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其包括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其中上颌后牙具有平面状的面来作为下领后牙的接触的平台与全部接触的范围,并且下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排列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其特征在于,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中的至少一个的颊尖比舌尖高,并且颊尖顶为矩形平面。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的使用效果好且制造成本低,能够保持总义齿稳定性,提高戴牙初期的咀嚼效率,并且能够被应用于有偏侧咀嚼的患者;此外,所述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具有足够的穿透食物的能力,为在计算机上进行CAD/CAM排牙奠定了基础。

Description

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2
型人造后牙。
背景技术
人有28或32颗牙齿,因龋病、牙周炎等原因,很多人在中老年后,牙齿陆续脱落或拔除而成为无牙颌患者,便需要戴总义齿来行使咀嚼功能并维持美观与发音,总义齿由对应于人的28颗牙齿的各个人造牙组成,其中人造后牙包括8颗上颌前磨牙和磨牙、以及8颗下颌前磨牙和磨牙。在上下颌后牙咬合接触后形成的相互接合关系称为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3
目前所采用的人造牙通常是模仿人的真牙的解剖外形根据平衡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4
理论而制成的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5
型的人造牙。实用新型专利CN2778225Y也披露了一种新型人造牙,其相对于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6
型更适用于剩余牙槽嵴产生重度吸收后的无牙颌患者所需戴的总义齿,该实用新型专利的全部内容作为参考引入本文中。
剩余牙槽嵴的骨吸收规律为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累积性的表现,一般可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RRR I度-IV度),剩余牙槽嵴吸收后并不停止,会继续在颌骨产生吸收、但颌骨不会被完全吸收掉。无牙颌后的时间越长、剩余牙槽嵴吸收越严重,即由RRRI度、II度变为III度、IV度。对于其中RRR I度、II度的患者,继续应用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7
型与平衡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8
理论效果一般不错。但对于RRR III度、IV度患者,调查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松动、疼痛、功能不良这三大问题,79%的人不满意。
由此针对患者已设计开发出了多种改良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9
型(例如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10
型等),其相对于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11
型的优势不仅从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中可以观察到,也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然而,在长期的应用中发现,不同的改良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12
型既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其相应的局限。这就如同不可能有一种药可以包治百病一样,一种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113
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患者的无牙颌状态一直在变化,一位患者的一生也不应只使用一种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1
型。所以,医生应该同时能够应用多种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2
型以适应不同患者不同使其的不同情况,在对总义齿尤其在对担负着咀嚼的主要任务的人造后牙的选择与应用中应该扬长避短。根据患者需要,对某种改良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3
型进行再改良或者进一步的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无论是在应用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4
型还是在应用不同的改良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5
型时,一直都存在以下四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
1.关于咀嚼效率的问题
对于RRR III度、IV度无牙颌患者,通常较多地接受价格相对较为昂贵的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6
型总义齿。这类无牙颌患者的无牙颌史较长,曾有过多副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7
型总义齿修复史。旧义齿松动、疼痛、功能不良、反复修改仍然效果欠佳。不要说数月,哪怕数周能够在不疼的状态下进食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这些患者做了线性型总义齿后,如果要和解剖型总义齿比较修复效果,应从咀嚼面积(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10
型总义齿的咀嚼面积要小于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11
型总义齿)、产生疼痛次数与持续时间/周期、松动度、咀嚼效率和骨吸收量/周期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代表功能的咀嚼效率不能孤立地确定,而应与松动度、疼痛次数、骨吸收量和咀嚼面积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对于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12
型总义齿而言,当义齿引起溃疡后疼得不能再戴时进行测试的咀嚼效率为零;二两次疼痛之间的状态较好的某一时间如进行测试,咀嚼效率又会很高。对于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13
型总义齿而言,戴牙初期的咀嚼效率相对于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14
型总义齿较低,但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15
型总义齿本身稳定性好,适应期短,可能只需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而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16
型总义齿的适应期一般为三个月。如果一副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17
型总义齿某日测得的咀嚼效率为90%,戴牙的四个月内造成了三次溃疡,停戴合计达16天;而另一副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218
型总义齿同日测试的咀嚼效率为84%,戴用半年未造成一次疼痛。那么是哪一副型总义齿的功能好呢?这说明目前口腔医学研究中所用的咀嚼效率测试方法只能说明是某一时间断面上的结构,而要想代丧患者日常生活的功能状态,则需要一种类似“积分”效果的测试方法才行。该测试方法的含义是:需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能代表日常生活的时间周期内,对涵盖大多数日常食用的不同食物进行测试,才真正有代表意义。也只有这样进行的比较,在不同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1
型之间的结构才有对比价值。如果有这样的方法来测试,毫无疑问线性型总义齿的“积分”咀嚼效率会高于解剖型总义齿,时间越长差异越明显。遗憾的是目前世界上尚无公认可行的这种测试方法。
然而在临床经验中,提高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4
型总义齿在戴牙初期的咀嚼效率对于某些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她们在戴牙初期对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5
型略低于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6
型的哪怕一点点的咀嚼效率都十分敏感。如果能提高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7
型总义齿在戴牙初期的咀嚼效率,使其不低于甚至高于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8
型总义齿的咀嚼效率,则患者戴牙即能达到较高的功能恢复,可防止患者因心理问题而使修复失败,意义重大。因此,需要对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9
型再进行进一步地改良。
2.关于偏侧咀嚼的问题
偏侧咀嚼作为一种不良咀嚼习惯,在天然牙列及无牙颌患者中均会出现,只不过天然牙列时较易于做出诊断。无牙颌患者的偏侧咀嚼可能有多种原因:第一、真牙列时有偏侧咀嚼,戴用总义齿时也出现了偏侧咀嚼,这是真正的偏侧咀嚼;第二、真牙列时存在咀嚼惯用侧,总义齿修复后保留了原习惯,但由于人造牙的不耐磨逐渐成为了偏侧咀嚼,在有偏侧咀嚼的总义齿患者中,这应该占大多数;第三、是制作的错误引起的,如错误的颌位关系未发现,组织面一侧的压疼未纠正,一侧侧方接触不良未调改,患者不得不用单侧咀嚼而形成不该有的偏侧咀嚼。当一位患者前来就诊时,医生如何将三者区分开是一个问题。总义齿唯一可纠正的偏侧咀嚼是第三种,但如果区分不开时,如何应对前两种偏侧咀嚼又是一个问题。总义齿不得不在正中关系位建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11
而对于有偏侧咀嚼的患者,究竟应该在偏斜位还是在正中关系位建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12
一直是全世界悬而未解的问题。
改良型是用另一种思路来处理该问题的:靠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14
型的宽容度在正中关系位与偏斜位之间建立起无障碍通道。但不同的改良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15
型宽容度不同,对偏斜的耐受量也不同。在目前已知的所有型中,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17
型是宽容度最大的。因此,对于有较大偏斜量的患者来说,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18
型是较为合适的选择。但是,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19
型总义齿的咀嚼要靠近远中方向的刃切割与舌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320
台的挤压来完成。有偏侧咀嚼时,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1
型最大的优点是:只要偏斜量不超出对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2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3
平面的范围,义齿就可以行使功能。但此时暴露的问题是:会有一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4
台与对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5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6
面无对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7
或对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8
面积大幅减小,从而造成咀嚼效率降低。因此,在修复有偏侧咀嚼的无牙颌患者时提高咀嚼效率是需要对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9
型进行改良的第二个原因。
3.关于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10
型的问题
对于无牙颌患者来说,总义齿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11
型都是“被迫接受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12
型”而非“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13
型”。人们认为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14
型是指某人有良好发育的解剖形态,并形成了特有的磨耗特征,外观与功能良好,其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15
面(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的外形需要在修复时遵循的定型。但对于真牙列来说,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16
型也有一个形成与消失的过程。从建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17
时起,在功能和磨耗中逐渐建立起牙体-牙周-神经-肌肉-关节-相适应的个性型,维持一段时间后,牙本质的过度磨耗又使得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20
型发生改变,又须重新建立牙体-牙周-神经-肌肉-关节对磨耗后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21
的适应。
无牙颌患者从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22
学原理来说当然需要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23
型。对于任何一类无牙颌患者来说都需要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24
型。尤其是RRR III度、IV度无牙颌患者而言,固位力大大下降,此时如能有与神经-肌肉-关节相适应的个性型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每位无牙颌患者大都经历了漫长的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过程,以及可能与之相伴的修复过程。因此,在做总义齿时无法确定患者原有的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26
型。
退而求其次地,确定一种“被迫接受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27
型”,使其可以较容易地通过磨耗成为与患者的神经-肌肉-关节相适应的“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28
型”似乎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但是,这种思路疏忽了两个重要环节:首先,如果总义齿不能稳定在位,那么即使有与患者的神经-肌肉-关节相适应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29
型,义齿也不能行使功能。对无牙颌患者来说,根据粘骨膜与剩余牙槽嵴的承载能力,保持住基托在粘膜上的稳定性是最重要的。此时,总义齿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30
已经不再是真牙列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31
,而是基托-粘膜-神经-肌肉-关节-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32
相适应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33
目前真牙列与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434
型总义齿的个性型是无标准、无统一范式的。固定修复牙体缺损、牙列缺损时,根据患者的其它余留牙做判断,可以恢复做到;但其它余留牙磨耗较重时,可能又无所适从。在做总义齿修复时,义齿稳定在位是前提,再在使用一定时期后义齿可以磨耗形成功能良好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1
面形态。期望的是,能够由被迫接受型尽快过渡成患者舒适的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3
型,而且能够使过渡后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4
型不会很夹地失去。过快的磨耗维持不久,而过慢的磨耗则没有意义。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5
型有可能还来不及完成过渡就因松动、疼痛等原因而被弃用或者重新改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6
型修复。此时不仅带来的痛苦最大,骨吸收也最多。因此,指望总义齿由磨耗来形成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7
型行不通,尤其当骨吸收较重后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任何人造后牙都是批量生产的。但人和人之间即使使用了同一型号的人造后牙,在不同人之间产生的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8
型既不应也不会相同,因为人和人的神经、肌肉和关节总是有区别。如何在需要是“个性”的前提下制造出可以批量生产的个性型似乎是不可解决的矛盾。
“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10
型”虽然无标准,无统一范式,但以往的思路是认定其近似于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11
外形,是在其原外形基础上的个性变化。这实际上走错了路,走回了真牙列的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12
型形成的思路上。这一直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偏见。
实际上,应该先不考虑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13
型的外形,只要总义齿能稳定在位,功能良好,后牙的面外形对美观影响不大,是什么样不是什么样并不重要。
此外,还需要解除概念的束缚,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15
型用于真牙列与固定修复是达意的,但用于总义齿则不对。原因如下:真牙列都是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16
型,而总义齿却又多种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17
型。既然如此,不如从“被迫接受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18
型”与“个性型”的关系中寻求关联和类比,用“新个性型”来代表不同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21
型总义齿所形成的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22
型。
由于对无牙颌颌位关系的不确定性认识不足,也由于没把总义齿的稳定在位作为前提,因此目前无法实现在一开始就为患者做成有可能形成的新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23
型。总义齿复制技术,实际最该复制的是“某一时刻”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24
面形态;组织面因剩余牙槽嵴的变化不该复制;抛光面因骨吸收带来的边缘位置与颌弓关系的变化也不应该被复制。但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某一时刻”患者来复诊的不确定性、是否需要做一副新义齿的可能性、复制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525
面形态的材料及其持久性等等。因此总义齿复制技术的路走不通。
因此,期望的是,在总义齿均能稳定在位、功能良好的前提下,在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1
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良,使得改良后的总义齿在使用一定时期后其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2
面形成了新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3
型,但在不同患者之间形成的不是一个个个性特有的磨耗特征,而是具有某种该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4
型共性的形态。这样一来,才能够实现人造后牙的新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5
型,并使其能够被广泛应用而批量生产。
4.关于在计算机上利用CAD/CAM实现总义齿的问题
固定修复的嵌体、冠、桥都已能在计算机上用CAD/CAM实现了。而对总义齿来说有三个难点:取印模、确定颌位关系、排牙。虽然目前还没有眉目,但只是早晚的事情。到那时,可能先做到的是排牙,但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6
平面角度、纵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7
曲线、横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8
曲线、覆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9
覆盖、颌弓关系改变带来的牙长轴倾斜要求、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10
接触的设计等等,又给计算机排牙出了无数的难题。在计算机排牙有可能尝试的人造后牙中,临床效果不好的牙不被看好是很自然的事。如平面型,只有压碎功能而无穿透功能,咀嚼效率低,不能减少骨吸收,因而应用越来越少。但是,平面型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13
面几何特征却是最适合计算机排牙的。
如果有一种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14
型的人造后牙,在可以保证总义齿稳定的前提下,既有穿透能力,咀嚼功能良好,又保持了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15
型的面几何特征,同时又能解决上述1、2、3点提出的问题,那么这种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17
型的人造后牙的设计与制造便有了充分的临床意义与广泛的使用价值,不仅可满足当代许多患者的需求,还能满足未来计算机时代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18
型人造后牙,其使用效果好且制造成本低,能够在保持总义齿稳定性的同时提高戴牙初期的咀嚼效率,并且能够被应用于有偏侧咀嚼的患者,使得左右两侧均有足够的接触面积;此外,所述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20
型人造后牙具有足够的穿透食物的能力,为实现在计算机上进行CAD/CAM排牙奠定了基础,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口腔医学研究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621
型人造后牙,其包括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其中所述上颌后牙具有平面状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71
面来作为下颌后牙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72
接触的平台与全部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73
接触的范围,并且所述下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排列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其特征在于,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中的至少一个的颊尖比舌尖高,并且颊尖顶为矩形平面。
优选地,所述下颌后牙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中的每一个的颊尖比舌尖高,并且各颊尖顶为矩形平面。
优选地,所述下颌后牙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的颊尖顶沿近远中方向呈线性排列。
优选地,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颊尖高出舌尖2mm。
优选地,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颊尖顶为一近远中方向的矩形平面,该矩形平面的颊舌宽为1.2mm。
优选地,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的矩形平面的舌侧边缘位于颊舌径的中分线上。
优选地,所述下颌第一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磨牙的颊尖高出舌尖1mm。
优选地,所述下颌第一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磨牙的近中颊尖顶与远中颊尖顶相连,形成了一近远中方向的矩形平面,该矩形平面的颊舌宽为1.2mm。
优选地,所述下颌第一磨牙和域所述下颌第二磨牙没有远中尖,并且所述下颌第一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磨牙的矩形平面的舌侧边缘位于颊舌径的中分线的颊侧。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人造牙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解剖形态的总义齿的上颌部分/下颌部分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74
型人造后牙的上颌后牙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81
型人造后牙的下颌后牙部分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的下颌第一前磨牙的舌侧面透视图;
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83
型人造后牙的下颌第二前磨牙的舌侧面透视图;
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84
型人造后牙的下颌第一磨牙的舌侧面透视图;
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85
型人造后牙的下颌第二磨牙的舌侧面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对本实用新型将会涉及到的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进行说明。另外,根据现有技术对牙体的其它说明还可以参见实用新型专利CN2778225Y,因而在本文中将不再对其赘述。
由于左侧和右侧的各牙是对称分布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在进行示例性说明时只针对右侧的上述各个牙齿分布。
参照图1,示出了在中切牙1、2之间的中线I-I。中线为平分颅面部的一条假想线。正常情况下,中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两上颌中切牙及两下颌中切牙之间。中线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牙体长轴为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轴,而牙有与牙体长轴一致的四个轴面,和与牙体长轴垂直的面。
进一步如图1所示,对于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而言,各牙的四个轴面中,沿排列的牙齿靠近中线的方向为近中向A,沿排列的牙齿远离中线的方向为远中向B,离中线I-I较近的一面称为近中面,而离中线I-I较远的一面称为远中面;各牙齿接近舌的一侧称为舌侧C,而接近颊的一侧称为颊侧D。如进一步在上文所示地,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称为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87
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88
型人造后牙包括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91
型人造后牙的上颌后牙部分。如图2所示,人造上颌后牙包括上颌第一前磨牙4’、上颌第二前磨牙5’、上颌第一磨牙6’和上颌第二磨牙7’,这些磨牙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92
面为平面,作为下颌后牙型接触的平台与全部型接触范围,不保留类似于解剖型所具有的特征构造,诸如尖、窝、沟、嵴、点隙、斜面之类。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96
型人造后牙的下颌后牙部分。如图3所示,人造下颌后牙包括下颌第一前磨牙4、下颌第二前磨牙5、下颌第一磨牙6和下颌第二磨牙7。例如还参见示出了下颌第一前磨牙4的舌侧面透视图的图4,下颌第一前磨牙4的颊尖41比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的舌尖42高,例如高出约2mm。下颌第一前磨牙4的颊尖顶43为一近远中方向的矩形平面,该矩形平面的颊舌宽为1.2mm。下颌第一前磨牙4的矩形平面的舌侧边缘位于下颌第一前磨牙4的颊舌径的中分线上。
图5示出了下颌第二前磨牙5的舌侧面。如图所示地,下颌第二前磨牙5的颊尖51比下颌第二前磨牙5的舌尖52高,例如高出约2mm。下颌第二前磨牙5的颊尖顶53为一近远中方向的矩形平面,该矩形平面的颊舌宽为1.2mm。下颌第二前磨牙5的矩形平面的舌侧边缘位于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5的颊舌径的中分线上。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97
型人造后牙的下颌第一磨牙6的舌侧面。下颌第一磨牙6的颊尖61比下颌第一磨牙6的舌尖62高,例如高出1mm。下颌第一磨牙6的近中颊尖顶与下颌第一磨牙6的远中颊尖顶相连,形成了一近远中方向的矩形平面63,该矩形平面的颊舌宽为1.2mm。
如图3和图6进一步示出地,下颌第一磨牙6没有远中尖,并且下颌第一磨牙6的矩形平面63的舌侧边缘位于下颌第一磨牙6的颊舌径的中分线的颊侧。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098
型人连后牙的下颌第二磨牙7的舌侧面。下颌第二磨牙7的颊尖71比下颌第一磨牙7的舌尖72,例如高出1mm。下颌第二磨牙7的近中颊尖顶与下颌第二磨牙7的远中颊尖顶相连,形成了一近远中方向的矩形平面73,该矩形平面的颊舌宽为1.2mm。
如图3和图7进一步示出地,下颌第二磨牙7没有远中尖,并且下颌第二磨牙7的矩形平面73的舌侧边缘位于所述下颌第二磨牙的颊舌径的中分线的颊侧。
还如图3所示地,在左侧或右侧上的下颌后牙的颊尖顶呈线性排列,优选地成直线形排列。
现有技术的解剖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1
型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2
面被设计成具有与真牙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3
面相同的形态,但这却违背了生物力学规律。在无牙颌与真牙列的几何构造、物理性能、边界条件完全不相似的情况下,等于将总义齿置于与真牙同样的三维力系中。总义齿会移位、翘动、转动,导致固位力与稳定性被破坏,或者松动脱落,或者在功能状态下,只有部分支持组织承担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4
力,导致局部受力过大。这样一来,短期则出现疼痛、溃疡,长期则会加速剩余牙槽嵴的骨吸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5
型完全改变了三维力系。在义齿受力即产生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6
接触时,首先能保证义齿的稳定性。上颌后牙的八颗磨牙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7
面各为平面,并且总体地构成了一个单一平面,而下颌后牙的八颗磨牙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8
面各为矩形平面,并且总体地构成了与上颌后牙的平面平行的相对小、的平面。该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9
型的宽容度即为上颌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10
平面的全部范围内。这样,在临床上,确定的正中关系位(CRP)和建立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11
接触,患者可以由CRP自由闭合到肌位(包括长正中与偏斜位),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障碍。在正中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12
位与非正中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13
位(包括前伸与侧方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14
位)时,变位不变力的方向只产生与正中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15
相同的垂向力而不产生侧向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16
型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17
接触面积虽然较窄,仅为1.2mm宽,却比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18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19
接触面积增加了几倍。当从下颌第一前磨牙4的近中到下颌第二磨牙7的远中的距离为普通长度35mm时,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20
型的刃宽度在0.3mm以内,接触面积总计0.3×35×2=21mm2。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22
型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23
接触面积总计为1.2×35×2=84mm2。由此,与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24
型相比,线性平面型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26
接触面积增加了几倍,从而能够大大地提高咀嚼效率。此外,线性平面型对舌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28
台的依赖作用也减小了,因而能够提高有偏侧咀嚼的患者的咀嚼效率。
根据本实周新型的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各具有最优的1.2mm宽的面,该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031
面实际上提供了4个刃,对于食物的穿透、切割都很锋利。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11
型人造后牙具有穿透的刃、有研磨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12
面,有压碎的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13
台,比平面的仅压碎和比线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15
的穿透与压碎都要效率高。面如果宽于1.2mm,则侧方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17
时产生侧向力的机会加口大。而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18
面比1.2mm窄时,则增大咀嚼效率的效果不明显。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19
型人造后牙在使用久了以后,两侧的刃会变钝些,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110
面会磨耗、下降,但仍可维持大约1.2mm左右的宽度,从而可较长期(几年)保持相同的型。就是说,患者一开始戴用的该“被迫接受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112
型”与患者将来形成的“新个性
Figure BSA000007631135001113
型”是基本相同的。这意味着,患者的适应期或过渡过程会非常的短,从而有助于迅速恢复良好的咀嚼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型非常适合于计算机机械手排牙,平面的接触可以将三维操作简化为二维操作。当定位标志点好定并且排牙坐标系好建时,确定每颗牙空间位置和姿态的数学表达就会简单很多。本实用新型的线性平面型正是满足了上述条件,为在计算机上实现CAD/CAM排牙奠定了基础。

Claims (9)

1.一种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其包括上颌后牙和下颌后牙,其中所述上颌后牙具有平面状的面来作为下颌后牙的接触的平台与全部
Figure FSA00000763113400014
接触的范围,并且所述下颌后牙包括依次相邻排列的下颌第一前磨牙(4)、下颌第二前磨牙(5)、下颌第一磨牙(6)和下颌第二磨牙(7),其特征在于,下颌第一前磨牙(4)、下颌第二前磨牙(5)、下颌第一磨牙(6)和下颌第二磨牙(7)中的至少一个的颊尖比舌尖高,并且颊尖顶为矩形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平面
Figure FSA00000763113400015
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后牙的下颌第一前磨牙(4)、下颌第二前磨牙(5)、下颌第一磨牙(6)和下颌第二磨牙(7)中的每一个的颊尖比舌尖高,并且各颊尖顶为矩形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平面
Figure FSA00000763113400016
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后牙的下颌第一前磨牙(4)、下颌第二前磨牙(5)、下颌第一磨牙(6)和下颌第二磨牙(7)的颊尖顶沿近远中方向呈线性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线性平面
Figure FSA00000763113400017
型入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颊尖高出舌尖2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颊尖顶为一近远中方向的矩形平面,该矩形平面的颊舌宽为1.2mm。
6.根据权利要求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线性平面
Figure FSA00000763113400019
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第一前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前磨牙的矩形平面的舌侧边缘位于颊舌径的中分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线性平面
Figure FSA000007631134000110
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第一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磨牙的颊尖高出舌尖1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性平面
Figure FSA000007631134000111
型人造后牙,所述下颌第一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磨牙的近中颊尖顶与远中颊尖顶相连,形成了一近远中方向的矩形平面,该矩形平面的颊舌宽为1.2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性平面
Figure FSA00000763113400021
型人造后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颌第一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磨牙没有远中尖,并且所述下颌第一磨牙和/或所述下颌第二磨牙的矩形平面的舌侧边缘位于颊舌径的中分线的颊侧。
CN 201220399022 2012-08-03 2012-08-03 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01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99022 CN203001151U (zh) 2012-08-03 2012-08-03 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99022 CN203001151U (zh) 2012-08-03 2012-08-03 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01151U true CN203001151U (zh) 2013-06-19

Family

ID=48592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9902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01151U (zh) 2012-08-03 2012-08-03 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011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2756A (zh) * 2014-10-01 2017-08-18 贺利氏古萨有限公司 制造预制义齿基托坯的模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2756A (zh) * 2014-10-01 2017-08-18 贺利氏古萨有限公司 制造预制义齿基托坯的模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isch Rationale for dental implants
Basker et al. Prosthetic treatment of the edentulous patient
Misch Contemporary Implant Dentistry-E-Book: Contemporary Implant Dentistry-E-Book
US8201560B2 (en) Flexible dental appliance
CN108697490A (zh) 具有重新定位颌元件的牙科器具
Kaidonis et al. Functional dental occlusion: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Fueki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thetic rest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hortened dental arches
Van Reenen Dental features of a low-caries primitive population
Jain et al. Attachment-retained unilateral distal extension (Kennedy’s class II modification I) cast partial denture
CN107411835A (zh) 一种3d速成牙齿制作及方法
Prasad et al. Enhancing stability: A review of various occlusal Schemes in complete denture prosthesis
CN203001151U (zh) 线性平面*型人造后牙
Gill Orthodontics at a Glance
CN101357081B (zh) 一种固定修复缺失牙的分体式牙修复体及其制作方法
Swaminathan et al. A simplified approach to semi-precision attachment
CN216797888U (zh) 可反转杵臼咬合型人造后牙
Cobb The facial skeleton of the chimpanzee‐human last common ancestor
Dyer et al. A question of space: options for the restorative management of worn teeth
Melikuziev et al. Mathematical substantiation of modeling the occlusive surface of teeth
Tyson et al. Understanding partial denture design
Riggs et al. Description of Some Notoungulates from the Casamayor (" Notostylops") Beds of Patagonia
RESNIK et al. Rationale for Dental Implants
Özkan et al. Anatomical landmarks and age-related changes in edentulous patients
Patel et al.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generalized erosive tooth surface loss
Wendt The degenerative denture ridge—care and treat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