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27977U - 空调室外机及其降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及其降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27977U
CN202927977U CN201220342231.7U CN201220342231U CN202927977U CN 202927977 U CN202927977 U CN 202927977U CN 201220342231 U CN201220342231 U CN 201220342231U CN 202927977 U CN202927977 U CN 2029279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compressor
radiating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3422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城彬
张先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34223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279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279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2797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降温装置,用于对空调室外机进行降温,该降温装置包括对应该室外机的压缩机而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及对应该室外机的散热风机设置的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且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至所述第一换热器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本实用新型的降温装置,通过将其第一换热器设置于压缩机的外侧并将第二换热器设置于第一换热器的上方,使得第一换热器中的制冷剂可吸收压缩机所产生的热量而蒸发,气态制冷剂因此可在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压差的作用下排放至第二换热器,并在第二换热器中冷凝放热,从而实现对压缩机的降温。

Description

空调室外机及其降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及其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窗体式空调一般都具有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用于为空调提供制冷循环的动力。室外机一般都具有压缩机,用于带动活塞来回活动以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得室外机可以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压缩机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通常都是散发在室外机的内部空间中。为使这些热量排放出室外机,室外机内部通常还设置有散热风机,用于产生气流迫使压缩机所产生的热量被排放到外部环境中。然而,现有的大部分室外机中通常在散热风机与压缩机之间设置用于降低室外机噪音的隔板,如此压缩机将被包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而使得压缩机所产生的热量被隔板阻挡住而无法快速地被散热风机吹散。在外界气温较高的情况下,空调制冷负荷增大,室外机的工作量加大,所产生的热量增多,因此,在散热风机无法及时有效地散热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室外机内积压的热量过多而引起空调系统里的室外机排气温度过高而跳停,导致空调器不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的降温装置,旨在实现及时吸收并排放室外机压缩机所产生的热量以实现对室外机的降温。 
本实用新型实提供一种降温装置,包括对应该室外机的压缩机而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及对应该室外机的散热风机设置的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且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至所述第一换热器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其中贮存有用于吸收所述压缩机所产生的热量并可蒸发为气态的液态制冷剂,所述第一换热器还具有用于供气 态制冷剂排出其中的第一出口;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冷凝气态制冷剂并散发冷凝过程所产生的热量的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换热器排出的气态制冷剂进入其中的第一入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还具有用于供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排出其中的第二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还具有用于供所述第二换热器排出的液态制冷剂回流至其中的第二入口,所述第二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入口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散热座、至少一个第一散热管及第一集流管,所述散热座围绕所述压缩机而设置,所述各第一散热管开设于所述散热座中并贯穿所述散热座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集流管设置于所述散热座的上侧并与所述各第一散热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上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出口的开口端。 
优选地,所述散热座大致呈片状,所述第一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座左右两端部上并用于将所述散热座围合成筒状的扣合装置。 
优选地,所述扣合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座左右两端部之一者上的钩状部及设置于所述散热座左右两端部另一者上并用于抵接该钩状部的卡合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沿纵向设置的第二散热管及第一汇集管,所述第一汇集管与所述各第二散热管及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且所述第一汇集管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入口的开口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散热管外侧并用于散发制冷剂在冷凝过程所产生的热量的至少一个散热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还包括有设置于所述散热座的下侧并与所述各第一散热管连通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具有形成所述第二入口的开口端;所述第二换热器还包括有第二汇集管,所述第二汇集管与所述各第二散热管及第二集流管连通,且其具有形成所述第二出口的开口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该室外机包括压缩机、散热风机及降温装置,该降温装置包括对应该室外机的压缩机而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及连接至该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吸收该压缩机所产生的热量,并将所吸收的热量排放至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且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至所述第一换热器并与所述 第一换热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降温装置,通过将其第一换热器对应压缩机而设置并将第二换热器设置于第一换热器的上方,使得第一换热器中的制冷剂可吸收压缩机所产生的热量而蒸发,气态制冷剂因此可在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压差的作用下排放至第二换热器,并在第二换热器中冷凝放热,从而实现对压缩机的降温。同时,由于第二换热器设置于第一换热器上方,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可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第一换热器中以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压缩机优选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室外机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降温装置的第一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第一换热器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降温装置的第二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外机10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外机10具有冷凝器100、压缩机200、散热风机300、隔板400及降温装置500。其中,压缩机200用于驱动和压缩制冷剂从而使制冷剂循环流动,散热风机300邻近压缩机200而设置,用于产生气流以迫使压缩机200所产生的热量可被排放出室外机10。隔板400位于压缩机200及散热风机300之间,用于隔绝压缩机200所产生的噪音。降温装置500设置于压缩机200上,并部分延伸至对应散热风机300,用于吸收压缩机200所产生的热量并将所吸收的热量传递至邻近散热风机300处以使散热风机300可 以有效快速地将压缩机200所产生的热量排放出室外机10。 
结合图2,降温装置500包括第一换热器510、第二换热器520、第一连接管530,及第二连接管540。其中,第一换热器510连接至压缩机200上,具体是将第一换热器510套设在压缩机200的电机区域的外壳部位,用于吸收压缩机200所产生的热量并将热量排放至第二换热器5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510为蒸发器,其中贮存有制冷剂,制冷剂在吸收压缩机200所产生的热量之后蒸发,气态制冷剂因此通过第一连接管530排放至第二换热器520中。第二换热器520的位置高于第一换热器510并与散热风机300相对应,用于散发第一换热器510所排放过来的热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520为冷凝器,用于冷凝第一换热器510所传递过来的气态制冷剂并散发在冷凝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冷凝后的制冷剂因此通过第二连接管540回流至第一换热器510中以循环利用,而第二换热器520所散发的热量则通过散热风机300而排放出室外机10。 
参考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510包括散热座511、多个第一散热管512、第一集流管513、第二集流管514、两延伸臂515,及扣合装置516。散热座511大致呈长方体片状,该片状可围合成筒状以将压缩机200围设于其中。散热座511具有第一侧511a及与第一侧511a相对的第二侧511b。同时,散热座511上还开设有多个贯穿该第一侧511a及第二侧511b的通孔(图未示)。各通孔的延伸方向与散热座511的第一侧511a及第二侧511b大致垂直。多个第一散热管512分别插设于散热座511的多个通孔中,且各第一散热管512的内径略小于对应通孔的孔径。各第一散热管512的两端分别延伸出对应的通孔而显露于散热座511的第一侧511a及第二侧511b之上。 
第一集流管513设置于散热座511的第一侧511a上并与各个第一散热管512显露于第一侧511a之上的一端连通。第一集流管513具有封闭端513a及开口端513b,其中,开口端513b用于形成为供散热座511中的热量排出第一换热器510的出口。第二集流管514设置于散热座511的第二侧511b上并与各个第一散热管512显露于第二侧511b之上的一端相连通。第二集流管514具有封闭端514a及开口端514b,其中,开口端514b用以形成为供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回流至第一换热器510的入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513 与第二集流管514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至各个第一散热管512,而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直接在第一集流管513及第二集流管514上形成用于供各第一散热管512插设于其中的插孔,通过将各第一散热管512插设于第一集流管513及第二集流管514中的插孔中而实现将各第一散热管512连接至第一集流管513及第二集流管514中。 
两延伸臂515分别由散热座511的左右两端部上向外延伸而出,并大致与散热座511的第一侧511a及第二侧511b垂直。结合图5,扣合装置516设置于散热座511的两延伸臂515上,用于将散热座511围合成筒状以使散热座511可将压缩机200围设于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扣合装置516包括突设于两延伸臂515之一者上的大致呈L形的钩状部516a及形成于两延伸臂515另一者之上并用于抵接钩状部516a的卡合部516b。在本实施例中,扣合装置516的数量为3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扣合装置516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增加或减少。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扣合装置516也可直接设置于散热座516的左右两端部上,此时,延伸臂515也可不必设置。 
结合图6,第二换热器52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510的上方,也即,第二换热器520的位置高于第一换热器510。第二换热器520包括有多个散热片521、多个第二散热管522、第一汇集管523、第二汇集管524,及固定部525。多个散热片521沿与第一散热管512垂直的方向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各个散热片521上间隔开设有多个通孔(图未示)以供各多个第二散热管522分别插设于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片521可为波纹片或开窗片等,且其数量可根据所要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多个第二散热管522相互平行且间隔插设于各散热片521上的通孔中,用于冷凝第一换热器510所传递过来的气态制冷剂并在冷凝过程中散发热量至散热片521上。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散热管522的直径可略比通孔小,且各个第二散热管521为具有两开口端的非封闭管,其两开口端分别显露于出最外侧的散热片521之外。 
第一汇集管523设置于最上方的散热片521的上侧且与各个第二散热管522显露于该散热片521之上的开口端相连通。第一汇集管523具有封闭端523a及开口端523b,其中,开口端523b用于形成为供第一换热器510所排出的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二换热器520的入口。第二汇集管524设置于最下方的散热片521的下侧且与各个第二散热管522显露于该散热片521之下的开 口端相连通。第二汇集管524具有封闭端524a及开口端524b,其中,开口端524b用于形成为供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排出第二换热器520的出口。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汇集管523与第二汇集管524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至各个第二散热管522的两开口端,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直接将各第二散热管522的两开口端分别插设于第一汇集管523及第二汇集管524中。固定部525分别与第一汇集管523及第二汇集管524相连接,用于与室外机10的其他部件相配合从而将第二换热器520固定至高于第一换热器510的位置上。 
第一连接管530连接第一集流管513及第一汇集管523,使得第一换热器510所产生的气态制冷剂可排出到第二换热器520中。第二连接管540连接第二集流管514及第二汇集管524,使得第二换热器520所冷凝的液态制冷剂可回流至第一换热器510中以循环利用。 
安装时,使扣合装置516处于非扣合状态,将散热座511围绕在压缩机200的外侧,并令两延伸臂515相贴合,令第一集流管513位于上侧而第二集流管514位于下侧。将钩状部516a扣合于卡合部516b中,卡合部516b因此抵接住钩状部516a,扣合装置516因此将散热座511围合成筒状,并将压缩机200围设于其中。此时,散热座511贴合压缩机200的外侧面。将各第一散热管512分别插设于散热座511中的各通孔上。由于第一散热管512的直径略小于通孔的内径,此时第一散热管512与通孔之间并非处于相互紧贴合的状态。此时,可利用胀管将各第一散热管512胀大以使各第一散热管512与对应的通孔的孔壁相贴合,如此可降低换热热阻,提高换热效率。分别将第一集流管513及第二集流管514连接至各第一散热管512,令各第一散热管512的两开口端分别插置于第一集流管513及第二集流管514中。此时,各第一散热管512与第一集流管513及第二集流管514均连通。 
将各第二散热管522插置于各散热片521上开设的通孔中,并将第一汇集管523连接至各第二散热管522显露于最上方的散热片521的开口端,将第二汇集管524连接至各第二散热管522显露于最下方的散热片521的开口端中。此时,各第二散热管522与第一汇集管523及第二汇集管524均连通。将第一连接管530的一端插设于第一集流管513的开口端513b中,另一端插设于第一汇集管523的开口端523b中;将第二连接管540的一端插设于第二集流管514的开口端514b中,另一端插设于第二汇集管524的开口端524b 中。而后,利用固定部525将第二换热器520固定于室外机10的冷凝器100上,并令第二换热器520位于第一换热器510的上方从而形成降温装置500。具体而言,第一汇集管523的开口端523b位第一集流管513的开口端513b上方,而第二汇集管524的开口端524b位于第二集流管514的开口端514b上方。 
使用前,将降温装置500内部的空气抽空而是整个降温装置500内部形成为负压状态,并注入适当的制冷剂至其中。当室外机10开始工作后,压缩机200开始运转并产生热量。由于散热座511围设于压缩机200外侧并贴合压缩机200,因此,压缩机200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散热座511传递到各第一散热管512中。贮存于第一散热管512中的液态制冷剂吸收热量并蒸发为气态制冷剂。此时,第一换热器510中的气压高于第二换热器520中的气压,气态制冷剂在压差作用下通过第一连接管530排放至第二换热器520的第一汇集管523中。进入到第一汇集管523的气态制冷剂进一步散发至各第二散热管522中,并在各个第二散热管522中冷凝成液态制冷剂并排放出热量。液态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沿各个第二散热管522的管壁流到第二汇集管524中,而冷凝时所排放出的热量则通过各第二散热管522的管壁而散发至各散热片521。由于各个散热片521设置于各第二散热管522的外侧,各第二散热管522所散发出的热量因此被各个散热片521所吸收并散发出空气中。此时,流至第二汇集管524的液态制冷剂进一步通过第四连接管540进入第二集流管514中而实现回流至第一换热器510中,并在第一换热器510进入下一循环。同时,散热片521所散发出的热量在散热风机300所产生的气流的作用下被排放出室外机10,实现对压缩机200的降温。 
可以理解,为确保降温装置500的降温效果,充注至降温装置500中的制冷剂的量可达到以下状况:即当散热座511吸收压缩机200的热量而蒸发制冷剂时,被蒸发为气态的制冷剂的量与液态制冷剂的量各占一半。否则,若液态制冷剂的量过多则容易导致第一换热器510与第二换热器520之间的压差过小,导致制冷剂循环速度下降;若液态制冷剂的量过少则容易导致第一换热器510所吸收的压缩机200所产生的热量过少而无法确保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降温装置500,其第一换热器510设置于压缩机200的外侧,其第二换热器52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510的上方并邻近散热风机300,使得第 一换热器510中的制冷剂可吸收压缩机200所产生的热量而蒸发,气态制冷剂因此可在第一换热器510与第二换热器520之间的压差的作用下排放至第二换热器520,并在第二换热器520中冷凝放热,从而实现对压缩机200的降温。同时,由于第二换热器52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510上方,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可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第一换热器510中循环利用。此外,由于第一换热器510的散热座511上设置有扣合装置516,使得散热座511的左右两端部可通过该扣合装置516被扣合在一起而实现将第一换热器510固定于压缩机200的外侧,同时也使得第一换热器510可方便从压缩机200上拆卸下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空调室外机的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应该室外机的压缩机而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及对应该室外机的散热风机设置的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且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至所述第一换热器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其中贮存有用于吸收所述压缩机所产生的热量并可蒸发为气态的液态制冷剂,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用于供气态制冷剂排出其中的第一出口;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冷凝气态制冷剂并散发冷凝过程所产生的热量的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换热器排出的气态制冷剂进入其中的第一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还具有用于供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排出其中的第二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还具有用于供所述第二换热器排出的液态制冷剂回流至其中的第二入口,所述第二出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入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散热座、至少一个第一散热管及第一集流管,所述散热座围绕所述压缩机而设置,所述各第一散热管开设于所述散热座中并贯穿所述散热座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集流管设置于所述散热座的上侧并与所述各第一散热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上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出口的开口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座大致呈片状,所述第一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座左右两端部上并用于将所述散热座围合成筒状的扣合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装置包括设置 于所述散热座左右两端部之一者上的钩状部及设置于所述散热座左右两端部另一者上并用于抵接该钩状部的卡合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沿纵向设置的第二散热管及第一汇集管,所述第一汇集管与所述各第二散热管及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且所述第一汇集管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入口的开口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管外侧并用于散发制冷剂在冷凝过程所产生的热量的至少一个散热片。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还包括有设置于所述散热座的下侧并与所述各第一散热管连通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具有形成所述第二入口的开口端;所述第二换热器还包括有第二汇集管,所述第二汇集管与所述各第二散热管及第二集流管连通,且其具有形成所述第二出口的开口端。
10.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及散热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降温装置,所述降温装置的第一换热器套设在所述压缩机的外壳上,所述降温装置的第二换热器对应所述散热风机设置。 
CN201220342231.7U 2012-07-13 2012-07-13 空调室外机及其降温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279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42231.7U CN202927977U (zh) 2012-07-13 2012-07-13 空调室外机及其降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42231.7U CN202927977U (zh) 2012-07-13 2012-07-13 空调室外机及其降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27977U true CN202927977U (zh) 2013-05-08

Family

ID=48217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34223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927977U (zh) 2012-07-13 2012-07-13 空调室外机及其降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2797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1268A (zh) * 2013-07-22 2013-11-2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和该制冷系统制冷的方法
CN107588475A (zh) * 2016-07-08 2018-0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
CN107588476A (zh) * 2016-07-08 2018-0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机构及具有该换热机构的空调室外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1268A (zh) * 2013-07-22 2013-11-2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和该制冷系统制冷的方法
CN103411268B (zh) * 2013-07-22 2017-03-15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和该制冷系统制冷的方法
CN107588475A (zh) * 2016-07-08 2018-0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
CN107588476A (zh) * 2016-07-08 2018-0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机构及具有该换热机构的空调室外机
CN107588475B (zh) * 2016-07-08 2023-10-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
CN107588476B (zh) * 2016-07-08 2024-01-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机构及具有该换热机构的空调室外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26078U (zh) 微循环重力式热管换热装置
CN205209304U (zh) 换热器系统
CN103594228A (zh) 高效降温变压器
CN202927977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其降温装置
WO2020029582A1 (zh) 空气源热泵空调器用无风机且内置蓄热介质的室内换热器
CN101329098A (zh) 利用超声波雾化技术的制冷制热双效空调系统
CN201621986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01989796U (zh) 微通道换热冷凝式轨道交通空调机组
CN101556121B (zh) 扁平式热管换热器
CN204495140U (zh) 一种中央空调机组循环冷却水冷却装置
CN202254205U (zh) 采用管式间接蒸发冷却风侧经济器的直接膨胀式空调机组
CN203298524U (zh) 变频空调室内换热器及变频空调器
CN202973670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蒸发器及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05351573U (zh) 一种风冷式机房空调室外机
CN104482687A (zh) 数据中心专用重力式热管复合蒸发式冷凝器的空调系统
CN204115303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换热器
CN204555476U (zh) 风冷冰箱
CN204240634U (zh) 适用于数据中心的重力热管式复合蒸发冷凝器空调
CN202813668U (zh) 一种具有新型芯片散热装置的变频空调
CN201348400Y (zh) 风水双重换热空调机
CN104266411B (zh) 一种复合制冷系统用组合式风冷换热总成
CN102967035A (zh) 一种回收利用制冷空调室外机散热的装置
CN107314471A (zh) 热管换热器、空调控制散热组件、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03100292U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器
CN101275761A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