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03254U - 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 Google Patents

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03254U
CN202903254U CN 201220275761 CN201220275761U CN202903254U CN 202903254 U CN202903254 U CN 202903254U CN 201220275761 CN201220275761 CN 201220275761 CN 201220275761 U CN201220275761 U CN 201220275761U CN 202903254 U CN202903254 U CN 2029032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am
cowling panel
channel unit
sup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7576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嶋一博
松本安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riority to CN 20122027576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032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032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0325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Volume Flow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需将整流板一张一张地插入支承部,能够实现批量生产率提高的流路单元和叠层部。其使用热固性树脂一体形成多个整流板(70)、用于形成流路左右侧且支承整流板(70)的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和用于形成流路上下侧的上下侧流路形成板(121、122)。

Description

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特别涉及一种设有流速传感器,并且形成通过叠层的多个整流板分割为多个小流路的流路的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普及一种利用微电脑,根据由流速传感器检测出的流速求出气体流量,通过估算所求出的气体流量来算出气体使用量,并具有异常时为了安全而截断流路的截断阀装置等的气量计。但是,随着气量计小型化的发展,出现了无法充分确保流速传感器前后的流路直线部,且流速传感器容易受到其上游侧的气体供给压力或下游侧的气体使用状况的影响的问题。 
另外,作为耗气设备的热水供给器、气体加热泵等大致间断性地受到驱动多,因此,有时流路内发生压力变动即脉动,还会发生逆流。特别是随着热水供给器的阀P的开闭控制而发生的脉动频率为50Hz~150Hz,其压力波形为正弦波,与气体加热泵相比,成为更严酷的环境。 
因此,需要检测该逆流且检测更准确的流量,但是,由于截断阀装置等内置部件的存在,在从流速传感器设置位置观察的情况下,流路不得不形成为非对称,因此,正流时的传感器输出特性与逆流时的传感器输出特性不均匀,这样就出现了微电脑流量运算处理时的负担变大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提出了在供流速传感器安装的气量计内流路中安装有整流板的电子式气量计。 
图8是表示现有的电子式气量计的结构例子的简要结构图。在图8中,电子式气量计与作为气体供给侧上游侧配管11和作为气体消耗源侧的下游侧配管12间相连接。该上游侧配管11和下游侧配管12分别连结设置于电子式气量计上表面的气体流入口21与气体流出口22。 
从气体流入口21流入的气体通过气量计内部的流路单元30内,向气体流出口22流出。在该流路单元30的一部分安装有流速传感器40,在此的气体流速由流速传感器40检测出。作为流速传感器40,例如使用了超声波传感器或热式传感器。 
将该流速传感器40所产生的基于气体流速的电信号输出至微电脑中,微电脑内的CPU50根据该电信号,求出流入流路单元30内的气体瞬时流速,并对该流速度乘以与流路单元30的截面积及其结构相关的系数,求出流经流路单元30内的气体瞬时流量。另外,CPU50在检测出流路内的气体压力或气体流量异常值的情况下,对截断阀装置60的截断阀进行关闭控制,截断流通于流路中的气体。 
在供流速传感器40安装的流路单元30部分叠层安装有多个整流板70。利用该整流板70,对流速传感器40附近的气体流进行整流,由此,减小来自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对流速传感器40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流速传感器40的检测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以往,尽管并未确定上述整流板70的叠层方法,但也考虑了例如图9所示的方法。即,现有方法是如图9(a)所示,在用于支承整流板70的盖(cap)81内部设置有槽(未图示),将整流板70一端一个一个地插入该槽中。接着,如图9(b)所示,将整流板70的另一端一个一个地插入设置于另一个盖82内部的槽中,如图9(c)所示,将整流板70叠层的方法。 
在上述叠层方法中,需要将整流板70一张一张地插入作为支承部的盖81、82中,存在无法形成考虑到批量生产率的结构的问题。 
另外,如图10所示,在以角度θ与气体流向对置的位置上配置作为流速传感器的一对超声波传感器41、42时,在流路产生凹陷91、92。由于存在该凹陷91、92,有可能产生漩涡。由于该漩涡的存在,有可能无法进行准确的流速测定,为了防止该问题的发生,需要在用于使超声波传感器41、42所产生的超声波通过的流路的开口部的部分安装网眼。 
但是,在上述整流板70的叠层方法中,仅仅对插入到设置于盖81、82的槽中的整流板70进行支承,因此,稳定性非常差。因此,以往,在用于保持上述网眼的网眼支架上也设置槽,将各整流板70插入槽部内,从而实现了稳定性的提高。这也意味着在现有的叠层方法中,也存在未考虑到批量生产率的结构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着眼于上述问题,其课题在于提供无需将整流板一张一张地插入支承部中,也能够实现批量生产率提高的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为一种流路单元,该流路单元形成有由供多个整流板叠层的叠层部分割为多条小流路的流路,其特征在于,上述叠层部一体形成有上述多个整流板和用于支承该整流板的支承部。 
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为一种叠层部,其为叠层有用于分割供气体流通的流路的多个整流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叠层部一体形成有上述多个整流板和用于支承该整流板的支承部。 
根据技术方案1以及8所述的实用新型,整流板与用于支承该整流 板的支承部一体形成,因而不需要将整流板一张一张地插入支承部中的作业。 
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流路单元使用热固性树脂一体形成。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实用新型,使用热固性树脂一体形成,与例如使用热塑性树脂一体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固化时的收缩。 
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为一种流路单元,该流路单元形成有由多个整流板叠层的叠层部分割为多个小流路的流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叠层部中,用于支承上述多个整流板的支承部以嵌入上述多个整流板的状态形成。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用于支承多个整流板的支承部以嵌入有多个整流板的状态形成,因此不需要将整流板一张一张地插入支承部的作业。 
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中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由用于形成上述流路至少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构成。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支承部由形成流路至少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构成。因此,能够借用流路形成板形成支承部,不需要分别设置流路形成板和支承部。并且,也不需要相对于形成流路的流路形成板,一体形成整流板和支承部再组装的作业。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在作为上述支承部的流路形成板上,设有开口部。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实用新型,在作为支承部的流路形成板上设有开口部。因此,能够将用于流速测定的超声波经由该开口部而射出到流路内,并且能够在开口部安装网眼支架。并且,由于整流板与作为支承部的流路形成板一体形成,因此,在作为支承部的流路形成板设置开口部,即使该部分的整流板未得到支承,也能够使整流板的固定变稳定。 
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部被网眼支架闭塞。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实用新型,开口部被网眼支架闭塞。因此,即使在超声波发生部分与开口部之间产生了凹陷,利用设置于开口部的网眼,也能够消除因该凹陷产生的漩涡。并且,由于整流板与作为支承部的流路形成板一体形成,因此,整流板的固定变得稳定。因此,也不需要在网眼支架上设置用于支承整流板的槽等。 
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为根据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流路的出入口附近未被上述整流板分割。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实用新型,流路的出入口附近未被整流板分割。因此,能够使气流以稳定的状态进入叠层部,且能够进一步对气流进行整流。 
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为一种叠层部,其叠层有用于分割供气体流通的流路的多个整流板,其特征在于,用于支承上述多个整流板的一对芯模具以预先嵌入有上述多个整流板的状态安装到主体模具中,注入用于形成上述支承部的成形剂,进行一体成型。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实用新型,通过将整流板嵌入一对芯模具中,将嵌入有整流板的一对芯模具安装在主体模具中,由此不需要直接将整流板插入主体模具中。 
实用新型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技术方案1以及8所述的实用新型,由于整流板与用于支承该整流板的支承部一体形成,因此,不需要将整流板一张一张地插入到支承部中的作业,因此,能够得到实现了批量生产率的提高的流路单元和叠层部。 
由于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使用热固性树脂一体形成,因此,与例如使用热塑性树脂一体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固化时发生收缩,因此,能够实现可抑制多块整流板的叠层间隔发生偏移等不利情况,且无需考虑抽出斜度的流路单元。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实用新型,用于支承多个整流板的支承部以嵌入有多个整流板的状态形成,因而不需要将整流板一张一张地插入支承部的作业,因此,能够得到可实现批量生产率的提高的流路单元。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实用新型,能够借用流路形成板形成支承部,不需要分别设置流路形成板和支承部。并且,也不需要相对于形成流路的流路形成板,一体形成整流板和支承部再组装的作业,因此,能够得到可实现成本降低和批量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的流路单元。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能够将用于流速测定的超声波经由该开口部向流路内射出,并且能够在开口部安装网眼支架。并且,由于整流板与作为支承部的流路形成板一体形成,因此,在作为支承部的流路形成板设置开口部,即使该部分的整流板未得到支承,也能够得到可使整流板的固定变稳定的流路单元。 
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通过在开口部设置网眼,即使在超声波发生部分与开口部之间产生凹陷,也能够消除因该凹陷产生的漩涡。并且,由于整流板与作为支承部的流路形成板一体形成,因此,整流板的固定 变得稳定。因此,也不需要在网眼支架上设置用于支承整流板的槽等。因此,能够获得批量生产率进一步得到提高的流路单元。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实用新型,能够使气流以稳定的状态进入叠层部,并能够进一步对气流进行整流,因此,当测定经过整流的气体的流速时,能够获得可实现测量精度得到提高的流路单元。 
由于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不需要向主体模具直接插入整流板,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降低了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与本实用新型的叠层部一体形成的流路单元30的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流路单元30的立体图。 
图3(a)是沿图1的流路单元30的A-A线剖视图,图3(b)是沿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叠层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表示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叠层部的流路单元30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流路单元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图6所示的芯模具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电子式气量计构成例的简要结构图。 
图9(a)~图9(c)是用于说明现有的整流板70的叠层方法的图。 
图10是表示超声波传感器41、42的设置位置的图。 
符号说明 
30流路单元;70整流板;80芯模具;111、112左右侧流路形成板(支承板、流路形成板);121、122上下侧流路形成板(流路形成板);131、132形成板开口部(开口部);100网眼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流路单元、叠层部以及该叠层部的制造方法。 
图1是表示与本实用新型的叠层部一体形成的流路单元30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流路单元30的立体图。另外,图3 
(a)是沿着图1中的流路单元30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3(b)是沿着B-B线的剖视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流路单元30中,由配置于于流路的左右侧的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配置于流路上下侧的上下侧流路形成板121、122形成截面大致呈矩形的流路。如图3(b)所示,在由该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以及上下侧流路形成板121、122形成的流路内,设有与上下侧流路形成面121、122平行的叠层而成的多个整流板70。该整流板70以预定比率(例如均等)将上述流路分割为例如第一层~第四层的小流路的方式叠层。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整流板701由配置为与整流板70垂直的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支承。此外,如图3(a)的剖视图所示,上述多个整流板70、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和上下侧流路形成板121、122例如由热固性树脂一体形成。 
进而,如图1所示,在作为支承部的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上,分别设有形成板开口部131、132,该形成板开口部131、132由网眼支架100闭塞。该网眼支架100对粘贴于支架开口部101上的网眼102进行支承。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将流过支架开口部101用于流速测定的超声向流路内射出。并且,利用设置于支架开口部101的网眼102,在超声波发生部分与支架开口部101之间,即使产生如图8所示的凹陷91、92, 也消除了由其凹陷91、92产生的漩涡。 
进而,如上所述,由于整流板70与作为支承部的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一体形成,因而整流板70的固定稳定。因此,通过在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上设置形成板开口部131、132,即使该部分的整流板70未受到支承,也能够使整流板70的固定变得足够稳定。 
因此,也不需要在闭塞形成板开口部131、132的网眼支架100上设置用于对形成板开口部131、132部分的整流板70进行支承的槽等,从而能够实现批量生产率的提高。另外,作为网眼支架100相对于该形成板开口部131、132的固定方法,考虑例如在网眼支架100或形成板开口部131、132上设置棘爪来固定的方法。 
根据上述流路单元30,整流板70与用于支承该整流板70的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一体形成。因此,不需要将整流板70一张一张插入设于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的槽中的作业,能够实现批量生产率的提高。 
另外,根据上述流路单元30,在整流板70上,一体形成用于形成流路的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上下侧流路形成板121、122。因此,无需执行将整流板70组装到用于形成流路的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上下侧流路形成板121、122上的作业,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批量生产率的提高。 
另外,根据上述流路单元30,用于支承多个整流板70的支承部,包括用于形成流路一部分的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因此,能够借用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作为支承部,不需要分别设置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和支承部。并且,也不需要将整流板70组装到用于形成流路的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上的作业,因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以及批量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热固性树脂进行一体形成,但也考虑使用例如热塑性树脂等。但是,在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由于固化时收缩较剧,需要提高抽出斜度。由于存在该斜率度,因此会因位置不同而使得整流板70或上下侧流路形成板121、122的叠层间隔发生偏移。另外,在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由于成型时通过冷却使树脂固化,因此,如果整流板或上下游流路面的壁厚不均匀,也有可能使冷却时间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变形。 
因此,通过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使用热固性树脂,能够抑制固化时发生收缩,能够抑制整流板70或上下侧流路形成板121、122的叠层间隔发生偏移,不需要考虑用于抑制该叠层间隔偏移的抽出斜度。能够由0.5mm以下的薄板构成为任意数量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与整流板70垂直且夹着多个整流板70而配置的一对上下侧流路形成板121、122来支承整流板70。另外,叠层有多个整流板70的叠层部与用于形成流路的流路形成板111、112、121、122一体形成。但是,例如,也考虑例如叠层部与流路形成板111、112、121、122分体形成,再如图4所示构成。 
如图4所示,叠层部包括:整流板70;用于将相邻的整流板70连结支承的支承板140。并且,在整流板70中,相互对置一对边中的右侧一边与借助支承板140叠层于叠层方向上方的整流板70的右侧一边相连结,左侧一边与借助支承板140叠层于叠层方向下方的整流板70的左侧一边相连结。采用上述结构,除了由树脂一体形成以外,使用冲压一张板的方法,也能够使整流板70和支承部一体形成。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整流板70与作为支承部的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一体形成。但是,例如在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的模具中嵌入有金属质整流板70的状态下,也考虑注入用于形成左右 侧流路形成板111、112的树脂等成形剂,形成流路单元。这样,如图5所示,即使整流板70与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分体设置,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不需要将整流板70一张一张地插入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中的作业。 
在嵌入有上述整流板70的状态下形成流路单元30的制造方法中,将整流板71逐张插入主体模具。这样,需要操作者向下蜷身而将手放入成型机中的作业,因此,可操作性差,且伴随着危险。因此,可考虑如图6以及图7所示使用一对芯模具80。一对芯模具80设定为相互相同的形状、相同的大小,由与未图示的主体模具同样的金属形成,并一体地设置有立方体状的基部80A和从该基部80A的中央突出的立方体状的模具主体80B。 
在模具主体80B上,设有从远离基部80A一侧的端面插入整流板70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有五个)缝隙SL。该缝隙SL沿着模具主体80B的宽度方向贯通设置。将模具主体80B的宽度W1设置比整流板70的宽度W2窄,当将整流板70插入缝隙SL时,整流板70的宽度方向两端从模具主体80B突出。另外,缝隙SL的长度L1(气流方向长度)是整流板70长度L2的大约一半,如图6所示,当使一对芯模具80的模具主体80B端面相互重叠时,两个缝隙SL的合计长度2×L1与整流板70的长度L2大致相同。 
操作者在远离成型机的场所,如图6所示,预先使一对芯模具80的模具主体80B的端面相互叠合,将整流板70嵌入(插入)叠合的缝隙SL中。将嵌入有该整流板70的一对芯模具80安装于未图示的主体模具上,注入用于形成左右侧流路形成板111、112、上下侧流路形成板121、122的成形剂来一体成型。 
由此,不需要操作者躬身将手放入成型机中来进行作业,这样提高了可操作性,并降低了危险性。 

Claims (9)

1.一种流路单元,所述流路单元形成有由多个整流板叠层的叠层部分割为多条小流路的流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层部一体形成有所述多个整流板和用于支承所述整流板的支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单元使用热固性树脂一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由用于形成所述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在作为所述支承部的流路形成板上,设有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由网眼支架闭塞。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出入口附近未被所述整流板分割。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出入口附近未被所述整流板分割。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流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出入口附近未被所述整流板分割。
9.一种叠层部,其叠层有用于分割供气体流通的流路的多个整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层部一体形成有所述多个整流板和用于支承所述整流板的支承部。 
CN 201220275761 2012-06-01 2012-06-01 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32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75761 CN202903254U (zh) 2012-06-01 2012-06-01 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75761 CN202903254U (zh) 2012-06-01 2012-06-01 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179486 Division CN203259204U (zh) 2012-06-01 2012-06-01 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03254U true CN202903254U (zh) 2013-04-24

Family

ID=48123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75761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3254U (zh) 2012-06-01 2012-06-01 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032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34464A (ja) * 2018-08-31 2020-03-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超音波流量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34464A (ja) * 2018-08-31 2020-03-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超音波流量計
JP7223956B2 (ja) 2018-08-31 2023-02-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超音波流量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7700B (zh) 用于加热模具的设备
CN202903254U (zh) 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WO2005117185A3 (en) Branched fluid channels for improved fluid flow through fuel cell
CN203259204U (zh) 流路单元以及叠层部
JPWO2013175547A1 (ja) 流量検出器
Liu et al. Modeling and design of air-side manifolds and measurement on an industrial 5-kW hydrogen fuel cell stack
CN101874197B (zh) 用于测定流体介质的参数的传感器装置
JP2004316685A (ja) 流路ユニット、積層部及び当該積層部の製造方法
CN106087851B (zh) 一种深水试验池整体造流方法
US20100236761A1 (en) Liquid cooled heat sink for multiple separated heat generating devices
CN201355261Y (zh) 多层流路部件及使用其的超声波式流体计测装置
CN206042520U (zh) 一种压合电路板
CN103793754B (zh) 一种空分系统的能耗预测方法
CN203423549U (zh) 一种永磁转子结构
CN104781968A (zh) 具有流动分配器的燃料电池
CN207585681U (zh) 电子式计量表的计量模组组件及电子式计量表
CN219416922U (zh) 一种防止石蜡凝固的摊片机
CN209937521U (zh) 高光格栅注塑模具
CN203472157U (zh) 一种3d船型数控打印头
CN103354678B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及电磁供热设备
CN203240735U (zh) 一种电磁式流体加热器
CN208164336U (zh) 模流仿真复材铺层渗透性测试平台
CN206331142U (zh) 一种防火绝缘光纤槽
CN204442823U (zh) 马达驱动装置
CN103673273A (zh) 一种ih防干烧精确控温加热水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YAZAKI CORP.

Effective date: 2013041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4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zaki Corporation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