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02496U -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02496U
CN202902496U CN 201220569202 CN201220569202U CN202902496U CN 202902496 U CN202902496 U CN 202902496U CN 201220569202 CN201220569202 CN 201220569202 CN 201220569202 U CN201220569202 U CN 201220569202U CN 202902496 U CN202902496 U CN 2029024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valve
links
expansion valve
electric expa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56920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敏
曹培春
李亚军
朱小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56920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024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024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0249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汇流单元对切换单元第三端输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及压缩后,输出至切换单元的第一端;在制冷和不降温除湿工况下,驱动切换单元第二端输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换热单元及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三换热器,经第一截止阀流回至切换单元的第四端,再从第三端输出;在制热工况下,驱动切换单元第四端输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三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经第二截止阀及第一换热单元流回至切换单元的第二端,再从第三端输出。应用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系统成本、提高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控制精度。

Description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联机空调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在居住和室内工作环境下安装空调系统,用以提升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成为人们提高舒适性需求的一个重要选择。其中,多联机热泵空调技术由于具有控制自由、高效节能、便于安装维护等优点,是中央空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图1为现有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一般由一台或多台室外机01、一台或多台室内机02、中央控制网络(CS-NET)03、制冷剂管路04、分歧管05以及通信线06组成,多台室外机组成室外机组,中央控制网络通过通信线对室外机组进行控制,室外机通过制冷剂管路与分歧管,分歧管与室内机相连。其中,
室外机一般由室外侧换热器、压缩机和其它制冷附件组成,室外侧换热器一般采用风冷或水冷的换热形式;室内机由风机和换热器等组成,一般采用直接蒸发换热的形式。与多台家用空调相比,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室外机共用,可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并可实现各室内机的集中管理,可单独启动一台室内机运行,也可同时启动多台室内机运行,使得控制更加灵活。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室内机对空气进行处理时,需要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和控制,其中,湿度控制难度更大。现有的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采用对室内湿度进行控制的降温除湿方法,然而,采用该方法,一方面,过度降低送风温度导致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能耗高、且蒸发温度降低,而蒸发温度的降低又将导致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能效比降低;另一方面,在梅雨季节进行降温除湿,将导致送风的冷吹风感强烈,为避免冷吹风感强烈对用户造成的不舒适性,需要在室内机增加电加热丝,以对送风加热升温,进一步增加了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能耗。
为避免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进行除湿时,系统功耗较高、制冷性能较低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即在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室内机部分增加再热换热器,该再热换热器实际上是一个冷凝器,利用从室外侧换热器流过来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经该再热换热器,从而将热量排入回风中,另一部分回风经蒸发器降温除湿后与该部分被加热的回风混合后送入室内,从而实现不降温的功能,或者,通过开发专用除湿电磁阀或增加多个电磁阀以实现不降温的功能。然而,该改进方法一方面需要在室内机额外增加再热换热器,使得系统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采用专用除湿电磁阀或多个电磁阀,使得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控制难度增加且控制精度难以得到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降低系统成本、提高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控制精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该系统包括:室外机以及室内机,其中,
室外机包括:汇流单元、四通换向阀、第一截止阀以及第一换热单元;
室内机包括:室内侧风扇、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以及第三换热器;
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汇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三端与汇流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四端与第一截止阀的一端相连,第一截止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一端相连;
汇流单元,用于将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输出的制冷剂经气液分离以及压缩后,输出至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
第一换热单元,用于驱动室外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单元中的第一换热器,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
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一端与第二截止阀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一截止阀的另一端相连;
室内侧风扇用于驱动室内回风流经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
较佳地,所述汇流单元包括:压缩机、单向阀以及气液分离器,其中,
压缩机的输出端与单向阀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的输出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相连。
较佳地,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室外侧风扇、第一电子膨胀阀以及第二截止阀,其中,
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二截止阀的一端相连;
第二截止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侧风扇用于驱动室外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
较佳地,所述压缩机由一台或多台定速压缩机构成,或由变速压缩机构成,或由定速压缩机与变速压缩机组合构成。
较佳地,所述第二换热器处于第三换热器的上部。
较佳地,所述室内机进一步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其中,
第一温度传感器布置于第二电子膨胀阀与第二换热器之间且靠近第二换热器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第二温度传感器布置于第三换热器与第一截止阀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第三温度传感器布置于第三电子膨胀阀与第三换热器之间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较佳地,所述室内机进一步包括:第四换热器以及第五换热器,其中,
由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构成一组换热器,由第四换热器与第五换热器构成另一组换热器,两组换热器由钣金件连接,形成V字型换热器。
较佳地,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四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四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五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五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一截止阀的另一端相连,第二温度传感器布置于第五换热器与第一截止阀之间且靠近第五换热器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较佳地,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为并联的热力膨胀阀与电磁阀,热力膨胀阀的感温包布置于第一截止阀与第三换热器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其中,
电磁阀打开时对应第三电子膨胀阀全开;电磁阀关闭且热力膨胀阀调节时对应第三电子膨胀阀节流调节,热力膨胀阀的阀开度由感温包测得的温度进行控制。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室外机的汇流单元接收切换单元的第三端输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以及压缩后,输出至切换单元的第一端;判断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所处的工况:如果处于制冷和不降温除湿工况,驱动切换单元与第一端相连的第二端输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换热单元以及室内机的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三换热器,经切换单元中的第一截止阀流回至切换单元的第四端,再从切换单元的第三端输出;如果处于制热工况,驱动切换单元与第一端相连的第四端输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室内机的第三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经室外机的第二截止阀以及第一换热单元流回至切换单元的第二端,再从切换单元的第三端输出。这样,室内机和室外机均采用电子膨胀阀,无需开发专用除湿电磁阀或增加电磁阀,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保证了系统控制精度,并降低了系统控制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为现有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实现室内不降温除湿的室内机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机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控制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通过增加再热换热器,利用从室外侧换热器流过来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经该再热换热器,从而将热量排入回风中,另一部分回风经蒸发器降温除湿后与该部分被加热的回风混合后送入室内,从而实现不降温除湿的功能,使得系统成本增加;或者,通过开发专用除湿电磁阀或增加多个电磁阀以实现不降温除湿的功能,不仅增加了成本,也使得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控制难度增加且控制精度难以得到保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从经济角度及控制角度出发,设计高性能的用于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新型室内机,提出具备不降温除湿功能的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保证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高效运行的同时,实现制冷、制热及不降温除湿的目的,满足用户高标准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可以满足夏季室内制冷、冬季制热和梅雨季节的不降温除湿功能。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室内机无需额外增加换热器;从提高控制精度和降低控制难度角度出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室内机和室外机均采用电子膨胀阀,因此无需开发专用除湿电磁阀或增加电磁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该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01以及室内机02,其中,室外机01为一台或多台,室内机02为一台或多台,
较佳地,室内机02可以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包含不降温除湿功能的室内机,也可以是现有技术采用的室内机,即仅具备制冷和制热功能的室内机。
室外机01包括:控制单元、汇流单元、切换单元以及第一换热单元,其中,
控制单元,用于在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中的第一换热器4为冷凝器,室内机02中的第二换热器13与第三换热器14均为蒸发器;在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中的第一换热器4为蒸发器,室内机02中的第二换热器13与第三换热器14均为冷凝器;在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处于不降温除湿工况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中的第一换热器4与室内机02中的第二换热器13均为冷凝器,室内机02中的第三换热器14为蒸发器;
切换单元,用于当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处于制冷以及不降温除湿工况时,控制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一端接收汇流单元的输出,由第二端输出至第一换热单元,第四端接收室内机的输出,由第三端输出至汇流单元;当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控制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第一端接收汇流单元的输出,由第四端输出至室内机的第一端,第二端接收第一换热单元的输出,由第三端输出至汇流单元;
汇流单元,用于将切换单元输出的制冷剂经气液分离以及压缩后,输出至切换单元;
第一换热单元,用于驱动室外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单元中的第一换热器4,一端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
当然,实际应用中,室外机也可以包括:汇流单元、四通换向阀、第一截止阀以及第一换热单元;其中,
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汇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三端与汇流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四端与第一截止阀的一端相连,第一截止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一端相连;
汇流单元,用于将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输出的制冷剂经气液分离以及压缩后,输出至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
第一换热单元,用于驱动室外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单元中的第一换热器,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
其中,
切换单元包括:四通换向阀3以及第一截止阀8,其中,
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与汇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三端与汇流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四端与第一截止阀8的一端相连,第一截止阀8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一端相连。
汇流单元包括:压缩机1、单向阀2以及气液分离器7,其中,
压缩机1的输出端与单向阀2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的输出端与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相连,气液分离器7的输入端与四通换向阀3的第三端相连,气液分离器7的输出端与压缩机1的输入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缩机1可由一台或多台定速压缩机构成,也可以由变速压缩机构成,还可以由定速压缩机与变速压缩机组合构成。
第一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4、室外侧风扇5、第一电子膨胀阀6以及第二截止阀9,其中,
第一换热器4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6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子膨胀阀6的另一端与第二截止阀9的一端相连;
第二截止阀9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侧风扇5用于驱动室外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外侧风扇5为轴流风扇,通过室外侧风扇5的旋转,驱动室外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4。
这样,室外机01包括:压缩机1、单向阀2、四通换向阀3、第一换热器4、室外侧风扇5、第一电子膨胀阀6、气液分离器7、第一截止阀8以及第二截止阀9,其中,
压缩机1的输出端与单向阀2的一端相连,输入端与气液分离器7的输出端相连;
单向阀2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相连;
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4的一端相连,第三端与气液分离器7的输入端相连,第四端与第一截止阀8的一端相连;
第一换热器4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6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子膨胀阀6的另一端与第二截止阀9的一端相连;
第一截止阀8的另一端输出至室外机02的第一端,第二截止阀9的另一端输出至室外机02的第二端。
室内机02包括:室内侧风扇10、第二电子膨胀阀11、第二换热器13、第三电子膨胀阀17以及第三换热器14,其中,
第二电子膨胀阀11的一端与第二截止阀9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13的一端相连;
第二换热器13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17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子膨胀阀17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14的一端相连;
第三换热器14的另一端与第一截止阀8的另一端相连;
室内侧风扇10用于驱动室内回风流经第二换热器13和第三换热器1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内侧风扇10可以为离心风扇或灌流风扇,通过室内侧风扇10的旋转,驱动室内回风流经第二换热器13和第三换热器14。
第一换热器4、第二换热器13和第三换热器14可以为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换热器。
较佳地,在换热器放置(高度)的方向上,第二换热器13处于第三换热器14的上部。
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通过换热器端面弯管的连接与焊接,使某一单独换热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例如,通过换热器端面弯管的连接与焊接,可以将室内机中的换热器分成上下两部分,即第二换热器13和第三换热器14,也就是说,通过换热器端面弯管的连接与焊接,形成第二换热器13和第三换热器14。
较佳地,室内机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12、第二温度传感器15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16,其中,
第一温度传感器12布置于第二电子膨胀阀11与第二换热器13之间且靠近第二换热器13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第二温度传感器15布置于第三换热器14与第一截止阀8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14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第三温度传感器16布置于第三电子膨胀阀17与第三换热器14之间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14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2、第二温度传感器15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16分别用于感知布置位置处制冷剂管路的温度,从而使得相应制冷剂管路上的电子膨胀阀根据温度传感器感知到的温度,调整该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实现制冷、制热及不降温除湿功能。
这样,室内机02包括:室内侧风扇10、第二电子膨胀阀11、第一温度传感器12、第二换热器13、第三换热器14、第二温度传感器15、第三温度传感器16以及第三电子膨胀阀17,其中,
第二电子膨胀阀11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13的一端相连,第一温度传感器12布置于第二电子膨胀阀11与第二换热器13之间且靠近第二换热器13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第二电子膨胀阀11的另一端与第二截止阀9的另一端相连;
第二换热器13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17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子膨胀阀17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14的一端相连,第三温度传感器16布置于第三电子膨胀阀17与第三换热器14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14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第三换热器14的另一端与第一截止阀8的另一端相连,第二温度传感器15布置于第三换热器14与第一截止阀8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14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室内侧风扇10用于驱动室内回风流经第二换热器13和第三换热器14。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制冷剂由压缩机1排气口(输出端)排出进入单向阀2,由单向阀2输出的高压制冷剂气体进入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
当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和不降温除湿工况时:
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制冷剂依次流经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端、第一换热器4、第一电子膨胀阀6、第二截止阀9、第二电子膨胀阀11、第二换热器13、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三换热器14、第一截止阀8、四通换向阀3的第四端,再从四通换向阀3的第三端流经气液分离器7进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输入端);
当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制冷剂依次流经四通换向阀3的第四端、第一截止阀8、第三换热器14、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二换热器13、第二电子膨胀阀11、第二截止阀9、第一电子膨胀阀6、第一换热器4、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端,再从四通换向阀3的第三端流经气液分离器7进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
为实现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及不降温除湿功能,不同工况下各电子膨胀阀的调节控制方法与各换热器的工作流程如下:
制冷工况下,第一电子膨胀阀6与第三电子膨胀阀17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11节流,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在该制冷工况下,第一换热器4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3与第三换热器14均为蒸发器,室内机02送出的低温风为室内制冷,第二电子膨胀阀11的阀开度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15与第一温度传感器12采集温度的差值,即蒸发过热度来控制;其中,
SH=T15-T12
式中,
SH为蒸发过热度,通过蒸发过热度的计算,控制阀开度;
T15为第二温度传感器15采集的温度值;
T12为第一温度传感器12采集的温度值。
制热工况下,第三电子膨胀阀17全开,第一电子膨胀阀6与第二电子膨胀阀11节流,相应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在该制热工况下,第一换热器4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3与第三换热器14均为冷凝器,室内机02送出的高温风为室内制热;第二电子膨胀阀11的阀开度通过高压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与第一温度传感器12采集温度的差值,即冷凝过冷度来控制;其中,
SC=Tc-T12
式中,
SC为冷凝过冷度;
TC为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值;
T12为第一温度传感器12采集的温度值。
不降温除湿工况下,第一电子膨胀阀6与第二电子膨胀阀11全开,第三电子膨胀阀17节流,在该不降温除湿工况下,第一换热器4与第二换热器13均为冷凝器,第三换热器14为蒸发器,流经室内机02的回风一部分被第二换热器13加热为热风,另一部分被第三换热器14除湿冷却,经处理的冷风与热风混合后送入室内,实现室内不降温除湿;第三电子膨胀阀17的阀开度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15与第三温度传感器16采集温度的差值,即蒸发过热度来控制。其中,
SH′=T15-T16
式中,
SH′为蒸发过热度;
T15为第二温度传感器15采集的温度值;
T16为第三温度传感器16采集的温度值。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实现室内不降温除湿的室内机工作示意图。参见图3,第二换热器13为冷凝器,第三换热器14为蒸发器,室内侧风扇10启动,驱动室内回风流经第二换热器13以及第三换热器14,使得流经室内机02的回风形成两部分回风,一部分回风被第二换热器13加热为热风,另一部分回风被第三换热器14除湿冷却,然后,被第二换热器13加热形成的热风与被第三换热器14除湿冷却形成的冷风相混合后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不降温除湿。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该实施例为优化可选实施例,采用两组换热器,一组换热器由第二换热器13与第三换热器14构成,另一组换热器由第四换热器13’与第五换热器14’构成,这两组换热器由钣金件20连接,形成V字型换热器,从而可以在室内机有限空间中加大换热面积,提高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制冷量、制热量及除湿量。
其中,第二换热器13的另一端与第四换热器13’的一端相连;
第四换热器13’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17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子膨胀阀17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14的一端相连,第三温度传感器16布置于第三电子膨胀阀17与第三换热器14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14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第三换热器14的另一端与第五换热器14’的一端相连;
第五换热器14’的另一端与第一截止阀8的另一端相连,第二温度传感器15布置于第五换热器14’与第一截止阀8之间且靠近第五换热器14’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换热器功能上,通过制冷剂管路连接,第二换热器13与第四换热器13’功能相同,第三换热器14与第五换热器14’功能相同,也就是说,第二换热器13与第四换热器13’同为冷凝器或同为蒸发器,第三换热器14与第五换热器14’同为蒸发器或同为冷凝器。
以不降温除湿工况时的制冷剂与送风循环过程为例,在图4中,制冷剂依次流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1、第二换热器13、第四换热器13’、第三电子膨胀阀17、第三换热器14与第五换热器14’,在该工况下,第二电子膨胀阀11全开且第三电子膨胀阀17节流,第二换热器13与第四换热器13’均为冷凝器,第三换热器14与第五换热器14’均为蒸发器,经处理后的回风从上之下依次为热风、冷风、热风与冷风,即从第二换热器13流出的为热风,第三换热器14流出的为冷风,从第四换热器13’流出的为热风,从第五换热器14’流出的为冷风,热风与冷风混合形成送风。这样,有助于不同温度的送风间的混合,从而提高送风舒适性及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热力性能。
本实施例中,图3和图4中,各电子膨胀阀的控制规律与图2相同。图4中,第二温度传感器15布置于第一截止阀8与第五换热器14’之间且靠近第五换热器14’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其它温度传感器位置不变。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机的再一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与图3不同的是,采用并联的热力膨胀阀18与电磁阀19代替第三电子膨胀阀17,即热力膨胀阀18的一端与电磁阀19的一端相连,并与第二换热器13的另一端相连,热力膨胀阀18的另一端与电磁阀19的另一端相连,并与第三换热器14的一端相连,热力膨胀阀的感温包15’布置于第一截止阀8与第三换热器14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14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同工况下各换热器功能与图2所示实施例中对应换热器功能相同,两实施例(图2和图5)中,第一电子膨胀阀6与第二电子膨胀阀11的控制规律也分别对应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并联的热力膨胀阀18与电磁阀19代替第三电子膨胀阀17,其对应规律如下:电磁阀19打开时对应第三电子膨胀阀17全开;电磁阀19关闭且热力膨胀阀18调节时对应第三电子膨胀阀17节流调节,热力膨胀阀18的阀开度由感温包15’测得的温度进行控制。
由上述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室外机可以共用,室内机无需额外增加再热换热器,通过室内机中换热器端面的弯管连接与焊接,从而将一个换热器分为上下两部分,具备较高经济性,从而效降低设备成本,并可实现各室内机的集中管理,可单独启动一台室内机运行,也可多台室内机同时启动运行,使得控制更加灵活;室内机可实现夏季制冷、冬季制热和梅雨季节不降温除湿功能,从而提高送风舒适性;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内机和室外机均采用电子膨胀阀,无需开发专用除湿电磁阀或增加电磁阀,从而保证了系统控制精度,并降低了系统控制难度。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控制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参见图6,该流程包括:
步骤601,室外机的汇流单元接收切换单元的第三端输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以及压缩后,输出至切换单元的第一端;
本步骤中,切换单元包括:四通换向阀以及第一截止阀,其中,
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汇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三端与汇流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四端与第一截止阀的一端相连,第一截止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一端相连;
汇流单元包括:压缩机、单向阀以及气液分离器,其中,
压缩机的输出端与单向阀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的输出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相连。
步骤602,判断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所处的工况,如果处于制冷和不降温除湿工况,执行步骤603,如果处于制热工况,执行步骤604;
步骤603,驱动切换单元与第一端相连的第二端输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第一换热单元以及室内机的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三换热器,经切换单元中的第一截止阀流回至切换单元的第四端,再从切换单元的第三端输出;
本步骤中,第一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室外侧风扇、第一电子膨胀阀以及第二截止阀,其中,
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二截止阀的一端相连;
第二截止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侧风扇用于驱动室外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
室内机还包括:用于驱动室内回风流经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室内侧风扇;
这样,该步骤包括:
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制冷剂依次流经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第一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截止阀、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三换热器、第一截止阀、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再从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流经气液分离器进入压缩机的吸气口。
其中,在制冷工况下,第一电子膨胀阀与第三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均为蒸发器,室内机送出的低温风为室内制冷,第二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的差值控制。
在不降温除湿工况下,第一电子膨胀阀与第二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三电子膨胀阀节流,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均为冷凝器,第三换热器为蒸发器,流经室内机的回风一部分被第二换热器加热为热风,另一部分被第三换热器除湿冷却,经处理的冷风与热风混合后送入室内;第三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的差值控制。
步骤604,驱动切换单元与第一端相连的第四端输出的制冷剂依次流经室内机的第三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经室外机的第二截止阀以及第一换热单元流回至切换单元的第二端,再从切换单元的第三端输出。
本步骤具体为:
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制冷剂依次流经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第一截止阀、第三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截止阀、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器、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再从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流经气液分离器,进入压缩机的吸气口。
其中,第三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一电子膨胀阀与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均为冷凝器,室内机送出的高温风为室内制热;第二电子膨胀阀的阀开度通过高压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与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的差值控制。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室外机以及室内机,其中,
室外机包括:汇流单元、四通换向阀、第一截止阀以及第一换热单元;
室内机包括:室内侧风扇、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以及第三换热器;
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汇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三端与汇流单元的输入端相连,第四端与第一截止阀的一端相连,第一截止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一端相连;
汇流单元,用于将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输出的制冷剂经气液分离以及压缩后,输出至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
第一换热单元,用于驱动室外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单元中的第一换热器,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
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一端与第二截止阀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一截止阀的另一端相连;
室内侧风扇用于驱动室内回风流经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单元包括:压缩机、单向阀以及气液分离器,其中,
压缩机的输出端与单向阀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的输出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器、室外侧风扇、第一电子膨胀阀以及第二截止阀,其中,
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
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二截止阀的一端相连;
第二截止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侧风扇用于驱动室外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由一台或多台定速压缩机构成,或由变速压缩机构成,或由定速压缩机与变速压缩机组合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处于第三换热器的上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进一步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其中,
第一温度传感器布置于第二电子膨胀阀与第二换热器之间且靠近第二换热器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第二温度传感器布置于第三换热器与第一截止阀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第三温度传感器布置于第三电子膨胀阀与第三换热器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进一步包括:第四换热器以及第五换热器,其中,
由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构成一组换热器,由第四换热器与第五换热器构成另一组换热器,两组换热器由钣金件连接,形成V字型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四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四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
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五换热器的一端相连;
第五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一截止阀的另一端相连,第二温度传感器布置于第五换热器与第一截止阀之间且靠近第五换热器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为并联的热力膨胀阀与电磁阀,热力膨胀阀的感温包布置于第一截止阀与第三换热器之间且靠近第三换热器一端的制冷剂管路上,其中,
电磁阀打开时对应第三电子膨胀阀全开;电磁阀关闭且热力膨胀阀调节时对应第三电子膨胀阀节流调节,热力膨胀阀的阀开度由感温包测得的温度进行控制。
CN 201220569202 2012-10-31 2012-10-31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24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69202 CN202902496U (zh) 2012-10-31 2012-10-31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69202 CN202902496U (zh) 2012-10-31 2012-10-31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02496U true CN202902496U (zh) 2013-04-24

Family

ID=48123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569202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2496U (zh) 2012-10-31 2012-10-31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0249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68224A (zh) * 2016-11-02 2017-04-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控制方法
WO2019179474A1 (zh) * 2018-03-21 2019-09-2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分时除湿方法
CN112797660A (zh) * 2019-10-28 2021-05-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68224A (zh) * 2016-11-02 2017-04-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控制方法
WO2019179474A1 (zh) * 2018-03-21 2019-09-26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分时除湿方法
CN112797660A (zh) * 2019-10-28 2021-05-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27715B (zh)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及控制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方法
CN103759455B (zh) 热回收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0552312C (zh) 热湿分段处理的空调机组装置及其空气处理方法
CN202328574U (zh) 双冷却盘管中央空调供风系统
CN103062851A (zh)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CN105222241B (zh) 双冷源四管制空调系统
CN101520219A (zh) 带自然冷却功能的全年供冷冷水机组
CN101294755A (zh) 恒温恒湿空调机组
CN200965364Y (zh) 恒温除湿分体热泵空调机组
CN101216225A (zh) 一种双温冷水/冷风机组
CN102278795A (zh) 采用双套冷却盘管的中央空调供风系统
CN110422031A (zh) 一种纯电动客车用空调与电池热管理集成系统
CN105180304A (zh) 空调室外机、多功能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6403143B (zh) 温湿度独立处理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915450B (zh) 一种多联机室内机风侧旁通容量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202902496U (zh)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
CN109341138B (zh) 机房和热水系统的组合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357426B (zh) 用于机房和房间的组合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080896A (zh) 采用vrv系统的电动车空调
CN213873264U (zh) 空调系统
CN105627625A (zh) 热泵与热水加热组合系统的混合制热流程
CN206514574U (zh) 一种数据中心制冷系统
CN109357427B (zh) 用于机房和热水系统的组合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340960B (zh) 机房和房间的组合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254925U (zh) 换热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