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98160U - 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98160U
CN202898160U CN2012202675845U CN201220267584U CN202898160U CN 202898160 U CN202898160 U CN 202898160U CN 2012202675845 U CN2012202675845 U CN 2012202675845U CN 201220267584 U CN201220267584 U CN 201220267584U CN 202898160 U CN202898160 U CN 202898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waste disposal
solids component
treatment device
disposal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2675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三上大助
浪间哲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filed Critical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98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9816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 Physical Water Treatments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通过并用生物处理装置和膜分离装置,能够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并且,能够减小膜分离装置的负荷,能够稳定地获得高品质的再生水。污水处理装置的特征为,具备:净化装置(3A),其接受朝向下水道干线流去的污水的一部分并进行净化处理,生物处理装置(7),其从由净化装置(3A)获得的处理水中将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进行生物学上的去除,膜分离装置(9),其从由生物处理装置(7)获得的生物处理水中将污泥进行分离去除而获得再生水,净化装置(3A)具有:从污水中将油分进行漂浮分离的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将污水中的固体成分进行沉降分离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使由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沉降分离出的固体成分滞留并可将其溶解的可溶化机构。

Description

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该污水处理装置接受从集体住宅等排向下水道干线的污水,并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进行生物去除而获得再生水。
背景技术
已知的辅助处理厂从与下水道干线联接的上游侧的分支管引入污水,对该污水进行处理后作为再生水向市区等供给。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辅助处理厂所设置的污水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该污水处理装置使用漂浮过滤材料进行高速过滤来进行污水的前处理,然后,利用具备厌氧槽和好氧槽的生物处理装置去除有机物等,从而获得再生水。尤其是,在该装置中,为了节省空间,在好氧槽内设有膜分离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70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再生水的利用用途的扩大,越发希望再生水的高品质化,再生水中所含有的氮及磷化合物也被视为问题。但是,在现有污水处理装置中,尽管具备配备有厌氧槽和好氧槽的生物处理装置,但是由于在该装置中,进行了高速过滤作为前处理,因此有可能会把用于除去氮及磷化合物所需要的有机物成分过度地除去。另外,溶解于污水中的有机物成分的量因原来污水的性状不同而变化,当有机物成分的量少时,微生物的作用也受到抑制,脱氮反应不充分。另外,当有机物成分的量少时,微生物对磷化合物的捕捉也不充分,在膜分离装置中实质上很难进行磷化合物的分离,难以获得高品质的再生水。另一方面,当采用省略了前处理的装置结构时,则膜分离装置的负荷变得过大,往往难以稳定地获得再生水。
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以上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组合使用生物处理装置和膜分离装置从而能够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并且,能够减小膜分离装置的负荷,稳定地获得高品质的再生水。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具备:
净化装置,其接受流向下水道干线的污水的一部分并进行净化处理,
生物处理装置,其从由所述净化装置获得的处理水中将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进行生物去除,以及
膜分离装置,其从由所述生物处理装置获得的生物处理水中分离除去污浊物质从而获得再生水,
所述净化装置具有: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其对所述污水中的油分进行漂浮分离;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其将所述污水中的固体成分进行沉降分离;以及可溶化机构,其使由所述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沉降分离出的固体成分滞留并使之可溶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对膜分离装置施加过负荷的油分及固体成分在前段的净化装置中被去除。另外,净化装置具备可使在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中被沉降分离的固体成分发生可溶化的可溶化机构,从而能够在生物处理装置中将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进行生物除去,而且可以通过固体成分的可溶化而补充所需要的有机物成分。作为其结果,通过组合使用生物处理装置和膜分离装置,能够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并且,能够减小膜分离装置的负荷,稳定地获得高品质的再生水。
另外,优选可溶化机构中污水的滞留时间为1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下。更优选可溶化机构中的污水的滞留时间为2小时以上、且8小时以下。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具备固液分离装置,该固液分离装置对由净化装置得到的处理水中的残留夹杂物进行物理分离去除,将去除了残留夹杂物的处理水供给至生物处理装置。通过去除残留夹杂物,能够进一步减小施加于膜分离装置上的负荷。
另外,优选的是,净化装置具有污水贮存槽,其发挥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及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的功能,贮存槽具有:接受污水的导入部;将污水保持为静置状态,使油分从污水中漂浮分离,并且,使固体成分从污水中沉降分离的槽主体;将已经分离了油分及固体成分的处理水从槽主体排出的排出部。根据该结构,污水的贮存槽可以兼作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及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因此,有利于节省空间,另外,根据比重差可将油分、固体成分及处理水简易地进行分离,因此,有利于装置结构的简化。
另外,优选的是,槽主体具有:堆积沉淀的固体成分的底部、以及沿着底部的周缘立设并且保持固体成分的侧壁,可溶化机构由使固体成分滞留的底部及侧壁形成。根据上述结构,可简单地实现将从污水中沉降分离出的固体成分滞留下来并使之可溶化的结构。
另外,优选的是,贮存槽具有划分槽主体的间隔壁以及将夹持间隔壁而邻接的贮存室彼此连通的连通孔。通过用间隔壁将贮存槽的槽主体隔开,有望去除污水中的残留夹杂物,尤其是在后段中配置固液分离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固液分离装置的负荷。
另外,优选的是,导入部设于由间隔壁划分开的多个贮存室中的任一个贮存室,排出部设于多个贮存室中与设有导入部的贮存室不同的贮存室。根据该构成,在与设有导入部的贮存室不同的贮存室设有排出部,因此,设有排出部的下游的贮存室不易受到导入部导入的污水流的影响,因而,在下游的贮存室中能够容易地将污水保持为静置状态。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组合使用生物处理装置和膜分离装置,能够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并且,能够减小膜分离装置的负荷,能够稳定地获得高品质的再生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和下水道干线的关系的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固液分离装置的剖面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生物处理装置的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的剖面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1B、1C:污水处理装置
3A、3B、3C:净化装置
5:固液分离装置
7:生物处理装置
9:膜分离装置
11A、11B、11C:贮存槽(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可溶化机构)
13:导入管(净化装置的导入部)
15A、15B、15C:槽主体
15a:上游室(贮存室)
15c:下游室(贮存室)
17:排出管(净化装置的排出部)
19、20、55:间隔壁
21、24、57:底部(槽主体的底部)
22、23、59:连通孔
25: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广泛地包括体现本实用新型的方式。
如图1所示,污水处理装置1A是接受从集体住宅及工厂等排向下水道干线的污水,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进行生物去除而获得再生水的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污水的接受也可以是集体住宅及工厂等设施单位所排出的污水的一部分,或从存在于特定地区内的多个设施排出的合流污水的一部分。另外,将由污水处理装置1A接受的污水控制为排水量(总量)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受排水量的变动的影响,并且可以与必要设备相吻合地调节尺寸,提高经济性。
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A具备:接受污水并进行净化处理的净化装置3A、对用净化装置3A得到的处理水中的残留夹杂物(例如,头发等)进行物理分离去除的固液分离装置5、从用固液分离装置5得到的二次处理水中生物去除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的生物处理装置7、从用生物处理装置7得到的生物处理水中分离去除污浊物质而获得再生水的膜分离装置9。
[净化装置]
首先,参照图3对净化装置3A进行说明。净化装置3A具备: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及可溶化机构。油分漂浮分离机构是利用比重差将污水中的水分W和油脂成分F进行分离的装置,所谓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是利用粪块等粗大固体成分(固体成分)S与水分W的比重差,从污水中将粗大固体成分S进行沉降分离的装置。另外,可溶化机构为通过使沉淀堆积的粗大固体成分S长时间滞留而使其发生可溶化的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3A中,具备发挥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及可溶化机构功能的污水贮存槽11A。贮存槽11A具备:接受污水的导入管(导入部)13、蓄积污水的槽主体15A、从槽主体15A中排出处理水(以下,称为“一次处理水”)的排出管(排出部)17。
接受污水的导入管(导入部)13配置为:贯通槽主体15A的侧壁25,并且,在贮存槽11A内弯曲,管流出口13c朝向贮存槽11A内的下方。管流出口13c优选可防止油脂成分的层(以下,称为“油层”)由于流入的污水而发生搅拌的管流出口,因此,假定在预定水位产生油层的情况下,优选将管流出口配置在该油层的下方。
排出处理水的排出管(排出部)17配置为:与导入管13相对配置,贯通槽主体15A的侧壁25,并且,在槽主体15A内弯曲,管流出口17c朝向槽主体15A的下方。管流出口17c优选可防止油层的搅拌的管流出口,因此,假定在预定水位产生油层的情况下,优选将管流出口配置在该油层的下方。
另外,有必要防止排出管17的管流出口17c吸入沉淀堆积在槽主体15A内的粗大固体成分S,因此,假定堆积在槽主体15A内的粗大固体成分S的高度,并将管流出口17c配置为比该高度高的位置。
污水经由导入管13导入槽主体15A内,在槽主体15A内保持为静置状态。这时,污水中的油脂成分F发生漂浮分离,另外,粗大固体成分S发生沉降分离。
槽主体15A具有底部21和侧壁25,底部21堆积从污水中沉降分离的粗大固体成分S,侧壁25沿着底部21的周缘立设并且保持粗大固体成分S。从而,从污水中沉降分离出的粗大固体成分S通过底部21及侧壁25保持在固定位置,在槽主体15A内滞留规定时间。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粗大固体成分S中的有机物成分向一次处理水中的溶出。
要使粗大固体成分S中的有机物成分发生可溶化,需要1小时~24小时,理想的是需要2小时~8小时。因此,为了实现将贮存槽11A作为可溶化机构,粗大固体成分S的滞留时间设计为1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下,另外,理想的是,需要将滞留时间设计为2小时以上、且8小时以下。
另外,污水的滞留时间在设计上可以根据污水的流入流量、污水的排出流量及贮存槽11A的槽主体15A的容积来定。例如,若小时流入量为15m3,则为15m3~360m3(1~24hr滞留),理想的是30m3~120m3(2~8hr滞留)。
另外,当滞留时间变长时,对有机物成分的可溶解有利,但另一方面,随着槽主体15A的容积的增大等而设备变得过大,在处理效率及成本方面不利。另外,当滞留时间变长时,在底部可溶解的有机物成分发生厌氧化,有机物发生分解,从而损害可溶化效果。因此,贮存槽11A的粗大固体成分S滞留时间的上限值需要设计为24小时以下,优选8小时以下。
利用槽主体15A作为可溶化机构的功能而溶解有粗大固体成分S中的有机物成分的一次处理水从排出管17排出,通过具备转移管的一次处理水排出线27供给到固液分离装置5。
[固液分离装置]
如图2及图4所示,固液分离装置5具备:接受一次处理水的储水部29和微细夹杂物分离部31,所述微细夹杂物分离部31配置为可以将储水部29内划分为上游侧区域(一次处理水侧区域)29a和下游侧区域(二次处理水侧区域)29b。微细夹杂物分离部31可以适宜地使用转鼓格栅(drum screen)及格栅(bar screen)等,但是,为了有效地去除头发等纤维状的夹杂物,利用网格状转鼓实现固液分离的转鼓格栅是有效的。
在储水部29的一次处理水侧区域29a设有一次处理水的导入部32,在二次处理水侧区域29b设有将经微细夹杂物分离部31去除了微细夹杂物后的二次的处理水(以下,称为“二次处理水”)排出的排出部33。排出部33与具备与后段的生物处理装置7相连的转移管的二次处理水转移线30连接,在二次处理水转移线30上,设有通过自动或手动开关管路的阀门30a。另外,在微细夹杂物分离部31被去除的微细夹杂物,被桶34接收并排出。
[生物处理装置及膜分离装置]
如图2及图5所示,生物处理装置7及膜分离装置9是利用活性污泥去除二次处理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并且,高度地处理二次处理水的氮及磷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生物处理装置7具备从上游侧按顺序配置的厌氧槽37、无氧槽38及好氧槽39,具体而言是将被称为厌氧-无氧-好氧法(A2O法)的处理方式具体化的装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膜分离装置9为从含有用生物处理装置7获得的活性污泥的生物处理水中将污泥等污浊物质进行分离去除而获得再生水的装置,具体而言是将被称为膜分离活性污泥法(MBR)的处理方式具体化的装置。
生物处理装置7在比厌氧槽37更靠上游侧具备接受二次处理水的调节槽40,供给到调节槽40内的二次处理水由泵41供给到厌氧槽37。另外,在生物处理装置7中,设有从好氧槽39向前段的无氧槽38输送硝化液的循环配管42、以及从好氧槽39向厌氧槽37输送返送污泥的返送配管43。另外,在厌氧槽37及无氧槽38内设置有搅拌叶片44,在好氧槽39内设有使从鼓风机45供给的空气散开的散气管46。
从调节槽40供给至厌氧槽37内的二次处理水与通过返送配管43输送的返送污泥混合。返送污泥中所含有的聚磷菌吸收来自厌氧槽37内的处理水(以下,称为“生物处理水”)和好氧槽39的硝化液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同时释放储备在菌体内的磷。
接着,厌氧槽37内的生物处理水被导入无氧槽38。来自后段的好氧槽39的硝化液也向该无氧槽38导入,从厌氧槽37流出的生物处理水和硝化液以无氧状态接触。来自厌氧槽37的生物处理水中的污泥所含的脱氮菌将生物处理水中的有机物成分作为氢供体进行脱氮,由此,硝化液中的硝酸态氮变成氮气体而被去除。
接着,无氧槽38内的生物处理水被导入好氧槽39并进行曝气处理,在好氧状态下,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并且,利用污泥中的硝化细菌的作用,有机态氮及氨态氮被硝化。另外,在好氧状态下,生物处理水中的磷化合物利用聚磷菌被过剩地摄取,将含有该聚磷菌的污泥向系统外抽出,由此,磷被从液体中去除。
好氧槽39内的生物处理水,即用生物处理装置7获得的生物处理水利用膜分离装置9分离去除污泥等污浊物质而成为再生水。膜分离装置9具备:具有中空纤维膜等膜片的膜组件9a、与膜组件9a连接的头管9b、经由头管9b对膜组件9a进行吸引过滤的泵(图示省略)等。头管9b与具备有用于输送再生水的转移管的再生水线51连接。再生水线51与集体住宅及工厂、洒水设施、或喷水及公园水池等人工设施相连,由再生水线51输送的再生水在各设施中被适当利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A,对膜分离装置9施加过负荷的油脂成分F及固体成分S在前段的净化装置3A中被去除。另外,净化装置3A具备发挥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及可溶化机构功能的贮存槽11A,能够在生物处理装置7中对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进行生物去除,并且通过粗大固体成分S发生可溶化而补充需要的有机物成分。作为其结果,通过组合使用生物处理装置7和膜分离装置9,能够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并且,能够减小膜分离装置9的负荷,能够稳定地获得高品质的再生水。
另外,作为参考例,例如,假定如下实施方式:不设置与贮存槽11A对应的净化装置3A等,设置滤网等作为生物处理装置的前处理工序(称为“通常方式”),但在该通常方式下,粪块等有机物会被滤网捕捉,因此,不能如污水处理装置1A那样,有效利用有机物成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净化装置3A的贮存槽11A可兼作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及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因此,有利于节省空间,另外,利用比重差能够简易地分离油脂成分F、粗大固体成分S及一次处理水,因此,有利于装置构成的简化。
另外,在污水处理装置1A中,利用固液分离装置5对由净化装置3A得到的一次处理水中的残留夹杂物进行物理分离去除,因此,能够减小施加后段的膜分离装置9的负荷。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可溶化机构由贮存槽11A的槽主体15A的底部21及侧壁25形成,由此,能够简单地实现使沉淀堆积的粗大固体成分S滞留,以使其发生可溶化。
(第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
下面,参照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B进行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B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A的实质上的不同点仅为净化装置3B,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第二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3B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净化装置3B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3A相同的要素或结构,因此,对相同的要素及结构附带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净化装置3B具备发挥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及可溶化机构功能的污水贮存槽11B。贮存槽11B具备:接受污水的导入管(导入部)13、储存污水的槽主体15B、从槽主体15B排出处理水(以下,称为“一次处理水”)的排出管(排出部)17。
槽主体15B利用间隔壁19、20划分为上游室15a、中间室15b及下游室15c这三个(多个)贮存室,槽主体15的底部24利用间隔壁19、20隔开而形成上游室15a、中间室15b及下游室15c各自的底部24a、24b、24c。另外,在划分上游室15a和中间室15b的第一间隔壁19上,形成有连通上游室15a和中间室15b的连通孔22。另外,在划分中间室15b和下游室15c的第二间隔壁20上,形成有连通中间室15b和下游室15c的连通孔23。连通孔22、23形成在比底部24更靠上方的位置。
接受污水的导入管(导入部)13设于上游室15a。另外,排出处理水的排出管(排出部)17设于与上游室15a不同的下游室15c。
污水经由导入管13被导入槽主体15的上游室15a,一边通过连通孔22、23,一边按顺序缓缓地流入中间室15b及下游室15c,在该过程中保持为静置状态。这时,污水中的油脂成分F在上游室15a、中间室15b及下游室15c中分别被漂浮分离,另外,粗大固体成分S也被沉降分离。另外,在上游室15a、中间室15b及下游室15c分别生成的油层及沉降分离层,在上游室15a中为最厚,在下游室15c中为最薄。
槽主体15B具有:堆积从污水中被沉降分离的粗大固体成分S的底部24、沿着底部24的周缘立设,并且保持粗大固体成分S的侧壁25。底部24和侧壁25作为可溶化机构发挥功能,从污水中沉降分离出的粗大固体成分S由底部24及侧壁25保持,并保持规定时间。
另外,为了实现将贮存槽11B作为可溶化机构,粗大固体成分S的滞留时间设计为1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下,另外,理想的是,滞留时间需要设计为2小时以上、且8小时以下。
利用贮存槽11B特别是槽主体15B作为可溶化机构的功能而溶解有粗大固体成分S中的有机物成分的一次处理水,从排出管17排出,通过具备转移管的一次处理水排出线27供给到固液分离装置5。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B,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A相同的效果,即,对膜分离装置9施加过负荷的油脂成分F及固体成分S在前段的净化装置3B中被去除。另外,净化装置3B具备发挥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及可溶化机构功能的贮存槽11C,能够在生物处理装置7中对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进行生物去除,再通过使粗大固体成分S发生可溶化而补充需要的有机物成分。作为其结果,通过组合使用生物处理装置7和膜分离装置9,能够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并且,能够减小膜分离装置9的负荷,稳定地获得高品质的再生水。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B,贮存槽11B的槽主体15B用间隔壁19、20隔开,因此,有望去除污水W中的残留夹杂物,能够减小对配置于后段的固液分离装置5施加的负荷。
另外,净化装置3B的导入管13设于与设有排出管17的下游室15c不同的贮存室即上游室15a,因此,下游室15c不易受到从导入管13导入的污水流的影响,从而,在下游室15c中能够容易地将污水保持为静置状态。
(第三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
下面,参照图7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C进行说明。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C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A、1B的实质上的不同点仅为净化装置3C,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第三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3C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净化装置3C具备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净化装置3A、3B相同的要素或结构,由此,对相同的要素及结构附带同一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净化装置3C具备发挥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及可溶化机构功能的污水贮存槽11C。贮存槽11C具备接受污水的导入管(导入部)13、蓄积污水的槽主体15C、从槽主体15C排出一次处理水的排出管(排出部)17。
槽主体15C通过间隔壁55划分为上游室15a及下游室15c这两个(多个)贮存室,槽主体15C的底部57通过间隔壁55被划分为上游室15a及下游室15c各自的底部57a、57b。另外,在划分上游室15a和下游室15c的间隔壁55上,形成有连通上游室15a和下游室15c的连通孔59。
在贮存槽11C的槽主体15C中,来自导入管13的污水被导入上游室15a,再通过连通孔59缓缓流向下游室15c,在该过程中,保持为静置状态。这时,污水中的油脂成分F在上游室15a及下游室15c中分别被漂浮分离,另外,粗大固体成分S也被沉降分离。另外,在上游室15a及下游室15c分别生成的油层及沉降分离层,在上游室15a中为最厚,在下游室15c中为最薄。
槽主体15C具备形成可溶化机构的底部57及侧壁25。利用可溶化机构而溶解有粗大固体成分S中的有机物成分的一次处理水从排出管17排出,通过具备转移管的一次处理水排出线27供给到固液分离装置5。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C,具有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A、1B相同的效果,即,对膜分离装置9施加过负荷的油脂成分F及固体成分S在前段的净化装置3B中被去除。另外,净化装置3C具备发挥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及可溶化机构功能的贮存槽11C,能够在生物处理装置7中将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进行生物除去,再通过使粗大固体成分S发生可溶化而补充需要的有机物成分。作为其结果,通过组合使用生物处理装置7和膜分离装置9,能够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并且,能够减小膜分离装置9的负荷,稳定地获得高品质的再生水。
另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1C,贮存槽11C的槽主体15C用间隔壁55划分开,因此,有望除去污水W中的残留夹杂物,能够减小对配置于后段的固液分离装置5施加的负荷。
另外,净化装置3C的导入管13设于与设有排出管17的下游室15c不同的贮存室即上游室15a中,因此,下游室15c不易受到从导入管13导入的污水的流动的影响,因此,在下游室15c中能够容易地将污水保持为静置状态。
实施例
下面,举出实施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
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参照图2)对下述水质的原水(污水)进行处理。
(原水水质:净化装置进行净化前)
溶解性BOD:100mg/L
T-P:4mg/L
T-N:37mg/L
原水流量、各槽的滞留时间、污泥混合液返送量等处理条件如下。
(处理条件)
原水流量:15m3/hr
净化装置滞留时间:8hr
厌氧槽滞留时间:1.5hr
无氧槽滞留时间:3hr
好氧槽滞留时间:4hr
污泥混合液向厌氧槽的返送量:15m3/hr
污泥混合液向无氧槽的返送量:30m3/hr
厌氧槽中活性污泥浓度:5,000mg/L
无氧槽中活性污泥浓度:7,500mg/L
好氧槽中活性污泥浓度:10,000mg/L
另外,分离膜使用中空纤维MF膜组件(旭化成化学制品(株)微滤MUNC-620A)。
[比较例]
除了未设置净化装置之外,采用与上述本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在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实验。流入生物处理装置7的一次处理水与从集体住宅/工厂流出的原水(污水)相同。表1表示具有净化装置的本实施例与无净化装置的比较例的原水水质、最终处理水质(用膜分离装置获得的再生水)的比较。如表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经由净化装置,相对于原水(污水),流入生物处理装置7的一次处理水中的溶解性BOD、T-N、T-P的浓度都变高。这是因为利用净化装置的作用,BOD、T-N、T-P从粪块等固体成分中溶出。由此可知,与比较例相比,在本实施例中,以BOD:T-N:T-P的比率成为进行生物处理的适当条件的方式来调节原水水质,随之,最终处理水的T-N:T-P的浓度降低。可确认本污水处理装置的生物处理性的提高效果。
表1

Claims (12)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具备:
净化装置,其接受流向下水道干线的污水的一部分并进行净化处理,
生物处理装置,其从由所述净化装置获得的处理水中将有机污浊物、氮化合物及磷化合物进行生物去除,以及
膜分离装置,其从由所述生物处理装置获得的生物处理水中分离除去污浊物质从而获得再生水,
所述净化装置具有: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其对所述污水中的油分进行漂浮分离;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其将所述污水中的固体成分进行沉降分离;以及可溶化机构,其使由所述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沉降分离出的固体成分滞留并使之可溶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污水在所述可溶化机构中的滞留时间为1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污水在所述可溶化机构中的滞留时间为2小时以上且8小时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固液分离装置,该固液分离装置将由所述净化装置得到的处理水中的残留夹杂物进行物理分离去除,将去除了所述残留夹杂物的处理水供给至所述生物处理装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固液分离装置,该固液分离装置将由所述净化装置得到的处理水中的残留夹杂物进行物理分离去除,将去除了所述残留夹杂物的处理水供给至所述生物处理装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固液分离装置,该固液分离装置将由所述净化装置得到的处理水中的残留夹杂物进行物理分离去除,将去除了所述残留夹杂物的处理水供给至所述生物处理装置。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装置具有所述污水的贮存槽,该贮存槽发挥所述油分漂浮分离机构及所述固体成分沉降分离机构的功能, 
所述贮存槽具有:导入部,其接受所述污水;槽主体,其将所述污水保持为静置状态,使所述油分从所述污水中漂浮分离,并且,使所述固体成分从所述污水中沉降分离;以及排出部,其将已经分离了所述油分及所述固体成分的所述处理水从所述槽主体排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主体具有:堆积沉淀的所述固体成分的底部,以及沿着所述底部的周缘立设并且保持所述固体成分的侧壁,
所述可溶化机构由使所述固体成分滞留的所述底部及所述侧壁形成。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贮存槽具有:划分所述槽主体的间隔壁、以及将夹持上述间隔壁而邻接的贮存室彼此连通的连通孔。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贮存槽具有:划分所述槽主体的间隔壁、以及将夹持上述间隔壁而邻接的贮存室彼此连通的连通孔。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部设于由所述间隔壁划分开的多个所述贮存室中的任一个所述贮存室,所述排出部设于多个所述贮存室中与设有所述导入部的所述贮存室不同的所述贮存室。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部设于由所述间隔壁划分开的多个所述贮存室中的任一个所述贮存室,所述排出部设于多个所述贮存室中与设有所述导入部的所述贮存室不同的所述贮存室。 
CN2012202675845U 2011-06-17 2012-06-07 污水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9816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5187 2011-06-17
JP2011135187A JP2013000670A (ja) 2011-06-17 2011-06-17 汚水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98160U true CN202898160U (zh) 2013-04-24

Family

ID=47669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26758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98160U (zh) 2011-06-17 2012-06-07 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000670A (zh)
CN (1) CN20289816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9886A (zh) * 2016-08-30 2016-12-14 扬州市泽惠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型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06277322A (zh) * 2016-08-30 2017-01-04 扬州市泽惠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型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9997A (zh) * 2015-08-01 2017-02-08 郑伟 一种人工河道树干栖境
CN107352747A (zh) * 2017-08-11 2017-11-17 四川奥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餐饮污水处理装置
CN115677045B (zh) * 2022-10-26 2023-07-14 河南新浩润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9886A (zh) * 2016-08-30 2016-12-14 扬州市泽惠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型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06277322A (zh) * 2016-08-30 2017-01-04 扬州市泽惠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型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06219886B (zh) * 2016-08-30 2019-05-28 常州宇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型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06277322B (zh) * 2016-08-30 2019-08-02 广东华大纵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型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00670A (ja) 2013-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98160U (zh) 污水处理装置
KR101147157B1 (ko) 장방형 상향류 혐기/무산소 반응조를 포함하는 하?폐수처리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하?폐수처리방법
US4042494A (en) Pressure pipe treatment for sewage
US20140014577A1 (en)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KR101010053B1 (ko) 하수 처리 장치
JP2012206040A (ja) 有機物含有排水の処理方法及び有機物含有排水の処理装置
JP2010253428A (ja) 排水処理装置及び排水処理方法
KR100489728B1 (ko) 복수조식의 연속회분식 하·폐수처리장치 및 그 운영방법
KR19980083279A (ko) 침지형 정밀여과막-활성슬러지 공정을 이용한 고농도 유기폐수 및 영양물질 처리방법
JP2006289153A (ja) 汚水浄化方法及び装置
JP5743448B2 (ja) 汚水処理装置
US699804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eaning effluent
US20050061739A1 (en)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and apparatus with high biomass concentration using a downflow sludge blanket filtration
CN206940544U (zh) A30+mbr处理装置
AU2020101380A4 (en) Milking parlour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CN211734124U (zh) 一种施工现场的生活污水回收再利用装置
KR102108870B1 (ko) 질소, 인 제거 막분리 고도처리장치
KR100574672B1 (ko) 막분리 공정을 이용한 오폐수 처리 장치
JP4363260B2 (ja) 汚水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KR100695538B1 (ko) 고도처리공법을 적용하여 리모델링한 하수처리시설
KR200189492Y1 (ko) 미생물 접촉에 의한 하수처리장치의 경사판침전조
KR20040020325A (ko) 분리막을 이용한 중수도 처리방법
KR100879788B1 (ko) 초기우수에 의한 오염물질을 효율적으로 제거할 수 있는오폐수 처리장치, 그 방법, 및 시스템
KR100377947B1 (ko) 수중퇴비화 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한 하폐수의 정화방법
JP2007260515A (ja) 汚泥分離装置及び汚泥分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

Termination date: 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