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83812U -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83812U
CN202883812U CN 201220380816 CN201220380816U CN202883812U CN 202883812 U CN202883812 U CN 202883812U CN 201220380816 CN201220380816 CN 201220380816 CN 201220380816 U CN201220380816 U CN 201220380816U CN 202883812 U CN202883812 U CN 202883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ior
external gear
wheel seat
controllable friction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8081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22038081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838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83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8381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安装在传动轴上,包括配合安装的外齿轮和内轮、摩擦片、受迫驱动外齿轮或内轮做轴向移动的顶轴和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齿轮和内轮在轴向的相对移动是通过至少一个围绕传动轴的轴心设置的螺旋面结构完成的,并且设有一预紧弹簧使外齿轮、内轮和摩擦片之间具有预紧力。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骑乘安全、驾乘舒适、节约燃油、操作简便。

Description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合器,具体的说是摩托车离合器领域所使用的具有安全节油效能的一种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背景技术
现有使用自动离合器的挂档式摩托车一般采用离心式离合器与摩擦片式离合器构成的结合装置,通过发动机的曲轴加速转动使离合器结合而起步,在需要换挡时通过设在变速杆上的联动装置强制分离离合片来换挡,采用现有自动离合器存在的问题在于:摩托车在换挡时往往需要先回油,以减小发动机转速使之与摩托车车速相匹配,发动机转速较高时由于现有离合器在发动机和变速机构之间的传动为直接传动,当回油操作过快或换挡时机掌握不佳时,摩托车主动轮瞬间减速,车体非常容易出现冲击、反托现象,特别地在起步加速后换高速挡时的回油操作更易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对于现有摩托车自动离合器结构,其安全操作非常依赖于驾驶人员的驾驶经验,这无疑给摩托车的安全驾驶带来了隐患;另一方面,摩托车在行驶中需要换挡时由于发动机处于高速转动,需要通过设在变速杆上的联动装置强制分离离合器来换挡,由于现有离合器的结构特性往往导致分离不彻底而使换挡不灵活;此外,摩托车在以较高速行驶时,回油操作后摩托车难以利用惯性滑行,因此现有摩托车离合器还存在着耗油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离合器换挡过程中存在的冲击、反托现象,同时解决油耗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具体实现: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安装在传动轴上,包括配合安装的外齿轮和内轮、摩擦片、受迫驱动外齿轮或内轮做轴向移动的顶轴和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齿轮和内轮在轴向的相对移动是通过至少一个围绕传动轴的轴心设置的螺旋面结构完成的,并且设有一预紧弹簧使外齿轮、内轮和摩擦片之间具有预紧力。
在此基础上的优选实施方案之一是: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固定在传动轴上的内轮座,所述顶套顶在所述外齿轮或内轮座的端部,所述内轮座与内轮配合,所述螺旋面结构设置在所述内轮座与内轮之间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预紧弹簧设在内轮座与内轮之间;所述内轮座与传动轴通过花键滑动配合。 
在此基础上的优选实施方案之二是: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安装在传动轴上的内轮座,所述顶套顶在所述内轮座或内轮的端部,所述内轮座与外齿轮配合,所述螺旋面结构设置在所述内轮座与外齿轮之间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预紧弹簧设在内轮座与外齿轮之间;所述内轮座与传动轴通过花键滑动配合。 
在此基础上的优选实施方案之三是:所述顶套顶在所述外齿轮或内轮的端部,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安装在传动轴上的内轮座,所述内轮座位于外齿轮和内轮之间,所述内轮座与外齿轮配合,所述螺旋面结构设置在所述内轮座与外齿轮之间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预紧弹簧设在内轮座与外齿轮之间;所述内轮与传动轴通过花键滑动配合。 
以上三种实施方案中:所述顶轴与顶套之间设有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安装在顶套的端部,并且通过顶轴上的台阶面与推力轴承顶紧; 
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转轴,顶轴的端部插入转轴上设有的槽内,转轴上安装有复位弹簧,转轴的端部与拉杆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安装在离合器壳体内。
在三种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是:所述螺旋面结构设为螺纹配合面;或者 
所述螺旋面结构设为至少两个均布于传动轴圆周的带有螺旋面的凸台,并且螺旋面垂直于传动轴中心线;或者
所述螺旋面结构设为滑块与底部具有螺旋面的滑槽相配合的连接结构,所述滑块和滑槽分别位于两个连接机构上,其中所述滑块的宽度小于所述滑槽的宽度,以使所述滑块可以在滑槽中做圆周方向转动。
本实用新型在摩托车现有离合器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一套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替换原有的初级从动齿以实现安全节油的目的,其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 
(1)骑乘安全,正常行进时,摩擦片处于摩擦结合状态,在回油操作时,由于螺旋面的作用,使摩擦片处于弹性垫片的压力状态则内轮与内轮座处于超越外齿轮转动状态,摩托车不会突然减速,避免了回油后常出现的冲击、反托现象,排除了驾驶经验的影响,保证了骑乘安全;
(2)驾乘舒适,由于内轮座与内轮上的螺旋面的设置,回油后内轮与内轮座处于超越外齿轮的转动状态,换挡时不再要求发动机转速与车速相匹配,并且不再要求现有离合器的分离,使得换挡操作更加轻松;
(3)节约燃油,在摩托车以较高速行驶时,由于内轮座与内轮上的螺旋面的设置使摩擦片处于弹性垫片的压力状态则内轮座与内轮随传动轴作超越外齿轮转动,回油操作后摩托车可利用惯性滑行而不迅即减速,以此达到节油的目的;
(4)操作简便,通过与拉线连接的外部控制装置控制摩擦片组的离合以实现内轮与外齿轮的分离和接合,进而实现离合装置不同工况的选择;
(5)本离合装置不仅适用于摩托车,还可适用于具有相似发动机结构的助力车、三轮车、电动车等。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图。 
图2.1-2.4是图1中内轮座的结构图;其中:图2.1是主视图、图2.2是侧视图、图2.3是后视图、图2.4是剖视图。 
图3.1-3.3是图1中内轮的结构图;其中:图3.1是主视图、图3.2是剖视图、图3.3是后视图。 
图4.1-4.2是图1中外齿轮的结构图;其中:图4.1是主视图、图4.2是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图。 
图7.1-7.4是图6中内轮座的结构图;其中:图7.1是主视图、图7.2是侧视图、图7.3是后视图、图7.4是剖视图。 
图8.1-8.2是图6中内轮的结构图;其中:图8.1是主视图、图8.2是剖视图。 
图9.1-9.3是图6中外齿轮的结构图;其中:图9.1是主视图、图9.2是剖视图、图9.3是后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图。 
图12.1-12.3是图11中内轮座的结构图;其中:图12.1是主视图、图12.2是侧视图、图12.3是后视图。 
图13.1-13.3是图11中内轮的结构图;其中:图13.1是主视图、图13.2是剖视图、图13.3是后视图。 
图14.1-14.3是图11中外齿轮的结构图;其中:图14.1是主视图、图14.2是剖视图、图14.3是后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图。 
图17.1-17.4是图16中内轮座的结构图;其中:图17.1是主视图、图17.2是侧视图、图17.3是后视图、图17.4是剖视图。 
图18.1-18.4是图16中内轮的结构图;其中:图18.1是主视图、图18.2是侧视图、图18.3是后视图、图18.4是剖视图。 
图19.1-19.3是图16中外齿轮的结构图;其中:图19.1是主视图、图19.2是剖视图、图19.3是后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的结构图。 
图22.1-22.2是图21中内轮座的结构图;其中:图22.1是主视图、图22.2是侧视图。 
图23.1-23.2是图21中内轮的结构图;其中:图23.1是主视图、图23.2是剖视图。 
图24.1-24.2是图21中外齿轮的结构图;其中:图24.1是剖视图、图24.2是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2.1-2.4、3.1-3.3、4.1-4.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安装在传动轴5上,包括配合安装的外齿轮2和内轮1、摩擦片、受迫驱动外齿轮2或内轮1做轴向移动的顶轴6和顶套7;所述外齿轮2和内轮1在轴向的相对移动是通过至少一个围绕传动轴5的轴心设置的螺旋面结构完成的,并且设有一预紧弹簧4使外齿轮2、内轮1和摩擦片之间具有预紧力。
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固定在传动轴5上的内轮座31,所述顶套7顶在所述外齿轮2的端部,所述内轮座31与内轮1配合,所述螺旋面结构设置在所述内轮座31与内轮1之间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预紧弹簧4设在内轮座31与内轮1之间;所述内轮座31与传动轴5通过花键滑动配合。 
所述螺旋面结构设为凸台12与底部具有螺旋面的凹槽13相配合的连接结构,所述凸台12和凹槽13分别位于两个连接机构上,其中所述凸台12的宽度小于所述凹槽13的宽度,以使所述凸台12可以在槽凹13中做圆周方向转动。 
所述顶轴6与顶套7之间设有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安装在顶套7的端部,并且通过顶轴6上的台阶面与推力轴承顶紧; 
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转轴8,顶轴6的端部插入转轴8上设有的槽内,转轴8上安装有复位弹簧9,转轴6的端部与拉杆10固定连接,所述转轴8安装在离合器壳体11内。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顶套7顶在所述内轮座31的端部。
实施例三
如图6、7.1-7.4、8.1-8.2、9.1-9.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安装在传动轴5上的内轮座32,所述顶套7顶在所述内轮座32的端部,所述内轮座32与外齿轮2配合,所述螺旋面结构设置在所述内轮座32与外齿轮2之间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预紧弹簧4设在内轮座32与外齿轮2之间;所述内轮座32与传动轴5通过花键滑动配合。
实施例四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所述顶套7顶在所述内轮1的端部。
实施例五
如图11、12.1-12.3、13.1-13.3、14.1-14.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顶套7顶在所述内轮1的端部,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安装在传动轴上的内轮座33,所述内轮座33位于外齿轮2和内轮1之间,所述内轮座33与外齿轮2配合,所述螺旋面结构设置在所述内轮座33与外齿轮2之间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预紧弹簧4设在内轮座33与外齿轮2之间;所述内轮1与传动轴5通过花键滑动配合。
实施例六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所述顶套7顶在所述外齿轮2的端部。
实施例七
如图16、17.1-17.4、18.1-18.4、19.1-19.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是在实施例一至六的基础上,所述螺旋面结构设为至少两个均布于传动轴圆周的带有螺旋面的凸台14,并且螺旋面垂直于传动轴中心线。
实施例八
如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与实施例七的区别在于,所述顶套7顶在所述外齿轮2的端部。
实施例九
如图21、22.1-22.2、23.1-23.2、24.1-24.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所述的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是在实施例一至六的基础上,所述螺旋面结构设为螺纹配合面15。
结合上述实施例,对于本实用新型,初始时摩擦片处于预紧弹簧的压力状态,当外齿轮转速高于传动轴转速时,由于弹性垫片作用使内轮、摩擦片、外齿轮有一定的摩擦力,使内轮相对内轮座有所转动,此时由于内轮座与内轮的螺旋面设置使内轮产生相对外齿轮一侧的轴向压力进而使内轮、摩擦片和外齿轮摩擦结合最终使外齿轮、摩擦片、内轮、内轮座和传动轴做同步转动,使摩托车行驶,外齿轮转速低于传动轴转速时,由于内轮座与内轮的螺旋面设置使内轮相对外齿轮的轴向压力解除,使内轮、摩擦片和外齿轮仅处于预紧弹簧的压力状态即超越外齿轮转动状态,使摩托车利用惯性滑行,本实用新型即利用此原理的结构特点对发动机内初级从动齿轮进行改进,本实施例中对摩托车现有离合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遇下坡或需要发动机制动时,通过外部控制装置,拉动拉杆并带动转轴转动,同时回位弹簧旋转,在转轴的带动下转轴槽内的顶轴被顶出,在顶轴的推下,使顶套推动外齿轮,则此时内轮、摩擦片与外齿轮间亦形成摩擦结合关系,本实用新型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和现有离合器间仅起直接传动作用,与替换前的初级从动齿作用相同。此时摩托车处于发动机制动状态,不会在重力作用下加速下行,保证了下坡时的骑乘安全,松开外部控制装置,在回位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被压紧的内轮、摩擦片和外齿轮解除摩擦结合关系仅处于预紧弹簧压力状态,内轮则处于超越外齿轮转动状态。此后正常情况下不再需要对操作装置进行操作,行进中每次回油后发动机减速时,内轮都会超越转动,则摩托车不会突然减速,从而避免了冲击、反托现象的出现,保证了换挡操作的安全性。特别地,摩托车在以较高速行驶时,回油后由于内轮的超越转动,摩托车可利用之前的高速进行惯性滑行,由于每次回油操作都会节省燃油,整体来看,利用本实用新型装置后摩托车的节油能力非常可观。 

Claims (9)

1.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安装在传动轴上,包括配合安装的外齿轮和内轮、摩擦片、受迫驱动外齿轮或内轮做轴向移动的顶轴和顶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齿轮和内轮在轴向的相对移动是通过至少一个围绕传动轴的轴心设置的螺旋面结构完成的,并且设有一预紧弹簧使外齿轮、内轮和摩擦片之间具有预紧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固定在传动轴上的内轮座,所述顶套顶在所述外齿轮或内轮座的端部,所述内轮座与内轮配合,所述螺旋面结构设置在所述内轮座与内轮之间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预紧弹簧设在内轮座与内轮之间;所述内轮座与传动轴通过花键滑动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安装在传动轴上的内轮座,所述顶套顶在所述内轮座或内轮的端部,所述内轮座与外齿轮配合,所述螺旋面结构设置在所述内轮座与外齿轮之间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预紧弹簧设在内轮座与外齿轮之间;所述内轮座与传动轴通过花键滑动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套顶在所述外齿轮或内轮的端部,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安装在传动轴上的内轮座,所述内轮座位于外齿轮和内轮之间,所述内轮座与外齿轮配合,所述螺旋面结构设置在所述内轮座与外齿轮之间的配合端面上,所述预紧弹簧设在内轮座与外齿轮之间;所述内轮与传动轴通过花键滑动配合。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轴与顶套之间设有推力轴承,所述推力轴承安装在顶套的端部,并且通过顶轴上的台阶面与推力轴承顶紧。
6.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还包括一转轴,顶轴的端部插入转轴上设有的槽内,转轴上安装有复位弹簧,转轴的端部与拉杆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安装在离合器壳体内。
7.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面结构设为螺纹配合面。
8.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面结构设为至少两个均布于传动轴圆周的带有螺旋面的凸台,并且螺旋面垂直于传动轴中心线。
9.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面结构设为滑块与具有螺旋面的滑槽相配合的连接结构,所述滑块和滑槽分别位于两个连接机构上,其中所述滑块的宽度小于所述滑槽的宽度,以使所述滑块可以在滑槽中做圆周方向转动。
CN 201220380816 2012-08-02 2012-08-02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838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80816 CN202883812U (zh) 2012-08-02 2012-08-02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80816 CN202883812U (zh) 2012-08-02 2012-08-02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83812U true CN202883812U (zh) 2013-04-17

Family

ID=48075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8081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83812U (zh) 2012-08-02 2012-08-02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838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7932A (zh) * 2012-08-02 2012-12-12 刘宝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7932A (zh) * 2012-08-02 2012-12-12 刘宝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159720A1 (zh) 自动变速器
CN101376419B (zh) 可调式两挡自适应自动变速轮毂
CN101311578A (zh) 电动车驱动变速机构
CN205278337U (zh) 自动变速器
CN106321744A (zh) 一种电动车用双电机两挡变速箱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CN106939935A (zh) 自动变速器
CN106641131A (zh) 电动车用两速变速箱
CN203796866U (zh) 一种电动车两档变速机构
CN210034309U (zh) 一种行星轮式无动力中断两挡变速箱
CN202883812U (zh)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CN104527914B (zh) 无级变速器及应用有该无级变速器的自行车
CN102182799B (zh) 电动汽车用自动变速箱
CN204253672U (zh) 一种可控超越离合器
CN201046758Y (zh) 电动车驱动变速机构
CN202707858U (zh) 楔块摩擦离合器
CN211892719U (zh) 一种回能和自变速花鼓
CN102817932A (zh) 可控摩擦超越离合器
CN101376420B (zh) 节能滑行自适应自动变速轮毂
CN207378072U (zh) 一种中心轮输入手动换挡两挡变速器
CN203439221U (zh) 自动变速自行车的前链轮盘机构
CN102717895A (zh) 一种连续弹射弹射器
CN201970791U (zh) 内控棘爪变速电动轮毂
CN201189939Y (zh) 车辆变速机构
CN200945922Y (zh) 摩托车滑行器
CN101274659A (zh) 一种中轴无级自动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Termination date: 2015080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