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39475U - 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39475U
CN202839475U CN 201220512758 CN201220512758U CN202839475U CN 202839475 U CN202839475 U CN 202839475U CN 201220512758 CN201220512758 CN 201220512758 CN 201220512758 U CN201220512758 U CN 201220512758U CN 202839475 U CN202839475 U CN 202839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ush card
draw
base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51275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文智
谭忠华
刘金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51275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394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39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394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底座、推动卡部分和静簧组合;静簧组合包括常开、常闭静簧组合;磁路部分包括线圈、轭铁和衔铁部分,励磁时,衔铁部分正向或反向转动并带动推动卡部分沿正向或反向移动;推动卡部分包括推动卡、常开、常闭接触片部分和弹簧;常开、常闭动触点与常开、常闭静触点分别相对应;衔铁部分为中立时,推动卡装在底座上,常开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之间的触点间隙L1和常闭动触点与常闭静触点之间的触点间隙L2不相等。该结构使得继电器在装配后无需特别调整,就能确保常开触点端与常闭触点端在置位与释放(复归)时获得相同的触点超行程、触点压力等指标,从而确保常开触点端与常闭触点端的电气性能一致。

Description

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磁继电器如图1所示,图1为目前典型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它由磁路部分、底座部分和推动卡部分构成;其中,底座部分包括底座16'、常开静簧组合17A'、常闭静簧组合17B'、常开动簧组合18A'、常闭动簧组合18B'和复原簧片20';磁路部分由线圈12'、轭铁13'和衔铁部分14'构成;衔铁部分14'可沿其中心插装的金属转轴19'转动;推动卡部分由一个带卡槽的推动卡15'担当。当线圈12'通电后驱动衔铁转动时,衔铁带动推动卡推动动簧组合运动,从而使常开静簧组合17A'与常开动簧组合18A'上的常开触点闭合,同时使常闭静簧组合17B'与常闭动簧组合18B'上的常闭触点打开,实现触点的切换;当线圈12'不施加激励时,在复原簧片20'和常开动簧组合18A'、常闭动簧组合18B'所共同提供的机械反力的作用下,推动卡15'被推回起始位置(图1所示位置),从而带动常开动簧组合18A'与常开静簧组合17A'上的常开触点组打开,同时使常闭静簧组合17B'和常闭动簧组合18B'上的常闭触点组闭合,实现触点的切换。
图2(a)为现有电磁继电器的衔铁部分处于中立状态(这里所谓的中立状态,是指衔铁部分相对于推动卡在正方向或者反方向的任一一个方向都没有倾斜,且衔铁部分平行于磁路部分,此时衔铁部分处于竖直状态)时的示意图,此时,其两个动触点181'、182'到两个静触点171'、172'的距离L1与L2相等。图2(b)为现有电磁继电器的衔铁部分处于释放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c)为现有电磁继电器的衔铁部分与推动卡之间的配合示意图,其中,实线的衔铁部分14'表示处在释放位置N,虚线的衔铁部分14'表示处在置位位置M;当线圈通电或者断电时,如图2(b)所示,衔铁部分14'绕着其转轴19'正转或者反转过相同的角度值,使继电器实现常开触点闭合(常闭触点断开)或者常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闭合)的功能。
此种结构的不足在于:
1、在衔铁部分处于中立状态时,由于其衔铁部分的中心轴位置与衔铁部分用于与推动卡配合的挂钩位置的连线与推动卡的运动方向不垂直,而是存在一个偏移值S(如图2(a)所示),故当衔铁部分绕着其中心轴往前或者往后转过相同的角度时,其推动卡往前运动的行程与往后运动的行程是不相同的;以图2(b)为例,在继电器置位与释放的过程中,虽然其衔铁部分绕着其转轴相对于其中立状态转过的角度是相同的,但是以衔铁部分中立状态为运动起点计算的话,其推动卡在置位时相对于其中立状态走过的行程与其推动卡在释放时相对于其中立状态走过的行程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在置位时动触点181'运动的行程与释放时动触点182'运动的行程是不相同的,从而造成常开触点181'的超行程与常闭触点182'的超行程不同,且由于其常开动簧与常闭动簧固定在底座上,故对其动簧施加不同的推动行程将造成其常开动簧与常闭动簧的形变量不同,从而造成常开动簧与常闭动簧的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反力不同,从而造成常开触点的闭合触点压力与常闭触点的闭合触点压力不同。由于触点超行程与触点压力的不同,最终造成继电器常开触点与常闭触点端的性能不同,从而影响继电器性能的一致性;实际生产时,常采用装配完成后调节动簧与静簧的方法以使继电器常开触点端与常闭触点端的触点超行程与触点压力相同,从而使常开触点端与常闭触点端的性能基本相同,但是该方式影响生产效率,且难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
2、由于是衔铁部分的挂钩部分与推动卡配合,于是在置位过程中挂钩将对推动卡产生如图2(c)所示的F1方向的力,在释放过程中,挂钩将对推动卡产生F2方向的力,F1与F2的方向始终为推动卡挂钩处绕其转轴做圆周运动的切线方向。由于F1与F2都不与推动卡的运动方向(水平方向)完全平行,故在衔铁部分带动推动卡置位与释放的过程中,推动卡无法平稳地做水平运动,其必将在竖直方向上存在窜动,从而影响整个机构的运动稳定性,减短运动机构的运行寿命,并且使推动卡所带动的动触点随其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窜动,从而影响继电器的电气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在装配后无需特别调整,就能确保常开触点端与常闭触点端在置位与释放(复归)时获得相同的触点超行程、触点压力等指标,从而确保常开触点端与常闭触点端的电气性能一致;并且在置位与释放(复归)的过程中,衔铁部分对推动卡的作用力主要为水平方向的推力,确保了推动卡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平顺与稳定,从而避免了动触点在竖直方向上的窜动,提高了产品的电气性能指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底座、推动卡部分和静簧组合;磁路部分包括线圈、轭铁和衔铁部分,其中,衔铁部分设有可使其转动的中心转轴;所述静簧组合包括常开静簧组合和常闭静簧组合,常开静簧组合和常闭静簧组合分别由静簧片和固定在静簧片上的静触点构成;所述推动卡部分包括推动卡、常开接触片部分和常闭接触片部分,常开接触片部分和常闭接触片部分分别由接触片和固定在接触片上的动触点构成,常开接触片和常闭接触片分别安装在推动卡上,并使常开动触点、常闭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常闭静触点分别相对应;在衔铁部分上设有偏离中立状态时中心线的连接部,在推动卡的一头设有第一卡槽,衔铁部分的连接部配合在推动卡的第一卡槽中,当线圈通入正向或反向励磁电流时,衔铁部分围绕其中心转轴沿正向或反向转动并带动推动卡部分沿正向或反向移动;在推动卡的第一卡槽与中立状态的衔铁部分相配合时,常开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之间的触点间隙L1和常闭动触点与常闭静触点之间的触点间隙L2,满足公式:L1≠L2。
所述连接部为圆弧形结构,衔铁部分的圆弧形结构配合在推动卡的第一卡槽中。
所述推动卡部分还包括弹簧,所述接触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推动卡上。
所述接触片通过二个弹簧安装在推动卡上。
所述推动卡中设有用来套置所述弹簧的凸柱,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接触片相抵靠,弹簧的另一端套置在所述凸柱上。
所述接触片的内侧一面设有凹坑,所述弹簧的一端嵌置于所述接触片的凹坑中。
所述推动卡的端部设有用来活动装入所述接触片的第三卡槽,在第三卡槽的里侧设有用来容纳所述弹簧的容纳槽,所述凸柱设在容纳槽内,所述接触片插装在推动卡的第三卡槽中,弹簧弹性张顶在接触片与所述推动卡的容纳槽的里侧壁之间。
所述动触点固定在接触片的外侧一面,动触点的尾部凸现在接触片的内侧一面的凹坑中,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嵌置于所述接触片的凹坑并套在动触点的尾部处。
所述推动卡部分通过推动卡卡装在底座上,在推动卡的底部设有卡勾,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设有适配于所述推动卡的卡勾的第二卡槽,该第二卡槽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推动卡通过所述卡勾与所述第二卡槽的配合而卡装在底座上并能够沿所述第二卡槽滑动。
所述推动卡的底部的卡勾设为两个,所述两个卡勾分别对称设在沿着推动卡往返移动方向的两侧,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二处第二卡槽,所述推动卡通过所述两个卡勾与所述两个第二卡槽的配合而活动卡夹在底座上。
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相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推动卡的卡勾通过底座的第一开口装入所述底座的第二卡槽中,并使得推动卡在装入底座时,推动卡的第一卡槽与中立状态的衔铁部分相配合。
所述推动卡的底部中央设有沿着推动卡往返移动方向的导向筋,在底座的与推动卡的导向筋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导向槽,所述推动卡的导向筋活动配合在底座的导向槽中。
所述推动卡上还设有导向缺口,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设有导向凸部,所述推动卡的导向缺口通过底座的导向凸部而使推动卡装入底座的对应位置中,并使得推动卡在装入底座时,推动卡的卡槽与中立状态的衔铁部分相配合。
所述推动卡的导向缺口为两个,所述两个导向缺口分别对称设在沿着推动卡往返移动方向的两侧,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二个导向凸部,所述推动卡的二个导向缺口分别通过底座的二个导向凸部而使推动卡装入底座的对应位置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衔铁部分设有与推动卡的第一卡槽相配合用的圆弧形结构,衔铁部分在线圈电磁力的的驱动下,绕着其中心的转轴进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旋转,通过衔铁部分与推动卡部分的第一卡槽的配合,将衔铁部分在圆周方向上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推动卡部分在直线方向上的往复运动,从而带动动触点实现与静触点的接通或者分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继电器,其衔铁部分与推动卡装配后,衔铁部分的圆弧形结构始终置于推动卡的第一卡槽内,故当衔铁部分的圆弧形结构带着推动卡做往复运动时,除了微小的摩擦力外,推动卡将始终受到垂直于第一卡槽内壁的水平推力,该推力始终与推动卡运动方向一致,从而确保了推动卡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稳定性,避免了动触点在竖直方向上的窜动,提高了产品的电气性能指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当衔铁部分处于中立状态时,其常开触点间的触点间隙L1与常闭触点间的触点间隙L2是大小不相等的,从而补偿了由于衔铁部分圆弧形结构与其转轴中心存在偏置值所造成的推动卡置位与释放(复归)时相对于中立状态行程不同的问题,从而确保了继电器装配完成后,无需特别调整,就能保证其常开触点端的触点超行程与常闭触点端触点超行程相等;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继电器,不设置类似其他常规继电器那样固定于底座上的动簧片,而是将接触片(相当于动簧片)设置在推动卡上随推动卡一起作往复运动,故,推动卡置位与释放(复归)时相对于中立状态行程不同的问题不会造成类似其他常规继电器所存在的由于对其动簧施加不同的推动行程而造成的常开动簧片与常闭动簧片形变量不同而产生的触点闭合压力不同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继电器,其接触片设置在推动卡上,接触片背面设置有弹簧来顶住接触片部分,当接触片上的动触点刚开始与静簧上的静触点闭合时,接触片开始受到从静触点上传来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压缩其背面的弹簧,开始产生闭合触点压力;在本实用新型中,无论继电器置位或者释放(复归),当接触片部分在推动卡的带动下运动到动触点与静触点完全闭合后,由于底座上常开触点间触点间隙与常闭触点间触点间隙的不对称设置补偿了衔铁部分圆弧形结构与其转轴中心存在偏置值所造成的推动卡置位与释放(复归)时相对于中立状态行程不同的问题,故,不论是常开触点端还是常闭触点端,当动、静触点完全闭合后,其对弹簧所产生的压缩量是相同的,因此,不论是常开触点端还是常闭触点端,其产生的触点闭合压力也是相同的,从而确保了继电器常开端与常闭端电气性能的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采用了在衔铁部分上设有偏离中立状态时中心线的连接部,以及在推动卡的第一卡槽与中立状态的衔铁部分相配合时,常开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之间的触点间隙L1和常闭动触点与常闭静触点之间的触点间隙L2,满足公式:L1≠L2,从而补偿了由于衔铁部分圆弧形结构与其转轴中心存在偏置值所造成的推动卡置位与释放(复归)时相对于中立状态行程不同的问题,从而确保了继电器装配完成后,无需特别调整,就能保证其常开触点端的触点超行程与常闭触点端触点超行程相等。
2、由于采用了衔铁部分的圆弧形结构来配合在推动卡的第一卡槽中,使得推动卡始终受到垂直于第一卡槽内壁的水平推力,该推力始终与推动卡运动方向一致,从而确保了推动卡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稳定性,避免了动触点在竖直方向上的窜动,提高了产品的电气性能指标。
3、由于采用了将接触片(相当于动簧片)设置在推动卡上随推动卡一起作往复运动,因上,推动卡置位与释放(复归)时相对于中立状态行程不同的问题不会造成类似其他常规继电器所存在的由于对其动簧施加不同的推动行程而造成的常开动簧片与常闭动簧片形变量不同而产生的触点闭合压力不同的问题。
4、由于在接触片背面采用了双弹簧来顶住接触片部分,相比较于一个弹簧结构来推顶接触片部分时,具有动作更稳定的特点,另一方面,底座上常开触点间触点间隙与常闭触点间触点间隙的不对称设置补偿了衔铁部分圆弧形结构与其转轴中心存在偏置值所造成的推动卡置位与释放(复归)时相对于中立状态行程不同的问题,故,不论是常开触点端还是常闭触点端,当动、静触点完全闭合后,其对压簧所产生的压缩量是相同的,因此,不论是常开触点端还是常闭触点端,其产生的触点闭合压力也是相同的,从而确保了继电器常开端与常闭端电气性能的一致性。
5、由于采用了在推动卡的底部设有卡勾,在底座上则设有相对应的第二卡槽,以及在推动卡底部中央设有导向筋,在底座上相应位置设有导向槽,通过卡勾与第二卡槽的配合,导向筋与导向槽的配合,来对推动卡的运动过程进行限位,从而确保了推动卡在底座上高速运动时的平顺与稳定。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衔铁部分处于中立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b)为现有电磁继电器的衔铁部分处于释放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c)为现有电磁继电器的衔铁部分与推动卡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推动卡部分装入底座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部分的构造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部分处于中立状态时推动卡部分与磁路部分、静簧组合的配合(竖向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部分处于中立状态时推动卡部分与衔铁部分、静簧组合的配合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部分处于中立状态时推动卡部分与磁路部分、静簧组合的配合(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部分处于置位状态时推动卡部分与磁路部分、静簧组合的配合(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8(c)是本实用新型的衔铁部分处于复归状态时推动卡部分与磁路部分、静簧组合的配合(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的推动卡(前方向)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的推动卡(后方向)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片部分(外侧面)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0(b)是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片部分(内侧面)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推动卡部分的装配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推动卡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和静簧组合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4(a)是本实用新型(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是本实用新型(置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c)是本实用新型(复归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推动卡(卡勾方向朝外)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3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1、底座21、静簧组合和推动卡部分3;磁路部分1包括线圈11、轭铁12和衔铁部分13,其中,衔铁部分设有可使其转动的中心转轴131,衔铁部分13通过设在衔铁部分上的中心转轴131可转动地定位在底座21上,当然也可以是定位在其它的可支撑体上;所述静簧组合包括常开静簧组合22和常闭静簧组合23,常开静簧组合22由常开静簧片221和固定在常开静簧片上的常开静触点222构成,常闭静簧组合23由常闭静簧片231和固定在常闭静簧片上的常闭静触点232构成;常开静簧片221和常闭静簧片231分别安装在底座21上;所述推动卡部分3包括推动卡31、常开接触片部分32、常闭接触片部分34和弹簧33,常开接触片部分32由常开接触片321和固定在常开接触片上的常开动触点322构成,常闭接触片部分34由常闭接触片341和固定在常闭接触片上的常闭动触点342构成,常开接触片321和常闭接触片341分别通过弹簧33安装在推动卡31上;并使常开动触点322、常闭动触点342与常开静触点222、常闭静触点232分别相对应;在衔铁部分上设有偏离中立状态时中心线的连接部,在推动卡的一头设有第一卡槽317,衔铁部分的连接部配合在推动卡的第一卡槽317中,当线圈11通入正向或反向励磁电流时,衔铁部分13围绕其中心转轴131沿正向或反向转动并带动推动卡部分3沿正向或反向移动;;所述推动卡部分3通过推动卡31卡装在底座21上,并使得在推动卡的第一卡槽317与中立状态的衔铁部分相配合时,常开动触点322与常开静触点222之间的触点间隙L1和常闭动触点342与常闭静触点232之间的触点间隙L2,满足公式:L1≠L2。
所述连接部为圆弧形结构132,衔铁部分的圆弧形结构132配合在推动卡的第一卡槽317中。
所述衔铁部分13为H型形状,所述连接部即圆弧形结构132设在H型形状的一侧边。
所述推动卡部分3通过推动卡31卡装在底座上,是在推动卡的底部设有卡勾311,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设有适配于所述推动卡的卡勾的第二卡槽211,该第二卡槽211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推动卡31通过所述卡勾与所述第二卡槽211的配合而卡装在底座21上并能够沿所述第二卡槽211滑动。
所述推动卡的底部的卡勾311设为两个,所述两个卡勾311分别对称设在沿着推动卡往返移动方向的两侧,且两个卡勾的勾头朝向内侧方向,当然,两个卡勾的勾头也可以设计成朝向外侧方向(如图15所示);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二处第二卡槽211,所述推动卡31通过所述两个卡勾311与所述两个第二卡槽211的配合而活动卡夹在底座21上。
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211相连通的第一开口212,所述推动卡的卡勾311通过底座的第一开口212装入所述底座的第二卡槽中,并使得推动卡31在装入底座21时,推动卡的第一卡槽317与中立状态的衔铁部分13相配合。
所述推动卡的底部中央设有沿着推动卡往返移动方向的导向筋315,在底座的与推动卡的导向筋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导向槽213,所述推动卡的导向筋315活动配合在底座的导向槽213中。
所述推动卡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用来活动装入所述接触片的第三卡槽312,一个第三卡槽312用来装入常开接触片321,一个第三卡槽312用来装入常闭接触片341,在两个第三卡槽312的里侧分别设有用来容纳所述弹簧的容纳槽313,容纳槽的里侧壁均向外凸伸有用来套置所述弹簧的凸柱314,在接触片(以常开接触片321为例,常闭接触片341也相同)的内侧一面设有凹坑3211,两个接触片(常开接触片321和常闭接触片341)分别插装在推动卡的两个第三卡槽312中,弹簧33分别弹性张顶在接触片与所述推动卡的容纳槽的里侧壁之间,弹簧33的一端套置于所述推动卡的凸柱314,弹簧33的另一端嵌置于所述接触片的凹坑3211。
以常开接触片321为例,所述动触点322固定在接触片321的外侧一面,动触点的尾部3221凸现在接触片321的内侧一面的凹坑3211中,所述弹簧33的另一端嵌置于所述接触片的凹坑3211并套在动触点的尾部3221处。
所述第三卡槽的周边尺寸大于所述接触片的周边尺寸。
所述推动卡31上还设有导向缺口316,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设有导向凸部214,所述推动卡的导向缺口314通过底座的导向凸部214而使推动卡装入底座的对应位置中,并使得推动卡在装入底座时,推动卡的卡槽与中立状态的衔铁部分相配合。
所述推动卡的导向缺口316为两个,所述两个导向缺口316分别对称设在沿着推动卡往返移动方向的两侧,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二个导向凸部214,所述推动卡的二个导向缺口316分别通过底座的二个导向凸部214而使推动卡装入底座的对应位置中。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当衔铁部分13处于中立状态时,其常开触点间的触点间隙L1与常闭触点间的触点间隙L2是大小不相等的,其具体值可根据衔铁部分置位与复归时相对于中立状态转过的角度结合衔铁部分圆弧形结构132与其转轴中心的偏置值L3,通过尺寸链计算的方法具体算出。
在继电器置位与复归的过程中,虽然其衔铁部分13相对于中立状态正转或者反转过的角度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衔铁部分具有偏置值L3,所以其推动卡31相对于中立状态时前进或者后退的行程是不同的,通过设置不同的常开触点间的触点间隙L1和常闭触点间的触点间隙L2,从而补偿了推动卡前进与后退的行程不同的问题,因此,继电器装配完成后,无需特别调整,就能保证其常开触点端的触点触点超行程与常闭触点端的触点超行程相等。并且,如图12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接触片(常开接触片321和常闭接触片341)设置在推动卡31上,接触片的背面设置有弹簧33顶住接触片部分,因此,当衔铁部分13处于中立状态时,如图8(a)所示,此时无论常开端的动触点还是常闭端的动触点,在其背面的弹簧33的作用下,都紧贴于推动卡的第三卡槽312的挡墙上;当继电器处于置位位置时,如图8(b)所示,其常开动触点322受到常开静触点222上传来的压力而带动常开接触片321往后压缩弹簧33,从而在常开接触片321与推动卡的第三卡槽挡墙之间形成间隙X1,X1的值即是该常开端触点的超行程,也是衔铁组合处于置位状态时其弹簧相对于衔铁组合处于中立状态时弹簧的压缩量;当继电器处于复归位置时,如图8(c)所示,其常闭动触点342受到常闭静触点232上传来的压力而带动常闭接触片341往后压缩弹簧33,从而在常闭接触片341与推动卡的第三卡槽挡墙之间形成间隙X2,X2的值即是该常闭端触点的超行程,也是衔铁组合处于复归状态时其压簧相对于衔铁组合处于中立状态时压簧的压缩量。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不同的常开触点间的触点间隙L1和常闭触点间的触点间隙L2,补偿了推动卡前进与后退的行程不同的问题,从而可以确保常开端的触点超行程X1等于常闭端的触点超行程X2,所以,在置位状态下弹簧相对于在中立状态下的压缩量X1也等于在复归状态下弹簧相对于中立状态的压缩量X2,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确保无论在置位或者复归状态,弹簧由于受压缩而对接触片上的触点产生的闭合触点间触点压力相等,即常开端触点压力与常闭端触点压力始终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衔铁部分13设有与推动卡的第一卡槽317相配合用的圆弧形结构132,衔铁部分在线圈电磁力的的驱动下,绕着其中心的转轴131进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旋转,通过衔铁部分与推动卡部分的第一卡槽317的配合,将衔铁部分在圆周方向上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推动卡部分在直线方向上的往复运动,从而带动动触点实现与静触点的接通或者分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继电器,如图7所示,其衔铁部分13与推动卡装配后,衔铁部分的圆弧形结构132始终置于推动卡的第一卡槽317内,故当衔铁部分的圆弧形结构132带着推动卡做往复运动时,除了微小的摩擦力外,推动卡将始终受到垂直于第一卡槽内壁的水平推力,该推力始终与推动卡运动方向一致,如图7中的推力F3或者F4,从而确保了推动卡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稳定性,避免了动触点在竖直方向上的窜动,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电气性能指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当衔铁部分处于中立状态时,其常开触点间的触点间隙L1与常闭触点间的触点间隙L2是大小不相等的,从而补偿了由于衔铁部分圆弧形结构与其转轴中心存在偏置值所造成的推动卡置位与释放(复归)时相对于中立状态行程不同的问题,从而确保了继电器装配完成后,无需特别调整,就能保证其常开触点端的触点超行程与常闭触点端触点超行程相等;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继电器,不设置类似其他常规继电器那样固定于底座上的动簧片,而是将接触片(相当于动簧片)设置在推动卡上随推动卡一起作往复运动,故,推动卡置位与释放(复归)时相对于中立状态行程不同的问题不会造成类似其他常规继电器所存在的由于对其动簧施加不同的推动行程而造成的常开动簧片与常闭动簧片形变量不同而产生的触点闭合压力不同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继电器,其接触片设置在推动卡上,接触片背面设置有弹簧来顶住接触片部分,当接触片上的动触点刚开始与静簧上的静触点闭合时,接触片开始受到从静触点上传来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压缩其背面的弹簧,开始产生闭合触点压力;在本实用新型中,无论继电器置位或者释放(复归),当接触片部分在推动卡的带动下运动到动触点与静触点完全闭合后,由于底座上常开触点间触点间隙与常闭触点间触点间隙的不对称设置补偿了衔铁部分圆弧形结构与其转轴中心存在偏置值所造成的推动卡置位与释放(复归)时相对于中立状态行程不同的问题,故,不论是常开触点端还是常闭触点端,当动、静触点完全闭合后,其对弹簧所产生的压缩量是相同的,因此,不论是常开触点端还是常闭触点端,其产生的触点闭合压力也是相同的,从而确保了继电器常开端与常闭端电气性能的一致性。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底座、推动卡部分和静簧组合;磁路部分包括线圈、轭铁和衔铁部分,其中,衔铁部分设有可使其转动的中心转轴;所述静簧组合包括常开静簧组合和常闭静簧组合,常开静簧组合和常闭静簧组合分别由静簧片和固定在静簧片上的静触点构成;所述推动卡部分包括推动卡、常开接触片部分和常闭接触片部分,常开接触片部分和常闭接触片部分分别由接触片和固定在接触片上的动触点构成,常开接触片和常闭接触片分别安装在推动卡上,并使常开动触点、常闭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常闭静触点分别相对应;其特征在于:在衔铁部分上设有偏离中立状态时中心线的连接部,在推动卡的一头设有第一卡槽,衔铁部分的连接部配合在推动卡的第一卡槽中,当线圈通入正向或反向励磁电流时,衔铁部分围绕其中心转轴沿正向或反向转动并带动推动卡部分沿正向或反向移动;在推动卡的第一卡槽与中立状态的衔铁部分相配合时,常开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之间的触点间隙L1和常闭动触点与常闭静触点之间的触点间隙L2,满足公式:L1≠L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圆弧形结构,衔铁部分的圆弧形结构配合在推动卡的第一卡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部分还包括弹簧,所述接触片通过弹簧安装在推动卡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通过二个弹簧安装在推动卡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中设有用来套置所述弹簧的凸柱,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接触片相抵靠,弹簧的另一端套置在所述凸柱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的内侧一面设有凹坑,所述弹簧的一端嵌置于所述接触片的凹坑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的端部设有用来活动装入所述接触片的第三卡槽,在第三卡槽的里侧设有用来容纳所述弹簧的容纳槽,所述凸柱设在容纳槽内,所述接触片插装在推动卡的第三卡槽中,弹簧弹性张顶在接触片与所述推动卡的容纳槽的里侧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固定在接触片的外侧一面,动触点的尾部凸现在接触片的内侧一面的凹坑中,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嵌置于所述接触片的凹坑并套在动触点的尾部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部分通过推动卡卡装在底座上,在推动卡的底部设有卡勾,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设有适配于所述推动卡的卡勾的第二卡槽,该第二卡槽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推动卡通过所述卡勾与所述第二卡槽的配合而卡装在底座上并能够沿所述第二卡槽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的底部的卡勾设为两个,所述两个卡勾分别对称设在沿着推动卡往返移动方向的两侧,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二处第二卡槽,所述推动卡通过所述两个卡勾与所述两个第二卡槽的配合而活动卡夹在底座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相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推动卡的卡勾通过底座的第一开口装入所述底座的第二卡槽中,并使得推动卡在装入底座时,推动卡的第一卡槽与中立状态的衔铁部分相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的底部中央设有沿着推动卡往返移动方向的导向筋,在底座的与推动卡的导向筋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导向槽,所述推动卡的导向筋活动配合在底座的导向槽中。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上还设有导向缺口,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设有导向凸部,所述推动卡的导向缺口通过底座的导向凸部而使推动卡装入底座的对应位置中,并使得推动卡在装入底座时,推动卡的卡槽与中立状态的衔铁部分相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卡的导向缺口为两个,所述两个导向缺口分别对称设在沿着推动卡往返移动方向的两侧,在底座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二个导向凸部,所述推动卡的二个导向缺口分别通过底座的二个导向凸部而使推动卡装入底座的对应位置中。
CN 201220512758 2012-09-29 2012-09-29 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394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12758 CN202839475U (zh) 2012-09-29 2012-09-29 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12758 CN202839475U (zh) 2012-09-29 2012-09-29 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39475U true CN202839475U (zh) 2013-03-27

Family

ID=47951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512758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39475U (zh) 2012-09-29 2012-09-29 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394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5026A (zh) * 2012-09-29 2014-04-09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16613006A (zh) * 2023-05-21 2023-08-18 江苏云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储能数据分析的储能断路器动态管理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5026A (zh) * 2012-09-29 2014-04-09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03715026B (zh) * 2012-09-29 2015-10-28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16613006A (zh) * 2023-05-21 2023-08-18 江苏云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储能数据分析的储能断路器动态管理系统
CN116613006B (zh) * 2023-05-21 2024-01-30 江苏云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储能数据分析的储能断路器动态管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35353Y (zh) 一种旋转式磁路结构的磁保持继电器
CN103715026A (zh) 一种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CN201594509U (zh) 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连接结构
CN104091725A (zh) 大电流磁保持继电器及其动簧片、接触组件
CN202839475U (zh) 触点偏置放置的电磁继电器
CN201570456U (zh) 一种新型两组触点组的磁保持继电器
CN103594295B (zh)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脱扣装置
CN202585269U (zh) 一种轭铁与基座安装结构
CN201655692U (zh)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CN204011293U (zh) 直流接触器用辅助触点
CN201435350Y (zh) 一种可防窜动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03983185U (zh) 大电流磁保持继电器及其接触组件
TWI538003B (zh) A switch with a latch mechanism
CN208970439U (zh) 一种衔铁滑动式磁保持继电器
CN204732351U (zh) 易装配磁保持继电器
CN201638761U (zh) 防触点粘连型电磁开关
CN201936758U (zh) 一种磁力保持装置
CN107342190B (zh) 一种双稳态的磁保持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CN106328446A (zh)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磁路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CN204289280U (zh) 一种具有触点自洁功能的电磁继电器
CN203165807U (zh) 一种动簧片输送机构
CN203445069U (zh) 拍合式双磁路磁保持继电器
CN208608135U (zh) 电磁继电器衔铁旋转结构
CN207116339U (zh) 一种双稳态的磁保持继电器的推动机构
CN202796767U (zh) 无反力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