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71870U - 可变电阻器 - Google Patents

可变电阻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71870U
CN202771870U CN 201220443519 CN201220443519U CN202771870U CN 202771870 U CN202771870 U CN 202771870U CN 201220443519 CN201220443519 CN 201220443519 CN 201220443519 U CN201220443519 U CN 201220443519U CN 202771870 U CN202771870 U CN 202771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terminal
variable resistance
housing
insulated substrate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44351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兵
周文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Murat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Murat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Murat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Murat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44351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71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71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7187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djustable Resis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使来自外部的负荷很难施加到绝缘基板(10)上的连接电极(12~14)与引线端子(30~32)的接合部(15)上,且该接合部(15)很难被剥离、耐安装负荷的可变电阻器(A~E)。在利用金属罩(60)的脚部(66)将绝缘基板(10)与壳体(70)、滑动子(50)、转子(40)一起进行铆接固定而构成的可变电阻器(A~E)中,在所述绝缘基板(10)上形成电阻体(11)和与该电阻体(11)电连接的连接电极(12~14),将引线端子(30~32)与所述绝缘基板(10)上的所述连接电极(12~14)接合起来,在所述壳体(70)上形成有用于限制所述引线端子(30~32)的活动的限制部(71、77、78)。

Description

可变电阻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应用于计测仪器、通信设备、传感器等各种产业设备等中的可变电阻器,特别设计小型的可变电阻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可变电阻器,如图1所述,在日本专利特开2001-189203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可变电阻器,该可变电阻器具有在上下两个方向上开口的筒形壳体1;嵌合于壳体1的下方开口部3中的绝缘基板10,且在该绝缘基板10的上表面形成有集电极14和圆弧形的电阻体1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合在壳体1的上方开口部2中的转子40;安装于转子40的下表面、且与集电极14及电阻体11滑动连接的滑动子50;配置于转子40与绝缘基板10之间、且对两者进行密封的环状垫圈20;安装于绝缘基板10上、且与电阻体及集电极电连接的引线端子30~32;以及金属罩60。还揭示了:金属罩60具有支撑转子40的上表面的顶板部61;使转子40的一部分从顶板部61露出而形成的窗孔62;以及沿着壳体1的侧面向下方延伸的一对脚部66,金属罩60在覆盖壳体1的上部的状态下其脚部66在壳体1的底面向内侧弯折,由此来支撑绝缘基板10的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可变电阻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从壳体1的侧面(图1中的X方向)观察,引线端子30~32的前端就这样盖在壳体1的表面上,引线端子30~32以突出的状态完整地形成在壳体1的边缘的下方。另外,如图11A所示,因为引线端子30~32的一端通过锡焊固定在印刷布线基板上,因此当该可变电阻器的成品被安装到印刷布线板上之后,若对成品施加来自外部的负荷,特别是在引线端子30~32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Y方向)施加负荷,则可能会按压到绝缘基板10。此时,在引线端子30~32与绝缘基板10上的连接电极12~14之间的接合部的端部上有可能会使引线端子30~32从连接电极12~14上剥离。这里,在引线端子30~32被从连接电极12~14上剥离的情况下,存在这些缺点,即不能得到足够 的电连接,且无法得到作为目的的电阻值。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来自外部的负荷很难施加到绝缘基板上的连接电极与引线端子的接合部上,且该接合部很难被剥离、能够得到稳定的电阻值、且耐安装负荷的可变电阻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对如下第1至第10的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本申请的第1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利用金属罩的脚部对绝缘基板与壳体、滑动子、转子一起进行铆接固定以构成该可变电阻器,该可变电阻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绝缘基板上形成电阻体和与该电阻体电连接的连接电极,将所述绝缘基板上的所述连接电极与引线端子连接起来,在壳体上形成有限制所述引线端子的活动的限制部。 
根据第1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能够利用该限制部来限制引线端子的活动。 
第2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的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至少限制所述引线端子的侧面的活动。 
因为来自外部的应力特别会向引线端子的宽度方向(图1的Y方向)施加,所以对于引线端子的侧部影响较大。因此,根据第2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由于至少能够限制引线端子的侧部,所以能够有效地限制引线端子的活动。由此,引线端子很难被从绝缘基板上的连接电极上剥离。 
第3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的特征在于,作为限制部,在壳体的侧壁的底面设置有用于限制引线端子的两侧的凹陷部。 
根据第3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作为限制部,通过在底面形成凹陷部,由于将所述引线端子嵌入该凹陷部中,由此能够限制引线端子的活动。 
第4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的特征在于,将所述凹陷部形成为其深度小于所述引线端子的厚度。 
根据第4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引线端子搭在壳体边缘部的部分从壳体边缘部露出。由此,因为在焊接时焊锡引线端子搭在壳体边缘部的部分也能够充分浸润,因此能够将引线端子牢固地安装在印刷布线板上。 
第5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的特征在于,将所述凹陷部形成为其深度与所述引线端子的厚度正好相同。 
根据第5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虽然与第4实用新型相比安装时的 焊锡浸润性稍逊,但是不仅能够得到足够耐用的安装性能,也能够降低安装状态下的高度。 
第6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引线端子的宽度方向上,使所述引线端子与所述凹陷部之间没有间隙。 
根据第6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因为使引线端子与壳体无间隙地接合在一起,因此能够提供更加耐安装负荷的可变电阻器。 
第7以及第8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的特征在于,作为所述限制部,在所述壳体的侧壁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引线端子的凹部或者凸部。 
根据第7以及第8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因为在壳体的侧壁形成有凹部或者凸部,因此引线端子被嵌合在壳体侧壁的凹部或凸部中,从而能够限制引线端子的活动。因此,即使对引线端子施加应力,在引线端子与绝缘基板上的连接电极之间也很发生剥离。 
第9以及第10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端子包括第1引线端子、第2引线端子以及第3引线端子,其中所述第3引线端子的一端被分支为2股,且将所述第3引线端子所分支出的一股的端部以及另一股的端部配置成分别与所述第1引线端子以及所述第2引线端子相对。根据第9以及第10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即使引线端子具有3个端子,第3引线端子的一端被分支为2股,且在第1引线端子与第2引线端子相对的位置上被固定在绝缘基板上,因此,施加到绝缘基板上的应力在绝缘基板的左右方向上较易保持平衡,从而引线端子很难从绝缘基板上的连接电极上被剥离。 
根据上述第1至10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即使从外部施加负荷,也能够利用限制部来限制引线端子。由此,来自外部的应力作用在利用焊接固定在印刷布线板上的引线端子的一端上,因此在引线端子的另一端引线端子很难从绝缘基板上的连接电极被剥离。 
结果,提供一种引线端子与连接电极之间具有足够的电连接,能够得到稳定的电阻器的电阻值,并且耐与安装负荷的可变电阻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可变电阻器组装前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组装前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示涉及的可变电阻器A的壳体的 仰视图。图3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示涉及的可变电阻器A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4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示涉及的可变电阻器A组装后的内部剖视图。图4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示涉及的可变电阻器A组装后的仰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A的绝缘基板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示涉及的可变电阻器B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所示涉及的可变电阻器C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所示涉及的可变电阻器D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所示涉及的可变电阻器E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10A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组装前的壳体和组装前的金属罩,以及将该壳体与金属罩组装之后的结构图。图10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中组装前的壳体和组装前的金属罩,以及将该壳体与金属罩组装之后的结构图。 
图11A是表示现有技术中从Y方向向基板施加负荷时绝缘基板与引线端子之间的接合部的活动的示意图。图11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中从Y方向向基板施加负荷时绝缘基板与引线端子之间的接合部的活动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绝缘基板10 
电阻体11 
第1连接电极12 
第2连接电极13 
第3连接电极14 
第1引线端子30 
第2引线端子31 
第3引线端子32 
接合部15 
O形环20 
转子40 
滑动子50 
金属罩60 
壳体70 
凹陷部71 
凹部77 
凸部7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11对本实用新型的5个实施方式分别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2至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可变电阻器A的结构的图。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由壳体70、绝缘基板10、垫圈20、第1~第3引线端子30~32、转子40、滑动子50以及金属罩60构成。另外,在绝缘基板10的上表面形成有电阻体11和第1~第3连接电极12~14,且第1~第3引线端子30~32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绝缘基板10上的第1~第3连接电极12~14接合。构成为利用金属罩60的脚部66将接合有该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绝缘基板10与壳体70、滑动子50、转子40一起进行铆接固定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2-5,对上述各个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壳体70由例如LCP、PPS、PBE等的树脂材料等构成,具有保护位于内部的各结构的功能。例如如图2、图3(A)及(B)所示,壳体70形成有收纳转子40的上方开口部72,以及收纳绝缘基板10的下方开口部73。在上方开口部72的内侧形成有与转子40对接以进行定位的环状台74。然后,在壳体70的下方开口部73设置有用于在与绝缘基板10嵌合时进行定位的突起部77。另外,在下方开口部73的壳体侧壁的底面一侧设置有凹陷部71a、71b、71c以作为限制部。这里,板状的第1~第3引线端子30~32被分别嵌合到该凹陷部71a、71b、71c中以进行限制。由此,如图10(B)所示,第1~第3引线端子30~32形成为其一部分被嵌合到壳体70的边缘中的结构。根据上述结构,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一部分被限制在限制部中,因此,例如如图11(B)所示,即使从外部对成品施 加负荷,第1~第3引线端子30~32也很难被从绝缘基板10上剥离。另外,在壳体70的开口侧的壳体侧壁、即没有设置限制部的面上,形成引导槽75以将金属罩60的脚部66嵌入。 
若凹陷部71a、71b、71c的深度比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厚度要大,则由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不能到达壳体70的底面,因此在进行焊锡安装时有可能会发生焊锡没有浸润到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情况。因此,优选形成在壳体70的底面的凹陷部71a、71b、71c的深度小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厚度。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在焊锡安装时焊锡能够充分地进入引线端子,所以能够将引线端子牢固地安装在印刷布线板上。 
另外,形成在壳体70的底面的凹陷部71a、71b、71c的深度也可以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厚度正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于所述凹陷部71a、71b、71c的深度小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厚度的情况,虽然安装时焊锡的浸润性稍逊,但是不仅能够得到足够耐用的安装性能,也能够降低安装状态下的高度。 
另外,所述凹陷部71a、71b、71c的宽度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宽度也可以不相同,只要能够限制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活动所述凹陷部71a、71b、71c的宽度也可以空开间隙。但是,优选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宽度与凹陷部71a、71b、71c的宽度的形成为没有间隙。根据这种结构,因为第1~第3引线端子30~32与壳体70一体化地活动,因此能够提供更加耐安装的可变电阻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基板如图4(A)及(B)所示,在绝缘基板10的上表面形成有电阻体11以及第1~第3连接电极12~14。 
如图3所示,电阻体11形成于绝缘基板10的上表面,用于得到所希望的电阻值。另外,根据与该电阻体11上的不同区域接触,电阻值会发生变化。 
另外,采用将钌化合物、Ag-Pd等的贵金属的微粉末和低熔点玻璃粉混合而得到的金属陶瓷电阻类材料,利用丝网印刷等的方法在绝缘基板10上形成为圆环形,以700~850℃进行烧结,从而得到电阻体11。由此,相比于碳电阻类材料,能够得到对温度和湿度的性能稳定的电阻体11。另外,在金属陶瓷电阻类材料的情况下,由于烧成温度较高,因此优选以氧化铝来作为绝缘基板10。 
如图5所示,第1连接电极12以及第2连接电极13形成在绝缘基板上,以与绝缘基板10上的电阻体11电连接。该第1连接电极12以及该第2连接电极13通过 分别焊接第1引线端子30以及第2引线端子31来将第1引线端子30以及第2引线端子31与电阻体11电连接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形成有分别与电阻体11的一端和另一端连接的一对第1连接电极12以及第2连接电极13。 
另外,关于第1连接电极12以及第2连接电极13,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银,但是并不仅限于银,也可以采用铜等各种导体。 
如图5所示,第3连接电极14形成在绝缘基板10上,以使该第3连接电极14与滑动子50电连接且不与电阻体11及第1连接电极12以及第2连接电极13电连接。该第3连接电极14通过焊接第3引线端子32而使第3引线端子32与滑动子50电连接起来。 
另外,关于第3连接电极14,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银,但是并不仅限于银,也可以采用铜等各种导体。 
第1引线端子30以及第2引线端子31是由在黄铜上镀覆镍和镀覆锡而得到的金属材料来构成的。如图5所示,该第1引线端子30以及第2引线端子31为板状,且具有分别与第1连接电极30以及第2连接电极31焊接固定的接合部15,与安装基板的安装用电极焊接起来的焊接部,以及将该接合部15与该焊接部连接起来的引出部。对第1引线端子30以及第2引线端子31实施适当的弯曲加工,以使其形成为所希望的形状。 
第3引线端子32是由在黄铜上镀覆镍和镀覆锡而得到的金属材料来构成的。如图5所示,该第3引线端子为板状,且具有一端与第3连接电极14焊接固定的接合部15,另一端与安装基板的安装用电极焊接起来的焊接部,以及将该接合部15与该焊接部连接起来的引出部。本实施例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将一根第3引线端子32的一端分支为2股以具有2处接合部15。由此,将该2处的接合部15配置成分别与所述第1引线端子30的接合部15以及所述第2引线端子31的接合部15相对。根据上述结构,即使从外部向绝缘基板10施加应力,相对于施加到绝缘基板10上的应力在绝缘基板10的左右方向上较易保持平衡。 
如图2、4、6所示,转子40利用例如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等的耐热性树脂,大致形成为圆柱形,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嵌合在壳体70的上方开口部72中。在转子40的上表面一侧具有用于接收调整用驱动器的驱动器槽,在转子40的下表面一侧固定由滑动子50。通过使转子40旋转,能够使滑动子50旋转,从而改变滑动子50与电阻体11的触点位置以得到必要的电阻值。另外,在转子40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将转子40的旋转角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档块44,在转子40的下 表面形成有用于与O形环20接触的环形的凸部47。 
如图2所示,O形环20用于防止熔剂或洗涤剂侵入到电阻体内部、即为了获得密封性,且该O形环20还用于使转子40的转矩稳定。关于该O形环20,优选采用硅橡胶等的弹性材料来构成。另外,该O形环20形成为环形以包围绝缘基板10上形成有电阻体11的区域,且通过在该O形环20的上表面与形成于转子40的下表面的凸部47接触的状态下进行配置,从而能够确保形成有电阻体11和滑动子50的内部区域的密封性。这里,O形环20虽然是通过将硅橡胶涂敷在绝缘基板10上并对其进行热固化而形成的,但是也可以将例如成形好的O形环夹在绝缘基板10与形成在转子40的下表面的凸部47之间。 
如图2、4所示,滑动子50优选由弹性和导电性较好的材料,例如铜合金、不锈钢、贵金属类合金等构成。如图3所示,该滑动子50具有如下结构,即以能够旋转滑动的方式被保持在绝缘基板10上,在形成为圆环形的电阻体11的表面进行旋转滑动,通过改变触点的位置,由此能够根据该触点的位置来改变电阻值。 
如图2、4所示,配置金属罩60,以使其从外侧覆盖住收纳有电阻体11、O形环20、形成有第1~第3连接电极12~14且带有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绝缘基板10、组装有滑动子50的转子40的壳体1,通过卡住在绝缘基板10表面一侧延伸的脚部66,由此来保持绝缘基板10。 
如图2所示,在该金属罩60的表面一侧、即与转子40对应的下表面一侧,设置有档块64,通过将该档块64与转子40的档块44相卡合,使得转子40的旋转角度不会超过一定的角度。根据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用新型,在将可变电阻器的成品安装到印刷布线板之后,若从外部向该可变电阻器的成品施加负荷,特别是在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宽度方向(图1的Y方向)施加负荷,则会同时按压埋入壳体1中的第1~第3引线端子30~32和绝缘基板10。因此,由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一部分嵌入到形成于壳体1的底面的凹陷部70中以被限制,所以该负荷很难施加到绝缘基板10上的第1~第3连接电极与第1~第3引线端子的接合部15上,使得所述接合部15很难被剥离。结果,能够使第1~第3引线端子与第1~第3连接电极之间得到足够的电连接,并且能够稳定的电阻体11的电阻值。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用新型,因为第1~第3引线端子30~32被限制部70所限制,所以该负荷会施加在印刷布线板上利用焊锡而固定的第 1~第3引线端子30~32的一端。一般而言,因为焊锡强度是第1~第3引线端子30~32与绝缘基板10上的连接电极的焊接强度的5倍以上,因此在焊接位置不会发生剥离,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成品的安装强度。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B的结构的俯视图。其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已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有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6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区别。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B中,不仅在壳体70的侧壁的底面形成有作为限制部的凹陷部71,在壳70体的侧面还形成有凹部77。因此,通过在壳体70的侧壁的底面形成凹陷部71,且在壳体70的侧壁形成凹部77,由此来嵌合第1~第3引线端子30~32,从而能够利用该凹陷部71及凹部77来进一步限制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活动。 
另外,可以将形成于壳体70的侧壁的凹部77的宽度形成为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各自的宽度相吻合以嵌入其中的尺寸。 
根据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B,因为在壳体70的侧壁还具有凹部77,因此第1~第3引线端子30~32不仅嵌入到壳体70的底面一侧的凹陷部71中,还嵌入到壳体70的侧壁一侧的凹部77中,由此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对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限制力。因此,即使在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宽度方向上施加应力,绝缘基板10上的第1~第3连接电极12~14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之间的接合部15也很难发生剥离。 
(第3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C的结构的俯视图。其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已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有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参照附图7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区别。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C中,不在壳体70的侧壁的底面形成凹陷部,而在壳体70的侧壁形成凸部78以作为限制部。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没有形成凸部78的部分的宽度正好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各自的宽度相同,利 用该凸部78来限制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活动。 
根据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C,虽然在壳体70的侧壁的底面没有形成凹陷部,但是利用形成于壳体70的侧壁的凸部78能够固定并限制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宽度方向上施加应力,绝缘基板10上的第1~第3连接电极12~14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之间的接合部15也很难发生剥离。 
(第4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D的结构的俯视图。其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已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有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参照附图8来说明第4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区别。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D中,不仅在壳体70的侧壁的底面形成有凹陷部71,在壳体70的侧壁还形成有凸部78以作为限制部。因此,通过在壳体70的侧壁的底面形成凹陷部71,且在壳体70的侧壁形成凸部,由此能够利用该凹陷部71及凸部78来进一步限制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活动。 
根据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D,利用形成于壳体70的侧壁的底面的凹陷部71,以及形成于壳体70的侧壁的凸部78来固定并限制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宽度方向上施加应力,绝缘基板10上的第1~第3连接电极12~14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之间的接合部15也很难发生剥离。 
(第5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E的结构的俯视图。其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已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有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参照附图9来说明第5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区别。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E中,不在壳体70的侧壁的底面形成凹陷部,而在壳体70的侧壁形成作为限制部的凹部77。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凹部77的宽度正好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宽度相同,从而利用该凹部77来限制第1~第3引线端子30~32。 
根据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E,虽然在壳体70的侧壁的底面没有形成凹陷部,但是利用形成于壳体70的侧壁的凹部77来固定并限制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宽度方向上施加应力,绝缘基板10上的第1~第3连接电极12~14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之间的接合部15也很难发生剥离。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至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可变电阻器,即使是来自外部的负荷,特别是施加在第1~第3引线端子30~32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Y方向)上的负荷,也很难施加到绝缘基板10上的第1~第3连接电极12~14与第1~第3引线端子30~32之间的接合部15上,使得该接合部15很难被剥离,能够得到稳定的电阻值,且耐安装负荷。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Claims (10)

1.一种可变电阻器,该可变电阻器具有利用金属罩的脚部对绝缘基板与壳体、滑动子、转子一起进行铆接固定而得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基板上形成电阻体和与该电阻体电连接的连接电极,将所述绝缘基板上的所述连接电极与引线端子连接起来,在壳体上形成有限制所述引线端子的活动的限制部。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至少限制所述引线端子的侧面的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限制部,在所述壳体的侧壁的底面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引线端子的两侧的凹陷部。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凹陷部形成为其深度小于所述引线端子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凹陷部形成为其深度与所述引线端子的厚度正好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线端子的宽度方向上,使所述引线端子与所述凹陷部之间没有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限制部,在所述壳体的侧壁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引线端子的凹部或者凸部。
8.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限制部,在所述壳体的侧壁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引线端子的凹部或者凸部。
9.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端子包括第1引线端子、第2引线端子以及第3引线端子,其中所述第3引线端子的一端分支为2股,且将所述第3引线端子所分支出的一股的端部以及另一股的端部配置成分别与所述第1引线端子以及所述第2引线端子相对。
10.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端子包括第1引线端子、第2引线端子以及第3引线端子,其中所述第3引线端子的一端被分支为2股,且将所述第3引线端子所分支出的一股的端部以及另一股的端部配置成分别与所述第1引线端子以及所述第2引线端子相对。
CN 201220443519 2012-09-03 2012-09-03 可变电阻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71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43519 CN202771870U (zh) 2012-09-03 2012-09-03 可变电阻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43519 CN202771870U (zh) 2012-09-03 2012-09-03 可变电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71870U true CN202771870U (zh) 2013-03-06

Family

ID=47778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44351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71870U (zh) 2012-09-03 2012-09-03 可变电阻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718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140856A1 (en) Crimped Terminal Attached Aluminum Electric Wire
JP5566536B2 (ja) Pcbタクトスイッチ
WO2009057445A1 (ja) 色素増感光電変換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CN104916960A (zh) 防水型usb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87572A (zh) 电池包
JP3557978B2 (ja) 可変抵抗器
CN105225872A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EP3364436B1 (en) Push switch
CN104934746A (zh) 可正反插型usb连接器
CN102959703B (zh) 用于机动车的封装控制模块
CN202771870U (zh) 可变电阻器
CN101192473B (zh) 表面安装型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786275B2 (en) Transmission gear position sensor using printed circuit element
CN104485523B (zh) 电连接器组件
JPH0330961B2 (zh)
CN107924764B (zh) 光电转换元件
CN205911276U (zh) 薄型化保护元件
CN101997237B (zh) 线缆组件
CN100418165C (zh) 具有卡合机构的可转动可变电阻器
CN201608317U (zh) Lvds连接器及lvds连接器的连接模组
CN201638620U (zh) 用于高压电力绝缘子的金属安装座
TWM452501U (zh) 電連接器及其殼體與使用其之電子裝置的連接介面
CN205609846U (zh) 高压连接器
CN212084767U (zh) 厚膜电阻元件
KR200419714Y1 (ko) 동축케이블과 필름케이블간의 연성 접속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

Termination date: 201709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