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68088U - 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68088U
CN202768088U CN201220481417.0U CN201220481417U CN202768088U CN 202768088 U CN202768088 U CN 202768088U CN 201220481417 U CN201220481417 U CN 201220481417U CN 202768088 U CN202768088 U CN 2027680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ump
exhaust steam
condensation
water
vapour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48141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家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UANGSHI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UANGSHI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UANGSHI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UANGSHI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48141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680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680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6808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包括:前置湿冷凝汽器(107)、吸收式热泵(108)、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前置湿冷凝汽器凝结水管道(202)、第一疏水器(203)、第二疏水器(204)、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及乏汽凝结水管路(109);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连接吸收式热泵(108)及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前置湿冷凝汽器凝结水管道(202)的一端连接前置湿冷凝汽器(107)的乏汽凝结水出口,另一端通过乏汽凝结水管路(109)连接至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第一疏水器(203)及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设于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上;第二疏水器(204)及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设于前置凝汽器乏汽凝结水管道(202)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自动回收乏汽凝结水,无需增加抽水泵及辅助管路,节省了设备投资。

Description

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热电厂余热利用技术,特别是关于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
背景技术
图1为现有技术的乏汽余热回收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乏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汽轮机101、空冷岛102、凝结水泵103、热网加热器104、热网循环水泵105、热网加热器疏水泵106、前置湿冷凝汽器107、吸收式热泵108及乏汽凝结水管路109等设备。
现有技术中,乏汽凝结水管路109连接凝结水泵103,前置湿冷凝汽器107及吸收式热泵108的乏汽凝结水出口产生的乏汽凝结水通过乏汽凝结水管路109直接流入凝结水泵103,最后进入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乏汽凝结水在乏汽凝结水管路109中的流动主要是靠高度差,并且需要加装抽水泵及多条辅助管道,投资成本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以自动回收乏汽凝结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该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包括:前置湿冷凝汽器107、吸收式热泵108、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前置凝汽器乏汽凝结水管道202、第一疏水器203、第二疏水器204、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及乏汽凝结水管路109;
所述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一端连接所述的吸收式热泵108的乏汽凝结水出口,另一端通过乏汽凝结水管路109连接至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所述前置凝汽器乏汽凝结水管道202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前置湿冷凝汽器107的乏汽凝结水出口,另一端通过乏汽凝结水管路109连接至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所述的第一疏水器203及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设于所述的热泵凝结水管道201上;所述的第二疏水器204及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设于所述的前置湿冷凝汽器凝结水管道202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的数量为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疏水器203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还包括:一热泵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12,所述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的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并使得所述的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及第一疏水器203位于所述凝汽器旁路管道212的两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凝汽器旁路管道212上设有一凝汽器凝结水旁路阀211。
进一步地,所述的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的数量为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疏水器204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还包括:一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所述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的前置湿冷凝汽器凝结水管道202,并使得所述的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及第二疏水器204位于所述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的两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设有一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阀208。
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凝结水管路109上设有一流量孔板209。
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凝结水管路109上设有一乏汽凝结水出口隔离阀21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自动回收乏汽凝结水,无需增加抽水泵及辅助管路,节省了设备投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乏汽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该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包括:前置湿冷凝汽器107、吸收式热泵108、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前置凝汽器乏汽凝结水管道202、第一疏水器203、第二疏水器204、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及乏汽凝结水管路109。
前置湿冷凝汽器107的乏汽进口及吸收式热泵108的乏汽进口连接汽轮机,以接收汽轮机乏汽。
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的一端连接吸收式热泵108的乏汽凝结水出口,另一端通过乏汽凝结水管路109连接至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
前置凝汽器乏汽凝结水管道202的一端连接前置湿冷凝汽器107的乏汽凝结水出口,另一端通过乏汽凝结水管路109连接至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
第一疏水器203及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设于热泵凝结水管道201上;第二疏水器204及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设于前置湿冷凝汽器凝结水管道202上。
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上设有两个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分别位于第一疏水器203的两侧。
进一步地,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还包括:一热泵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12,热泵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的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并使得两个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及第一疏水器203位于所述热泵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12的两端之间,即两个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及第一疏水器203位于连接点220及连接点221之间。热泵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12设有一热泵乏汽凝结水旁路阀211。
前置湿冷凝汽器乏汽凝结水管道202上设有两个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分别位于第二疏水器204的两侧。
进一步地,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还包括:一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的前置湿冷凝汽器凝结水管道202,并使得两个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及第二疏水器204位于所述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的两端之间,即两个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及第二疏水器204位于连接点222及连接点223之间。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设有一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阀208。
进一步地,所述的乏汽凝结水管路109上设有一流量孔板209及一乏汽凝结水出口隔离阀210。
从前置湿冷凝汽器107及吸收式热泵108产生的乏汽凝结水进入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的过程如下:
从吸收式热泵108产生的乏汽凝结水经过乏汽凝结水出口进入热泵凝结水管道201,在热泵凝结水管道201中依次经过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及第一疏水器203后进入乏汽凝结水管路109,在乏汽凝结水管路109中依次经过流量孔板209及乏汽凝结水出口隔离阀210,最后将进入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完成了乏汽凝结水的回收。从前置湿冷凝汽器107产生的乏汽凝结水经过乏汽凝结水出口进入前置湿冷凝汽器凝结水管道202,在前置湿冷凝汽器凝结水管道202经过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及第二疏水器204后进入乏汽凝结水管路109,在乏汽凝结水管路109中依次经过流量孔板209及乏汽凝结水出口隔离阀210,最后将进入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完成了乏汽凝结水的回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自动回收乏汽凝结水,无需增加抽水泵及辅助管路,节省了设备投资。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包括:前置湿冷凝汽器(107)、吸收式热泵(108)、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前置湿冷凝汽器凝结水管道(202)、第一疏水器(203)、第二疏水器(204)、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及乏汽凝结水管路(109);
所述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一端连接所述的吸收式热泵(108)的乏汽凝结水出口,另一端通过乏汽凝结水管路(109)连接至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所述前置湿冷凝汽器乏汽凝结水管道(202)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前置湿冷凝汽器(107)的乏汽凝结水出口,另一端通过乏汽凝结水管路(109)连接至主机凝结水系统管道;所述的第一疏水器(203)及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设于所述的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上;所述的第二疏水器(204)及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设于所述的前置湿冷凝汽器乏汽凝结水管道(20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式热泵(108)的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的数量为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疏水器(203)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还包括:一热泵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12),所述热泵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的热泵乏汽凝结水管道(201),并使得所述的热泵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5)及第一疏水器(203)位于所述凝汽器旁路管道(212)的两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泵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12)上设有一热泵乏汽凝结水旁路阀(2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还包括:所述的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的数量为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疏水器(204)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还包括:一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所述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的前置湿冷凝汽器乏汽凝结水管道(202),并使得所述的凝汽器乏汽凝结水隔离阀(206)及第二疏水器(204)位于所述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的两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管道(207)设有一凝汽器乏汽凝结水旁路阀(208)。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乏汽凝结水管路(109)上设有一流量孔板(20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乏汽凝结水管路(109)上设有一乏汽凝结水出口隔离阀(210)。
CN201220481417.0U 2012-09-19 2012-09-19 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680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81417.0U CN202768088U (zh) 2012-09-19 2012-09-19 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81417.0U CN202768088U (zh) 2012-09-19 2012-09-19 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68088U true CN202768088U (zh) 2013-03-06

Family

ID=47774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81417.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68088U (zh) 2012-09-19 2012-09-19 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680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80939U (zh) 一种超临界供热机组热网疏水回收系统
CN208222621U (zh) 一种基于蒸汽喷射式热泵的乏汽热量回收综合利用系统
CN104501275A (zh) 充分利用电厂余热的梯级加热供热系统
CN102839999B (zh) 小汽轮机排汽冷源损失回收系统及方法
CN105570861A (zh) 一种用于抽汽供热系统的能量梯级利用装置和方法
CN202768088U (zh) 一种热泵凝结水回流装置
CN204373030U (zh) 充分利用电厂余热的梯级加热供热系统
CN103836610B (zh) 一种提高供热机组经济性的热网疏水加热系统
CN208253697U (zh) 一种蓄热与多级终端用户联合供热的地热供热运行系统
CN207797180U (zh) 一种多类型热泵组合式乏汽回收供热系统
CN203848272U (zh) 供热机组的热网疏水加热系统
CN207317066U (zh) 适应精处理过程的热网加热器疏水能量回收系统
CN104790193A (zh) 一种蒸汽熨烫热能利用系统及其热能利用方法
CN205532732U (zh) 一种适合变工况机组的热电厂工业供热节能系统
CN107327902B (zh) 适应精处理过程的热网加热器疏水能量回收系统和方法
CN205535722U (zh) 一种用于抽汽供热系统的能量梯级利用装置
CN203421669U (zh) 锅炉尾部热量综合利用系统
CN206682924U (zh) 一种硫化床锅炉冷渣器冷却置换系统
CN105823111B (zh) 一种基于单元制湿冷机组的乏汽余热回收系统
CN204003023U (zh) 一种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
CN206469241U (zh) 一种高温冷凝水回收装置
CN205717449U (zh) 一种燃煤电厂高背压凝结水系统
CN203442787U (zh) 凝结水的回收系统
CN205014319U (zh) 一种蒸汽凝结水热回收系统
CN204901728U (zh) 一种加热疏水的火电厂锅炉排烟余热回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