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29905U - 油水分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油水分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29905U
CN202729905U CN 201220285249 CN201220285249U CN202729905U CN 202729905 U CN202729905 U CN 202729905U CN 201220285249 CN201220285249 CN 201220285249 CN 201220285249 U CN201220285249 U CN 201220285249U CN 202729905 U CN202729905 U CN 2027299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parator tank
tank
water
dividing plate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8524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志强
张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22028524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299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299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2990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moval Of Floating Material (AREA)
  • Physical Water Treat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从含油废水中分离出油液的液体槽,液体槽设有由第1~第3隔板分开的顺序排列的第1~第4分离槽;第1分离槽设有废水导入口及使废水导向前斜下方的斜向通道;斜向通道自第1分离槽连通第2分离槽;第2隔板以液体槽的底板或侧壁为基部向后斜上方延伸;第2分离槽通过第2隔板上端的第1连通孔与第3分离槽连通;由第1分离槽~第3分离槽构成的分离槽组可设置单组或串联多组,第3分离槽通过第3隔板下端的第2连通孔与第4分离槽连通,靠近前侧壁的第3分离槽中设置油液排出口、第4分离槽中设置净水取水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废水中油分和水分彻底分离,体积小,效率高,节能。

Description

油水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将工业、生活中的含油废水中的油分和水分分离的油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每天有大量含油废水从工厂、餐厅、加油站及家庭中作为废水从下水道排走。因废水中的油分会堵塞管道,油堆积易产生火灾,废水放任排入河川产生水质污染,所以目前相继出台了相关法规,规定废水中的油分必须在限定值以下,否则不能作为下水排出。排除废水中的油分已成为废水处理领域的关注课题。目前,油水分离多采用过滤隔油等方式将油分离出来,但这种油水分离装置处理工艺复杂、占地面积大、且因在工业废水中除油分外还含有金属屑、污泥等杂质无法去除,由此造成油、水不能充分分离,分离效率低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体积小、效率高,通过装置物理结构使废水中的油分和水分彻底分离的高效节能油水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从含有油分的废水中分离出油液的液体槽,所述液体槽设有由第1~第3隔板分隔开的顺序排列的第1~第4分离槽;第1分离槽上方设有废水导入口、下方设有使废水导向前斜下方的斜向通道;所述斜向通道从第1分离槽通过第2分离槽下方位置与第2分离槽的前下方位置连通;所述第2隔板以液体槽的底板或侧壁为基部向后斜上方延伸,其上面形成能使第3分离槽的沉淀油泥向前流动的下滑斜面;所述第2分离槽通过在所述第2隔板上端形成的第1连通孔与第3分离槽连通;由所述第1分离槽~第3分离槽构成的分离槽组可设置单组或串联连接多组,对应单组设置:所述第3分离槽由在第3隔板下端形成的第2连通孔与所述第4分离槽连通,第3分离槽中设置油液排出口,第4分离槽中设置净水取水口;对应多组设置:第1分离槽组的第3分离槽由在第3隔板下端形成的第2连通孔与第2分离槽组的第1分离槽连通;各分离槽组依次串联,末组分离槽组的第3分离槽通过在第3隔板下端形成的第2连通孔与所述第4分离槽连通,在末组分离槽组的第3分离槽中设置油液排出口,在第4分离槽中设置净水取水口。
在所述第2隔板与第3隔板之间,自所述液体槽顶部设置下垂泡沫阻隔件。
在所述槽体上方设置所述油液排出口的第3分离槽中,所述第2隔板上端、所述泡沫阻隔板的下端及所述油液排出口的下沿以近似水平状态设置。
在所述第3分离槽内的位于所述泡沫阻隔件的下游位置设置防止所述分离槽底部或上部堵塞的1个或多个水势抑制件。
在所述第2分离槽内设有促进油花生长的辅助斜板。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是:在上述结构下,废水从废水导入口导入了第1分离槽,进而废水在斜向通道内朝着前斜下方流动,在通过这个斜向通道时,水层和油层基本就被分离开来,同时,废水中的大部分油泥便沉了下去。此外,进入第1分离槽中的废水,无论是从废水导入口直接导入的,还是中途经过其他槽导入的都没有关系。
进入第2分离槽的废水,由于油层浮力较大,会快速到达第2分离槽的上部。在这阶段,相当多的的油会被去除掉,但水层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油分,特别是被称为油花的微小粒子只有几十个μm直径大小,而且极轻,所以一旦在水层中扩散开来,由于晃动的水压,便会在水中进行自由运动,很难再浮起来。以油花为主的油分的总量加在一起,会大大升高在废水中的比例,如果不能彻底排除水层中的油花,有些情况就有可能不能作为废水排出。在第2分离槽中,从第1分离槽中流入的水层会被不断流入的废水推动着,沿着第2隔板的倾斜面向斜后方向上升。这时,水层中的油花相互接触,就会形成更大的油花,油花逐渐增大的同时使浮力增加,从而升了上来。而且,如上所述,油花在水层中作着自由运动,但油花在碰到倾斜面时所产生的撞击力就会产生沿斜面方向的矢量,所以特别是碰到了倾斜面的油花就会沿着斜面上升或下降。因此,斜面上的油花密度增高的同时,沿斜面方向移动时,相互接触的油花之间就会不断形成新的更大的油花,逐渐地增大了浮力,增大的油花会依次上浮。到达第2分离槽的水层就会从第2隔板上方的第1个连通孔而流入第3分离槽。
在第3分离槽中,会有包括在第2分离槽中没有去除掉的油分(主要是油花)的水层流入。油分在第3分离槽中会进一步地向上方积聚,最后,水层就会从在第3隔板底部形成的第2个连通孔到达第4分离槽。到达第4分离槽的水层,由于油分极少,可直接作为废水排出。此外,还可以不将其排出而用于再次循环使用。这时,比如说,可用过滤膜等把它作为结晶水使用。
这种采用第1~第4分离槽的结构,还可把第1~第3分离槽当作1组,连续地串联配置多组,经多级分离可更彻底地去掉油层。这时,最末1组的第3分离槽应在液体槽的前侧壁端与第4分离槽连接。
实际应用中,在上述第2隔板与第3隔板之间,自上述液体槽顶部设置下垂泡沫阻隔件,这样可以防止在废水上部产生的泡沫流入第3分离槽。此外,最好在第3分离槽内位于所述泡沫阻隔件的下游位置设置防止所述分离槽底部或上部堵塞的1个或多个水势抑制件,这样,可抑制液层表面出现波浪起伏。在第3分离槽的上部设置油液排出口,最好在确使上述第2隔板上端、泡沫阻隔板的下端及所述油液排出口的下沿以近似水平的位置设置。由此可保证液层上部总是处在靠近第2隔板的上端附近,不会发生废水从第2分离槽向第3分离槽落下时出现乱流,或相反有过多油分滞留在槽内的情况发生,实现油水分离的稳定处理。第2隔板的上面能在第3分离槽内形成底面是最理想的,这时,第2隔板的上面就会成为使第3分离槽的沉淀油泥向前流动的下滑斜面,可使沉淀油泥快速流向前方。在第2隔板靠近底部的地方,最好能分别设置将积聚在第2~第3分离槽内前方的油泥排出的排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防止因油泥沉淀残存在水层中的称为油花的油分微粒与油泥的结合,因此,促进了油花的增大,使油分容易上浮,可快速有效地去除油分,提高废水净化效率;此外,油花沿着第2隔板的倾斜面增大,第2隔板向后方延伸,第2分离槽与斜向通道及第3分离槽形成上下重叠排列的结构,使废水处理线路既非常长,装置结构又紧凑,节省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装置物理结构使废水中的油分和水分彻底分离,结构简单,并实现高效分离,无须动力驱动,节约能源,适宜在废水处理行业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单组分离槽式油水分离装置的立体外形图;
图2是单组分离槽式油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带辅助斜板的单组分离槽式油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多组分离槽式油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废水导入口,12第1隔板,13斜向通道,14a、14a1上斜板,14b下斜板,15第2隔板,16第1连通孔,2a-2c顶盖,21第3隔板,22净水取水口,23第2连通孔,24泡沫阻隔板,25障壁,26油液排出口,27第4隔板,28取水槽,30软管,31第1排水管,32阀门,33第2排水管,34辅助斜板,35滚轮,4a后侧壁,4b左侧壁,4c右侧壁,4d前侧壁,5、51液体槽,6第1分离槽,61第5隔板,7第2分离槽,8第3分离槽,9第4分离槽,10棚板,101单组分离槽式油水分离装置,102带辅助斜板的油水分离装置,103多组分离槽式油水分离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以下说明中,所说后方或上游是指图2~图4中的左方;前方和下游是指各图中的右方。所谓左右则是指面向前方情况下的左右侧。
实施例1
图1~图2示出一种单组分离槽式油水分离装置101,其特征在于设有从含有油分的废水中分离出油液的液体槽5,液体槽5顶部配有3个可打开的顶盖2a、2b、2c,底板3及4个侧壁即后侧壁4a,左侧壁4b,右侧壁4c及前侧壁4d;上述液体槽5中设有由连接于左、右侧壁4b、4c之间的第1~第3隔板12、15、21分隔开的从后至前顺序排列的第1分离槽6、第2分离槽7、第3分离槽8、第4分离槽9,实际是按水流从上游向下游排列;第1分离槽6设置在液体槽5的最上游,由后侧壁4a、左、右侧壁4b、4c和第1隔板12分隔出,是一个前后窄,左右宽的扁平形槽结构;第1分离槽6的上方为敞开式,设置棚板10构成废水导入口11;第1分离槽6下方设有使废水导向前斜下方的斜向通道13,斜向通道13以第1隔板12及后侧壁4a为基部,分别设置连接于左、右侧壁4b、4c之间的向前斜下方延伸的相互平行的上斜板14a、下斜板14b,斜向通道13从第1分离槽6通过第2分离槽7下方位置与第2分离槽7的前下方位置连通;第2分离槽7由左、右侧壁4b、4c,第1、2隔板12、15,上斜板14a,进一步由前侧壁4d和底板3分隔出;第2分离槽是在斜向通道13的上方位置重叠排列着。上述第2隔板15以液体槽5的底板或侧壁为基部向后斜上方延伸,本例中是以前侧壁4d为基部向后斜上方延伸;第2隔板15上面形成能使第3分离槽的沉淀油泥向前流动的下滑斜面;第2隔板15安装在第1隔板12的下游位置,并连接在左、右侧壁4b、4c之间,同时,从前侧壁4d向后斜上方以35°角度一直延伸出来。第2隔板15的上端设置在顶盖2a下方规定的位置,即顶盖2a~2c与底板3之间约4/5高度位置,在第2隔板15上端与顶盖2a之间形成了第1连通孔16,第2分离槽7通过第1连通孔16与第3分离槽8连通;第3分离槽8由左、右侧壁4b、4c及第2、3隔板15、21分隔出。如图2所示,第3分离槽8与第2分离槽7及斜向通道13呈上下方重叠设置。第3隔板21安装在第2隔板15的下游,从顶盖2b的根部向下垂直延伸,并连接在左、右侧壁4b、4c之间。第3分离槽由在第3隔板21下端形成的第2连通孔23与上述第4分离槽9连通,第3分离槽中设置油液排出口26。本例中,在第3分离槽8内的右侧壁4c上靠近第3隔板21处设置了水平条形油液排出口26。
在上述第2隔板15与第3隔板21之间,自液体槽5顶部设置下垂泡沫阻隔件。本例中,在第3分离槽8内,从顶盖2a根部的位置垂下作为泡沫阻隔件的泡沫阻隔板24,泡沫阻隔板24连接在左、右侧壁4b、4c之间。上述第2隔板上端、泡沫阻隔板24的下端及油液排出口26的下沿以近似水平状态设置。本例中,如图2所示,泡沫阻隔板24的下端与第2隔板15的上端处于同一水平线H上,油液排出口26的下沿位于比上述水平线H稍低一些的位置上。
在上述第3分离槽内的位于泡沫阻隔板24的下游位置设置防止分离槽底部或上部堵塞的1个或多个水势抑制件,本例中在第3分离槽8内上方配置了2片作为水势抑制件的障壁25。障壁25是上部向后倾斜安装的板,并连接在左、右侧壁4b、4c之间,障壁25的上端与第2隔板15的上端处于同一水平线H上。
第4分离槽9由左、右、前侧壁4b、4c、4d及第3隔板21分隔出;在第4分离槽9内,在前侧壁4d处设置由连接在左、右侧壁4b、4c之间的第4隔板27形成的截面为L形的取水槽28。第4隔板27的上端位于比上述油液排出口26下沿稍低一点的位置。第4分离槽9中设置净水取水口,本例中在前侧壁4d处对应取水槽28的下部位置设置净水取水口22。净水取水口22上连接着取出净化水后排水的软管30。
如图1~图2所示,前侧壁4d面向第2分离槽7的最下方位置即第1油污聚集处S1安装有扫除用的第1排水管31,第1排水管31附设阀门32。同样是在前侧壁4d处,对应第4分离槽9的最下方位置即第2油污聚集处S2安装有扫除用的第2排水管33,第2排水管33处附设阀门32。
底板3底部配置了可使油水分离装置1移动的滚轮35。此外,液体槽5由未图示的加热器加热至规定的温度。
上述单组分离槽式油水分离装置1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通过现有的导入手段从废水导入口11连续将油水混合的废水导入第1分离槽6内,废水通过第1分离槽6流至斜向通道13,大部分被分离成水层和油层的同时,油泥就会沉淀到斜向通道13上,在下斜板14b上慢慢地堆积,同时从下斜板14b上流下,堆积到下斜板14b前端的第2分离槽7的最下方位置即第1油污聚集处S1。废水从斜向通道13流下的过程中,许多油分就会在水层中呈浮游状态。分离的水层和油层被不断导入的废水压力推动,从斜向通道13流向第2分离槽7内。
油层到了第2分离槽7内,由于浮力的作用,就会迅速地浮到水层的上面;此外,由于废水和油层的搅浑作用,产生的气泡等就会浮到液面的上部,这阶段相当多的油分作为油层被除掉,然而,水层中还残存着大量的油分,多半是油花;在第2分离槽7中,从第1分离槽流入的水层会被不断流入的废水所推动,沿第2隔板15下面的斜面浮到斜后方;水层中的油花碰到第2隔板15,就会沿它的斜面漂浮上来,随着斜面附近油花密度的增高,油花之间相互接触逐渐增大,浮力增加之后就会依次上浮。水层将油花排到上层的同时,会从第2隔板15上端的第1连通孔16连续地流向第3分离槽8内。
在第3分离槽8内会流入含有在第2分离槽内没有去掉的包含油花的水层。这时,通过泡沫阻隔板24,到达液面上方的几乎所有气泡就会被阻挡,阻止它继续向下游流动。继而,到达第3分离槽的废水水势因障壁25的干扰而衰减。这时,油层从在油层位置设置的油液排出口26依次被排出,或回收或废弃。此外,在这阶段如果还有油泥残存的话,沉淀的油泥就会在第2隔板15上面堆积,堆积多了,就会从沿第2隔板15的斜面流下,堆积到第4分离槽9的最下方位置即第2油污聚集处S2。
最后水层会从第2连通孔23到达第4分离槽9,再从取水槽28下方位置设置的净水取水口22被取出,或回收或废弃。
此外,堆积在第1或第2油污聚集处S1、S 2的油泥,通过适时地操作阀门32,就会从第1、第2排水管31、33排出。
采用本实施例的油水分离装置1可以收到以下效果:⑴只需使油水混合的废水通过4个分离槽即可有效地从水层中去除油分,使大量废水的分离处理成为可能。⑵在第2个分离槽7中还有许多油花在水中扩散,尤其,第2隔板是向后斜上方倾斜的斜面,促进了油花的上升,它们撞到第2隔板15并沿其斜面移动时,会促进油花的增大及增大的油花的快速上浮,这样就能顺利地从水层中除掉油花了。⑶废水从斜向通道13流下,可使废水中的油泥充分沉淀并被保存下来,这样,阻碍油花增大的油泥在到达第2分离槽之前就会被大量除掉,提高了废水除油效率。⑷油液排出口26的下沿处于比通过第2隔板上端的水平线H略低的位置上,因此,它只能将浮在上方的油分排出,水层部分不会被排出。⑸由于被第4隔板27包围的取水槽28设在第4分离槽内,即使伴随油泥排出等出现暂时性液面下降,或由于液面上方油层位置下降,导致油分进入在第4分离槽内的情况发生,这时,通过隔板27也能挡住油分,所以油分不会侵入取水槽28内。⑹斜向通道13、第2分离槽及第3分离槽上下重叠排列的结构,使废水处理路径既非常长,装置结构又紧凑,节省空间。
实施例2
图3是带辅助斜板的单组分离槽式油水分离装置102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以相同编号标识,原理说明也相同,此不赘述。两装置的区别是:本实施例中构成斜向通道13的上斜板14a1的长度小于实施例1中的上斜板14a的长度,尽管上斜板14a1短,但油泥沉积到下斜板14b上会向下流,所以可收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油泥去除效果。此外,在上斜板14a1的前方位置,为促进油花增大,配设了辅助斜板34,辅助斜板34是上端向后倾斜安装的板状件,并连接在左、右侧壁4b、4c之间。
实施例3
图4是多组分离槽式油水分离装置103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以相同编号标识,原理说明也相同,此不赘述。两装置的区别是:由所述第1分离槽~第3分离槽构成的分离槽组设置为串联连接的多组,本例中为3组。对应3组设置,其结构连接为,第1分离槽组的第3分离槽由在第3隔板下端形成的第2连通孔23与第2分离槽组的第1分离槽连通;相邻各组由第5隔板61分隔开,3个分离槽组依次串联,末组分离槽组即第3分离槽组的第3分离槽通过在第3隔板下端形成的第2连通孔23与第4分离槽9连通,在第3分离槽组的第3分离槽8中设置油液排出口26、在第4分离槽9中设置净水取水口22。如图4所示,第3分离槽组的第3分离槽8在液体槽51的前侧壁4d端通过连通孔23与第4分离槽9连通,并只在末组分离槽组的第3分离槽8内设置油液排出口26,并在第4分离槽9中设置净水取水口22。
在本实施例中,可收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但由于废水不断地从多个分离槽组的第1~第3个分离槽中通过,经多级油水分离处理,油花几乎不可能存在于水中,油分能得到干净、彻底地去除。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作如下变更后具体实施。
在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3中的第2分离槽内也可设有促进油花生长的辅助斜板34。
上述各实施例中,第2个隔板15相对于水平位置呈35°角向斜后方延伸。虽然为使油花增大,最好尽量使之缓慢地上升,但考虑到油分的去除效果,不可能那么贴近于水平。因此,第2个隔板15的角度选在相对于水平位置呈30°~50°的角度范围最为理想。
上述各实施例中,第2隔板15从前侧壁4d延伸出来,也可以采用从底板3延伸出来的结构。
作为油泥排出部分的第1、第2排水管31、33使用上述之外的形状也可以。上述采用的是依靠液体槽内的水压排出油泥的结构,当然也可以采用依靠水泵等吸出油泥的结构。
还可以将油水分离装置101、102、103连接到其它设备上作为成套设备的一部分使用。这时,也可以在分离槽6~9的前后连接上其它的槽,比如沉淀槽、过滤槽等。
还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手段去除油液和取用净水。
还可以在分离路径中设置刮油器等。
上述实施例1~3只是就装置的构造进行的简略说明,并且只不过是其中一例。在实际制作中,构成液体槽5的隔板12、15、21的结构及顶盖2a~2c的结构等也不应受上述限制。
将实施例3的油水分离装置103中第1~第3分离槽即分离槽6、7、8作为1组,当设置成多组时,具体连接几组也是任意的,可以连接几组到10组以上。
其它改变,只要是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状态下,均可自由实施。

Claims (6)

1.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从含有油分的废水中分离出油液的液体槽,所述液体槽设有由第1~第3隔板分隔开的顺序排列的第1~第4分离槽;第1分离槽上方设有废水导入口、下方设有使废水导向前斜下方的斜向通道;所述斜向通道从第1分离槽通过第2分离槽下方位置与第2分离槽的前下方位置连通;所述第2隔板以液体槽的底板或侧壁为基部向后斜上方延伸,其上面形成能使第3分离槽的沉淀油泥向前流动的下滑斜面;所述第2分离槽通过在所述第2隔板上端形成的第1连通孔与第3分离槽连通;由所述第1分离槽~第3分离槽构成的分离槽组可设置单组或串联连接多组,对应单组设置:所述第3分离槽由在第3隔板下端形成的第2连通孔与所述第4分离槽连通,第3分离槽中设置油液排出口,第4分离槽中设置净水取水口;对应多组设置:第1分离槽组的第3分离槽由在第3隔板下端形成的第2连通孔与第2分离槽组的第1分离槽连通;各分离槽组依次串联,末组分离槽组的第3分离槽通过在第3隔板下端形成的第2连通孔与所述第4分离槽连通,在末组分离槽组的第3分离槽中设置油液排出口,在第4分离槽中设置净水取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隔板与第3隔板之间,自所述液体槽顶部设置下垂泡沫阻隔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槽体上方设置所述油液排出口的第3分离槽中,所述第2隔板上端、所述泡沫阻隔板的下端及所述油液排出口的下沿以近似水平状态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分离槽内的位于所述泡沫阻隔件的下游位置设置防止所述分离槽底部或上部堵塞的1个或多个水势抑制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分离槽内设有促进油花生长的辅助斜板。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分离槽内设有促进油花生长的辅助斜板。 
CN 201220285249 2012-06-18 2012-06-18 油水分离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299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85249 CN202729905U (zh) 2012-06-18 2012-06-18 油水分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85249 CN202729905U (zh) 2012-06-18 2012-06-18 油水分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29905U true CN202729905U (zh) 2013-02-13

Family

ID=47655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8524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29905U (zh) 2012-06-18 2012-06-18 油水分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299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6637A (zh) * 2016-03-10 2017-09-19 郭东山 含金属残液的净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6637A (zh) * 2016-03-10 2017-09-19 郭东山 含金属残液的净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10896U (zh) 一种高效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
KR101484030B1 (ko) 우수토실 정화장치
CN200964362Y (zh) 高效率无动力油水分离装置
CN105107241A (zh) 一种可提高有机废水出水质量的二次沉淀池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07381858B (zh) 一种船用油污水清洁装置
KR100536952B1 (ko) 폴리에틸렌 여재를 사용한 다단계 수두차 여과식 하천정화 장치
CN202729905U (zh) 油水分离装置
CN103657164A (zh) 蛇形沉淀池
CN114482246B (zh) 一种具有快速过滤功能的调蓄池系统
CN210857156U (zh) 一种能浮于水面上浮油浮渣的清理装置
CN210710975U (zh) 一种斜板-气浮泥水分离池
CN211255341U (zh) 同向流浮选固液分离池
CN211912833U (zh) 一种升流式水处理构筑物中除浮泥的出水设备
CN211799006U (zh) 一种双向组合斜板沉淀池
CN204996184U (zh) 一种可提高有机废水出水质量的二次沉淀池系统
CN220513646U (zh) 一种带有双层过滤槽的s流动式过滤沉降池
CN213171617U (zh) 高效双层沉淀池
CN211255345U (zh) 高速絮凝分离组件
CN110344383A (zh) 一种能浮于水面上浮油浮渣的清理装置
CN211712651U (zh) 一种重金属污染湖泊治理修复装置
CN204803041U (zh) 油水分离装置
CN210814064U (zh) 一种装有横向沉淀装置的高效浓缩池
CN220976662U (zh) 一种斜板隔油池
CN211255340U (zh) 全池面鱼骨型配水系统
CN211078711U (zh) 一体化净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13

Termination date: 20130618